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护理要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早产儿护理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早产儿护理要点

早产儿护理要点范文1

【关键词】早产儿;家属;健康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37-01

早产儿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胎龄在28~36周之间出生的活产婴儿,他们由于先天不足,出生时往往需要经过严密监护、保温、吸氧以及对症支持等医院各种治疗和完善的护理措施,以帮助其度过危险期[1]。提高院内护理只是早产儿保健的一部分,出院后大量的保健任务要靠父母、家属等早产儿照护者来完成,早产儿出院后存活的质量仍需受到我们的广泛关注,同时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本研究以本院收住120例早产儿及其各自家属中一位固定照护者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分组观察,为期六个月,六个月后评估早产儿发病率,体重增长率等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现具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早产儿选择

选择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120例早产儿为实验对象。胎龄28~36周不等,出生时平均体重2193±530.50g,出院时平均体重2430±430.50g,其中男61例,女59例。此120例早产儿性别、胎龄、出院体重、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 早产儿照护者选择

对120例早产儿家属〔主要为早产儿母亲〕进行集体调查问卷,采用闭卷单独完成的形式,试卷回收率百分之百。

1.2方法

将以上配对好的120对早产儿及其照护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早产儿均达到出院标准[2],现对选定的对照组早产儿照护者进行常规出院指导,实验组早产儿照护者在此基础上由责任护士对其实行一对一系统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1 不同形式的沟通式教育

针对不同家属对象由责任护士和家属共同参与,对早产儿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找出共性及个性的健康问题,再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包括早产儿日常护理知识、特殊生理状态护理、预防接种、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视力筛查)、抚触、发育评估、常见疾病的诊疗原则和预防措施及预防感染、用药知识等,然后对个性问题由责任护士重点进行一对一讲解。

1.2.2 护理操作的示范性教育

对选定的实验组早产儿照护者,在出院前几周,找时间让其在做好消毒隔离措施后到床旁探望,由责任护士在旁耐心指导及演示一些技术性的操作,使家属把握住操作要点,动手参与,提高操作的准确程度。

1.2.3 其他辅助健康教育方法

可通过图片、电视录像、发放早产儿育儿书册等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给早产儿家属,来丰富实验组早产儿家属的育儿知识,另外在健康教育时护士应注意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实施过程中重视信息沟通的双向性[3]。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出院后患病情况比较(见表1)

表1显示 出院后对照组有3例发生肺炎(1例发生吸入性肺炎、2例感染性肺炎),肺炎发病率为5%;2例发生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发病率为3.3%;3例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其发病率为5%;对照组总发病率为13.3%。实验组仅有1例发生感染性肺炎,发病率为1.67%。两组患病率比较, X2=4.32,P

2.2 两组早产儿出院后营养情况(以体重为指标)比较(见表2)

表2显示 出院6个月后实验组早产儿体重增长明显,增长率为279.4%,而对照组早产儿体重增长率为207.8%,t=14.3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早产儿体重增长明显优于对照组早产儿体重增长。

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方法分析后,可以得出:早产儿家属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过早地离开母体,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对外界适应能力差,需要医生、护士、家属共同参与支持治疗和护理的全过程。但是在早产儿早期住院期间往往被迫进行母婴分离治疗,这容易给早产儿家属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4],本实验以120例早产儿及其家属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对家属系统健康教育对早产儿生存质量的影响。在本实验中系统健康教育组早产儿家属在掌握保暖喂养、消毒隔离、预防接种、异常情况处理等方面知识较熟练,在早产儿照护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责任护士并处理。这说明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丰富了早产儿家长的育儿知识和护理经验,提高了早产儿的被照护水平,提高了满意度。故对早产儿家属实施系统健康教育,是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减少发病率,增强早产儿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应用到临床中。

参考文献:

[1] 董会娟,刘淑艳,葛丽娜,等.对早产儿照护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699-3700.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2-193.

早产儿护理要点范文2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救治 护理

出生体重在1000~1499g之间的早产儿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VLBW由于胎龄小,各器官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易发生各种并发症,病死率高。如何降低病死率、提高存活率和生活质量,现将我院成功救治四例极低体重儿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4例VLBW其中男3例 ,女1例。胎龄28周~34周,分别为28周+3,29周,29周,31周+4,出生体重分别为1103g,1120g,.1210g,1460g。均在生后30min内入院;4例入院时轻度窒息2例,双胎妊娠2例均按照新生儿窒息复苏术进行复苏处理后入我科,均反应低下,青紫,呼吸微弱,,体温低。

2 治疗要点

入院后全部入箱温,持续24小时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输液泵给药治疗。

2.1 呼吸管理与给养;出生后即彻底清理呼吸道,患儿头部轻度后仰,抬高肩部保持呼吸道通畅,入院后常规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30mg/(kg?d)静滴以促使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预防NRDS的发生。鼻导管给氧,氧流量0.5~1L/min,头罩给氧总流量4~6L/min,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使患儿血氧饱和度一直维持在85%~95%,浓度以氧分压监测结果进行调整,维持氧分压60—90mmHg氧浓度≤40%,避免高氧引起早产儿视网膜病。呼吸暂停者予托背弹足底刺激,严重者用氨茶碱首剂5mg/kg。 

2.2 液体及营养:4例早产儿均选择静脉营养1周内,初期10%GS 60~80 ml/(kg?d),滴速4~6 mg/(kg?min), 开始逐渐增加到11---12mg/(kg?`min).24-48小时后补纳2-3mmol/(kg?d), 生后3~4天补钾1-2mmol/(kg?d),小儿专用氨基酸(含20种氨基酸)从0.5 g/(kg?d),开始,以0.5~1.0 g/(kg?d),3

天开始递增至2.5~3.0 g/(kg?d);脂肪乳(含50%中链甘油三酯的力保肪宁)以0.5 g/(kg?d);五天后开始递增至3.0 g/(kg?d)。输液泵20~24小时均匀输入。维生素E25mg/d至体重达1800g为止。静脉营养量调整期间,每日测体重.记录液体出入量,监测血生化指标,注意观察有无黄疸和出血倾向间断测尿比重尿糖。

2.3 微量喂养:一周后4例均采用直接经过口腔的微量的喂养方式,在开始喂养前让患儿进行能够非营养性吸吮的练习,使之极早适应经口喂养,喂养的奶主要选择母乳。用吸奶器采集母乳喂哺时奶温恒定在37-39°C。奶量从1ml/次开始,每一小时一次每天增加1毫升,并根据症状随时调整严密观察消化吸收及排便情况。

3 护理

3.1 保温保暖,暖箱温度保持在32~35℃。湿度55%~65%保持良好湿度的使患儿水分丧失降低到最低,避免因为表失过多的水分影响患儿的体重的增长。

3.2 感染的预防:要求每位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新生儿病区管理标准,确保患儿的安全,凡进入病房医护人员必须做到手消毒,无感染人员进入病房,抹布、拖布、桶做到专用用后消毒。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作好口腔.皮肤.脐部及眼护理。有创操作做到轻柔避免损伤。

3.3 护理要点:1尽量减少搬动,严密监测VLBW体温,2h测量一次,根据体温变化及时调节温箱的温度,使体温控制在36.2~36.7°C,相对的湿度55%~65%,治疗护理都应在温箱内进行,以确保暖箱温度恒定,选择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护士24小时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及节律.心率.面色.微循环.肌张力及触觉反应。详细记录液体出入量定期查出血点,血糖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注意黄疸情况。尤其有颅内出血早产儿

4 讨论

4.1 极低体重儿,存活率低,易出现各种并发症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除需严密观察病情外,还应利用各种监护仪器,微量快速的检测手段进行连续不断的监测,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给予及时的处理,同时应该注意早产儿并发症,如感染、呼吸暂停、肺透明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颅内出血、硬肿症等。

早产儿护理要点范文3

【关键词】 腋静脉; 留置针;早产儿

输液是早产儿主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基地出生体重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容易并发多种疾病。临床上新生儿常选用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肘正中静脉穿刺置留置针,但易发生渗漏、静脉炎,且保留的时间短。2013年我所在医院共有60例患儿经腋静脉穿刺置留置针,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在医院新生儿科2013年共有60例患儿经腋静脉穿刺置留置针,日龄10 min~28 d,体重1300~4800 g,其中男38例,女22例。

1.2操作方法

1.2.1 穿刺方法患儿平卧,头偏向对侧,将穿刺侧手臂轻轻 拉直背伸,使之与身体纵轴成110°~160°,腋窝呈水平暴露,不用止血带,左手拇指与其余四指轻握该侧三角肌下缘,使腋窝处皮肤绷紧,常规消毒皮肤后将留置针在腋窝下方以8°~12°进针,见回血后采用单手送管退针芯法(用拇指弹送外套管,食指掌面退针芯),透明敷贴固定,手臂恢复自然位置。

1.2.2 证明穿刺成功与否的方法将留置针软管送入腋静脉内,拔出针芯回血通畅,证明穿刺成功,注明穿刺日期和时间,手臂恢复自然位置。若误入动脉回血成冲击状,颜色鲜红,推注药液时阻力大,腋下局部皮肤呈树枝状苍白,应立即拔出,棉签按压3~5min。

1.2.3封管 严格无菌操作,采用输液泵以匀速输入静脉营养液,输液完毕用5U/ml肝素液3- 5 ml 正压封管.

2 结果

60例早产儿留置时间最长的达15天,最短的5天,其中大15天的5例,平均留置时间达10天以上,无1例静脉炎的发生,且无明显原因的白细胞升高。

3 护理要点

3.1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腋静脉穿刺所引起的感染,穿刺前要常规消毒皮肤,范围应超过腋窝部分外1 cm,连续输液者,24 h更换头皮针和延长管,接头皮针前肝素帽常规消毒。留置针一般留置5~7 d,最长保留时间为15天,无红肿渗出静脉炎发生;而额正中静脉、手背静脉、桡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耳后静脉和颞浅静脉则留置时间较短,最短的时间甚至为1天,最长保留时间为5天。而且腋静脉虽未做细菌培养统计,但全部患儿均无不明显原因的发热及白细胞升高现象【1】。

3.2观察 留置后要保护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交接班时注意留置针周围皮肤的情况,如有发红、渗血等,应立即拔除,并消毒局部皮肤,以防感染。腋窝组织松软,少量渗液时不易发现,应经常触摸对比两侧腋窝、腋下至腰际间范围的质感,以便及时发现渗漏,发现渗夜时及时给予拔针。

3.3预防堵管 每次更换头皮针时,应排尽管内空气;更换药液时,应将留置针内回血冲干净,以免在留置针管内形成小血凝块,引起堵塞。如输液不畅,切勿用力推注药液,以免将小凝血块强行挤入血液循环中而发生栓塞的危险。

4、结论

腋静脉的优点 腋静脉管径粗大、走形直,留置针套管进入血液后漂浮在血管内,减少了留置针套管对血管壁长时间的机械性摩擦【2】,经腋静脉输液保留时间长平均9~12 d,而头皮静脉或四肢浅静脉管径细,穿刺保留时间短平均2~3 d。因此腋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减少了患儿反复静脉穿刺造成的损伤,从而减少了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有利于长时间输液治疗,尤其对于早产儿、窒息伴有兴奋或颅内出血的患儿,采用腋静脉穿刺可避免因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不必要刺激,使患儿保持安静,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经腋静脉输注高浓度、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如:钙剂、多巴胺、静脉营养液等外渗几率小,因为中心静脉粗大、血流快,可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从而保持了血管的完整性,减少了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输多巴胺时局部皮肤无特殊改变,而经头皮或四肢静脉输注多巴胺时局部容易发白,长时间留置易出现静脉炎甚至皮肤坏死,腋部的活动幅度相对较小,并且腋静脉位置隐蔽,不易被患儿抓掉,安全性较高,经x线观察即使手臂下垂留置针也不会打折【3】。。验证了早产儿腋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及液体外渗,堵管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头皮及四肢浅静脉,且抓掉及皮损的机率为零.所以留置时间明显高于外周浅静脉,即减轻了病人痛苦、负担,又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进展.临床护理杂志,R722

早产儿护理要点范文4

摘要目的:探讨对动脉置管的早产儿出现动脉血栓和血管痉挛造成的组织缺血采用硝酸甘油软膏涂抹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7月~2014年6月我科收治的6例患儿发生因动脉置管导致的指趾端缺血青紫,使用2%硝酸甘油软膏进行肢体涂抹。结果:成功逆转了早产儿肢端缺血的问题,恢复缺血肢端的血供且无副反应发生。结论:对于动脉置管导致早产儿肢端缺血可采用硝酸甘油软膏肢体涂抹来缓解,避免了采用抗血栓治疗对早产儿造成的危险,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早产儿;组织缺血;硝酸甘油软膏;动脉置管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0.060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对于危重早产儿通常采用动脉留置导管来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以及抽血进行血气分析。动脉置管的最严重并发症是动脉血栓的形成,栓子堵塞血流,或者血管痉挛都会导致组织缺血坏死[1-3]。如果末端动脉堵塞,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受影响的区域苍白、青紫、皮肤发冷、动脉搏动停止,导致皮肤、皮下、肌肉和其他组织的坏死。标准的处理方法是拔除导管,评估外周循环情况,进一步采取治疗措施。深动脉或深静脉血栓需使用肝素或溶栓剂进行治疗,然而对于早产儿外周血管血栓进行溶栓治疗,是存在潜在性出血的危险,尤其是颅内出血(IVH)。目前,对于治疗早产儿远端肢体小栓子还没有标准方法。曾有报道在新生儿人群使用局部涂抹硝酸甘油软膏的方法逆转了因血栓或血管痉挛导致的严重的组织缺血的并发症[4]。我们采用局部硝酸甘油涂抹逆转早产儿动脉栓塞引起的组织缺血,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在2013年7月~2014年6月共动脉置管82例,男52例,女30例。早产儿置管59例,6例发生指趾端发冷苍白花纹甚至青紫发黑,6例全部为极低出生体重儿。这6例患儿平均孕周31.5周,平均出生体重1330.8g,诊断均为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平均生后248h留置外周动脉,3例留置于桡动脉,1例留置于尺动脉,1例留置于胫后动脉,1例留置于足背动脉。平均于置管后57h因肢端组织缺血而拔管。从留置动脉处进行抽取血标本,平均抽血次数为6次。

1.2方法

1.2.1临床表现6例患儿均有气管插管,出生后即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患儿有血容量不足表现,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3s),低血压,平均血压低于孕周。留置动脉的主要原因为了动态监测血压,以及抽血进行血气分析,指导呼吸机参数调整。患儿均接受生理盐水10ml/kg扩容,使用多巴胺治疗。平均置管57h后置管侧肢体远端发现发冷苍白,花纹甚至青紫,立即拔除导管。早产儿皮肤完整,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暂时诊断为组织缺血,导管拔除后,皮肤颜色逐渐加深,远端手指以及手掌中部青紫加深,或者远端脚趾以及脚掌苍白花纹甚至青紫加深,临床表现相似。

1.2.2处理经过成人及儿童的处理方法是使用抗凝治疗,以维持灌注,避免指趾端坏死脱落,但是对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来说抗凝治疗是非常危险的。于是维持患儿血压和周围灌注正常后,使用2%硝酸甘油软膏(少于4mg/kg)[4]涂抹,因为早产儿皮肤吸收能力强,防止硝酸甘油影响患儿血压,故降低了硝酸甘油的使用剂量,涂抹于距离苍白区域1cm处,同时进行无创血压监测,之后6~8h发现肢端颜色和充盈情况明显改善,以后每8h涂抹1次,涂抹区域为前臂或小腿至该动脉供血的解剖区域近端1cm处。

2结果

6例患儿临床状态稳定,维持机械通气,头颅超声结果正常,无颅内出血等发生。治疗后2周,缺血坏死区域的颜色和毛细血管充盈情况逐渐好转,缺血部位逐步从手指根部局限到了指趾尖,然后从5个指趾端局限到了2个指趾端。治疗措施成功,缺血区域局限到指趾尖。平均治疗24d,硝酸甘油涂抹停止。指趾甲床完整,手足部完全恢复,没有发现有明显的缺陷,指趾端红润。

3讨论

3.1早产儿组织缺血的原因原因是栓塞或血管痉挛,是动脉置管的重要并发症。当血管内皮因为动脉置管而损伤,血管壁内膜诱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止血形成血栓限制血流,引起组织缺血[4,5]。同时,血小板凝集到暴露的胶原蛋白和内皮下组织,释放有效的血管收缩素例如血栓烷A2,促进血管痉挛、堵塞和组织缺血。因此,血栓和血管痉挛是内在联系的。动脉置管内进行回抽采血时速度过快,因早产儿动脉较细,容易造成血管塌陷,造成短暂的缺血,而当患儿心输出量减少、血容量不足,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时,血管的血流恢复时间较长,导致组织的缺血[6]。而硝酸甘油的涂抹治疗是有效的,硝酸甘油的涂抹可以引起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

3.2硝酸甘油的主要药理作用硝酸甘油的主要作用是可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动脉和静脉血管床,中和血小板聚集产生的血管收缩素。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硝酸甘油转化为亚硝酸盐,接着转为一氧化氮,激活了鸟苷酸环化酶,增加了细胞内cGMP的含量。升高的cGMP使肌球蛋白轻链去磷酸化,从而使平滑肌松弛。除了血管扩张,硝酸甘油能够增加外周缺血区域侧肢循环的血流。硝酸甘油的量取决于应用的范围和剂量。4mg/kg的剂量相当于0.2~0.5μg/(kg·min)[4]。在成人中,硝酸甘油起效时间大约20~60min,药理学作用持续3~6h。硝酸甘油软膏在肝脏代谢,由肾脏排泄。但是对于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还没有相关的研究[7]。

3.3硝酸甘油应用时的护理要点应用时注意仔细涂抹至完全吸收,涂抹范围为患侧肢体前臂或小腿,除外发紫发黑的部位,严格计算剂量,按时按量涂抹,涂抹时不可戴手套,洗净双手后徒手涂抹。注意观察患儿的表现,有无副作用发生,硝酸甘油的副作用包括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发生率10%,在成人中,大约少于1mg/kg的硝酸甘油是不会引起临床明显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还原酶功能正常的患者,高铁血红蛋白产生明显增加需要相当大剂量的硝酸甘油。因此,长期使用一氧化氮化合物,都要注意毒性反应,注意监测高铁血红蛋白水平。其他的副作用包括头痛、低血压、心跳增快、恶心、呕吐、皮肤刺激潮红,注意观察患侧部位血供恢复情况。

4结论

应用2%硝酸甘油软膏(4mg/kg)来缓解早产儿动脉置管后组织缺血的效果是明显的。涂抹时注意涂抹前臂或小腿等未受影响部位,而不能涂抹在发紫发黑区域,需要仔细观察受影响区域的血供恢复情况。同时硝酸甘油对于早产儿的潜在副作用例如低血压和休克还是需要重视的,因此,使用时注意对新生儿应用最低剂量浓度的硝酸甘油,用该药时需要稀释浓度,同时进行血压监测。

参考文献

[1]MonagleP,ChanAK,GoldenbergNA,etal.Antithrombotictherapyinneonatesandchildren:AntithromboticTherapyandPreventionofThrombosis,9thed:AmericanCollegeofChestPhysiciansEvidence-Based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J].Chest,2012,141(2):737-801.

[2]BhatR,MonagleP.Thepreterminfantwiththrombosis[J].ArchDisChild,2012,97(6):423-428.

[3]RashishG,PaesBA,NagelK,etal.Spontaneousneonatalarterialthromboembolism:infantsatrisk,diagnosis,treatment,andoutcomes[J].BloodCoagulFibrinolysis,2013,24(8):787-797.

[4]MosalliR,ElbazM,PaesB.TopicalNitroglycerineforNeonatalArterialAssociatedPeripheralIschemiafollowingCannulation:ACaseReportandComprehensiveLiteratureReview[J].CaseRepPediatr,2013:608516.

[5]GiaquintaA,VerouxM,VirgilioC,etal.Brachialthrombosisinaprematureneonate.Acasereport[J].AnnItalChir,2012,83(2):149-151.

[6]BhatR,MonagleP.Thepreterminfantwiththrombosis[J].ArchDisChildFetalNeonatal,2012,97(6):423-428.

[7]MajureDT1,HallauxM,YeghiazariansY,etal.Topicalnitroglycerinandlidocainelocallyvasodilatetheradialarterywithoutaffectingsystemicbloodpressure:adose-findingphaseIstudy[J].JCritCare,2012,27(5):532.

早产儿护理要点范文5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护理经验

硬肿症是我们儿科临床对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常见的病症之一,它多发于寒冷季节,但由早产、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或诱发亦可见于夏季。早产儿尤其更为多见。我区属高寒地区,故此病在我区的发生率较高,四季均有。现将我院儿科2003年9月至2006年11月收治新生儿硬肿症27例的临床护理经验与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3年9月至2006年11月,我科收治新生儿硬肿症27例,其中:汉族21例、哈族6例;男婴22例、女婴5例;早产儿18例,正常分娩9例;发病季节:春季5例,夏季4例,秋季6例,冬季12例;均在生后1-4d内发病,发病部位以下肢皮肤硬肿有24例;呈凹陷性水肿1例;硬肿累及全身全并肺炎、败血症2例。治愈25例,死亡2例。住院天数:最短7d,最长23d,平均住院天数15d。

2护理要点

新生儿硬肿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冷凉,皮下脂肪变硬,患儿一般情况差,反应低下,体温不升,呼吸浅慢,尿量减少或酸中毒等表现,硬肿起先于下肢臀部,后延及躯干部、上肢、面颊,重者累及全身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因而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2.1复温逐渐复温是重要的措施,轻症患儿可用绒毯、棉被包裹,处置热水袋(热水瓶)放在室温26℃-28℃记中自然复温,保温时要随时观察皮肤颜色,防止烫伤。重症放置温箱内复温,箱温自26℃开始,以每小时升高箱温1℃,在4-6h逐渐调至30℃-32℃,在12-24h内使体温恢复正常,亦可因地制宜采用其他保暖和复温方法。

2.2供给充足的热量和液量不能吸吮时,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入量不足或呕吐严重时,暂不喂乳而由静脉补充液体和营养物,静脉滴注的速度不宜过快,一般为8-10滴,有的药物需要慢点时遵医嘱,静脉输入的液体,可加温至35℃左右,可输血或血浆,每次20-30L,一般3-5次,以增强小儿的抗病能力。

2.3吸氧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此病小儿因属新生儿,呼吸功能发育不够完善,易引起发绀缺氧,呼吸表浅,病情好转可间歇给氧,湿化瓶可用温水,以减少氧的刺激。

2.4预防感染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及清洁制度,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病房,新生儿的皮肤细嫩,表皮取得联系及时处理。易脱落,防御机能不够完善,因此内衣、尿布要柔软、干燥、避免刺激,用后要用温水清洗,防止臀红和尿布疹,做好脐部护理,可用生理盐水擦洗,涂以龙胆紫等,防止脐部感染。

2.5日常观察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应观察小儿体温变化,有无发热精神状况,有无烦燥、哭声强弱、呼吸有无气促或不整,食乳量、有无呕吐、皮肤颜色、硬肿程度范围、面色、入量、大小便、睡眠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

2.6做好产前保健,尽力避免早产,胎儿娩出后立即做好保暖工作,在婴儿室要加强护理观察及控制感染,新生儿出院后向家长交待育婴知识,注意保暖,特别是寒冷季节,对未成熟儿更应注意。

3讨论

早产儿护理要点范文6

关键词:新生儿;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诊断治疗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在导致新生儿死亡的疾病中占较高的比例,根据数据显示占死亡来源的 30%,特别是在早产儿死亡上占总数的的 50%~70%。且发现胎龄越小,发病率就越高,胎龄大于28周小于30周的胎儿HMD的发生率在70%以上,在30周到31周发病率为45%到55%之间,33周到35周之间几率在10%至15%之间,大于36周的患病几率仅仅1%到5%。[1]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别称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特征为:在出生后不久(出生后的6~12小时内),出现青紫、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气性三凹征、呼气性和呼吸衰竭。这种新生儿的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早产儿。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 pulmonary surfactant,PS) 数量上减少,从而使新生儿在出生后不久,肺泡不能迅速且有效的扩张,最终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特点:发病时间早、胸片存在广泛性充气不足、症状渐加重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9年一月开始,至2013年六月止,于医院按照参照标准共收录HMD患儿100例(男64例,女36例)。男女性别的差异统计学意义(P

1.2 诊断标准

HMD诊断标准以《实用新生儿学》(第三版)[2]为主要参照标准,并进行实验室及X光胸片检查。

1.3方法

所有的患儿在入院后,经诊断检查记录在不同组内,均先进行一般的治疗,治疗一个小时之后,症状若无改善或病情加重者视情况改用其他治疗方法。注意护理。

1.3.1一般治疗

要注意保暖。保证患儿体温在36至37℃之间,设定暖箱的相对湿度50%之间;并用监护仪监测呼吸、体温、心率等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咽部粘液);注意营养和液体的入量,第1天5%或10%葡萄糖液65~75ml/(㎏·d),以后逐渐增加到120~150ml/(㎏·d),并补充电解质;病情好转后改为经口或鼻饲管喂养,热卡不足时辅以部分静脉营养;纠正酸中毒,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正压通气,纠正呼吸性酸中毒保证通气的条件下,剩余碱(BE)负值>6时,需用碱性药,BE负值

1.3.2氧疗和辅助通气

呼吸管理是治疗HMD的重要方法之一,目的在于迅速改善患儿的通气不足而导致的全身缺氧症状,维持患儿的生命体征稳定,在抢救成功率提高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NICU的建立和治疗水平的提高,机械通气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吸氧和机械呼吸,要点是使PaO2维持在6.7至9.3kPa(即50~70mmHg),TcSO290%~95%,PaO2过高可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而失明(吸入氧度(FiO2)大于0.6,时常超过24小时,对肺存在一定毒性,可导致慢性肺部的疾病)。

CAPA是常用呼吸机,还有常频机械通气,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或ECMO。

1.3.3 PS替代疗法

作用:改善肺顺应性,降低呼吸机参数。用法:将表面活性物质(PS)制剂100-200mg/(kg·次)混悬于4ml生理盐水中,由气管导管分别滴入四个不同(仰卧、右、左侧卧,再仰卧),每次均用面罩气囊复苏器加压呼吸1至2min,使PS于两侧肺内分布均匀,若用药后1至2小时可见患儿明显好转,则隔12小时,重复相同剂量。出生后2天内多次(2~3次)治疗,疾病治愈率可提高到90%以上,出生后正常呼吸前就给PS,有预防作用。[3]

常用PS有:Survanta(牛肺),Exosurf (人工合成),Curosurf (猪肺)。

1.3.4 机械通气配合药物治疗

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将氧疗和辅助通气加以PS疗法的配合进行综合治疗。[4]

2 结果

表1 A组

表2 B组

表3 C组

综合分析,选择一般治疗43例,氧疗和辅助通气22例,PS治疗17例,机械通气配合药物治疗18例,总治愈76人,部分改善20人,死亡4人。

3 讨论

此病为新生儿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病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并导致肺泡萎陷。发病率与病情严重程度:与患儿出生时胎龄即肺组织发育成熟程度呈反比关系。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X线胸片:毛玻璃改变、支气管充气征、白肺等。

HMD特点发病时间早、胸片存在广泛性充气不足、症状渐加重的变化。为对于不同程度的患儿选择的治疗方式存在不同,轻度患儿适合的治疗是如无特殊情况用一般治疗即可;中度患儿适宜选择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药物治疗;重度患儿适宜选择药物配合小儿CPAP呼吸机治疗,注意护理。

参考文献:

[1] 史学凯,吴时光,罗晓鸿等.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与机械通气治疗Ⅳ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2):123-124.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