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感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文化感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文化感知

旅游文化感知范文1

[关键词]地域文化差异;旅游者;旅游地意象;草原旅游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6―0066-07

1 引 言

旅游地意象是个人对目的地持有的信仰、观念和印象的总和,其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是旅游学和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在国外的旅游地意象研究中,学者们一直较为重视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地意象感知的影响。很多学者试图分析由文化因素导致的意象差异,研究涉及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地意象感知,主要集中于以国别、地理来源或语言为分类标准划分的不同地域文化组之间的感知差异研究。由于在个体对独特的文化价值反应中,国家通常被认为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因素、属性差异,来自不同国家的旅游者持有不同类型的文化价值观,并对同一个目的地产生不同的感知,因此在国外的相关文献中,研究国别形成的文化差异对旅游地意象感知影响的成果颇多,集中在个体的国家来源对目的地认知意象的影响研究上。少数研究关注了距离变量对旅游地意象的影响,主要是对不同旅游客源地样本进行比较,以此评估地理位置和意象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距离对意象形成的影响程度随距离衰减,附近居住的居民和远距离的居民对旅游地的感知意象是不同的。此外,学者们也考虑到文化的界线与国家的地理界线是不同的,不能以国别或国籍来代替文化的差异,转而以语言作为文化差异的判别指标,分析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地意象的影响。或者按照文化的地域差异,分析隶属不同世界文化分区感知主体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差异。从文献检索分析来看,国内有关地域文化差异对感知主体旅游地意象影响的研究远落后于国外,现有的研究涉及了距离对旅游地意象的影响;也有学者针对入境旅游者,分析了不同民族文化组持有的旅游地意象的结构性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既存在着统一性,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在中国这个同一文化体系内部,数量众多的国内旅游者背负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烙印,但不同地域文化差异对国内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的影响尚不明晰。本文拟通过实证研究来对比分析不同地域文化背景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差异及其特征,以使旅游地更好地明晰旅游者的感知,为旅游地意象营销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案例地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在中国文化区划方案中往往都被列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亚区,自治区内外的旅游者拥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本文试图分析对比区内外旅游者对草原旅游地的意象感知及其差异,借以揭示同一中华文化体系下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地意象感知的影响。

调研案例地选择为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和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这两处草原旅游区距离首府呼和浩特市分别为90公里和130公里,是呼和浩特市周边知名度高、接待量大、交通便利、距离旅游中心城市近、旅游活动项目丰富、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的两处旅游区,这两处草原旅游区草原景观特色明显、特征突出,其中格根塔拉草原旅游区是国家4A级旅游区。

2.2 模型选择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旅游地意象形成模型为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地意象影响分析的模型。旅游地意象形成模型又被称为旅游地意象情感模型,其基本理念是基于人的认知过程,旅游地意象由感知/认知意象(perceptual/cognitive image)、情感意象(affectiveimage)和整体意象(global image)构成,旅游地意象对比分析时可以从认知意象、情感意象和整体意象三方面进行。

本研究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中的信度分析、基本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方差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处理数据,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提取认知意象的感知维度,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者旅游地意象感知的影响。

2.3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采用市场调查数据。调研组利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08年7月在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和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进行游客抽样调查,现场发放问卷500份并回收,回收有效问卷426份,有效率为85.2%。问卷设计时参考了奥里瑞和迪根(O'Leary和Deegan)的流程,在相关文献回顾、旅游地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36个认知意象感知项目,使用了5点李克特量表量测,刻度从1―5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情感意象的测量包括2个项目,非常不愉快至非常愉快、令人昏昏欲睡至令人兴奋,由7级语义差异量表量测。整体意象的测量项目有1项,由5点李克特量表进行量测,1~5分别代表非常不好至非常好。

样本中男女性别比例接近,男女比例分别为51.9%和48.1%。以25~44岁的中青年人为主(占50.3%)。多数旅游者是在城市长大的(占53%)。以大专和本科学历(69.3%)、月均收入1000~3000元的工薪阶层(占55.7%)为主,主要为学生(占28%)、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占27.8%)和企事业管理人员(占11.8%)。65.9%的多数旅游者是初次来草原旅游,对草原熟悉程度不高(47.7%)。问卷还显示出草原旅游者中本地旅游者最多,区内旅游者占22.9%,其次是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者,为10.8%,然后是山西籍旅游者,为5.9%,以及京津冀地区的旅游者,为2.3%。旅游者的这种地理分布既与国内旅游发展的大背景相符合,也与内蒙古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旅游者的抽样与内蒙古草原旅游市场统计数据显示的市场特征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具有草原旅游客源市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样本情况详见表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显示问卷达到了要求。利用SPSS中Scale模块中的信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功能,在剔除了影响认知意象项目量表的效度(单项与总和之间的相关系数低于0.3的项目)和不易于解释主因子(因子载荷小于0.4的项目不 易于解释和识别)的2个感知项以后。得到由34个认知意象项目组成的量表。量表总的克朗巴哈a系数为0.9397,大于0.5,意味着评估项目有较高的相关性,内在信度较高。单项与总和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809-0.6363之间,而每一个感知项目在其所在维度上的单项与总和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910~0.6363之间(见表2),在0.01显著水平下相关,达到了内容效度的要求。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KMO指数为0.930,大于0.9,当其大于0.7时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越接近1,变量的偏相关性越强,分析效果越好;巴特勒球形检验用于考察变量间的相关性,巴特勒球形检验值为6501.810(df=561,Sig=0.000),表明不但量表的结构效度很好,而且适合于做因子分析。同时本研究的样本数量也满足了进行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条件,即进行因子分析的一个问卷项目至少应对应5个样本,本研究中最低样本数应为170个,而实际拥有426个,满足了因子分析的条件。

经过信度和效度的两轮分析,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问卷达到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要求。

3 实证研究结果

3.1 不同地域文化背景旅游者的草原旅游意象感知特征

对旅游者的34个旅游地认知意象感知项目作因子分析。采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最大正交旋转法,提取旅游地意象属性维度。以特征根大于1、因子载荷大于0.40作为确定因子的条件时,共提取7个主因子(见表2),7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0.398%,解释了原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因子1包含10个项目,反映了旅游者对草原旅游地极富吸引力的草原民俗旅游资源的感知;因子2包含了5个项目,反映了旅游者对草原旅游地良好的草原旅游地社会人文环境的感知;因子3包含4个项目,反映了旅游者对草原旅游地优良的草原旅游地资源和环境的感知;因子4包含3个项目,反映了旅游者对草原旅游地良好的购物环境与服务价格的感知;因子5包含了4个项目,反映了旅游者对草原旅游地草原旅游资源的价值和知名度的感知;因子6包含了5个项目,反映了旅游者对草原旅游地完善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服务的感知;因子7包含了3个项目,反映了旅游者对草原旅游地通畅有效的旅游信息与整洁卫生的感知。

对自治区区内外两个地域文化组的草原旅游地意象感知均值进行分析发现,根据托森(Tosun)的观点,5点李克特量表的均值在1―2.4之间表示反对;2.5~3.4之间表示中立;3.5~5之间表示赞同,区内和区外不同地域文化背景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意象感知都是积极正面的。从认知意象维度的整体角度来看,7个主因子的感知均值在3.28―3.65之间,旅游者感知均值最高的是因子5“草原旅游资源的价值和知名度因子”(M=3.65),感知均值最低的是因子4“良好的购物环境和服务价格因子”(M=3.28),认知意象因子的评估都是积极正面的。从感知项目属性角度来看,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认知意象的34个认知意象项目的感知均值都在3.13~3.88之间,绝大多数项目的感知均值都大于3.5(见表2),显示出旅游者的旅游地认知意象是积极正面的。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情感意象的两个感知项目的感知均值都较高,愉悦感为4.95,兴奋感为5.02,高于3.5的中间值,旅游者对于草原旅游地的整体印象的感知均值是3.49,说明旅游者感知的情感意象和整体意象也是积极正面的。

3.2 不同地域文化背景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比较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区内外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差异。区内旅游者除了对于认知意象因子2“良好的草原旅游社会人文环境”和因子3“优良的草原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感知评估低于区外旅游者以外,其余的认知意象因子的评估都是区内旅游者高于区外旅游者。区内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情感意象评估低于区外旅游者,但区内旅游者比区外旅游者拥有更积极的整体意象。

而从区内外两个地域文化组各自对草原旅游地认知意象因子的评估上,可以看出两者之间也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区内的旅游者对因子5“草原旅游资源的价值和知名度”感知评估最高,而区外的旅游者对因子2“良好的草原旅游社会人文环境”评价最高;但是区内外的旅游者对因子4“良好的购物环境和服务价格”的感知评估都是最低的,所以草原旅游地要关注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购物环境的建设以及旅游价格的合理性。

3.3 区域文化差异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影响程度的显著性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是用来研究一个控制变量的不同水平是否对观测变量产生了显著影响。本文以地域文化差异为控制变量,以旅游地意象感知为观测变量,来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差异影响草原旅游地意象感知的显著程度。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4),区内外旅游者对草原旅游地的认知意象因子、情感意象和整体意象都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应的概率B值在0.056―0.771之间。都大于显著性水平(a=0.05),说明国内旅游者的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并没有显著影响到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意象感知。

4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主因子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来分析对比不同地域文化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特征及其差异,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从具有不同地域文化背景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意象感知特征来看,区内和区外两个地域文化组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意象感知都是积极正面的。这个结果表明:在旅游市场上,内蒙古草原旅游地拥有着正面、统一稳定的意象,对旅游地的宣传促销、吸引旅游者的到来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从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的比较来看,区内文化组旅游者的整体意象感知高于区外,但区外文化组却拥有比区内文化组更高的情感意象。在7个认知意象维度中,区内文化组的旅游者仅对于认知意象维度――良好的草原旅游社会人文环境和优良的草原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感知低于区外文化组的感知,其他认知意象维度的感知都是区内文化组高于区外文化组。究其原因可能是:

第一,区内的旅游者处于内蒙古草原文化氛围之内,接受草原文化的熏陶时间长,因此草原旅游地给予他们的兴奋感和愉悦感相比于区外旅游者就弱了一些,而区外旅游者在看到与居住地的文化和景观迥异的草原景观时,会很兴奋和愉悦,因此区外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情感意象高于区内旅游者的感知。第二,区内外两个地域文化组不同的地方依恋感(place attachment)和恋地情结(topophilia)影响了他们的旅游地意象感知高低。地方依恋由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与 地方依赖(place dependence)两个维度构成,地方依赖是人与地方之间的一种功能性依恋,而地方认同是一种情感性依恋。区内的旅游者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草原旅游地的自然景观、社会经济文化等感知意象属性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并带有浓郁的地方依恋感。对于区内旅游者而言,内蒙古草原不但是旅游地,而且还具有“家园”的情感特性,这种感情正是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Tuan Yi-fu)所提出的“恋地情结”。恋地情结指的是人类与物质环境的情感纽带,这些情感纽带从强度、微妙性和表达方式上看彼此都有很大的区别。对环境的反应也许主要是审美的――这种反应会在从风景中感到的短暂愉悦到突然显现出的美所给予的同样短暂却更加强烈的愉悦之间变化;这反应也许是触觉上的――感觉到空气、流水、土地时的乐趣。更持久却不容易表达的感情是一个人对某地的感情,因为这里是家乡,是记忆中的场所,是谋生方式地所在。对于区内外旅游者来讲,由地域文化差异所诱发的地方依恋感和“恋地情结”的强弱会影响到其对草原旅游地意象的感知。

(3)从不同地域文化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的影响程度来看,地域文化的不同没有显著地影响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意象感知。其原因可能是:

旅游文化感知范文2

关键词:旅游形象感知;泉州;对策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内部人民与外部游客对城市旅游服务和产品的整体印象,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是人们对城市整体的评价和看法,城市旅游形象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激发游客对城市的旅游兴趣,增加城市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泉州市是我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重要的历史文化古城,是福建三大城市之一,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甚至超过了福州、厦门两市。近年来,泉州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泉州的旅游服务水平与整体形象还没有达到政府的要求,这不仅影响到游客对泉州整体的旅游形象感知,而且对泉州整体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不断加强泉州旅游形象研究将对泉州旅游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1 泉州东亚文化之都旅游感知形象调查样本特征

(1)人口统计学特征

为了深入的对泉州旅游感知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选取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在调查基础上对泉州旅游形象感知进行分析。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回收1234份,有效问卷1154份,有效率为88.77%。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如下:

①性别特征。性别方面对人的出行旅游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讲,男性更偏好旅游,本次调查的结果为,男性出行旅游的人数稍微高于女性。男性为583人,女性为578人,男性占50.7%,49.3%。

②地域特征。在对本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有福州、厦门、漳州、省内其它城市以及省外城市,调查的结果它们分别占的比例为31.7%、12.6%、17.6%、24.2%、13.8%,这基本符合泉州旅游发展的方向和目前发展的趋势。

③年龄构成。不同的年龄对旅游的热情是不一样的,这对旅游者的需要和影响非常明显。一般地,年轻人比较倾向于旅游,中年人次之,老年人因为身体年龄方面的原因对旅游的兴趣不是非常浓厚。通过本次调查(详见表1),喜欢参与旅游的主要是年轻人比较多,年龄大的人数仅仅占32人。这个人的身体体质有很大的关系,年龄大的人身体素质较差,所以旅游活动比较少。

④收入特征。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收入也是影响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原因,对人民旅游的次数、旅游方式的选择和旅游时间的长短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据调查显示(见表2),800以下的人数占了34.5%,主要是因为在调查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学生。其次,主要旅游人群的收入在1800左右,旅游的次数比较多,这也体现了青年人喜欢旅游的特征。

(2)时间结构

在调查的过程中,调查对象之所以选择泉州作为旅游目的地,主要是因为泉州纬度带适宜,一年四季的气候比较温和,在调查对象的调查中每个季节都有游客来泉旅游。在问及他们喜欢泉州的原因时,大部分人都认为泉州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且名胜古迹较多,这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泉州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保存了大量的海外历史文化,比如市舶司遗址、九日山祈风石刻以及六胜塔等。而且泉州的郑成功史迹、崇武古城、开元寺等旅游资源历史悠久,在泉州旅游资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旅游价值。

(3)空间结构

在空间上的地理位置优势是游客选择泉州的重要原因,游客选择泉州的主要原因空气质量优良,气温适宜,交通较为发达,可达性较高。此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合理,泉州的4区、5县以及3个地级市构成了泉州的总体格局,而且每个区域的旅游资源丰富。[2]同时,每个区域的旅游生态环境各不相同,给人产生了不同的视角效果,这些共同构成了泉州独特的旅游形象。未来,随着东亚文化之都的规划建设以及泉州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泉州的城市旅游形象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2 泉州东亚文化之都旅游感知形象分析

(1)问卷调查的信度分析

在泉州东亚文化之都旅游感知形象的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中,本文采用了统计学中的Scale 模块信度分析功能,通过分析得出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8994超过0.5,因此,此次调查具有比较高的信度,符合信度的要求。

(2)感知形象的因子分析

感知源于心理学术语,是指人类认识外界事物的起点,感知形象的因子主要有感知对象本身的信息和资源,对泉州旅游形象来讲,泉州的服务配套设施以及相关的客观存在的旅游资源。这种资源就会进入个体的大脑,大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辨认和加工,是否符合自身的旅游需要,也就是说个体自身的文化知识也是感知形象的重要因子。因此,感知形象的影响因子主要有三点,分别是客观事物的信息,个体自身的文化知识以及个体对信息加工和认知的行为能力。泉州始建于唐景云二年,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根据相关统计,泉州有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112处,福建省历史文物保护近40处,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40多处。而且泉州历史文化悠久,是我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与我国历史文化古城西安有齐名,如""地下看西安, 地上看泉州"。[3]泉州历史文物古迹比较丰富。泉州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历史文物古迹在泉州旅游资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泉州不仅称为"东亚文化之都",而且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其它教派在泉州都有长期的发展历史,而且在泉州修建了大量的、有独特性的寺庙,藏有很多的石碑以及经文,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泉州的灵山圣墓距今就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穆斯林的圣墓中仅次于麦加圣墓和伊拉克阿里圣墓,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以及科学研究价值,是穆斯林圣墓中的第三大圣墓。而且清净寺的建筑完整保留了古代叙利亚大马士革的建筑风格,是我国目前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清真寺。晋江草庵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摩尼教遗址,而且老君岩是我国最大的道教石雕,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可见,文都泉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也是泉州不断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原因。而且泉州在旅游服务方面的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也不断加强,旅游感知形象不断提升。

(3)旅游感知形象的总体评价

旅游感知形象的评价主要是指个体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评价。硬件评价主要是针对旅游者对泉州东亚文化之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配套建设等方面感知评价;软件评价主要是旅游者对泉州东亚文化之都的服务态度以及人文历史方面的发展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可以更好了解游客对东亚文化之都旅游感知形象的总体评价,有助于对文都旅游形象的提升。

(4)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

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众多,本文主要选取如下几个影响因素对泉州旅游感知形象进分析。

①泉州旅游环境

泉州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且生态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生态旅游资源为:泉州国家级的牛姆林自然保护区和戴云山自然保护区,这两个自然保护区被称为是"闽南的西双版纳"。在这两个自然保护区内瀑布、温泉以及古树等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是休闲旅游的最佳地点。而且清源山是国家级的重点风景区,被称为"闽海蓬莱第一山"[4]的称号,而且山中36洞天,18盛景被认为是最为出名的旅游景点,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如人间仙境一般。泉州的海岸、港口、海岛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位于青山湾、西沙湾、围头湾等是泉州生态休闲旅游的重要区域;泉州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保护区以及泉州湿地旅游生态区等是自然历史遗迹生态旅游区[5]。可见,旅游价值较高的生态风景名胜区与独特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共同构成了泉州独特的旅游资源环境。

②旅游者自身因素

旅游者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旅游者的心境、年龄以及收入等方面的因素。首先,心境在旅游者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同的心境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当旅游者的心境比较好时,旅游者在对旅游城市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上比较深刻,而且也会喜欢上这个城市。当旅游者的心境不好时,旅游者就会对旅游城市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导致对旅游城市认知水平的下降。对旅游者心境产生的影响有不同的因素,如工作与学习过程中的情况以及身体、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旅游者的心境。其次,在年龄层面上,中老年人就喜欢旅游服务质量比较高的地方,青年人就喜欢比较活泼以及带有一定刺激性的旅游活动,对于儿童来讲,就比较喜欢娱乐性强的旅游活动,对于女性来讲,就比较喜欢购物等,对旅游的价格比较敏感。再次,收入是旅游者参与旅游的主要条件之一,也是客观条件之一。旅游者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到旅游者旅游的消费水平,也会影响到旅游者对泉州旅游形象的感知。一般来讲,教育文化程度比较高、收入水平比较高的人群在旅游过程中的品味也比较高,其对城市旅游综合的满意度就比较低,原因在于其对旅游的各种服务和资源比较挑剔。而且收入水平与旅游者的职业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不同的职业收入水平是不相同的。根据调查发现,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群,喜欢历史文化比较浓厚的旅游地方,退休的人群比较喜欢参观寺庙和文化古迹,年轻人比较喜欢带有新鲜、刺激的旅游活动。因此,旅游者的自身素质会对旅游形象感知产生不同的评价和印象。

③周边城市的竞争

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城市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之一。不仅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而且能够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其带动效应是非常深远的,可以优化产生内部资源,把旅游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可以提高城市与其它城市的竞争力。泉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历史文化悠久,而且名胜古迹比较多,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形成了良好的城市发展形象,泉州的旅游知名度不亚于福州、厦门,所以泉州旅游形象还是具有很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而且随着泉州旅游资源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泉州的城市竞争力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5)旅游感知形象的差异分析

旅游感知形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旅游者的差异方面,因为不同的旅游者对泉州的形象感知是不同的,而且旅游者的学历、年龄、婚姻以及职业等方面的差异会造成旅游感知形象的差异。特别是泉州旅游形象与旅游者的职业与收入关系最大,因为不同是职业对旅游的要求和感知是不一样的,这样产生的感知形象也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年龄的个体对旅游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这样也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感知形象虽然文都泉州自身的旅游开发程度与知名度对旅游者的形象感知也会产生不同的差异,但是旅游者的综合因素对导致旅游感知形象差异性最为主要的特征,而且变化的程度比较明显。

(6)旅游感知形象对旅游满意度、意动的影响

旅游感知形象对旅游满意度和动机的影响也是比较深远的,旅游者的满意度主要是对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的评价和感知。而且旅游动机是在获取整体评价基础之上形成的持续对该城市超市旅游的动机。旅游动机差异会显著影响旅游感知形象和个体的旅游,也说明旅游动机是旅游形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是旅游满意度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比如泉州的城市整体建设和交通环境卫生都会影响到旅游者的满意度,同时不同个体对泉州的认知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卫生环境以及历史文化发展与古迹等方面。其次,旅游服务质量也是影响旅游形象感知的重要因素。

3 泉州东亚文化之都旅游感知形象提升对策

(1)科学合理的形象定位

要提高泉州旅游感知形象就必须科学定位泉州的旅游发展,主要体现在:

山海泉州。这一定位把东部蓝色滨海旅游带和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泉州的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东部蓝色滨海旅游带包括深沪湾、围头湾、崇武古城、西沙湾、青山湾等,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带包括安溪茶文化生态旅游区、永春牛姆林生态文化旅游区和德化陶瓷文化生态旅游区。这样,对于大尺度的旅游目标客源市场来说,有山有海,泉州沿海的"蓝色旅游带"[6]与安、永、德"绿色旅游带"形成了优势互补,对于不管是内陆城市的客人或者是沿海城市的客人都具有了一定的吸引力。

文化泉州。文化泉州这一定位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泉州的文化底蕴深厚,泉州的风俗习惯和地方艺术既有中原传统悠久的历史渊源,又有鬼斧神工的惠安石雕、风情万种的惠女、安溪怡人的茶道,这些都体现了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二方面是指泉州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现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0 多处,其中国家级14 处,省级44 处。[7]拥有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圣迹,最早的伊斯兰教寺,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的妈祖神庙,最长的古石桥,最高的石塔以及独一无二的摩尼教寺庙。

(2)制定良好的营销策略

泉州旅游资源开发也要制定良好的营销策略。市场细分营销策略就是根据消费者各方面的属性,按照科学的方法把市场分割为具有不同需要。泉州旅游开发也要针对不同的市场进行不同的开发,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需要。这样可以把泉州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市场细分可根据一些标准将营销对象划分为子群体,如地区、城市规模、人口密集度、气候等,人口统计细分可以划分为性别、年龄、家庭周期、收入、教育、职业等,社会文化细分包括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等。这些细分市场在不同的旅游资源中有不同的效益,所以要根据泉州旅游资源的具体实际制定良好的市场细分营销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泉州旅游资源的不断发展。

4 结语

随着旅游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旅游者需求层次的提高,城市旅游已由过去单纯的服务质量竞争转向品牌之间的竞争,由传统的个别旅游景点间的竞争上升为整体的区域旅游系统之间的竞争。作为城市旅游品牌的支撑点--城市旅游形象已成为能否成功实现旅游市场营销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旅游形象设计工作有必要提升到城市旅游发展战略的高度加以认真考虑,作为泉州旅游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应根据泉州不同的发展阶段作出相应的调整。另外,在旅游形象的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如整体形象与局部形象、动态形象与静态形象、政府决策与公众期望,以提高泉州东亚文化之都整体旅游形象的感知水平。

参考文献:

[1]傅孙萍.泉州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3):27-30.

[2]骆培聪.浅议福建省生态旅游开发[J].福建地理,2010(5):54-57.

[3]朱世香.城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08(5):28-29 .

[4]唐礼智.泉州市旅游形象定位与设计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4):56-59.

[5]杨诗源,郑伟民.基于"五缘"关系的泉州对台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 2012(8):156-161.

旅游文化感知范文3

旅游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力度要不断加大,让旅游地的吸引力及魅力提高,要把旅游地特有的文化挖掘出来,进行有效的传播,让大众真正感受到旅游文化的灵魂。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语境;旅游文化

不管是传播旅游文化,还是让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都要抓住最好的时机,利用数字媒体进行传播,让旅游文化传播得到更多的方法及思路,要不断的挖掘旅游地的内涵文化,让旅游文化传播的深度及范围得到拓展,让旅游的经济及文化效益得到提升,让旅游文化传播更加有效。

一、旅游文化中数字影视的立体化透视

(一)多样性的旅游文化

旅游地的灵魂就是文化,任何可以吸引旅游者的事物都是旅游文化的资源。一种资源是自然物,比如动物资源、气候条件、自然景观等,另一种是人文资源,比如节事活动、节日庆典、风俗习惯、民族艺术、民族历史、宗教庙宇、文明遗迹、历史建筑等。旅游文化的内容及资源可以说非常的广泛和丰富,既能是人文的,也能是自然的,既能是现代的,也能是历史的,既能是无形的,也能是有形的,特征非常的多样。旅游文化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想要饱览需要很多的精力、花费、时间,即使说有了这些充足的条件也不一定能饱览全面,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进行旅游文化的浏览,这也是了解旅游文化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及数字技术运用非常广泛,在放映方式、表现手法、影视制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数字影视目前已经成为影视传播中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数字影视将以往制作电影的手段及方法做为基础,再将播映技术、发送、网络传输、储存技术、处理技术等综合在一起。传播过程的制作进行数字化的处理,拍摄前所用到的数字摄像机,后期处理加工声音、影像的数字设备,编辑合成电脑图像及实拍素材,最后通过数字传输、压缩、保存等技术把影像画面通过数字终端呈现在大家面前。与以往的影视制作相比,数字影视能为大家营造出更多的合成景象及虚拟空间,不仅成本很低,而且效率高。通过数字影视所呈现出来的旅游文化容量高、数字化,带给人们的声音及影像都是高质量的,所呈现出来的旅游文人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二)“形”的旅游文化

一般来说,旅游文化中旅游者的审美对象侧重于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而旅游景观中所说的“形”是由众多的要素构成的,如工艺、材料、质地、造型、色彩、线条等,这也是景观的一种呈现方式,比如,山体的线条轮廓刚直或柔和、不同地貌地形的丘陵山谷、四季之色的森林、不同结构造型的建筑等。景观中的“形”是比较直观的,人们容易感知,也是旅游者了解和感受景观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形”能直接的影响到呈现形式、唯度结构、空间规模等不同的外化表象,还能将气度、气势、意境、韵味等内涵很好的体现出来。一般旅游者在游览景观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静观”,由于人的视域是局限的,所以进行多维度或近距离观察景观的“形”时有一定的难度,而以往旅游文化通过影视所呈现出来的人文景观及自然观也同样有局限性存在,只能通过二维或三维空间来展示景观的物象。在影视艺术中运用数字技术,能不断提高艺术的展现力及造型,运用不同的视觉语言及数字三维技术,将园林、建筑、自然景观等更好的呈现出来,让人们能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建筑物的材质和构造,让旅游者得到视觉上的丰富,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审美需求。例如,利用三维软件呈现出多角度的屋顶材质及构造、屋檐结构、古建筑斗拱等,还可以展示出建筑的局部、建筑过程等,让人们进行多角度透视,对古建筑的建筑过程及结构细节等进行直观的了解。

(三)“意”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中的“意”指的是旅游景观中所蕴藏着的文化内涵及意识,“意”的存在是精神性的、无形的,与“形”所包含的物质性是相对的。有句话说的好“七分内涵三分景”,景观文化中的“意”能让景观更具有生命力。数字影视中利用数字技术形成相应的数字焦距,让人们从超常视角去感受旅游景观的“形”,这种影视语言具有非常强的震撼力,能更好的体现出景观中的“意”。旅游景观中的“意”也就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体现,让旅游者能更好的体验及认识到景物中所蕴含的文化感召、艺术真味、厚重历史等。景观中的人文内涵来自于历史及文化背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观赏景观中的“形”而不与历史背景文化相联系的话,那么其文化意义的传播会受到影响。文化内涵能让旅游者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人文旅游属于异地性的活动,是以“乐生”为目的的,所包含的制度、艺术、风土、庙宇、园林、文化遗址等能吸引大量的旅游者。这些不仅是组成游览活动中的一部分,更是社会与文化、现实与历史的鲜活教材。要把景观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呈现在旅游者面前,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景观的审美价值及人文价值。数字影视能通过非线性编辑技术、数字合成技术、数字生成等,将景观的历史典故、时代背景等真实的呈现出来。与传统的静态传递方式相比,数字媒体传递出的文化内涵及信息更深刻及丰富,把人们带到历史现场,让人们的想象空间得到激发,进一步了解景观的文化及历史。

二、旅游文化通过数字网络进行感性化导览及表达

(一)文字的感性化

计算机目前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也有了新的网络文本语言特点,在网上进行交流时,为了简便及快捷,以将原本严肃规范的文字转换成简易代码、习惯语、日常口语等。这些文字的转换让网络文本的神圣性、高雅性有所削减,增强了文本的日常性及通俗性。网络文本语言的特点是随意及口语化,人们的表达变得更有人情味、个性化、自然性,这也是大众化的旅游传播及审美,满足了旅游者在表达上的需求。网络虚拟环境下,语言不受时空的限制,也渐渐成为一种语言游戏,语言的接受及交流变得不再神圣。在这种语言游戏里,能更充分的进行语言的交流及表达,这种网络语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信马由缰。旅游者的精神交流空间变得更自由,在网络媒体中,大家的存在可以是匿名的,是非常自由的,不受限制,将传统语言特点中的束缚性及规范性抛开,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以童稚化、感性化、直接等语气,将旅游的感受及经历更率性的表达出来,让语言变得愉悦舒畅、风趣幽默。作者通过个性化的文字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更好的流露出来,把那些平淡无趣的东西变得轻松幽默、情味十足、生动形象,让人们的兴趣及向往得到激发。

(二)图片的感性化

文字媒体可以说是一种符号媒体,是抽象的,要运用相关的文字语言中介进行感官的诉诸。与文字相比,图片能带给人们更直观、更具象的视觉信息,让人们的感官得到诉诸,如旅游目的地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的精美图片,让人们的视觉得到激发,有种想去这个地方旅游的欲望。现在的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快,旅游摄影也得到了普及,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旅游摄影变成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旅游图片的交流、分享、保存、拍摄等变得更加便利和经济,旅游图片能让旅游文化中的视觉意义得到强化,在旅游文化传播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图片能带给人们更生动、更直观的视觉效果,不仅能体现出外形,还能体现出内涵,呈现出完美的光影、色彩、构图,让视觉形象变得感性化及立体化,这种视觉形象能让旅游者获得视觉感知,不断激发他们的联想,对图片中的内容产生情感认同。旅游图片其实是旅游地各种文化特色的浓缩及定格,也是合乎旅游者眼光逻辑的延伸及展开。随着智能拍照手机及大众化图像编辑技术的普及,旅游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在网上上传旅游中拍摄到的图片,把自己的旅游感受与大家一同分享及交流,此时旅游图片和旅游者都变成传播旅游地文化的人,图片可以无限的复制,也让旅游地的文化得到无限传播,

(三)导览的感性化

设计网络界面是相当重要,不仅影响到大众能否接受,最终的传播效果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想要让网络界面具有良好的感召力,那么网络界面中的内容一定要是有用的、有效的,并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存在,呈现方式也必须是人们都能接受的。在设计网站时,要注意感性体验的设计,让大众能感性化的体验到信息的内容性、功能性、可用性等。在设计旅游文化的网络界面时,要把旅游者的视觉感受、使用习惯、需求等问题考虑进去,最终形成人性化的网站界面。设计时要求有良好的识别性、易读性、功能明确、清晰简明,这种网络界面设计更能吸引大众,让人们在旅游文化网站中更好的进行互动、选择等方面的操作,能及时的获取所需的旅游文化信息,不断追求界面设计的人性化,让大众更直观、更形象的进行体验和感知认识,让旅游者不同感性层面上的需求都得到最大化的满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旅游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及空间。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出现,让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得到进一步改革,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娱乐、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人们信息接受的思维方式也有所改变,人们对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文化传播不仅要不断的适应新的发展方式,更应该随着信息方式的转变而有所改变,对其传播方式及表现形式进行不断的改革,更好的满足大众的需求。

作者:于颖 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柳红波.数字虚拟艺术的当代审美维度[J].艺术探索,2008,(10):134-135.

[2]齐海英.浅谈旅游的文化传播效应[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8):96-97.

[3]李若岩.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与本体探究[J].艺术探索,2012,(02):45-46.

[4]陈昕.新媒体时代赣州旅游传播策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4:12.

旅游文化感知范文4

[关键词]温泉旅游;特色资源;文化内涵;主题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1—0098-03

我国温泉旅游发展在经历了以疗养为目的、以保养为目的、以休闲为目的的三个阶段之后,已经进入第四个阶段——以体验文化为目的。以体验文化为目的的温泉旅游是随着21世纪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在我国出现的更高层次的温泉旅游。它以温泉为载体,将各种时尚休闲的理念融入旅游中,通过对温泉旅游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赋予温泉旅游产品、服务更多的内涵和价值,使游客在享受服务的同时,能更多地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文化的熏陶。

咸宁地处鄂南,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生态环境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县县有温泉,处处涌沸波”,成宁早在1400年前就以“沸潭”而闻名,是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的全国六个“中国温泉之乡”中唯一的地级市。连续三届的“中国·咸宁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的召开,成功地塑造了咸宁“中国温泉之都”的旅游城市形象。温泉旅游不但丰富了旅游产业内涵,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成为咸宁新的经济增长极。可以预见,成宁温泉旅游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粗放型同质化开发的初级阶段,进入到温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与文化品牌推介的深度开发阶段。

一、温泉旅游资源分布特点

咸宁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按照《咸宁市旅游规划》编制组的调查,在全国六大类的86个旅游资源类型中,咸宁就有46类。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三者并存,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一)自然资源丰富

咸宁的特色之一在于绿色生态,森林覆盖率达54.2%,造就成宁这个“天然氧吧”。清新的空气,青翠的竹林,天然的地下洞穴;盛开的鲜花点缀青山,清清的泉水从天而降,九宫山缕缕白雾,如同仙境一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就了中国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温泉之乡的美誉,素以“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温、洞奇”的旅游风光享誉盛名。咸宁被植物学界誉为“中国亚热带森林自然生态平衡之典型代表”,是全国最适宜人居的200个城市之一。

(二)人文资源富集

咸宁文化底蕴深厚,九宫一山藏两教,三苗故园置幕阜,商代铜鼓今犹在,茶马古道起盛唐,温泉旅游文化、赤壁三国文化、桂花嫦娥文化、九宫山道佛文化、闯王陵警示文化、湘鄂赣边区红色文化、向阳湖名人文化、瑶族发祥探源文化、古民居建筑文化等特色文化交相辉映。另外,采茶戏、提琴戏、花鼓戏、巴陵戏、高腔戏等地方戏曲精彩纷呈。

二、温泉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咸宁旅游特色资源是其旅游发展的源泉,为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但作为旅游资源大市的咸宁在温泉旅游发展中却处于尴尬之境——“抱着金娃娃守穷”。

(一)温泉特色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以沐浴养生为主题的传统温泉旅游转变成为集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美容美体、旅游于一体的现代休闲方式,项目单一的温泉旅游已不能适应时展。

目前,大部分游客来咸宁主要是“泡温泉”,游客重游率比较低。除了温泉资源,咸宁其他特色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并且这些资源之间缺乏有效整合,温泉旅游产品单调。

(二)温泉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南京大学张兆干教授在进行SWOT分析后指出,温泉产品开发中要牢记“文化是品牌,是特色”的理念,文化决定温泉产品的生存,应该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经典,做足文化挖掘与建设工作。以文化灵魂赋予旅游产品不同的个体性、差异性,才能创造出别人无法复制的产品价值和吸引力。除了记住成宁是“中国温泉之乡”,游客对咸宁其他文化没有更深体验。因此,咸宁温泉特色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使得温泉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够浓郁,缺乏灵性,无法形成自身特色。

三、咸宁温泉旅游文化内涵挖掘

新一代温泉旅游是指旅游者以体验温泉文化、感悟温泉精神,以享受温泉保健养生、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它将休闲度假旅游与温泉养生功能完美融合,被誉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

体验,是指游客亲身参与,并在参与中思索和体会,得到旅游的乐趣。温泉旅游的魅力不仅仅是温泉沐浴,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一种休闲、健康的外部环境,使游客身心融入其中,感悟温泉旅游所蕴涵的多种多样的文化。

温泉文化涉及温泉内涵、精神及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累与沉淀。挖掘温泉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过程,把泡温泉这一看似简单的旅游活动赋予文化的内涵。

(一)温泉旅游文化内涵

温泉旅游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个分支,是温泉旅游与文化的深层次结合的产物。它是指人们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温泉资源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的综合体,是以温泉为物质载体或依托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及其“物化”体现。它包括温泉景观文化、温泉健康养生文化、温泉休闲文化、温泉沐浴文化、温泉地宗教与民俗、温泉文学与艺术等诸多内容。

1.温泉景观文化。温泉地营造自然、轻松、自在的休闲氛围,让旅游者尽情享受远离躁动、亲近自然的舒适,是温泉旅游地开发必然追求的目标。从人的感知出发,景观元素作用不容小觑。世界著名的温泉地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幽静、秀美,植被覆盖率高,营造自然之境,达到“天人合一”。从众多的景观元素中可以选择水体、山体、植被及风格一致的建筑作为要素进行布局设计,从整体上追求哲学中散发出的虚与静,使得游客得以回归自然。

2.温泉健康养生文化。自古以来,温泉是作为一种对人体健康具有特殊疗效的神奇之水而备受青睐的,许多医学古籍和文学作品中对此多有记载和赞美。健康养生文化是中国温泉旅游文化的核心。虽然温泉旅游已经跨过了传统温泉疗养的阶段,其内涵日渐丰富,但在中国悠久的温泉历史中,温泉养生这一文化核心是绝对不能抛弃的。目前,温泉旅游项目的主要产品仍然要抓住健康养生,在此基础上将健康养生文化融入温泉旅游产品和服务中,力求带给旅游者独特的以温泉为载体的养生文化感悟。

3.温泉休闲文化。想让旅游者在温泉地逗留较长时间,必须考虑旅游者浸泡温泉以外的需求,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及其他活动设计应与泡温泉齐头并进。国外在温泉休闲文化方面的建设经验有:西欧的温泉地往往设有赛马场、体育场、剧院和大型音乐厅等;日本的温泉地周围常建有美术馆、动植物园、博物馆、高尔夫球场和滑雪场等。咸宁也可以结合各温泉地的特点和相关旅游资源,突出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此外,旅游者在浸泡温泉后,往往体力消耗较大,可以在用餐方式、休闲服务上进一步体现人性化。

4.温泉沐浴文化。在不同的温泉地,不同的洗浴形式、洗浴内容本身反映不同的洗浴文化。开发者根据不同温泉地所负载的地域文化,可以着力营造出各具特色的洗浴文化氛围。我们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沐浴方式和具有文化意味的各类沐浴程式。如广东省的御温泉独创了一种温泉沐浴的艺术及文化“御泉道”,即将传统的温泉沐浴程序加以科学化、丰富化、完善化,融合御温泉特点的御文化而形成的尊贵独有温泉沐浴仪式,赋予了温泉沐浴文化新的内涵,让旅游感受到沐浴也是有讲究的。

5.温泉地宗教与民俗。古代很多寺庙建在有温泉的地方,尤以佛教汤院为多。如黄山天都峰下的大中祥符禅院,在唐天佑九年刺史陶雅建寺,号“汤院”,南唐保大二年改“灵泉院”。温泉与寺院的结合,使我国不少温泉地,有着浓郁的宗教氛围,对此可以进一步发掘。另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不一样的民俗风情,温泉被自然的野趣和周围浓郁的民俗文化包围,受其熏陶与浸染可以形成别具一格的温泉风情文化。

6.温泉文学与艺术。温泉地山水之美、温泉之奇、泡泉之妙,常常激发文人骚客的创作灵感。不少著名温泉地,如北京小汤山、南京汤山、西安华清池、鞍山汤冈子等,因有不少文人墨客的沐浴观览而留下名篇佳作。这些都应成为温泉地值得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描写杨贵妃在华清池浴温泉的诗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在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寻找各温泉地文学与艺术文化资源,可提升温泉旅游者的审美情趣。

(二)温泉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策略

现代旅游活动,“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是灵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础”。文化决定温泉产品的生存,关系到温泉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咸宁温泉旅游应该以文化为灵魂,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温泉旅游文化,实现从物化到文化化、精神化的转变。

1.以文化为主题,加大温泉旅游关联度。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传说使得骊山华清池声名远播,华清池利用传说极力渲染,紧扣“唐韵”,通过各式建筑使温泉的神和形完美结合,从而成为传承盛唐文化的温泉典范。华清池以大唐文化为主题,分为九龙湖、唐御汤遗址、五间厅、梨园等多个景区,从不同侧面再现了盛极一时的大唐雄风。咸宁被誉为“中国温泉之都”,仅在主城区及周边就集中了碧桂园凤凰温泉、温泉谷、三江温泉、太乙温泉、楚天瑶池温泉、温泉国际、汉商温泉、长印温泉、叠水湾温泉、嘉鱼山湖温泉、赤壁龙佑温泉和崇阳浪口温泉等12眼温泉,“一城十二泉”在全国实为罕见。咸宁应该整合自身温泉特色旅游资源,提炼本市温泉特色文化主题,使“十二泉”各具特色而又相互关联,形成合力。温泉旅游开发不只是“挖坑、放水、盖房”那样简单,温泉资源是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的,要更多地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相呼应,还要满足游客追求独特的身心综合感受的需求。同时,温泉旅游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需要具体的符号来表达和体现,温泉旅游产品也要依托相应的设备设施才能完整地展现其独特性。因此,有个性并且切合温泉主题的用地和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区域的标志和图案等元素都是表达文化的重要形式。总而言之,主题文化提炼后,在此基础上要整合项目、内容,加大温泉旅游资源的关联度,使温泉旅游产品自然融合,浑然一体。

2.以文化为线索,加大温泉旅游广度。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可以增加温泉旅游项目,其旅游内容可根据温泉地相关旅游资源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咸宁旅游资源丰富,应该整合其地方文化特色,让每一位游客感受山水咸宁的特色,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咸宁是一个有特色民俗文化、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人文旅游胜地。依托本地旅游资源,以文化为线索,成宁温泉旅游可以开发温泉+农家乐项目、温泉+观光项目、温泉+民俗体验项目、温泉+冬季滑雪项目、温泉+养生项目以及温泉+运动休闲项目等等,以此加大旅游产品广度,告别旅游产品的单一化,开发优化旅游产品组合。形成复合型旅游项目:如温泉+农家乐项目,在泡汤养生的基础上,让游客沉浸于美丽的田园风光,品味可口的成宁的独有的农家菜肴,感受鲜明的乡土气息;同时,还可融入成宁采茶戏、提琴戏、花鼓戏、巴陵戏、高腔戏等地方戏种的介绍和表演;温泉+观光项目,在泡汤养生的基础上,可利用九宫山、赤壁古战场等景区景点,领略佛道教文化、三国文化等。另外,九宫山还可深度挖掘闯王文化,结合大楚文化来进行宣传包装,让旅游者在泡温泉的同时感受成宁独有的宗教文化。

3.以文化为内涵,加强温泉旅游深度。在具体项目设计中,提倡形式多样化和产品专门化,加强内涵建设。例如,温泉+休闲项目,大多包括水疗、按摩、草药蒸汽、脚部护理、美容美体等步骤,旅游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放松身心且强身美体。但是,这些步骤仅仅是对旅游项目的简单叠加,形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内涵深度的提高。要将文化与温泉结合,就必须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当地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积淀,将特色文化融入温泉旅游产品中。咸宁是著名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和茶叶之乡。应当让游客在温泉养生的过程中,对此有强烈的认知和感受。首先,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加入桂花、楠竹等植物,形成视觉和嗅觉上冲击;同时,利用假山石体等刻制有关特色植物的介绍,让旅游在泡温泉的过程中了解咸宁的特产、了解咸宁。其次,温泉+养生项目中,可以将“品茗咸宁茶”融入其中,游客在休闲放松的氛围中领略咸宁的茶文化。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品茶有一套程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游客在品茗的过程中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旅游文化感知范文5

关键词:文创产业;产品设计;文化符号

1文创产品与文创产业

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用户需求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曾经只为了实现某种功能、解决用户生活中某项具体问题的简单化物质产品已经不能让用户感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文创产品因其特殊的美学特征和人文意义受到了极大的青睐。

文产品,是一种艺术衍生品,它利用原生艺术品的符号意义、美学特征和人文精神,进行解读和重构,通过设计者对于文化的理解,将原生艺术品的文化元素与产品本身的创意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创意产品。文创产品背后是蓬勃发展的文创产业,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依靠创意人(团队)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我国的文创产业虽然发展稍晚,但前景也十分广阔。文化要素作为文创产业的核心和灵感来源,对于文创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文化资源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多民族融合的优秀传统文化[ 何芹.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大舞台. 2012(09)],在文化的积累上有着多数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纵观我国文创产业的发展却并没有有效地体现文化积累方面的优势,这种文化资源积累与设计发展现状的不对称意味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在现代设计开发中发挥足够的价值。传统文化作为用户的情感来源之一,在设计创造中将中国特有的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无疑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方向。我国设计师要想创造出具有文化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就需要在持续学习其他国家优秀设计师先进设计经验的同时,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有潜力发扬光大的部分,将这些元素创造性地运用到现代产品的设计与创造中,开发出具有文化感染力的优秀设计作品。

3文化资源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与创造的路径

对文化资源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创造的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帮助相关行业的设计从业人员更好地进行设计创造,让设计的成果适应现有文创产品设计的市场,满足用户的需求。要想处理好我国历史性、地域性文化资源与市场上大众需求之间的关系,找到合理的切入点有效地开展设计创造是关键。通过组合、模仿、重构等创意设计方法进行合理的创意延伸,可以有效满足文创产品在外观和理念上的创新要求。当今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文化资源内容与包括产品设计、数字产业、工艺美术在内的创意产业的融合,已成为设计竞争中“原创力”的主要来源。在文化资源的继承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出具有设计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新产品,需要我们有科学性的设计方法做引导,文化资源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与创造可以从文化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达两个方面入手,更详细地解析为以下三种方式。

3.1文化形态表达

文化资源融入产品创新与设计最直观的就是从外观创新入手,这要求产品既符合现代社会的功能、审美定位,又能恰当地融入合适的文化符号。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设计师需将文化灵感中的符号学元素进行提炼,抽象出其中最具识别性和代表性的部分例如线条、色彩、空间等,同时对用户和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找到产品设计的需求点,将其与文化符号进行合理的融合,这个再创作的过程既包含了对用户和市场需求的理解,也体现了设计师对文化符号的感受与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对文化符号进行设计创新既是文化的延伸同时也是重塑的过程,在这种重塑的过程中保留什么样的符号信息、保留到什么程度,需要设计师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文化特征与受众群体的认知与需求相结合,进行一定的理性分析与推导。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御前侍卫便签夹”,将古代御前侍卫的形象巧妙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创造出了一款兼具使用性与文化特色的畅销产品。

3.2 材质与工艺

产品设计在文化层面的创新可以考虑从使用全新的材料和技术方面入手。这里的新并不一定是指之前未曾出现过的新材料或全球最新研发的技术,而是这一材料或技术之前未曾在该领域或这一类产品上使用过,通过设计师的创新性思考,将某项材料或技术前所未有地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则可带来创新性的使用体验。例如,设计师杨明洁将苏绣、苏州园林、中国画意境与现代感强烈的金属材质融合,利用现代的设计方式呈现,创造出了新手工艺系列的落地屏风作品,使用者通过移动屏风或从屏风前走过,都可以感受到船在湖面轻轻划过或是鸟在树枝间穿行的意境。

3.3文化内在理念

文创产品设计与创新的关键在于将文化要素中的艺术内涵和理念巧妙地融入产品设计中,通过观看、使用等一系列过程,使产品能够调动用户的情绪,让用户与产品之间产生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为用户营造一种可感知的体验,从而让他们体会到文化的内涵与吸引力。

4总结

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重点在于将文化要素与产品的设计创造和谐地融为一体。文化资源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与创造需要设计师的精心思考,一方面需要研究用户与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应从设计艺术的角度出发,对文化元素进行解析和再创造,在这一创造过程中,设计师师可以从文化形态的表达、材质与工艺的和文化内在理念这三个层次入手,从文化符号的提炼与重塑、材质与工艺的创造性表达和文化理念的感染力等角度进行思考,辅助文化产品的设计创造过程。

参考文献:

[1]何芹.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大舞台,2012(09).

旅游文化感知范文6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国民对健康养生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养生旅游正势不可挡地从众多旅游业态中脱颖而出,成为旅游的新趋势。古佛山养生旅游资源涵括4个主类,5个亚类和17个基本类型,资源单体数量36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养生旅游要素和深厚的禅宗养生文化积淀,形成了良好的禅宗养生旅游资源条件。以禅宗“道”的本质为切入点,将禅修境界与养生诉求、环境资源、旅游活动相融合,突出禅宗养生旅游主题,依据养生的“精神性”核心需求,按照问禅养身—习禅养心—参禅养性的逻辑理念,构建了“天人合一,禅养五重奏”禅宗养生旅游产品体系,并针对观光游憩旅游、森林健行旅游、休闲人居旅游、民俗体验旅游、禅宗体验旅游等特色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了初步设计。

关键词:

养生旅游资源;养生旅游产品;禅宗养生;古佛山

在人口老年化和亚健康人群比重快速增加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国民对健康养生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身和谐,心自由”的健康养生已经成为了人们的迫切需求,养生旅游正势不可挡地从众多旅游业态中脱颖而出,成为旅游的新趋势。目前国内关于养生旅游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除了养生旅游的概念、特征、分类与旅游动机等基础研究外[1-5],主要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开发层面。魏军[6]提出了生态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和方法;陈文武等[7]、王继庆[8]探讨了森林养生旅游主题与产品体系;刘丽君[9]分析了温泉养生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王志民[10]研究了宜春市养生旅游发开;杨懿等[11]对养生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养生旅游研究从早期的定性描述,逐渐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区域综合研究,这些成果为养生旅游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考,但现有研究中尚无针对中小尺度旅游景区的专门研究。

养生旅游产品设计是养生旅游发展的基础。养生旅游诉求的多样化,催生了养生旅游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功能角度的养生旅游产品主要有康体保健、康复治疗、静怡养心、生理美容等4种类型[5];资源角度的养生旅游产品主要有高山疗养型、森林疗养型、海滨疗养型和温泉疗养型[12];环境特色角度的养生旅游产品主要有长寿主题、山林养生、日光养生、花卉养生、生态水疗养生、四季养生、民俗养生、其他养生等8种类型[13]。这些养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关注的重点大多集中在旅游活动的养生功能、休闲与养生方面,而突出文化养生旅游资源,强化养生“精神性”核心需求的养生旅游产品还不多见。禅宗融合了佛教、道教以及儒家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它蕴含的养生文化资源及其以心性论为核心的养生理念和养生方式与现代养生“精神性”核心需求高度契合[4]。以禅宗“道”的本质为切入点,将禅宗思想与养生诉求相融合,设计开发禅宗养生主题旅游产品,既是“人体物质形体与精神、自然的整合统一”养生旅游本质的需要[14],更是促进国内养生旅游产品品质升华的必然选择。重庆古佛山良好的经济与旅游市场区位、得天独厚的综合交通网络、优质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养生旅游资源及其以禅宗为核心的深厚的养生文化,构成了古佛山发展养生旅游的综合优势。本文分析评价了古佛山养生旅游资源,探讨将禅宗养生与环境资源及旅游活动融合,开发“天人合一,禅养五重奏”禅宗养生主题旅游产品系列,探索将禅修境界与养生范畴融合于养生旅游产品设计之中,以期设计出满足养生旅游核心需求的高品质养生旅游产品。

1研究区概况

重庆古佛山位于重庆市荣昌区清升镇,处于成渝经济区中间地带、重庆一小时经济区西大门、渝西经济走廊地带,距荣昌城区15km。东邻大足区、永川区,西接四川省隆昌县,南邻四川省泸县,北与四川省内江市、安岳县接壤(图1)。古佛山地形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梯田状三级台地地形,山体东西长8km,南北宽2km,面积16km2,主峰最高海拔711.3m,为荣昌区第一高峰,自然天成为极佳的休闲观景平台。古佛山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山水辉映,树茂林密,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山地四周环绕着广阔的低海拔浅丘平坝,大面积的农田与相间其间的形态、色彩各异的民居院落,构成一幅四季景色交替的田园风光。广袤的田园风光与层叠起伏的山体相互映衬,构成极具观赏价值的大地景观。近些年来,古佛山所在的清升镇通过发展茶叶、蔬菜、经果林、生猪、渔业等特色经济,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2014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4 503万元,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区前茅。依托古佛山山地景观、田园风光等旅游资源,开发的登山和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在本地及周边市场已有一定影响,但旅游产业尚未成型。为了充分利用古佛山的旅游资源,荣昌区已经将“古佛山休闲养生旅游区”确定为全区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相关规划设计正在进行之中。

2古佛山养生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2.1养生旅游资源古佛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源远流长的禅宗文化、独具特色的大地景观以及丰富独特的传统美食与传统工艺,构成了古佛山丰富的自然与人文养生旅游资源条件。杨懿、田里等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结合养生旅游资源的特征,将养生旅游资源分为4个主类、7个亚类、23个基本类型[11]。古佛山拥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旅游商品、文化活动等4个主类,综合自然旅游地、泉、天然湖泊与池沼、地方旅游商品和民间习俗等5个亚类和17个基本类型,资源单体数量达到了36个(表1)。丰富的禅宗遗存与深厚的禅宗养生文化积淀,独特的大地景观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独特又方便移植的养生旅游要素共同奠定了古佛山良好的禅宗养生旅游资源条件。

2.2养生旅游资源评价

2.2.1以禅宗为核心的养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古佛山佛教禅宗源头悠远、历史辉煌,素有“西来第一禅林”之美誉,是川渝地区著名的佛教禅宗文化圣地,现有罗汉寺(罗汉寺距今1 270余年)遗址、“西来第一禅林”石牌坊、禅修洞、禅意池、摩崖石刻等佛教禅宗遗存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相对集中。由于佛教禅宗的长期浸润与融合,古佛山及周边区域的社会生产生活之中保存着浓郁的禅宗文化氛围,既有延续至今的参禅、禅修、禅食等养生传统,也有流行于民间的河包肉龙(民间舞蹈)、缠丝拳(缠门、蚕门)等民间健身活动,更为特别的是保留着浓郁的禅茶、禅林、禅农、禅居等生活习俗。丰富的禅宗遗存和全方位渗透的禅宗文化构成了古佛山厚重的禅宗文化积淀。禅宗既是古佛山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也是古佛山的文脉,更是古佛山养生旅游资源的核心。积淀深厚的禅宗养生文化是古佛山相对于国内其他养生旅游地最为明显的资源优势。

2.2.2良好的生态环境构成养生旅游发展的本底资源 古佛山主峰为荣昌县第一高峰,梯田式层状山地地形以及山中的森林、泉水、溪流、池塘、水库构成山水辉映的秀丽风光。山上森林植被覆盖率高,树木繁多,大面积成片的松树林、杉树林、楠木林、茶园以及境内温和的气候条件构成了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古佛山四周规模化种植的经果林、成熟的平坝农耕以及刘家院子、宋家院子为代表的民居村落所构成的意境相映的乡野田园衬托起伏的山峦、纵横的沟壑,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地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大地景观成为古佛山发展养生旅游的本底资源。

2.2.3养生旅游要素资源丰富独特又方便移植 荣昌区特有的黄凉粉、卤白鹅、铺盖面、羊肉汤等养生饮食,樱桃、黄花梨、荣昌猪、林下竹荪等生态农林畜产品,稻田养殖的白乌鱼、小龙虾等绿色水产品,生态种植的白芷等中草约材,以及荣昌三宝(折扇、夏布、安陶)、何氏小提琴等传统工艺不仅是市场潜力巨大的养生旅游要素资源,而且十分方便旅游产品开发时进行项目移植。

3古佛山养生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

3.1养生旅游产品体系养生旅游包括养身、养心、养性3种不同的范畴,以及强身健体、康复治疗、延年益寿、修身养性、修复保健、生活体验、文化感受等七大诉求[15]。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在顺应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发挥引导消费的作用。在中国,禅宗与养生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养身必须与养心并重。根据古佛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其以禅宗为核心的养生旅游资源优势,针对养生旅游市场的多层次需求,以禅宗养生为主线,将禅修的3种境界(苦苦寻觅、似有所悟、顿悟永恒)与养生的3种范畴(养身、养心、养性)和古佛山层状地理环境及资源与旅游项目布局有机融合,按照问禅养身—习禅养心—参禅养性的递进逻辑理念(图2),构建古佛山以禅宗养生为重点的“天人合一、禅养五重奏”养生旅游产品体系。

3.2养生旅游产品开发

3.2.1观光游憩旅游产品 观光游憩是旅游最基本的活动内容,自然也是旅游产品体系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佛山独特的田园风光、大地景观、森林景观、佛教禅宗文化遗存等具有很高的观光游憩价值。通过游览线路设计,优化旅游景点组合,以大地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体,开展田园野韵观光游憩;以山地、沟谷、森林为主体,开展山谷风韵观光游憩,以茶林风光为主体,开展茶园律韵观光游憩;以山泉等自然水体为主体,开展古泉清韵观光游憩;以禅宗文化遗存以及禅宗浸润的民俗风情为主体,开展宗教禅韵观光游憩,构建古佛山观光游憩旅游产品,引导旅游者观光、消遣、娱乐,满足大众旅游者问禅养身需求。

3.2.2森林健行旅游产品 大自然赋予了古佛山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梯田层状风貌。古佛山林区森林植被丰富,树木繁多,有大面积成片的松树林、杉树林、楠木林等。古佛山森林负氧离子含量高,紫外线充足,还有臭氧、过氧化氢等杀菌消毒气体,具有保健和调节心理的功能。山中有泉水、溪流、池塘、水库,山水辉映,山峦起伏,沟谷纵横、绿树葱茏、四季分明、鸟语花香,是登高、游憩、森林浴、疗养的好场所,是渝西地区难得的登高远眺平台。依托良好的森林景观与森林环境资源,完善登山步道与旅游配套设施,打造林海漫步、禅林修身、森林沐浴、绿色SPA、森林瑜伽等主题旅游活动项目,构建古佛山森林健行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亲近自然、康体养身需求。

3.2.3休闲人居旅游产品 国民休闲需求发展趋势与独特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古佛山休闲旅游产品的巨大发展潜力。依托古佛山的乡村、田园、森林、水体、茶园等国人公认的传统“福地”资源,以禅意主题酒店、点式养生公寓、传统手工艺体验馆和特色美食长廊为载体,以参与和互动为主要旅游活动形式,以亲近自然山水,呼吸新鲜空气,品尝特色美食,引导游客回归自然;以发现自然,顺应自然,引导游客融入自然;以体验生活,反思总结,引导游客修身养性等为旅游主题,构建古佛山休闲人居旅游产品,以度假安养、居家养生方式满足小众旅游者参禅养性需求。

3.2.4民俗体验旅游产品 随着人们个性化和参与性需求的加强,体验性旅游产品已经成为区域旅游产品开发的焦点。充分利用古佛山参禅、禅修等宗教养生,尝新、杀年猪等养生民俗,河包肉龙、缠丝拳等民间健身活动,茶文化、荣昌三宝、何氏小提琴、客家移民文化等传统养生文化民间习俗,以及卤白鹅、羊肉汤、铺盖面、黄凉粉、麻竹笋等众多著名特色餐饮,以参与性活动设计为主要手段,以引导游客感知捕捉民俗获得感观的愉悦,继而深入领会禅宗、田园风情、传统工艺、特色美食等的精髓,开展造审美体验;以引导游客参与传统工艺制作、美食品鉴、习禅、民间健身等活动,实现放松自我,愉悦身心,开展娱乐体验;以将学习融入体验旅游过程,引导旅游者获得情感、思想体验,开展教育体验;以引导游客享受宁静的乡村环境,回归恬淡的田园生活,在淳朴的人际交往中解除日常的紧张状态,开展逃避体验,从而构建古佛山民俗体验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习禅养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