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经济来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经济来源范文1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财税政策;经验
一、财税政策的作用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税收也随着市场经济和市场环境的改变发生着变化,所以我国的财税政策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合理的财税政策,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保证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财税政策也能够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因为它存在的实际意义很重,不仅促进了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也保证了国家财政的收入。无论是表现良好的经济发展阶段,还是较为衰退的经济发展时期,都应该时时刻刻注意财税政策的调整和相关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的良性发展。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发展的,不同的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身的优势也是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这也造成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很多农村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对外封闭现象严重,加上不接受新鲜的事物,这就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偏弱,财力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都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问题。2.农村财政问题严重。现在很多农村的财政问题都已经显现出来,农村财政负债现象严重,导致财政风险增加,同时有的农村并不是没有钱,而是钱的来源和去向不明确,账目不清晰,最终导致很多钱和财务账本对不上,一旦上面来检查账本就胡乱编造,应付检查;还有的农村挪用公款现象严重;财政用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资金非常有限。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土地产生的,很多农民把土地出让出去,自己出去盲目打工赚钱,这就导致土地大量流失严重,最终土地的质量也被倍其害,工厂的恶意竞争,也造成农村的财政困难现象。3.劳动力素质低。农民属于劳动者,他们依靠土地的经济来源于长年累月的积累,因此他们在种植土地的时候也是依靠的是经验种地,这种传统的观念一直保留到现在。现在很多农村的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益低。现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都是年龄大和劳动能力差的农民,因此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较低,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也会受到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的影响,劳动力素质低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农村经济发展中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1.财税政策手段单一、投入不足。我国的财税政策针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手段单一,同时也存在投入不足的现象。我国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大部分财税手段都是减免、鼓励等,而在其他方面却没有明显的规定,这就导致农村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能利用财税政策的调控手段来支持自己产业的发展。在对农村的财政支出问题上,也仅仅使用预算内的财政收入资金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在财政政策的允许下重新规划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针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一般的税收的优惠政策都是减免税收,因此在税收方面也是方法单一,这虽然从直观上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节约资金,但是却不利于长期的使用税收政策来发展农村的经济。2.国家财政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不够。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脚步已经开展多年,但看其结果不是很明显,这主要的原因是国家强大的财政在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方面,供给不足,因此农村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迫于资金的压力,只能缓慢进行或者停滞不前,国家的财政支持不仅包括资金的支持,还有一些技术、技能和人才的供给,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把国民经济的重点放在了发展工业上面而忽视了对农业的投入,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农业的发展处于落后的局面,这就是阻碍了现代化农业的进程,非常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同时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发展投入也不足。国家对农业科研人员的教育投入不重视,因此导致了农业科研人员的服务水平和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对待农业科研人员的待遇也很低,这就影响了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而对农业设施的技术投入也是欠缺,农业设施简单,技术很难得到创新,设备陈旧,影响农业的发展。3.国家税收设置有缺陷。税收设置狭窄主要体现在资源税和增值税方面,国家征收资源税主要是为了减少对资源的浪费现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个出发点很好,因为农村的资源很多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对于资源税的征收有利于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但是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狭窄,仅限于矿产品和盐,对于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水资源也没有在范围之内,这在无形中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现象,同时资源税的税负偏低,计税的依据不合理,造成了资源市场的混乱,没有对资源起到保护作用,也没有对农村经济起到促进的作用。而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只体现在电力、建设、建材等行业,这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无疑增加了阻碍,同时增值税具有程序复杂、不易理解的特点,很多农村纳税人在交税的过程中都已经感到很不便。4.农村财政经济局面混乱。农村财政的管理一人掌权局面是常态,同时对于资金的使用也没有做到公开透明,而财政报表也是马马虎虎,这就导致农村的财务工作混乱,财政不清晰,再加上农村没有对财政的监督部门,或者就算有监督机构,作用依然是没有发挥出来,所以对于农村的财政和纳税情况没有监督,就会出现虚假不真实的情况,因此农村经济要想和谐发展,需要注意对农村的财政和税收工作做好监督,发挥监督的部门的职责,充分保护好农民的利益。
四、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财税政策的措施
1.利用财税政策来把握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方向。政府合理的财税政策,能够减少农村政府的现象的发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来调节农产品的供应,避免出现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的局面,造成农产品或者农业资源的浪费或者哄抬物价的局面的发生。2.合理的财税政策可以优化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农村经济中农业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和谐化发展以此农村经济也应该加强对二三产业的重视,国家的财税政策也应该加大对其的支持。原有的农业政策不变,新型的农村资源产业应该加大财政支持,优化产业结构,对待那些有优势的产业需强化。同时对于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也需要财政的政策引导,创新发展,找准农村经济发展的着眼点,和增值项目,进行技术创新,升级传统行业的产业结构,改造技术,同时也要采取科学化的财税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道路的前进。3.改革财税体制,增加财政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解决农村财政困难的问题,因此需要改革财税政策体制。给予农村财政部门更大的财政权力,以使得财政部门可以依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做好财政工作,同时要缩减财政的开支和对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好分工,明确责任,这是保证财政支出的有效措施,也要进一步改革税制,国家可以针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设置独立性的税务,这也是为了扩大财政收入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要通过财税体制的调整,缩短农村地区之间的差异,以便促进和谐农村的经济。4.加强对财税政策的监督作用。要想加强对财税政策的监督,执行监督的部门要做到三公原则,以免在工作中出现“走私情”的情况发生,还可以提高监督部门的工作效率。对于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对他们进行培训,明确职责,强化监督队伍建设,最终把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监督和管理工作融合在一起,形成监督和管理并重的财税监督的新局面,也可以保证了财税政策的落实到位,最终也要提高所有农民的纳税意识,全民参与,做良好的纳税人,从而促进农村经济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显著,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所在,这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同时也清晰了解到财税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不难看出科学、合理的财税政策,能够积极构建农村经济发展体系,能充分发挥出财政税收的作用,并且使农村经济得到健康、长久、稳定的发展。
作者:高虹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大布苏工业园区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来源范文2
关键词:河北;多层次;养老模式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SZ2010522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一、河北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
(一)经济保障层次单一。农村老年人的经济一般来源于土地、养老保险、子女、农村低保。土地一直以来都农村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据统计,2009年河北农村平均每人年收入5,791.1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1,596.22元,家庭经营性收入为3,776.7元,占总收入的65%,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418.19元,这意味着农村老年人在失去劳动能力以后经济来源就基本中断。除此之外,老年人再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正是这种不稳定的经济来源使得农村老年人在生活上捉襟见肘。
(二)制度保障层次单一。对比城市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有许多不同之处,从这些不同之处,我们可以看出河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第一,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体制上,目前河北城市的社会保障基金是由政府通过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的,而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则是由地方各级政府的下属机构来管理的,城市的社会保障通过动作较成功地解决了监管问题,保障了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而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问题则因其管理体制的原因很难解决,同时实践也证明农村社会保障基金被挪用和侵占的情况非常严重;第二,社会保障模式上的差异。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不仅在多个方面存在不足,而且还存在着权利和义务严重不对等,不管是从公平的角度还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势在必行的。
(三)照顾层面上的单一性。河北农村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养老,因此决定了子女是承担照料的主要群体,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养老院很少或基本没有,这就意味着对于农村的老年人来说,子女是他们唯一的依靠,一旦没有子女或子女不承担赡养义务,老年人就会处于无人照顾的境地。
二、实施多层次养老模式的优点
多层次养老模式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的优点在于它的适应性,即从多方面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民的养老需要。
(一)与河北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河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如果建立一种统一的养老模式不仅经济上负担沉重、而且在人员以及服务机构上都会不堪重负。正是基于这种实际情况的考虑,建立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的养老模式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行的。
(二)可满足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人民的需要。由于经济水平的发展程度不同,因此人们在对待养老问题上的态度也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可能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后,更多的是要求老年的生活质量问题,如娱乐、健身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则更关心基本生活的问题,如吃饱、穿暖以及是否有人照料等问题。
(三)可适应同一地区不同人群的需要。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人们的思想都不可能是完全统一的,而且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想法也是不同的。建立一种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就是可以让不同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选择,建立一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适应不同人的需求。
总之,多层次的养老模式是一种有弹性的养老模式,它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应对河北农村日益沉重的养老负担的需要。
三、建立适合河北实际的多层次养老模式
(一)多层次养老模式的含义。多层次的本质含义是差异性。多层次养老模式即存在差别的养老模式,之所以不能建立统一的无差别的养老模式,是因为河北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及习惯均存在差异性,只有建立适合农村情况的养老模式才能使老年人安心、安逸的养老。
(二)对河北农村多层次养老模式框架的设计。河北农村情况复杂,尚不具备建立统一的养老模式的条件。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我国农村多层次的养老模式框架进行了设计。(图1)之所以将发达地区的居民分为三类,是因为经济发达是相对于不发达地区而言的,在同一地区内,也存在收入水平的差距,如果一刀切,对所有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采取同一政策,可能会有居民产生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抵触情绪,况且也违背了社会保险的原则,不利于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展开和推行。同理,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也会有经济收入较好的居民,它们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先行者,会起到示范作用。因此,在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过程中,对不同类的居民应实行不同的政策。
(三)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模式
1、增加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完善和发展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又稳又快地实现经济较发达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政府主导这一原则既是社会保障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经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实践证明的重要规则。河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且目前正处于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河北政府除了承担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财政投入、运营监管等常规责任外,还必须承担与时代背景相对应的特殊责任,以实现和保证制度的建立、运行和发展。具体而言,则是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进行补充,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对于无力参保的居民给予政府或财政支持,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
2、积极发展农业,提高村民参保的经济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河北农业经济大部分地区尚处于分散的粗放经营状态,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在逐步降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说,农业产值的下降差不多每三年下降两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但与之不协调的是,河北省农业从业人口数量与城镇人口相比,是相当巨大的,这种反差使农村人口的经济和生活条件相对较低,因此实施积极的农业政策,大力发展和扶持农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减少农业从业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和收入水平,才可以使村民有参保和自我保障的能力。
3、加强文化的宣传和舆论的营造,增强农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观诉求。文化和时代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一方面会引导和带动时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时展的轨迹也会在文化上留下印迹。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关键时期,营造好文化和舆论的宣传,让人们心中打消对它的疑虑,可以带动和促进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同时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顺利也会使文化和舆论更倾向于它。
4、加强法律建设,为农村社会养老事业提供法律保障。世界银行的《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指出:“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让人们拥有基本权利,包括建立法制,维护公正的政策环境,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建设设施,保护弱势群体等”,农村养老事业在向制度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法律是它的保证,有了健全的法律,农村社会保障才会有制度的依据,也才会持续地发展下去。
5、多渠道发展社会养老事业。养老事业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尤其在河北许多农村地区“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如果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仅凭政府的力量不可能将这一难题解决好。因此,结合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探索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农村养老事业,通过多种途径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是一种思路,倡导兴办农村敬老院,有效推进社会和谐与新农村建设。
(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养老模式
1、采取更加积极的农村政策,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养老事业提供必要的经济和人力保障。目前,河北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劳动力外流严重,使农村人口出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现象,即孩子和老人多,青壮年少,青壮年的大量外流,不仅减少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更减少了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因此,应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实施更积极的农村政策,逐步改变这种现象,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做到应保尽保。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目共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尤其近几年来,把“三农”工作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上,农村经济在这种背景下也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仍有部分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救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3、加强农村“孝”文化的宣传,使“养老”、“敬老”成为一种“时尚”。中华民族是一个很注重家庭的民族,体现在文化上,就是形成了多种“孝”文化,尽管其中不乏一些消极因素,但它的核心都是“事亲”,即从物质和精神上关心和照顾亲人,让老人安享晚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在对“孝”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农村文化的建设,使“孝”文化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加强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支持力度和建设,防止“因病致贫”的发生。河北经济飞速发展,相比之下农业经济不景气,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老年人是疾病多发的人群,加上医疗改革尚未完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农村老年人因老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这部分人是目前河北省农村最大的弱势群体。保障这一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在于建立和实施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政策,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使农村富起来;另一方面则是更快更好地落实医疗体制改革,防止“因病致贫”的发生。
5、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和了解,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尽管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尚不具备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社会是向前发展,在社会的发展和政府的关注下,建立全面覆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必然的,因此在尚不具备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农村地区宣传社会养老保险是在为将来准备条件。
(作者单位:1.河北金融学院;2.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3.河北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于长永.农村养老问题的若干研究进展[J].乡镇经济,2008.6.
[2]郭士征,曹艳春.可持续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外部环境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2.
[3]张玲,张雪莲.制约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非经济因素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8.7.
[4]曹信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环境建设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5.1.
农村经济来源范文3
(一)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目前我国农村地区老人养老方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自己养老及居家养老三种模式。根据调查,目前村空巢老人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示),其经济来源主要依赖子女的经济援助。从养老模式的分布来看,75.86%的空巢老人家庭是由子女提供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养老模式;20.69%的空巢老人家庭是由自己提供主要经济来源的自我养老模式;3.45%的空巢老人家庭是由政府提供主要经济来源的居家养老模式。1.由子女提供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成员或家庭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养老方式,主要是经济上供给,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2]。目前由于受我国国情、农村生产模式及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以村为例,75.86%的空巢老人都是由家庭养老。这些老人在养老过程中,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务工,他们从子女那里得到的主要是经济支持,而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几乎丧失,但由于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具有易接受、易操作、符合中国人心理需求等特点,因而使得大多数老年人选择这种养老方式。因此,目前我国家庭养老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2.由自己提供主要经济来源的自我养老模式自我养老是指中年期为老年期积蓄,甚至指青老(60-69岁)为中老年(70-79岁)和老老年(80岁以上)积蓄,也指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获得一定的劳动收入,从而为自己提供老年生活保障的模式[3]。调查显示,村约占20.69%的空巢老人选择继续务农进行自我养老。但是随着农村空巢老人年龄的不断增长,其身体状况也不断弱化,导致这种靠自己劳动所得进行自我养老的方式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在老年人因年老多病而不能在家劳动时,这种自我养老方式最终将由家庭养老接替。3.居家养老将成为农村空巢老人未来的主要养老方式所谓居家养老,就是让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新型社会化养老模式[4]。作为新型养老方式,这种由政府提供主要经济来源的居家养老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结合体,这种养老方式将更加符合现代农村空巢老人的需要。但调查显示,村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居家养老家庭还不存在,调查对象中只有两户主要经济来源靠领取低保的家庭,只能勉强算作居家养老类型。目前,村的居家养老模式还只是一个雏形,但是在经济方面,政府机构和社会的支持已初具规模,在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方面,社保基础养老金所占比例已经达到30%到40%。随着经济发展,其所占比例会越来越高,最终将成为农村空巢老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虽然在生活照料和文化娱乐方面十分欠缺,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得到完善,居家养老将逐渐成为空巢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二)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1.经济来源从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由子女提供和自身劳动所得,政府的资助发挥的作用很小。如村的空巢老人中,75.86%的空巢老人主要靠子女提供生活所需的经济来源,有20.69%的空巢老人仍然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生产获得经济来源,仅有3.45%的空巢老人向政府申领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作为自己的主要经济来源。除了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外,大部分空巢老人家庭还有其他的经济来源,但大部分只能提供很少的经济收入,只有两个来源占的比例较大。其中一个是免费领取的基础养老金。虽然不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但其在空巢老人的所有经济收入中约占30%到40%的比例。根据对村村委会文件的研究了解到,村自2009年7月1日成为重庆市潼南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以后,以2009年8月31日为年龄界线,在此之前年满60周岁可不缴费免费领取国家发给的基本养老金每月55元,地方财政养老补贴每月25元,如果年满70周岁,可再补贴每月10元,独生子女再额外补贴每月10元,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以户口簿为准)必须参保[5]。另外,村空巢老人的医疗开销大大减少。通过对村干部的访问得知,从2009年起,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人均筹资100元,其中农民个人缴费为每人每年20元,中央、市、县财政每人每年补助80元。在本乡镇卫生院的报销比例由2008年的55%上升到70%;县级医院的报销比例由2008年的45%上升到55%;县级以上的医院的报销比例由2008年的30%上升到35%;外出务工在外地就医的,按同级同类医院的补偿比例补偿;最高的报销金额可达3万元。2.健康状况目前健康状况是空巢老人面临的最为主要的问题。从调查的村来看,目前超过三分之二的空巢老人都是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因此身体状况特别好的基本没有,67.44%的空巢老人身体状况一般,32.56%的空巢老人体弱多病,在生病以后,由于空巢老人的子女大多数都在较远的外地务工,不方便回家照看,只有约9.30%的老人能够由子女回家照看,其余的老人基本上只能依靠自己。有老伴的空巢老人可以互相照顾,而大多数独居老人都是自己照顾自己。
村空巢老人养老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生活来源不稳定,经济供养水平低根据调查发现,村空巢老人主要的收入来源来自子女供给、务农或者低保。无论主要经济来源由谁提供,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不稳定且经济供应水平低。首先,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不稳定。调查显示(如图1),99.00%的空巢家庭有2个及2个以上子女,子女每年一般会支付给父母一到两次生活费,但这种供养是不定期的,导致老人的生活来源缺乏稳定性。其次,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供养水平低。调查显示,20.69%的空巢家庭还有大量耕地并成为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重庆夏秋季节天气炎热,务农村民常因干旱、洪涝等天灾而减产或颗粒无收,这样导致依靠自身劳动收入养老的老人面临经济困难。而根据现有的法律制度规定,这些老人从法定意义上来讲都属于有子女赡养的老年群体,因而无法享受到政府低保或救济金,导致这些老人陷入养老困境。调查显示,目前村空巢老人一年人均经济来源大概只有2500元左右。再次,村空巢老人大部分是年满7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大都体弱多病,尽管医疗开销能够报销大部分,但是自己支付的部分相对于其经济收入来讲也占有很大比例,这也使得空巢老人经济生活进一步陷入困境。(二)健康状况不理想,治疗方式简单根据调查发现,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够理想,且医疗较为简单。首先,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调查显示,目前村中有67.44%的空巢老人身体健康一般,32.56%的空巢老人体弱多病。同时,大多数空巢老人还或多或少地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其中肺气肿患病率最高。其次,患病的老人难以得到很好的治疗。调查显示(如图2),在生病后,只有4.65%的老人能够得到很正规的治疗;23.26%的老人是自己买药吃,进行简单的治疗;72.09%的空巢老人采取的是间歇性的治疗,他们在病情严重时就到乡镇医院去输液,等病情有所好转就停止治疗,过一段时间病情再次加重时又去医院治疗几天,反反复复的治疗使病情得不到控制或根除。另外,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老年人多数反映合作医疗报销起付线高(规定起付线是100元每人每次,实际上住院输液通常都在三天及以上),而住院治疗的费用不能直接扣除或报销,需要病人事先垫付大笔押金(一般在1000元以上),而多数空巢老人一时拿不出这些押金而选择不住院或简单治疗,甚至有些选择拖病或用迷信的方式加以治疗,最终因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而使病情加重或恶化。(三)精神慰藉匮乏,文化生活单调调查显示,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匮乏,文化生活单调。首先,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由于空巢老人的子女常年不在身边,子女与老人缺乏精神上的沟通交流。再加上近年来留守儿童因社会与家庭对其安全和教育的重视,大部分留守儿童也陆续开始留校住宿或跟随父母进城上学,空巢老人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空巢”了,因而来自子孙后代的精神慰藉也越来越匮乏。其次,农村空巢老人文化水平低,兴趣爱好少,文化生活极为单调。调查显示(见图3),村空巢老人中,88.37%的空巢老人没有文化,剩下11.63%的空巢老人一般只有小学文化,这种文化程度难以启发空巢老人的兴趣爱好,看电视、听广播或者找别的老人聊天成为空巢老人的主要精神文化生活,由于子女常年不在家,大多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因而更容易使他们产生空虚感和失落感。(四)生活照料缺位,老年生活无保障由于子女常年在外务工,无法在老人身边亲自服侍老人,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照顾普遍缺位,老年生活缺乏保障[6]。调查显示(如图4),村约有65.12%的空巢老人夫妻都在,34.88%的空巢老人过着独居生活。尽管接受调查的老人中大部分目前能够生活自理,但一旦生病或卧床不起需要人来照料时,则往往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难以得到满足,甚至有些老人卧床数天或病死后才被邻居发现。同时,大多数的独居老人在生病就医时,往往都是早上去输液,下午就要赶回家,加上山区交通不便,看病需要来回长途跋涉,势必会影响其身体的康复。总体来讲,生活照料的问题正成为困扰农村空巢老人晚年生活的最大难题,急需引起政府、社会及家庭的重视和广泛关注。(五)政府政策支持不足,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滞后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影响,加之政府对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普遍偏低。首先,农村公立养老院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根据调查,村所在的潼南县全县只有各镇设有敬老院,这种养老机构属于政府经营的公立养老机构,但进入门槛很高,能够进入该养老机构的都是无子女供养的老人。而其他有子女供养的老人只能去县里的养老院,这种养老机构一般属于私营养老机构,政府对其建设要求高,同时这种养老院一般收费都很高,农村空巢老人难以承受这种高昂的养老费用支出。其次,政府对农村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目前政府投资兴办一个符合国家标准的养老机构,通常在硬件上投入的资金每张床位至少5-10万元,日常运营、管理费用每张床位至少补贴500元。但目前政府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建设标准没有完全放开,不仅建设标准要求较高,而且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一方面导致空巢老人因民营养老机构消费标准高而无法接受和入住,另一方面因民营养老机构得不到政府支持导致无利可图,只能选择退出该领域。最后,农村居家养老运作机制难以市场化。一方面是缺乏有资质、有诚信、有品牌的养老服务企业和中介组织,无力大量承接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另一方面,村居家养老工作尚处于政府主导推动阶段,政府财力有限,只能免费重点保障部分特殊困难的老年群体。要让更多的老年家庭通过购买来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还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持[7]。
解决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对策建议
农村经济来源范文4
摘 要 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城镇化建设进度的关键点,有利于全面推动小康社会,维护社会平衡稳定的发展,而农民收入的提高,就需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本文主要是针对财政支出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充分说明财政与农民收入带来正面的影响,加强政策管理,提高农民的收入。
关键词 农民收入 财政支出 政策管理
一、引言
农民收入的提高是贯彻落实全面小康社会的突破点,同时也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有利条件之一。为了有效的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就需要国家加大对农业财政支出的投资力度,改善农业发展中的传统模式,使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利益。
针对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同的专家学者通过从不同角度的具体分析进行深入的研究。传统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加强对财政的支出,有利于刺激市场化的发展,提高民众收入的同时加强了国民收入的提高。刘桂珍、徐春骐的研究表明,国家对农业财政的支出有利益加强农村经济的改革,为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刘旦研究表明在财政支出农业运用中,主要用于农村科技支出上其余依次是农业支出、农业建设。谭存娜通过分布滞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出与农民收入是成正比的关系,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等。一系列国内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财政支出与农民的收入是相辅相成的,财政支出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基础建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学者贝利提出,财政支出与农民收入的提高是互补的关系。财政支出重点加强对提高农业基础设施以及保障社会体系的建立,都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我国保障农业基础设施的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都为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整体而言财政支出与农业关系是成正向发展的。
二、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民收入的来源也更加的丰富和多样化
我国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有基本的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以及非农业性收入。工资收入主要是以出售劳动力获得的报酬;家庭收入就是以家庭为单位,实行的农业生产分配和管理的收入,而非农业收入主要是农民从事其它行业而得到的收入,这种收入逐步成为了农民经济提高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政策的缺陷,给非农业领域发展带来了局限性,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而我国财政支出农业发展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民在非农业收入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二)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农民人力资源数量、财政支出规模、农村的经济模式与农业的生产模式以及农业面积等。农民收入的提高主要是从农业和非农业方面着手,所以针对上述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的提高。如:加强农民受教度的程度,提高农民技术水平,使农民在第非农业工作中有更多的选择,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提高农民收入。
三、模型设计与计算分析
(一)设计变量
对影响农民收入的各种因素进行变量分析,找出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数据说明
1、资料表明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发展非农业成正本。受教育程度高,收入就高。
2、用全国总耕地面积除以人均数量得出人均耕种面积。
3、财政支出总额除以农村居民总人数,得出人均支出数量。上述数据都来自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4、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以及就业人数高都说明了该地区的发展水平高,反之则相反。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四、检验结果和分析
(一)检验结果
通过对虚拟的模型设计对数据的分析得出,农民收入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市场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有关,会有不同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模式,不同的地区农村发展规划不同,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的结构模式也不同,使农民收入不同。
(二)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影响
1.减轻农民生产负担,降低生产成本;
2.调整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业产业;
3.会农民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财政的支出为农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4.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农村财政体制的改造,改善农村经济体制,提高农村发展水平,从而提高农民个人收入。
五、扩大财政支出,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
1、加强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合理的运用资源,建立健全的体制结构,均衡、稳定的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结构,有针对性改善农村经济,缩短城乡差距。
2、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在农村发展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合理的运用财政支出资源,增加财政支出在建设和科技方面的投入,为农村发展奠定基础。
3、增加农村收入途径。传统的农民收入具有单一性,只是依靠单纯的农业生产,夸大财政支出,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增加收入的方式方法,整体改善农村经济来源模式,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
六、总结
财政支出是改善农村发展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的调控方法,在农村财政支出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特点,制定相关的保障制度,使对农村财政的支出运用合理,符合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善农村发展模式,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水平。把财政支出与农民收入相联系,结合农民农业和非农业收入,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加快城镇化的发展,缩短与城市的差距,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实现全面小康。
参考文献:
[1]刘桂珍,徐春骐.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09(12):26-28.
农村经济来源范文5
关键词:生活垃圾;垃圾处理;环境建设;滕州市
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86-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农民对环境的认识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滕州市东郭镇在滕州市建设卫生城市的背景下,积极响应号召,在农村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一、东郭镇垃圾处理基本情况
(一)村垃圾处理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的这些村地处平原,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副业、工商业,还有一部分靠外出打工为生。镇里大多进村道路和村内每条道路基本已经硬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配备了专职环保人员,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集处置。而一些远离镇中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环境卫生较差,基础设施较差,没有专职环保人员打扫。
(二)农户垃圾处理基本情况
据调查,农村家庭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以随意放置和集中起来送乡镇垃圾处理站为主。这主要是由于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致,人均收入较高的村拥有一个生活垃圾堆放池或几十个垃圾桶,并且由专门的垃圾收运车定时把垃圾运送到垃圾处理站处理,村民已逐渐养成把垃圾集中起来的习惯。但是,一些村由于没有这样的条件,村民因传统观念的束缚只会把垃圾随意堆放,这就加重了农村环境的恶化。(如图1所示)
二、东郭镇垃圾处理问题的成因
(一)国家投入的长期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环境保护上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距,但农村环境对资金需求程度并不比城市小。农村本身经济发展较慢,无法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建立,对社会资金又缺乏吸引力,使得农村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二)地方政府投入少,基础设施不健全
基础设施建设是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基本物质前提。长期以来,农村公共财政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生产性投入,对农村的公共环境卫生的投入少,导致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匮乏,管理也很不规范。
(三)农民自身环境意识差
调查显示,有八成的农户收入与支出基本持平,他们更多是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收入,而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农民这种狭隘的观念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较淡薄,许多农民更不会把环境保护和自己的行为联系在一起。
三、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投入机制,增添基础设施
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对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水平的关键,建议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的资金投入。设置垃圾箱、垃圾池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添置收集和运输垃圾的各种车辆和工具,建立专门的农村生活垃圾清除部门,使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倾倒、集中处理、专人负责。
(二)制定管理条例,实行统一处理
建议政府加强农村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统筹治理城乡生活垃圾。将靠近城镇的农村生活垃圾纳入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系统,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在偏远的农村建立片区垃圾填埋场,集中对其作无害化填埋处理;在交通不发达或者运输成本过高的村庄,就近设置生活垃圾填埋场作无害化处理。
(三)加强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只有全体农民自身形成了对环境保护的共同认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环境面貌,也从源头上杜绝环境问题的滋生。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必须重视起来,要使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均有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东郭镇离滕州市区较近,可以借助自身区位优势和滕州市的环保宣传辐射作用,以达到既实现宣传目标又节省资金的目的。
四、结语
农村生活垃圾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现象,它不仅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而且严重损害了村民的身体健康,所以妥善处理这一问题迫在眉睫。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各地区的经济状况相差很大,排放的垃圾种类和数量也有很大的不同,对垃圾的处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因此,各地区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当地的垃圾处理措施,减少垃圾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全面参与和支持,从源头和末端全方位加以控制,最终使农村有一个美好的环境,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来源范文6
关键词:西部农村;养老保障;家庭养老;养老金制度;养老田制度
与东部农村相比,西部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境更加艰苦,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因素,解决西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积极探索并优化养老保障体系尤为重要。
一、西部农村养老保障现状
(一)西部农村日渐增大的养老压力
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都落后于东部农村,差距进一步拉大。1999年,东部地区农村增加值为21246亿元,而西部地区为5168亿元,仅占全国的13.2%;在农业结构内部,西部地区种植业比重占全国的68.4%,仍然处于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农村低收人人口占全国总数的52.1%,占当地农村人口的8.84%。受经济收入水平较低、集体经济薄弱,普遍没有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西部地区农村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
(二)西部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
按照人口老龄化的国际衡量标准,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计算,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重庆9.22%、四川省8.68%、贵州省7.59%、云南省7.03%、陕西7.75%、广西9.1%、内蒙古、7.64%,说明西部几个人口大省的农村都已步人了老龄化社会。根据预测,甘肃将在2006—2010年进入老年型人口社会,西部地区将在2015年左右全部进入老年型社会。
(三)西部农村老人不容乐观
有关资料显示:58.2%的西部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是现在的劳动所得和积蓄,33.1%经济来源是子女的供给,2.6%来自社会养老体系。随着年龄的增大,劳动能力的丧失,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下降,财富的控制权就会转移到了子辈的手中,可供自己支配的养老财富就更少。农村老人习惯将自己在拥有劳动能力时所创造的财富用在子女身上,帮助家庭实现财富的积累。当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除了家庭子女的生活照顾,社会养老服务提供非常有限。农村老年人在患大病时,56.3%的老年病人靠自己或配偶照料,41.2%靠子女照料,9.8%靠自己,即无人照料,可见,西部农村老人的照料和生活质量令人担忧。
(四)西部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显效导致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家庭养老面临更大挑战。其次,农村青年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家庭责任观念、义务观念发生蜕变,出现了“顾小不管老”的观念,贫困地区的老人赡养纠纷和因赡养引起的自杀事件也时有发生。最后,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多子女的家庭,而根据社会学的“责任分散理论”,养老责任主体的增多会导致养老责任的相互推诿或攀比的现象,从而降低养老水平甚至出现无人赡养的局面。
(五)西部农村的劳动力流动加快
近年来,由于西部农村生产环境的恶化和农业生产比较收益降低,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非农行业流动,使得农村养老的绝对需求量扩大,人口流动性的增加,“空巢家庭”留守老人的增多,直接导致农村老人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难以实现,老人既担负管理承包地又要照顾孙辈的工作,生活相当艰苦。有学者指出,西部地区的农村很多老年人生活很清苦,有的简直到了自虐的地步,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养老问题。
(六)集体养老、社会养老发展缓慢
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依靠集体的临时救济而形成的“五保”户和敬老院等制度,资金很难落实,保障能力相当有限,供养标准偏低,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养老的新要求。社会养老保险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与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而发展缓慢。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群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至1997年底,西北5省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占总参保人数的2.2%。
二、西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