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机技术指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机技术指导范文1
水稻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近两年水稻撒播面积呈扩大的态势,造成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所下降。为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经县政府同意,现就抓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目标任务。今年,省农机局下达给我县的指导性目标任务是新增插秧机160台、机插面积7万亩,并实行双指标考核。各乡镇要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促进插秧机保有量和机插秧面积双增长。*等乡镇要选择2-3个村进行连片示范,每村示范500亩以上。条件好的村要积极开展整村推进,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形成新的辐射。
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各乡镇要积极利用广播、电视和宣传栏板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要把宣传工作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要充分发挥大户和示范户的宣传引导作用,让农民带动农民,让示范成效推动发展。同时,各乡镇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召开1-2次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现场会,尤其是这项技术推广尚未启动的乡镇,要通过示范扩大宣传面,扩大社会群体对于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认知度,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政策扶持推动,建立激励机制。今年,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推广工作继续实行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叠加补贴的政策,购机补贴资金优先保障示范点农民购置插秧机50%的补贴;同时,县财政从粮食生产专项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对示范点农民购买的插秧机、育秧软盘和连片插秧作业,进行叠加或直接补贴,具体补贴标准由县农机局商财政局共同制定。对工作开展扎实、示范点成效显著的乡镇负责人、技术骨干、示范户等将给予适当奖励。各乡镇、有关单位和各示范点要做到六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思想认识到位、舆论宣传到位、人员落实到位、机具精选到位、技术服务到位”,将责任落实到人,使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农机技术指导范文2
摘要:
选择氯虫酰胺杀虫剂和短稳杆菌悬浮剂进行农药减量试验,结果表明:四氯虫酰胺在40ml/100m2或60ml/100m2,药后10d对水稻潜叶蝇的防效均在100%以上,持效期达20d以上。短稳杆菌乳油100ml/100m2对水稻潜叶蝇预防效果好具有防治成本低,施用方法灵活、方便等优点。所以四氯虫酰胺20ml/100m2可作为防治水稻潜叶蝇的药剂进行推广。从化学农药减量角度推荐短稳杆菌100ml/100m2替代化学农药。
关键词:
农药;减量;药效
水稻潜叶蝇属于双翅目、水蝇科,分布东北、华北及浙江等地,是黑龙江省稻区常发性主要害虫。水稻潜叶蝇是东北稻区的主要害虫。幼虫钻入叶内潜食叶肉,残留上、下表皮,使受害叶片呈现不规则白色条斑,在其中可见乳白色至黄白色长形无足的小蛆形幼虫,后期还可见小而长的褐色至黄褐色多节的长条形两头尖的蛹。每年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轻则影响稻苗生长,重则造成稻苗死亡。目前生产上化学防治使用高毒农药和菊酯类农药比较多,菊酯类农药对水生生物如青蛙伤害重,破坏生态环境,防治成本高,施药方法烦琐,药效差。因此科学经济高效的防治水稻潜叶蝇,是保证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四氯虫酰胺杀虫剂是中化农化有限公司产品,农用杀虫剂。四氯虫酰胺作为一个广谱型杀虫剂,毒性较低,无内吸性,持效期适中,是取代氧乐果高毒农药的理想品种,是符合生产无公害水稻的农药。短稳杆菌悬浮剂对水稻二化螟防效很好,但还没有短稳杆菌和四氯虫酰胺防治水稻潜叶蝇的报道。我们于2015年对四氯虫酰胺和短稳杆菌苗床带药下地防治水稻潜叶蝇的施用方法、最佳使用剂量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获得了良好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氯虫酰胺杀虫剂,中化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短稳杆菌悬浮剂,镇江市润宇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供试水稻品种为本地主栽品种东农426。
1.2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试验地位于黑龙江省方正县方正镇水稻研究院老稻田地,土壤为白浆化草甸土肥力中等,土壤PH值为6.2,有机质含量3.3%。667m2施40%测土配方肥25kg,返青后一次性追施尿素10kg。育苗采用大棚育苗,4月8育苗,4月15苗,5月16插秧,叶龄3.1,试验为机插30cm×15cm,2~3株/穴。
1.3施药剂量和施药方法不同施药剂量和不同施药方法试验见表1。
[1]四氯虫酰胺杀虫剂20ml/100m2兑水5kg水喷雾
[2]四氯虫酰胺杀虫剂40ml/100m2兑水5kg水喷雾
[3]四氯虫酰胺杀虫剂60ml/100m2兑水50kg水泼浇
[4]短稳杆菌乳油80ml/100m2兑水5kg水喷雾
[5]短稳杆菌乳油100ml/100m2兑水5kg水喷雾
[6]短稳杆菌乳油200ml/100m2兑水5kg水喷雾
[7]清水对照学
1.4调查方法
1.4.1施药
选用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卫士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每100平方米1.5升药液,每处理20m2。
1.4.2施药时间
5月19日。为水稻插秧前3天
1.4.3调查方法和分级标准
调查时间和次数:于水稻返青后,空白对照区受害状明显时进行。安全性调查于施药后起秧前,目测水稻秧苗是否有受药害异常症状。调查方法:插秧后第10天和第20天,调查潜叶蝇发生情况。调查方法:每处理随机查3点,每点调查水稻叶片20片(平铺水面的叶片)。调查幼虫叶片数、幼虫数,然后计算3次平均值,计算叶片被害率、平均叶片虫数、虫口减退率和防效。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水稻潜叶蝇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四氯虫酰胺在40ml/100m2兑水5kg水喷雾或60ml/100m2兑水50kg,采用喷雾法或泼浇法施用,药后10d对水稻潜叶蝇的防效均在100%以上,持效期达20d以上。短稳杆菌乳油100ml/100m2对水稻潜叶蝇预防效果好具有防治成本低,施用方法灵活、方便等优点。
2.2安全性试验
施药后5d(6月10日)、25d(6月20日)分别调查各处理对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四氯虫酰胺EC和短稳杆菌悬浮液各处理水稻植株长势良好,根系发育正常。
3结论与讨论
(1)试验在田间条件下,对四氯虫酰胺EC防治水稻潜叶蝇的最佳使用剂量及其施用方法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四氯虫酰胺在40ml/100m2兑水5kg水喷雾或60ml/100m2兑水50kg,采用喷雾法或泼浇法施用,药后10d对水稻潜叶蝇的防效均在100%以上,持效期达20d以上。短稳杆菌乳油100ml/100m2对水稻潜叶蝇预防效果好具有防治成本低,施用方法灵活、方便等优点。所以四氯虫酰胺20ml/100m2可作为防治水稻潜叶蝇的药剂进行推广。如从化学农药减量角度推荐短稳杆菌100ml/100m2替代化学农药。
(2)防治方法:
①培育壮苗。本田保持浅水灌溉,保持叶片直立,可减轻潜叶蝇危害。加强测报,密切注视水稻潜叶蝇的发生消长动态,在掌握虫情的基础上,及时打药防治。
②清除杂草。清除田间四周杂草,消灭越冬代和第一代虫源。
③浅水灌溉。可使稻苗健壮生长、叶片直立,可减少成虫产卵机会和造成幼虫因缺水而失去存活的机会。加强田间管理,采取浅水灌溉,避免深水飘苗、淹苗,可减少潜叶蝇落卵量;发生严重地块可排水晒田。
④注意水稻潜叶蝇自然天敌种群的保护和利用。水稻潜叶蝇的天敌资源丰富,具有利用价值的就达10多种,在施药防治时尽可能地避免施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
农机技术指导范文3
从硬件方面看,国家要求重视信息技术,改进学习手段,因而在硬件方面加强了投入,教学设施有了极大改善。我所在的地区,由于地震,全国各地尤其是辽宁人民对我们进行了无私的支持,基本上做到了班班配备有电脑和大屏幕电视,如果需要,每节课都能运用多媒体上课,除此之外,一些学校还配备了专业的多媒体室。因此,在一部分学校进行多媒体教学硬件条件已没有问题。
一、造成多媒体闲置的原因
现实地讲,很多农村学校对这些现代化的、高科技的设备使用效率低下。凸现了国家的期望和教师应用之间的巨大落差。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多媒体设备闲置,不能发挥他应有的功能呢?
(一)学校层面
1.领导认识不够深刻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带来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优点。但是学校领导囿于平时行政工作忙,有的学校的行政班子比较老化,对多媒体的了解不够深刻,也影响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的推广。
2.设备昂贵,损坏补充难
农村学校普遍较穷,除了国拨的一些费用外,基本没有其他收入。很多学校考虑到经费问题,多媒体设备基本是用来装点门面,有人来的时候用一下,或者有活动的时候用一下,平时为了设备安全,基本处于不用状态。
(二)教师层面
1.大部分教师不懂计算机
现在农村有很大一批教师属于2000年以前毕业的,那时候高等学校尤其是中等师范基本还未进行专门的计算机培训,更有一批是当年民办教师考上或转为公办教师的。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学校也很少或基本没有多媒体计算机等设备,教师无法接触到,因而就不会运用,就成了现在的尴尬。
2.一部分教师不会运用专业的软件
教学中常用的多媒体软件有PPT、Word、Excel、Flash,几何画板等软件,最近又出现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支持多媒体教学的软件。这些软件专业性一般较强,非经专业培训不能很好使用,由于基础是原因,更由于平时较忙,又有部分教师患有电脑恐惧症,因而造成多媒体教学推广较难。
3.教师时间少,没有时间开发多媒体课件
有少部分教师爱钻研,喜欢上了多媒体技术,但是由于现在教师任务重,一个教师通常要担任两个以上班的教学,基本从早自习到晚上学生睡觉都要照顾到,而且由于学校检查也多,临时性任务重,基本无法分身,从而淡化教学,应付了事。
二、使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运用于实际教学中采取的措施
(一)使领导重视,率先垂范,管理到位
从教育局层面应制订学校行政班子学习多媒体计划,多举办
活动,到级别比较高的、运用多媒体比较好的学校听课,让他们真正感受多媒体的魅力,感受多媒体给教育教学质量带来明显的
提高,这样领导们就愿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们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进来。
(二)加强培训,提高大家的水平
(1)排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告诉他们其实多媒体没有什么神秘的,只要肯学,任何人都能学会。(2)多举办这方面的学习。(3)多派他们出去学习,了解如何将多媒体信息工具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结合起来。
(三)提供竞技平台,让大家快乐成长
举办多级别、多层次的多媒体应用活动,奖励其中的突出者,这样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兴趣,以实际行动参与进来,这样,教师才能更快地成长。
(四)清理教师任务,减轻教师负担
当前学校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除了要承担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一些非教学方面的任务,甚至一些重复任务,或者根本不实用,耗费了教师大量精力。如果能够减少不必要的任务,给大家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就会使这个工作能很好地进行下去。
农机技术指导范文4
一、工作成果
今年我场严格按照《黑龙江垦区2011年水稻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推广实施方案》要求,在建三江管局业务部门和农场领导的支持下,进行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推广工作,项目落实在前进农场第二管理区,共设立核心试验区3处,项目示范区1处,示范面积2万亩。
核心示范区安排控制灌溉(简称控灌)1个处理、2011年垦区百万亩节水灌溉实施方案(简称节灌)1个处理,垦区现行的以叶龄为指标的灌溉体系(简称叶龄灌)1个对照处理,共3个灌水处理,进行对比试验,各处理3次重复共9个小区,各处理单排单灌,控Ⅱ处理遇降雨,田间可蓄雨水,但蓄水不超过50毫米。推广示范区安排节水灌溉与叶龄灌处理大田对比示范。
1、节水情况
核心示范区与推广示范区叶龄灌与节灌处理相同,其灌水次数(去除泡田整地用水):叶龄灌溉灌水次数平均在8次,节灌灌水次数平均在10次,控灌灌水次数平均在9次。叶龄灌溉平均灌水次数比节水灌溉少2次,比控灌灌水次数少1次。
灌水量(去除泡田整地用水):叶龄灌溉平均灌溉水量在544.7m3/亩;节灌平均灌溉水量在486.7m3/亩;控灌平均灌溉水量在406.7m3/亩。节灌平均灌水水量比叶龄灌溉少58 m3/亩,平均节水10.6%;控灌平均灌水水量比叶龄灌溉少138 m3/亩,平均节水25.3%。
节水量:控灌处理泡田用水量少,除去泡田用水后与叶龄灌溉相比,生育期平均节水40.6%。而节灌与叶龄灌溉处理泡田用水量相同,因此扣除泡田期用水后,生育期控灌节水幅度更大,与叶龄灌溉相比,生育期平均节水44%。
通过上述数据表明:
核心区控灌处理其水稻灌水次数较叶龄灌溉增加1次,但灌溉水量却比叶龄灌溉平均节水25%,这是由于控制灌溉自插秧后田间基本不建立水层,导致土壤下限指标出现快,灌水次数有所增加,同时控灌控制了水稻春季渴水期的灌溉水量,使该处理虽增加了灌水次数,但节水效果却十分明显,控灌技术真正实现了节水控制灌溉的目的。
2、增产情况
产量对比分析,核心示范区叶龄灌溉产量652.2 kg/亩,控灌处理产量665.9 kg/亩,推广区节灌处理产量664.7 kg/亩。比较分析,控灌处理产量比叶龄灌溉提高13.7 kg/亩,节灌处理比叶龄灌溉提高12.5 kg/亩。推广示范区节灌处理产量659.4 kg/亩,叶龄灌处理产量649.2 kg/亩,节灌处理产量比叶龄灌溉处理产量提高10.2 kg/亩。
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控灌和节灌都是控制了无效分蘖,巩固了有效分蘖,提高了成穗率,同时增加了田间的通风通光性能,并建立了良好的大田群体结构,群体协调生长形成高产株形,抗倒伏能力增强,叶面积指数增减过程合理,成熟期能保持较多的功能叶片,穗大、实粒多、千粒重高,最终实现产量的提高。
今年气温较低,尤其是五六月份日照少,温度较低,降雨较多,因此前次各处理灌水表现差异不大,7、8、9月份天气条件变化不大,使中后期灌水次数和灌水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二、种植户对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接受情况
1、种植户对技术的认知情况
(1)组织农户培训。为确保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实施,加大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增加种植户对该技术的认知程度,我场建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方针,组织开展了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培训。今年我场共组织实施了两次培训,培训开展时间以抢占农时前一秒为标准实施,在每项工作即将开始前进行培训讲座,保证培训与实施紧密的结合,促进了该技术的实施。
(2)组织现场观摩。今年将我场第二管理区作为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推广区,同时又打造了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核心区。通过组织各个管理区的技术员及农户现场观摩,对各区的试验进行对比分析,讲明试验进行的方法、步骤、收到的效果及对未来的产量的评估等,打破农户传统灌溉方式的守旧思想,为真正接受新技术带来革新,从而加大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推广。
2、种植户对技术的应用情况
为了增强农户对新技术的应用,我场在第二管理区设立推广示范点,针对该技术推广的节水、增产、抗倒伏、抗病情况,让每个示范点的农户讲解自家的水稻实施技术的过程、方法和经验,农业技术人员同生产管理人员总结以下技术优点:
技术应用的优点:
(1)操作简单。节灌处理采用田面湿润状态为主,而控灌处理通过田间裂缝和泥面状态就可以判断是否该灌水,两种处理灌溉操作都比较简单易行。
(2)节水效果明显。控灌与节灌处理都采用了不同的控制灌溉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都表现出不同的节水效果,其节水效果明显,这对于抗春旱、保春种意义重大。
农机技术指导范文5
【关键词】发病率;抗体测定;效益研究
【中图分类号】R51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68-021981年11月,在对牟平县各级医院的骨干临床医生、检验医生、防疫医生和乡村医生分别举办流脑培训班的基础上,于26日开始,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全县682个行政村,随机分成接种组与对照组即单号村入接种组,双号村入对照组,人口约各占一半。对接种组1-13岁的儿童(因疫苗数量不够,故14-15岁未种)接种A群流脑多糖菌苗,两天全部结束,接种率为98.17%。从1981年12月1日-1982年5月31日止,做为病例观察时间,要求在此期间临床上诊断的流脑病人除做血常规检查外,均应做脑脊液检查,以协助确诊。不能做脑脊液检查的乡级医院,均应采取脑脊液送牟平县卫生防疫站免费进行细菌培养,(限于当时条件,送标本者在运输途中要求一定要放在腹部用胶布固定保温,),并逐项填《流脑病例个案登记表》。对到医院已死亡者,凡怀疑有流脑迹象的,均做死后脑脊液检查。对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及时与县医院联系会诊等。最后,通过流行病学观察,在整个流行期,接种组观察73106人,发病4人,发病率为5.47/10万。对照组观察76127人,发病61人,发病率为80.13/10万,两组发病率经卫生统计学处理(P﹤0.001)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A群流脑多糖菌苗的免疫效果指数为15.25,保护率为93.17%,其中95%的可信限在90.85-91.63%之间,具体数据,(见表1)。
表1A群流脑多糖菌苗接种免疫效果统计
项目观察人数发病人数发病率(1/10万) 比较 接种组7310645.47u=201对照组761276180.13p<0.001上述开展的大面积人群试验结果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受到了时任《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总编辑、中国CDC著名专家何观清教授的首肯和赞许。
在观察期间(1982年3月27日-29日),我县姜格庄镇上庄村(对照村)连续发生3例流脑病人。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在行政干预下,我们对该村破例进行了一次常规防治措施的落实:该村总人口3354人,1-15岁的儿童全部服用磺胺嘧啶(SD)。16岁以上的人群,凡是伴有上呼吸道充血或感染或身体上发现有出血点的,也全部口服SD和解热镇痛药。仅此一项费用就花去了人民币1628.63元,3名流脑病人的医药费花去370余元,两项合计2000余元。如果按2008年的可比价格计算,需要十几万元人民币的费用,这还不包括为病人购买的营养保健品等及亲戚、邻居看望、车辆接送、亲属陪护的食宿费和交通费等及上述劳动力因此不能从事社会活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内。
据此我们根据全国疾病监测方案对消除流脑工作的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对消除流脑又拓展了其对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评价。通过对流脑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流脑发病急,病死率高给人民造成的恐怖感是难以忘怀的,尤其是我们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今天,一人发病常常使十人左右(患者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叔舅姑姨等)不能正常参加生产。假定大流行年发病率为500/10万(前两个流行年发病率和的一半)全县可发病3000例,按1981年我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状况,结合县、乡级医院平均治愈一例(随即抽取县、乡级医院轻、中、重型病人各15例共45例)的费用,粗略统计得出,按每治愈一例约50元(这是1981年统计的人均治疗费用)计算,全县就需15万元;按治愈一例平均7天计算,就是21000天。一个病例牵连亲属10人计算,1人探望1天,就是30000天。合计全县仅此一病就需51000天。况且患者父母始终都在护理着病人。再加上住院费用、生活费用、车辆接送等就等于一个200人的工厂全部出满勤而停工一年。这还不包括病人因患疾病所需的额外饮食营养,探望人员的食宿费、交通费等以及因流脑大流行可能造成成百上千个因病致贫的贫苦户和弱智儿童,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不仅如此,因流脑以学龄及学龄前儿童发病为主要人群,如果一旦大流行将不可避免演变成一个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而且对我国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都能形成严重威胁或动摇。可见实施有效的A群流脑多糖菌苗接种是预防流脑最有力和经济效益最大的措施。
为此建议:①对目前仍以A群为主要流行菌群的地区,应采取有利措施,积极稳妥的推广A群流脑多糖体菌苗的接种,认真负责并努力提高接种率及免疫成功率,如认真培训接种疫苗对象的查体人员、注射人员及加强疫苗运输途中的冷链管理等;②各级“疾控”部门应重视和加强对流脑菌群变异的监测,及时提供可靠的菌群变异信息,为生物制品研究所制备有效菌苗创造或超前指引一个良好条件或科研平台。
为了更进一步展开对A群流脑菌苗免疫效果研究,同时为了流脑流行病学防治的需要,我们又对该疫苗应急接种的免疫效果进行了观察,当时我国这方面的报道十分罕见。为此,我们制定了一个实施方案。主要项目是首先通过查阅历年流脑的疫情档案资料,寻找至少16年及以上没有发生流脑报告病例且交通比较堵塞、人员流动性比较差(低),以农业为主等自然村落,赤脚医生在老百姓的口碑中人缘较好、老实、任劳任怨、不多嘴多舌、保密意识强等条件,最终经反复权衡我们选择了截止1981年底,已至少连续16年(即理论上跨两个流行年度)未发生流脑病人的我区莒格庄镇宫家沟村,该村系一深山沟内的自然村落,采取人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出2-3岁组的24人,6-7岁组的26人,14-15岁组的14人,25-29岁组的21人(中国CDC统一规定年龄组段及人数),共4层85人做为观察对象。采用单盲法,根据观察对象的生日,单号入试验组,双号入对照组,进行了免疫前后的对比观察。时间是1982年3月20日,第1次采血完后,试验组接种A苗,对照组注射(Vit B1)安慰剂。第2次采血是3月25日,结果观察接种对象85人,免疫前血凝抗体抑制试验,抗体平均几何滴度为1.605。第5天再次采血,试验组采49人,平均几何滴度为10.616。对照组采35人(未到1人),平均几何滴度为1.641。对照组的抗体滴度与免疫前相一致,而试验组免疫后的抗体滴度较免疫前增长了6.6倍,其中呈4倍及以上的增长率为80.4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的显著性(T=12.9,P﹤0.001),具体数据,(见表2、表3)。
表2不同年龄组接种A群流脑菌苗前血凝抗体分布
年龄组(岁)人数几何滴度<1:21:21:4<1:8 GMT2-3241653 6-7261745 14-15145171 25-292113251 合计8551122021.605表3不同年龄组接种A群流脑菌苗后血凝抗体分布
项目人数几何滴度<1:21:21:41:81:161:321:64 GMT对照组35208511001.641实验组4902619156110.616据此,我们认为,A群流脑多糖体菌苗具有在短时间内,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均能产生抗体快且抗体增高幅度大,保护率高等这一试验结果是可信的;该苗具备应急接种的理论要求;为今后应急处理流脑暴发流行的突发事件提供了理论支持,指明了工作方向,为当时推动A苗在全国范围大面积的接种及处置突发性流脑暴发流行的公共卫生事件等提供了可信赖的理论支持或数据,同时受到了时任卫生部疾控司阚司长及与会专家和中国CDC有关专家何观清、郑锡文教授的赞许,撰写的相关论文相继发表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医学研究杂志》等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参考文献
[1]中华预防医学研究杂志,1988,4(22):224.
[2]A群流脑多糖体菌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社,1991(12)特刊6号80-81.
农机技术指导范文6
【关键词】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农村污染河道;应用;治理
河流是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主要命脉之一,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稳步提升,农村地区遭受河流干扰的影响也相应扩大,河流的形态也逐渐向非连续化转变,生态系统的性能及多样性也遭受到不同层次上的抑制及损坏。最近几年,对于农村的河道建设来讲,以合理利用生态生物技术对相关污染情况进行治理的方法已经逐渐被人们所理解及接受,同时,这也为水利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一项新的思路。该地区把河道的整治工作同新农村建设相联系,从中找寻出一条以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处理河道污染的方法,通过不断的实践及研究,在农村面貌及生态方面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优良态势。
实验研究区域其主要地表水源包含长江、京杭运河等,地下水资源相对紧缺,且位于丹徒火成岩缝隙含水带边缘。全区共有河流50多条,总长度达700多千米,其中,农村河流40多条,总长约为600多千米。
一、当前农村河流的污染情况
从当前的形式看来,农村的河流污染情况十分严重。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实验地区遭受污染的河流共计40多条,总长410千米,淤积泥土90万方,不但严重降低了河床防洪排涝的功能,同时对周边生活的人们居住环境及安全都产生危害,变成了现今农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一)淤积情况较为严重
因为该区域中包含的河流相对较多,并且几条主要河流贯穿于农村及城镇。在先前几年时间,河道的清淤工作中,因为人力及财力的局限,仅对主要的河道干线进行了清淤,并没有针对全体河道开展清淤工作,严重的甚至有的河道几十年间都没有进行清理。同时,一些河道尽管每年都进行河道清淤,但在总体力度方面不是很强,疏通效率无法跟进堵塞速率,造成很多河水中水花生生长过多。进而导致河道堵塞、水流不通,尤其是在冬天,水花生植物都枯死后,大量枝杆在河底沉积,产生许多淤积物。一些农村的河道,因为没有专业单位或人员进行管理,生活垃圾、有毒有害废水等未经处理就大量排放到河流中,使河道变成了臭水沟、垃圾场。
(二)村民环保意识浅薄
河道的清淤工作所带来的优点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立刻就可以发现其作用。一些基层干部及群众因其自身意识不够,对环保观念淡薄,认为河道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因此,造成了他们认为每年都进行清淤工作,每年都产生堵塞情况,清淤与否没有任何意义的错误观念,进而对河道的清淤力度造成了影响。还有一些沿河的住户及企业,应自身缺少保护河流的观念,在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下意识的忽略了河流的保护工作,未经相关部门批准自行堵塞河道、乱堆乱放生活垃圾,乱排放废弃污水,违章建筑私搭滥建,进而造成了河流清理工作更为困难。再加之农村的公共卫生配套设施不全,从客观上加剧了居民胡乱堆放垃圾的做法。
(三)治理资金短缺
河道的清淤工作进展程度同资金投入是相互关联的,特别是对于水花生及淤泥的清除工作中,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自2008年起,我国对于河流清淤工作每年下拨款项高达几百万元,同时,相应市政也为河道的清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担保。但是,对于农村的众多河道清淤问题来讲,资金短缺仍是限制其效果的因素之一。另外,对于资金的分配及利用方面,并没有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进而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二、当前生态修复技术在处理河道污染的情况
运用生态修复技术来对河道进行处理,是现今环境工作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实,在大自然进行发展及演变过程中,自身就具备一定的净化及完善能力,进而保证内部得以稳定、持续运转,特别是水生自然物的净化能力,从远古时期,就形成了水体自净模式。当前,进行水体生物修复技术就是依据自然界的恢复能力及自净能力产生的。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生态污水的处理方法已经长达30多年,美国环保监测局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处理污水及修复污水的理念,并不断的进行完善及发展。当前,全世界都应用人工湿地及自然湿地对污水进行修复及处理,工程高达上千个。水体生态治理及修复的优点在于:其一,处理性能良好,能够把污染的水体恢复到自然水源的特质;其二,造价较低,这种方法不但建设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同时不需要耗能,运转资金较低;其三,不向水中投入任何药剂,也就是说,不会形成二次污染,对环境的绿化及景观的改善等都有益处,为人们创建了一个同自然相融合的环境。因此,这种经济实惠的污水处理技术被我国工作人员大量用于江河、水库的大范围污水处理工作中。
三、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在农村污染河道处理中的应用
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对污染水体进行处理的原理为:借用生物的行为特点及生理特征,对受污染的水体进行转化、讲解及转移,进而达到治理的效果,使水体得以恢复。从根本上来讲,这种修复技术是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及恢复能力进行增强,从而让受到污染的河水进行自行恢复。这项技术适应了当今社会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同时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中植物的特点
对于一般的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中的植物来讲,其生长特点主要包含下面3种形式:其一,利用浮叶植物系统进行生长,例如睡莲、菱等(详见图1);其二,利用沉水植物系统进行生长。这类植物长时间沉默于水面以下,只有在开花时,花朵才显露在水面上,例如:车伦藻、金鱼藻、眼子菜等(详见图2)。这类植物的表皮组织外不存在角质层或蜡质层,可以将溶于水中的营养物质及氧气进行直接吸取,根部出现退化情况或全部消失,在叶面上有体积很大且排列密集的叶绿体,可以充分吸取穿入水中的光线。在其叶体表面不存在气孔,可以适应水中氧气不足的情况,其拥有无性繁殖的优势,在水面进行传粉过程;其三,利用挺水植物系统进行生长,例如:芦苇、水稻、灯芯草等(详见图3)。
(二)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中的作用
四、未来河道修复的趋势
对于当前的农村污染河道修复技术来讲,其应用范围狭小,适应能力较差,资金投入相对较高,且技术操作不灵活,除污效果较差,易反复等缺点都应得到相关人员的关注。从近些年对于农村污染河道的修复工作研究中发现,未来用来对污染河道进行修复的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将有一定的发展,但其发展速度会较慢,这是由于我国当前对于河道的污染治理能力相对较差,但在未来,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必将成为污水深度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五、总结
总而言之,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污水处理时,不但可以良好转变水质环境,同时对水源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另外,在某种程度来讲可以起到美化的功能。因此,对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在处理农村污染河道中的应用进行探究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维斌,陶德晶,张云凤.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在处理农村污染河道中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0(09).
[2]张蕾,李红霞,马伟芳等.黑麦草对复合污染河道疏浚底泥修复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