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科护理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科护理教学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00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004
一、二孩政策下儿科护理教学现状调整
(一)教学法改革
在儿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以往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这种非“满堂灌”的教学手段,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学生在临床中的实践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优化
伴随着当前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疾病预防和治理,而是要以患者为本,在护理中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重知识为一体的模式。今后全社会都会注重儿科疾病的预防,保证儿童的健康。所以,儿科的护理学的教学应该多加强在护理评估方面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对于疾病的防治方面。
由于护理教学目标的改变,因此,护理所用的教材以及教学内容也要进行改变。目前,儿科护理教学主要内容已经从之前的疾病护理,过渡到现在的儿童健康的各个角度,逐步完善儿童的保健指导方面,特别加强对于儿童心理问题发育方面的知识。此外,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当前复杂的社会,在教学内容中,开始增设关于儿科护理的法律内容。
如何将学校的实际教学和临床护理巧妙地链接起来,这是学校进行临床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所在,现在的新版教材,越来越和国内外的护理发展趋向于一致,目的一是为了适应国内的一些相关的政策,使得教学内容和护士的一些执业考试相连。二是为了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的临床技术,学习一些儿童护理的新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范围,而且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更多国际性的护理人才。
(三)教学技术改革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现在被运用到教学中,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图形、视频动画以及声音文件等,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用口述的方式难以讲清楚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可以形象地展示出来,更加得直观、贴切。可以逐步录制更多的护理精品课,供给其他教师进行参考,学生课下学习等。目前,已经建立了儿科护理学的精品课程、网上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弥补了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困境。运用这个庞大的网络资源库,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视野范围,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更为丰富的儿科医学护理知识。与此同时,也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网络互动交流,促进教学相长。另外,还有一些课件、医学机理等,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制作,如制作一个小儿心脏发育的形成过程,血液循环系统的制作等,这些都能够作为非常好的护理素材保存下恚以备今后的使用。
(四)在见习和实习资格上的改变
儿科临床护理实习这是护理教学的实践部分,也是学生在学习完护理知识后进行临床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怎么样在最短的时间当中,让学生将自己所学习到的护理知识运用到临床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在护理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儿科护理中,见习、实习方面的改革也在悄然进行着,针对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如见习课程设置有某些问题,见习、实习生的学时比较短,而实习人数较多等方面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思考,并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了改革,解决实习的相关问题。
二、二孩政策下儿科护理教学的建议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儿科护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运用了各种教学手段,这有着极大的意义。
不过只是单纯依靠教学方法的改变,却没有改革课程的评价方法,这样收到的成效甚微。
在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作为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知识内容,教学的主要目标,如何通过教学将这些知识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真正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
首先,教师应该弄明白要通过何种评估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如通过何种考核的方式和内容,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也起着决定的作用。
其次,在教学技术的变化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得以往传统的教学变得更加得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缩小了理论护理教学和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
最后,通过运用一些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优化网络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在网络中获取到课堂之外的护理知识,提升个人的素质。真正实现护理资源的共享。
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也有着一定的意义。由于学生的扩招,导致了临床教学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逼真的病房模拟环境、模拟社区等形式来实现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在见习、实习的改革中,除了要增强教师带学生的质量,还要逐步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建立一些见习场所,让实习生多接触一些患儿,积累经验,加强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的评估。
儿科护理教学范文2
(一)明确护理学宗旨,学习护理程序,树立整体护理现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护理程序,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护理学宗旨的内容,其次学习护理程序的定义、步骤及相关知识,使学生初步建立整体护理观。
(二)突出整体护理。
改进教学方法在能进行临床模拟教学的操作项目中,以人的需要和护理问题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将儿科护理技能与满足病人需要、解决病人健康问题有机结合。现以“口服给药法。为例:评估:分析病人服药的心理。病人是否能按时准确服药,关系到药物能否发挥最大效应,这取决于病人对服药的动机、对治疗的合作和对药物的认识程度;了解病人的社会心理因素。诊断:诊断口服给药时病人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或潜在问题。讨论诊断依据,分析问题原因。计划:
①制定临床护理目标:病人能准时正确服药。
②确定课堂护理目标:
为病人提供最普通、最方便的给药途径‘药物剂量和给药;能确保病人摄人药后无恶心感觉和呕吐,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等。实施:按照临床护理目标和课堂护理目标.结合口服给药操作流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施教。评价:分学生自评和教师总评两方面。从病人的需要、健康问题出发,看操作是否全面正确。
(三)利用激励机制
主动想:在评估、诊断、计划和实施过程中,我注意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同时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精心设问.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的机会。主动学:在实施阶段,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同时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课前自己主动学习,课上自觉学习,课后坚持练习的习惯。主动讲:凡经学生自己思考后能表达清楚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讲。即组织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开口机会,提高她们的表达能力。主动做: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动手,即估计出病人的需要,诊断出健康问题。因此,增强了她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她们的应变能力。
(四)加强了直观教学
在利用护理程序的课堂教学中,还加强了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操作流程图、录像等手段,强化了学生所学知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二、评价方法及效果
两班均采用《儿科护理学》理论考试、操作技能考核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一)理论考试
理论考试内容相同,试卷从教务科题库中组题,由教研组统一阅卷评分。成绩如下:实验班94.38+4.18,而对照班天91.46+6.4,P<0.05,有显著差异。
(二)操作技能
考核实验技能考试,以《儿科护理技能评分标准》为内容,由教研组统一确定每项操作的知识、技能、态度评分标准,两个班的学生随机抽取一项,由教研组集体评分。成绩如下:实验班又88.34士5.23,对照班84.89土6.05,P<0.01,有极显著差异。
(三)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学生应用护理程序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及相关因素的影响如何,在对考试成绩比较的基础上,我对试验班和对照班共89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发放89份,收回89份(表略)。结果分析表明,应用护理程序为主线,基护技能操作与病人健康问题及需要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交往、应变等诸多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讨论
(一)两种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操作为中心.
优点是操作步骤连贯性好,强化训练后动作熟练。缺点是忽视操作的接受者———病人,忽视人的整体性,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护理程序的教学方法,是以人类需要和护理问题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将基护技能与满足病人需要、解决病人健康问题有机结合。其优点是:在基护操作过程中,除注意操作步骤的连贯性外,还贯穿了人的整体性,注重人的需要,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二)运用护理程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以护理程序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是在学生有了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护理程序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的+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思维活跃,积极参与,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达到了发展智力,完善非智力因素的目的,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三)运用护理程序教学方法的意义
1.运用护理程序的教学方法,突出了整体护理,为今后专科护理学学习和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运用护理程序的教学方法,使护生初步理解和运用了护理程序,突出了整体护理,学生不仅能正规操作,更能关注病人的生理、心理需要,树立对病人像对亲人一样的爱伤观念。并对后继课程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2.运角护理程序的教学方法,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面。
儿科护理教学范文3
【关键词】人文关怀儿科护理教学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随之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由于患儿自我表达能力差,认知能力不足,自身抵抗力弱,容易受病原体的感染,疾病种类繁多且复杂,需要得到更多的保护,且患儿多为独生子女,如果儿科护士在行针或护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跟家长发生冲突,遭到家长的责怪。因此,要求儿科护士不单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还应注重人文关怀,减少护患矛盾。所以对护生不仅要重视专业教育,同时还应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护生人文关怀的能力。为了使护生能树立人文关怀理念,能将人文关怀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笔者认为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融人文关怀理念于儿科护理教学。
1.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性
1.1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 医学上的人文关怀亦称人性化服务,其核心思想是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即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和尊重病人[1]。
1.2 人文关怀对儿科护理的重要性 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当其生病住院时,不懂描述病情,甚至不配合医护工作,同时家属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引起家属的投诉。这样,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这就需要儿科护士更注重人文关怀知识的学习,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1.3融人文关怀理念于儿科护理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医学模式和现代整体护理模式的不断推进,护理服务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扩展,“人文精神”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价值。护理形象不只是外在形象,还应注重内涵修养的提高,而人文关怀能促进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故将人文关怀理念贯穿于儿科护理教学非常必要。
2.如何融人文关怀理念于儿科护理教学
2.1提升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 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有效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保障。教师在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人文关怀理念的学习,言传身教,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严格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关心爱护学生,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多为学生提供成功学习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到临床工作的信心。这样,既把人文关怀理念教给了护生,又让护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双向性。
2.2 情景教学,加强人文教育的渗透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传授护理知识与传播人文精神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将人文关怀内化为护生的自觉行动,让人文情感渗透在操作环节中。例如:在“青霉素皮试”护理操作中,教师要设置情景,一位护生扮演患儿,一位护生扮演家属,教师示范教学,对患儿及家属态度和蔼,语言温顺,鼓励患儿的同时安慰家属;操作时遵循无菌原则,动作轻柔,熟练,让患儿及家属放松,使患儿及家属处处都能感受到护士给予的关爱和温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进行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生命的意义,体会人文精神的真谛及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2.3在临床实习中实践人文关怀的理念[2] 人文关怀的养成来源于医疗实践,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护生在儿科疾病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以鲜活的事例对护生进行医德医风启发式教育,让他们了解医疗法律法规、卫生行业纪律对医德医风的要求,告诉他们在为病人服务时,如何实施人文关怀,把人文关怀素养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学习。
2.4护生在亲身实践中提升人文关怀素质 在儿科护理实习阶段,各项护理操作技术相对不熟练,护生往往容易紧张,为减少护生和患儿及家属之间的矛盾,日常护理工作中使用恰当的语言(包括安慰性语言、赞美性语言、解释性语言、告知性语言、鼓励性语言、形体语言 、询问性语言等)达到护患间的沟通,护生对婴幼儿多抚触、楼抱,善于用玩具逗其开心,对比较懂事的患儿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护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尽快消除陌生感和“怕打针”的恐惧心理,减轻患儿痛苦。良好的沟通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可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矛盾。
2.5到社会幼儿机构体验 为了拓展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更深一步地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教师可组织护生进入幼儿园、社区、孤儿院等和幼儿亲密接触,了解幼儿的心理,提高护生和幼儿的沟通能力,更好的为临床护理服务。
3.讨论
倡导和实施人文关怀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它的作用和地位在护理工作中日益突出。融人文精神于儿科护理教育之中,加强对护生开展人文关怀理念的教育,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才能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但面对人文关怀这样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如何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全程融人人文关怀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护理人员实施人文关怀与自我保护行为之间仍存在较多的矛盾和冲突,受人力资源不足因素的影响,人文关怀的开展范围还十分有限。因此,还应尽快加强上述方面问题的研究,进一步理顺实施人文关怀的各个环节才能更好地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教学范文4
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0级儿科护理学的学生共203人,全部为女生,选定一班及二班为观察组,共102人;三班、四班为对照组,共101人。两组学生在入学成绩、学习能力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2.教学方法
(1)对照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按大纲要求“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授,课后根据大纲重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
(2)观察组教学方法教师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分3个层次设计问题。首先教师给学生预留1~2个问题,给学生留做课前自行寻找答案,学生通过自行查阅资料进行第1层次问题的回答;上课时教师根据大纲的重点进行详细的讲授,对学生给予引导,这是第2层次;第3层次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围绕2、3层次进行讨论,学生将第1层次的问题用自己观点表达出来,学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3)观察指标对两组学生的护理学课程期末考试理论成绩及观察组对“问题引导教学”的教学方法的评价进行比较分析。
(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取U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学生的理论及临床实践能力成绩比较
如表1所示,观察组期末的儿科护理理论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观察组学生对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
如表2所示,观察组的学生经过问题引导式的教学,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激发了自主学习能力及增加了临床实践能力。
三、讨论
儿科护理教学范文5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三年制中专一、二班的学生,共82人。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随机选取一班(40人)作为实验组,采用循证医学教学;二班(42人)作为对照组,仍采用传统教学。两组教学课时、内容、进度同步进行。
课程及教材 两组学时和内容均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安排,选用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2版《儿科护理》作为授课教材。
教学过程
1)循证医学教学法。实验组采取循证医学理念,充分利用医院和学校教学资源,讨论分析临床典型案例,应用图书馆资源查找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具体采取以下步骤:
①授课教师提前一周以多媒体的形式提前让学生认识、认知、认同循证医学教学法,更新学生受教育观念;
②针对儿科护理过程的疑难病案提出有关该疾病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学生分为5组,将事先准备好的病案发给每个组的学生;
③每个小组针对自己的病案,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信息等渠道收集相关证据资料,并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标准评价收集的证据信息的真实性;
④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证据提出具体结论和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案;
⑤正式上课时,每个小组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病例进行讲授,同时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并可以提出建议;
⑥最后教师加以总结,简短地从专业的角度对每个问题的知识点加以重点强化,扩展和补充,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
2)传统教学法。采取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作课件进行课堂讲授。
评价方法 传统考核方式注重理论知识要点的掌握,忽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最终导致头脑僵化,不能创新,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创新性医护人才的培养。新的评价指标从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方面对效果进行评价,更注重学生对实际病例的分析能力、文献检索和证据评价的能力。
1)理论考试。全部课程结束后,期末进行闭卷考试。题型主要分为两部分:客观性试题(选择、判断、名词解释)占50%,主要考核学生对儿科护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观性试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占50%,测试学生理解、综合分析判断及应用的能力。
2)学生评价。问卷调查通过无记名方式在实验组中进行,由满意度、学习兴趣、能力提高、临床思维的培养等方面组成,征求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每项内容均采用ABC三级进行评价。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处理按照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方法进行。
2 结果
理论考试 实验组学生客观性试题考试成绩与对照组成绩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学生在基础理论的掌握上有差别。主观性试题及平均成绩两组学生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
学生评价 问卷调查结果,大部分实验组学生对循证医学教学法给予了肯定,认为循证医学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证据检索和评价能力及临床思维的能力。结果见表2。
3 讨论
儿科护理学与医学专业学生熟悉的其他医学课程有很大不同,知识覆盖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儿科患者年龄小、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患儿往往不能自诉病情,不能很好地配合体格检查,以致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故儿科护理学的临床教学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特殊性,更迫切需要改进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下尽管教师和学生都很努力,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长期的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差,其创新意识受到抑制;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循证医学模式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即“反客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而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即“变教为导”。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思想,进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采用循证医学法教学组的基础理论成绩与对照组无差异,可能的原因是通过努力记忆,基础理论知识易于掌握,教学方法的变革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影响不大。循证医学法教学组在主观题上成绩显著高于传统组,可能的原因是循证医学教学法可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疾病的应对处理能力;而对照组缺乏自己分析、思考问题的锻炼,应对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则相对较差。
通过对两组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所取得的不同效果的比较来看,循证医学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对现代医学教育将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循证医学取代传统的经验医学是儿科护理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中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足之处:1)按照循证医学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践训练占用了学生太多的时间;2)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缺乏;3)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技能,且花费时间很多;4)循证医学教学法需要学生掌握熟练的英文阅读和数据库检索能力;5)远期的教学效果不清楚。针对这些新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技能,为培养具有创新性、高能力、高素质的儿科医护人员做好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教学范文6
1.案例教学的基本原理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因此。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加强。
2.案例教学的运用
2.1创造一个适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案例教学环境。
创造一个适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案例教学环境。主要是从组织、制度上调动教师和学生参加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就教师而言。实行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贯通;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临床护理中求索适宜教学的案例,但教师受知识和经验所限,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案例为材料,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
2.2精选案例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精选案例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不仅要弄懂教材的每个概念原理,而且要弄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精选案例的基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正面与反面的典型案例。寓所教理论于案例之中。
2.3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被接收知识。案例教学法则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偏离或者出现大的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改革评价形式
案例教学与传统的面授教学不同,它不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和传授,主要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现行学校的考试的形式与案例教学法相冲突,客观题多,主观题很少,书本知识的记忆题多,案例分析题很少,这很难引起学生知识进行迁移。从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运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3.1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掌控好讨论的大方向。
中职生年龄大多15-17岁之间,思想仍然处于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使用这个教学方法。老师要有效的作指引。
3.2案例教学会消耗太多课堂上的时间,因而案例选择尽量选择能反应教学中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而且具有典型性。
3.3要对学生进行铺垫。在出示案例时,前提学生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有效地对出示的案例进行分析,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案例也应该具有迁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