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学影像专业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医学影像专业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医学影像专业的看法

对医学影像专业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 基层医院;核医学;发展

0 引言

我国核医学发展经历了50余年的艰难发展历程,现已具有相当规模。但是,由于核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发展很不平衡,该学科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核医学专业是“大医院”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基层医院实力的增强,许多基层医院也尝试成立核医学科。以下就基层医院核医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1 基层医院成立核医学科的目的

我国“三甲”医院评定标准规定,晋升“三甲”必须有核医学科或者同位素室,因此,基层医院为了顺利通过“三甲”医院的评审而成立核医学科;有些医院是为了提升医院在该地区的竞争力而成立核医学科。

2 基层医院核医学科的发展现状

从目前运行的情况看,大多数核医学科运行都不尽人意,据笔者了解,许多基层医院的核医学科运营举步维艰,业务主要以体外检测和核素治疗为主,核医学影像由于病人量太少、运作成本太高或者仪器故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3 核医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

3.1 科室建设投入资金量大 核医学科是从事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房间的装修要符合放射性护标准(GB 16369-1996)[1],故房间装修和防护设备费用较高,另外,取得所在地区卫生、公安和环保部门的许可并办理相关许可证明的程序复杂,费用昂贵;ECT等核医学科仪器的价格昂贵,虽然许多基层医院引进的二手ECT价格相对低廉或甚至是捐赠的,但是后续搬运、安装、维修及建立工作站等等费用很高。

3.2 放射性药物及半成品费用昂贵 一般基层医院距离大城市较远,不能和其他医院的核医学科共享放射性药物,也不能从“奶站”购得,所有费用必须独自承担。放射性药物近年来价格连续上涨,使得运营成本连年上升。

3.3 仪器的故障率高 ECT是核医学科的核心设备,对于环境温度、湿度的要求很高,少有不慎就会引起仪器故障,由于该仪器属于进口产品,国内缺乏必要的配件,设备大部分配件需要从国外进口,故维修成本很高。

3.4 学科本身的问题 核医学影像主要反映的是脏器功能状态,对于解剖结构的定位则很有限。近年来,随着超声医学、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和CT在反映脏器功能状态上的快速发展,核医学许多特色检查项目逐渐被其他影像医学所代替。比如肝血管瘤曾经是核医学的优势项目,但现在完全已经被超声检查替代。但是应当看到,目前核医学在甲状腺显像、全身骨扫描、肾功能检测、心肌代谢断层显像、脑功能显像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是其他影像学望尘莫及的。

3.5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2] 基层医院的核医学科医务人员,大多数是由本院的其他专业调整过来,到大医院进行短期学习后从事核医学专业的。核医学专业科班出身的很少,所以,专业技术相对较低,对核医学影像诊断缺乏系统了解,也不能给临床提供准确的、有价值的诊断,长期以往,会逐渐失去临床的信任和支持,核医学会逐渐被边缘化。

4 解决办法

4.1 人才问题

科室发展,人才为先,没有高水平专业人才驾驭,再先进的仪器都是废铜烂铁。作为核医学科主任,掌握着可是发展方向,肩负着科室发展重担,所以一定要勤奋好学,不断进取。科室人员要轮流到水平较高的医院学习深造,也可以外请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要不断提高本科室人员的专业水平。科室内要定期进行学术讲座,对科室工作人员要明确学习任务,定期考核学习成果,建立一支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队伍。对疑难病例要组织科室人员讨论,并请相关临床科室会诊,做好登记工作,建立特殊病例随访制度。

4.2 仪器的保养和维修[3]

仪器的操作由专人负责,定期对仪器进行除尘。工作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要控制在所要求的范围,操作要按照常规进行。要和有信誉的工程师签订维修合同,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查硬件的工作状态,把仪器的故障率降低到最低。

4.3 增强科研实力,提升科室形象[4]

作为科室带头人,科主任应该率先担负起科研任务,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要和相关科室医生经常沟通,给他们分发核医学宣传资料,让他们了解核医学,了解核医学检查和治疗的意义和优势。对于一些优势显像项目,如甲状腺显像、肾动态显像、骨扫描等,要对相应的科室做重点宣传,争取让他们把这些检查项目列为诊断常规。对典型病例,应该下科室给主管医生多做解释,从而使他们逐渐产生对核医学的兴趣、信任和依赖。

4.4 形成特色项目

核医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核医学影像、体外检测和核素治疗是学科的三大内容,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力争在某一方面有所突出和突破,形成地区特色,找到学科存在的价值。核医学影像方面,除了要紧紧抓住本院的市场外,特别要和本地区没有核医学显像仪器的医院加强联系,定期通过会诊、学术交流和授课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和掌握核医学影像知识,取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体外检测方面,要对本院医护人员进行宣传,人手一册宣传资料,让他们知道核医学科能进行哪些检测项目,对外院不能开展的检测项目,一定要作为重点加大宣传力度,必要时要和相关医生私下交流,宣传检测项目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核素治疗方面,要针对本地区市场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核素治疗项目,并在短期内形成特色,比如甲亢的碘131治疗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很容易形成地区特色,要积极动员本地区内外科的力量和社会力量来支持你,科室人员要不断提高甲状腺疾病的诊疗水平,提高一次治愈率,并尽可能降低并发症,对患者要提倡“女儿式”服务,要定期随访,及时了解疗效和有无并发症的出现。总之,科室的兴旺发达需要病人量的支持,增加病人数量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4.5 科室发展,宣传为先

当前医疗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的诊疗理念不断产生,科室要获得长足发展,除了要形成“特色”外,加强对外宣传是核医学专业的制胜法宝,众所周知,没有患者的科室一切都空谈。作为基层医院,医院本身的“品牌效应”相对较小,再加上核医学专业诊疗范围相对较狭窄,因此,依靠本院病人量远远不能满足科室发展的需要。要把科室看做是医疗市场的一部分,想法设法增加“人气”,坐在办公室里等病人的医疗模式已经过时,注定要失败,要走出去想法设法“找”病人。对外宣传的重点是医院的内外科,宣传范围要延伸到本地区市、县、乡、镇甚至村一级基层医疗单位。通过举办学习班、到基层讲课、分发宣传资料来加强宣传,必要时要利用网络、电视或广播等媒介进行宣传。

基层医院核医学科的存在和发展,对基层医院的医生和群众是一件“新鲜事”,有诸多困难,也有不少机遇,限制科室发展的客观因素我们无法避免,但在主观上,我们只能付出比其他学科更多的劳动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要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在基层开展核医学专业的优势,因地制宜,找出一条适合科室发展的特色道路。

参考文献:

[1]刘秀杰,马寄晓,田嘉禾等.核医学诊断与治疗规范,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4-28.

[2]赵义刚,勾正兴,甘红灵.关于中小型医院核医学科发展的思考,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7):419.

对医学影像专业的看法范文2

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知识再积累和知识更新的基础环节,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是学校可控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环节[3]。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考虑工程硕士的特殊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在进行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期间,我们通过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及现场调研,并对调查及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实用设备类课程的讲解,针对工程硕士要求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加设了与医疗相关的设备维修理论及实践课程和相关实用性较强的应用类课程。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优化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张鑫,曾碧新,黄敏,陈付毅(温州医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结合医学院校特点,探讨了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优化,以不断完善和规范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调整,主要表现为:

1.在讲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如电子病历等热门话题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探讨;

2.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及在某一领域已经有一些独到见解,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安排一些学生讲座,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与班级学生进行讲解与互动,从而扩大工程硕士在教学内容上的局限性;

3.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可以尝试邀请相关医院及厂家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可以增加解决某一专业问题的针对性。

二、优化学位论文指导与评价体系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主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与工学硕士不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选题应来源于医院及相关部门的实际需要或具有明确的生物医学工程背景,研究成果要有应用价值。因此,在学位论文指导方面可以实施由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与医院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医、校双方导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指导。为制定更具实用性的论文指导与评价体系,我们调研了省内10余家附属医院和部分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科室,了解附属医院及相关科室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相关部门及临床医生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制订及相关评价体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工程硕士论文学位论文质量参考标准,并在多家培养单位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构建适合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模式

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是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材料科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由多学科的渗透与综合作用于传统医学领域而形成的一门新型的交叉的边缘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跨学科、交叉的学科特殊性,在培养模式方面会出现偏重于工科或医科的现象,没有真正体现出医学工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那么如何更好地将理、工、医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更加完善,这已成为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更好地构建适于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4]: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接受新技术与信息。

2.重视实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课程讨论会,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与创新意识。

3.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由侧重传授知识转向培养探究能力,由片面增加学生认知成长转向兼顾学生情感发展,课程内容由静态的稳定划一走向动态的开放灵活,课程不再仅仅作为面向过去知识的载体,而更多地呈现为面向未来发展的过程;课程设计趋向更大的弹性,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的数量,多方位地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置与发展,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需要,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课程的设置与修改,而不仅仅是由学校单独制定,课程的组织不再限于学科界限而是面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表现为:

1.由学校教师和医院临床医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真正实现理、工、医的有机结合。

2.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真正做到与实际相结合。针对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对现有仪器设备的看法和改进意见以及病人的需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3.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对医学影像专业的看法范文3

摘要:结合医学院校特点,探讨了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优化,以不断完善和规范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工程硕士教育已成为我国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的一种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新类型,注重在教育实践中的不断创新[1-2]。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针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特殊行业特点,按照工程硕士培养的目标,探讨面向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新模式十分必要。

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如何使学生在不脱产的情况下保证学习质量;二是按照研究生学位条例,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如何确定论文的要求;三是如何体现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工程硕士特色培养模式。工程硕士教育要抓住这三个环节,进行教育思想和培养模式上的创新。

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知识再积累和知识更新的基础环节,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是学校可控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环节[3]。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考虑工程硕士的特殊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在进行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期间,我们通过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及现场调研,并对调查及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

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实用设备类课程的讲解,针对工程硕士要求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加设了与医疗相关的设备维修理论及实践课程和相关实用性较强的应用类课程。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优化调整,主要表现为:1.在讲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如电子病历等热门话题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探讨;2.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及在某一领域已经有一些独到见解,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安排一些学生讲座,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与班级学生进行讲解与互动,从而扩大工程硕士在教学内容上的局限性;3.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可以尝试邀请相关医院及厂家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可以增加解决某一专业问题的针对性。

二、优化学位论文指导与评价体系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主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与工学硕士不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选题应来源于医院及相关部门的实际需要或具有明确的生物医学工程背景,研究成果要有应用价值。因此,在学位论文指导方面可以实施由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与医院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医、校双方导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指导。

为制定更具实用性的论文指导与评价体系,我们调研了省内10余家附属医院和部分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科室,了解附属医院及相关科室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相关部门及临床医生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制订及相关评价体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工程硕士论文学位论文质量参考标准,并在多家培养单位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构建适合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模式

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是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材料科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由多学科的渗透与综合作用于传统医学领域而形成的一门新型的交叉的边缘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跨学科、交叉的学科特殊性,在培养模式方面会出现偏重于工科或医科的现象,没有真正体现出医学工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那么如何更好地将理、工、医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更加完善,这已成为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了更好地构建适于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4]: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接受新技术与信息。

2.重视实际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课程讨论会,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与创新意识。

3.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设置

课程目标由侧重传授知识转向培养探究能力,由片面增加学生认知成长转向兼顾学生情感发展,课程内容由静态的稳定划一走向动态的开放灵活,课程不再仅仅作为面向过去知识的载体,而更多地呈现为面向未来发展的过程;课程设计趋向更大的弹性,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的数量,多方位地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置与发展,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需要,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课程的设置与修改,而不仅仅是由学校单独制定,课程的组织不再限于学科界限而是面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表现为:

1.由学校教师和医院临床医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真正实现理、工、医的有机结合。

2.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真正做到与实际相结合。针对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对现有仪器设备的看法和改进意见以及病人的需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3.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四、结语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是一个典型的交叉科学技术领域。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是生物医学信息、医学电子、医学影像技术、基因芯片、纳米技术、新材料等技术的学术研究和创新的基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医院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复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本文通过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讨,包括从课程体系的建设、论文评价标体系优化等,不断完善培养模式。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既有优势也有局限性,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培养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希望能够不断探索出培养该工程领域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硕士人才的新实用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太山,朱军,孟伟.试论工程硕士教育管理的规范化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130-132.

[2] 梁艳.对完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建议[J].黑

龙江教育,2009,(10):13-14.

[3] 邢淑清,麻永林,李慧琴.冶金和材料工程领域的工程硕

士学位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07,(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