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经济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经济技术

工业经济技术范文1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范式;技术经济范式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8)06-0001-05

Study on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Paradigms

LIU Chang-nian, MEI Qia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makes some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from paradigmatic viewpoint. Firstly,it put forward one fresh topic that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should be a new model of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paradigms. Secondly,it analyzes and proves the intrinsic basis theoretically about the paradigms of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Finally,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sudden change”characteristics about new paradigms opposite to old paradigms from four ways.

Key words: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paradigms;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paradigms

1 引言

新型工业化是基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是对中国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刻揭示和准确定位,其内涵十分丰富。本文认为,新型工业化是一种新的经济技术范式的确立,是发展观的科学演进。与传统的工业化范式相比较,不难发现,新旧范式之间存在某种承接和递进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新范式所具有的“突变性”和与旧范式的内在“冲突性”,使新范式具有熊彼特意义上的“创造性毁灭”的显著特征,范式转换意味着技术轨道、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和发展理念的整体性转换。因此,从范式的视角研究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与特征,对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具有特殊意义。

2 范式概念的提出及发展演进

2.1 范式概念的提出

范式(paradigm)这个概念在理论上的最早提出,应追溯到美国著名的科学学家Kuhn在其 1962 年出版的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在此书中,Kuhn[1]创造性地引入“范式”这一概念,并将之视为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以及科学研究的思想工具和实用工具,进而描绘出基于范式及其变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图景,库恩关于范式概念的含义极其广泛。哲学家Lakatos[2]认为范式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并将范式大致分为元范式(meta-paradigm)、社会学范式(sociological paradigm)和构造范式(construct paradigm)三个层次,包括内核和保护带两个部分。总体来讲,范式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郑雨、沈春林[3]研究认为:广义地说,可以把范式看作是某个时代人们对事物的共有的见解、思考方法及思维框架的总称;狭义的范式则可以只针对某一具体的学科领域。本文认为,范式就是指在特定时期内,根据科学共同体的理论体系和心理特征所制订的一整套理论、原则、定律、准则、假说、方法等的总和。

2.2 技术范式

继Kuhn之后,创新经济学家Dosi将范式概念引入技术创新研究中,他借助库恩科学发展范式来考察技术演化特点时提出了技术范式的概念,并将其描述为基于自然科学的高度选择性原理的、解决特定技术经济问题途径的“图景”(或模式),以及那些以获取新的知识为目标、并尽可能地防止这些新知识过快地扩散到竞争者的特定规则[4]。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技术范式并非某种具体的技术,而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由各种具体技术组成的一个技术体系。基于此,Sahal[5]把技术范式看成是技术路标(Technological Guideposts),即技术发展通过范式的形式能够获得一个比较准确的选择发展方向;同时范式又是已有知识的“蓄水池”,使得技术知识能够不断地得到积累并使企业通过汲取技术知识“存量”或“蓄水池”来产生创新的机会。在这里,技术范式显然是已有知识的积累,具有Rosenberg意义上的“聚焦器”[6]特征。

2.3 技术经济范式

1986年,Freeman和Perez在继承Dosi“技术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这一概念,从而将技术范式和经济增长直接联系了起来。Freeman和Perez[7]把一定类型的技术进步定义为“技术经济”模式的进步,并把影响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分为增量创新、基本创新、新技术体系的变革和技术经济模式的变革四种类型。

增量创新是指这一类创新并非经常性深思熟虑研发的结果,而是工程师和其他直接参与生产活动人员的发明和提出的改进意见的结果,或者在“干中学”、“用中学”时连续发生的结果,它有助于改进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而且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基本创新产生于深思熟虑的研发,常常包括一种联合的产品、工艺和组织的创新,它在时间上是非连续的,其分布也是不均匀的。

新技术体系的变革指若干对经济领域产生影响,同时导致全新部门出现的影响深远的技术进步,它是增量创新和基本创新的一种组合,往往伴随着机构创新和管理创新。

“技术经济模式”的变革指技术体系的某些变革,由于它们的效果如此之大,进而它们对整个经济行为都有重要影响。一种这样的变革含有多组基本创新和增量创新,而且最终可能包含若干新技术体系。

在Freeman和Perez的眼里,“技术经济”模式变革与前三种模式相比,无疑是一场技术革命。这种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是,它具有在整个经济中的渗透效应,即它不仅导致产品、服务、系统和产业依据自己的权力产生新的范围;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经济的几乎每个其他领域”。它导致“相互关联的产品和工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结合,包括全部或大部分经济潜在生产率的熟练跃迁和创造非同寻常程度的投资和盈利机会”[7]。显然, Freeman和Perez的技术经济范式已经突破了Dosi的技术范式所着眼的技术变革的轨迹,比创新“群”或技术系统的概念更为宽泛。

技术经济范式中的核心概念是“关键生产要素”,Freeman和Perez认为,“关键生产要素”是技术经济范式中的“一个特定投人或一组投入”,它可能表现为某种重要的资源或工业制成品,它决定着技术经济范式的特征并成为划分不同类型的技术经济范式的依据。依据Freeman和Perez的解释,成为“关键生产要素”需满足三个条件[7]:(1)使生产成本具有明显下降的能力;(2)在很长时期无限供应能力;(3)广泛被应用和易于扩散的能力。

一般来说,“关键生产要素”并不表现为孤立的投入,而是处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迅速增长体系的核心,其中某些创新与关键生产要素自身的生产有关,其他则与 “关键生产要素”的利用有关。关键生产要素既是所在技术经济范式中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又决定着技术经济范式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因而在各种不同的技术经济范式中居于核心地位。如以棉花、煤炭和蒸汽动力为表现形式的“关键生产要素”映射出的必然是现代纺织业技术经济范式。

2.4 技术经济范式的演化形式

技术经济范式的演化方式分为两类:一是范式进步,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一种常态。一种技术经济范式一旦形成,它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影响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结构和运行,随着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在既有范式内核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保护带的调整来增强范式的适应性。二是范式转换,它是一个突变的过程,即抛弃既有的范式的内核,用一种新的内核取代原有的内核,由此形成一个新范式。范式演进的现实形态是范式进步范式转换新范式的形成的动态演进,是渐变与突变相统一的过程,如Dosi所言:“科技进步通常是新范式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随着旧技术范式成本和改进的困难,新范式将变得富有吸引力”[8]。

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是特定的经济、技术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有迹可寻的。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确立的前提是:“只有当上一个周期的关键生产要素及其相关技术群,给出了收益递减或者对于进一步提高生产率或对于新的盈利性投资的潜力已接近极限的强烈信号时”[7]。Freeman和Perez认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包括9种特征[7],其中核心是“关键生产要素”、主导技术群和适宜的组织形式等。

3 范式视角下新型工业化的本质与特征

3.1 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其追求现代化的征程都是从工业化起步的,工业化事实上已构成各国经济增长的主体。传统工业化范式诞生于以蒸汽革命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产业革命,它克服了既有农业技术经济范式在空间上的障碍,突破了手工生产的局限,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人类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然而传统工业化范式是以生产要素的持续高投入、环境退化和经济粗放式增长为特征的,在实施工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严重的资源瓶颈、技术瓶颈和环保生态瓶颈等,难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其发展演进已到尽头,破解技术经济发展难题需要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确立。

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这不仅是中国工业化路径的转型,更是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确立,是我国面对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等“多峰逼近”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观的创新性突破。它要求我们在加快完成工业化目标的同时叠加完成信息化时代的任务,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创新型国家。

3.2 新型工业化范式确立的内在依据

不言而喻,经济增长方式的每一次转变都是由内在的技术范式演进推动的,“技术进步是形成经济格局转换的基本动力”[9]。作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新型工业化范式的确立有其内在的规定性,是范式演变的必然结果。如舒马赫所言[10],“现代工业体系尽管拥有它全部体现高度智力的先进技术,但却在摧毁自己赖以建立的基础。 而在旧技术范式中,靠新技术来解决旧问题是行不通的”。

新型工业化范式具有范式的一般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1)科学性。范式是现实世界一定程度的客观映像,新型工业化范式是经济发展、科技水平、资源和环境的现实要求。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一些发达国家早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与之相比,我国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所进行的工业化则是“迟到的工业化”,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科技水平低、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环境污染加剧、就业压力大,所以,我国的工业化具有两大战略任务:一方面要充分把握信息技术革命带给我们的重大历史机遇,发挥后发优势,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要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深化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发展的专业化水平和现代化质量,为加快信息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需求源泉。可见,新型工业化范式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客观发展规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2)阶段性。范式的演变是随着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新型工业化范式既是传统工业化范式延伸和合理成分的传承,又是对旧范式的扬弃和超越,是特定历史阶段科技经济发展的结晶,是工业技术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转换的过渡阶段。目前,少数发达国家如美国,经济发展早已越过工业化的顶峰状态,而进入“信息技术范式”。信息技术革命是以互联网的诞生为标志,它使人类拥有了迄今最强大的信息整合平台,进而促成了传统的、物资能量型技术经济范式的质变。我国随着新型工业化目标的完成,技术经济的发展也必将全面迈入信息技术范式。

(3)地域性。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观察问题的方式总是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新型工业化范式的核心内核具有普遍意义,是当今发展中国家通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亚洲“四小龙”的工业化成功实践,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然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资源禀赋、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制度环境的差异巨大,因而,各个国家或区域其新型工业化实践和实现路径必然不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是范式进步的具体写照。

深入一步探求表明,新型工业化范式具有技术经济范式的特殊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1)关键生产要素。Freeman和Perez[7]认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变迁是技术经济范式变迁的桥梁和纽带。新型工业化范式的“关键生产要素”是知识、计算机芯片和互联网等,不同于以钢铁、乙烯和矿产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表现形式的传统工业化范式。

(2)主导技术群落。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方式、途径和规模是由一个或几个主导技术群所决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主导技术群也会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也会因之改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群落已经形成,其产业化进程在深刻地改变着各国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一些新型的工业化国家抓住了这一主导技术群发展的时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传统技术经济增长范式的更迭。

(3)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的工业化范式下,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主导产业,资本、原材料和能源是主要的战略资源,经济增长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资本、设备等有形生产要素的持续投入来实现的,是一种粗放式的甚至是资源掠夺式的经济增长范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生态代价,如巴里•康芒纳[11]所言:“美国战后技术变迁产生的,不仅是宣布了具有很多预示意义的国民生产总值上的126%的增长,而且有一个在比率上高于国民生产总值10倍的环境污染水平的上升”。新型工业化范式下,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知识、智力和信息是主要的战略资源,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知识、智力等无形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的,是一种集约式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4)适宜的组织形式。传统工业化范式下,股份制公司成为最普遍的企业经营模式,企业的生产经营日趋规模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企业的组织形式日趋复杂化,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部门。新型工业化范式下,企业中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价值将被高度重视和合理估价,企业的组织结构日趋扁平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知识创造活动即知识创新成为组织最重要的活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所发挥的效能日渐增大,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大量涌现,并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信息产业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但会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而且带来了一系列新型产业的蓬勃兴起,将极大地放大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

3.3 新型工业化范式的主要特征

新型工业化范式是传统工业化范式的“突变”,这种突变特征主要表现在:

(1)新型工业化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传统工业化范式其内在逻辑上具有逆生态性或与环境、自然的不和谐性。传统发展模式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排放”为基本特征的开放的、线性发展逻辑,它的开放性是指为追求经济发展,甚至可以不顾一切地掠夺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这种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两高一低”,即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采、大量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越大,最终将会丧失发展的后劲,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是以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目标,科学地利用、开发和保护资源,坚持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技术体系。经济发展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通过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来达到缓解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目的。其表现为“两高两低”,即高利用率、高循环率、低消耗和低污染,实现了物质、能量梯度和闭路循环使用,最终实现了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新型工业化是一种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新模式

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长河中不同的子阶段,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之间虽然总体上是依次递进的,但各个阶段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和严格依次单列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若干阶段是并列存在的,呈错落交织状态。工业化孕育了信息化,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没有工业化的发展,就没有信息化兴起;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是工业化的提升动力和推动“引擎”,信息化能够助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缩短工业的进程和时间。为完成工业化进程,英国花费了200年,美国、日本花费了100年,而新型工业化国家之一的韩国只花费了30多年。因此,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对经济社会具有“重塑”功能。

(3)新型工业化是将知识视为最关键生产要素的发展新模式

由于知识资源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等显著特性,从而使资本――这一传统的最稀缺的生产要素逐渐失去了其主导地位,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具创造力和价值的核心资源。在新型工业化范式下,依赖稀缺物质资源的生产逐渐转变为依赖技术与知识的生产,社会生产围绕知识生产知识扩散知识应用的过程展开,产业之间以知识传导和价值实现为链条形成动态的经济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与此同时,又以知识共享效应和收益递增效益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不断高级化,从而最终使整个社会经济得以长期持续增长和发展。因此,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价值,知识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4)新型工业化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新模式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置于经济和社会的核心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化“见物不见人”,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做法。

20世纪50年代初,经济学家Schultz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原因,并进一步指出人力资本就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12]。1983年经济学家Romer[13]在其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提出知识(即人力资本和新思想)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可见,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是科学之源,知识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知识与人始终是形影不离的,人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知识创新的主体,知识资源的源泉是人力资源,良好的人力资源将为组织提供无穷的发展动力。因此,可以说组织通过知识积累获取核心竞争能力的过程,必然是组织获取人力资源优势的过程。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我国的国情“特质”是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然而Romer意义上的人力资本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体能、技能、智能三者存在两组简单的等比级数规则,即对于体能、技能与智能的获得,社会需要支付的成本分别为1∶3∶9,而人的体能、技能与智能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则分别为1∶10∶100[14]。为此,一方面,引导、激励和强化个体和组织的学习能力,鼓励个体在团队中分享知识,加强知识的扩散和转化,不断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通过不断提高劳动者的专业化素质,增加劳动者身上知识存量,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存量,加快普通劳动力向人才资源的转化进程。另一方面,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拓宽就业渠道,有效地解决好就业压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4 结束语

本文认为新型工业化的实质是一种技术经济范式的确立,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产物。21世纪人类必将全面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基础,以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范式,必将成为后发国家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实施跨越式发展,实现富民强国的现实路径选择。

参 考 文 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47.

[2]伊姆雷•拉卡托斯,等.批判与知识的增长[M].周寄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88-90.

[3]郑雨,沈春林.技术范式的结构意义[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62-64.

[4]Dosi G.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J]. Research Policy, 1982, 11(3):147-162.

[5]Sahal D. Technological guideposts and innovation avenues[J]. Research Policy, 1985, 14(1): 61-82.

[6]Rosenberg N.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45.

[7]弗里曼,佩雷斯.结构调整危机:经济周期与投资行为.载于G•多西等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钟学义,沈利生,陈平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58-74.

[8]G•多西.创新过程的性质.载于G•多西等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钟学义,沈利生,陈平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281-282.

[9]弗里曼.绪论.载于G•多西等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钟学义,沈利生,陈平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2.

[10]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虞鸿钧,郑关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4.

[11]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16.

[12]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13]Romer P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5): 71-102.

工业经济技术范文2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the application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improving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metallurgical technology economy,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etallurgical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predicted by means of computer price, exchange rate and other aspects, it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concrete.

关键词: 技术经济;信息网络;预测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economy;information network;prediction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166-02

0 引言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这种新形势下,冶金行业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冶金技术经济工作的方式也要相应的转变。众所周知,电子计算机是新的生产力代表,它和我们冶金技术经济工作密切相系。如何把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冶金技术经济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的速度、容量、功能等大大地提高,单核、双核,甚至多核、云计算,操作系统Win2000、WinXP、Win7,直至最近刚上市的Win8,笔记本、触摸屏、超级本等。计算机的应用软件、应用语言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互联网、Office办公软件、Java语言、CAD在设计中的广泛应用等等。

2 计算机技术在国外、国内的应用概况

当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以计算机及其应用为中心的技术革命。一个国家计算机的发展水平及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已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目前在国外,计算机已经无所不在,渗透到各行各业的每一个角落。国防建设、工农业生产、经济管理、学校教育、医药卫生、交通控制、文化娱乐、衣食住行,哪一件事也离不开计算机。在发达国家,计算机普及程度已高达95%以上。

从我们国家来看,计算机应用在中国已越来越广泛,已经大规模走向各行各业、走进家庭。

3 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冶金技术经济工作中的应用

3.1 冶金技术经济工作的特点、内容

3.1.1 冶金技术经济的特点 ①预测性。技术经济分析的特点,是在事物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先的分析和判断,具有明显的预测性。②可比性。它是研究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判定和选择同样多的劳动消耗去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方案,或者判定和选择用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方案。③系统性。一个大型企业设计是一个大系统,各生产环节形成了多层的子系统,任何环节的脱节或失控,都将影响全局,给生产带来损失。因此,企业内各个环节的子系统都要纳入企业总系统进行系统分析,使企业总系统优化,企业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1.2 冶金技术经济工作的内容 冶金技术经济工作的内容可划分为几大块内容: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处理、整理)、确定方案、价格预测、优选方案、经济分析、得出结论。

3.2 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冶金技术经济工作

3.2.1 建立冶金信息网络系统(MIS) 当我们开始着手做一个项目时,首先要进行市场调查去收集诸如:项目所在地、所在省、全国的钢铁供求情况,包括品种、规格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国家以及省制定的有关冶金行业的政策、法规;地方给予冶金企业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地方的未来规划;专家对市场需求量、冶金产品价格在今后几年内作出的预测;过去、现在十年内的冶金产品价格信息;上项目的条件,包括水资源、电资源、交通运输、气象情况、地质情况以及其它等等这些方面的信息。目前进行市场调查收集资料的通常作法是:查阅报纸、杂志、上网百度搜,或者向甲方询问、索要有关资料,这样做所收集到的信息很不科学、不完善、不及时。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本人认为,每个省应建立一个冶金信息系统,每个省的用户跟本省的冶金信息系统联网,全国再建一个网络中心。通过这个网络中心,各省的冶金信息系统联网。实行“冶金信息网络系统用户会员制”,有偿使用冶金信息系统读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这就是说,用户比如某个冶金设计院只要每年交一定数额的会员费,它就能马上成为“冶金信息网络系统”的正式用户。用户可以在自己的机上使用密码和应用程序从网络中心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读取数据就象打个电话那么方便;同时,每个用户不断地进行业务建设,收取、处理和存储“冶金信息网络系统”中没有的信息、数据,可以说是对网络系统内容的补充。如果一个用户想得到另外一个用户机上的信息,它就可向网络中心发出请求,取得另一个用户机上的信息。例如,中冶东方和中冶南方都是“冶金信息网络系统”的用户。中冶东方给唐钢设计了一个800/650项目,此项目的劳动定员、投资、成本、原料及产品价格以及其它经济指标都被中冶东方作为业务建设输入到了自己的机上,而中冶南方正好要为武钢也设计一个800/650项目,跟唐钢的差不多,中冶南方要想取得这些经济指标作参考,它就可向网络中心发出请求,从中冶东方的机上取得这些信息。

通过此网络的建立,每个用户都大量地节约了进行市场调查所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用户的工作效率。下面是冶金信息系统的模型。此模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信息库子系统,另一部分是用户对话子系统。(图1、2)

3.2.2 利用计算机进行价格、汇率预测 价格预测是进行经济预测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目前我们作经济分析时,原料价格和产品价格基本采用的是现行国际市场或国内市场的钢材售价,这样做很不科学。例如,有某个项目建设期有3年,如果用建设期初的预测价来计算项目收益率,分体盈利能力,仅是反映了现时价格水平下的项目收益,而不是项目投产后,企业得到实际的收益。对企业而言是没有真实感的。通过预测采用投产时的预测价,分析计算项目投产后的实际收益率,那才是企业所欢迎的。所以以后作经济预测时,生产期的原料、产品价格都应该采用建设期末价格。如果建设期在1年以上,就得用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等对建设期末的价格进行预测。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可快速、准确。这就是说,先把市场调查收集到的十年以上的原料烽产品每年价格输入到计算机中,利用程序计算及预测发展趋势、增长率等。然后根据经验、分析、以及汇率因素的影响确定建设期内增长变化情况,最后计算出建设期末的价格。

3.2.3 进一步用计算机技术完善经济分析

可以说,经济分析在冶金技术经济分析工作中是最早应用计算机的。由当初的编制一、二个主要表的简单小程序到现在只要按要求输入基本数据就可从资金筹措表、折旧表、成本表等,到利润分配表、投资现金流量表、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表,再到双因素敏感性分析表、概率分析表一一把结果打印出来的大程序。但是,这些大程序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使用不灵活。如果某个项目为补偿贸易或是生产中有建设,就比较麻烦了。销售收入、税金、成本、借款、还款每年都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大程序显得就很不适用了。所以,冶金技术经济工作者应共同努力,使经济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完善,并具灵活性。

参考文献:

[1]《管理信息系统》.

工业经济技术范文3

【关键词】 艺术设计;工业技术;发展

前言

因轻工业推动了与其相关设计专业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各大高校也纷纷设立这些专业。据中国艺术网2011年的粗略统计:国内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已经达1400多所。这些高校中含有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艺术类院校,以及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高校。其余则海涵了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以理工类专业为主导的综合重点高校,并且占有近50%的比例。[1]这种形势也导致艺术设计这门学科面对着更多样的发展和选择,而如何有效地融入工业环境中让艺术设计转化为更直接的生产力,也是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工业环境下产生的问题

(一)专业的学科特性被弱化:艺术设计专业有自身的独特性,首先这个专业的教学过程是教与练同步进行的。教师需要将设计要领、设计依据等内容结合设计实例进行讲解,学生需要通过研究设计案例、推敲设计内容来进一步领悟其中的道理。其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形式是较为灵活的。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不仅局限于教室和图书馆,事实上最前沿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成品更多的在商品、展览品中出现,参观和采风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更直观的认识设计发展和设计要领。再次,设计教学应该是一种惯性认识的加强,很多高校安排它的教学进度同其它专业一样每周仅几学时,一直缓慢授课到期末。其实艺术设计专业更需要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迅速认识到设计的关键性问题和设计的要领,并把他投入到设计作业中去,较漫长的教学进度不利于学生对设计要领形成整体性认识。

(二)课程结构模式化:艺术设计课程可分为基础课、实践课、专业课几个方面,基础课大多倾向于手绘练习和一些基本艺术理论,通常在大一时全部完成。此外,基础课多是不分专业、方向的统一化授课。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基础课和设计课被清晰地划为两个阶段两者关联性很差,使学生在懵懂阶段就进入设计学习,导致大量的教学内容没有被吸收,也错过理论实践的最佳时期。

此外实践、实习环节薄弱。设计能力需要在真实操作中历练,可由一定成员形成设计室,日常设计活动在设计室内完成,学习者可以在设计室进行交流,集思广益;也可以将设计资料存放在设计室便于查找。教师可以随时到设计室进行设计指导而不拘泥于授课教室的限制,同时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实践课的形式应结合理论教学和设计作业在专业教室内完成。

(三)忽略艺术性:目前中国高校除了纯粹的美术类院校外,大多在教育教学上有环境导向性,譬如文科类的高校会强调其文科特性,而理工类的高校也会把主导学科的特征强势的加到其他学科的发展模式下。但艺术设计是不同于纯粹的人文类或工业类,这种偏执的观点很多情况下会影响这个学科的正常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不是简单的制造和完成,它需要和艺术审美、艺术修养、文化脉络、人性关怀相结合,这部分内容时常会因大一统的管理模式而忽略甚至无人关心。这确实是一个人为性的遗憾。

二、工业背景的优势

最前沿的技术可以有效的被设计师掌握,在美好的构想遇到操作或实现难题时由技术人员的帮助,这些都是形成优秀设计作品的重要因素。以同济大学为例,良好的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基础大大促进了该校景观设计的大幅度发展,已建成的优秀资源平台也同样给室内外装饰设计提供了养料,使该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了名列前某的佳绩。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基于树木育种和木材性能、加工的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的家具设计专业也有着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可见技术能行之有效的协助设计的表达,减少设计思路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差异,使学生能有效、直接、明确自己的设计内容应该是什么,并尽快投入使用。此外,这类大学多为有一定实力的综合类大学,学科全、分类细有助于不同设计方向的多学科交叉,有助于从技术领域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而理工科类高校有着严明的管理机制、明确的惩罚规则,这些在某种程度上督促了学生的学习,降低了学生的懒惰、懒散。这种管理制度也随之附着在教师的授课中,使教师的授课有极大的规则性、严密性,这种严密的管理有助于形成一个严肃的学习风气。

三、顺应优势弥补不足

(一)发挥技术优势:如前所述,技术优势是工科高校的独特之处。结合技术的发展,扩充艺术设计学生的从业技能,是有效提高学生竞争力的手段。在高校可以倡导开放式的授听模式,让艺术设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方向,适时地旁听相关的技术类课程,譬如工业产品设计的学生可以选择机械制造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可以选择建筑、城市规划相关课程深入学习,而包装、广告类的学生可以适当的了解排版印刷的实际操作和技术要求等等。在这方面很多综合类工科院校都有相应的学院承担这部分课程,以开放课堂的形式让艺术设计的学生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拓展他们的实践认识,从实践中拓展设计思路、开放眼界,结合多学科交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开展多方位交流:多方位的交流主要目的在于补充工科类高校缺失的艺术和人文气息。目前可以采取的手段有增加相关讲座、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比赛、聘请艺术类高校教师为客座教授莅临指导、积极促进中外设计类高校的交换生工作。讲座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额外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形式上也比较轻松,是一种有效的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方法。大型的比赛可使设计者接触到不同从业人,同台竞技可以使他们在其中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格、制作,快速认识到自身的差异和不足。交换式的学习和交流在线在设计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领略国际流行的设计风向,掌握最新的设计技艺,形成多文化、多内涵的思路碰撞。

(三)调整授课方式:设计专业有着综合性强、品评标准多样化、制作时间长、流行趋势多变的特点。因此需要较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减少局限性,形成开放的学习氛围。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展览、展会,从中汲取最新信息,因展会时间多不固定,学校可增设机动性学时,使教师可以根据展会信息及时带领学生参观。在授课方面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授课,可以由班级划分小组,由教师带领各小组进行多样化的考察,包括实地考察、现状调查、使用回馈、问卷调查、历史沿革和预期发展调查等。通过调查学生可以从实际需要和市场发展等角度揣摩设计品所需要具备的品质和现实情况,扬长避短、补充不足、提高设计水平。

四、结语

因时展交叉性的学科会逐步浮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摆脱旧有的模式,以学科发展为目的积极地适应这种环境。因此尊重专业的学习特性、适应专业的发展背景才是积极有效展的主导途径。由此可知理工科技术、知识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两者并非无关无缘的独立体,良好的推行政策、合理的管理会使艺术设计专业借助工业背景锐意进取的发展。

工业经济技术范文4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的重大举措。高职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支有生力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当前,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既是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技术革新能力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改革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方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理念推动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积极培育创新理念,拓宽创新人才成长空间。一是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学校积极开展创新作品进展览、进工业中心、进大学生科技园的“三进活动”;开展创新理念融入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节、黄炎培大讲堂及青年大讲堂的“四融入活动”。同时,注重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分类别按需求设计不同教育活动。二是成立精英人才学校,设立创新后备人才库。打破班级、年级、专业等学生常规建制,按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原则,开设创新精英班。对于重点培养的创新对象和创新团队,量身定做个性化培养方案,提供专项资金、专家指导及专业实验实训场所。目前,通过精英人才学校培养的创新先进典型每年不少于50人,在全校形成了较好的示范引领效应。三是开展创新竞赛,检验学生创新成果。学校通过校内选拔、推荐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设想和创意变为成品或模型;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新实践成果送到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发明杯”、“挑战杯”等创新大赛现场。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纷纷设立创新赛事。学校还设立了百万元的学生创新项目奖学金、竞赛扶持基金和科创成果奖励基金。

全力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良创业环境。一是依托创业模拟平台、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和校外创业实践基地,搭建了四位一体、全程系统开放的创业实践平台。大学生创业园全真环境、全真管理、全程扶持的特c,为创业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创业条件。在大学科技园的基础上,与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南京大学创业园等建立合作关系,并在近300家企业建立创业见习基地,搭建创业转化平台,为学生成功创业提供有效帮助。二是针对学生创业的不同阶段建立了相应的服务场所,实现一体化服务。依托学校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咨询和创业项目的网络模拟运行;在大学生创业园苗圃基地建立创业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学生提供创业政策咨询、技能培训、项目推介等服务;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包含“六个子系统”,即公共技术服务系统、电子商务服务系统、政务信息服务系统、企业信息化服务系统、人才培训系统、就业创业支撑系统。全方位、全过程、互动式的创业教育模式,为学生搭建了“模拟―苗圃―孵化―转化”四位一体的创业实践平台,形成了学生发展、品牌引领、企业盈利、园区兴旺的多赢局面。

工业经济技术范文5

【关键词】 细胞学技术:宫颈癌:液基细胞技术

宫颈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稳定上升且趋于年轻化,传统的巴氏涂片作为一种宫颈癌的筛查方法已应用了半个世纪,对宫颈癌的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巴氏涂片的敏感度远不能达到实际要求,所造成的假阴性常引起漏诊,使患者失去了可能存在的治疗机会,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我院2005年9月~2006年9月采用了南京东大迪艾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迪艾ZP-2003型液基细胞薄层制片技术检测宫颈细胞,并采用了TBS细胞学进行分类,现对572例病例进行了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72例患者年龄22~68岁,均为本院妇女健康体检和门诊患者。入选病例从未进行HPV、TCT及阴道镜检查,确认有性生活史,均为非妊娠期,无子宫颈上皮内病变史,以及无盆腔放射史,采用宫颈细胞刷取材迪艾液基细胞学制片技术。

1.2 取材方法 先用无菌干棉球轻轻擦去表面上的黏液,再将宫颈细胞刷插入宫颈管内约1cm,保持适当的压力,使细胞刷呈现扇形,顺时针旋转5~8圈,取出细胞刷放入液基细胞保存液中,上下漂洗10次左右,备检。

1.3 检查 采用南京东大迪艾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迪艾IP-2003型自动细胞制片机制片。

1.4 报告方式 按照国际进行的TBS分类标准[1],包括以下主要分类:(1)阴性(包括可能伴随炎症或者良性反应性改变);(2)鳞状上皮细胞异常: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不能排除HSIL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H);(3)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包 括HPV细胞形态改变,相当于轻度非典型增生(CINI);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包括相当于中度及重度非典型增生(CIN II和CIN III)和原位癌(CIS)、鳞癌(SCC)、腺细胞异常、非典型腺细胞(AGC)、原位腺癌(AIS)、腺癌。

2 结果

采用迪艾细胞学诊断,取材均为满意标本,检出结果按TBS报告,阴性:良性反应455例,占轻中度炎症21例,重度炎症81例;阳性病变15例,其中ASC-US 12例、ASC-H 1例、LSIL 1例、鳞癌1例。LSIL、鳞癌在阴道镜下行宫颈组织活检,病理学均相符合。液基细胞学涂片异常情况见表1。表1 液基细胞学涂片异常情况分布表

3 讨论

3.1

近年来,国内郎景和指出,我国宫颈癌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均占全世界1/3,且患病率居我国妇科恶性肿瘤首位。我国每年新发病例13.5万,发病年龄≤35岁(或<30岁)。发病率由20世纪70年代的8/10万增加至80年代的16.1/10万,其发病率上升与其发病有关的高危因素如过早性生活、多性伴、HPV感染性疾病等上升有关。因此,防癌普查更应引起重视,及早发现及治疗癌前期病变是防止宫颈癌的有效方法,而细胞学最关键的是涂片。以往采用的巴氏法假阴性发生率高,有文献的报道假阴性高达50%~90%[2],产生的原因除病变细胞没有被取到外,主要还有取材器上的病变细胞没有被转移到载玻片上,以及涂片质量差,非细胞成分黏液、血液或炎性细胞的干扰及细胞重叠等遮盖了不正常的细胞。液基细胞学改变了常规涂片的操作方法,标本取出后立即放入细胞保存液中,几乎保留了取材器上所得到的全部标本,也避免了常规涂片过程中所引起的细胞过度干燥造成的假象,保存液中的细胞经处理,黏液、血液、炎性细胞等与上皮细胞分离,将有诊断价值的细胞粘附在片上制成薄层涂片,薄层涂片细胞结构清晰,提高了患病检出率,国内普遍认为,巴氏涂片阳性率比较低,本资料572例中,阳性病例为15例,占2.62%,大大减少假阴性的发生,且对宫颈损伤小,适合在妇女病普查及妇科门诊中使用。

3.2 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检查技术,其检查费用与传统的巴氏图片检查相比较高,在健康体检人群中推广有一定困难,笔者通过在开辟宣传图片栏、印发有关宣传材料到社区、农村,向广大已婚妇女宣传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在早期宫颈癌诊断中的优越性,同时举办妇科疾病如何预防、宫颈癌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等科普健康教育课,使全市广大已婚妇女认识到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在宫颈癌预防措施中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阴道宫颈细胞学检查仍是防癌的重要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液基细胞检查可减少漏诊,提高细胞学检查质量,有异常者配合阴道镜病理检查能及早发现宫颈早期病变,对防止宫颈癌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工业经济技术范文6

关键词:发展前景;工业应用;激光技术

1 激光在工业中的主要应用

激光具有高密度、高方向性、高相干性和高能量,在工业中应用最为重要的是极高的能量密度。激光单色性好并发散角小,可以聚集出微米大小的小斑点,加上自身的高强度特点,可以让激光聚集点的温度达到10000摄氏度以上。这样高的温度几乎可以使任何的固体材料瞬间便融化,甚至可能蒸发掉。理论上激光是可以加工各种固体材料的。经过我国科技人员不断的对激光技术进行研发,激光的使用性能也越来越广泛,主要运用在激光焊接、工业打标、削切加工、表面处理等方面上。

1.1 工业激光的焊接

工业上的激光焊接技术是目前激光工业中的第三大领域,在当今社会中已有大幅度的增长和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制造业的汽车产业上,车身的部件大部分采用了激光的焊接技术,已取代我国传统的电阻电焊技术。激光焊接技术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日本本田汽车车门框和各种材料上的激光焊接。美国的福特汽车的中央门柱焊接技术。通过几个案例可以表明激光焊接技术在汽车车身的制造上是非常可取的。激光技术不断随着社会改革发展而增加扩大范围,激光在工业上的用途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

在电子工业中对激光焊接技术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应用在显像管的电子枪,且在这方面上获得不错成绩,在日本的东芝公司中已成功的将焊接显像电子枪装配到线上。我国有几个厂家也应用了,华中理工大学所研发出来的激光焊接电子枪设备。另外,激光的焊接在续电器、电路引线、计算机配件中获得较大成功。

在对光纤传输中已十分的普及,在对激光束进行多点的组件焊接技术。在给固体物件加工时,需要将激光器远离装配区,并进行装置技工采用激光能量来对固体物件来进行加工,加工部件所需的位置,从最大的限度上去利用YAG来实现系统的焊接效果,利用光纤传输能量和YAG激光器来对固体材料进行远距离的焊接,这样可以很好的发展YAG激光焊接,同时大大提高现代设备的生产功率。

在英国CMB公司罐头盒生产线中,以充分的应用了超薄板焊接技术。对罐头盒进行焊接,罐头盒的每条缝长为120mm,采用激光焊接技术可以每秒焊接10条,焊接过程中还可对焊接状况进行实时的检测。焊接厚度的不断增加,归功于大功率激光器的研成功。在焊接厚度为18mm的工件中,可以用到10kW的激活来进行单道的焊接,在增加为30mm厚度的工件时,更可用25kW的激光来进行焊接。

1.2 工件中激光削切的加工

图1 激光切削加工原理图

如图1中所给出的激光切削的加工原理图。在通过激光的聚集光束后来对工件垂直的削切,用激光束所具备的高强度特点来对工件材料进行逐层的气化和融化,采用速度v来进行此项工作,在工作中激光束采用的强度决定了所切削的厚度。对工件的表面进行加工,需要将激光束横向移动方能完成表面打磨处理。在激光加工中可分为粗切削加工和精度高的切削加工。为了让表面质量提高,我们应当采用精加工,这样可以实现微米级的加工表面精度,在对待粗加工时可用到100mm3/min进行削切工作。

在淬硬钢复杂模具表面中可采用激光切削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让模具表面形成精细的网纹,大部分是用于装潢装饰和塑料零件上面。

在切割速度能达到10m/min时,视为激光中的二维切割,目前已取代了冲压式方法。在切割小车部件时,采用的技术应当为三维切割法,这种加工的手法是其他方法所无法完全取代的。

1.3 表面的激光处理

在表面处理中应当注意变形、形状不足等现象。在激光进行表面处理时,因处理速度很快,所以能够保证变形小、形状良好,在处理后的部件中可提高其耐磨性与抗腐蚀性等。由于现代社会中部件的要求不断提高,复杂度不断增强,在普通技术上难以得到实现,而在该领域中激光处理成为焦点,近年来由于激光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效率,让人们更加意使用激光处理法,这点在我国已成为研究最活跃的其中一个领域。

在激光表面微精细处理结构上,激光相变硬化的方法已在应用中最为广泛。其新进展应属激光表面微精处理或表面组织结构处理[2]。是用激光中高能量密度用很细的激光束来对工件表面进行扫描,利用了快速冷却,快速高温加热的激光束特点,来产生马氏体原理,形成特殊微凸体图案,从而能够达到更高的耐磨性,制作的图案可以使用微机来控制。在改变工艺图案上,可根据不同的要求来选择图案。该项工艺以充分用于凸轮挺杆和机床导轨、发动机缸体等上面,使其能够增加耐用性同时提高部件的寿命。

1.4 工业激光打标

在激光特点中,激光打标是在工业应用中的第二大领域。激光打标不仅能够速度快的书写,而且还能够保证标记持久,字体清晰易读,不会因为摩擦而导致字体模糊甚至消失。激光打标已在集成电路块、电子元器件及半导体芯片上广泛的应用。

在所有的材料当中,激光几乎全能进行打标。比如在游标卡尺的刻度尺寸标记上,激光打标能够很好的完成,而且完成效果与效率更加高于传统中的生产效率。能够在刃具、轴承等金属制品上进行打标,采用的激光打标、在工作中方便快捷且标记清晰,完成的工件质量高工业生产效益高。在激光打标的过程中几乎不会影响到该物体的性能与结构,例如在红宝石和坚硬晶体上进行激光打印标记,标记完成后没有任何影响。在其他的各个物件中也是同样效果,激光打标还,帮助我国做好法律防伪行为,通过激光打印标记来识辨物件正规性。

2 激光应用技术的前景

激光是一种成本低、加工质量稳定可靠、生产效率高同时又属清洁的绿色能源,在社会经济体系中,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在世界各发达国家中,都在大力的支持推广激光加工技术。激光产业所带来的营业额度非常高,据统计在1998年全球营业额中就已经达到647亿美元,而在我国激光产业只有1亿美元。而如今随着我国大批量的制造业企业的诞生,对建设中生产的质量、高效、要求很高。因此我国应当提高利用激光技术,来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提高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范镇元.中国激光技术发展的汇报与展望[J].科学中国人.2011(3):33-35.

[2]李力钧.现代激光加工及其装备[J].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