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规划人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如何规划人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如何规划人生

高中生如何规划人生范文1

【关键词】生涯发展规划;高中;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88-03

很多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进入神圣与向往已久的大学,入得象牙塔之后却发现竟是自己迷茫、空虚生活的开始:学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没有奋斗目标地活着,最后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资料表明: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学生表示如果可能将另选专业。种种现状已经敲响了育人的警钟!当初填报志愿时认为热门的、好找工作的专业,可能在学生毕业时已经用人饱和甚至消失了,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制定生涯发展规划,应该成为每个高中生的核心素养之一!

“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的发展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此发表了见解。她表示,我国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由此可见,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亟须加速进入各地学校课堂。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马嘉宾在2015年高考改革与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上透露,教育部起草的学生发展规划指导文件中,涉及学生规划的指导内容包括理想指导、心理指导、学业指导、生涯指导和生活指导,生涯指导和生活指导也首次被写进规划纲要相关文件。未来,生涯规划或生涯教育将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我国将用5年左右时间普及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读懂如何制定自己的目标,并和生涯规划联系起来。

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也提到“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三大方面之一就是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具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上海、深圳、北京、杭州等地的部分学校已在高中逐步开设生涯规划课程,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必将成为当今高中育人的必然。

一、生涯发展规划:是何内涵?

1. 生涯

关于生涯,国内外学者给出过十余种定义。曼得和韦思提出:“生涯是一个人整个生命中所选择追求的一种行动方案。”克丹尼尔指出:“生涯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概念,包括了一生当中的工作与休闲活动。”林幸台指出“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其担任的职务、角色,但同时也涉及其他非工作的活动”,等等。台湾黄中天博士在他们的基础上归纳了生涯的四种特质:终身性、综合性、企求性与工作性。

2. 生涯发展

生涯发展于1953年由舒伯提出,强调个人生涯选择的毕生模式,即生涯是不断变化的。

3. 生涯发展规划

所谓生涯发展规划,是指对生涯发展进行设计。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要学会用动态思维来进行生涯的设计。笔者认为,生涯发展规划可以定义为在个人兴趣、性格、能力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分析、调整、行动、整合及反思来最终确立个人的生涯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过程。生涯发展规划是变化的、持续不断的,包括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生活规划、家庭婚姻规划等。遗传因素及后天的环境、教育使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可复制的个体,做好生涯规划、发现自己的兴趣及优长所在,对于个人、社会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二、生涯发展规划:为何必推不可?为何从高中阶段开始开设?

生涯发展规划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只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而高中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关键时期,为个人成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连续性和过渡性的重要意义。

1. 高中阶段生涯发展规划设计符合人的发展需要及学生的成长规律

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意志、能力等在这一阶段渐渐出现较大的差别。关注自己、渴望了解自己是高中孩子的共性,生涯发展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高中阶段的孩子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心智活动,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加明确,这一阶段正是培养其生涯规划意识的关键时期,并且能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著名生涯发展学者舒伯所提出的生涯彩虹论中,提出15~20岁为生涯探索期,而这个阶段正处于高中阶段。(如图1)

2. 生涯发展规划设计能够教会高中生更好地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打造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十年前家长为孩子选择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基于毕业好找工作或是专业的热门程度,那么现在已经不再适用了――当孩子大学毕业时,很有可能一些行业已经消失、新的行业悄然诞生。生涯发展规划的意义就在于可以使高中生善于思考、懂得规划,更加明晰自己喜爱的行业方向、性格的特质以及能力所在,并在变化中调整自我,朝着选择的方向积淀、成长,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 学生、家长面对发展及升学问题的现实需求

在从小没有人生职业目标、没有个人爱好,只知道要在高考中取得高分、考取名牌大学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子们,常常处于“学习无意识”“人生无理想”的状态。升入高中的学生一直被家长按着“高考状元”而非“人生状元”的方向培养,那么一旦完成高考后,高中生以什么作为人生的支点与奋斗目标呢?他们又是否有能力在短期内学会自主生活所需的技能呢?家长与学生对于想考入的大学与专业的研究方向与学术氛围是否有明晰的了解呢?这些问题都是高中阶段亟须推行生涯发展规划课程的需求使然。

4. 能够在生涯发展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生涯发展规划教育能够逐步培养起高中生的规划意识与责任意识,但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此,还要研发更加注重实践性及体验性的课程,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实践中提升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

三、生涯发展规划:不应该仅仅在发达地区和名优学校开设

上海、深圳、北京、杭州等地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在逐步增加与完善,如上海的交大附中、天山中学、建平中学,北京西城区内的多所学校,深圳中学等都在逐步开展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在我国一些不发达的地区或普通中学则较少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就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来看,如果想更好地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接班人、与国际接轨,生涯规划课程的普及就势在必行。解决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甚至改变他们的一生。所以,生涯规划教育要面向全体高中生,它可以是精英教育,但不能只教育精英,对于普通中学及不发达地区的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意义更加深远。

四、生涯发展规划:我们准备好了吗?

当今学校,是“提分”还是“育人”?如果说20年前考入大学能够改变命运,“提分”有着较大的市场,那么现在或许已经行不通了。我们不妨把眼光放远,放眼10年、20年,教育必定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高考的指挥棒已经在慢慢变化,自主发展与规划未来的一天一定会到来,我们准备好了吗?

父母想培养有理想、能担当的孩子;国家的发展需要有眼光、敢作为的青年;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才智、负责任的人才。那么我们的教育中是否缺失了些什么呢?面对家庭、国家、社会的需要,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

1. 生涯发展规划课程的设计及体系的构建

在我国高中阶段,并无较完善的生涯发展规划课程。一些学校在开设地方课程时曾编写过相应教材,但是过于简单且并不注重实践,结果没能很好地普及。所以,在高中阶段,分学段构建具有较强实践性、体验性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2. 用活动推动生涯发展教育

顾明远教授提出的四大教育观点之一便是“让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对于社会中种种职业的了解及兴趣点的发现,最好的途径还是通过亲身体验。一次看名校活动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所向往学校总体情况的了解,更能使学生萌动规划自己未来的意识、思考自己与名校要求的差距、以及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前进目标的计划,等等。很多职业只有深入才知道所处行业的不易与艰辛、要求及发展,也许走近了之后它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与适合自己。

3. 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化程度及相关培训

由于我国高中阶段的生涯教育尚处于实验阶段,许多教师缺乏系统、正规的培训,许多学校不仅缺乏职业辅导专家,甚至连专门的职业辅导人员都难以配备,生涯辅导的职责大多由学校学科教师及其他人员共同分担。这些兼职人员中,大部分人并不具备相关职业知识及心理辅导、咨询的技能,由此导致辅导效果难如人意。另外,由于我国缺乏专门的职业资料收集机构,学校无法单独和全面收集职业方面的信息,这些都阻碍了生涯发展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 家长、高校、社会资源的力量整合

生涯辅导如欲取得较好的效果,需要学校、家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广泛支持,一个完整的生涯辅导体系必须整合多方资源。

第一,政府的支持,如帮助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提供对生涯辅导的法律保障和经费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涯发展教育更好地落实。

第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能够让学校在进行生涯辅导时获得职业指导与实践的机会。

第三,家长的参与及支持尤为重要:其一,很多高中生的发展方向由父母起主导作用,只有家长认识并重视生涯规划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而不是盲目、功利地规定孩子的发展方向;其二,家长资源非常优秀且各具特色,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可以帮助高中生了解更多的职业、提供多方面的帮助。

第四,与高校及各类科研单位建立合作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更好地提供生涯发展规划中所需要的量表、职业信息、师资、网站、课程等诸多支持。例如,台湾“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就开发出一套《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兴趣量表》和《大学学习探索量表》,前者可以为高一、高二、高三学生提供生涯规划、选科及选校的参考;后者则帮助高中生了解自己对大学各系的学习兴趣。

作家麦家曾经这样说过,“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发现自我、树立理想的有力助手;是帮助高中生培养起在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安身立命所需能力的智慧启迪;更是使高中生形成责任意识与使命感、育人强国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益明.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孙震瀚.国外职业指导[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149.

[3] 吴志功,乔志宏.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16):52-56.

高中生如何规划人生范文2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化学教学 素质教育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主导方向。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部开启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活动(以下简称“新课改”),目的就是使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各个学科的各个方面。化学作为高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发散思维有着很强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使化学这门学科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整合,利用三维立体思维考虑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概况

当前我国的高中化学教学正处在一个转型的阶段,一方面吸收了新课改将高中化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的思想,必修部分是学生通过会考完成的,选修部分是学生通过选择文理分科后完成的。在新课改日趋深入的背景下,新修订的高中化学教材对任课教师的理论素质和讲授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这种转型,势必会在教学工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高中生经历了初中化学的初步学习后,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随着高中生在心智方面的不断成熟,独立意识的逐渐觉醒,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要在适应高中生特点的基础上,在知识深度、技能培养、人文关怀等方面促使高中生素质全面提升。

(一)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填鸭式”为主。在新课改出台的标准中,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偏重学生技巧的掌握,化学学习兴趣的提升,以及有关化学的理论素养的完善。而目前的高中化学仍以灌输式方式进行,课堂的中心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这就使得学生的听课激情不足,再加上师生没有良好的互动,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热情下降。除了教师在理论准备上还有一定的适应期外,对实验的忽略也是当前化学教学中饱受诟病的一个环节。由于缺乏实验,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一些实际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二)教学评估方式单一。当前对高中化学教学的评估方式,只有高考检验一种。这种评估方式虽然在某种形式上密切了学生成绩与教师绩效的关系,使得教师薪酬发放有了一定的参照。但这种评估方式过于死板,不但不能切实提高学生与老师的热情,反而给他们增添了很大的升学与就业压力。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是国家为实施人才战略,打造素质教育人才实施的一项课程改革计划。目的是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现代要求的基础科学教育体系。国家之所以积极推进新课改,就是因为当前时代的大环境在不断变化:首先,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能每天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更新着;其次,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高中职能要从传播知识向增强高中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转变。

(一)在课程目标方面更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这个意义上,要求学生更加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再以单纯的课本学习为主。

(二)在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比较协调、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重视,成为选修课程。

(三)在课程内容方面,摒弃以前繁杂而枯燥的知识学习,鼓励学生们真正把知识学活。

三、在新课改中如何改进高中化学教学

(一)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实验是化学这门课程的基础,化学反应的现象都是由实验得来的,所以实验在整个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有关仪器进行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探求化学的规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在实验中,首先教师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讲授相关的实验知识。考虑到安全因素,在讲授相关知识与技巧的同时也要讲授实验注意事项。在讲授的基础上要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进行实验,使学生们真正掌握实验技巧。同时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最后要让学生进行实验总结,以书面的形式汇报本次实验的过程与实验现象,使学生将学与思结合起来,这也是复习本次实验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成立课题小组进行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好处在于老师不必将实验结果告诉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们的实验中去,扮演一个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促进者与帮助者角色。设置课题,也是适应高中生生理心理状况的需要,高中生处于智力与生理发育的高峰期,希望实现自我,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增强其存在感。同时,在课题设置中增强多学科的交叉运用,能使高中生在学习中增强对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静.高中化学教学的教学方法浅析[J].

[2]张惠萍.关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0.

[3]罗卫东.新课程语境下的高中化学教学[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4,VOL7(2).

[4]张银英.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7).

高中生如何规划人生范文3

【关键词】有效 开展 个性差异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81-02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第一反抗期、第二反抗期、心理断乳期以及青春期易出现心理困惑。在此阶段,学校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抓住教育的关键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就有可能在学习、生活和交往等方面出现问题。高中学生不仅承受着繁重的学习压力,而且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在探索人生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应激性事件,若个体不能良好地应对,将会引发一系列负性情绪和行为问题。在本课题研究中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Reid 设计的感官学习风格倾向调查问卷(PLSP),对在校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家庭压力、自身压力、教师压力、学习压力、同学朋友压力、社会压力均是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认知和评价所造成,提示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关注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从而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一)以教科研引领教师自我成长,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不同类型的学生按照自身偏好的方式学习,与自己认知风格匹配的,感觉容易理解掌握,会产生愉悦感;按照劣势风格学习不易理解知识,会深感压力。很多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模式,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导致有些类型认知风格的学生一直利用自己不擅长的方式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听觉型的学生是最有利的,因为大部分的教学用老师讲学生听方式进行;近年来学校中选用多媒体教学,大量视频、课件的使用有利于视觉型的学生的学习;触觉型、动觉型学习的学生,他们经常被说成是多动症,不受教师喜爱,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善于用动作或运动来学习而已。如果学生被迫日复一日地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就会厌烦,并对学习失去兴趣,作为教师要明确这一点,设法创造多样化运用认知风格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其中可以找到自己的才能与兴趣所在,以免某些学生一直处于失配状态而导致心理伤害。

组织教师研究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目的就是实现对学习者个性化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自主学习,力争使每个学生从教育中获得最大的收获。每一个学习者的认知风格都是他们各自在学习领域的心理机能的体现,必然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长处和不足。教师既可以设计出与学习者偏爱的学习方式一致的学习活动,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某种学习风格中的长处,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也可以设计出与学习者偏爱的学习方式不一致的学习任务,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扩展学习者学习技能上的欠缺和不足。教师通过匹配和失配的教学,帮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学生能够保持兴趣,主动参与,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学习。

(二)在学科教学中加强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不同学生的认知风格各不相同,当教师以某种风格教学时,与这种风格相匹配的学生会感觉得心应手,不匹配的学生会感觉力不从心,要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学习得好,教师要兼顾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手段、课堂任务以及学习活动多样化,运用符合不同学习类型的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视觉型偏好阅读,利用 PPT、微课、彩图、思维导图描述、实验录像;听觉型偏好聆听指导而学习,教师制作音频资料,用描述性、解释性语言及问题链突出所学习材料的意义,让学生结合自己情况反复的听;在教室角落放置几组实验器材、或者设置网络互动平台让喜欢操作学习的动、触觉型的学生通过操作复习。视觉型的学生可以把听到的知识用图表、思维导图、卡片等方式记录描述,听觉型的学生把文本材料、图表等资料利用录音笔录音后反复听讲,教师制作音频微课,帮助学生学习。

(三)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主力军的作用

班主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根据认知风格差异分类教育。还要让所有学生都明确:学得不好不意味着能力差,可能是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匹配,或者采用的学习策略不适合自己,这样小组成员之间会有更多的包容,不会因为某种风格的学生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出现学习困难而产生歧视,每位学生会更有信心地探究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的学习。

例如:在指导学生制定计划方面,对于视觉型学习者,教师可以先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写下来,展示给学生看,讨论分析计划的目的以及实施和评估的方法,并且举例说明,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需求、认知策略,制定学习计划,并以书面形式上交,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上交书面形式的阶段评估报告,教师也以书面形式给予评价。对于听觉型学生,教师可以减少书面形式的交流,增加口头讨论机会,例如通过面对面直接沟通来讨论学习计划,和学生定期面谈,讨论分析计划的进展情况。对于触、动觉学生,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资料来培养元认知策略,例如教师推荐网络资料,并要求他们参考互联网资料制定学习计划。

班主任在班级中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 4-6 人组成。研究发现学生喜欢与学习风格相近的同学一起学习,虽然相同风格的学生喜欢一起学习,但他的学习效果会很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强化各自的缺点。班主任要建议学生与各种不同风格的学生一起学习,这样能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发展新的强势风格。组内异种风格,组间同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互相影响,组间竞争。这样的学习方式还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

二、努力创建良好的学校环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多角度陶冶学生心灵

学校除了通过建设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硬件。同时提供各种舞台陶冶学生情操:建设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发挥同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如成立以摄影、绘画、心理、文学、科技、体育等为主题的学生社团,既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同伴交往能力、协调能力、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在社团中形成积极、健康的思维。

青少年渴望被注意的,举办多种团体竞赛活动,提供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如分年级以班级为单位的篮球比赛,在比赛中学习竞争与合作,学习正确地面对成功与失败,针对本班的表现,组织学生反思讨论,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有所感悟的,成与败都锻炼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在高一新生入学时,开始逐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其内容包括认知风格类型、非智力因素的测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习热情、学习方法、师生、朋友关系等)、人格障碍的调查等。以档案的形式保存,为教师科学地管理与教育学生提供参考。

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专职心理教师对少数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和克服心理问题,使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大考之前和大考之后提供专题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对已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学生,要注意追踪了解、交谈,帮助他们建立克服危机的信心,特别是和家庭配合起来,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

(三)分年级进行主题培训,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高一开展“我爱学校,适应高中生活”为主题的活动,“我爱学校”系列活动:首先让学生去发掘学校的魅力,通过摄影、绘画、作文竞赛、主题班会等活动展开;第二步“爱学校”用什么行动来表达对母校的爱,帮助学生规划人生目标,规划高中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第三步,“我爱学校”,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是我们成长的舞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学会情绪管理,发现及利用个人特长,学校组织心理测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个人优势、利用优势发展。初高中衔接阶段会遇到很多困难,高一阶段要在指导学生适应高中生活方面下功夫:鼓励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如利用军训过程,培训学生良好规范,吃苦耐劳的品质;开设基础的心理训练课程,通过“优势取舍”、“模拟招聘会”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培养自信,正确对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通过“优势学习”、“思维导图”等活动培训学生聪明地学;通过“走下情绪的电梯”“合理情绪疗法”等让学生学会在愤怒当头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处事。

高二年级开展主题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携手共同进步”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对话”、“我的友谊之花”、“感谢校园活动”、“面对青春期的来临”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和父母沟通商量,明确作为家庭成员,要承担的责任,培养感恩与宽恕之心,更好地处理同学之间的友谊、异往。在社会实践中加入心理合作游戏,通过“生命的底色”、“不作受害者”等让学生学会利弊分析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高三以“帮助学生激发内在动机,实现目标”为主题的活动,开设心理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开设主题课程,如通过“学习的乐趣”主题课程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通过“做自己的尺子”课程训练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通过“我的未来之路”课程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激发学生为了实现目标而自我奋斗的激情;通过“微笑走过花季雨季”“我的情绪我做主”系列课程,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花开不败―― 珍爱青春珍爱生命”课程,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自己的不完美,珍惜青春,热爱生命,顽强拼搏提升学生整体自我效能感。

此外,学校还应重视培训家长,让家长能够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为学生心理发展提供支持。很多家长非常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主要是家长不会正确地监管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因此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这方面的培训,从青少年心理发展角度系统培训家长教育方法,如利用 QQ 群定期发表家教指南,针对本班学生出现的问题与家长及时沟通。把家长会办成家长的学校,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家长如何给予孩子正确的家庭支持;如何看待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考前焦虑和考后倦怠的应对方法;培训亲子关系相策略、健康家庭关系的处理方法等。

【参考文献】

[1]阳志平.积极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高中生如何规划人生范文4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但是,信息时代的冲击,寒窗苦读的压力,农村高中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本文从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农村高中课外经典阅读的现状,阐述了如何增加经典阅读量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高中;课外经典阅读;现状及思考

一、农村高中经典阅读的必要性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曾经出现过的书籍可以千万、亿万计,但真正被誉为经典名著的作品,却是凤毛麟角。经典名著,是由时间洗涤,历代读者审验而最终留传下来的,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跨时空的穿透力之作。它蕴含的人生哲理,能够跨越时空局限,打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读者。伟大的经典作品必须有深刻而合乎真与善的内容,又必须有美的表现形式,更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才可能藏存久远。因此可以说,经典名著凝结着人类的聪明智慧,塑造了民族的文化底蕴,注解着时代的精神风向。“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培根的这句话充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经典可以传承优秀文化、提高艺术品味、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而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阅读的目光放在青年学生身上。

高中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定型,正处在增长知识、能力、素养的关键时期,阅读经典名著不仅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提升他们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现在提倡中学生乃至全国人民诵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即所谓“远离时尚,潜心经典”,是想使人们被“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所蒙蔽的良知和自尊有一扇可以透光的窗子。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有代表性的历史经典名著上,将它读熟,甚至背诵,再由此而领悟其它,并借此来触摸一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深沉积淀,深入古代圣贤的心灵世界,破译中华民族崛起的密码,寻回中华民族的深层智慧。佛家言:“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古人语:“一经通百经通”,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直被作为语文的重要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典阅读为人的素养尤其是文化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有效地开展经典阅读,对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有着重要意义。

二、农村高中经典阅读现状的调查

我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拜泉县第一中学高三年级组12个理科班级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75份,收回571份,设计题目33道。调查发现,农村高中学生经典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课外阅读时间不足。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但是农村高中学生的阅读远远低于这一要求。通过调查了解,他们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想读书的时候就看看,不想读的时候连书都不摸,主要原因在于功课太紧、作业太多、没有过多的读书时间。

二是课外阅读的目的在于娱乐。很多学生知道读名著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文学水平,但只有少数学生选择在课外读名著。问及“读”四大名著是通过书还是通过电视,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电视,许多人认识鲁智深、宋江、曹操等文学形象都是通过电视,且对这些人物的了解远不及对成龙、周星驰的了解。中外名著不再是阅读的首选,更热衷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娱乐文化。经典名著的阅读处于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很多人已经丧失了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和欲望。

三是课文阅读的目的在于减压。调查显示,农村高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目的属于消遣娱乐的占了绝大多数,无目的阅读也占了一部分,用于学习的只占了很少一部分。目前就业的金钥匙依然是名校毕业或高学历文凭,老师和家长往往排斥孩子阅读课外书。因此阅读经典只是学生在高压学习状态下的一种减压释放。

四是课外阅读的指导不力。目前虽然高考的录取率比较高,但是学校、家长把关注的目光放在重点大学上,把考取重点大学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老师往往担心学生阅读课外书会影响高考成绩,根本就没有时间,也不会对学生阅读课外书进行指导。一些文科老师,甚至也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诵经典名著中的名言名句就可以了。

三、农村高中经典阅读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针对农村高中课外经典名著阅读的研究很少,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初中生课外阅读、职业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几个方面,还有一些研究者关注经典文化对青少年成长起到的作用。

近年来,经典文化的流失现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论语》热播,反映出国人并不是对经典文化失去兴趣,信息化时代的眼花缭乱,全球一体化经济多元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经典文化曾悄然淡出我们的生活。如今,经典文化通过多种途径又逐渐回到人们视野中,高考大纲逐年增加阅读所占的分值比重,经典文化以经典名著阅读的形式走入了中学的课堂。为了更好的研读经典名著,研究者目前提出的建议有几种:第一,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明确经典阅读的目的。第二,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形成经典阅读的磁场。第三,督促鞭策,指导学生养成经典阅读的好习惯。

四、影响农村高中经典阅读的原因探究

在现实的背景下,课外经典阅读面临着巨大的尴尬与危机。阅读经典的动力应该是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语文教学应该在自主选择与动态建构中,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在平等的“对话”与“理解”中完成阅读的使命。阅读经典,就是要通过与先贤“对话”,与经典“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先人们的人生,理解先人们的思想与感情,从而反观自身,体味自我的生命状态,反思自我的生命历程,逼近自我生命的本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

探究这种现状形成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社会上下大喊素质教育,但它依然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原因何在其实世人皆知是制约教育的“魔棒”――高考不变,导致评价学校的标准也无法改变。学校就只有跟在应试教育的大旗后亦步亦趋。谁敢斗胆与教育体制挑战,中考、高考能答应吗?家长会首肯吗?因此,学校只有无奈地喊两句点缀性的口号,而大行特行应试教育之实。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排名次,教师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学校将每个学生的课内与课外的学习安排得如同工厂流水线上的程序,整齐而又划一,没有个性与特色可言!机械化的管理自然就有机械化的产品。于是乎,从早读到晚自习,学生每天所要面对的就是书山题海。教科书、习题集成了支配、主宰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们成了真正的“特困生”!严重的睡眠不足,没有闲情来读书。即使哪一天偶有闲暇,书兴大发,但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也使他们不敢逆流而动。更何况老师的“谆谆教诲”,也使他们不忍为之。惟有潜心苦读,金榜题名,才是正经。否则,“读尽诗书亦枉然”。其实,老师们何尝不明自,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关键。“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建立在“读书破万卷”的前提下的。但为了升学,为了高考,也只能违心地规定“一心只读考试书”了。

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整天埋首于题海而无暇他顾,自由支配时间少,在这种情况下,围绕考试的教辅书自然大行其道,课外阅读很难进行。过重的学习压力还使得有些学生甚至见书就烦,对于课外书籍,避之唯恐不及,又怎会愿意去主动阅读呢?

对于一部分喜欢阅读的学生,家长、老师还不时出来反对,禁止他们读“闲书”,这使得他们的读书热情不仅未受保护,反而遭到压抑甚至扼杀,不少学生无奈地同课外阅读挥手告别。

此外,在语文考试中文学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考法极其简单。学生无需阅读莎士比亚、普希金的作品,而只需记住他们的代表作;无需欣赏黛玉的荡气回肠的葬花吟,只需知道她是作品的主人公即可。在高考的阅读题中,虽然开始注重选文的文学性,但由于很多题目仍采用标准化试题,使鲜活的文章、灵动的诗歌变得死气沉沉,这就否认了文学的特征,无法真正考察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悟性与文字的功底。这种导向反过来又作用于语文教学,使广大的语文教师和中学生忽视文学作品的欣赏,转而去反复操练那些机械重复的练习。

二是农村学校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投入比重不平衡,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轻普高。农村高中教育设施落后,教育思想滞后,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被教学质量高的院校许以优惠的条件“挖”走。上线率是衡量一个老师、学校的硬性指标,其他如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指标都可以忽略不计。

三是阅读环境的影响。对农村学生而言,学校图书馆规模小,设施简陋,有的图书馆甚至只是一种摆设,藏书非常有限,更别说一些经典名著。农村条件有限,大部分家长自己不读文学书籍,也不很支持孩子阅读,缺乏一种阅读的家庭氛围。有的古典名著文字难懂,有的名著情节不精彩;有的名著离自己生活太远,不理解,造成部分学生也不大喜欢阅读经典名著。

四是大众文化的影响。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容易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内在精神提升。大众文化正在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目前大众文化对高中生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使人阅读兴趣锐减,阅读的内容休闲、轻松化,阅读的品质退化。影视明星、网络游戏、时尚商品等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各种流行阅读正在迅速兴起,而读经典名著正越来越成为一件费力的事。“经典阅读危机”已经向我们走来,而且势必会波及到我们的语文经典阅读教学。

五、改善高中生经典阅读状况的思考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勤于阅读、书香四溢的民族是兴盛的充满创造力的;而一个漠视阅读、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停滞的、前途可悲的。素质教育全面深入的推进,使教师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阅读不仅可以提高认识功能,而且影响着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阅读既是一个人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省自我,提高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因而它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阅读永远只是一个示范、一个例子,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有赖于课外阅读的发掘指引;学生视野的开阔、思维品质的促进也有待课外阅读的扩展和加强。因此要切实改善高中生阅读经典的状况。

一是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学校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占据了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发展意义绝对不可低估,而且可能与流行的快餐读物阅读形成了一种张力,这对学生的健全发展也是绝对必要的。文学名著的阅读可以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懂得真善美,识别假恶丑;可以驱除杂念,可以净化灵魂。学生如果远离经典名著,必然会导致精神“钙质”的缺少和欣赏层次的低下,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因而,要达到提高高中生对阅读经典文学热情的目的需要:通过阅读,可以提高自己的注意能力;通过阅读,提高自身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加工能力;通过尽可能多地阅读文学经典,从中汲取文化精髓,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唤醒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阅读,使自己养成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只有真正产生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

二是要淡化功利思想,让阅读成为高中生精神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一路书香,将一生辉煌。书卷气一直是一种迷人的优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我们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这份人生的美丽,使他们沉迷于书香的世界。让阅读成为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学校、家庭要齐心协力,突出课外阅读经典的主题,抛弃功利思想,创设阅读文学经典的条件、氛围,建构有利于中学生的良好的阅读空间。首先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从改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优化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对策,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掌握有效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积累、逐步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品位等等方面上发挥作用,成为推动文学经典阅读的主力。其次要抓好课堂这一主阵地,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在经典名著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方式,使经典课堂教学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经典学习的主动性;合理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课外经典阅读做科学的规划与指导。

三是科学规划,引导学生制定阅读书目。书海浩瀚,名著如山,新作迭出,而人生有涯,高中生更是精力有限。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一位化学家如果以每周阅读40小时计算,光是浏览世界上一年内的有关化学方面的有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就需要48年。”所以必须对所读之书进行选择、做系统的规划。可以以教育部推荐阅读的20部名著作为突破口。在推荐上述作品的时候,可以注意与教材的配合。学习节选的时候可以介绍全文,如学习《边城》节选时,可以介绍完整的作品,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介绍《红楼梦》。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注入时代的“活水”,补充介绍现当代中外名篇。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舒婷的诗歌《致橡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等。

四是结合多种阅读方法,有效指导。如果从阅读时效来分类,阅读可以简单的分为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能。精读是一种充分理解、记忆的阅读。精读要求精神高度集中,思维非常活跃。在阅读中一丝不苟,逐字逐句,细嚼慢咽,精思熟悉。不仅要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还要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哲理。一般每分钟阅读250字以下,理解率90%以上。略读,相对于精读而言,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一般每分钟阅读250―500字,理解率80%左右。快读每分钟阅读500字以上,理解率70%左右。一个好的读者,无不喜欢读书,这种人读书的速度由他所读的内容而定,对于弥尔顿的诗必须逐字逐行地读,对于马考莱的史必须一句一句地读,对于沙克莱的小说必须一段一段地读,对于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必须一页一页地读。同时,阅读中又需要熟读深思,这是阅读过程的深化。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若只读书不思考,即使学富五车也只能成为两脚书橱,毫无用处;而凡是能读书又能思考的人,最终才会有所创造。阅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融入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从经典阅读中找到乐趣,得到提高,从而更爱阅读。

高中生如何规划人生范文5

误读一:认为“课后零作业”=“零作业”。

不可否认,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很好手段,也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良好反馈,但如果作业过多,学生来不及完成,最后为了交差就走上抄作业的道路,那么作业可能起的就是反作用,至少作业作为教学检测手段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作业多不多不是老师说了算,而应该以学生的标准衡量,而且不是每门功课的任课老师说了算,而是看9门功课合在一起学生完成所需的时间。在调查中发现有学生说如果作业不做,考试就不知道怎么答题了。其实课后零作业不是学生不做作业,而是把作业前置到课堂上做,这样作业就不可能很多,这样教师就必须精选习题。当然这个课后零作业也可以打个引号,一个星期布置一次作业,每次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这个应该也可以算“零作业”了,而我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让零作业彻底零到底,也就是平时和放假都没有作业。

误读二:认为该模式下学生不做作业,教师不批作业,是教师偷懒、不负责任。

因为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读了9年书,从来没享受过作为考试科目的功课可以不预习和零作业的,更不用说作为高考科目的高中生物来说了。所以在今年9月份开学的第一课上我说要尝试该种模式时,学生都惊呆了,完全不敢相信,一部分学生认为我是骗人的,或认为我想偷懒,不负责任。但之后期中考试的成绩让学生知道我其实是很负责任的老师,为了能让他们减负,我付出了许多。下面是我摘录的高一某学生对该教学模式实施三个月后的评价:“一开始零作业这种想法在我们头脑里是想都不敢想的,在我们眼里高中就意味着作业+作业+作业,无止境的作业也许就是一开始我们眼里的高中生活,但自从上了高中的第一节生物课,我们伟大的东哥告诉我们生物会实行零作业的时候,我们新高一学生的人生观都颠覆了,怀着这种‘赴死’的心态,我们就走进了我们东哥的课堂。你的教学模式在以前真的就是闻所未闻的,一开始听到零作业的时候,我们也还在怀疑会不会没了作业就会影响到我们的成绩,谁知道刚好相反,同学们好像上课都认真起来了,以前那些上课睡觉的同学也被你犀利不失内涵的言谈、轻松幽默的氛围所感染纷纷都向你投来钦佩的目光。”也有老师和我说你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教育局教学“六认真”要求,不批作业你不是偷懒吗?我想说的是现在高中生的作业不是少的问题,而是太多了,学生的作业压力很大,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江苏省教育厅多次发文要求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但真正又有多少人这么做呢?课下不批作业也不等于课堂上不批作业,不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相反,课堂上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并对之进行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误读三:认为该模式只有在特定的高考模式下才能实施。

有老师对我说现在的高考模式就要变了,你这个模式只适合于现在小科目算等级的情况,如果一旦小科目也算分数,那么是否意味着该模式的终结呢?想想有一定的道理,毕竟算分数和算等级是有点区别的,在一定分数范围内都是一个等级,而分数是实实在在的,达等级容易,算分数难。但我认为教学不仅有老师的教而且有学生的学,关键取决于学生的学,学生如何学很关键,是被动学还是主动学呢?教师课后不布置作业,不等于学生必须不做作业,学生可以自己看看书和找题做,这就是所谓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证明,没有一个考上本科的孩子是通过被动学习取得的。其他科目也可以通过减少作业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哪种高考模式下,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提高课堂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享受课堂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是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而该模式无疑会受到大部分学生的欢迎,而教师要做的是:一边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一边设法改变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应该就是一场革命,不仅要“革教师的命”,而且要“革学生的命”。

误读四:认为该教学模式是为学生学习语数外三门主科服务的。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小科目尝试该教学模式,无疑在现今的高考制度下,为学生学习语书外三门主科留出了很多时间,对更多学生能够考进本科帮助很大。下面是我摘录的高一某两位学生对该教学模式实施三个月后的评价:一位学生说:东哥的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的教学方法,我很喜欢。他让我可以把更多时间放在学习三门主课上。另一位学生说: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过“零作业”,所以觉得零作业很新奇。我认为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在忙碌的学习环境里实行零作业不仅可以让我们挤出更多时间花在三门主课上,更能够让我们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的是这样吗?零作业的目的仅仅是给大科目让路吗?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与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效率、重视程度、智力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等都有一定关系,当学习时间达到了一定数量后,学习成绩将不再提高,这叫学习时间的饱和点,这时候决定学习成绩的因素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其他因素。大科目无论在课时安排上,学生重视程度上也与小科目有很大不同。这时候再增加其学习时间作用不大,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会效果显著。“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真正的目的和意义是:让教师尝试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让教师从批作业中解放出来,由“主动讲解”向“被动倾听”转变;让学生尝试进行课堂学习方式改革,由“被动听课”向“主动思维”转变。改变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的通过“题海战”提高学习成绩的观念。

误读五:认为学科特点导致只有生物可以尝试该教学模式。

很多老师和我交流时谈到生物可能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才能尝试“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因为学科的特点不同导致很多学科不可能尝试该种教学模式的问题。当然不同的学科教学的方法、教学的策略会不同,但作为高中的一门考试科目还是有一些相通的地方,一般都是掌握一定的原理、方法,识记、理解和应用的过程。生物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首先确定了它不仅需要理科的思维,而且需要文科的识记。没有哪个教育家说过学习生物可以不用做作业,也没有哪个教育机构规定生物不需要布置作业。市场上各科参考书的模式基本和生物是一样的:知识梳理,例题详解、课堂适应性训练、课后强化训练等栏目。这无疑说明生物和其他学科一样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基本是一样的。还有不管是学测还是高考,每个科目都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上也都会有考点分布,学测和高考的出题也都遵循考试说明上的考点。如果能研究考点与考题的关系,也就可以对考试了如指掌,这样教师对教学的把握就会更大,上课效率就会更高,也就不必看到试卷就想让学生做,这样对题目的精选也就有的放矢了。2015年被南大理科强化班提前录取的南京一中学生陈竞嘉说:“化学老师的授课方式非常特别,他一直给我们灌输一个概念,化学靠自觉,作业带着写,虽然在作业布置上‘放养’,但老师在课堂上讲起测试题来分外精细,老师讲试卷的速度非常慢,甚至有过一堂课讲一个选择题的记录。”可见还是有化学老师在作业布置上也在向“零作业”靠拢。再说学生对其他科目老师采取该教学模式也是有所期待的,下面是我摘录的高一某位学生对该模式的评价:“高中作业繁多再正常不过,但是还好有生物的零作业减轻了点负担,有时希望所有科目都采用,但好像有些不现实。”不过我欣喜地发现,其实在我们学校除了我,还有一些学科的老师也在尝试此种模式。我想教师只有不断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与愿望,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高中生如何规划人生范文6

[关键词]CDIO 大学生教育管理 科学化

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CDIO的培养模式开展工作,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使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更加与时俱进,切合实际。CDIO模式中,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生命周期模型。

首先,构思(conceive)。在CDIO模式中,构思属于第一阶段,包括确定客户需求、企业战略、商业计划等使命愿景,即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使命与目标的明确是最基础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后续几个环节的开展,在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作为辅导员我们首先需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思想,明确高等教育在大学生一生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大学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最佳时机,同时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经历过高考的风雨洗礼,从高中苦读的校园环境进入到自由开放的大学,这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个新的起点,有海量的信息与新鲜的事物等待他们去探寻,四年中他们源源不绝的进行汲取与吸纳,而这些不会随着大学的结束而中止,相反会渗透在今后生活的点点滴滴,乃至贯穿其一生,因此高等教育既是阶段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以此为出发点,作为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不应该就事论事,而应该将每一个事件串联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闭环,把四年的大学教育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过程。

其次,设计(design)。在CDIO模式中,设计是将构思阶段的使命与愿景进一步具体细化的过程,是下一个实施阶段的依据。根据CDIO一体化的核心思想,我们应该把大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与规划,以“我的大学”、“我的集体”、“我的职涯”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进行长期和系统的工作。新生入学后,要利用军训的有利契机,对新生开展以组织纪律教育为主的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代表现身说法,介绍学习经验与学习方法,利用各种宣传途径让新生感受作为一个优秀学生的典型事迹,使学生尽快了解“我的大学”,掌握校规校纪,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与生活习惯,为今后四年的大学生活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在学生对“我的大学”有了一定认识之后,继续开展“我的集体”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在班委会、团支部、寝室长配备建设完毕后,以“我的班级”、“我的寝室”为重点,让曾获荣誉的优秀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优良学风寝室集中进行风采展示,以形象的方式倡导学生创建优秀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优良学风寝室。同时,由心理健康中心组织开展“寝室向心力”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增强寝室同学间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当学生完成了一个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逐渐适应了“我的大学”、“我的集体”、“我的班级”、“我的寝室”后,要继续开展“我的职涯”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如何度过一个积极、充实、有价值、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专业教师、知名企业的CEO给学生作专题讲座或与学生交流座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与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帮助学生规划四年的学习目标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并以书面的形式体现即每名学生都要有一份自己撰写的《我的职涯规划》,对本人一生的职业生涯作总体规划,使得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更有目的性与计划性,为今后的人生都能铺平道路。

再次,实施(implement)与运行(operate)。CDIO模式中,实施和运行阶段是指完成从设计到产品的转变过程以及交付使用后对客户的预期价值评估和对系统的支持、维护与升级改进,是对前期构思的总体愿景与使命以及具体设计方案付诸实际的过程。有了CDIO一体化的核心思想,日常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时候,我们需要切实有效的实施细则与运行机制为支撑,保证预期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我们应当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评体系,成立专门的考评领导委员会,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工作小组,围绕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文化修养、身心素质各方面进行360°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估。每学期进行一次,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责成专人根据相关记录情况,结合工作小组提供的材料,综合审查每名在校学生的素质测评结果,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自测,多方综合出考评结果,并公示三个工作日,让全体学生进行监督。在每年的五四评优及年度评优中,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评结果是主要的评优参考依据,根据科学、规范的考评体系而产生的评优结果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评优结果的透明、客观与公正。同时,各种评优结果要进行公示,并组织获奖学生及班级对新生进行风采展示,一方面是对获奖者的表彰与鼓励,另一方面是对新入学的学生一种最直观而生动的教育,让新生在获得抽象概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通过对新生开展各种系列主题教育,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完成学生自评与他评的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评作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与管理手段,最后以此为依据产生五四评优及年度评优结果,再组织获奖者学生及班级对新生进行风采展示,现身说法,这样就形成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一个一体化的闭环,从而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与连续性。

在日益发展的当代社会中,高等教育面临着越来越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CDIO的培养模式可以为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开拓一种新的思路,提供一种新的可能。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应该学习CDIO的培养模式,牢固掌握CDIO一体化的核心思想,熟练运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周期系统,解决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