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护理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婴幼儿护理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婴幼儿护理培训

婴幼儿护理培训范文1

【关键词】婴幼儿;抚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97-01

婴幼儿抚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婴幼儿健康护理技术,逐渐被临床护理所重视。婴幼儿抚触是通过对婴幼儿皮肤感官的温和刺激,对婴幼儿全身各部位肌肤进行科学的、规范的、有次序的、有手法技巧的抚触,促进婴幼儿健康发育的一项医疗新技术。

1 婴幼儿抚触研究的起源及现状

“抚触”一词源于英语“Touch”。1940年,Ribble在临床中发现婴儿在出生后数周经常得到母亲的抚触,能促进呼吸及循环功能,使婴儿浅而不完全的呼吸变得比较平稳,这是最早的有关婴儿抚触的研究;1958年Dr.Harlow在实验中发现饥饿小猕猴宁可要抚触而不要食物,震惊心理学界;1982年Dr Tiffang Field发现早产儿吸吮橡皮能促进成长;1986年继续对早产儿抚触发现能促进其生长发育,1991年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抚触科研中心,Dr.Mecluer专门成立了国际婴儿抚摩指导协会;1995年,强生(中国)有限公司首次将“婴儿抚触”这一全新婴儿护理概念带到中国,并在全国各大专业医护机构进行临床实践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项目作为卫生部基础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的合作项目,得到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的联合推荐。

2 婴幼儿抚触的要求与方法

2.1抚触对象:无合并症的早产儿、正常婴幼儿或疾病婴幼儿。

2.2婴幼儿抚触疗法的要求

2.2.1环境要求:室温宜在25~28℃,湿度宜在50%~60%。冬天需有暖气或加电暖器,有条件的设在安静、舒适专用房间或抚触室。

2.2.2婴幼儿准备:抚触前对婴幼儿的准备非常重要,精心准备可使婴幼儿舒适、愉快。一般应选择婴幼儿较安静、舒适、不饿、清醒状态下;喂奶前30~60 min或喂奶后90 min。抚触时间安排在沐浴后、午睡、睡觉前,先从5 min开始,适应后每次15 min,每天2~3次。

2.2.3对操作者的要求:保持心情舒畅,充满爱意。用安慰性语言和亲切的目光与婴幼儿进行交流。播放柔和音乐,让操作者和婴幼儿彼此放松,始终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取下戒指、手镯和手表等物件,同时修剪指甲以避免擦伤婴婴幼儿皮肤。抚触前用温水净手,并于掌心取无刺激的润肤油或橄榄油,可增加度。

2.2.4对婴幼儿父母的要求:对其父母进行培训,告知婴幼儿抚触的好处,传授婴幼儿抚触知识,教会操作方法,并在产妇出院后进行随访,检查指导手法是否规范。

2.3抚触方法

2.3.1国际标准法(COT):婴幼儿全身,按操作标准顺序从头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部抚触,力量由轻到重,并揉搓大肌肉群。

2.3.2国内改良简易法(MDST):对婴幼儿头部、腹部、手腕和踝部进行抚摸。

2.3.3国内改良简易加经络按摩法(MDSTAC):在MDST基础上加中医经络中脾经与肾经。

2.3.4改良抚触法:在传统抚触法基础上加脊背捏提推拿,腹部“ILU”型按摩及四肢揉捏、抖动手足指关节提捏等方法。

2.4抚触

目前的主流抚触主要包括先仰后俯、先俯后仰两种。林新容[1]对足月新生儿270例观察发现先俯后仰新生儿表现更安静舒适,更容易接受。

2.5抚触的注意事项

不能强迫婴幼儿保持固定姿势。脐痂未脱落时,腹部不要进行抚触,待脐痂脱落后再抚触。对婴幼儿禁止用力,出现啼哭、肌张力减低暂停抚触。对早产儿应无需吸氧时才能接受抚触。

3 婴幼儿抚触的临床应用

3.1促进食欲,改善消化系统

张先如[2]等对Apgar评分在7分以上的正常新生儿200例研究表明,抚触组婴儿出生后第10d奶量摄入比对照组平均多40 ml,抚触组婴儿出生42d体重、身高及头围增长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抚触可以促进食物吸收的激素如:胰岛素,胃泌素分泌增加,使奶量摄入增加,从而促进体重增加。

3.2改善睡眠状况,情绪稳定,反应灵敏

赵雪梅[3]对10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在足后跟采血后疼痛哭闹的持续时间和睡眠时间研究表明,抚触能平定婴儿躁动情绪,减少哭闹时间,增加睡眠时间。每天定时抚触能调节婴幼儿日夜周期性韵律。

3.3抚触增强亲子情感交流

抚触时应关注婴幼儿的心理感受,通过目光对视和细心的呵护,再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带给婴幼儿的不仅是身体和智力的发育,而且满足了婴幼儿肌肤渴望亲人、心理渴望亲人安慰的需求。抚触时保持心情轻松愉悦,用安慰或表扬性语言及亲切的目光与婴幼儿进行交流,将情感通过皮肤接触、声音和视觉、触觉、平衡觉综合传递给婴幼儿,并传递爱和关怀,增加与婴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

3.4抚触有助于疾病患儿恢复

3.4.1抚触能促进新生儿黄疸的消退。米莉等[4]对170例有黄疸的新生儿研究表明,对在蓝光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婴儿抚触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加快黄疸指数的下降,也能够避免蓝光停止后患儿黄疸指数反弹的现象,值得临床推广。

3.4.2早期抚触对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一定效果。刘运霞等[5]对10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研究表明,对在常规预防的基础上增加抚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干预组发生率为34%,对照组发生率为58%,干预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说明早期抚触对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一定效果。

3.4.3抚触在缺氧缺血性脑病(H IE)康复治疗中的辅助作用明显。刘翠华[6]等对10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H IE)患儿研究表明,在药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同时给予婴儿抚触,14d始抚触组的NBNA分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分别在患儿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用儿心法婴幼儿发育诊断量表测试其DQ值比较,抚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抚触在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可减少或避免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3.5 抚触有利于产妇身体的恢复

抚触不但有益于婴幼儿健康的发育,同时也有益于产妇产后恢复。王博文[7]选择200例无内外科合并疾患,产前检查一切正常,单胎足月产,并排除产后出血的产妇,提早进行婴儿抚触的产妇比未进行婴儿抚触的产妇泌乳量明显增加,睡眠质量佳,产后恶露消失提早。

综上所述,婴幼儿抚触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抚触有助于婴幼儿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促进婴幼儿神经系统完善。尤其在婴幼儿疾病状态下,抚触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由此可见,婴幼儿抚触操作简易,不受环境条件限制,极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范晓妹,改良抚触法对新生儿健康影响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2,07

[2] 张先如,王惠,新生儿抚触的方法及临床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7

[3] 赵雪梅,抚触对促进婴儿睡眠和稳定婴儿情绪的研究[J].安徽医学,2011,01

[4] 米莉,徐秋平,王平,婴儿抚触在促进新生儿黄疸消退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01

[5] 刘运霞,余慕雪,尹仲娇,早期抚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09,27

[6] 刘翠华,冯迎军,许邦礼,抚触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

[7] 王博文,婴儿抚触对产妇自身恢复的作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8,22

婴幼儿护理培训范文2

【关键词】新生儿;游泳;护理

新生儿游泳是指新生儿出生24 h后,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操作和监护下进行的一项全新的新生儿保健活动,是以水为载体的新生儿的自主活动和被动抚触,可反射性引起全身反应,有益于新生儿体重的恢复及正常睡眠节律的建立。通过温柔地刺激新生儿的视、嗅、触觉,间接地作用到新生了身体各个系统,促进新生儿身心的健康发育,有利于早期智力发育。我院对正常分娩及剖宫产的新生儿共800例开展了游泳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深受产妇及家属的欢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9年11~2010年7月,经产妇及家属同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有800例新生儿游泳,孕周在37~42周。体重2 420~4 630 g。新生儿Apgar评分>8分,均无新生儿并发症、合并症,无特殊治疗。

1.2方法

(1)游泳时间:在新生儿出生3天后,充分哺乳30 min后进行,1次/d,每次10 min。

(2)游泳方法:由经过严格培训的专职护理人员进行游泳操作,室温28℃左右,水温在38℃左右,加入特殊游泳介质,使水质接近羊水,让婴儿犹如在妈妈宫腔内一样舒服。选择正规品牌的新生儿游泳圈和设备。操作前检查泳圈颈围型号、保险按扣和有无破损漏气,双气囊各充气约80%。水量以新生儿在水中双足不触及池底即可。下水前先沐浴再贴好防水脐贴,从前往后泳圈套入新生儿颈部,将下颌放于下颌槽中,扣好双重保险按扣,将新生儿缓慢放入水中。护理人员在旁,严密观察新生儿生理、心理反应,注意神情、脸色、呼吸。播放音量适当的优美动听音乐,协助新生儿肢体伸展活动,并主动给予轻柔抚触。游泳结束后,双手抱住新生儿躯干离开水池,取下泳圈,擦干身体,注意保暖,进行脐部护理。

(3)游泳禁忌:难产儿Apgar

2护理

2.1操作前准备:首先做好宣教,告知家属新生儿游泳的目的,以取得密切配合。查对新生儿手圈上的床号、姓名、性别,防止发生差错。

2.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消毒隔离,使用塑料隔膜,一婴一巾一换。 转贴于 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皮肤感染者泳圈应专用,游泳完毕,清洗泳池,泳圈消毒后备用,每天用紫外线消毒泳室空气,并定期进行空气监测。

2.3注意安全:游泳前应仔细检查游泳圈的安全性,套游泳圈后要检查新生儿的下颌部是否垫托在预设位置,扣好双重保险,粘贴好防水脐贴后将新生儿缓慢地放入水中。新生儿游泳全过程必须专人全程监护,游泳时新生儿与看护人的距离在一臂之内,防止保险按扣脱落引起窒息,防止水进入耳内引起中耳炎。

2.4操作结束后:护士要迅速擦干新生儿身上的水迹,并且要注意保暖。取下防水护脐贴,常规进行脐部护理。再次进行手圈的查对。

2.5游泳后:新生儿游泳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产生大量的汗液和热量,胃肠蠕动加强,机体需要量增加,游泳后给予哺乳,让婴儿摄取足够的乳量,使机体调整到更好的运动、生长、发育状态。

3婴幼儿游泳的益处

3.1促进神经系统发育:水对皮肤以温度、压力、触觉的良性刺激可对神经系统的发育起促进作用,游泳的综合刺激要在婴幼儿期,最好在新生儿期就开始,可促进婴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1]

3.2改善睡眠状况:“水中消耗热量是陆地运动的三倍”实验证明,一个人在水中运动20分钟所消耗的热量相当于同样强度在陆地运动一个多小时[2]游泳时体力的消耗,加之水的按摩作用会让孩子身心舒畅!精神放松,游泳后孩子的睡眠状况都会改善。

3.3促进消化和吸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游泳的婴幼儿,其胃泌素和胰岛素的水平升高,婴幼儿的食欲增强,进食量增加。有效降低了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3.4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健康:游泳通过水对婴幼儿全身皮肤的轻柔,使其身心受到抚慰,消除婴幼儿的孤独、恐惧和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促进婴幼儿身心的健康发育。[3]

3.5增加免疫力:日本儿童游泳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证实,不游泳的婴幼儿比游泳的婴幼儿发病率高3~4倍。[4]

4讨论

通过水对全身皮肤外周血管的拍击、安抚作用,让裸露的新生儿在水中自由的全身运动,增加肌肉活动强度,调节血液循环的速度,提高了新生儿抵抗疾病的免疫力。新生儿经过游泳锻炼,胃肠激素如促胃液素、胰岛素释放增多,使食欲增强,有效母乳喂养次数增多,从而降低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在新生儿游泳过程中,产妇及家属的共同参与,他们留下美好珍贵的瞬间,使得父母与孩子间的亲情进一步加深,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本组800例新生儿游泳无一例新生儿出现脐部感染、交叉感染和溺水意外等并发症,产妇对新生儿游泳的效果满意率100%。新生儿游泳是一项值得广泛推广的保健和健康活动。

参考文献

[1]黄河清.新生儿泳疗对神经发育影响的临床观察.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182-183

[2]何桂娣.新生儿游泳的体会.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05)

婴幼儿护理培训范文3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存在问题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137-01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各科室中的应用日益增多,解决了小静脉穿刺难,长期输液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及危重病人需随时用药的困难,减少了穿刺次数,保护了血管,体现了护理工作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外渗、脱针

护士穿刺方法及选择部位不当,留置针套管在血管中长度太短,穿刺部位在关节等活动部位,患者躁动不安,婴幼儿抓扯,使针管滑出血管或完全脱出。

1.2 堵塞

护士封管方法不正确,婴幼儿哭闹,穿刺部位肢体过度用力,使血液回流,在针管内沉积或凝固,堵塞留置针管。

1.3 静脉炎

穿刺或使用前消毒不严格,液体浓度高,药物刺激性大留置时间过长,容易引起静脉炎。

1.4 皮肤过敏、肿痛

患者皮肤对轮流贴膜过敏,轮流贴膜透气性差,出汗较多使周围皮肤红肿痒痛。

2 护理对策

2.1 选择较粗直的上肢血管,避开关节等活动部位,针对全部推入血管,妥善固定。婴幼儿最好选择头部正中静脉,用小手巾或袜子套住手部,避免抓扯。躁动不安者用约束带保护。

2.2 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封管时用生理盐水5ml接头皮针推注4ml后,边推边用另一手将夹子卡紧,保证正压封管。婴幼儿指导父母抚摸安慰患儿,避免哭闹。指导患者穿刺部位肢体勿过度活动或用力。

2.3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操作前后严格消毒。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尽量用细小留置针,每天在穿刺部位皮肤上方做热敷15~30分钟,留置时间5~7天后,选择另一侧肢体血管穿刺。

2.4 选择透气性好的输液贴膜,对皮肤过敏或出汗较多的患者,将贴膜剪成两块固定,减少皮肤与贴膜接触面积,用无菌纱布盖住穿刺部位皮肤,再用透气胶带围绕肢体或小儿头部加固包扎。 通过加强护士的操作培训,对患者和家属的正确指导,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了静脉留置针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延长了保留时间,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婴幼儿护理培训范文4

【关键词】早教机构 问题 对策

早期教育中的第一个教育阶段是针对0~3岁的婴幼儿实行的教育。目前在我国,这些婴幼儿的父母多为“80”后一代,他们思想新潮,重视教育,据统计,有近20.12%的孩子被送到各大早教机构,早教市场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中。早教,作为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育的是宝宝们的无限潜能,教的是家长们的启蒙方式,但在这个朝阳行业的背后,诸多早教机构在自身体系及外部监管上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模式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市场上的早教机构数量众多,既有已经形成品牌化的大型早教机构,也有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小早教机构,各早教机构为争夺市场空间,都竞相推出自己的特色旗号,如金宝贝的双母语、爱尔贝推行蒙台梭利教育观念,AOK主打“剖腹产儿童潜能开发”、东方爱婴强调“中国本土第一早教品牌”等等。由于它们各有侧重,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必然无法统一,据了解,家长普遍反映特色“多”效果却看不清。这些所谓特色的出现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比如手脑并用、逻辑思维开发等等;而忽略了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实质关注,比如接触自然,体能锻炼、人际交往和人格发展的培养,进而导致没有核心,课程开发混乱,甚至在一定程度还出现了过度宣传,虚假欺骗的成分。

2. 师资紧缺且专业化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高校对早教老师的培养没有设置专门针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专业,幼师和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面向3~6岁儿童的幼儿教师, 0~3岁的早期教育相关内容很少被提及,因此多数早教机构师资匮乏。据调查,这些早教从业人员主要是幼儿园教师或育婴师,前者将幼儿园3~6岁的教育方法照搬过来,缺乏对0~3岁婴幼儿特殊性地教育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后者虽持证上岗具备照顾婴幼儿的基本条件但缺乏“教导”婴幼儿及家长的相关技能。此外,他们进入早教机构后培训时间短,培训课程内容杂乱,培训形式过于单一理论化,导致整体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3. 父母缺乏有效的指导

早期教育主要面向0~3岁的婴幼儿,父母陪同下的亲子活动成为大多数早教课堂上的主体框架,而且这些活动的绝大部分会延续到婴幼儿的家庭活动领域。因此,家庭教养者的育儿理念和能力将直接影响着这一阶段的教育质量。据调查,目前的早教机构将教育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婴幼儿的自身发展上,而疏于对家长的指导, 尚未建立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早教机构的教师大多缺乏对家长进行指导的意识,指导能力更是无从谈起。据反映,很多家长缺乏婴幼儿的教育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的一些行为经常束手无策。

二、解决的对策

1. 统一行业标准,改革教学内容

规范的缺失是婴幼儿早教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政府应强化其管理责任,一方面出台相关的管理规范和行业标准,为必要的监管提供依据、为早教机构经营运转提供规范和框架;另一方面集合婴幼儿早教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早教行业制订统一的标准,其中包含教材、教具、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统一标准。此外,机构内部在课程的设计上不能功利性太强,只一味迎合家长,而应回归到孩子的原本需要上。孩子们通过早教课堂并不是能够学到什么,而是尽量设置常规一些课程,通过亲子课的形式,多贴近自然进行实践,培养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生存能力及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指导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肢体动作和精细动作,从而为孩子在幼儿时期接受科学和数学教育奠定基础。

2. 充实师资队伍,提高资质门槛

早教的授课群体不仅是孩子,还有孩子的家长,课程的讲授除核心教育理念,还涉及婴幼儿护理、营养和疾病预防等,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我国的早教机构从业者人职门槛过低没有统一的准入标准。为此应逐步完善早教教师的准入制度,对早教教师在学历和专业方面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并对其进行职前职后双重培训, 职前以各大高校为依托,参照权威性的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关课程系统化的学习;职后一方面应规范从业人员阶段性的强化学习,另外一方面应使其参与到多种实训模式当中,充分将相关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其中可以发挥老教师的引领作用,借助以老带新的方式共同进步。

3. 为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指导途径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亲子性,家长是孩子最主要的老师,家庭是婴幼儿的第二课堂。因此,早教机构应承担起指导家庭教养者的重任。大部分早教机构课堂都具备家中无法获取的较适宜的教学模具,因而早教教师应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家中可行的教育方案授予家长在课下继续进行,以强化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为婴幼儿父母提供自愿参与、公益性质的短期育儿教育培训或讲座,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家长搭建诸如论坛、微信等交流的平台,鼓励家长互相分享育儿经验。

【参考文献】

[l]姜新新, 蔡淑兰. 我国早教机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1 (2).

[2]陈红梅.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共同体的建构与保障[J]. 学前教育研究,2011 (8).

婴幼儿护理培训范文5

青霉素是一种常见的广谱抗生素,是敏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疗效是其他广谱抗生素无法比拟,。因其价格低廉,对身体不良反应小,耐药性相对小等,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青霉素使用前必须做过敏试验,结果阴性方可使用,否则,轻者皮疹,重者数分钟甚至数秒内即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有生命危险。因此,对青霉素过敏试验结果判断,显的尤为重要.近年来,在临床中,由于多种原因,青霉素药敏试验的假阳性结果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婴幼儿患者。使很多需要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用药、治疗。导致病程延长,愈后不佳的不良后果,增加患儿痛苦。经过对我院门诊出现假阳性结果100例患儿进行调查分析,现就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 原因

1.1 精神心理因素

1.1.1 有部分患者在做青霉素药敏试验前存在恐惧心理,注射后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害怕出现过敏反应,精神过度紧张,在护士询问局部反应时,常误主诉局部麻木,身体不适等,造成假阳性反应结果。

1.1.2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怕担风险,对皮丘周围稍有红晕,不超过1 cm或皮丘稍有硬结,但不够阳性标准,即判断为阳性结果,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惧怕会发生不良后果,无形中给医务人员增加心理负担,造成阳性结果判断值加宽。

1.2 操作技术 部分护理人员操作技术不熟练,注射部位不准确。为方便操作,常在前臂掌侧下三分之一正中做穿刺点,注射时,注入药敏试验液量过多,皮丘过大,空气未排净,注入过多空气,而使皮丘过大,尤其作为儿科患者,特别是婴幼儿,常哭闹、反抗,如固定不当,操作技术欠佳,更容易发生。另外,局部皮肤消毒时,消毒液未干,即进行穿刺,导致局部皮丘大造成假阳性结果。

1.3 药敏试验液 药敏试验液配制浓度过高,或药敏试验液放置时间过长,出现假阳性结果。

1.4 消毒液过敏 由于患者特异体质,对消毒剂过敏,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1.5 儿科患者自身因素 由于婴幼儿皮肤娇嫩,稍有刺激即可发生局部发红,影响判断结果,另外,由于患者家属看护不当,局部摩擦,或压迫时间过长,也可造成局部皮肤发红,造成假阳性反应。

2 护理对策

2.1 加强护理人员素质教育 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学教育,做好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工作,注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行,消除患者恐惧心理,详细介绍青霉素过敏反应症状,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及青霉素使用史,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对于特别紧张的患者可通过分散其注意力或听音乐的方法,消除紧张情绪。

2.2 提高操作技术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准确配制试敏液,严格掌握操作标准及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如注射部位有皮疹或炎性反应、破溃、晕红则换另一侧注射,注射前排净空气再注射,注射剂量严格准确,穿刺不可过深,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处,待消毒剂挥发后再穿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婴幼儿皮肤较敏感者,选用合适的消毒剂.

2.3 青霉素试敏液现用现配 青霉素溶液极不稳定,在存放过程中,随时间延长,青霉素G分子在水溶液中很快经过分子重排成青霉烯酸,后者与人体蛋白结合,形成青霉噻唑蛋白和青霉烯酸蛋白,形成抗原,青霉素溶液长时间的储存过程中可产生高分子聚合体,与蛋白质结合成抗原,这些物质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增加过敏概率,因此,青霉素试敏液,要现用现配,避免假阳性反应.

2.4 消除人为因素 对婴幼儿患者注射前向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详细介绍药敏试验过程中注意事项,告之家属在看护过程中,避免压迫注射部位,防止摩擦,污染注射部位,对皮肤特别白晰,一碰就红的患者,选用适宜的消毒剂。

2.5 对疑似假阳性反应的患者可在对侧做生理盐水药敏试验进行对照试验,对疑有消毒剂过敏者可在对侧换一种消毒剂,重新消毒后做过敏试验,减少假阳性结果发生。

通过对门诊医务人员整体素质教育,使假阳性发生率由原来20%下降到5%,大大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减少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婴幼儿护理培训范文6

“三鹿”奶粉事件是人工喂养的婴幼儿食用了高含量三聚氰胺的配方奶粉导致泌尿系统结石的事件,也称“毒奶”事件。卫生部高度重视,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全力展开医疗救治工作,做到早发生、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切实维护患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积极响应卫生部的号召,由市卫生局以及院领导牵头携同便民服务中心人员及其他辅助科室人员全身心投入因食用“毒奶”的婴幼儿实行免费体检筛查。2008年9月14日~10月5日便民服务中心平均每天筛检355人次以上,高峰达1700人次。有179人次婴幼儿检出泌尿系统结石阳性体征,其中15例住院治疗及用药,收到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14日至10月5日便民服务中心共接收市区及周边县乡食用“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婴幼儿筛检7405人次,检出泌尿系统结石阳性体征病例179人次,其中住院患儿15例,主要临床症状体征为:2岁以上幼儿泌尿系统结石伴有积水或尿路感染,2岁以下婴幼儿以肾结石为主要体征,民众主要情绪反应为担忧和消费信心下降。

1.2 处理方法 根据卫生部门的指示,首先告知民众人工喂养的婴幼儿立即停用问题奶粉,泌尿系统结石≤4 mm无临床症状体征的婴幼儿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同时多饮水、鼓励其多跳动助结石排出;小泥沙样结晶通过多饮水勤排尿一般都可自行排出;重症梗阻合并肾功能不全,以及其他结石≥6 mm有梗阻或泌尿系统感染、血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婴幼儿住院对症治疗,直至康复出院。

1.3 此次突发性奶粉事件的特点

1.3.1 “三鹿”奶粉事件是一起人为添加三聚氰胺化工原料的食品污染事件,播及全国各地,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特别是人工喂养的婴幼儿以奶粉为惟一或主要食物,有22个厂家的奶粉相继被检出含三聚氰胺,而且均为知名品牌大企业的产品,食品的安全,专家和民众都认为,正规商场超市选购知名品牌产品最保险,然而事实让我们品味苦涩,所以民众一方面担忧自家的小孩身体出问题,另一方面对利欲熏心的企业有股无名的怒火,易激发民众的骚乱和各种情绪反应,以及消费信心下降。

1.3.2 目前全国这么大规模的企业产品牵涉食品污染事件比较少见,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

2 应对措施

2.1 启动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医院积极响应卫生部发下的通知,随着待筛检婴幼儿数量的急剧增多,医院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成立指挥小组,由院领导、医务部、护理部、儿科、便民服务中心、防保科、功能科、检验科、保卫科、后勤管理中心及其他职能处室领导组成,负责决策、指导、协调全院待筛检婴幼儿登记体检、医疗、护理工作。

2.2 启动便民服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便民服务中心今年6月份成立,设有分诊、导诊、老弱助残、咨询等4个区域,共有医务人员12人,设有科主任1名。面对此次突发事件,便民服务中心成立了以科主任为核心的应急领导小组,协助儿科、功能科、检验科专科医生的诊疗,组织管理服务民众,及时安排前来筛检的婴幼儿B超检查、尿液化验,引导民众安全有序的进行检查,疏导拥挤的民众等,及时沟通信息。应急领导小组每日晨会和晚会各一次,沟通民众筛查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2.3 规范流程,严格培训,迅速应对

2.3.1 制定各项工作流程、诊疗检查常规及各岗的具体职责,要求在便民服务中心工作的医生、护士熟知应急预案的内容及具体操作步骤。

2.3.2 对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应急制的专职培训,内容包括:掌握患儿的基本情况,了解前来筛查民众的情绪反应而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登记筛查阳性体征婴幼儿食用奶的品种及厂家,熟知门诊和住院大楼各职能科室的工作内容及确切位置,了解各专家的特长及科类别,全面掌握全院的基本概况和各种动态信息。

2.3.3 做好事件的监测,设专人负责确诊病例的统计,每班设固定岗位人员及时上报筛查阳性体征病例情况。

2.3.4 在候检大厅及院内门口、大会议室门口及时张贴权威部门公布的问题奶粉企业和批次,告知民众立即停用正食用的问题奶粉及如何预防泌尿系统结石相关知识,便民服务中心人员现场进行心理宣教,缓解民众担忧的心情。

2.3.5 分诊台开通24 h电话咨询,对咨询者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

2.4 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加强医院的安全管理制度,合理调配医院人力、物力资源。16日晚全国检查结果公布后,患儿和家长人数剧增,门诊大厅及进出口处民众拥挤和扎堆,医院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小组带领便民服务中心全体人员整日加班加点,维持良好的就诊秩序。由于2008年9月16日以来江西出现大面积高温天气,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国医院协会2007、2008年度《患者安全目标》,本院积极加强环节质量管理,控制或消灭不安全因素,确保就诊者医疗安全,医院安排民众在大会议室,无日照阴凉的大树下及候诊大厅候诊,同时备用大量凉茶和凉热开水,以防民众中暑、脱水,有力地保证医院工作的正常运转。

2.5 医院感染的控制 严格执行卫生部《医院消毒隔离规范》,针对门诊民众拥挤、人数量大增以及高温天气等情况,民众消散后,B超室、候诊大厅、大会议室地面及桌椅用1:2000的伏氯净擦拭2遍,各墙角、门窗、树荫下等民众聚集地场所喷雾2次,并开窗通风,保持候诊及检查场所环境整洁,及时处理各种生活垃圾,对民众进行一般卫生宣教,以防医院感染。

3 讨论

3.1 应急预案的完备和可执行性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近年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科学设置组织结构,有效运行管理模式是快速预防和处理好突发事件的关键所在[1]。面对此次突发事件,及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根据事件的发展趋势及时完善应急处理方案是应对本次奶粉事件的保证。这次全国性的毒奶事件比较少见,在缺少相应的管理规范细节情况下,医护人员能够从容应对,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说明应急预案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3.2 重视医护人员的组织管理和培训工作

医护人员的工作贯穿于民众就诊,筛检、住院直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因此对医护人员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培训和合理调配是成功应对这次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在没有外援人员帮助的情况下,只有整合现有资源,及时培训,合理分工,科学调配才能解决问题。

3.3 注意正确的舆论引导,避免引起公众的骚乱 便民服务中心除了前来筛查的民众外,还有很多市民打来电话咨询,便民服务中心及时转载卫生部公布的有关信息、张贴宣传栏等方式告知问题奶粉企业及批次,以及筛检结果和相关预防泌尿系统结石的知识,及时引导民众的心理反应,是避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引起公众慌乱、担忧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缓解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保持正常的医疗秩序。

4 小结

便民服务中心自2008年9月14日至10月5日筛检因食用问题奶粉的婴幼儿7405人次,共筛检出泌尿系统结石阳性体征179人次,住院15人,目前痊愈好转3人,患儿家属情绪稳定,民众能坦然面对此次事件,圆满完成了卫生部门下达的任务。及时启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性事件的首要任务,制度程序的完备和可执行性是各项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培训、调配是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合理转载权威部门的信息以及相关人员适时的心理干预可以起到减轻民众的恐慌和担忧,维持正常的医疗程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