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开发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开发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开发技术

农业开发技术范文1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与开发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稳定,国家兴盛的根本。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参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化升级速度更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大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开发力度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关键。

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及开发现状分析

(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存在的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化升级速度逐渐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内容和推广形式有了很大改变,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要求随之升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及其内部仍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推广经费匮乏,薪酬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年龄机构、支撑结构等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培训机制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训以异地远程培训为主,增加了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降低推广人员参与的积极性;2、培训对象不合理。部分地区选派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在45岁以上,技术人员参加完培训后,科技转化率不高;3、培训内容单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是一项专业、复杂、长期的工程,需要从专业技能、沟通技能、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进行培训,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整体素质;4、培训方式陈旧。培训方式以课堂授课、现场交流为主,缺乏互动交流和实践性,学生学到的知识实用性有限。

(三)原因分析

首先,观念落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多项问题,主要是由于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相关人员以个人角度出发,没有从就业观、政绩观和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出发。农村地区人员对农业学科类专业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直接导致这一学科生源不足;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追求政绩,减少了对农业教育的投资力度;教育产业化竞争激烈,农业学科属于冷门学科,其发展规模十分有限,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其次,经济原因。长期以来,农业领域发展较为缓慢,其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于农业教育、科学及推广环节的投入力度不足,影响了发展效率。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一般以地方财政为主,而投入的大部分资金应用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行业内,技术推广领域经费严重不足。最后,制度原因。现行的农业推广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多年来不断改革,并逐渐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但由此带来的分配不均问题加大了人员的流动性。

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与开发对策

(一)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开发的动力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完善人才激励措施,提高人员工作积极性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工作特点,将实用性技能作为重点考察内容,适当放宽写作水平和科研能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其次,建立人才需求满足机制。在制定各项激励措施时,从人员需求角度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经济收入的同时,适当提高其福利待遇,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与开发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人才培养开发的主要保障,因此要建立人才教育培训和使用评估机制,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制度保障。成立“科研+教学+推广”三方合作培养机制,充分借助技术研发单位、教学系统和推广部门的力量,提高农业科研成果和技术的转化率,建立适用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人才运行机制,以政府举办农业教育为主,民办机构为辅,构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教育体系,形成教育、科研、推广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师素质,确保教育教学的高效性;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和一定的灵活性,能根据地区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教学过程要重视实践教学,借助多种教育资源和教学形式,走出课堂,深入实验基地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才使用评估的科学化。传统推广方式将逐渐被现代推广方式所取代,这就需要农业推广部门要严格控制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选拔和录用,从源头上做好人才素养控制工作,注重绩效管理和业绩考核,促进技术推广人员的全面提升。

(三)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和开发的保障制度

首先,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各项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政策;完善教育监督机制,使各项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落实。其次,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以政府为主导,扩大投资渠道。如技术推广机构可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实施有偿服务。最后,强化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加强农业教育体系、科研机构以及推广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及分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四)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较高,如专业的农业种植技术、管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信息技术都是日常工作中所不可或缺的,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具备专业农业知识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才能促进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现代农业发展对技术推广人才素质的需求主要有知识素质,包括种植学、养殖学、农产品储藏加工、管理学、推广学、信息学等;技能水平包括沟通技能、知识更新技能、信息收集和传播技能等;职业素养包括诚信、责任感、合作能力等,这是现代技术推广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三、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思想意识、经济原因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现有的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具有多种问题,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应从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力度,从而为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农业开发技术范文2

余欣荣指出,马铃薯主食开发实施3年来,取得积极进

展,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一是产品研发加快。已开发出6大系列、100多种产品,马铃薯粉配比由30%提高到50%以上,类型多样、营养健康。二是加工工艺不断改进。在关键技术瓶颈上取得新突破,优化工艺参数、确定最佳全粉配方、改进核心加工装备,为马铃薯主食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是加工企业不断壮大。马铃薯主食加工能力显著提升,马铃薯主食加工企业超过200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四是市场不断拓展。通过主食产品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了消费者认知度。五是机制不断健全。构建起农科企紧密协作的格局,优势互补,群策群力,形成了马铃薯主食开发的强大合力。

余欣荣指出,马铃薯主食开发是一项创新性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加工、消费等多个环节,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主食加工专用品种少、产品质量检测标准缺、主食加工原料成本较高、政策支持力度仍然偏弱等困难和问题。要强化行政推动、注重市场拉动、加大政策促动,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加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研发适应市场的产品,不断拓展产品市场,有力有序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一是多做协调工作,争取政策扶持。细化实施方案,加大资金支持,明确试点任务,搞好指导服务,为马铃薯主食开发提供保障。二是加强协作攻关,攻克技术瓶颈。加快选育加工专用品种,改进主

农业开发技术范文3

同志近期谈到:“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建设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提高内在承载力,是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和制订实施规划,但是其思路和做法大多是以建筑业为依托、以土地开发为动力、以基础建设投资为主体的人为“造城”,其结果必然是牺牲资源和环境。只有在推进城镇化的前期规划部署中,确立“构建产业体系、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农民增收”三位同步,才能真正拓展城镇化内在承载力。

构建产业体系,三个“就地化”是重心和前提。产业体系的建立,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最终构建农业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农业资源开发体系的建设,实现三个“就地化”——资源转化就地化、产业发展就地化、农民增收就地化。这不仅符合当前广大农民的普遍诉求,也为“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二、农业资源总量丰富,可开发空间巨大

国外曾有媒体将农业资源誉为“人类自然和经济资源中,最大的、也是最后一块宝藏”。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定位也在不断地丰富、延伸。农业资源,不仅包括土地、水等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自然资源,也应包括粮食、果蔬、水产品等农林渔业所生产的一切产品,包括剩余物等副产品。

农业资源具有低碳、当量大、可再生等特征,资源自然存量可观,可供加工利用的品种十分丰富。农业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市场空间巨大,产业具有投资小、收益大、稳定周期长、持续能力强等特点。

但是目前由于粮食等主体农产品的价格较低,农业领域出现了两大热点。一是棉花、果蔬、花卉、林木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二是畜、禽、水产品等的养殖,从而形成了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两翼”。 但是种植、养殖仍是农业产业链的初始环节,产业链条短,先进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不足,产品同质化趋势严重,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推进农业发展,应运用前沿学科技术和优化工业手段,打造包括粮食在内所有农产品的加工体系,形成农业产业加工集群,构筑农业产业发展的“主体”,以主体带动两翼,促进农业资源深度开发。

农业资源在满足人类衣、食之需外,其潜在功能所形成的价值,从生物化学角度看还远未开发。据综合计算,我国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当量可达到20万亿元以上。所以,我国农业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不仅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而且也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于农业资源的系统开发还未起步,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由于农业领域技术创新和应用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农业资源系统开发价值的显现。

三百多年来,随着工业革命在全球的推进,工业文明表现出的巨大商业利润和社会财富创造能力,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发展,使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聚集。例如大量的技术成果,都产生于工业体系、应用于工业体系,可以说近代科技体系是工业技术的集合。然而在农业领域,除颇有争议的转基因技术,以及上世纪初的耕作机械化之外,鲜有新技术进入。正是由于缺乏高新技术的应用,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转化的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在此背景下,农业资源的市场价值长期背离了其自身的真实价值,无法使农业生产者获得应有的利润。

三、推进农业资源开发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推进农业资源的产业化开发,要发挥现代科技的主体带动作用。农业,是先进技术最有应用价值和前景的产业。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看,正是由于农业资源产业化开发的起点较低,具有底部效应,所以与传统工业相比,农业可提升的空间巨大。

尤其是近30年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不断涌现,以及系统感应、控制技术等优化工业手段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业链前端种植环节的生产效率,同时为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坚实的支撑。上世纪90年代,同志在河南主政期间提出的“用工业手段解决农业问题”,其主旨就是应用前沿学科技术和近30年形成的优化工业手段,在横向和纵向上拓展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对农业进行改造和提升,使产业的潜在功能得到显现。

引入先进技术和工业手段的同时,农业资源的开发,需要投入更多的现代产业要素,实现系统创新。实践证明,在现代产业的发展中,单一点上的技术突破,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产业的每一次提升都源于系统创新。农业资源的开发,同样需要在产品、标准、商业模式、渠道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系统创新,进而产生更加高效、有序、巨大的效益。

主食产业化的推进,就是通过系统创新,对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和提升的范例。河南兴泰公司在10多年来,对我国传统主食开展了持续的基础科研、工艺技术、装备研制、标准化、市场体系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使产业的自身价值和发展潜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主食产业化仅是农业资源产业化开发中的一个环节。除主食产业之外,农业领域可以培育形成若干个类似主食产业的资源开发体系。

技术创新为主体的每一次系统性创新,在颠覆一个时代的同时,创新着一个新的时代。通过系统创新,将原来无法进行加工的农业资源,纳入了可加工的范围,拓展了资源可加工转化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农业资源的加工转化由各个分散的产品,组成链条,进而衍生到产品系列,形成庞大的、新型的产业体系,扩大农业资源转化增值的空间,将农业资源的经济效益放大数十倍、数百倍。

随着农业经济质量和效益空间的提升,势必引入更多的资本、现代技术、各种人才等要素,使农业的经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

四、结合中国国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城镇现代化

农业资源的系统化开发,有助于各个地区结合自有的资源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这也是其价值体现的基础。我国的各个省份,均有各不相同的农业资源特点。按照产业和区域“不均衡发展”理论,立足本地优势,通过农业资源产业化开发,发挥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坚持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循序渐进、统筹谋划,形成“一县一园、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化的发展模式,打造支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农业资源的系统化开发,将促进集群式的优质产业入镇进乡,不仅将农产品加工的产值留在了当地,而且带动了三次产业的全面发展,增强当地经济实力,有能力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与此同时,使农村地区的村镇形成更强大的吸纳技术人才和留住劳动力的能力,使广大农民不需要背井离乡、涌进大城市,而是结合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离土不离乡,让农民就地可以实现就业、提高收入。从而使广大的小城镇,在保持农村特定的自然风貌和公序良俗的基础上,实现“村镇现代化”。

农业开发技术范文4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本文从农业高职院校角度研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创新,推动农村人力资源有效开发,旨在找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路子。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制度保障

任何一个项目的推进都必须有制度作保障。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都有国家的政策和规定,但是,没有通过细则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制度约束,致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就没有标准,也难以监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由谁负责,制度上也没有明确,结果造成多个部门管理,却谁也不负责的局面;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无序性、非科学性。

1.2没有形成科学的模式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的从健康体魄出发、有的从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出发、有的从加大保障性支出出发、有的从提升文明程度出发、有的从农业技能出发,着眼点不同,采用的模式就不相同,不同模式都存在优缺点,这些模式没有综合考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状况和实际需要,缺乏综合性、前瞻性、科学性,不能切实、高效地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据抽样调查表明:对现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多种模式满意的占6.9%,不满意的占78.6%,其他占14.5%;有75.1%的被调查者希望创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进程中亟待产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的、科学的模式。

1.3现实成果不明显

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成为当地种植、养殖、经纪、农机、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知名人员的数量还相当少,全国八亿农民的学习榜样是微乎其微的,农民找不到学习目标和农业上的努力方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无法形成引领效应,我国农业大发展、新农村建设都将成为空中楼阁。扩大成功农民的数量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效的基础和关键。

1.4缺少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帮助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帮助,据抽样调查表明:农民在农业生产上受到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帮助占农民总数的0.00215%,这对全体农民成长的作用太渺小了。缺少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帮助将大大降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和质量,缩小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力。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国家关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还没有深入到制度层面

国家在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进程中已经关注到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但各地并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而制定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多数制度都是在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文件中笼统地提到,并不具备实际操作的指导意义,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还仅停留在号召的层面。

2.2现存农业技术资源难以支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创新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模式建立要依靠现存的农业技术资源,这些现存的农业技术资源包括农业技术研究所、农机站等,但现存的农业技术资源主要为农业生产研究服务,难以参与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由于缺乏现存农业技术资源的支持,要采用新的模式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缺乏组织基础和技术基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难以形成模式上的突破。

2.3高效的农业职业技能没有在农村形成引领效应

农民是最现实的,在没有见到农业技术所带来的生产力之前,绝不会花时间、精力、金钱去做无用功,而农业技术所产生的生产力可以用农业职业技能表现出来,这些农业职业技能在广大农民面前展现的机会很少,不能打动农民的心,广大农民不知道有这样的农业职业技能,不会主动模仿学习,高效的农业职业技能束之高阁,不能引领农民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上前行,难以形成成功者并发挥榜样的力量。

2.4各种农业专业人才缺乏进行农业指导的条件

各种农业专业人才研究的成果和所具备的技能受到现存体制的约束,这些研究成果和专业技能在广大农民面前应用和展现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到单位和社会的物质鼓励,只能获得一些精神鼓励,对于这些专业人才职称的评定、级别的提升弊大于利,各种农业专业人才进行农业指导的积极性不高。只要各种农业专业人才进行农业指导的鼓励条件不改善,这些农业专业人才就不会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农业高职院校解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独特价值

3.1利用农业高职院校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建设

农业高职院校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教师到实践中锻炼,并在实践中培养指导高职学生,这些要求是高职教师必须达到的,所有这一切对于形成农业生产、农业经营等人力资源的开发制度具有推动作用。要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的有效建设,就必须由农业高职院校制订农业高职教师在实践锻炼、指导学生过程中吸引并指导农民的制度,推动农业生产、农业经营等人力资源的开发制度建设,并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让制度建设作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利保障。

3.2利用农业高职院校形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模式

农业高职院校在市县设立的实训基地,可以与当地的农业合作社合作,把农业高职学生的培养与农业生产及经营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高职实训基地与农业合作社相互促进的新模式,农业高职实训基地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时,学生可直接参与农业合作社生产项目的实践操作,并接受教师的现场指导,农业合作社的农民以及周边农民可以通过实训基地和农业合作社各项目感受农业技术的真实成果,激发农民学习和在农业生产中运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

3.3将农业高职院校的优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

以引领农民农业高职院校的优秀成果在高职实训基地和农业合作社首先使用,会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在高职农业实训基地和农业合作社工作的农民可以切实感受到优秀农业成果的巨大生产力,他们也会向周围的农民传播优秀农业成果,优秀农业成果的良好示范、周围农民的亲身实践以及农民们得到的实惠会引领众多农民走科技发展农业之路,从而形成接力传播优秀农业成果的良性循环效应。

3.4利用农业高职院校的优秀人才指导和帮助农民

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他们在高职农业实训基地和农业合作社的实际生产中,除了指导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操作外,同时也可以指导在高职农业实训基地和农业合作社中工作的农民,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可接受邀请,为周围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逐步成为农业先进技术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从而产生大量掌握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知识农民。

参考文献:

[1]杨丽.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3(9):123~125.

农业开发技术范文5

一、关于农业人才开发的内涵。

在农业的生产、发展中,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是主体,农业的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及其具体的组织管理人才应当是农业人才的主体。过去,我们通常把农业人才的主体定义为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并从事农业科技与农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而把农业财富与效益的直接创造者或生产者排斥在主体之外。这样的观点和认识,使我们在农业人才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很容易发生严重的政策偏差。其一,由于农业人才主体的偏差,导致农业人才开发战略的重点和措施不正确,甚至造成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失误;其二,由于对农业人才主体认识的不正确,容易导致农业人才资源与农业人才资本两个概念的混淆,形成重资源的培育,轻资源向资本的转变,不利于发挥人才资源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甚至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农业人才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基础是农业人才资源的培育,形成资源优势;关键是人才资源配置,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核心是农业人才资源向农业人才资本的转变,实现人才参与和渗透到农业经济的运营中去。农业人才资源的培育和配置为农业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奠定基础,而资源向资本的转变又将有力地促进人才资源的培育与开发。

二、绵阳农业人才开发的现状与问题。

(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宠大,是重要的农业人才资源优势,但这种优势并未明显成为农业经济的增长优势。

据统计,2002年底,全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机构428个,其中机关10个,事业单位418个。全市在岗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612人,其中具有农业专业职称的正高1人,副88人,中级433人,初级881人,未评职称的209人。学历结构为:研究生12人,本科240人,大专492人,中专702人,其它人员166人。这批专业技术人员是多年来国家统分统配到事业单位的,他们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在生产一线的农业人才。但是,由于这批人才主要为事业单位所有,多年形成的旧的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行体制像一张无形的网成为专业人才资源与市场经济主战场的隔离墙,成了农业专业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主要障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一大人才资源优势存在,但尚未真正形成一种经济增长优势,更未真正成为农业人才资本直接参与农业经济的“运营”。

(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和管理的农业人才的开发,已具有较好基础,但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近几年来,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生产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每年经过市、县两级举办的各类农村适用技术培训达20万人次以上,目前,全市已有34000多人获得“绿色证书”。但是,从总体上讲,全市农业人才开发工作还不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全市380多万从事农业的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初中文化占39.6%,小学及其以下占59.1%,农民平均接受教育年限为7.14年,接受过专业技术、技能培训的农民不到10%,在受过培训的农民中,90%以上学的是种、养殖业技术,而受过农产品加工、营销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的更少。农业的专业化生产程度低,农产品加工、运销业落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平衡、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慢。

(三)现有农业人才队伍资源的建设与培育受到高度重视,但对农业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重视不够,对农业“业主”人才的开发重视不够。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农业人才开发政策制定上,重事业单位科技人员队伍的稳定与建设,轻激励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经济的建设。多年来,事业单位政事、政企不分,“铁饭碗”、“大锅饭”制约了人才资源优势向经济增长优势的转变。二是在财政投入上,每年政府给农业人才开发以大量资金,但95%以上用于现有事业单位人员及其日常工作的开支,真正用于农村人才与农业“业主”人才培训开发的资金很少。

三、农业人才开发战略的重点与措施。

(一)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事业单位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聚集地。发挥这部分人才的积极作用,关键是要突破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的行政化,全面建立和推选聘用制度,实行聘用制度的规范化。促进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变“单位人”为“社会人”。取消事业单位人才流动的部门、行业、身份和所有制性质的限制,允许科技和管理人才有序、合理流动,鼓励科研、教育、推广和管理单位农业人才在市内“柔性”流动。积极支持科研、教育单位通过项目研发、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到农业企业兼职,提供智力服务。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上,应具体抓好:

1、按照事业单位的职能职责,形成分类管理体制。将事业单位分为行政管理、监督管理、社会公益、技术(中介)服务、经营服务等五类,本着精简行政管理类、规划监督管理类、优化社会公益类、改制技术(中介)和经营服务类的原则,分类实施。从而达到机构减少,职能更明确、服务更规范、财政负担减轻的目标。最终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人才资源的转变消除体制障碍。

2、形成权、责、利的有机结合,建立事业单位法人制度。过去,由于政事不分,事业单位在管理决策和经营活动中只承担盈利责任,不承担亏损责任,在体制上助长了、形式主义,造成工作实效不强,因而要建立事业单位法人制度,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的责、权、利,承担法人相应的职责,履行相应的义务。增强法律对事业单位的约束力,这是加快事业单位社会化进程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规范事业单位行为的一个重要环节。事业单位有了法人资格,才真正有了决策自,才有了承担相关职责的能力。

3、在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档案管理方面,改由人事部门统管,为人才交流中心托管。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档案由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托管,可有效地克服科技人员档案信息不灵,档案调动手续繁杂的现象。可以勾通科技人员档案交流的市场渠道,消除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过程中档案管理体制的障碍。

4、在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方面,改职称的行业系统评定,为行业评定与社会中介组织评定相结合,评与聘彻底分离。社会中介组织参与职称评定,可以扩大职称评定范围,增强社会和市场认同度。实行评聘分离,用人单位有了较大自,可根据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性质采取:不聘(作为未获得职称者使用)、降级或升级聘用。重职称而不为职称,重职称而更重岗位实效。打破职称一经评聘终身受益,更有利于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

5、在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形式方面,改按人头平均分配为基础,以精神鼓励为主,为以效率为基础,实行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按贡献大小的双重分配。事业单位由于性质决定一项工作往往涉及多人,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社会效益工作又有经济效益工作,而且工作定量困难,因而在分配标准上存在多样化,应当按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以贡献大小参与分配。

(二)大力推进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业“业主”人才开发。

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农业人才开发的主要工作就是要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整合和利用现有的各种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发挥农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农业经营管理机构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工作,积极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农业“业主”人才开发。面向农村基层干部、青年农民、“五专”组织、农村妇女等对象,开展形式多样,各有侧重的农民科技培训,大力推进实施市委、市府提出的“农村人才工程”战略。重点抓好以下四大培训工程:

一是实施绿色证书和职业技能培训工程。使广大农民掌握1-2门专业实用的生产、经营技术。

二是进一步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科技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农民队伍。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三是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在农村选拔一批科技意识强、能够开展规模化生产经营和创业能力的先导农民。通过技术培训、政策引导、信息服务、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的形式,大力培植一部份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业主和企业家,以致富一方经济。

四是大力实施农业远程培训工程。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传媒工具,开展农技推广与教育培训,培养一批有知识、信息灵、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业主”。

切实抓好农业“业主”人才培训开发工作是农业人才开发的主体,必须采取政府行为推动,建立健全开发投资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和落实规划,加强领导,分步组织实施。

(三)培育人才与引进人才并举,以农业产业化开发为重点,聚集农业人才创新、创业。

1、在发挥现有农业科研、教育和农技推广单位培训、培养农业人才的基础上,吸引国内高等农业院校及其专家人才来绵创办分校或学院,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2、采取提供农贷资金市场信息、技术支持、扶贫资金、农业产业化基金等方式,支持实用型人才发展特色农业和开发农业,引导其创办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龙头企业,以优质农产品开发的商品基地建设,以农产品运输、储藏、营销的营运企业。鼓励人才参加由政府资金支持的农业开发项目招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鼓励城镇各类科技人员到农村有偿租凭、承包土地和“四荒”土地,发展优质、高效、安全、有特色的商品基地。

农业开发技术范文6

一、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描述

本文研究的是宏观层面上(从整个国家的角度)的农业科技进步问题,构建的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由研究与开发、推广服务、农业技术应用、市场和宏观调控五个子系统构成,根据“创新”的概念界定,该系统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都是多因素、多结构、多变量的系统,都包含着具有复杂关系的要素。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运行展开为研究与开发过程、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农业技术应用过程、农产品价值实现过程、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这六个过程相互衔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使农业科技进步过程顺利地运行,必须保证每个子过程运行良好,必须使各子过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协调配合。任何一个子过程内部运行不良,任何两个子过程之间衔接递进发生阻滞和断裂,都会导致整个农业科技进步过程的中断,从而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和质量。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是农业科技进步总过程中的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但它们不是农业科技进步顺序递进的第五、第六个过程,而是贯穿于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之中,是对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的系统调控。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环境因素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人口、资源、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等。其中,经济因素包括经济体制模式、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包括劳动力、资金及自然资源,现代农业发展也受到上述九个因素共同影响。

二、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农业科技进步系统中五个子系统都可分为输入模块、运作模块和输出模块,三个模块相互作用。输入(运筹决策)模块主要由目标、计划、方案、决策等要素构成。在目标指引下,制定周密的计划,包括客观约束条件、资源配置、排序等,再做出决策。运作模块按可实施操作的规则,通过指令集,实现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经客体状态发生变化、转换的过程。输出模块最终实现人的目的,达到了目标,导致人化产物。人化产物为人所用,其功能、效果、价值等是否真正符合预计目的,将反馈至运筹决策模块,若不能达到预计目的,则反映系统存在功能障碍,需找出原因加以改进,使系统得到优化,导致系统的演进。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研究与开发是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活动,研究与开发各阶段的相互关系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输入模块研究与开发的基本功能就是增加知识总量及创造新技术,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因此,笔者认为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目标就是产出农业科技成果。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由备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资金、设备、研究选题、与研发相关的法规政策等,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选题、论证、立项并实施投入。提出研发选题的主体可能包括农业生产者、农业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农业推广及中介机构、企业及政府等,不同的主体提出的研究课题是有差异的,不同时期研发的重点也会不同的。在一定时期,经济系统对科技的有效需求则是研发的根本动力,会促成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开展。

(2)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运作模块运作模块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阶段组成的统一过程,备阶段之间是相互传递与联系的,从基础研究到试验发展包含了如下几个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关系的中间环节:①科学原理的证实;②技术可能性的发现;③技术原理的提出与完善;④工程技术的设计和试验;⑤技术手段的研制。总之,在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运作模块中,科学要经过中间环节与技术联系起来,技术需要经过中介因素作用于科学,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在时代的、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思想的因素影响着科学和技术,科学和技术叉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输出模块经过运作模块,预计目的包括产出科学论文、技术专利、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农业科技成果及一些间接的收益,如技术贸易额的变动率、技术贸易收支比、科研人员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及质量的提高等。产出的科研成果进入推广服务子系统待推广,成果的相关信息也会反馈到宏观调控子系统、市场子系统和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受信息传播途径、渠道及备主体对信息接收能力的影响,备子系统接收到的成果信息量会存在差别。另一类产出(包括该子系统运行的功能、效果、价值与预计的差距等信息)将反馈至运筹决策(输入)模块,作为系统下一轮运行的决策依据。

2.推广服务子系统的运行过程解析推广服务子系统的目标是将研究与开发子系统输出的具有潜在生产力的农业科技成果传递给需求方。输入模块中由各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农业科技成果、资金、设施、信息、潜在的技术采用者、与推广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等。推广眼务的运作过程包括沟通、创新扩散、培训、咨询等,推广服务过程结束,预计目的是农户等成果需求方获得知识、信息、生产技能,而且其观念、行为发生改变等。达到预计目的的产出进入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分别反馈到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即输入模块)及其宏观调控子系统、市场子系统和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推广服务子系统的主体主要是农业推广与中介服务机构。

3.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主要有农户、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作为技术需求方,农业技术应用主体的行为受至4许多主客观因素}臼影响,因此,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的运行过程,需先了解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及影响因素。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的目标是实现农业技术在生产中的大面积应用。由备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农业技术、资金、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与农业技术应用相关的法规政策等,运作过程即农业生产过程,预计目的是产出有技术含量I初级农产品,间接产出是农业劳动者人力资本存量增加,素质得到提高。产出的初级农产品进入市场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反馈到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及宏观调控子系统、研究与开发子系统和推广服务子系统,作为各子系统下一轮决策的依据。

4.市场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市场子系统的目标是将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产出的初级农产品投入市场流通,走产业化经营道路。由各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技术、初级农产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等,经过流通过程,预计目的是实现农产品的价值,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生态效益),产出结果反馈到宏观调控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反馈至0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及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推广服务子系统和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作为各子系统下一轮决策的依据,通过系统的不断优化,最终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目的,市场子系统的主体是涉农企业。

5.宏观调控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宏观调控子系统作用于整个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全过程,鉴于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经济现象,农业科技进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运行过程,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经济系统,诸多因素对农业科技进步产生影响,因此,农业科技进步的宏观调控必须使用多种政策手段,采用多种调控方式来完成。因此,农业科技进步的宏观调控,就是要制定农业科技政策,运用各种政策手段,作用于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各个过程,使其与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的整体要求和整体目标相适应,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有序度和运行质量,从而达到促使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有序运行,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自适应控制过程。设有w、Y、E、P、I、F、D、G、V、0等变量。农业科技政策系统的目标是w,实际产出是Y,两者之差为E。R是调节器,即政府行政当局,P是农业科技进步系统。I是系统辨识器,包括各种各样的统计、调查和软科学研究。I将收集到的各种参量,经过系统辨识,把重要参量F送给决策机构D,决策者将决策结果送给调节器R,对旧的政策进行修正或制定新的政策。调节器R根据决策者的指令G和政策执行误差E来制定或修正政策,产出是V,V与外界(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来的干扰O一起加在农业科技进步系统P上。这里包含一个农业科技政策的制订、实施和评估的负反馈回路(w—E—R—V—岬一Y)(w属于输入模块、E、R、V、P属于运作模块,Y属于输出模块)和一个自适应校正回路(Y—I—F一[>_卜_+R)。这样一种自适应控制系统正在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逐步完善。

6.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系统实际运行结果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实际运行结果是,据统计,“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S2%,而发达国家在2O世纪8O年代就已达到80%左右,表明我国现行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是存在功能障碍的。

电子系统的运行结果分别是: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每年产生60:)0—7(X)O项农业科技成果,成果的数量达到系统目标,但质量情况需看其他子系统反馈信息;(2)改革开放以来,推广服务子系统每年完成的成果转化率只有30—4O%,有4OO0多项成果未能转化。而英、法、德的转化率达5o%,美国更是高达80—8S%。由此表明推广服务子系统和研究开发子系统都存在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