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民俗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重阳节民俗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重阳节民俗文化

重阳节民俗文化范文1

关键词: 民俗化 创意手工 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幼儿园越来越重视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会创新的人,就要从小培养其创造力。国内外的教育专家都指出:“创造力=创造性的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孩子的创造力从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培养动手能力开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培养手的精细动作能力是多么重要。

宁海的民俗手工艺博大精深,如前童的雕、桥头胡的刻、黄坛的编,有不少可供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由于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本地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民间手工艺已经或正处于绝迹的状态,如何妥善地保护和开发本土民间手工艺教育资源呢?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又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2008年6月,我们尝试在吸取我国5000多年传统文化精髓,挖掘民间风俗和传统手工的内在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将幼儿园的手工活动和民俗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开展适合幼儿发展和接纳水平的创意手工活动,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认识民间民俗文化,提升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践探索

1.三位一体塑环境

我们通过营造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生活、学习环境,逐步激发幼儿参与民俗化手工活动的兴趣,使其感受到民俗传统文化的丰富、有趣和动手创作的快乐。

(1)创意的园区环境。

在园区环境的创设上,从总格局到小角落、到每一个人的言行,我们都紧紧围绕民俗化创意手工的特色,给孩子以美的熏陶、行的激励。

一楼大厅设有创意手工展墙和亲子互动坊,全开放的欣赏、操作环境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和家长在这里逗留;120平米的创意手工室分设剪纸吧、石玩区、编织坊、面塑台、针线居和废品加工厂六大充满民俗气息的创作区,不仅各区域展示有供欣赏的成品作品,而且各种工具材料和原材料一应俱全;每个班教室都创设了自主活动区域;走廊、楼梯拐角处的墙面上形状各异的隔板架有序排列,成为小朋友手工立体作品的小展台;全木包的墙裙成了小朋友平面作品的竞秀场。为了便于材料收集,大门口靠墙边一溜排的小蚂蚁原材料收集箱每天微笑着迎接孩子们的到来。小空间大利用的园区设计呈现无限创意。开放的活动区环境吸引、激励着每一个孩子投入到每天的创作中来。

(2)积极的家庭环境。

我们通过以下四项举措取得了家长的积极配合,让家长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通过信息收集,家长知道了幼儿园在干什么。

通过民俗知识、社会现状调查和课题研究说明会,家长了解了幼儿园教改的方向、教育的目标;每一个创意手工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一起咨询老前辈。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及时知道了我们教学的现况和需要配合的要点。例如端午节前夕,我们让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调查:“我们宁海端午节时人们都会做哪些事?粽子有哪些不同形状?香包制作都可以用哪些材料?”家长了解了我们的工作,就能积极地协助。

通过亲子制作活动,家长明白了应该怎么做。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现在的很多爸爸妈妈也已经离传统民俗很远了。现代的高科技也剥夺了他们动手的机会。我们通过一学期两次的亲子制作比赛,重新激起了家长参与制作的兴趣,积累了指导经验,在合作中增进了亲子默契感。

通过征文比赛,家长在反思中提升了合作水平。2010年3月,“亲子制作心语”家文比赛收到了全园45%家长的来稿。从文中我们看出,家长们也和孩子在民俗化创意手工的道路上一道成长。有位家长说:“我小时候没上过幼儿园,现在我和儿子一起上,在老师和老人、其他家长那儿学到了很多知识。现在我也喜欢上了做手工,而且我还发现原来自己的手也很巧,原来自信心是从一次次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3)良好的社区环境。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与车河社区搞联营,如重阳节敬老活动,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等等,得到了社区领导的赞誉和支持,大量的社区资源得以挖掘。

将银菊公园作为幼儿园搞社区活动的基地,得到周边群众的欢迎。每次都以先满足我们为先。

走进家庭、商场,幼儿的当下角色得到承认。收到小朋友拙劣的作品不再有人不屑一顾,回应的都是满满的鼓励。

2.四法启迪创灵感

(1)重组法。

重新组合后的作品给孩子们焕然一新的感觉,有的运用重组后作品的形象生动了,有的作品重组后变成了另一样东西,就像变戏法一样,孩子们不仅动手兴趣浓厚,而且更有成功感了。新年过后开学,中班的孩子将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的祝福卡装在红包袋里带到幼儿园,大家相互交换,作为新年见面礼,有的卡上有可爱的小动物图形,有的卡上有很多漂亮的花,还有的卡上有神奇的贝壳。孩子们收到礼物真高兴,但礼物设计和自己喜欢的不一样,怎么办呢?这样就生成了“新年祝福卡大换装”的创意手工活动。收到贝壳卡的孩子把卡上贝壳通过重新组合变成了动物的图形,有的把干花瓣制作成漂亮的蝴蝶……小小制作家们越做越有趣。知道了重组的方法后,有的孩子自己动脑筋把用一次性杯子做成的小鸟变成了小凳子和小桌子,把用快餐盒做成的小鱼变成了灯笼,把用海洋球做成的不倒翁变成了火炬,在不断地变变变中孩子的创造热情越来越高涨了。

(2)比较模拟启示法。

三四月的周末,潘天寿公园、徐霞客大道上空都会飘满千姿百态的风筝。我们也来自己做个风筝吧。老师在活动前让小朋友把买的风筝带来办个风筝展。于是孩子们把自己平时玩过的风筝都带到幼儿园里,开始观察、研究风筝了。比较后孩子们发现了风筝的很多秘密:左右要对称,骨架要轻,尾巴长长的……孩子们拿来了广告布、竹丝,看着“奥特曼”自己照样做个更喜欢的“蜘蛛侠”,模拟“蜜蜂”做个“蜻蜓”……看着自己做出来的独一无二的风筝,孩子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孩子们在创意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让自己的生活变成创造的乐园。

(3)探索发现法。

在活动中,我们遵循“幼儿在前老师在后、操作在前指导在后、讨论在前小结在后”的原则,鼓励小朋友“仔细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试试再试试,换一个方向试试看”……端午节快到了,小朋友做香包去敬老院慰问爷爷奶奶们。做菱形香包最大的困难是环形绕线。陈老师把绕的过程拍摄下来在电视里循环播放,孩子们看看―试试―失败了再看看―再试试,为什么老师能扣紧,我的总要滑下来呢?绕了10来分钟终于有几人成功了。陈老师趁机组织大家交流自己的发现。在幼幼互动中,孩子们发现原来是自己手的握法不对,发现用几种颜色间隔绕线会做出五彩香包。

(4)合作游戏法。

在创意手工指导中,为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带领大家玩民间游戏不乏一个好主意。元宵节舞龙,大家玩着玩着发现龙角总要掉下来,发现龙身太短,于是重新加工制作。受到稻草龙的启迪,大家又创作出了易拉罐龙、布龙、麦秆龙,从单龙独舞到双龙戏珠,到群龙共舞。在活动中每个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作品,从而体验到创造的魅力。

3.多元融合促发展

环境是熏陶,方法是引领,活动才是真正可以让幼儿尽情施展的关键。为了激发全园幼儿全方位动起来,在活动的具体组织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五条途径实现形式多样化。五条途径不管在各自还是总体上都存在一定的互补作用,使民俗化创意手工活动全面开花。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是如何实现各种活动形式的融合呢?以“过新年”主题为例。这一主题在元旦前后,临近放寒假前夕开展,围绕我们过春节新年民俗创设的创意手工活动内容有:有趣的十二生肖、俏窗花、个性红包袋、漂亮拉花、喜庆爆竹、好玩的皮影戏等。

(1)多种活动环节的融合。

我们将民俗化创意手工融合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以大班为例,课程安排的总体要求是每个班每周保证2次集体教学指导、3次晨间技能练手,每天保证每个孩子有进区域活动区创作的机会。因此,每一次集体活动都安排一项手工创作主题。但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很难保证每个幼儿的动手操作机会和老师的个性化指导,因此每个集体活动之后都把创作内容移至手工创作区供幼儿在区域活动时间和餐前餐后、课间、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自主选择操作。老师还根据活动内容中的技能难点,有计划地分解到每周的“晨间练手”活动中针对性地指导、练习。这些活动形式的互补利用让幼儿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去慢慢尝试、多次重复探索,从而拥有自己的创新性作品。

(2)多段幼儿活动的融合。

为了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动起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遵循了“全园一体,大小互助、分工合作”的能力互补原则。

例如“十二生肖”的手工活动:小班孩子涂涂剪剪贴贴,重在形的认识和中国年画中鲜艳的色彩装饰效果欣赏;中班孩子鼓励他们在画、剪的基础上选用纸杯、纸碗等辅助材料,变换造型,制作出不同形状的“玩偶”;大班孩子则要求从平面走向立体,体验民间捏泥人艺术,尝试彩色面泥塑形。全园小朋友都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大厅展示,既体验到了成就感,又欣赏到了十二生肖的多种表现形式。

(3)多领域活动融合。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活动应注重综合性。例如“好玩的皮影戏”活动,在创作皮影之前欣赏皮影戏表演,设计科学活动《影子》,引出皮影戏的成形原理。在作品完成之后,集体创作剧本,师生编排演出。在研究中体现了:美术课程赋“民俗化”以“美”的思考;科学课程赋“民俗化”以“创”的智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赋“民俗化”以“研”的精神。

(4)家、园、区活动融合。

李岚清同志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将手工创作活动延伸到家庭创作、社区宣传,从而运用于生活、美化于生活,让民俗回归民间。”例如小朋友回家后“组织”全家老少剪窗花、贴窗花,既只是强化,又起到了经验拓展。又如社区庆祝三八妇女节,我们组织孩子在公园搞“巧手比赛”,小朋友的作品成了公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5)多种创作形式融合。

从以上四种融合形式可以看出,我园在民俗化创意手工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根据活动内容的创作需要,常用的创作形式有集体创作、小组创作、个体独立创作、家庭创作等。窗花可以独立创作,鞭炮、拉花更适合小组创作,元宵节的龙则适合班级集体制作。多种创作形式的融合运用让小朋友学会了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群策群力。

三、研究成效

1.幼儿能力水平发展了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小朋友在动手习惯、手工技能水平、交往能力、民族情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从测试中可以明显看出,实施前与实施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有明显不同,这说明民俗化创意手工系统的课程实施还是很有成效的。

2.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了

通过外出培训,拓展教师视野,丰富教师的美工知识、提升审美能力;通过园本培训,把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在面对面的学习、交流中获得最直观的经验,并内化成为教师自己的东西。通过师徒结对、拜师学艺,广泛利用资源提高教师民间手工艺素养。我园教师还以赛促练,通过一次次的比赛,老师们钻研着、发现着、收获着。

3.家长观念转变了

记得刚开始研究时,家长对我们的调查内容议论纷纷:“做做手工就能聪明起来?有本事的人只要嘴巴动动就行了。”“农村里的老一套有什么好啊,我才不要孩子学。”……这是因为现在的年轻家长本身就远离了民俗文化,也正是他们影响着孩子越走越远。在我们的引领和互动中,家长的观念在一次次的亲子活动中逐步转变。在3月份的家文比赛中,周奇峰的爸爸有家长这样写道:“……结果不是太理想,花灯也不是太漂亮。但过程中儿子的疑惑和解惑后有所悟的神情,和儿子参与制作的兴奋,以及整个制作过程中洒落的欢笑,让我收获颇多。亲子互动,势在必行。不要让孩子孤独。”

家长观念的转变,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莫大的支持。收集原材料不再是难题,活动方案有家长的创意,社会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

4.社会影响力扩大了

我们的民俗化创意手工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小朋友的手工活动与社会现象、民间活动融合起来。例如2010年6月份的“端午节”主题活动,在《端午粽飘香,香包挂满堂》的端午节民俗亲子活动之后,大班的孩子包了50多斤糯米的粽子,中班的家长和孩子们制作了200来个形状各异的香包,小班的孩子则制作了400多把菖蒲剑、菖蒲刀。我们还带领孩子们走出幼儿园,将自己的作品挨家挨户送到社区居民家里。孩子们不仅有礼貌地敲门问好、送上礼物,而且头头是道地向阿姨、奶奶们介绍端午节挂香包、挂菖蒲剑的由来和传统习惯,得到社区群众的高度赞评。

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民俗化创意手工”理念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因为它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具有鲜明的本土艺术特色,感觉每项活动都比较亲切。小朋友在活动中发展了动手能力、想象创造力、大胆表现力、美感鉴赏力、关系协调力,了解了地方民俗特色,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继承民族瑰宝的使命感。因此,我们觉得幼儿园开展民俗化创意手工活动很有现实教育意义。另外,我们发现民俗化创意手工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对提升教师、家长的认识,转变育儿观念很有帮助。这项活动真正诠释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郑慧英.幼儿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2]浙江省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试点工作交流活动材料汇编.

[3]秦红.接触民间艺术传承祖国文化.幼儿教育,2009,(9).

[4]王建军.美术教学与审美创造力开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吴丽,苑吉平.浅议园外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学前课程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