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的主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的主体范文1
关键词:中学化学;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17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111
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过程中,中学化学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进而采用形式多样的管理方法,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约束自己。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正确自主管理的途径,从而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新课程对中学化学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角色,帮助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并且结合学生的时间情况,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策略。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实际上自主学习是主要体现在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自我行为的约束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要学生学会如何科学地进行知识的获取,当然自主学习也是为学习者进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其今后的发展铺下良好的基石。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现状
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的现状并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占据主体地位,并不断地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化学知识,这不仅影响到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调查显示,部分化学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学习形式中,这样,学生则很难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传统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和新颖性,进而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当学生无法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时,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充分说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是大家长久思考的问题,结论莫过于两点:一是学生兴趣的培养;二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单独谈谈对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以及现象运用相关化学原理来解释,但这个解释的过程必须要求学生做到认真思考、深入探讨,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就要注意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实践与锻炼,从而达到培养、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中学化学教师会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所研究的化学知识,对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而当学生在探索和分析化学问题时,其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会被激发。因此,中学化学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学生只有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在此过程中,有效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有助于教师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中学化学教师要想有效地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就需要深入研究自主管理的方法和性质,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学生的训练和指导。而且,教师在研究自主管理的方法时,也会随之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这样教师就能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拥有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能引导学生掌握自主管理的结构,使学生与教师共同发展和进步。而且,提升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能让教师在教学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针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出的策略
(一)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于教师而言,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教师可以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认可,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沟通交流,这样教师就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从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协调好师生关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管理工作,并确保学生在学习时能听从教师指挥。此外,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使教师采用合理的方法弥补学生学习时的问题和缺陷。只有教师提前做好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准备,才能提升培养效率。
(二)完善自主管理能力结构
在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约束自身的行为举止,并使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互动,研究出科学的自主管理模式。其次,教师再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互相交流,这样学生就可以完善相关的自主管理能力结构。
(三)以学生为主体,听取学生提出的建议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辅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时,教师应征求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尊重学生的权利,进而结合学生提出的自主管理意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从而让学生有效地自主管理。
四、结语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因材施教,然后再组织学生探索和研究自主管理方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自主管理方法。其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样学生才能形成合理的自主管理观念。因此,中学化学教师要合理创新自主管理方法,在教学时采用创新性的自主管理方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正斌.浅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抽象思维的培养[J].中国教师,2009(S1).
[2] 高红菊.浅谈中学化学新课标下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4).
管理学的主体范文2
关键词:学生主体 师生关系 教育管理 主体作用
我认为在抓班级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风过程中,班主任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在班级建设中有着不可推御的责任,学生有了这种责任感,就会产生极强的内驱力,激发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集体活动是学生个体为实现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共同目标而参加的共同活动,活动本身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它是实现的重要途径。集体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自已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示,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为学生架起了桥梁,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活动激发了他们拼博向上的劲头,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 “晨检”这个属于班主任“专利”的阵地,我们把它变为一个短小的集体活动时间,由班干部主持针对班、校社会等一些热门话题进行讨论,同学们积极参与,通过活动培养了主人翁意识,他们变得积极、大胆、信心足了、思想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学们在活动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的长处也得以表现出来。
二、在班级建设中,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班级气氛、让每个学生真正从心里感到集体是温暖的。这种和谐健康的气氛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研究证明:人的友谊的深浅,感情好坏,对交流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良好的班级气氛,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班风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我在班级建设中注意营造这种气氛。可以说在得到别人爱与爱别人的同时,同学们增进了友谊,这种友谊使班级和谐、融洽的气氛又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将成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良好班风形成的内驱力。
对待个别同学也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一次因老师拖堂下课晚了,第二节课后有几个同学陆续迟到,我非常生气,没问清楚原因,当着全班的面狠狠的批评了他们,并让他们放学后留下好好的认识,事后我反省自已不冷静的态度,放学后当这几个同学带着一种不满的抵触情绪来到办公室时,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是我首先作了自我批评,他们看到我真诚的态度也诚恳地说:“我们也不对,借机会有意迟到。”师生在相互理解和谐的气氛中,使矛盾冲突化解了,在这种气氛中每当班里有犯错误的同学,他们都能主动承担责任采取积极措施将功补过,久而久之,班上没有歪风邪气的市场,大家都有一种自我约束力,这就逐渐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制约改变了学生的行为模式,一个稳定积极向上的班风就会不断形成。
三、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让学生自已管理自已
传统的班级管理,主要以教条式的制度来制约学生,班主任是
管理的核心,对学生进行“超级保姆式”的全方位监护,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调皮、捣蛋的背后可能蕴藏着智慧和创造力,可是在班主任的监管下,学生对教师俯首贴耳,循规蹈矩,他们的天性被扼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应坚持“说服为主,灌输为辅”的原则,变“一言堂”的说教为“群言堂”的辨析,让学生自悟。此外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建立一种自我管理的模式,采用多种方法来管理学生,在管理中,班主任发挥引导作用。我深深感到教育工作不能简单粗暴要因势利导,同时还要给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自由空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改正缺点,良好的班风在这之中得到巩固。
总之,所谓学生主体观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仅仅把他们作为管理对象。但这一点许多班主任思想上未能确立,管理中将学生置于管理的对面,在管理上追求权威化、程式化、统一化,要求学生无条件的服从命令,以命令式、指令式取代学生的自主性。班级气氛死气沉沉,没有活动,没有乐趣。即使有活动也被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众所周知,管理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的社会化,即促使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仅靠班主任的管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会出现负效应,如责任感下降,自制力降低和逆反心理增强等。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一、要具有民主精神,实施民主管理。正如魏书生所说:民主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多数人参与政治,参与决策,参与比较复杂的工作。而实施民主管理的前提就是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既做老师又做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目前中学生心里话不愿对班主任讲,原因就在于一些老师总是以管理者的面孔出现。
二、在管理中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工作中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而不重优轻劣,让学生感到他们都是班级的主人。同时还可采取一些措施,如共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实施班组长轮值制等,增强学生班级的主人翁意识。
三、指导学生进行管理,学生是班级的主体,但他们毕竟是学生,是受教育者,要把社会的要求变为其素质,需要班主任的教育和指导,如指导学生正确的管理自己、管理他人,怎样参与班级管理。
四、放手让学生组织自己的班会活动,独立开展工作。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还有对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也在管理中让出一片空白,让其自我管理,以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我们倡导德育工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理论依据,一是的矛盾运动学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师的教育活动是外因,学生的思想矛盾是内因。二是教育学关于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的观点:教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培养人的活动,要把社会的品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品德素质,必然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制约。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只有实行全员管理,整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和积极性和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只有确认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让其真正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才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班集体才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尝试成功的精神乐园。因此,我认为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的“保姆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必然要进行根本的变革。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真正做到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自己,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
如何在班集体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制定目标是班级管理的前提条件,而学生的自主精神是班级管理的灵魂。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从思想上更新管理观念,确认每个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权利和义务,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加强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教育,以“我是班级管理的主人“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
1、班级总目标的制定
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时,要求每个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出谋献策,组织他们学习、讨论,共同制定出切合班级实际的总目标。管理目标的确立,一方面使用权学生既要看到前进的方向,又要明确目标实现是每个个体努力的总和;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看到目标高而可攀,但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管理目标制定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过程。
2、引导学生制定分解目标
分解目标分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1)横向目标。横向目标其外延涉及学习风、组织上纪律、班风班容等。对每一项目标,都予以量化,变软性任务为可检测的硬性指标。我班每个小组都讨论制定了学习、纪律、路队等到的目标,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激发学生把潜在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每一级的情况有专人记录,每月一统计,评出优胜组,期末按目标评出各项最佳小组。
(2)纵向目标。纵向目标 是指“横向目标”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要达到期具体标准,须明确设计。如达标运动会前两个月,我组织学生讨论班级达标目标:首先年级组争一保二;其次,再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体能制定个人目标;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达到 个人及班级目标,并制定个人训练计划。结果全班都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有的还超过了目标。优秀人数从原来的7人增加到了13人。特别是两位男同学更加激动,因为他们摘掉了不及格的的帽子。
学生通过参政目标的制定与实践,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与责任感心,使班级管理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为班级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班级自我管理机构,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 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因此,班主任必须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1、建立值周制度。每周推选一名学生担任“值周小老师”。班中的事由值周小老师全权负责。晨会、主题班、队会等活动,老师只加以启发指导,从方案设计、组织准备到主持活动、总结评价都由学生自己做。值同小老师还要负责记载班务杂志,检查班干部的工作情况。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装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才能,班组 的自我管理得到了加强团结,班集体内部也日趋团结。
2、改革班干部的选举方法。以前班干部的选举由学生提名,举手表决通过。常常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从进小学开始,就因为听话、大胆等原因被选上班干部,以后又因为有了工作经验,有了一定的组织上和管理能力,从一年级到毕业,连选连任,致使多数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有当干部的机会,我采取干部定期轮换制的方法。班干部从没有担任过的同学中间选举产生。由学生自我推荐作竞选演讲,再由同学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组建班委会。这样既可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干部以后走上社会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正确处理个人与事业的关系。
班干部的职责是协助值周小老师管理班级,负责检查各管理小组的工作,并记录检查情况。
3、建立若干管理小组。根据班级管理的具体要求,在班里建立若干管理小组。每个管理小组职责分明,分别督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维护班级纪律秩序。如路队组--负责放学排队及回家路上的纪律;卫生组--负责教室及包干区的清洁工作,检查个人卫生;课间纪律组--负责课间纪律的检查,协助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等。
各管理小组建立后,各组的岗位责任明确,并由组长负责。组长是一周一轮,负责记载好当天检查的情况。
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机构,虽然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不能忽略教师的点拨。为了调控好整个班经受管理机制的运转,必须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火车头”作用。班主任可以把班级日常工作分成学习、卫生、纪律等几部分,每部分由一位同学主管。每天放学后,各管理小组组长分别向自己的主管同学汇报,主管同学再向值周小老师汇报。值周小老师把各主管同学汇报的情况进行整理归类,并向班主任汇报。
阳花 这种形式多样,人人参与,各司其职的自我管理机制,使学生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意识明显提高。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 管理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班级中找到满意的位置,担当成功的角色,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
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桥梁,是促进班级集体建设的中介,是学生展示才华的乐园。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属于养成习惯的事,光反复讲未必有用,一句老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因此老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因此,班主任必须根据班级管理目标,指导员学生设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1、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每学期初,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老师有意识地让同学们去集思广益,精心设计适合自己的年龄特点的主题队会,制定好一学期的主题班、队会计划,并选好主持人,做到人人参与,富有个性。由于这些班队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每个步骤都有学生的参与。在参与中,学生装的自治能力得到提高。
2、新颖别致的晨会课。晨会是班级活动的主阵地之一,也是同学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老师应尽可能性给他们创造表演的机会。值周小老师根据本周的行为训练重点安排一周的晨会内容,主持人按学号轮流,一在一轮。晨会内容有新闻交流、小品表演、辩论赛等。每周五,由值周小老师总结一周的情况,提出下一周的努力目标,同时推选好下周的值周小老师。
这样周而复始,进行常规化的系列的活动,既有针对性,又有启迪教育意义,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创新性融为一体,既成了学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展示个性、尝试成功的乐园,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治能力,对班集体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四、建立竞争机制,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让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长其才能的重要途径。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这们,才能使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班级中建立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气氛。每个学生自找一名对手(水平相当),老师可依据学生的可比性,稍作调整。竞争对手比学习、比思想、比体育。竞争对手名单列表上墙,各自的成绩公布于表,以便时时可激励双方。通过竞争,优等生更优,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进步也特快。通过竞争,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装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
总之,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才能,以自己为本,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达成有效的班级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①72.
管理学的主体范文3
关键词:辅导员 学生管理 主要问题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39-01
大学中的辅导员直接与学生接触,管理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在大学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及时地、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辅导员应该时刻保持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但是现阶段的大学中多数辅导员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偏离了工作的正常方向,不仅不贴近学生,反而距离学生很远。这导致辅导员原本的日常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且还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影响着学校的日常教学。针对这些问题,各大高校必须及时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国内大学中辅导员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管理方面的情况
(一)对于辅导员的职责缺少正确的认识
大学中的大多数辅导员对于自身的职责都缺乏正确的认识。[1]辅导员服务的主体是大学生,日常工作也应该紧贴学生展开。但是现在有许多辅导员服务的主体却是学校领导,日常工作也都围绕着领导开展。这严重偏离了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管理严重缺失。
(二)辅导员关注学生不够全面
许多导员只看到了学生学习成绩这一个方面,缺少对于其他方面的观注。更有甚者,辅导员大学四年甚至连所管理的学生名字和本人都对不上。这些现象都说明辅导员的工作偏离了原有的重心。
(三)大多数辅导员自身道德修养较低
国内的许多大学现有的辅导员自身道德修养过低,综合素质太差。[2]例如,现阶段一些辅导员很容易受到物质的影响,在对待学生和处理日常工作中有失公正。而且,大多数辅导员年龄都不大,遇到状况缺乏冷静的思考能力,导致事情得不到圆满的解决。
(四)辅导员在管理方面遇到许多困难
各高校的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籍贯分布较广,加大了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难度。而且,辅导员所面对的大多数都是90后的学生,他们个性都比较强,管理起来相对困难。同时,相比于初高中封闭式的教学管理,大学开放式的管理更是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
二、如何就现阶段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缺失进行改善与创新
(一)对辅导员的工作和所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新形菹拢面对各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中存在的缺失现象,首先,必须让辅导员对于自身所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辅导员正常开展工作的基础。只有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提升辅导员整体的道德修养
国内各高校还存在一些素质较差、道德修养不过关的辅导员。[3]针对这一状况,各高校在选择辅导员的时候应该加强对于辅导员道德方面的标准要求,提升辅导员的道德水平。对于已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学习,加强其道德修养教育。同时学校要严格制定相关方面的校规校纪。
(三)辅导员在统一化管理中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辅导员最少都要管理几十个学生,一般都实行统一化的管理方式,但是辅导员要在这种统一化的管理中注意每个学生的个体化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教育背景和家庭情况不同,导致每个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表现也不一样。统一化管理下,针对每个学生实行差异化管理,体现了学校管理的“人性化”的特点。
(四)辅导员应有效利用网络科技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新时期,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不仅仅只有班会、走寝室。利用手机微信、QQ等通讯软件更为方便,而且能够保证实时与学生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动向,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第一时间给予解决和加以指导,这样更加拉近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结论
面对如今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的辅导员日常工作缺失的现象,各大高校必须即刻采取行动,严格落实辅导员各项工作,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同时,辅导员需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原有途径中融入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工作效率,真正将辅导员的责任与义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曾茜.创新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辅导员工作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63-65+95.
管理学的主体范文4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从学校接受教育到走出学校服务社会,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没有一定的承受力、耐挫力,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那是不可能的。而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程标准的核心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显得尤其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解决他们的烦恼。基于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健康的概念,各学科基于不同的学科体系、研究角度,各自作了不同的定义。如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全面的身体方面、心理方面及社会方面“幸福”(well―being)的理想状态;医学的健康定义是针对疾病而言的;心理学方面把健康定义为一种心理能力与心理“幸福”的存在。另外,还有社会学方面的定义,人类学方面的定义等等。完整意义上的健康新概念是:道德健康为统帅,生理健康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全面发展,有机整合。当前中国社会实现了经济腾飞的伟大变革,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生活节奏变得更快,竞争更为激烈,人们的身心负荷普遍加重。至于社会上因经济改革的浪潮中而产生的情感震荡,从干群矛盾、同事摩擦、代沟冲突到婚姻障碍等等,更是激烈和广泛。这表明一个仅仅具有健康机体的人是不足以适应并驰骋于这个变革时代的。新的竞争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但具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是一个全面意义上健康的人。体育锻炼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达到了身体健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意志、增强了信心、提升了对真伪是非美丑的辨别能力,得到了强健心灵的效果。所以,在新的时期我们更应该加强体育锻炼,满足社会发展对人类自身提出的新要求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消除紧张 恢复体力
在繁重的课程压力下,每周有几段时间能全身心地投入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紧张、烦恼、焦虑的情绪,在舒展筋骨中缓解压力。获得积极性休息,易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增进身心健康。
(二)陶冶情操,调节情绪,提高意志品质
人的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是对现实事物的内心情感显露。人在紧张繁忙之余,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球内运动,可以释放压力,调节倾诉。又如体操和舞蹈,可以在音乐和旋律下放松身心,情绪自然会愉悦起来,道德情操也会得到提升。体育活动使人增加快乐和喜悦,减少烦恼与不愉快,对学生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
(三)培养自信心,完善自我价值
体育运动和竞赛尤其是个人擅长的运动项目,学生能在完成各种复杂动作时,与同伴精诚合作,在与对手激烈的竞争和对抗中收获胜利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被同学赞誉也能提高自己的价值,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贴心人
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减轻心理压力, 避 免学生产生心理异常。因此,教师应主动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更多的爱。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情绪,一定要及时个别谈心,弄清原因,采取恰当的方法帮助解决。教师经常利用课余与学生沟通,几句谈话,几声鼓励,一点暗示,一个微笑等等,都能给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三、在课外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陶冶学生的心灵
管理学的主体范文5
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措施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如何加强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很多学校和教师关注的重点。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无论是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是各种素质的提升,都需要教师的引导。班主任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角色,担负了更加重要的责任。教学管理对学生日后的学习有很大影响,小学班主任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对班级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加强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对小学教学进行管理过程中,班主任首先要把握小学生的兴趣和特点,了解他们的个性,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法、竞争教学法等,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游戏、活动等元素,可以极大地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将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新课改也要求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应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而言,更应具有展示的平台,也有助于小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适当的激励
适当的激励也是促进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任何人都是需要鼓励的,适时适当的鼓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激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如果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高压力教学,学生一旦出错便开始批评,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而言,鼓励往往比批评教育的效果更好。在班主任的教学管理中,激励工作应该作为一个主题,贯穿在整个教学管理活动中。比如,班主任在日常的话语中,可以常说“我们是一个很不错的班级”“我很骄傲自己可以成为你们的班主任”等,这些话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到自豪,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比如,在学习方面,教师也应给与更多的鼓励,对于作文写得比较好、算数比较好、听写等作业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可以给与相应的奖励,而对于相对较差一些的同学更加应给与鼓励,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潜力,帮助他们的提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比赛,利用公平的竞争帮助学生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提高小学教学管理效率。
三、利用情景教学
构建画面情景教学是促进教学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措施,针对小学生的个性特征,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不能古板枯燥地进行教材教学。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应设置相应的情景,以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的形象,实现教学目的。有一定的情景作为教学的铺垫,小学生思维中的立体印象会更加强烈,对教学内容方面更加容易理解,也能促进学生和教师一起融入到教材内容中去,产生共鸣,共同提高教学效率。
四、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训练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是教学的目标和宗旨。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而言有很大的帮助。小学生在很多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贪玩是很多小学生的特性。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是班主任教学管理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和步骤,而且对这个过程更是要反复进行。在日常的学习训练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如对早操、路队等要训练学生遵守规则。在日常课堂学习中,教师要训练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和预习、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等,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影响。针对小学生的个性特征,班主任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同时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将学生放到教学和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严格地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也要不断加强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约束能力都还比较欠缺,在学习上和一些问题的处理方面还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正确引导。
五、以活动承载教学管理
对于小学生而言,定期开展的活动可以很好地增强班级凝聚力。以活动承载教学,是小学班主任加强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可以以“争做合格的小公民”为主题,开展学生生活能力素养的培养活动,保持班级环境卫生,帮老师擦一次黑板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到郊外进行参观,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等,组织学生观看教育纪录片,让学生懂得遵纪守法,定期开展晚会、小竞赛等。这些都是不错的活动形式,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加强这些活动的开展力度,寓教于乐,将教学效率不断提升。
六、结语
班主任作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者,肩负更加重要的责任。小学生教学管理与其他阶段的教学管理有一些不同,由于小学生个性特征的原因,在教学管理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的个性特征,采取适合小学生的措施和方法,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管理学的主体范文6
关键词:数理逻辑;推理规则;证明技术;-消除规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离散数学课程,通常由“数理逻辑、集合论、组合论、图论、抽象代数、可计算理论”中的若干模块组成。目前,流行的做法是把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但无论是哪一型,几乎没有例外,都把数理逻辑列为离散数学教学的核心知识单元,可见其意义之重要。本文就数理逻辑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1全面认识数理逻辑的理论体系
逻辑(logic)是研究人的思维规律的科学,数理逻辑(mathematical logic)则是用数学的方法,更确切地说,是用符号化、公理化、形式化的方法研究逻辑,因而它又有“符号逻辑”和“现代逻辑”之称。文献[1]指出数理逻辑的理论体系由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组成。
1.1逻辑代数(algebra of logic)─语义层面
俗称两个演算: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旨在解决逻辑的符号化问题,赋予它们数学的语义,包括命题的真值,联结词的意义,个体、谓词、量词的解释,命题公式、谓词公式(它们就像初等数学中的“代数式”)的真值。永真式是思维规律的抽象,逻辑等价式和逻辑蕴涵式是永真式的特例(像初等数学中的恒等式、“恒”不等式)。利用一些基本的逻辑蕴涵式、逻辑等价式以及代入、替换规则,通过代数变换,导出更多的逻辑蕴涵式、逻辑等价式,是这一层面的核心内容。这部分的教学,要使学生对思维的规律有更清楚地认识,对逻辑的数学属性有更深刻的了解,并能利用代数变换进行语义层面的逻辑推导,从一些前提出发,导出它们的逻辑结果。
1.2形式系统(formal systems)――语构层面
形式系统是一种人工语言(如常见的一阶谓词演算系统,自然演绎系统等),以上述的逻辑代数为其语义。旨在解决逻辑的形式化问题,建立一个只依赖符号识别、只使用符号重写进行逻辑推理的形式系统。其中的公理是最为基本的思维定式的符号表达式,在形式系统中起作用的只是它的形式,其永真性已经不再重要;推理规则是仅依据语构可机械地实现的“重写规则”,依据公理或先前运用重写规则得到的表达式,重写出新的系统接受的表达式。数理逻辑把形式系统中依据公理和推理规则进行重写的过程叫做“证明”或“演绎”,统称为(系统内)推理。系统内推理得到的表达式,就是系统的“定理”;给定若干表达式作为前提时,系统内推理得到的表达式,称为前提的“演绎结果”。
1.3元理论(meta theory)――关于语义、语构的研究
在系统外对形式系统进行研究的理论。首先是系统正确性(合理性,soundness)研究,讨论系统的“重写过程”是否真的复制了思维的推理过程,即其结果是否真的语义为真、或的确是前提的逻辑结果。其次是系统完备性(completeness)研究,系统的“重写过程”是否真的可以代替思维的推理过程,即其结果是否的确覆盖了语义为真的事实、或前提的所有逻辑结果。再次是对系统的优化的研究,例如系统公理、规则的独立性,以及部分可提高推理效率的元定理的导出。
在离散数学中,通常只介绍“逻辑代数”,较少介绍“形式系统”,基本不讲“元理论”。有的教材避开形式系统提到了形式证明,把这一部分叫做“证明技术”,不失为一种选择,但有的处理得较为粗糙,在教学中产生了一些概念的混淆。
2深刻理解形式系统的推理规则
介绍数理逻辑形式系统时当然少不了涉及推理规则(inference rules);离散数学中用“证明技术”避开形式系统来讲授形式证明,仍然回避不了推理规则(详见文献[2])。推理规则通常表示为以下形式,前者用于一般系统,后者用于演绎系统。
(1)
(2)
形式(1)是说,有 时,便可重写B,但其语义却可能是不同的:
(a) 意指 逻辑蕴涵B,或 是逻辑蕴涵式。也就是说,一切使得 为真的域、解释、指派,也同时使B为真。例如 。
(b) 意指 永真(可证),那么B永真(可证)。例如
或 (C中无自由变元x)
事实上,这条被称为“ 推广”的规则,是元定理“若A(x)可证,则x A(x)可证”的缩写,绝不是意义(a)下的规则。A(x)x A(x)是无论如何不可接受的。本规则的后一个写法更好些,C中无自由变元反映了前提中x 的任意性,反映了这条规则的本质属性。然而,“证明技术”更多使用前一个的写法。
用形式(2)表示上述两个例子,显然是
和
似乎差别不大。其实不然。形式(2)中的Г可以是不空的,因而可以表示演绎;其次Г还是可变的,因而可以表示在推理中假设的引进和消除。例如
它反映的是这样的一条元定理:“如果由前提Г可演绎出 ,并且在添加假设 和 后都能演绎出 ,那么由前提Г必可演绎出 (假设 和 是可以消除的)。又例如
它的意义是说,“如果由前提Г可演绎x A(x),并且在添加假设A(e)后都能演绎 ,那么由前提Г必可演绎出 (假设A(e)是可以消除的)”
3正确领会-消除规则的本质属性
一些离散数学教材在“证明技术”中引用了一条推理规则,称为-消除规则,表示为
或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它起源于早期的离散数学教材(文献[3])。很显然,xA(x) A(e)和“如果xA(x)可证(永真),那么A(e)可证(永真)”都是不能成立的。这条规则的本意应当是,“当推得 时,可以(不妨)假设 ”。读者都有这样的推理经验,当推知方程F(x)=0有根(即x(F(x)=0))时,不妨设这个根为x0(即F(x0)=0),然后再据此去求证所需的结论,只要所证结论与x0的性质(除x0为F(x)=0的根这一性质)无关,推理就是有效的。但无论如何不可以说,由方程F(x)=0有根,可以导出根是假设的那个x0。
关于这条规则还需要澄清两种认识。
(1) 看起来是规则 的对偶形式。为什么后者合法,前者非法?
其实“A(x)永真,那么x A(x)永真”的对偶形式是“A(e)不可满足,那么xA(x)不可满足”,这正是Skolem定理,也正是采用证伪方式的消解原理中,可以用A(e)代替xA(x)的原因。
如果 推广规则采用形式,那么,可以用它的对偶形式作为-消除规则,即
注:上述公式引自文献[4]
(2) 把 看作是一条假设规则如何?
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容易引起思想上、逻辑上的混乱。首先,规则的写法的意义是确定的、公认的,不应该随意变更。其次,引进的假设不同于重写的逻辑结果,在后续推理中有种种限制,无法在规则使用说明中一一讲清楚。例如下列推理:
推理 (a)xyA(x,y) 前提
(b)yA(x,y) 消除规则
(c)A(x,e) 消除规则
(d)xA(x,e) 推广规则
(e)yxA(x,y) 存在推广规则
就是错误的,因为其中第(c)式是一个假设, 推广规则不可以对前提或假设中的自由变元作全称量化。
4科学表述“证明技术”中的推理规则
前面已经提到,在离散数学中介绍“证明技术”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不涉及复杂的形式系统的基础上了解一点形式推理的方法,同时对数学证明中只与逻辑有关的技术做一个系统的整理。不少离散数学教科书的做法是:建立一个“半形式化”的系统,默认学习过的永真式为公理,逻辑蕴涵式为推理规则,增加所谓P规则、T规则(引用前提和中间结果的规则)、CP规则(引用待证条件命题前件的规则),以及四条关于量词引入、消除的规则。这些规则其实并不够,有的教材还包含表述不妥的-消除规则。
我们以为,可以认同用这样一个“半形式化”的系统,来讲授证明技术,但科学的表述才能避免误解和混乱。我们的建议是:
(1) 引入形式证明的概念,告诉学生它和语义层面的逻辑推导的不同和联系。目的是,建立初步的形式系统的概念,了解数理逻辑学习的要义。
(2) 引入“证明”、“演绎”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形式证明的基本组成。同时,所谓P规则、T规则便是可以省去的了。
(3) 默认若干重要的逻辑蕴涵式为一般推理规则,以利于形式证明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的掌握。
(4) 建立一组假设引入推理规则,用元定理的形式表述它们。包括:
前提假设引入规则:“为证AB,可添加假设A,证明B。”(这就是通常所说的CP规则)
反证假设引入规则:“为证A,可添加假设A,证明假命题f。”
分支假设引入规则:“已知AB,欲证C,可添加假设A,证明C;同时添加假设B,证明C。”
存在假设引入规则:“已知xA(x),欲证C,可添加假设A(e),证明C。”
假设引入时带有标记,表明它们与其他重写结果的区别,有些规则可否实施,与它们直接相关。例如
推广规则 要求 在前提和假设前提中没有自由出现。在上文提到的推理例子中的(c)式应当是A(x,e),表明A(x,e)是一个假设,对它和与它有关的后续步骤中,所含有的自由变元,均不能使用 推广规则。因而错误的后续步骤就会被阻断。
这些规则的引入不仅使形式证明变得便捷,同时使学生对数学中学过的证明技术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对于上述做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文献[5]。当然,在自然演绎系统中,-消除规则的表述是最为清楚的。规则 中,明明白白地告诉你A(e)是添加到前提Г中去的假设;由于假设也是一个前提,对前提使用规则的限制都适用于它;它也明明白白地告诉你,A(e)只是中间假设,在推理结果中是要消除的。
这里推荐的“半形式化”的系统,与自然演绎系统十分接近。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院校或专业,在离散数学课程中讲授自然演绎系统是最好的;培养工程型人才的院校或专业,可以采用我们建议的方式介绍数理逻辑相关内容;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或专业中,则可以只介绍逻辑代数,而把证明技术的训练分散到离散数学其他内容的教学过程里。当然,无论是哪一种安排,都不能因为要“通俗易懂”而牺牲知识的科学表述。
参考文献:
[1] 王元元.计算机科学中的现代逻辑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王元元.计算机科学中的离散结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Tremblay J. R, Manohar R. Discrete Mathematical Structure with Applications to Computer Science[M].New York:McGraw-Hill,Inc,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