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职业教育的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范文1
但此过程中,随着高职院校招生的不断增多,岗位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用人单位对所输送人员提出越来越高的标准要求,学生在实习就业中,也有伴随而来的众多问题亟待解决。而这些问题中,多数却不是专业技能问题,而是心理挫折问题比较突出。
一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就业中的问题和现象
高职院校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主要总结如下:
第一,实习就业中的跳槽现象。和传统意义上的跳槽不同的是,高职院校实习生的跳槽,完全是由于对相关职业期望值过高而发觉现实难以接受,故而做出的盲目弃槽重选行为。产生这种行为是因为没有实际调查和慎重考虑,多数并不如人意。
第二,实习就业中的跑人现象。跑人现像主要是指学生在实习或就业中,不和所出院校沟通,不和所在单位协商,也不经所在部门允许,私自离岗离职,甚至去而不返等现象。近几年来,这种行为不是个别的,而是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在实习就业的学生身上。这种不计后果,毫无职业道德可言的行为让人颇为头疼又无奈。这种行为既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又对学生所出高职院校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还会令人质疑学生的职业诚信。
第三,实习就业中的避世现象。避世现像是指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遭受挫折、接收压力后,放弃实习就业,转战回校,以攻取更高学历来换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这实际上是由于不能适应社会的节奏和压力,采取的对实习就业的一种变相逃避。
第四,实习中的崩溃现象。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实习就业中由于工作的辛苦和强度超出所能承受限度,致使身心遭受压力而无处开解,乃至精神抑郁,生活工作都受到影响。
另外,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大部分坚持下来的学生或多或少会向家人、朋友、老师诉苦发泄,述说想象与现实的差距。以上现象又以在服务行业中实习就业的学生最为常见。
从表面来看,以上种种问题现象是学生心理素质差、对实习就业态度不端正造成的。深层次探求,这些现象与当今的职业教育的缺失与偏颇也不无关系。
二 目前职业教育的偏颇和缺失之处
所谓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了解所选专业,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从工作流程到工作内容,从工作强度到工作力度,从职业技能到职业态度。最重要的是,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最终使学生完全接受并热爱自己所选的专业及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以最好的状态和心态施展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技巧。所以,完整的职业教育,还需要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然而当今高职院校的学生所受的职业教育,与其说是职业教育,不如说是专业技能教育。大部分高职院校把职业技能和职业技巧作为职业教育的内容来抓,却忽视了其它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以致造成了学生在实习就业中的以上各种问题。
第一,大部分高职学生缺乏正解的职业观。高校大部分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当初选择专业的时候,是以谋生为目的的。相当数量的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对所选专业不够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因此,对所选专业根本谈不上热爱或喜欢。在他们看来,选择职业教育,是就业的一种途径,至于这个所选专业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是不是自己想做的,甚或自己将来能否从事或胜任所选专业对口的行业,都不在他们考虑之内。就如同人们以填饱肚子为目的却盲目购物一样,所购食品是什么成份,什么味道都不吝一眼,撕开包装发现不合胃口随手便丢。
实际上,一个行业,一个职业,除了是谋生的手段外,更是一个人体现价值的舞台。它除了可以使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财富,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外,还是一个人发挥自己的能力、体现自己的智力、获得精神满足、体现自己存在价值的良好途径。
因为学生只把实习就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来对待,所以一旦发现实习的岗位不能满足或暂时不能满足自己对谋生的期望值时,一些自认为有能力的学生会别谋“高就”,踏实肯学的学生会选择“回炉另造”――继续到高一级学府求学。
第二,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缺失。学生在选择一个专业、接受该行业的职业教育时,对该行业首先要有一个尊重的态度,对自己将来所从事岗位要有一个负责的认知。在良好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基础上,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氛围,熟练的职业技巧和职业技能才有发挥的舞台。这应该是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最基本的职业化培养。而且这些东西,不是靠教师和学生在职业教育的课堂中口对耳的宣传,而是要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心里去领会,潜移默化,进而成为一种观念。
然而从实习就业过程中部分学生不声不响、随随便便地“跑路”来看,职业教育在这方面明显是缺失的。
一个人一旦进入到一个职业中,任何与工作有关的行为便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涉及身边一个很大的群体。这个群体就如同一整个链条,缺失了一扣就会影响运转。大多数“跑路”的学生把自己的行为定义为“摔盘子”的行为――一个盘子摔碎了没什么关系,买一个补上就行,我走了没关系,再找个人补上。他们从来不考虑因为碎掉的盘子而没盛上的那盘菜,自然不会考虑因为他出走的个人行为而被扔下的一摊子事儿。他们不懂得尊重所在岗位,也不懂得尊重所从事职业,对于自己的实习就业没有一点负责的心态,甚到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
第三,学生对相关职业的了解浅薄。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职业。他们需要知道选择了该职业后,需要做什么事情,会面对什么工作,以什么心态,他们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他们需要哪些职业技能――只有全面了解一个职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然而事实却是,他们在实习就业时发现,他们对相关职业明显地了解得远远不足,以至于他们产生迷茫、混乱、沮丧、烦躁、抑郁等各种情绪。
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同时,对相关职业却知之甚少。一方面,是由于职业教育的疏忽,另一方面有些校企合作的院校只是名义上的合作,职业教育和实习就业是分开的环节,学生没有机会真正认识相关职业。这也是造成学生在实习就业中因所选职业不合适或不喜欢而造成跑路或心理抵制的原因。
第四,学生盲目的职业选择。职业教育的职责还在于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缺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和职业。然而在实习就业期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却是近似盲目的。
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选择高校专业时,基本是在能选择的范围内,以什么专业在当下热门、好就业为原则,根本不考虑事过境迁,万事有变,也不考虑自身的能力、性格和喜好。而经过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后,在实习就业的选择时,学
生依旧没有吸取教训,基本是以哪个公司(企业)有名气、规模大、薪水高为前提。而对于对方公司紧张的工作节奏、频繁的工作强度是否自己能胜任考虑不足。最终的结果便是学生跑的跑,走的走,放弃的放弃。而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因为超出承受能力范围的压力而产生烦躁不安,心情抑郁的不良情绪。
另外,长期在学校的温床中,学生享受的是“体面”的职业教育,和企业公司从社会上招来的“闲散人员”进行的“临时培训”不同。因此,一开始就把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想像得过于“优雅”和轻松。尤其是服务行业的学生,当他们进入校门的一刻,潜意识里,他们已是有文化有学历的人。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肯把自己将来的工作和打工仔、服务生联系在一起的。而一旦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会了想像和现实的反差后,往往被工作的辛苦和挫折挫伤进取心和积极性,职业道德观淡薄的,就很容易做出“跑人”的事情来。
三 改进完善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
为了更好地保证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质量,完善职业教育势在必行。今后的职业教育,不能仅仅以职业技能和职业技巧为主,而更应该结合以下内容进行:
第一,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不管是实习还是就业,学生都应该秉承尊重岗位、尊重行业、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原则。
第二,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力求让学生对相关职业有一个系统详细的了解。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如果真正能做到校企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真实职业氛围内了解相关职业,接受职业教育,必会事半功倍。
第三,指导学生在实习时根据自身能力和喜好做出恰当的选择,而不是任由学生趋势趋利。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范文2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职业资格;接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2-0022-03
一、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衔接现状
(一)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缺乏衔接
课程目标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预期结果,直接指引着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是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衔接的起点。从理论上讲,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依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职业教育学习者的特征,但是现实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往往过多的关注学习者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及所服务的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情况与发展需求进行深入调研论证,缺少对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群的深入调查分析,对行业的就业准入制度了解不深甚至是不了解,直接造成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的脱节。
(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缺乏衔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是众多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集结点。从课程内容角度分析,课程开发者多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他们学科知识结构较好,但对行业、产业、职业的了解不足,很难从职业能力的角度选取相关的课程内容。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符合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在这一点上,由于职业院校对行业、产业、职业发展需求调查研究的欠缺,也造成了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职业资格的衔接缺失。从职业资格课程资源角度分析,为了保证职业技能考核的质量,劳动部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1],并从职业分类、职业标准、国家题库、考务管理和质量管理五个方面逐步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是仍然缺乏职业资格相关课程模块的支持,这也为职业教育课程引入职业资格标准造成了困难。
(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缺乏衔接
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是实现预期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分析,目前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使用国家职业教育统编教材,院校开发的校本教材相对较少。从教师的角度分析,目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严重失调,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也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造成困难。
(四)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缺乏衔接
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的衔接可为确定和诊断预期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为修正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推动下,许多职业院校引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学校技能鉴定系统,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机制和措施,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然而,职业院校传统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并没有因为管理体制的变化而更新,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形式仍是以笔试为主,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却分为知识要求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鉴于一些职业院校场地设施不足,鉴定内容和质量并不能达到全社会的统一性,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接点基础
(一)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必要条件
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划分所依据标准的不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基于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模式、基于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模式和基于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模式[2]。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最初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来获取相关职业领域的从业资格,即职业资格等级划分是以受教育程度来决定的,这种基于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我国的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提供了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二)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最佳接点
随着科学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以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主的个性特征在职业活动中的重要性更为显现,并在职业资格的制定中得以表现。职业教育的整体、系统化教学,为学习者获得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学习机会,满足了职业资格逐步发展、完善的需求,这为职业资格进入职业教育课程提供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三、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策略与途径
(一)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的职业资格接点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必然要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职业教育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必须考虑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行业的发展需求,考虑产业、行业的就业准入和就业条件。在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时,首先要明确该职业院校服务面向的行业和产业,其次要了解其行业准入条件,都有哪些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将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转化为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语言,为学习者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基础[3]。
(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的职业资格接点
从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有实践专家与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参与。实践专家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对工作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得出典型工作任务目标,并将其转化为相关的课程内容;职业教育毕业生从自己的学习与就业经历出发,分析所学的不足和工作岗位的技术需要,为新一轮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从课程内容开发的原则分析,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要依据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依据职业教育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要参考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从课程内容开发的领域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有四个领域:一是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制的职业教育教材;二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写的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各种系列参考教材;三是各种教育学会、协会组织编写的职业教育教材;四是职业院校编写的公开出版的校本教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种领域,而是要充分考虑各种领域内的相关教材以供参考。
(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职业资格接点
在职业院校课程教学如何和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制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时,提出了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双对照、双考核、双认证”的基本原则,强调课程的学习领域要与鉴定的工作领域建立起对应关系,要了解两种证书制度的区别与关联,要关注对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形成性评价[4],并提出了重要的教学途径——单元式教学,要求按照学习领域安排学习进度。近年来我国许多职业院校正在尝试CDIO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整个课程体系以项目为主线,把专业所需的知识、应达到的能力、应具备的素质等培养目标融入项目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具备的内容都围绕项目这个核心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达成含有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目标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职业资格接点
在进行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时,一定要以含有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目标作为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不仅要在教学中进行职业资格能力的评价,还要对课程目标中其他专业技能、核心技能等进行全面评价。在职业资格评价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通过单元式教学,进行职业资格的学分制管理和模块化考核,即要求职业院校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的工作领域要求建立资格学分,然后在每一个学习领域结束后都对其成果进行检验、考核,累积资格学分,最后达到预定的资格学分者视为鉴定合格。在这个资格学分体系中,不仅要求课堂教学评价的学分,还特别强调企业评价学分和资格评价学分(技能要求综合考核的学分)。这样,整个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既关注了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又关注了学习者职业资格能力的获得;既关注了形成性评价,又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的终结性评价;既关注了学校本身的评价,又关注了企业对学习者职业能力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劳动部.关于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的通知[Z].劳部发[1995]177号,1995-04-17.
[2]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68.
[3]翟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05-207.
[4]陈李翔.能力·课程·资格: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51-152,125,126.
Analysis on the Converging Point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WANG Ling1,Li Jian-hua2,LIU Lian-zhong3
(1.Shijiazhuang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2.Shijiazhuang Railway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3.He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himical Industry Hospital,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6, China)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范文3
从1999年开始,中英职业教育合作,从基础到高级,从单层次到多层次,层层深入,逐步推进;从项目设计到实施,双方紧密携手,使合作项目结出丰硕成果,成为中英职业教育合作在中国的典范。这些成果的获得,有赖于中英双方在过去12年不断建立并深化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两国的职业院校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了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成效显著的合作。为加快推动广东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过去12年的历程,双方合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9到2002年初是合作的萌芽阶段,双方互访探讨合作模式。
第二阶段,从2002年初到2004年, 双方在广东职业院校中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并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项目。
第三阶段,从2005到至2009年,双方开展职业教育政策体制研讨,并确定了开展课程教学标准的改革。
第四个阶段,从2010年开始,双方成立“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协助广东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阶段 合作的萌芽
从1999年开始,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广东省教育厅开始相互接触,酝酿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从2000年开始,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英国职业教育专家数次到访广东,深入调研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并了解国际合作需求,同时组织研讨会,介绍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况和教学方法。广东省教育厅和职业学院代表深入了解了英国相关职业院校和颁证机构的概况,分析了英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评估机制和资格证书体系在广东的适用性。在相互了解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双方决定在英国职业资格证书的引入和职业教师教学法培训上开展长期合作。
第二阶段 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学法培训
从2002年开始,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等14所院校开展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BTEC 和NVQ 课程的试验,共有400多名教师参与项目,受益学生近10万人。
英国的课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英国BTEC教学大纲是由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基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开发的。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以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培养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知识传递有很大的不同。BTEC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以提高学习效果。这样的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估上的创新。
为了帮助广东职业教育教师转变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广东省教育厅联合举办了培训班,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据统计,共有超过500名广东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从2010年起,广东省教育厅继续依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邀请英国专家进行教学法培训,共有2000多教师深入了解和掌握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英国BTEC 课程的引入和教学法的培训,大大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和职业课程的改革,为广东职业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水平的新型教师队伍。
第三阶段 课程教学标准改革
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广东省教育厅策划在更深入的层次进行合作。2004年,双方共同邀请中英两国职业教育专家组,对广东职业教育现状和校企合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就中英职业教育深入合作形成了新的思路。1年之后,双方举办了中英职业教育比较研讨会。200余名中英政、校、企代表聚集一堂,就双方职业教育现状、证书制度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之后,2007年双方正式启动了中英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项目,选取了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为试点,开始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项目组在了解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宏观机制,如英国国家资格框架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英国校企合作机制;课程标准及开发,如教学实施、教学评估、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开发、单元描述、单元设计、课业设计等)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广东职业教育的具体情况,形成了项目成果,进行了试点推广。整个项目历时三年,项目组出版专著两本,论文上百篇,取得了全国领先的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进入2010年,结合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需求,双方合作进入全新阶段。
经过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中国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广东省教育厅三方的多次研讨,决定选取中高职课程衔接作为项目合作的重点。在课程教学标准改革的项目基础上,选取数控、汽车后市场、信息技术业、旅游管理等四个重点行业对应的中高职相关专业,从分析专业岗位能力入手,围绕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立,开发相关专业的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在全省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中推广应用。这个项目旨在通过借鉴英国经验,探求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方法指南,为解决广东乃至中国中高职课程重复、衔接不当的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此合作项目得到了中英两国职业教育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支持。共有超过100名来自7所广东职业院校和4所英国职业院校的教师直接参与了项目的研究;有超过60家中英行业和企业支持;围绕项目组织了4次大型专业论坛研讨;安排了30余名项目骨干教师赴英国深入调研和学习。
2010年12月,英国课程专家MikeCole教授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刘育峰博士到广东实地调研,与项目组成员就研究内容、研究进度等方面初步达成了共识。2010年12月15日,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广东省教育厅共同召开研讨会,双方签署了项目框架协议。2011年9月,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了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英国汽车工业学会、英国院校等机构对英国如何从职业标准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流程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交流的基础上,双方搭建了广东7所院校与4所英国优秀职业院校的合作平台,进行中英院校之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在2012年12月北京举办的“中英职业教育政策对话”活动上,广东项目的案例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一书中,并呈给中国教育部作为决策参考。同时为了认可和肯定广东省教育厅和下属院校在中英职业教育合作上的贡献,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向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和7所参与课题的职业院校授予“中英职业教育(广东)发展研究中心”和“中英职业教育合作院校”牌匾。
在未来,双方还将继续探讨在中英两国职业教育合作框架下,扩大课程标准开发的范围和以及探讨现代学徒制试点。此项目将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成果,将中英项目研究和实践成果,推广到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职业院校,协助中国推进搭建中高职人才培养通道,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培养高技能人才,让技能培训不断适应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变化需求,是中英两国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英国政府将技能培训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不断增大对技术、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如现代学徒制的投资,以推动经济发展和减少失业,特别是年轻人的失业。这使得英国开发了一个国际上公认的、高质量、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培训体系。而作为中国职教的领先者,广东省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结合、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探求突破,这给双方继续深入合作提供了非常可靠的基础,也让双方的合作具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对于合作的双方来说,任何一个项目的开展都不是盲目的、被动的。在合作过程中,英国和广东职业教育都需要有合适的条件,思考为什么要合作。
2013年1月9日,在广州召开的“中英职业技能校际合作工作坊”很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二者的合作需要应该是:独特的,即双方的任何努力都是值得的;有时限的,即合作的过程应该有清晰的界限和控制;积极的,即真正善用各方的技能和资源;可测的,即要设定合作的目标和结果;以问题为中心的,即有切实存在并需要给予解决的问题。至于为什么合作,首先,对于当地社会和经济来说,能够形成更稳定的社区,更多的自我实现,更开放的视野,更多的投入,更多就业机会和更稳定的就业等等;其次,对于中英两国的院校来说,应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际需求、机遇和关注的问题,有更多的合作机会,为劳动力队伍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为企业能力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在社会上有更高的声誉等等;第三,对于决策者来说,劳动力市场应该能更好地运转,能形成更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更加有利的能力建设途径,能争取更多的公共投入等。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范文4
1 “双元制”职业教育
1.1 “双元制”简介
“双元制”教学强调两个环境,一个在学校环境中学习,另一个在企业环境中学习。在这两种环境中的学习是相互结合的。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开展已有180多年,大概涉及350个培训专业领域。
1.2 教学大纲
双元制教学大纲企业部分由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制定,(包括培训内容的范围,时间安排,考试要求等),学校部分是由德国联邦州文化部长常务会议制定的。这两个机构在制定职业教育教学大纲的时候由上一级机构联邦及州协调委员会来管理。教学大纲的制定是按照专业领域来规划设计的,课程也是由专业领域设置的。不像我们国内,课程由教学大纲统一规定,他们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专业领域和职业需要而设计的。
1.3 学制与考试
学制根据所学专业领域的不同分为2-3.5年不等,毕业考试由两部分组成,以3.5年学制的专业领域为例,一个考试安排在1.5年以后,主要针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由工商会(手工业协会)制定和执行,占毕业成绩的40%,通过后可以拿到一个认证证书。另一个考试安排在3年2个月后,由工商会(手工业协会)和职业学校共同制定,由职业学校负责执行,成绩上报商会(手工业协会),占毕业总成绩的60%,通过后由工商会(手工业协会)发放证书。
1.4 时间安排
学生在企业和学校学习实践的时间分配,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大致为整个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学习时间在企业实践学习。在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又分成,一半时间在企业培训中心实践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车间现场实践学习。
1.5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势
1)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师的各自优势: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师在全面要求的基础上各具优势。实训教师擅长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师善于专业理论教学。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教学由专业理论老师主导,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而为学生受到良好的专业理论培养和技能培训创造了良好的师资条件。
2)有利于理论与实践培训交替进行: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交替进行。学生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际训练;学生在实习场所的实践培训,又可拓宽其视野,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从而为其接受理论教学提供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
3)有利于最新科技信息迅速反映于教学之中:“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使企业与职业学校紧密联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革新成果和最新科技信息易于传到教学之中,并应用于教学之中,从而使职业教育教学能紧密跟上企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4)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双元制”职业教育使教学与实习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可立即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无疑可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可使学生容易理解知识,深刻领会和牢固掌握知识;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运用知识,可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力量,从而渴望继续学习;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可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并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5)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必须在企业生产现场,在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培训员的指导下,在众多熟练工人中间,接受实践培训。工人们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必然对其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环境的长期熏陶下,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6)有利于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增强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性:“双元制”职业教育把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相连,在企业,学生长期置身于成人的环境之中,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往,企业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它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毕业后走向社会。“双元制”职业教育可使学生直接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深入了解生产的工艺设备和加工工?,了解企业的管理情况,加深对将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就业。
7)使教育单位与用人单位成为统一整体:“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由企业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务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规定招生人数、确定和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使教育单位和用人单位成为统一整体。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适应性,又有利于用人单位择优雇佣工人、减少用人培训成本,也有利于毕业生谋取职业。
8)有助于学生较早的独立,形成责任感和积极认真的态度。学生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每月从企业获得生活费,可以较早的独立,学生在企业车间实践工作能培养的责任感,养成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
2 “双元制”职业教育参与机构及职能
2.1 政府职能
政府在《联邦职业教育法》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运行。在政府层面要求企业参加“双元制”,须给出具体岗位,不参加“双元制”的企业的法人要被处罚,交纳罚金。在德国,企业已经被社会机制限定,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已成为企业须要承担责任和义务。《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联邦经济部等主管部门会商联邦教研部以法归形式公布国家承认的教育职业。围绕这些教育职业由职业教育研究所、行业代表、和上级各专业主管部门三方联合制订相应的《职业教育条例》,作为具体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统一法规依据。同时,各州文化部也根据国家承认的教育职业制订并颁布职业学校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在州职业学校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各州文化部长联合会议协商确定相应的《框架教学计划》,以便全国职业学校参考。
在《联邦职业教育法》中,第10款“合同”和第11款“合同内容”,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职业培训合同的地位。学生要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的学习,就必须首先与 符合一定资质要求的教育企业签订意向明确的培训合同,而且合同必须以书面的形式确定下来。“合同内容”依照法律规定,必须明确写明职业培训的方式、目标、内容和时间安排等四项内容,具体条款应包含“1)培训职业;2)职业培训的开始时间和期限;3)培训点外的培训措施;4)每天培训的时间。5)试用期;6)报酬额度和支付;7)休假时间;8)职业培训合同解除的条件;9)其它与职业培训相关的,如待遇标准、企业规定和工作要求可作补充说明”,将学徒在企业培训当中可能涉及到的各项事务,都预先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2.2 工商会职能(手工业协会职能)
德国法律规定,工商会(手工业协会)作为沟通桥梁,是经济的自主管理机构,负责沟通政界与企业之间的问题。
所有企业根据规模和性质,不是属于工商会,就是属于手工业协会。两个协会在组织上都是独立运行的,保持中间立场,代表所有企业的共同利益,给企业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2.2.1 工商会职能(手工业协会职能)
1)负责“双元制”教学中考试委员会的组织与管理。
2)监管“双元制”教学,依据培训规则组织“双元制”的考试,鉴定发放相关认证证书。
3)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联合培训中心。
4)负责国际交流。
5)地区经济界的代言人,沟通政商界的桥梁。
6)给企业提供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2.2.2 工商会与手工业协会主要区别
两者会员群体不同。工商会的会员主要是一些大型企业,如机械制造企业、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等。手工业协会的会员主要是小型手工业企业或作坊,如修车行、泥水匠作坊、油漆匠作坊等。
2.3 企业职能
2.3.1 企业负责招生。每年企业定期提供岗位,负责面试招收学生,并在工商会(手工业协会)的监督下与学生签订培训合同,时间就为该专业领域“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习时间。
2.3.2 企业对招收的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一定金额的生活费,金额随年级递增。
2.3.3 企业成立专门的培训中心,组织培训师负责完成由联邦劳动经济部颁布实施由德国经济界为主导制订的培训规则。企业与学校商定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学习时间的分配,制定出学生在企业或学校学习的时间交替表,一般学校1/3时间,企业培训中心1/3时间,企业车间现场1/3时间。(如企业较小,无能力单独成立培训中心负责学生培训,可以参加工商会(手工业协会)组织的联合培训中心)
2.4 学校职能
2.4.1 负责接收和企业签订了培训合同的学生。
2.4.2 完成各州文化部制订框架教学计划。负责参加“双元制”模式中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
2.4.3 负责和企业共同商定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配合企业制定出学生在企业或学校学习的时间交替表。
2.4.4 负责和工商会(手工业协会)共同制定毕业前的考试内容,执行考试,并将考试结果上报工商会(手工业协会)。
最后,学生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毕业后,可以和企业双向选择是否留在该企业工作,也可以和企业双向选择是否再签订“双元制”培训合同继续升学,也可以自己独立升学。
3 在国内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了解,我们发现我国的国情与德国有很大的不同,在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之前需要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政府的扶持政策。政府能够提供何种政策激发促进企业加入“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兴趣,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岗位?
2)工商会(手工业协会)的替代机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的工商(手工业协会)的职能作用,由哪个机构?或者能否获得工商会(手工业协会)的授权,在园区成立分部,或受工商会(手工业协会)上海办事处的领导管理。
3)招生主体的确定。“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招生是由企业完成还是学校完成?
4)企业与学生签订培训合同包含的内容,相互责任如何确定?
5)“双元制”职业教育开展专业领域的确定。因专业领域太多,如果大面积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太多,既体现不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势,企业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培训岗位,所以我们要先确定几个苏州工业园区内企业急需的,能够提供足够岗位的专业领域,先行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让其它企业看到“双元制”职业教育优势、企业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可以获得的利益,主动加入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
4 解决??题的建议
1)成立“职业教育“双元制”建设推进委员会”,由教育部牵头,招商部、经发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均派专人加入,邀请德国专家参与(如德国职业学校的校长、工商会(手工业协会)代表等),选定组长,开展“双元制”引入研究和开展落实工作。
2)由“职业教育“双元制”建设推进委员会”进行调研,确认企业、学校希望政府提供的政策,以及政府能够提供的政策,最终发文确认政府的扶持政策。
3)由“职业教育“双元制”建设推进委员会”中的德方专家,通过对我国政府部门、教育模式与机构的了解,提出可能替代德国工商业协会(手工业协会)的机构,或者成立新的专业机构形使德国工商业协会(手工业协会)的职责。
4)由“职业教育“双元制”建设推进委员会”对学生、家长、企业调研,确认招生主体,“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招生是由企业完成还是学校完成。并且确定企业与学生签订培训合同的框架内容,相互的职责。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范文5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摘要】成功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令世界瞩目,值得学习与借鉴。本文从社会文化和法律制度层面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希望引起读者的思考。在借鉴各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实际,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 德国职业教育;社会文化;法律制度
作者简介:杨聪(1969—),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科研管理。
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各有特色,我院也先后派遣教师分别赴新加坡、香港、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当我们在分析比较这些职业教育模式时,不得不承认,德国职业教育堪称一朵奇葩[1],其先进的教育管理体制及取得的丰硕教育成果赢得了世界的瞩目,西方国家称其为“欧洲的师表”[2]。我院先后派遣两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赴德国学习,希望了解并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促进我院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要了解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不仅需要了解其教育理念、课程实施、教学评价等具体操作,知其然;更应该从社会文化背景、法律制度等更深层次来探讨,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德国职业教育,以资借鉴,从而建立符合实际的职业教育模式。
1从社会文化背景看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育与文化关系亲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被称为“文化人”。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发展活力。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他的产生、发展及表现形式必然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在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每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塑造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进而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社会文化氛围。这些社会文化氛围包括民族特性、社会习俗和公众的价值取向等。
1.1务本求实的民族特性是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社会基础
民族特性是指一个民族秉承她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生活活动中形成的固有的、鲜明的本质的风格特点,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根本属性的依据。19 世纪初,德国的工业落后于英国几乎整整一个世纪,到20世纪初就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而在本世纪又两度从战败迅速走向强盛。在今天的世界市场上,从大型精密机械、轿车、光学与电子仪器,到体育运动器材以及艺术与消闲的钢琴、啤酒等等,“德国制造”已经成为质量上乘的代名词,使各国消费者深信不疑,很多旅游者到了德国都会大肆采购德国的精密制造商品,诸如机械表、光学相机等,正是德意志民族务本求实的民族特性使得“德国制造”获得了良好国际声誉,而也正是这种民族特性才使得德国一直走着一条以产品质量取胜的发展之路。在德国,人们不会盲目地去追求文凭和高学历, 他们从来不鄙视职业教育[3],因为他们相信,通过精细的手艺做出来的机械表也同样能让世界佩服,所以选择职业教育,同样有前途。
1.2注重技能的社会习俗是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历史渊源
德国素有“工匠王国”之美誉,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手工课就开始用泥做小板凳。从社会习俗的角度看,起源于中世纪的“师傅制”在德意志民族中有着良好的传统。在德国,师傅拥有卓越的技能,并具有威望,他们的地位要远远高于欧洲其它民族的师傅[4]。直到今天,德国高校教师也拥有比我国高校教师更大的学术权威和治学自由。由于师傅的地位高,使得年轻的学徒没有自卑感,也没有被社会遗忘的感觉,而是希望通过努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师傅。这种不鄙视“手艺”、“技能”的社会习俗深深地影响着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德国人看来,接受职业教育,学习“手艺”、“技能”并非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主动的要求。德国人重视工作技能,致使德国人对操作技能的研究倾注了很大精力,从而产生了崇拜技能、尊重具有劳动技能,特别是具有特殊工作能力的人,这种重视技能的社会习俗是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历史渊源。中国腐朽文化中的“学而优则仕”视乎是读书人唯一的追求,这种官本位的思想,误导了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表现在现实中,初中生考不上高中才上职中;高中生考不上本科,才上高职院校,这就是轻视技能的具体体现。
1.3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现实基础
价值取向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代表了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人在评价事物价值高低时所表现出的某种特定的心理倾向, 是一个民族主流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德国是一个土地较窄的国家,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德国人清楚,在这样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要使自己的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取得主导性的地位,只能依靠自己的技术优势,所以德国历来就注重发展加工和制造工业,在价值取向上也体现着注重实用的特点。德国商品的外观也许不是很赏心悦目,但是性价比一定高,德国商品注重实用性,德国的教育亦是如此。由于受这种注重实用思想的影响,凡是涉及社会生活中所要了解的东西都会成为教育的内容。因此,在19世纪末,德国学校开展的改革运动就是率先发展实科教育,以面向社会、联系实际为主要特征[5]。在德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强调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课程设置紧跟社会变化。职业教育作为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实用性的教育,它的高速发展与德意志民族注重实用性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德国的汽车工业、通用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工艺设计、信息技术和光电子技术等高端产业其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直是国际上无可争议的高端设备。为了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也重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机械加工、机电工程、经济工程、工业经济和信息管理等领域,像人文性的科学诸如法律、教育、文学、音乐、艺术等都不可能在职业院校开设[6]。这种实用主义的专业设置得到了产业的支持,也解决了高素质教师的来源问题和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自我发展环境。反思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大多沿用了传统的学历教育,没有过多的考虑地方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规划,造成了职业院校之间专业设置、专业内涵和专业培养目标雷同,没有形成支撑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结构和自己特色的专业群,使职业教育没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地方产业发展基础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2从法律制度规范看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其良好的法律环境。1969 年联邦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这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法。随后又相继出台了与之配套一系列法律规范,如《职业教育促进法》、《职业基本法》等,从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到各州制定的职业教育法,以及学校依法制定的实施规范,使德国职业教育真正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法制体系,进而实现了用法律手段来推进职业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更加重视可操作性[7],如德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经费来源、管理制度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在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来源方面,德国法律规定: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完备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制体系保障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相比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还尚待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规体系。
3结束语
吸收和借鉴各国职业教育(尤其是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的经验是必需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作为世界公认的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是不能照抄照搬。在借鉴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的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实际,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崔文静.德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特色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1):100-102.
[2]朱晓斌.文化形态与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文化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7(3):33-40.
[3]刘箴.切片观察德国职业教育[N].光明日报,2012-12-22(5).
[4]潘陆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文化渊源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40-41.
[5]张英杰,徐涵.从文化视角分析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原因[J].职教论坛,2007(15):54-57.
[6]孙晓敏.德国职业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11):7-9.
[7]汪长明.德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探析[J].职教通讯,2011(23):56-59.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范文6
论文关键词:国际职业教育;机遇;挑战
1.机遇与挑战
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繁荣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将取决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即取决于在这方面人才培养的竞争。全球化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革命意味着有必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经济形态的变化将至少涉及以下问题:新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出现;劳动力和资本流动增加;新的农村经济和工业经济出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些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预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爱好和平的文化和保持良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特征。因此,技术和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态度、政策与实践必须以这个模式为基础。这个模式的特点还有:技术与职业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更为重视人的发展需要,使受教育者获得有效参与劳动世界的能力。
这些变化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迫切要求职业教育进行改革。这些变化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的发展趋势。注意培养革新和效益需要的技能;提高灵活性,针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来安排培训;对已就业者和失业者以及处境不利者进行培训和再培训。
2.发展趋势
2.1确立职业教育的新观念
2.1.1转变观念
确立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的新职业教育观念。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而且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
2.1.2将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
将技术与职业教育应融入终身教育之中,必须更有效地与中等、高等及成人教育相结合。在终身学习与培训思想的指导下,要求主管职业教育的各部门,特别是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合作。
2.2职业教育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提到终身教育时,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成人和继续教育上,认为职业教育只是人生中某一特定时期所接受的一种特殊教育;或者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早期终结型的教育。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对于社会所有人来说,都应成为一种主流教育渠道,而不是像以前认为的那样,只是从普通教育体系中延伸出来的一个庞大的附属品。终身教育的概念不应仅限于作为一种专业进修渠道,只是为某人在其原有专业领域基础上提高技能为目的,而也应作为向人们提供更多职业机会的手段。无论是在国家、地区还是个人层面上,知识富有者与知识贫穷者的差距都在加大。因此,提供终身教育与培训是唯一能够用必要的知识与能力武装人民的途径,使其能够在变化的世界中生存。职业教育必须在普通教育阶段就开始进行,以便让儿童了解一系列有用的生活技能和经验。尤其重要的是职业教育必须灵活地予以实施,以使各个社会集团和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和培训;实现技术及培训和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要强调承认以前的学业和工作经验,提高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2.2.1搭建“立交桥”
职业教育应与各类教育建立起一种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是教育体系上的衔接、沟通,更重要的是各类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上的相互衔接。按照终身教育的思想,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职业的知识、技能以及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特殊态度、行为和特征;而且要继续发展所有在基础教育中已经形成的、为社会所认同的个性特征。同时,职业教育也是对基础教育所学到的内容的继续和深化。如在基础教育中学到的物理、化学、语文知识,在职业教育中能进一步了解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安全和环保意识在中小学生头脑中往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职业教育中则是具体的、必须遵守的要求,等等。同样职业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态度也应为学生继续深造与转换职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职业教育的过程是将普通教育的继续与专门教育的传授和为继续教育奠定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教育过程。职业教育不是孤立的、与其他教育阶段无关的教育,也不是以一次性选定职业而终生不变为前提的教育。
2.2.2以终身教育的思想去审视职业教育
要求其办学形式应是灵活的,有长期的职业教育,也有短期、在职的职业培训。教学地点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有学校内的教室、实验室、实习车间、实训场地,也有学校外的培训中心和工作岗位。这些形式和环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可以获得最优化的职业教育效果。要促进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协调,促进负责教育、培训、劳动和社会福利工作的政府各部之间的协调,以便提供通向就业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从而改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与就业的联系与合作。
2.2.3教育教学改革
终身教育不仅要求构建一个全新的职业教育体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与学过程中,应引进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同时注意不要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有价值的部分。在培养学生能力时,强调培养创业能力、创造性、集体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应在职业教育中加强环保教育、外语教学、社会文化教学等。在国际竞争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培养创业能力应成为改革教育与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能力无论对工资就业者还是自主就业者都很重要,应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来培养。创业教育是涉及到职业教育深刻变革的思想教育,是提高青年人全面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创业教育也是基于近年来全球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的考虑,通过创业教育,人们可以创办更多的小企业,自主经营,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是缓解失业问题的一种良好途径。实施创业教育要与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相结合;与社区经济发展相结合;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培养创业能力在内的如:与人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创造性、责任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是培养面向新世纪人才的“关键能力”。
2.2.4加强职教师资培养与培训
科学技术进步、劳动组织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迫使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个人素质与职业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录用标准,从而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增长与老化迅速,产品更换频繁,新职业不断出现,旧职业逐渐减少以致消失,这种状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如对教师需要有新的考核、评估、衔接和资格证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