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溯源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溯源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溯源技术

农业溯源技术范文1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生源不足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新常态”,在这种形势下,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高职教育市场将会迅速分化,“好的更好,糟的更糟”。地处苏中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面对当前形势,主动应对,积极开拓生源基地,立足江苏,面向西部,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战略眼光来化解生源危机。

关键词 生源危机;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

由于受适龄人口逐年下降、本科高校持续扩招、国外高校争夺生源、放弃升学学生增多等因素的影响,生源不足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新常态”。如何在日渐萎缩的生源市场上实现转型发展,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成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高职教育市场将会迅速分化,“好的更好,糟的更糟”。如果招生有了问题,生源出现枯竭,“关门大吉”将并非危言耸听。

地处苏中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面对当前形势,主动应对,积极开拓生源基地,立足江苏,面向西部,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战略眼光来化解生源危机。

1广袤的西部大地需要大量的农牧科技人才

1.1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农牧业人力资源建设工作

农牧业是西部地区的重点产业之一,农牧业人才是农牧业发展的基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农牧业人力资源建设工作支持力度非常大,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就业,通过“西部计划”等政策向西部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农牧科技类人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培养农牧科技类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积极向西部地区开拓生源基地,并且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西部地区就业。为西部地区培养高质量的农牧业人才,为西部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1.2西部地区农牧业从业者迫切需要职业技能培训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提供了一组令人担忧的数据。截至2013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已达4亿左右。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左右,高中文化程度占12%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约占39%左右,小学程度占48%。由于大多数农牧业从业者没经过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他们不具备现代农牧业所要求的技术和才能,不能很好的胜任农牧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工作,所以他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地区农牧业的发展速度。对西部地区农牧业从业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刻不容缓。

2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为西部地区培养农牧业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1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9月,是一所隶属于江苏省农委的全日制公办高校,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我国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省属公办高职院校。2010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2013年11月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验收。

2.2专业特色鲜明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应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多元联动机制。该学院在专业建设工作中,牢固树立“紧扣农牧产业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办学理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需要,向动物医药、宠物美容与护理、食品安全与检验等二、三产业不断延伸,制订了巩固具有传统特色的一产类专业、做强二产类专业、拓展三产类专业的专业建设战略。学院现开设了52个专业(方向),涵盖了农牧产业链相关产业,约三分之一的专业为全国高职院校中最早举办,四分之一专业(方向)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独有,这是该学院吸引西部地区考生报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2.3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优越

该学院现有教职工1000多名,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199名,教授等正高职称教师52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5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担任我院名誉院长,国内外20多名知名教授(6名两院院士)担任我院兼职教授。该学院建有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江苏中药科技园等国家级实训基地。拥有国家水禽基因库、姜曲海猪保种场2个国家级保种与研发机构以及江苏省兽用生物制药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14个省级研发中心、12个市级研发平台。各级各类实验室、实训室200多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700多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8亿元。

2.4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毕业生就业情况怎样,既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影响招生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该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呈现“双高”态势。近几年,学院毕业生“双证书”持有率达到95%以上,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连续八年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5月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院积极联合麦可思公司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我院毕业生起薪线最高为3213元,最低为2250元,平均达到2829元;就业对口率平均达到88.66%;从起薪线和就业对口率来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2013年毕业生平均第一年工作年薪在4万元左右,部分优秀毕业生两年后就走上了企业中层管理岗位,年薪达到十万元以上,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3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立足江苏、放眼西部,化解生源危机的举措

3.1积极开拓和巩固西部生源基地

该学院在西部地区的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有招生计划。2014年,该学院开拓了西部地区新的招生省份——青海省,2015年,该学院又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始招生。至此,该学院的招生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西部地区。在开拓新的招生基地的同时,该学院还不断地巩固既有的生源基地,尤其是对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西部偏远地区加强宣传力度,增加招生计划,让更多的西部考生有机会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享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3.2加大对西部地区农牧业从业者的培训和成人教育工作力度

最近几年,高考考生数量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国内本科高校持续扩招,国外高校争夺生源,放弃升学学生增多……种种不利因素摆在高职院校面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面对这种形势,果断把成人教育和成人培训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而西部地区农牧业从业者正好迫切需要职业技能培训和成人教育。该院先后举办了西藏拉萨市兽医培训班、新疆克州农林牧科技人才培训班、新疆昭苏县乡镇场干部培训班等,为西部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农牧业人才,同时也化解了自身的生源危机。

3.3构建“中高职衔接”教育体系和“专、本贯通”教育体系

大胆突破体制障碍,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上下贯通”的教育体系。即不仅构建中高职“3+3”衔接教育体系,还构建了“专本直通”的自下而上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衔接和上升通道,职业教育的学分可以获得普通教育认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设立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教育学制。2013年开始,该学院与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开展“3+2”分段培养学生的工作,学生报名踊跃,深受家长欢迎。

3.4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走特色化与差异化生存之路

近年来,社会上学生和家长对于上大学的观念已由从前的“有学上”逐渐转变为“上好学”,当高职教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品牌与特色就是学生或家长选择高职院校首要考虑的问题,也成为高职院校在竞争中生存的法宝。特色发展与错位竞争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经验。该学院作为农牧科技类院校,专业的特殊性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已经具有专业上的鲜明特色。但是还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打造更多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3.5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和在校生活质量

学生们参与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之中,他们真正要收获的应该是完成的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塑造。因此,该学院在各种教育教学改革中都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还有生活,学生的大学生活质量也是必须去关注和改善的关键问题。该学院切切实实地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服务工作,切切实实地关心学生的生活需求,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状况并为之努力付出。

3.6面向社会和行业,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问题事关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事关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认可度最终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该学院加强与行业联系,与行业共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抓好就业市场的培育与运作。该学院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于2014年10月成立了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校企联盟),为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打造了一个高效的平台。

总之,打铁还需自身硬,化解生源危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学校自身建设得更加有竞争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将继续立足江苏、面向西部,充分发掘自身潜力,为培养更多专业的农牧科技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2013高招调查报告[J].中国教育在线,2013,8.

[2]王燕,毛新华.高职院校应对生源危机的策略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1(18).

[3]周剑.生源危机下高职院校生存之道[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5).

农业溯源技术范文2

关键词:网格;资源共享;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0423-02

Based on Inter-grid Resource Sharing-based Teaching Reform―About Suzhou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Sys? tem, the Construction of Some of the Thinking CRP

ZHUANG Cheng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uzhou 215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uzhou Vocational-CRP system of agricultural building and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he integra? tion and sharing of network resources, the College’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t present,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island stat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aring a large number of conditions caused by inadequat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waste in idle state. The grid structure used by the virtual mode of teaching resources for the massive integration and unified management, the different lo? cations, equipment or terminal differentiation of interconnection, virtual network build out the perfect environment to achieve massive re? source sharing, improve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This is through grid technology, including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 parts in the hospital or even in favor of business units to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provide a unified interface, greatly increased the level of school-enterprise resource sharing. A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nter-grid-based resource sharing under the teaching patterns. Platform for students by sharing resources, capacity-building interac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active teaching role in converting three aspects of inter-grid implemen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number of rela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grid; resource sharing; teaching

2011年10月,苏州农职院正式启动了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CRP的研发和推广。该系统由门户及各个管理子系统构成,涵盖校园管理和教学的各方层面,具有透明、高效、自我驱动的管理特色。系统的建设将实现“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并大大推动学校管理机制和教学手段的全面创新。这其中包含了教学信息资源的模块,该模块的建设,将能为全体师生提供一个新型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系统互联互动,甚至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近年来伴随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院的教学网络资源也在飞速的增长,基于资源共享的目的,学院的CRP系统教学信息资源模块将构建面向服务的分层式结构和相应的寻访机制,为全院师生提供统一化透明化的网格式教学服务。

1校际网格的设计目标

学院网络资源的增长,已经逐渐形成了很多类似的“信息孤岛”。一面是师生对资源的需求,另一面是大量资源无法高效利用。校际网格就是为了化解这个矛盾。因此,校际网格的实现可以使得学院的内部资源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多方共享,并将在更大的限度内改变现有校园网的应用现状。

网格是一种将位于不同位置的、具有差异化的信息设备或终端通过各种介质实现互联,从而虚拟的构建出一种更高级别和更加完善的网络环境,借此可以实现海量资源共享的新手段。校际网格的信息和资源供体一般是各个系部,其中也包含有大量的信息群、数据库、工作站、个人电脑、存储设备、数据终端等。受体一般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其中也包括一些通过对外接口访问学院资源的校外用户。

针对学院网络资源众多、差异性大、涵盖面广的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一种面向服务的网格式系统架构及服务访问模型。在这种 网格模型中,把网络中的海量资源处理成服务信息,并即时的转化为为虚拟服务,使得校际网格具有更加晚上的虚拟性和统一的系统接口。在这种模型内,目录服务是要实现的核心技术,它是用于把资源和服务的供体信息给终端的各个受体,供体和受体可以通过面向服务的网格式架构技术所提供的临时虚拟环境,快速而有效的建立两者之间的供求关系。

该系统的建成将实现以下目标:1)制式的访问接口:校际网格将提供一个统一化的访问手段;2)高效的访问速度:利用复制在系统中生成若干个副本,以此减少数据访问时间;3)统一的资源命名:采用统一的命名规则操纵数据,构造出统一化的数据检索环境;4)较高的安全防护:利用防火墙等安全机制保障用户信息和系统数据的安全。

2资源共享型教学模式改革

1)基于校际网格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交互能力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手段一般都侧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单向的讲解,尽管偶尔会有一些类似于提问、案例分析等的浅层次师生交互,但这种方法在整体上基本上淡化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交互能力的培养,由此带来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缺失。通常学生进行了相应的专业学习后,并不能实际的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应用能力。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这种自我获取后续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各行业的重要需求。

在校际网格的环境下,我们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途径的知识共享和获取渠道。例如在线多媒体教学可以以其特有的海量资源满足师生的需求,也可以以其特有的交互方式吸引师生的注意。校际网格平台通过整合全校甚至是同行业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完全开放式的虚拟环境,有效的成为第一课堂之外的全天候多媒体第二课堂。一方面,对于教师的课程设计、资料查询、课后辅导等,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时查阅的资源库。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课后作业和思考、课程外延知识的查询等,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交互平台。

2)校际网格的资源共享可以满足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需求

一般的课堂教学通常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往往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掌握所授知识,而另一部分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则希望教学的进度更慢一点。这种差异性在整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对各个层次的不同学生都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对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由于受这种教学模式局限性的限制,如果在课堂之外又缺少相应的吸收和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那么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将无法进行吸收消化和巩固。不但会形成教学过程中的兴趣的丧失,也会成为整个课程和班级的教学的瓶颈。

基于校际网格的资源共享型教学模式,特别注重了教与学之间的互动。通过课堂上的个性化教学,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通过自行的查阅巩固和延伸课内的知识,特别是在拓展阅读和理解这方面更加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校际网格提供的丰富资源来加强自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查阅一些课程之外的信息和资料,使原有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把理论融合在更多的实用性能力中去。而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以通过校际网格重新查阅和理解课内知识,及时的进行消化和吸收,从另一个角度来完善自己知识的系统化和全面性。

校际网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提供了一个相对而言较完善的学习环境。目前整个教育界所推崇的教学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个性化的教学,这是一种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手段的萌芽、形成和发展为目标,并且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科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校际网格的资源在设计课程方面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校际网格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数量级的丰富学习资源。那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较高层次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也可以利用校际网格平台所提供的各种校内、校外的多媒体资源进行进一步的预习和实战训练。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搜索适合自己的资源进行巩固性的学习,并可利用平台所提供的练习和测试系统对基本的知识进行反复的训练,帮助自己形成最基本的知识结构。而且在这个平台上,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自主的安排预习计划、学习过程、复习测验,只有全天候的校际网格才能完全实现这种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网上信息和资源的可能。最终可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3)校际网格的实施可以改变师生之间的角色转变

基于校际网格的教学模式将把当前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模式提倡的是“教学中教师只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而我们学院目前大部分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大部分的时候学生都处在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基本没有被调动起来,而且由于课时安排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各个层次之间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根本无法兼顾。这种状况不光在我们学院,在整个中国的教育界都普遍存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顽疾。这里面既有我国长期以来教育模式的固化,也有整个教育界对教育的认知和实施的片面性,从一个侧面也影射出了我们现行教育体制的浮躁化和片面化……

基于校际网格的资源共享型教学模式,应该是明确的表现出只有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所有一切的教学活动应该而且是必须是围绕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而展开,这其中教师的角色只是课程的设计者、教学的创造者、任务的实施者、结果的评估者。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将和网络自学方式相结合。课堂教学的前期设计可以通过校际网格的海量资源,为每一堂课的设计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和借鉴,这样可以更加好的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进行多方位引导。在这种具有海量资源的平台上,教师可以自由的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在线案例分析、阶段项目式研究,甚至可以通过校际网格的对外接口直接和相应的企业和单位进行在线平台教学,类似于这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全方位教学手段,将在一定的层面上彻底改变我们原先的教学模式和定势思维。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确立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也必须要注重教师在整体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不是要抛弃原有的传统模式,而是要更加合理的继承传统模式中的优秀部分,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过程中节奏的实际掌控等,只有这样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利用我们的网络资源,以达到整体教学的最优化。因此,基于校际网格的网络化教学模式会更好地帮助我们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由注重“教”变为注重“学”,这不仅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在根本上体现出了我们国家对教育期望了很多年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3总结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学院的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校际网格的网络资源也必将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应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更应该最快的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的“理论不扎实、能力不实用”的状况,达到较快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目的。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动手能力强、企业能立即使用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级技术人才,更好地为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腾飞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南志涛,刘先华.信息化与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学理论, 2010(11).

[2]蒋文静.构建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探索研究[J].成功(教育), 2011(10).

[3]许洋,张迪帆,杨洪敏,郑雪瑶.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提高大学新生学习策略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4).

农业溯源技术范文3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追溯;网络架构;信息查询;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S126;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8-4814-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8.047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欧盟、国际标准化组织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相继了有关食品安全可追溯性的法规和标准,英国、美国、荷兰等率先建成了牲畜养殖和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我国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过程中电子标签应用指南》等一系列法规、标准的逐渐,国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也在经历了试点、示范阶段之后逐渐进入应用、发展阶段。

从设备、技术、建设过程和应用管理诸方面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从尽量压缩系统规模、降低实现难度和节约建设成本的角度出发,实际的系统设计都不追求“大而全”,而以“精简、够用”为原则:它们或针对某类农产品[1,2],或采用单一编码标识方法[3,4],或设计为单一网络架构[5,6],或支持单一查询方式[7,8]。近年来,由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用户需求的更新,建设适用范围更广、使用更加灵活方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已成新的目标。在此环境条件下,本研究借鉴已有成果,以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为基础,综合应用当前主流技术和方法,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混合模式――包括混合编码与标识、混合网络架构和混合查询模式。

1 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分析

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差异,决定了追溯系统结构、溯源指标体系及其编码标识方法的不尽相同。以川东北地区为代表,调查、分析了多类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其主要供应链模式如下:

Ⅰ.生产主导模式。生产者完成生产、粗加工和包装,通过物流直送到销售终端(或出口),主要适用于果蔬和水产品。该模式没有中间环节,溯源信息仅包括“生产+销售+物流”三部分内容;

Ⅱ.批发主导模式。粗加工并包装后的农产品经由批发中心(包括产地批发中心、销地批发中心等)配送到销售终端,适用于各类种植和养殖农产品。该模式流通环节增多,其间通常更换包装,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风险增大,相应的溯源信息包括“生产+批发+销售+物流”等更多内容;

Ⅲ.加工主导模式。加工者从生产者获取农产品原料进行深加工,产品通过批发中心或直接配送到销售终端(或出口),主要适用于粮油、茶叶、水产和畜禽类动物产品。该模式下农产品经过严格的检测并有完整的包装,质量安全较有保障,溯源信息则包括“生产+加工+批发+销售+物流”等内容[9]。

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①、④为农产品供应链的基本环节,前者为生产基地或农业合作社,后者包括超市、农贸市场和食堂、饭店等。环节①、④构成模式Ⅰ,加入环节③即成模式Ⅱ,再纳入环节②则为模式Ⅲ。

2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信息的混合标识与编码

2.1 溯源指标的确定

农产品供应链由多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信息,不可能将其全部录入追溯系统。因此,必须依据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China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良好农业规范)、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良好加工操作规范)体系和其他相关标准、法规,对农产品供应链中各环节的关键信息进行筛选,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指标体系。

溯源指标体系应包括两部分内容:①用于追溯农产品的来源、目前位置和去向的过程溯源指标;②反映农产品安全相关信息的安全溯源指标。

以供应链模式Ⅰ的果蔬产品为例,筛选出各环节的溯源指标如下:

1)生产环节。对于主流的“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其过程溯源指标包括公司、基地、农户、农田编号及责任人、种子来源、播种日期、采收日期、产品去向等,安全溯源指标则包括化肥和农药的名称、残留量等。

2)批发环节。对于各级农产品批发中心,过程溯源指标应为批发中心、供货单位、进货日期及数量、批销单位、批销日期及数量、批销去向等,安全溯源指标则有检验检疫结果、暂存温度、湿度等。

3)销售环节。对于各类销售终端,其过程溯源指标应有供货单位、进货日期及数量、销售单位、上架日期、销售日期及数量等,安全溯源指标则包括库存地点、温度和湿度等。

4)物流环节。对于贯穿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各物流环节,其过程溯源指标包括物流企业、运输工具、货品数量及装箱规格、发货方与收货方、运输时间、路线、责任人等,安全溯源指标则有运输温度、湿度等。

2.2 溯源信息的混合标识方案

目前主流的信息标识技术为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和二维条码。射频识别利用无线电波对记录媒体进行自动读写,其优点为存储容量大、封装样式多、读取距离远、能同时识别多个标签、可用于灰尘、油污、雨水等恶劣环境;二维条码利用特定几何图形按照一定规则在平面上分布条、空相间的图形来记录信息,具有信息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纠错效果好、对网络数据库的依赖性低等优点。其中,QR Code(Quick Response Code,快速响应矩阵码)能够超高速、全方位识读并有效表示汉字,因而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对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环境条件和系统建设成本的综合考虑,溯源信息可采用RFID与QR Code混合标识方案,具体包括3种:

Ⅰ.畜禽、水产等农产品,因价值相对较高,且其供应链各环节所处环境“恶劣”,故宜采用RFID标识技术。相比之下,粮食、果蔬类农产品则价值较低、各环节所处环境较好,可选择成本更低的QR Code标识方法。

Ⅱ.在同类农产品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其所处环境和操作条件也有差异,因此应选用不同的标识方法。如畜禽产品在屠宰、批发和物流环节通常需要更换包装,且环境相对“恶劣”,宜于采用RFID标签;而养殖和销售环节则环境相对稳定,操作也较方便,可以换用QR Code标签。

Ⅲ.在批发和物流环节,大包装(如集装箱)使用RFID 标签,小包装(袋、包、盒等)粘贴QR Code标签。系统读取QR Code标签后自动链接到对应RFID所关联的产品信息,因此无需在数据库中存储大量的小包装产品信息,这样既能节约标签使用成本,又可减少服务器存储空间的开销[10]。

2.3 溯源信息的混合编码技术

将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关键溯源指标信息按规则编码,即得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码。编码规则既应遵从国际、国内标准,也要适应选定的标识方法,因此根据EPC编码规范、采用混合编码技术来实现RFID和QR Code标签中溯源信息的编码。

2.3.1 EPC 256 Ⅲ编码结构 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产品电子编码)编码体系是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UCC的延续和扩展,能实现单个物理对象的全球惟一标识,应用广泛的主要为64位、96位和256位3类。其中,EPC 256 Ⅲ编码结构宜于用作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码结构,其由标头(版本号)和3个信息码段组成,如表1所示。

2.3.2 溯源信息的编码设计

1)EPC管理者码段用32位数字标识农产品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代码,这是实现追溯的关键,如表2所示。

2)对象分类码段用14位数字标识农产品的种类、名称和产地代码,如表3所示。

其中,农产品的类别、分组和名称根据GB 2763-2014编码;产地编码由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6位)和乡镇代码(3位)组成,分别采用GB/T 2260-2013、GB/T 10114-2003的代码体系。

3)序列号码段用16位数字标识农产品的生产档案号、采收批次及其在供应链各环节的批次流水号,如表4所示。

其中,生产档案由产品备案号(3位)和生产批次号(3位)组成,前者的第1位为大类标识、后2位为流水号,后者的前2位为年份、后1位为年度批次;采收批次为生产环节的批次号;批次流水则依次由加工、批发和销售环节的批次号组成。

2.4 混合标识与编码技术的应用

以混合标识方案Ⅱ为例,首先在生产环节直接使用QR Code标签记录编码,其中包括EPC管理者码段的生产者代码、对象分类码段的全部编码和序列号码段的生产档案、采收批次代码;进入加工环节后,利用RFID中间件系统将QR Code标签内容与本环节的关键信息转换写入RFID标签的信息区域,添加的内容包括EPC管理者码段的加工者代码和序列号码段的批次流水代码;在批发环节仅需向RFID标签的EPC管理者码段和序列号码段分别加入批发中心、供货商代码和批次流水代码;在最后的销售环节,再将RFID标签内容、该环节的关键信息和溯源信息数据库中的部分内容转换输出为QR Code标签,以便消费者的追溯查询操作。

3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混合网络架构

3.1 系统的功能结构及主要运行流程

1)溯源信息管理中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共享数据库中存储着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溯源指标信息和政府监管部门(农业、质监等)、检验检疫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实现整个系统的信息录入、分析与输出,并负责系统用户及其权限的管理。

2)生产经营单位管理子系统。既可作为本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又能在登录系统后获得相应的溯源信息数据库访问权限,从而实现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溯源指标信息录入与修改。

3)追溯信息查询子系统。允许消费者通过溯源网站、自助终端、手机短信和客服电话等多种途径进行农产品信息的追溯查询,并开展对外宣传、在线召回问题产品、受理消费者对问题产品的举报和投诉等服务[11]。

系统的功能结构及其运行流程如图2所示。

3.2 系统的混合网络架构

3.2.1 常用的两种网络模式 目前的管理信息系统以B/S(浏览器/服务器)网络模式为主流,它是由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组成的三层结构,其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及其与之相连的数据库服务器。B/S模式系统的客户端只需安装浏览器,应用软件和后台程序都在服务器端运行,采用HTTP协议实现双方的信息传输,扩展及升级非常方便,但较多用户同时访问系统会导致响应速度变慢。

另一种常用的C/S(客户机/服务器)网络模式则为两层结构,其用户界面和业务处理在客户端进行,数据管理维护在服务器端完成。C/S模式系统的运算响应速度快,但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分装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故而系统的升级、维护较为困难。

3.2.2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混合架构 由于两种网络模式各有优劣,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宜于采用C/S模式与B/S模式的混合架构。具体方案为:①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管理子系统采用C/S结构,以便高效地进行企业内部业务管理和溯源信息的输入;②溯源信息查询、公众信息等子系统的业务处理较简单,不会明显增加服务器的运行压力,采用B/S结构可以简化客户端的操作,并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③系统以B/S结构为整体框架,通过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或XML数据交换技术将C/S结构的局域网接入,实现Internet环境下的信息交互。这种混合架构将两种网络模式的优点集于一体,在响应速度、数据安全、系统维护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平衡,如图3所示。

4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的混合查询模式

4.1 追溯信息查询的流程

根据条码标签查询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信息的流程如图4所示。

4.2 追溯信息的混合查询模式

随着Internet的发展、移动网络的提速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提供的溯源信息查询方式也应与之相适应,主要包括:①PC网站查询。在连接到Internet的任何计算机上访问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网站,消费者即可酥所购农产品的溯源信息;②自助终端查询。在批发中心、超市、农贸市场等场所,消费者可通过操作专用终端方便地查询农产品的溯源信息;③扫描QR Code标签查询。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扫描QR Code标签,可自动打开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网站,或直接解码获得所购农产品的溯源信息;④客服电话或手机短信查询。消费者可使用任何手机,在任意时间、地点进行溯源信息查询。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将这些查询方式结合起来构成混合查询模式,既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发展的主流成果,也为消费者方便、灵活地进行溯源信息查询提供了更多的手段支持,如图5所示。

5 结语

农产品作为食品的主要原料,其质量安全问题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具体体现为相关法规、标准的大量出台和各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立项建设。在这种有利环境下,本研究基于国内主流的农产品供应链及相应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全面分析,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二维条码技术的最新进展,从溯源信息的编码及其标识、系统网络架构和追溯信息查询等方面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混合模式,为相关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提供一种参考思路。

参考文献:

[1] 冯恩东,钱卫红,张红生.南京蔬菜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系统设计与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283-285.

[2] 申艳光,马高庭,蒋万春.肉鸡产品质量控制与追溯系统的设计[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4):974-978.

[3] 林宇洪,胡连珍,蒋新华,等.基于二维码的农超对接供应链追溯系统的设计[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5,27(6):83-87.

[4] 袁晓萍.基于RFID的水产品追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5] 迟琳芯,苏 微,赖庆辉.基于Web的大米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5):302-304.

[6] 吴 倩,林佳丽,李 臻,等.基于物联网的海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网络信息,2015(12):39-43.

[7] 董玉德,丁保勇,张国伟,等.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280-285.

[8] 李健林.粮食质量安全溯源关键技术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9] 张 伟.果蔬农产品供应链追溯系统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农业溯源技术范文4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数学家T.L.Saaty提出的,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法。基本原理是:将评价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要素,并在同层次要素之间进行比较,计算各方案组合权重,最后由数据作决策。应用AHP步骤: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判断矩阵;3.计算权向量,作一致性检验;4.计算组合权重,求出总排序。

2、3G技术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力

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能提供更快的上行和下行速率,方便人们浏览网页、微信和上传照片。3G技术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网络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2]。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逐渐加大的过程,包含通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过程[2]。3G网络具有覆盖范围广、实时性强、通信质量稳定的特点。将3G技术有效应用在1C助力农业生产、2C支援农村建设、3C服务广大农民,主要体现在3P自动化控制、2P安全监控、1P生产指导、4P农产品溯源、5P信息、6P政务管理、7P信息传播、8P互相沟通、9P供销服务方面。

3、基于AHP的评价模型

3.1递阶的层次结构模型依据分析,建立本文AHP的三层结构模型,见图1。目标层M:3G技术对农业信息化正向影响力。

3.2各层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用以表示同一层次各个指标相对重要性,依据1~9级标度[1],构建矩阵ijAa,其对角线上是1。由3G对潍坊市农业信息化的影响程度,本文认为1C比明显重要,用5表示,512a;比3C稍微重要,用3表示,313a;同理332a。同理构建准则层对方案层的判断矩阵。

3.3应用Matlab的AHP程序,解得A的最大特征值A的特征向量0.637,00.104,70.2583,Aw一致性指标0.01931CI,随机一致性指标0.581RI,一致性比率0.03701CR通常判断矩阵不是一致阵,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当0.11CR时,完成单排序一致性检验,认为Aw有效。Aw中的分量是三个准则的权重。由最大隶属度原则,3G技术对助力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同理计算矩阵1B2B3B的相关参数如表1。

3.4层次总排序

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和总体一致性检验,步骤如下:①表1第二列各行元素×的分量,得组合权向量w0.074,80.035,20.167,00.359,90.078,50.026,10.020,90.048,70.1887;②×表1第三列,得0.03322CI;③×表1第四列,得0.72312RI;④进行总排序一致性检验,0.08290.1122CRCRCIRI总完成检验。从结果看,3G通信技术在农产品溯源方面正向影响力最大,在生产自动化控制和农产品供销服务方面影响力较大。

4、实例验证

潍坊市蔬菜产销过程应用3G技术,建立蔬菜大棚的远程监控系统、蔬菜安全的二维码追溯系统和蔬菜价格行情信息平台。由07至12年该市蔬菜总产量的统计数据(见图2),分析出07至09年总量增长缓慢,当时农民进行传统耕作;09至10年增长幅度最大,正是3G建设初期,说明3G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应用有效。10至12年以后,该市蔬菜总产量就开始平稳增长,3G网络已全面覆盖。实例证明3G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溯源和服务广大农民方面正向影响大的正确性。

5、结论

农业溯源技术范文5

建立农场式出口蔬菜示范区和蔬菜原料追溯体系,完善原料种植过程中用药信息收集功能和对追溯体系的验证功能,从而提高监管并检验针对性和有效性,是解决蔬菜农残问题的根本办法。建立和有效运行原料基地和种植追溯体系程序,实现与监管、检验的有机整合,达到检企、基地在原料种植、收购过程的互动控制,实现最终产品、原料、基地、种植田块、具体田块原料管理信息、原料收购信息的可追溯,实现信息的可验证,提高企业、基地自检自控能力,保障出口产品的质量安全。发挥示范区的示范作用,推动区域内蔬菜种植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1 出口蔬菜源头管理安全隐患及污染途径

1.1 出口蔬菜源头管理安全隐患

①在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流通方面 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良莠不齐,质量难以保证。部分市场销售的农药名称不一、标签不清、成分不明,甚至有的混合药剂里含有违禁农药成分。

②在农业化学投入品治理方面 非法生产、违禁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现。

③在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方面 农业生产者整体知识技术水平不高,违规用药、不按安全间隔期用药、超标用药现象时有发生。

④在原料种植管理方面 乱混、滥用农药,破坏农作物原有的免疫能力,造成病虫害抗性逐年增高;病虫害测报及信息传递工作落后,防治工作不及时,造成防治效果较低;种植距离贴近,防治时间不统一,病虫害交叉感染和交叉为害现象严重;重茬地较多,病虫源基数高;过量使用化肥而不重视有机肥和微量元素的使用,造成作物长势较弱,抗病虫害能力较低。

⑤在原料溯源体系建设方面 原料溯源体系不完善,追溯信息数据采集不全面;有些原料生产经营者自律意识不强。

⑥在原料质量安全自检自控方面 企业原料质量安全自检自控体系不健全,部分企业缺少建立与生产的产品相配套的实验室检测技术能力;原料验收标准和安全检测项目制定不合理。

1.2 蔬菜原料污染途径

影响蔬菜质量安全的污染可分为本底性污染和种植过程污染。

①本底性污染 是指蔬菜产地环境中的污染物对蔬菜质量安全产生的为害,主要包括产地环境中水、土、气的污染,本底性污染治理需要通过净化产地环境或调整种植品种等措施加以解决。

②种植过程污染 主要有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物理性污染是指物理性因素对蔬菜质量安全产生的为害,主要是在农产品收获、运输或储运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不慎将有毒有害杂质混入蔬菜中,该污染可以通过规范操作加以预防。化学性污染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不合理而对蔬菜质量安全产生的为害,如使用禁用农药,过量、过频使用农药等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污染,该污染可以通过标准化生产进行控制。生物性污染是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因子对蔬菜质量安全产生的为害,如致病性细菌、病毒以及毒素污染等,生物性为害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控制难度大,大多采取综合措施治理。

2 农场式出口蔬菜种植示范区建设

相对于一般蔬菜种植基地而言,国有农场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①在农田规模、机械化程度、农业基础设施、科技人才队伍、组织化程度等方面。②在土地统筹规划、种植布局规模化、生产管理组织化、技术推广规范化、生产水平集约化等方面。③在农场内推动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发动、企业自律、监管部门齐抓共管”的种植管理机制方面。④在对出口蔬菜生产各环节、全过程进行质量安全监管方面。⑤在实施出口蔬菜安全区域化管理基础上,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五位一体”的出口蔬菜安全示范区方面。

2.1 示范区“工厂化”种植模式

示范区以国有大型农场为载体推行区域化种植,由企业租赁土地、提供种子,通过农场实施统一育苗、种植管理、产品采收,企业接收原料的方式,按照GAP体系要求开展种植。在种植过程中,从种植环境入手,通过开展种植适宜性的研究,确定种植品种和发展规划;通过制定蔬菜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实现标准化种植管理、农用化学投入品统一管理、农事活动统一管理、同一产品溯源标志、残留监控统一管理;通过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等措施实施减农药栽培;通过对种植品种常发病虫草害的研究、信息收集和验证,参考进出口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确定可用农药名录;通过农残检测中心做好蔬菜生产过程中农残自检自控工作,确保蔬菜原料的安全卫生。

工厂化种植模式:订单评审种植计划制定标准化种植原料安全质量检验检测产品交付。

订单评审:订单包括外部订单和农场自主订单。订单评审包括种植适宜性评审和价格评审以及订单满足生产的能力评审。

标准化种植:出口蔬菜生产的标准化种植,就是遵循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原则,对蔬菜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销售等活动进行全程控制。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促进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蔬菜的安全卫生质量。

种植适宜性评审:包括通过分析气候资源、土壤资源、环境条件、地形条件对蔬菜种植的影响作出最终判断: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

2.2 示范区管理模式

示范区由农场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和企业联合监管。发挥农场统一管理的组织优势、农业部门植保技术优势和监管部门的监管作用,通过视频监控、采收原料数据、原料溯源信息电子化的管理,构建示范区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实现农场、企业、监管部门网络互动。

农场统一种植管理+有关监管部门监管+订单企业监管三结合。

统一种植管理:包括种植计划制定、田块流转、种植过程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产品采收储运管理、溯源标识管理。

有关监管部门监管和订单企业监管:包括农业投入品管理,种植过程规范性管理,病虫害发生防治及防治效果评价,溯源标识管理,产品抽样检验检测。

2.3 示范区管理体系建设

示范区建立和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针对蔬菜生长特点,对种植基地环境、种子评估、土壤肥力保持、水源卫生防护、田间操作、植物保护,人员安全卫生操作等建立良好农业规范,从源头开始奠定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基础条件,提升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为生产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提供了安全保障。良好农业规范的实施正在成为增强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国际互信、消除技术壁垒的一项重要措施。

2.4 示范区种植布局

①试验种植区 试验种植区通过吸纳国内外蔬菜领域的高科技成果,使其成为蔬菜科技交流和推广的平台。通过对新品种引进及其栽培技术研究,发展适合本地生态条件的优良蔬菜品种;通过开展广泛的技术咨询与培训,引导生产者增强科技生产意识,促进蔬菜科研与生产水平的全面提升;引进、使用适合本地的新型园艺机械和设备,不断提高蔬菜种植机械化程度和管理水平。

②推广种植区 建立示范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体系,在试验种植的基础上进行推广种植。开展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科普培训,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以效益引导农民发展蔬菜产业,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不断调优品种布局,促进产业升级,稳步扩大种植面积,提高蔬菜产量和产品质量。

③育苗中心(区) 随着出口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花色品种增多、复种指数提高,蔬菜业的产量、效益达到了阶段性的顶峰,为实现蔬菜业持续增收和种植安全,建设蔬菜育苗中心(区),推广机械化育苗。育苗中心(区)的建立,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生产率、壮苗率,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和自然灾害的威胁,节约了种子、能源、用工等,减轻了种植户在生产秧苗中的技术压力,促进了蔬菜早熟、高产、高质。

2.5 示范区农用投入品管理

实行农业化学投入品准入、专营、专供、专用综合管理。实行示范区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输入国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进入示范区。

成立示范区农业投入品销售专营店,执行定点、定牌购买和成分分析确认。建立农业投入品进货和销售登记建账存档备案制度,对每次所进的农业投入品名称、来源、数量、时间、批次和主要去向及时登记建档。定期公布并明示示范区内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

实施示范区农业投入品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示范区生产中使用的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查,依法对农业投入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查,杜绝使用禁用农药的行为。形成农业化学投入品“供、销、用”全程链式管理机制。

3 农场式蔬菜种植示范区溯源体系

总体思路:对不同品种按照其种植田块和采收日期进行标识和追溯。

3.1 标识

实施二维码标识,对原料采收信息进行二维码翻译,建立与管理系统的链接,对收购的原料进行标识,要具体到每个田块、收购日期,并对由原料加工后的产品进行数字标识,连接了原料从收购到田间到产品的所有信息,实现了产品信息与原料信息的互认,起到了田间管理系统中信息追溯与田间管理有效性验证。

原料标识通过对采收原料装载容器进行标识,既满足了溯源要求,又降低了标识成本。

3.2 体系及验证

利用二维码技术建立信息系统与原料、田块、田间管理、农药使用、种植技术信息及加工过程、成品信息的拓扑结构,最大程度地收集基地以及基地周边用药情况,对所用药品进行成分分析和确认,开展收购信息收集,实现对追溯体系内信息的验证。通过信息系统达到预防非指定可用农药的非预期使用,以及防止种植田外原料的非预期收购,实现原料种植、收购控制与监管的有机互动,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

农业溯源技术范文6

关键词: 物联网 农业 信息化 农产品安全

所谓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又被称之为传感网。顾名思义,物联网即“实现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络”,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其体系架构主要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作为新科技的代表被运用于包括农业在内的许多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确保动物食品的安全性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物联网农产品安全溯源是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由于动物食品的生产加工链条逐渐增长,环节逐渐增多,消费者很难从食品链的最终环节了解食品的来源和生产过程。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可以使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度大大提高,农产品轻易追溯至其源头。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和价格稳定可以算是关乎民生的最重要问题之一。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乎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还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因此,各级政府都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食品安全溯源对于人民的健康安全及全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极大作用,它能够对食品安全的供应链进行全程控制,随时确定产品和原料的来源,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之时可以直接追溯到源头,找到问题并进行治理和补救,降低损失,简化问题程序,降低处理难度,并为受食品安全问题困扰的企业和个人树立信心。

1.系统概述

我国畜牧产品虽然多种多样,但生猪作为我国极其重要的畜牧产品之一、我国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的最主要来源,在我国畜牧业中依旧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2013年,我国猪肉产量已超过全球总产量的50%,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由此看来,生猪食品的质量安全和价格稳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生猪注水肉、瘦肉精事件络绎不绝,给我国的生猪行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保证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必须加强对食物安全的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已成了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各种食品尤其是畜牧产品的生产加工链条很长,消费者想要了解食品的来源非常困难。食品安全溯源系统能够帮助人们在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追溯至单一环节,找到问题所在并对其进行有效治理。

简单来说,本系统能够对生猪从出生到屠宰整个饲育过程进行统一的监控,对其饲养管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饲料使用等环节进行记录和分析,确保生猪肉的新鲜和营养健康。每一只生猪乃至于每一份生猪肉在进入消费市场后,消费者都能从其携带的唯一识别码上对饲育过程和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查询。

2.系统设计

生猪肉安全追溯系统主要由养殖场系统、屠宰场系统和销售系统三个部分构成。通过网络进行各部分之间的数据连接和传输。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为自动化跟踪和追溯生猪肉信息提供了平台,在给人们提供了安全保障、保证了信息追溯有效性的同时有助于实现库存的科学管理、物流的优化配置。在对生猪进行饲育和加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为其制定唯一的电子标签,并且通过阅读器对生猪信息进行采集,在将信息传入中央服务器的同时也将其标注在产品包装上以供消费者登录服务器进行信息查询,起到食品溯源的作用。

生猪肉安全溯源系统结合我国《食品安全法》和我国商务部财政部对开展“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等规定,将高新技术逐渐引入传统行业中,通过政府、企业的统筹规划管理,对生猪肉的供应链流程实现最大限度地优化,最终达到高效、安全、低成本的目的。目前主要引入的物联网技术设备主要包括电子标签、溯源电子秤、身份识别卡等。

采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结合身份识别卡实时有效地对生猪产品从饲养到流入消费者餐桌之间的一系列环节进行监督记录,并将所得到的信息通过互联网、GRPS等网络技术传送至中心数据库。通过猪只上携带的RFID电子标签或者二维码标签等赋予生猪肉完整有效的身份证明,保障消费者的监督权和知情权。保证所有个体产品都拥有自上而下的完整追溯记录,为政府提供监管和预警依据。

基于物联网的生猪肉安全溯源系统的逻辑结构分为网络、智能处理、业务应用、窗口展示四层。网络层包括以RFID为主的感知设备、接入设备等,集成了多种网络技术协议,主要负责对数据进行感知、采样、传输。智能处理层主要负责数据的分析、计算、备份、挖掘和大规模的存储。业务应用层负责供应链管理,将猪肉产品的饲养、屠宰、加工、流通和消费等一系列环节尽数囊括。窗口展示层为食品监管提供统一的平台,以互联网、电话、短信等形式为公众和政府提供食品查询和监督的手段。

3.系统设施及功能模块

3.1信息的感知和采集

生猪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项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的感知和采集技术。

在养殖环节,一般在仔猪阶段就会在耳上佩戴RFID标签,对其生产过程中的包括基因、饲料、防疫、用药在内的各种信息进行储存和监督,并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等形式上传至管理数据库,建立完整的养殖档案。

屠宰环节,首先通过物联网和服务器将可出栏的生猪分配至地理位置最合适的厂区,从而降低运输成本。在生猪运达厂区后检疫员必须对动物检疫证、免疫卡、消毒证等进行统一的检查,确定猪只肉质安全后才可将其送入待宰圈。猪肉出厂时要在猪肉上绑定经过消毒的电子标签,保证每片猪备唯一的识别码。使用手持设备、射频通道门等对猪肉上的识别码进行扫描,将猪肉供需的上下游绑定,作用是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溯源服务的同时为政府监管提供依据。

批发环节,批发市场在收入猪肉前必须对其进行含水量、瘦肉精等相关指标的检测,在确认合格后可批准其进入市场。市场上购入猪肉的超市卖场、农贸产品经营户、团体单位等在购买猪肉的同时将获取生猪肉产品的溯源标签。且在购买时需要提供合法的经营户身份卡和交易凭证。

零售环节,猪肉主要在农贸市场、超市、肉店销售,工作人员对猪肉上绑定的标签进行读取,使其携带的信息与政府安全溯源监管系统对接。并且在出售猪肉打印的小票上标注货物信息,便于消费者方便快捷地查询。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可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等形式查询猪肉产品识别码,由此实现猪肉由下到上的溯源过程。

3.2溯源数据的分析处理

为了实现对溯源数据的实时有效处理,本系统要求在省级建立起统一的数据监管平台和处理中心。溯源数据在传至数据中心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及时分析整理。并通过各种协议和接口与上游的全国生猪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和下游的县市级生猪行业管理信息系统连接。

政府、生产者、消费者等不同主体可根据其不同的权限登入信息管理平台,对生猪肉的价格、质量、产地等信息进行查询和监督。除此之外,通过数据分析还可对生猪价格波动进行预警,使政府及时有效地通过宏观调控等手段缓解市场猪肉价格波动。

3.3溯源数据的政府监管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政府必须联合市场管理单位、加工企业、团体采购单位等对生猪肉的溯源信息进行严格的联合监管。重视产地检疫工作,严格出具检疫证明,建立统一的动物疫病监控体系。加强生猪屠宰管理,争取做到定点定时定量进行屠宰。无电子标签、无法追溯信息的生猪肉不允许进入市场。严查注水猪肉、病死猪肉,确保县城以上所有市场、超市、餐饮企业、食堂等使用的猪备完整的信息溯源标识。完善对市场食品卫生的巡查工作,杜绝非法屠杀、加工的猪肉流入市场,危害公众生命健康。工商管理人员需要配备手持RFID仪器,不定期前往市场对猪肉进行检查。

食品安全溯源对于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全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是食品安全生产、销售供应链全程控制的有效技术手段。目前动物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标准不统一、成本偏高、信息链容易出现问题、仪器化程度不够等。我国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全流程、精细化、多部门食品安全溯源和多部门协同监管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加强。要使物联网在农产品安全溯源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农民、企业、科研单位等各方面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嵘,刘川江.放心肉成都模式RFID解决方案[M].成都博宇科技有限公司向商务部汇报材料,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