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影像社会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影像社会实践范文1
一、宿舍文化内涵
宿舍文化作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高校校园环境中,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宿舍及其周边场所作为主要活动区域,把积极向上、健康的课外活动作为主要活动内容,把校园精神作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生共同创造和享受各种文化形态的群体文化。良好的宿舍文化对优良学风的养成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也在宿舍文化的构建和完善中不断地得以促进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的逐渐深入,学生公寓制与社会化管理模式已经开始施行,学生宿舍越来越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高校大学生管理和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势必要向学生宿舍转移。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集体主义本身是对社会主义社会集体和个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关系、经济关系的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它不但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个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导向,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集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导向。在大学生群体中,每个个体来自不同的地域,受到过不同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因此,每个人在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时,就会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当前多元价值观开放的年代,大学生对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处理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和表达方式。大部分的思想认识和表达方式都是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但任然有少部分大学生对待集体和社会的态度已经超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范围,甚至已经滑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深渊。这就要求高校应该及时地对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做好积极的引导,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坚决杜绝学生个人利益至上的不良习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在实际生活中养成集体主义至上的观念。
(二)帮助大学生提高现实交际能力的需要
新一代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从小几乎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较为习惯“唯一”的生活状态。进入大学之后,卧室由在家时的一人间变为了四人间或六人间,以前的属于自己的私人区域变为四个人或六个人的私人区域。环境的突然改变没有立即带来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当代独身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沟通障碍和个人主义思想在大学宿舍里面有所蔓延。其中,缺乏有效沟通更是成为了阻碍宿舍里、室友间深厚友谊养成和寝室良好学风形成最主要的因素。特别是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善于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通过网络来学习和生活。同时,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宁可选择不相信寝室的室友,反而将这种情感的宣泄和释放通过网络来实现,从而使得本来应该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往,严重淡化了学生的现实感,忽略了构建现实良好人际关系的生存守则,导致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缺乏现实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最基本的自我表达能力,进而导致不少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长时间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生活,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和社会融合力。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群居生活,帮助大学生在集体中重新定位自己、发现自己的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逐渐淡化着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成长意识不断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正是由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从而导致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部分大学生过度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实现,在很多大学中都存在着大学生为得奖学金、评先进资格、入党资格等进行明争暗斗、撕破脸皮的现象,对学校的校风、学风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值得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重视。
(二)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认为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非常困难。其原因就在于书本上的内容和现实的发展有时并不能做到完全同步,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书本上阐释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是脱节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的所有努力都会白费。同时,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往往仅限于课堂,走出课堂后,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成了巩固课堂教育成果最主要的人员。但是,一个辅导员往往要带几百个学生,不可能对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都掌握得滴水不漏,而且现实状况是大部分的辅导员常常忙于日常的工作琐事,往往忽视掉对学生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也仅体现在每年定期举行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并没有将这项工作细化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造成学生在形成集体主义意识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中途淡化、甚至完全丧失了这种思想认识。
四、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大学里的各个学院(系)相对比较独立,学生群体主要有学生宿舍、班级、年级、学院(系)等四种群体组织。其中,宿舍是大学生四年中呆的时间最多的场所和活动区域,生活里的琐事闲聊、学习中的奋进拼搏、情感中的欢乐悲伤,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同寝室的人。因此,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就成为了当前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充分利用寝室文化的构建,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意识,努力增强他们的凝聚力。例如,举办寝室美化大赛、寝室才艺大比拼等活动,充分释放和挖掘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打造完美寝室的过程中,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感悟到集体的温暖,让大学生明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寓教育于活动中,把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与自身的实践统一起来,才能使集体主义教育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才能更好地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二)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试金石
当前,各高校对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但是,对于如何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情况,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渠道来得出结果。目前,正值后勤改革的发展阶段,探索寝室文化建设如何促进学风建设的方向正好赋予了寝室文化建设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情况的这一重要使命。寝室文化建设的优劣直接反映着这一寝室凝聚力的高低,体现着寝室个体最基本的集体主义意识和集体荣辱观。一个寝室的文化氛围营造的特别好的话,相对来说,该寝室在寝室之间的感召力、寝室成员之间的友爱度、成员个体内心的集体主义意识就要强得多;相反,该寝室各种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项指标都是呈负增长的趋势。同样的,如果一个寝室成员之间的友爱度、成员个体内心的集体主义意识强的话,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寝室文化的构建。
五、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作用发挥
(一)构建良好的宿舍环境
良好的宿舍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熏陶人的心灵。构建良好的宿舍环境既要靠宿管工作人员打造好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同时还需要大学生与宿管人员一起维护,将基本的物质环境尽量最优化,使得宿舍环境为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提供最佳的教育环境。真正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在宿舍里边住得舒心、住得放心、住得安心。这就要求,宿管人员要在卫生干净整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宿舍布局,将不同学院和专业划定在不同的区域,这样便于开展个性化宿舍建设评比活动;同时,根据以学院和专业为单位的寝室划分,不同专业的同学根据他们的专业特色,从整体色调、墙贴内容、物品摆放、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寝室风格的设计,力争打造专业特色鲜明、格调品味高雅的宿舍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文明风气,弘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强化科学的宿舍管理
“三点一线”的生活是对大学生活最简单但却最真实的概括,大部分学生的生活无外乎就集中在宿舍、教室和食堂。其中,宿舍又是大学生普遍呆的时间最多的地方,因此,加强宿舍的管理是大学生常规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宿舍成员一般来自不同的地区,生活习惯、性格和经济条件等有很大差异,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在学校过集体生活,要通过规范、科学的宿舍管理引导他们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学会如何与人和睦相处。通过寝室卫生的检查、寝室大功率电器使用的规范和限制、寝室晚归情况的登记和处理,将宿舍管理的奖惩通报情况纳入到个人德育考核中,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规范大学生的行为,积极引导他们将共同的“家”打理得更好,从而帮助他们培养起从小集体到大集体的集体主义精神。
医学影像社会实践范文2
关键词:民办高校;医学影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08-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同样进入了快车道。医学影像检查又是现代化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所以对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核心内容为课程体系的改革。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旧课程体系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普遍实行的是"2+1"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到医院顶岗实习。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临床顶岗实习",机械地按顺序分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按自身学科体系寻求自我完整,实践技能训练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后。旧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学生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机械的学习各门课程,课程内容安排多,学制三年,时间少,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缺乏灵活运用。以山东协和学院为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英语基础医学概论影像设备学
体育临床医学概论影像检查技术
信息技术电工学影像诊断学
德育教育医用物理
军事教育医学影像成像原理顶岗实习
社会实践放射物理与防护
图1 旧课程体系
1.2 缺乏实验、实训、实践资源。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也进入了快车道。医学影像专业起步晚,很多医学院校的影像教学实践体系不完善。多数民办医学院校甚至没有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民办院校的影像教学实践器材和教学软件系统更是稀少,跟不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现代影像教学需要,必须构建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影像人才,促进医学影像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制约改革的因素
2.1 资金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高校办学耗资巨大,想办好、发展好,必须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财政性资金是我国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约占整个高校资金来源的50%,而国家对民办高校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主要靠学费。所以资金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
2.2 师资不够合理。首先民办高校师资数量相对不足。民办高校劳动强度大,师资相对少,造成教师超负荷工作,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其次民办高校师资质量相对不高。民办高校教师普遍学历、职称层次偏低,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再次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不够合理。民办高校师资最主要的来源是退休返聘的老专家老教授和新毕业的研究生,中坚力量相对薄弱。最后民办高校师资稳定性差。民办高校教师一般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兼职教师相对责任心不够,流动性大,随意性大,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专职教师福利待遇相对较差,劳动量较大,民办高校成为进入事业单位或者其他单位的跳板。
3.立足实际,促进专业改革和建设
3.1 构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抓手的新的课程体系。本着"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点"(学习效果好一点,实践动手能力强一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化、教学手段创新化、教学效果理想化"三化"原则,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打破学科界限,以人体系统为单元组建新的授课体系。另外以"岗位目标"为导向,实训室医院为载体,增加了大量实训、实践的新内容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根据岗位需求,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主要面向大、中、小型医院影像科或者放疗科,从事影像技术工作或者放疗工作;一部分影像人才进入基层医疗单位成为技术、诊断工作都从事的多面手;还有一部分影像人才流向医疗企业,从事影像设备的维护、维修和销售等工作。以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抓手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新课程体系
3.2 结合民办高校特点,建设可行的实验、实训、实践教学资源。实验室的建设需要进行硬件的构建、软件的开发和软环境的创设。民办高校资金来源单一且不足,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鉴于民办高校资金缺乏的特点,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另辟蹊径,让医院与企业共同参与进来。软件建设和软环境的创设离不开全校各学院间的共同努力。
3.2.1 多渠道硬件建设
首先,以校医院为载体促进硬件平台的构建。民办高校可以依托校医院,购置设备,通过加大校医院的投入,提高产出比。加强校医院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能为师生和社会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提高校医院的利用率,有利于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其次,实行校企合作引进医学影像设备。民办高校的医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毕业后又将是各地医院的生力军。实验室可以与大的影像设备仪器公司合作办学,搭建医疗设备展示平台,将部分设备在医学影像实验室内展览和开展使用培训活动,学生学到了实践知识,影像设备仪器公司宣传了产品,实现学校和公司的双赢。
第三,合理利用旧设备。一些大型医院在引进新设备后,往往更替下旧的设备,这些设备虽然陈旧,但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低价收购旧设备,在实验室合理利用,既能节约实验室建设经费,又能发挥实践教学作用。
3.2.2 自主软件建设。花费数百万资金购买计算机数字X线检查设备(CR、DR)、CT、磁共振(MRI)设备等满足教学实验实训显然不现实,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利用民办高校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在同时拥有计算机学院和医学院的民办高校开发医学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和 建立虚拟影像实验实训中心。既解决了学生实验实训的需求,价格又低廉,还避免了辐射污染,学生还可以不限次数,不限时间,不限场地随时网上互动学习。实现模拟仿真与实践实训的有效结合。
3.2.3 实验室软环境建设。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强化实验室的设备、技术和人员管理。同时培训实验室人员,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医学影像师资队伍,构建医学影像实验室的软环境。
4.总结
以"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点"(学习效果好一点,实践动手能力强一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化、教学手段创新化、教学效果理想化"三化"原则,优化影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实践资源,有利于民办高校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民办高校培养的影像专业人才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慧丽,钱春野,张益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五模块"课程体系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3,08:139-141.
[2] 汪百真,俞曼华,张俊祥,曹明娜.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07:919-921.
医学影像社会实践范文3
见习主题:医学影像——放射科
医院等级:二乙
活动时间:
XX.7.5--XX.8.5
简要过程:
在放射科见习一月学到了很多知识.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见到了很多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了解了患者的心理状态,深入的手法必须靠在临床上的实践才能不断进步, 熟悉了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人员的分工及工作职责.
时间虽然短暂,却开阔了眼界.在此谢谢各位老师的关爱及教育.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继续努力,争取理论结合实践,早日做一名优秀的影像工作人员.
学到的知识:
1 影像设备的操作方法与技巧.
2.了解不同检查部分的不同摆放姿势
3 熟悉了常用医疗无菌,污染物品的处理方法,
4积累了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提高了自己的觉悟.
不足之处:
1 部分理论掌握不熟练.
2 临床经验少,与患者沟通能力欠佳.
历时一个月的见习已经结束,坎坷而温馨的医院生存之旅业已过了大半,感慨颇深。
暑假之始,怀着激动又憧憬的心情,我来到了人民医院,我很荣幸的来到了自己所学专业的科室见习。一年的学习,我也只是基本上掌握了医学的基本知识,但是我并没有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而胆怯,而是让我更虚心的向科室里面的前辈们学习。不过从他们亲切的问候和热切的举动中,我摒弃了多日来的揣测及不安。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好好的实习,与医院融为一体,不辜负老师们对我的期望。
感谢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给我见习的机会,也感谢各位代教老师在工作忙碌之时,还要带领见习生,教导我正确的方向;也很高兴与其他医务人员,在紧凑的实习生活中不但互相学习,并且还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虽然实习时间安排紧密,难免觉得疲累,但这段时间却给了我无比大的收获,除实务工作上的学习外,人际关系的拓展、职场文化的百态、还有一些活动的参与都让我获益良多,这样充实的生活,我想会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时光。
医学影像社会实践范文4
一、学分制与主体性德育
学分制是一种集选课制、导师制、学分和绩点制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相比较学年制它是以学分及绩点计算学生的学习质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年限。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学制年限的灵活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提前或推迟毕业,甚至可保留学籍而中途休学。第二,选修课程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选择学科和课程,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第三,学生管理的分散性。学分制下,不同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际学习进程各不相同,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年级、班级的概念。这一方面表现为学生个体行为的增强,学生的流动性增大,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体性德育是指“重视人的主体性,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树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按照人的特性在德育的组织和实施中引发受教育者内在需求,调动和激发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促进人的德性发展,培养主体性人格的教育活动。”[1]主体性德育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突出了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个体性,要求学校为学生的“自我实现”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并且把整个德育教育视为一种动态过程。
可见学分制与主体性德育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方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学分制本质内涵要求实施主体性德育,同时主体性德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学分制的不足之处,促进并完善学分制的发展。
二、学分制条件下实行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
1.学分制给传统德育带来的冲击要求主体性德育来弥补
学分制的实施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但是这种着力于个性化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势必会对传统的德育模式带来很大的冲击,它要求高校在德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个体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在德育的理念方面,学分制具有积极的主体认定功能,它强调要充分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个性发展。表现在教育价值观上学分制注重学生的独特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这种教育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兼顾了个人的发展和自我完善,实现了个人目标与国家发展的价值统一。这种理念对传统的“以社会为中心”重社会,轻个人的德育理念形成挑战,要求德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以及注重个性发展的德育理念。[2]其次,在德育的组织方面,由于学分制的打破了传统的班级建制,学生根据自己的选课流动,导致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集体活动的开展比较困难,从而有可能造成学生没有归属感,缺乏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3]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建立“大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树立起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观念,真正做到“处处有德育,事事可育人”。进而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主体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自律能力。
2.实施主体性德育是学分制基本内涵的要求
首先学分制在教育理念上具有积极的主体认定功能,它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契合了主体性德育根本思想;其次,在教育实践中它的选课制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被改变。同样,在德育过程中虽然实施德育的主体是教师,但是更强调学生这个自我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学习方法来确定,以学生的需求、兴趣为中心;再次,在教育目的上,学分制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创造了条件。
三、学分制条件下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建构
更新德育观念,以学生公寓为新阵地,以导师制为新途径、以校园文化等隐性教育为载体,以德育学分制考核机制为保障构筑学分制条件下的主体性德育模式。
1.德育观念的变革是学分制条件下实施主体性德育的前提
首先,将传统德育中的“管理”理念转向“服务”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教育的重心转变为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4]其次,将“权利”意识转变为“责任”意识。德育工作者要逐步消除权利领导思想,增强“责任”意识,更多地依靠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方法的艺术性开展工作。最后,将“本本”意识转化为“效益”意识。学分制增强了学生的效益意识,思想教育需更加密切考虑学生的切身利益。
2.学生公寓成为主体性德育的一个新阵地
学分制分散性的特点,导致传统自然班级的概念逐渐淡化,而学生公寓则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对集中的地方,德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较为稳定的小集体,把它发展成主体性德育的新阵地。在学生公寓中建立党团组织,以宿舍为单位建立党团小组,以楼层为单位建立党团支部,以公寓为单位建立党团总支,自上而下地进行宣传思想,组织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外,学生公寓中还要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如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学生自律委员会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作用。
3.利用导师制和导师助理制对学生进行行为模式的引导是实施主体性德育的新途径
导师制是实行学分制不可或缺的部分,新生入学后每10-20名学生配备1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与品行,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关心学生的成长。导师由专任教师兼任,由学校或院(系)统一选拔与聘任,在对学生指导过程中引导和培养起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同时还可以在高年级中选拔优秀的学生作为导师助理,协助导师对学生进行管理,特别是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方面的指导,帮助解决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全新的教与学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的能力,有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隐性教育是主体性德育的新载体
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校园内所有的文化活动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学分制条件下学校更应充分地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尤其是通过社团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让在活动中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不断提高认识,自学接受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行为方式,不断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而提高素质和完善自我,从而最终提高主体性教育的实效。
其次,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学分制条件下进行主体性德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社会实践活动从本质上来讲也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建立一些社会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医院、社区、工厂或农村,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国情、民情和国家的发展现状,在活动中不仅把课堂书本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且也增强了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提升了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5.实行德育学分考核制,完善德育评价体系是实施主体性德育的保障
把德育纳入到考核机制,并赋予相应的学分,作为必修学分记入到学生的毕业总学分中。首先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德育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要做到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要充分发挥德育考核及评价体系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使其在知、情、意、行方面实现自觉、自律、自强、自理,为主体性德育的实施提供制度性保障。
参考文献:
[1]马亚静. 论主体性德育[J]. 中国电力教育,2002,(1):32-36
[2]吕淑云. 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J]. 中国高教研究,2004,(8):86-87
[3]谢谷萍等.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探讨[J]. 教育学术月刊,2010,(6):66-67
[4]傅显捷,范云峰. 高校主体性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80-85
基金项目:蚌埠医学院2012年人文社科课题“医学教育学分制培养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研究”(编号Byky12112sk)
作者简介:
医学影像社会实践范文5
1.1调查对象
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07级(四年级)本科生。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认识、团队合作、交流沟通能力、伦理学、医学法律、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等。在开班仪式结束后随即对参加开班仪式的所有学生采用实名制进行调查,填完之后立即收回问卷。
1.3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1将问卷结果录入计算机,所有数据用Excel2003和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假设检验的检验水平为α=0.05。在数据录入计算机的过程中,采用准备双录入实时校验功能,以保证数据录入中的质量。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由一位数据统计员重复两次核查分析结果,出现差异及时进行核对解决。
2调查结果
总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47份,其中有一份问卷最后三个客观题没有填写,认为无效,故有效问卷46份,有效率为92%。填写问卷的46名同学中,男生6名(13.04%),女生40名(86.96%),平均年龄21.66±0.98(岁)。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36名(78.26%),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10名(21.74%)。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仅有6.52%(3名)的学生经常了解一些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知识,绝大部分(38名,82,61%)的学生认为临床实践机会少是阻碍提高临床技能的主要障碍,接近一半(21名,45.65%)的学生能够顺利的与老师交流沟通,但是仅有10.87%(5名)的同学认为能够顺利的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仅有4.26%(2名)和2.17%(1名)的学生经常了解一些医学伦理学和医疗法律方面的知识。绝大部分(41名,89.13%)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超过一半(26名,56.52%)的学生认为目前医生的医德医风整体较好。
医学影像社会实践范文6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方案
长期以来,医生被看成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稳定的一个群体。即使近些年来医学生就业较难,但高考填报志愿时,医学类专业还是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由于医学的专业性太强,决定了其就业面相对狭窄,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目前医学生就业现状
1.1 就业层次下降幅度大
相当一部分医学毕业生渴望进入城市的大医院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二级以上医院人员已经超编,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应届毕业生要想进入比较困难。由于可供选择的毕业生较多,大医院都相应提高了对应聘者的要求。除了个别岗位和特别优秀的人才,大医院的临床科室人员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因此,医学毕业生就业层次开始大幅下降,尤其是传统医学的毕业生更为明显[1]。
1.2 就业率下降趋势明显
近年来,各层次医学毕业生逐渐呈现出这样的趋势,博、硕士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过于求,专科生供远远大过于求,其中,重点院校比普通院校就业率要高;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如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医学检验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临床医学等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总的看来,医学类毕业生首次就业率正呈逐年下降趋势[2]。
1.3 基层难以招到优秀人才
每次招聘会时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城市大医院态度傲慢,但招聘台前门庭若市;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态度热情,但门可罗雀。因此,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
2.医学生就业难的分析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医学生就业选择的偏差。在我国,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缺医少药”现象比较严重,基层医疗机构也亟待充实医卫人才,尤其是边远山区。大量的学生都希望留在大城市和大医院,然而这些用人单位往往竞争激烈、人员相对饱和,于是产生了就业矛盾。当前,用人单位用人标准不断提高,一些县级医院都出现了不切实际的竭力招聘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现象,人为地造成人才浪费[3]。医学毕业生就业前准备不足。在业务能力上专业知识不扎实,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在择业技能上职业成熟度不高,缺乏自我认识能力、求职技巧和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面临决策往往犹豫不决;在就业心理上准备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期望与现实的矛盾、面对不同择业机会必须做出合适选择时的矛盾和公平竞争与利用社会关系的矛盾等等[4]。
3.医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
3.1 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
医学教育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应及时把握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就业市场发展及时调整专业,适当控制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学校应通过加强教学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医学生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深入思考和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全面倡导实践性教学,贯彻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过硬和具有良好的实践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3.2 积极引导医学生到基层就业
近几年基层医院是接受毕业生的主力,因此,要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破除人为地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主动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学校也要充分利用“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村官计划”的平台引导学生,大力宣传先进人物事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
3.3 加强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及早。从新生进校第一天开始,根据就业的相关内容,贯穿于大学5年的全过程,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进行。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抓手。一方面及早提醒学生考取应有的各种证书,另一方面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来锻炼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硬件”和“软件”,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医学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指导学生拓宽就业思路。鼓励一部分毕业生不必拘泥于专业对口,勇于在各种不同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指导学生如求职材料的书写,面试、签约的技巧及应注意事项、如何推销自己等。
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实际上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而产生的问题。它的解决不能仅仅靠某一个方面的努力,而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和同学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涛.当前医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和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1):96-97.
[2]洪蓉.加强医学生就业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4(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