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的好处范文1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习习惯 培养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那么何为习惯?习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释义:指由重复和不断的强化而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更改的行为、倾向,并且能为完成某种工作而巩固下来的一种需要。概括起来就是长期养成的不易更改的自动化的行为倾向和需要。那么学习习惯就是学生在长期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一种自动化行为倾向,包括学习的技能,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时间,学习的笔记,看书的重点等等行为。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更是学生今后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终生学习的基石。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作为常年工作在一线教师岗位的历史教师,在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方面有几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种不同的教育工作者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著名教育家孙云晓在其著作《习惯培养六步走》中就谈了这么五条:一心向学的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严格执行学习计划的习惯;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笔者通过多年的认真观察和研究,结合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具体概括为以下四个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积极思考,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客观评价,能于交流的学习习惯;认真听讲,复习归纳的学习习惯。
一、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主动学习而是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于知识的深入探究和为探究活动而做的诸如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等的活动。
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教师必须革新观念,由传统的“教”学生变为“导”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历史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在讲述某件史实时,不能只单单看其表明泛泛而论,而是还要深层次的探讨其深层次的原因,背景推动力和影响等,另外某个史实也必须需要其他的相关资料来进行佐证和补充(包括史籍、图片、实物、遗迹、遗迹等)。这些要就就决定了教师在平常授课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通过引导,提供交互式的对话平台等方式,引领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通过一二堂课的示范和讲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积极思考,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
这是紧跟着第一个习惯的第二个良好习惯。在学生探究学习资料和收集资料的时候由于学生个人能力和认知水平所限,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可能会对整个历史事件进而产生误读,从而产生完全相反的学习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一旁时时的引导和帮助,时刻关注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的每个阶段,并在关键时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在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或是比较重要和关系到全局性的地方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在学生收集到了新资料的时候这样提问:这是一段什么样的材料,为什么用这段材料,用了之后有什么问题,在学生通过推论得出一个结论时候提问:为什么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可不可以推出别的结论,还有没有别的材料可以推出该结论等问题。
三、客观评价,能于交流的学习习惯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常常需要对某个历史人物或某个历史史实进行客观评价。在教材中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有比较确定的评价的,而有一些是没有的评价的只有一些模糊的描述和大致的经过。这就要求学生在对待那些有确定评价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迷信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没有评价或评价模糊时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评价。当然在进行这些评价时许多学生可能存在着片面化,单一化,情绪化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团队合作来进行交流和探讨,以期能达到尽量全面和尽量客观的评价。尽管小组讨论后提出的评价也不一定是全面的,也有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与传统教学相比,更多是创见,是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评价显然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体现。所以学会合作交流并能给予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以恰当客观的评价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来学习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
四、认真听讲,复习归纳的学习习惯
这是最重要的学习习惯。也是作为学生必须学会的最基本的学习习惯。虽然课堂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和无可取代的。教师在必要时刻的提醒和引导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教师这种作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的学习中都是其他模式或形式所无可替代的,因此在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地位确立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应该动摇的。在课堂上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的最重要表现就是认真听讲,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维持良好的纪录,及时制止开小差,乱讲话等影响课堂纪录的行为,保持一个宽松却纪录严明的课堂氛围。布置适当的课堂作业,使学生保持一种相对紧张的学习氛围和动力。教师在课后可以进行小结,大体归纳本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分析和归纳具体的知识点。在学生准备材料时也可以布置相应的分析归纳题目,让学生养成归纳的习惯。课后作业中布置相应的复习题目,在上课去利用一定时间回顾之前的知识点,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养成复习的好习惯!当然最后一条学习习惯是放之各学科皆准的好习惯,也是学生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必备的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非智力因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教学实践中,在日积月累中逐步形成和实现。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的坚持下去。相信良好的学习习惯必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从而完成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完成教学的最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管理学的好处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四个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79-01
一、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此外,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给足自学时间,加强自读自悟,要鼓励交流感受、质疑问难,为合作、探究铺路;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全班讨论交流的调控,使合作探究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值得警惕的是,由“教师为中心”滑向“对学生放任自流”。关键是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教师加强指导,一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二要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那些重要的、学生忽略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指出来,去引导学生把握理解。
二、正确处理“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
以“课本为中心”,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也就是要活用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时过境迁或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时令节气不合的课文可以调,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如,有关“奥运”的,伊拉克战争的,新农村建设等等。
但是,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语文教科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小学阶段,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语文教科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凭借,一定要用好、教好语文教科书。
在一些教师身上,出现了甩开教科书,过多、过早补充其他教学内容的倾向。如,字还没有好好认、好好写,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就大量引进其他文字或音像资料。与此相关的,如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还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教师就鼓励学生离开课文发表意见。如,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不去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精神,而鼓励学生大谈苹果、梨子比花生好,又好吃、又好看……引导发散思维要适时,引进课程资源要适当。比较好的做法是老师在教学前适当引进作者、背景等资料,教学中适当引用其他教学资料。
三、正确处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这样的教学方法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新课程改革,要求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
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管理学的好处范文3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关系
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性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教师有目的地选择、组织教学过程最佳方案,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任务的解决达到可能范围的最大效率。教学过程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缩影。对于我们英语课堂教学来说,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追求的最大效率就是在每一个有限的课堂内,以教学内容为中介,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从而在知识、能力、情感、策略、文化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与提高。然而怎样才能获取“最大效率”呢?笔者认为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发展能力的关系
从《心理学》上说,技能是通过实际操练而巩固起来的活动方式,有技能并不完全等于有熟巧的功夫,熟巧是在已经具有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有这些理论指导,能理解所从事活动的性质,熟巧的形成就会更快更容易。那么,要掌握一门英语,仅获得语言知识和具有运用语言知识的熟巧是不够的,语言知识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具有语言知识技能技巧的学生,并不等于已具备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英语教学任务之一应是通过教师传授基本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削弱了课堂教学效益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张变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当今,人们对待课堂上的师生关系问题正好犯了这个毛病。 初中学生尚处于不成熟的年龄阶段,自控力不强,大多数学生都需要在老师的监控下学习;而且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其学习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没有老师的科学安排、深入浅出的讲解,说他们能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
2.教师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中心,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让学习落到实处
现在很时髦的提法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中却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认为课堂上组织更多的活动,即任务,便是尊重了学生“主体”。于是不管是否需要,不管什么课,堂堂课都开展活动,热热闹闹,至于结果却不甚考究。结果我们发现,许多课堂上,知识未得到落实,学习任务被压在了课后。“以人楸尽本褪且匝生的发展为本,以其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堂上学有所得、打牢“双基”,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厚实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就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误解。
三、教学与学生学习应考的关系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认真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当前,由于客观上存在片面以学生中、高考成绩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师水平高低和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现象,致使学校一些教师认为,执行教学大纲固然重要,但应付考试则更为必要,考试考学生什么,就着重教学生什么。考试没有听、说试题,教学中就放松或放弃听说训练;考试不考翻译题,教学中就不注重于这方面的训练;考试题型以标准化的客观题为主,教学中就大搞选择题型,模拟练习。为了学生考试的分数,甚至有的教师改变教学计划,减缩教学进程,大搞应试技巧训练等。对于此种做法,模拟测试对复习巩固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对提高成绩也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如果单纯地搞题海战术,除了能训练学生机械模仿及猜测题型的能力外,势必影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训练,导致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不全面,基本知识不扎实。因此,应客观地看待考试与正常教学之间的关系,按照教学与学习英语的规律,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教学,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讲与练的关系
新课程有四种提法:精讲多练,精讲精练,精讲泛练,精讲不练。对于教材的有些内容讲后需要多练,适当的练习;有些内容精讲后要学生有示范性的练习,做到举一反三;有的内容通过讲解再稍微一练就明白了;还有的内容讲过后学生部练也能掌握了,就不要练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作业时注意质与量的问题。精讲有利于记忆;练习多少要看教学内容、课程性质;不管如何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实践,去思考,使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锻炼他们的智力与能力。如果把多练理解为练得越多越好,无限的加码;把精练理解为练得少一点,于是对作业不加挑选,使学生无法理解所学内容,都打不到练习的目的。
五、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管理学的好处范文4
关键词:阅读教学;传统做法;新理念主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88-1
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努力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师生应互相尊重,多一点感情交流,多一点思想碰撞,多一点人性的关爱。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民主气氛,运用多种手段尽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当处理好其中的五对关系。
一、讲析与诵读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也比较重视诵读的,只是诵读时间大多安排在课外,诵读的内容仅是应付考试,对诵读的指导很少,在课内更多的是进行内容的讲析,其实,讲析永远代替不下了诵读,而诵读很多时候能够完成讲析的任务。笔者认为,诵读不是一般的熟读背诵,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有目的、有讲究的吟诵。指导的第一步便是准确、流利地朗读,读准字音,要求字正腔圆,不添字少字,不读错字;第二便是引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之美,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分清重音,读出停顿、对偶句,排比名处读出那种排出例海的气势,整散结合的句子,读出其轻重缓疾的错落之美;第三便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每段每句的感情,当然不是靠讲析和肢解,而重在学生主动参与诵读实践。
那种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诵读往往能深深地感染诵读者自己,使人不知不觉沉醉于其中。要真是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少说也已成功了一半。另外,在指导诵读中,范读的功效是很大的。
二、教师的自我鉴赏与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般而言,文章的欣赏最基本的技术层面,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知人论世;②理清思路;③明确主旨;④体会技法;⑤品味语言。作为基本的鉴赏要领,我们只要有意识地多引导几次,学生便能掌握。课堂上教师应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积极思考,并大胆质疑探究。这样,学生的思维,不致因课堂教学的局限而陷入一个狭小的思维谷,学生人人开动脑筋,个个踊跃发言,思维的火花就会迸射。多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学生便能文思敏捷、语言鲜活,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就会得到很大提高。
三、说教与个性解读
学生或因知识储备的欠缺,或因人生经历的单薄或因性格品质的幼稚,对一些文章的理解不可能很深入,有时甚至很肤浅、很片面。 我们不能一开始便作过高的要求,硬把学生引到所谓的标准答案中来,这会让学生很难接受。长此以往,要么使学生的思维僵化,要么使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失去自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文章的理解往往是多层面的,教师不可作唯一标准的解释,而应对学生不同层次的理解给予更多的包容和肯定。因其理解的多元,就应强调学生会学,而非学会,看重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个体性,引导学生去讨论,去理解,去感悟,让学生在宽松舒适的环境中行动起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是要改变过去教师定目标、定内容、定教学方法的全定式,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创设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通过相关活动的交互作用,产生面对面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合作解释、共同提高的效果,这样每一个同学都是参与者,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课外练习与阅读积累
在教学中,题海战术还是被许多人视作法宝。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适当的练习还是必要的,但打题海战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们有责任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将更多的时间用在阅读上,大量阅读的效果是题海战术难以企及的。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许多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学生多渠道学习语文的高度概括,课外阅读为学生开展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增大了语文信息量。它既是自读课文中“自读能力”的延伸,又可以弥补课内不足,提高自学能力,紧张的学习之余,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目,指导他们正确选择课外读物。如:学习《赤壁之战》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认真写读书笔记,教师定期组织交流,让学生们推荐自己认为最佳的段落或文章,或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辩论会,交流收获,评判看法等。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阅读水平越来越高,自读能力自然会相应提高。课外阅读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插上腾飞的双翼,会结语文学习引进源头活水。
五、教师传授与学生感悟
1.让学生发现文中美的现象。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选文都文质兼美,塑造了一系列彪炳千秋、光彩照人的形象。如总理、等形象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管理学的好处范文5
【论文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作文起步阶段的教学工作,可以使整个作文后续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要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我认为首先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从篇幅入手。处理好先短后长的关系
这一先后关系主要针对作文的篇幅长短而言,学生在一开始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尽量的往长写、往多写。在学生自己也认为作文就是长篇大论,写不长,写不多就不是作文。或者不是好作文。这样在学生一开始学习就形成了一种错误的作文心理状态.由此导致了很多学生产生了望文怯步的不良心态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一开始就逃避.厌倦或者恐惧作文,而在作文教学中充当了“逃兵”。同时还导致很多老师遭遇“作文难教,作文难改”的不良教学现象但是假如我们能改变过去的作文长篇大论的思想,重视引导学生不论长短,信手拈来.让学生一开始接触作文就觉得易而不难,使他们不丧失作文的兴趣和热情,能积极得投人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然后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门并踏上作文成功之路.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从要求入手.处理好先简后繁的关系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很多人往往容易犯急于求成的毛病,一开始教学就给学生限定了很多作文要求,其结果不仅使学生没有学会作文.反而一头雾水,不如从何下手,进而增加了作文的心理难度。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或者梯度,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作文教学的过程也一样,在作文起步教学中尽量简化降低作文难度和要求,使学生能够望而可及,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到出路和希望,能够尽量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学习作文,这样使学生在心理上能站在作文成功的彼岸,从而看到希望,愿意学习,为学会作文打下伏笔。
其次还要从作文内容设计要求上做到由简到繁。比如叙事性的文章,一开始只要求学生能将一件事情叙述完整即可,不必过于重视细节的描写。描写性的文章只要能把所看到的写出来,无论多少.只要真实即可。这样使所有学生在作文中能很容易的体会到作文成功的乐趣,增加学习作文的自信心,从而促进作文教学的有效推进和发展。
3.从内容入手.处理好先易后难的关系
万事开头难,很多老师认为作文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但如果从根本上来理解,作文过程其实是很自然的情感抒发和事件的记录。它是将人们的情感、认知、经验等以文字或者声音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传承保存的过程。在作文的起步阶段,尽量从题材、体裁、写作目标、教学语言等方面降低难度要求,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态度,消除作文的消极和恐惧心理,从而达到“愿意作文”的主动学习状态,继而为后期的作文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特级教师林伟彤针对刚开始学写议论文时,几乎所有学生都说枯燥、难懂、不会写的情况作了如下言简意赅的铺导。他说:“议论文并不神秘,我三岁的小孙女也会作议论文。有一次小孙女说:我最喜欢爷爷了。”(论点)“爷爷喜欢我,不骂我.买棒冰给我吃,还带我到儿童公园去玩。”(论据)“所以我喜欢爷爷。”(结论,与开关呼应)经过他这样一番非常简易形象的讲解,使学生对写论议的认识和态度有了极大的改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在一开始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生活积累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然后在设计作文教学的内容、题材、体裁、讲授语言等方面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那么相信将会使学生顺利得走好作文起步这一段。
4.从过程入手。处理好先放后收的关系
许多老师在一起开始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就很重视注重学生作文语言和片段的“精”,认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殊不知这样的做法除少部分的学生做到之外,大部分学生却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究其原因是作文还没有写,老师已经限定了很多“这不要”、“那不要”的条条框框。这无形中让学生有点放不开手脚的感觉,从而为学生作文增加r又一层难度。而这一难度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远远胜过了我们所追求的“精”的结果。“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所以在作文起步教学中首先应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能放开手脚和思维去写.然后在学生知识积累和经验日趋成熟完善的同时.逐步地让学生做到“精”。“每个孩子的出生都是丑陋的”。一开始作文教学,学生的作文写得粗糙一点没关系,只要学生能够按照基本的要求,完成作文内容就是初步的成功。因为没有生下来就会活蹦乱跳会叫的孩子。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能正确的看待学生在作文中的“涂鸦期”。开弓才没有回头箭,要想把“箭”射出去,射得远,首先是要能拉得开弓。如果连弓都不愿拉或者拉不开.就强调把箭射得远,那将无异于痴人梦话,空中楼阁。故而在作文起步教学阶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给学生以充分发挥、自由畅想的空间.使学生“放得开,写得出来”无疑是作文起步教学取得成功最得法的举措之一。
管理学的好处范文6
一、在角色定位上,处理好学生与干部的关系
学生干部,顾名思义,既是学生,又是干部,而且首先是个学生,然后才是干部。学生干部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具有双重身份。如何准确进行自我角色定位是学生干部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基本问题。学生是学生干部最主要的社会角色。既然是学生,学生干部就应该与其他学生一样,以学为主,认真完成好各项学习任务,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项学生活动,主动融入到普通学生中去,不能脱离学生集体。是干部,又与普通学生不同,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在思想、学习、生活及工作等方面的示范与带动作用去影响学生,要发挥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公仆,不能搞特权、谋私利,更不能把当学生干部当作做官而一味追求职位的大小和权力的多少。
二、在发展任务上,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学习与工作的矛盾是每个学生干部都会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作为学生干部,不可能像一般同学那样把全部精力或主要精力都用于学习,经常要耗费比一般同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工作,经常要影响到课余学习时间,有时甚至还要占用正常的学习时间。从这个角度上看,学习与工作是有矛盾的。在实际生活中,也确有因处理不当而影响学习和工作、进而影响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案例。怎样才能既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又尽职尽责地做好学生干部工作,即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做到学业与工作两不误、双丰收呢?
第一,要把学习放在首位。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不好学就不可能是好的学生干部。不能认为当了学生干部、锻炼工作能力比学习更重要,不能因为工作忙而放松自己对学习的高标准要求,更不能因为工作而耽误学习。如果学生干部的学习成绩不好,即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再强,在同学中也很难树立起威信。学生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工作,必须始终将学习放在第一位,做到勤奋好学,学有所成。要把当学生干部的压力变成动力来促进自己的学习。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不单纯地体现于活动上的带头上,还体现在学习上是榜样.这样方能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
第二,要科学地安排时间。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它总还是有的。”学生干部的工作要用一定的精力与时间,但是,只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总是有的。要善于安排时间,合理分配工作和学习时间,尽可能把工作安排在课余及休息时间,不随意挤占学习时间;若因紧急工作而挤占的学习时间要及时补上。在学习的时候认真学,工作的时候专心干,做到“鱼与熊掌兼得”。另外,平时既不浪费时间,又善于“挤”时间,像鲁迅先生那样“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学习和工作。
第三,要提高工作效率。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绝对不是用工作时间的长短来衡量的,最重要的还是效率,就是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工作或完成任务。所以,提高工作效率很重要。效率越高的人,时间安排上越主动,宽松的余地就越大。因此,学生干部在工作的时候,不考虑学习,并且在工作作风上要雷厉风行,不要拖拉、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工作,从而保证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另外,在工作中讲究艺术和方法,尽量发动其他干部或同学一起工作,把工作量分解,减轻自身的工作负担,同时在工作时利用零散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