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设计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公园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公园设计方案

城市公园设计方案范文1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绿化工程;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园林的基础知识

1.1园林工程图是根据投影原理和有关园林专业知识,并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和规范绘制的一种工程图样。园林工程图是园林设计师与园林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实施园林工程的图纸表达形式,是设计人员按国家规范及标准,经设计而成的技术语言,它直观地表达了设计人员的园林工程设计主题、设计思想、设计创意及各类技术指标与参数的应用,它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的技术文件。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是施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安全为前提,加强施工组织,以达到实现绿化工程在园林工程中的最佳效益的目的。现对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园林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是绿化施工队伍良莠不齐,难以充分理解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意图。由于绿化施工的严谨性、技术性都比建筑施工低,许多人误认为绿化施工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加上其可观的利润,许多素质不高的施工队纷纷涌入绿化施工行业。他们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土壤、基肥、树坑规格等要求不严,致使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中还有就是由于施工管理水平低,造成返工率高,施工进度慢,管理成本高,树木成活率低。最后是园林工程施工不规范,造成环境污染。那么如何解决园林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呢?解决园林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推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是园林工程绿化的实施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障。随着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不断完善,园林工程监理制已全面进人园林工程绿化施工行业。

1.2园林工程绿化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遵循科学准则,以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园林工程实施中绿化监理工程师既维护业主的利益,又维护施工单位的利益,做到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从而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园林绿化监理人员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能够做到全过程跟踪,一旦发现不合格材料、工序和产品,及时整改,以确保园林工程中的绿化工程每个环节运作流畅,从而保证了园林工程中绿化工程施工的质量。

园林工程图中要表现的对象是山水泉石、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及园林小品等诸多自然和人工景观,其种类繁杂、形态各异。

园林工程图所表达的对象种类繁多,且大都没有统一的形状尺寸,尺度比例变化较大,特别是自然的湖池、山石及园林植物更是形态各异,因此使用工具仪器作图相对较难。为了满足园林工程图自然美、图线流畅的要求,徒手画法就成为园林绘图的重要方法。

园林工程图所表达的自然景观及人工景观,是通过人的设计创意、艺术加工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创造出的符合一定要求的园林景观,它是集多门学科为一体的景观环境再现,综合了美学、艺术、建筑、绘画、文学等多学科理论,因此,其具有较强的综合表现特点。

2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控制管理的重要意义

目前,随着我国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和施工水平的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提供高质量、合理低价、工期短,工艺新的园林绿化产品。但是,要生产一个品质优良的园林绿化产品,除合理的设计、工艺、施工技术水平、材料供应等外,还要靠科学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作为前提。我们知道,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好坏取决于随机应变能力、现场组织能力、科学的人财物配置、以及市场竞争能力。实际上,园林绿化工程在开始建设以前,就已经审查了建设企业的资质与条件。同时,还对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进行了考察对比。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看企业能否保证园林绿化的施工质量和履约能力如何。现场施工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在施工中对上述各投入要素的综合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所以,控制管理在园林工程施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要想扩大市场竞争能力,必须首先要着力抓好施工现场管理。只有搞好了园林绿化施工现场的管理,才能提高施工质量、节约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不断地开拓新的市场。

准备阶段:

工程的准备阶段就是有关人员到现场搜集信息资料,了解掌握施工现场的各种情况等。一般主要搜集环境、水源、电源、土地、交通、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材料、人力资源、对工程施工有利和不利条件等各方面的数据资料,并及时与市政建设等有关部门进行联系、沟通与交流。只有详细了解和掌握这些数据资料, 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研究、分析各种可能会影响到工程施工的因素,利用有利条件,发挥当地的优势,通过分析、计算、比较,进行积极研究解决,才能避免在整个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管理误区,避免出现影响工程质量和耽误工期的现象。

3质量管理保证主要技术措施

3.1质量责任制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质量责任制,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鉴定质量保证书,实行风险工资制。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能、责任权限,实行质量“一票否决权”。使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施工工艺、技术状态等,满足施工规范定的必备质量要求,以达到质量管理目标。

3.2奖惩措施

对现场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责、权、利挂钩,出现质量问题,奖惩分明,决不放过。并设专职质检员,具体措施待工程开工后,项目部协商来决定。

3.3准备工作

3.3.1 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及主要施工技术人员参加图纸会审,接受设计院的设计交底,了解工程特点,设计意图和关键部分的工程质量要求。

3.3.2 组织项目部所有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及施工队骨干工人认真熟悉图纸,做到心中有数。

3.3.3 认真编制施工指导书,进行特殊工艺及新工艺的技术交底,以及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交底。

3.4 质量检查与验收

现场质量检查是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的手段。它包括:工序交接、隐蔽工程、停工后复工前和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检查。

3.4.1 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各分项工程进行质量检查。质检方法有:目测法、实测法和实验法。

3.4.2 质量验收按照工程合同的质量等级,遵循现行的质量检查评定标准,采用相应的手段对工程分阶段进行质量认可。

3.4.3 验收资料和文件是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从施工开始就应完整地积累和保管,做到与施工同步。

4 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4.1责任管理

施工项目承担控制、管理施工生产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目标的责任。建立完善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生产领导组织体系,有组织、有领导开展安全管理活动。

4.1.1 建立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职责,抓制度落实,定期检查安全责任落实情况,及时上报。

4.1.2 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管理的第一人。全员承担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从经理到工人的生产系统做到从上到下,一环不漏。各职能部门、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做到人人有责。

4.1.3 施工项目应通过检查部门的安全生产资质审查,并得到认可。

4.1.4 一切管理操作人员均需与施工项目签定安全协议,向施工项目做出安全保证。

4.1.5 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的检查,应认真详细的记录,做好分配,补偿的原始资料之一。

5 总结

以园林工程施工中要特别注意对负责种植任务的工人进行种植培训,要严格施工中的劳动纪律,切实落实责任与义务,从而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做到不浪费一颗树苗、不浪费一寸土地。

参考文献

城市公园设计方案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四级联网;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2-5289-02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Yancheng Four Networking Platform Building Program

XU Wen-tao

(Yancheng City Labor and Employment Center of Jiangsu Province, Yancheng 224002, China)

Abstract: By using advanced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technology and network products, with the network service provider platform, the four networks in the city, county, township and village construction, detailed planning of all levels of network topology and use of network product features andmodel, to achieve full coverage of the city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information Network.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r networking; program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省厅“金保工程”推进工作要求,要尽快构建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资源库并与部、省进行定期数据交互,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的总体目标。推进部、省两级数据中心和业务经办、信息监测、监督管理、决策支持、公共服务五类应用系统建设,建成覆盖全国、联通城乡、运转高效、安全稳定的信息化体系,从而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慧及民生、服务大众的民生幸福工程。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提升人社部门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部门履行职能的水平,切实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公共就业服务和创业服务平台县、乡、村全覆盖,接受服务实现就地就近,基层服务实现动态跟踪,就业信息实现实时共享、政策落实实现实时监测、就业形势实现及时分析的“五实现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县、乡、村医疗服务站。参保登记不出村、个人缴费不出村、领取待遇不出村,权益查询不出村的农村养老保险经办四不出村服务。

目前,我市数据中心建立已经完成并能与省、部进行数据交互,而我市所辖县(市)、区以及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网络延伸不到,所以经过实地考察、研究,必须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专用网络才能实现上述目标。

1信息化工作四级联网平台建设方案

本项目主要完成盐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县、乡(镇)、以及村级接入点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根据我市“金保工程”建设实际,市局到县一级网络建设,使用盐城联通网络资源,县局到乡镇一级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运营商接入,远期规划村级接入点采用电信ADSL方式经VPDN拨号认证接入。整体网络规划图如图1所示。

图1整体网络规划图

1.1市-县级网络建设方案

该平台市-县级网络统一采用联通10M专线业务,市局新增华为NE40E路由器一套,用于转发盐城各级网点数据业务,并与人社局服务器进行对接;新增华为OSN1500传输设备一套,通过联通传输网提供市局到各县局的10M专线业务;县局增加华为S3352交换机一套,上行汇接市局服务器,向下对各乡镇接入业务进行汇聚。市-县级组网图如图2所示。

图2市-县级组网图

1.2县-乡级网络建设方案

县局到乡镇网络建设原则上采用带宽不低于2M专线;

若部分县城要求采用除联通外其他运营商网络,则线路、设备必须一步到位,在县城汇聚机房提供RJ-45接口与华为S3352汇聚交换机对接。县-乡(镇)级组网图如图3所示。

图3县-乡(镇)级组网图

1.3村级接入点建设方案

考虑到村级接入网点比较分散,联通线路资源尚未完全覆盖,可考虑通过电信ADSL宽带经VPDN拨号方式直接接入市人社局服务器;

基于上述考虑,市局需新增VPDN拨号服务器一台、新增电信专线电路一条;由于村级接入终端采用普通ADSL方式接入互联网,然后经VPDN拨号认证接入NE40路由器,考虑到网络安全性及流量控制,拟在市局增加华为E1000E防火墙一套,兼作LAS拨号认证,经数据隔离后拨入市人保服务器。村级组网图如图4所示。

图4村级组网图

城市公园设计方案范文3

现代城市公园是生态环境的美化者与调节者,充满温馨气息的公园在净化空气质量、调节城市热岛效应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城市文明的发展。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只有达到75m2,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才能感受到温馨与舒适。联合国生态环境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基本都已达到了这一标准。例如素有世界绿地美称的波兰首都华沙,不仅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的种类高达数千种,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更是高达95m2。但我国的这一数据却并不乐观,以武汉市为例,截止到2012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为20.74m2,离75m2这一标准还相距甚远。因此,如何使得城市公园的设计与建设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有效规划与发展,如何在城市公园的规划中融合公园景观设计,已经渐渐成为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绿化和城市公园建设的棘手难题。

2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植物物种多样性匮乏,树种搭配缺乏合理性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植物物种多样性往往深刻地反映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水平。然而,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方面却并不容乐观。在武汉,城市公园中数量较多的观赏性植物只有80种左右(详见表1),具有公园性的公园景观设计的地点更是屈指可数。这就与西方发达国家中上千种的观赏植物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在我国的一些欠发达地区中,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更是显得极为匮乏,如西北地区的城市公园的观赏性植物物种数量仅为十七种。除此之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树种的搭配有所欠缺也是其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比如部分城市公园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不能够较好地融合公园景观设计,如将某种类别的树种进行单一种植,或是将不同类别的树种进行胡乱搭配,完全忽视生态学的相关原理,使得公园绿化存在病灾和虫灾的安全隐患。

2.2城市污染较为严重,植物养护管理不到位

现代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造成了城市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城市污染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城市公园是一种人为建造的城市绿化环境,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调节能力是无法和普通生态环境相比的,例如城市污染中的空气污染往往会对植物起到了负增长的作用,图1武汉市中山公园内山体环境设计方案效果图公园地下水的污染会阻止公园植物获得茁壮成长的养分。除此之外,部分城市公园管理人员对于公园植物的养护管理也略显不足,往往会出现干旱天气不及时给植物浇水,防治病灾虫灾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3如何有效进行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策略分析

3.1注重公园景观设计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与结合

城市公园设计师在对城市公园景观进行设计时,除了考虑公园植物自身的基础功能以外,还需要对公园的不同组成部分和不同功能进行综合化的考虑,将整个公园设计的构成和相关规律通过合理联系的方式作为整体,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设计,并注重城市公园构造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与结合,从而达到充分表现公园特征及规律的最终目的。以意大利台地式公园为例,意大利台地式公园多沿用古典风格,其中植物、地形、水体、建筑为公园设计的四大要素,城市公园设计师在设计这种公园时,多注重将公园作为建筑的室外延伸,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思想。如果从外到内俯瞰整座公园,不难发现整座公园都体现出了一种整体性与联系性的设计原则,例如从规则式的绿色矮丛植物到部分自然树冠的方形树畦,从人工塑造的雕塑、喷泉逐渐延伸为自然痕迹较重的溪流、瀑布,都对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与完善,充分体现了一种和谐美。

3.2遵循有序性设计与最优化原则,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感

一般来说,城市公园景观的结构设计应当是有序并且分为不同层次的,在公园设计中,高一层系统往往是由多层次的低层系统组合而成的,从公园设计师的角度考虑,公园内部的不同结构只有被合理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公园的不同的空间序列和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为明确。除此之外,公园设计师还应当针对公园不同部分的联系和发展趋势、功能使用方向、活动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多方面考虑,最终筛选出最优化设计方案,达到不仅要满足当前的设计需求,还应该考虑到未来公园发展的变化,最终让设计出的公园能够与时展紧密结合起来,并发挥更好的功能和效果,让公园设计符合最优化原则的同时,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感。在这一方面,中国的圆明园可以说是其代表作。圆明园的建筑布置极为有序,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模式,方整的水池、整齐的树木,处处体现出了中国皇家公园的严谨有序。而在注重有序性设计的同时,圆明园同样兼具了自然景观的美感,公园中水与河流相通,以山水作为公园主题,再配置多样的公园建筑,布局严谨而又不失灵活,使自然景色如诗如画,其中的游人更是如痴如醉,达到了人与自然相偕的高超境界(如图2)。

3.3深刻认知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因地制宜进行公园规划

不同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其相关的气候类型、土壤类型自然也就存在着较大差距。以武汉为例,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那么在武汉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则需要把在这种气候下能够茁壮成长的针叶树作为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树种,辅以一定的阔叶树种,并力求疏密有致。也只有在深刻认知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将符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公园景观设计融入其中。

3.4重视交流性的设计理念,满足人们接近自然环境的愿望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融于大自然中,在阳光下享受芬芳气息,在树林中感悟风声鸟语,从而消除孤独与苦闷。因此,园林设计师要想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体现出公园独特的设计理念,就需要从这种交流性入手,例如在大型园林设计中注重绿化,规划出专门的“森林浴场”让走入园林的人们能够享受森林浴。只有重视园林设计中人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大限度满足人们接近自然环境的愿望,才能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城市公园设计。

4结束语

城市公园设计方案范文4

关键词:公园绿地;网络分析;空间可达性

1背景及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园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关心城市公园的数量与质量,更加关注能否方便快捷地到达公园,距离成为影响人们有效利用公园以及衡量城市公园布局合理性的重要因素。然而传统的服务半径评价体系以直线衡量市民与公园间的距离,过于笼统、机械,不能真实有效的评价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游憩服务能力。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以矢量数据――道路网络为基础,能更为真实地评价服务设施的可达性。

可达性是指从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达目的地的难以程度。反映了人们到达目的地过程所克服空间阻力大小,常用时间、距离、费用等指标来衡量[2],已被广泛用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合理性与服务公平性研究,是评判城市开敞空间设计合理性的重要方面[1];而网络分析是通过研究网络,如交通道路网、供水网、供电网、排水管网、水系网等的状态并分析资源在网络上的流动和分配情况,将与网络有关的实际问题抽象化、模型化,通过利用网络元素的拓扑关系来考察网络元素的空间属性,从而对网络结构及其资源配置等进行优化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其理论基础是图论和运筹学。由于公园开口设计、小区出入口、河流水系山体等空间障碍物等导致直线距离不能反映其实际的行进路径,网络分析法则能够较好地实现行进路径与现实路径的拟合,能反映路网对空间可达性的影响。

本文依据网络分析原理,以现状城市道路网络的矢量数据、城市人口数据与分布状况为基础,借助GIS技术平台在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管理以及数据与图形交互显示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对深圳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进行了分析评价,旨在为深圳市公园绿地规划以及城市公园空间分布格局的优化提供依据。

2 深圳市公园建设现状概况

截止至2012 年2月,根据各区城管局、各街道办相关部门反馈的公园名称、空间位置等信息,结合公园相关审批信息,通过业内核查航拍图、地形图、建筑普查等基础数据和抽样现状踏勘调查的方法,将各区、各街道办反馈公园信息落实在空间范围。据统计,全市公园面积在500m2 以上的公园数量共791个,公园总面积40267 公顷。其中,自然公园23个,面积约33584 公顷;城市公园110个,面积约5774 公顷;社区公园658个,面积约910 公顷。全市现状城市公园及社区公园总面积为6684 公顷,按2011 年底人口统计数据,现状人口为1046 万,全市现状人均城市公园面积(不含自然公园)为6.39m2/人。

3 研究方法

可达性是指从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达目的地的难易程度,能够客观地反映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服务公平性,是评价城市居民能否方便和平等地享用城市公园绿地的重要评价指标。目前可达性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缓冲区法、最小邻近举例法、引力模型法、费用加权距离法等。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但缓冲区法和最小邻近距离法忽略了达到目的地过程中的障碍,易高估服务设施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以真实的道路为基础,由于建筑物、围墙等人工景观河流、峭壁等自然障碍的存在,使得进入公园的实际路径一般大于直线距离。引力模型法和费用加权距离法也未曾考虑到达目的地的真实路径。多采用对分类景观赋以相对阻力为基础,但是景观类型的区分和相对阻力的赋值大小具有不确定性、主观性较大。

3.1 网络分析原理

网络关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如:水系网络、绿化网络、道路网络、通讯网络、地下管网等。网络是由一组边和结点按照一定的拓扑关系彼此连接而成的,边是具有一定长度和物流的网络元素,结点是两条或两条以上边的交汇处,它可以实现两条边之间的物流的转换,边与结点是网络的两类基本组成元素。在地里研究中,很多领域都会遇到与网络有关的问题。网络分析是指对地理网络(如交通网络)、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如电力网络、给排水管网等)进行地里分析和模型化处理,其根本目标就是研究、筹划一项网络工程如何安排,并使其运行效果最好。它是通过研究网络的状态以及模拟和分析资源在网络上的流动和分配情况,对网络结构及资源等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网络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图论和运筹学。

3.2 网络模型的构成

网络模型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网络系统(如交通物流网、通信网、暖气管网等)的抽象表示。按照空间实体的几何形态,可被抽象为点、线、面3种类型。一个基本的网络由中心(center)、链(link)、节点(node)和阻力(impedance)4部分组成[3] ,中心,即源地的源点,为具有一个容量能够接受或分配资源的节点所在的位置,本研究中代表城市公园的出入口,以点的形式表达;链是构成网络的骨架,是现实各种线路的抽象,具有方向性,在本文中代表道路;节点是网络中网线的汇合点,本研究中代表道路的交点,考虑到数据获取的有线性,本研究对路网进行简单处理,不考虑高快速公路,其他等级道路凡是平面交叉路网在交叉口均打断,且不考虑交通管制因素,均认为四个方向可通行。;阻力通常指从中心到链或通过一条链时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或者费用等。本研究借鉴经验,一般人行速度为80米/分钟,考虑红绿灯因素及不同等级道路步行便利程度不同,分析采用内部道路、支路、次干路步行速度为80 米/分钟,主干道70 米/分钟,快速路40 米/分钟。

3.3 数据库建立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需城市公园数据根据各区城管局、各街道办相关部门反馈的公园名称、空间位置等信息,结合规划一张图系统中公园相关审批信息,通过核查航拍图、地形图、建筑普查等基础数据和抽样现状踏勘调查的方法,将各区、各街道办反馈公园信息落实在空间范围。公园入口数据结合现状公园出入口数据和公园设计方案,对其矢量化后得到。道路数据来自我委2010年现状路网数据(GIS格式)。

(1)公园数据库:包括公园名称、公园类型、公园面积、建设状态、绿化覆盖面积、公园地点、管理单位、定位与特色等。

(2)公园入口数据库:包括公园名称、公园类型、公园面积等。在公园可达性分析时,认为到达公园绿地入口即为进入公园绿地,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代表公园的公园入口点文件。

(3)道路数据库:主要由现状道路网数据和现状公交数据构成。现状道路网数据主要用来评估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由道路红线和道路中心线构成。道路中心线数据有道路长度、道路名称、道路等级、步行速度等属性信息。以道路中心线为基础建立城市道路拓扑网络。由于数据获取渠道有限,没有获得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人行设施数据,因此在步行可达性分析中,不考虑人行天桥、地下通道,认为在任何道路等级的数据交叉口人的步行都可以四个方向通行的,但考虑到不同等级道路步行便捷程度不同,分析采用内部道路、支路、次干道步行速度为80米/分钟,主干道70米/分钟,快速路40米/分钟、高速路20米/分钟。现状公交数据主要用来评估公园绿地公交可达性,由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数据构成,在进行公交可达性分析时,不考虑交通管制问题(如单行线、红绿灯、禁止左拐等),认为在任何道路等级的交叉口车都可以在四个方向通行。

(4)人口数据库:以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现状建筑普查数据、现状居住用地数据,生成全市百米网格人口空间分布图。

3.4 公园服务范围确定

针对深圳市城市道路状况、人的出行方式、公园服务功能等特点,结合人们到达不同公园心理期望花费的时间等因素考虑,在评估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分析时,本文选取面积大于500m2的社区公园和市区级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步行耗时10分钟可达,市区级城市公园25分钟可达;在评估公园绿地公交可达性分析时,本文选择综合公园和自然公园,耗时25分钟公交可达。利用GIS软件的Network Analyst分析工具,生成源点沿道路网络和公交线网络行进相应服务时间所围合形成的范围图,此范围即为一定时间成本的可达性范围。

3.5 搭建规划公园工作平台,构建模型提高方案评估效率

利用ArcGIS桌面软件,将规划公园工作相关数据按照专题分类整理,借助共享网络,搭建规划公园工作平台,项目组成员均可在线使用,实现同一基础数据、同一平台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利用地理设计方法,将规划公园工作涉及到需要反复操作的功能进行集成(包含步行可达性分析和公交可达性分析),定制成 模型,建立工具集,高效率评估论证规划方案,展现不同规划方案下,不同的预期实施效果,可在方案编制过程中组织多部门参与的项目研讨会时候,利用评估工具集,在线动态评估调整效果,高效率评估完善规划方案。

3.6 评价指标

将GIS模拟得到的公园服务区范围图、城市行政区划图、城市人口分布图、城市居住用地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通过服务居住用地面积比和服务人口比,可衡量现状公园步行范围服务居住用地和服务人口,同时也可以看出现状公园步行范围服务不到的居住用地即服务盲区,这些地区是规划公园方案优化重点需要考虑的区域。

服务居住用地面积比=服务居住用地面积/研究区总居住用地面积*100%

服务人口比=服务人口/研究区总人口*100%

4 结果与分析

4.1 现状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分析

4.1.1 步行

从下图可以看出,全市步行可达公园范围覆盖居住用地12583公顷,占全市居住用地的64.03%,其中,原特区内整体比原特区外覆盖率高,福田区覆盖率最高(88.38%),龙华新区覆盖率最低(39.20%);覆盖人口709.63 万人,占总人口的68.43%。其中,龙华新区中部地区、布吉周边地区、坪山、西乡等局部地区存在步行覆盖盲区。这些地方需要在本轮公园规划中重点加强。

4.1.2公交

考虑公交出行的普遍性,结合现状公交线路及站点信息,对现状公园的公交可达性进行评估,若考虑公交换乘,全市25 分钟公交可达服务范围可覆盖98.61%的现状居住用地(图2-6);若不考虑公交换乘,全市25 分钟公交可达服务范围可覆盖77.43%的现状居住用地。

4.2 规划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分析

为有效公平地提供宜人的休息空间,在规划公园选址和优化时,重点考虑现状公园可达范围覆盖不到的区域和现状超负荷运行公园周边区域。通过多方案论证,最终形成公园规划方案。全市规划公园步行25分钟可达公园范围覆盖居住用地17616公顷,居住用地覆盖率由现状的64.03%提高89.64%,其中,现状居住用地覆盖率较低的龙华新区由现状的39.20%提高到85.82%。

5 小结与讨论

本文基于网络分析法原理和GIS技术平台,将道路抽象为线建立城市道路拓扑网络,以公园入口作为网络分析的源点,研究了深圳市公园绿地步行和公交的空间可达性和服务状况,解决了公园作为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公平的问题,与此同时,为城市公园规划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与新方法。但可达性不仅包括物理的距离和时间,也包含社会、文化和性别的因素以及公园本身“吸引度”,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尽管公园的可达性很高,但居民却不愿意使用这些公园。研究时没有考虑居民对公园绿地的实际需要和游憩行为,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骆秋.基于空间可达性的山地城市公园绿地布局探讨[D].重庆:西南大学,2010;

城市公园设计方案范文5

Ⅰ.引言

由当前至本世纪50年代,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此朋间将会有许多的城市面临人地关系复杂,环境恶化,绿地景观衰退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工作、居住、生活等方面的环境要求不断提升。

无疑,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无可替代的重要内容。就当代城市公园绿地而言,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提供视觉审美效果,或者是单纯为城市居民创造休憩娱乐场所,更需要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创造引入自然与新时代人文要素的景观作品,以回应城市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人、城市、自然之间的矛盾。景观设计在走向完善的进程中,表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时代赋予了当代景观设计师们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多种角度诠释景观,探寻适于中国城市发展的景观表现形式。示范型生态景观的出现,反映了当代景观设计师对城市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思考,是其在探索过程中,找到的一种应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公园绿地建设模式。

Ⅱ.示范型生态景观产生的背景

1.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导致示范性生态景观的产生

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工业化国家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社会,从80年代以后中国的城市也进入了向大规模第二,第三产业转型的阶段,城市中衰退的工业,商业,服务业地区开始了重建与复兴,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和城市化程度迅速提升,这一过程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的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破坏了城市及其周边原有的环境结构。

城市环境结构的改变要求出现新的城市景观形式,这种新的景观形式必须能够刺激城市生态环境结构的良性发展。许多景观设计师试图采用西方成熟的景观生态规划以回应这种要求。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是指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社会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时空契合关系,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知识及原理经营,管理景观,以达到既要维持景观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又要满足持续利用土地的一个重要的生态规划途径。这种景观模式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发展无疑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中,开始兴起景观生态规划的热潮,许多城市绿地被匆忙地改造,以发挥其作用。但是由于受到中国城市本身的结构,规划目标,建设成本以及这种新型景观形式本身的复杂性与中国城市经济的相对滞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景观生态学指导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的实践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同时由于采用景观生态规划需要大面积的土地的参与,而中国城市中可利用土地资源的相对匮乏,也使得这种景观设计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下,中国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需要另辟蹊径,景观设计师开始在公园则溯忡尝试引入示范型生态景观建设的模式。

2.示范型生态景观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的体现

公园绿地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也就是“以人为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精神生活产生更高层面的追求。传统景观形式所表现的文化意味及其基本的娱乐,休憩功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人们希望环境中所出现的景观能够传递具有当代人文气息的城市语境,希望新的景观形式能够关注时代的主题,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体现当代人关注,保护环境的意识。示范型生态景观正是具备了这样的教育意义,它利用生态技术手段向人们传达环保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升人们对于城市景观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Ⅲ.示范型生态景观的内涵

所谓示范型生态景观是指在某一生态技术领域具有典型性代表作用,将艺术手法与生态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景观创作形式。示范型生态景观以其突出的宣传,教育作用,将赋予了生态美学特征的景观作为范例向人们展示生态景观的意义,唤起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它应当具备如下特征:

1.示范性

示范型生态景观的主要价值不在于它能够为周围的城市环境带来具有绝对意义的生态效应,而在于它具有明确的示范意义,前瞻性地向普通大众传达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态信息。这种生态信息的传递是感性的,直观的,容易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2.代表性

示范型生态景观所应用的生态技术应该在某一领域与景观的结合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在处理方法或处理机制上具备典型特征。如成都府南河畔的活水公园就包含了以生态水处理技术为典型特征的整套示范型景观,通常该类型的生态景观都会配以较为详尽的生态技术原理与作用机制的解说标识系统。

3.时效性

示范型生态景观所运用的生态技术及其示范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某一时朋内具备示范型的特征随着物质手段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现阶段认为已经是很成熟的生态技术会随着历史的进程,科技的进步退出示范的舞台。

4.人文性

当代的生态型景观设计不仅是科学技术手段的展示,同样是人文性的反映。建造景观自古以来就包含人们对环境与社会的认识,包含人们改良自然环境的需求。当代的生态型景观反映了一批富有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师对高速度城市化背景下,对产业转型引起的城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思考。希望找到回应城币环境变化的设计手段,并利用生态原理及生态技术以示范形式做出了改良城市环境的实践性探紊。

5.具备生态美学特征

园林景观艺术形式是园林景观审美情趣的外化。示范型生态景观所折射出的园林美体现了生态美学的观点。中国生态美学的研究主要开始于1994年,实质是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美学,是生态学在美学领域中的延伸。具体而言,生态美是生态美学提出的核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自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它不仅包括自然生态美,也包括社会生态美,精神生态美。当前的示范型生态景观建设还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美和社会生态美的领域。

Ⅳ.示范型生态景观的实践及作用

在中国城市公园中,示范型生态景观的实践活动在20世纪末期逐步展开。在20世纪90年代深圳特区的“箐箐世界”中出现了以废旧轮胎,回收易拉罐组成的景观形式,是景观设计师实现他们对于示范性生态景观理解的雏形。在当时的景观设计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此后,国内的其它地区也先后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示范型生态景观。

1.成都活水公园

1998年,世界上第一座高扬保护水环境旗帜的主题公园—活水公园在成都建成,标志着示范型生态景观在城市中的发展日趋成熟。活水公园展示了锦江支流的净化过程,设计师从两个角度展开设计。首先建立了完善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尽管每天只能净200立方米的河水。但是水体净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溪,池塘等都一一展示。污水的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等过程一目了然。其次是在整个系统的旁边安置了不同形式的解说牌,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说明如何通过自然作用净化水的过程。该设计对于吸引游人,尤其是儿童,并对其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大有裨益。公园的整体布局呈“鱼形”,由鱼嘴而入,走向鱼尾的整个游览序列充分展示了健康与活力,更显示了其生态美,以“鱼水难分”的成语借喻水是生命之源。作为全世界少数几个在城市中心建造的水源生态处理场所,活水公园是难得的环境教肓范本。它通过每一个设计元素,在带给人们视觉审美效果的同时,激发其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与热爱,并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保护水体生态环境的示范型景观模式。

2.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景区景观设计方案

2003年在北京举办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活动中,所有的应征方案中都出现了示范型生态景观。

在以展示湿地水循环处理为主题的景观“通向自然的轴线”方案中的,“芦汀花溆”景区内,设计了专门的科普教育基地,向人们展示湿地净化水的过程。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方案中,同样也出现了具有教育意义的水。

循环系统。以水渡槽为主体,提升森林公园的湖水,北京园林学会设计联合体的方案则以梯田形式,利用“中水过滤系统”,使水从湿地过滤后,排入到湖区。湖滨的小湿地采用了“湖水自洁循环系统”。此外在方案中还设计了两个太阳能生物污水处理系统,与生态展示厅相结合,展开生态示范教育。

由北京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与澳大利亚URS有限公司共同提交的“龙凤呈样”方案中,特别以“环保教育中心”为命题,设计了示范型生态景观。环保教育中心位于湖区,湿地和森林交界处的中心位置上,通过与森林公园各个有关地点联网的计算机系统使得游人可以在线(on line)观测环境因子和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环保中心本身则采用能源自给的建筑模式,通过雨水回收系统和自我循环的污水处理系统,以生态示范的形式展示新型的景观建筑是如何减少对城市自来水供应的依赖。  Ⅴ示范型生态景观发展趋势的探究

1.示范景观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倾向

现有的示范型生态景观主要集中在生活污水的生态处理领域通过模拟自然净化水体的过程形成人工湿地景观或者是直接将工业或生活废物当作材料用于建造景观小品。前者是通过景观艺术手法和生态学原理相结合再现自然界中的景观模型,而后者是对社会文明产物再利用形式的探讨。

可以预见,科学技术的进步将带动示范型生态景观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设计师们对人类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自然运行的生态机制的深入了解,进行更为深入地了解与探讨,将在景观作品中引入多要素,多元化的生态科学技术,相信以建设2008年绿色奥运会的契机,中国的城市公园绿地中会出现诸如与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永久性能源利用相结合的生态景观以相应的景观载体作为示范,显示其应用价值及前景。

2.示范型生态景观对于城市建设具有倡导作用

在城市中,景观设计不仅可以影响使用者的行为,同时对于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也具备倡导作用。示范型生态景观在愉悦大众的同时,其宣传,教育作用潜移默化的推动人们对于生态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示范型生态景观就像是城市建设一方良药,随着时代的进步,会更加有效地倡导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使其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复兴中遵循时代主题与发展方向。

3.生态美学的发展将对示范型生态景观产生直接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推动着审美意识的变化与进步,示范型生态景观的建设离不开园林景观艺术审美的导向。毕竟园林景观艺术是“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

目前的示范型生态景观中所展现的生态美学艺术是直接的,短暂的,仅表达生态系统自身的自然形态美是不够的。景观设计师在未来将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在考虑到城市生活的各个美学角度以及社会和文化关系的基础上,创造示范型生态景观深层次的社会生态美与精神生态美。

城市公园设计方案范文6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城市文化;茶

中图分类号:TU98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19004

1引言

创建园林城市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目标。随着整体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城市都在逐步适应地方的绿地系统模式。就目前来看,城市公园景观已经突破了单一的文化休闲公园模式,呈现出了多元发展的趋势,满足了人们日趋多样的的要求。在公园空间设计方面,众多城市也没有停止对更加人性化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然而不仅要注意这些令人欣喜的发展变化,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城市的快速发展同城市公园绿地严重落后的矛盾,仍旧是城市公园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同时也是城市公园建设发展中急需处理的问题。同时,当下探究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大多局限于各自专业的理论,深入探究整体层面的力度不足,所以深化整体的、系统的探究,和加强对城市公园的各个层面问题的分析、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城市公园景观的功能

2.1休闲功能

现代城市公园是具备使用功能的让城市居民能够自在休憩的场所。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符合城市居民的进行休闲、游憩活动的要求。

在城市化进程中让居民享有尽可能多的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建休闲活动平台则是创造城市绿色生活的首要措施,在城市公园的设计和建设中,要贯彻生态保护的原则,规范人的活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

2.2文化功能

公园是社会文明的标识,也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舞台。这就要求城市公园建造不仅要有文化内涵的景致,更应该具备满足人们需求的文化设施,让公园处在文化的高度沟通古今,让民族文化普惠民众。同时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和人这三者的关系,积极打造公园文化旅游品牌,引进数字化文化产业创新模式,将园林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积极开发文化产品,可以使公园资源和产业成果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3.1开放性

开放性可以说是城市公园景观本质特性,主要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功能的开放,也即是对市民没有出入的时间限制、没有进出身份的限制,对任何人也不收取费用;二是空间的开放,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开放性公园是领略城市景观的首要方式,对城市整体景观也产生着积极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以自然要素为主题的供游憩的公共性景观空间,是现在城市公园景观开放性特征的具体表现[1]。

3.2引导性

城市公园承担着城市居民的众多户外活动。而全民健身运动的风行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城市公园也逐渐变为宣扬精神文明、普及科学知识和推动科研与宣传教育建设的主要地方,使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城市公园中举办众多如民族风情、传统文化等社会文化活动,让市民的情操受到熏陶,也形成一种特别的大众文化。

3.3旅游性

眼下城市公园也成为了城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发展历史来看,城市公园设计也要增添一些历史悠久时空跨度大,既有传统的古典园林,以及独具地区文化特色的现代公园;从活动角度来说,在公园内举行的各种诸如茶艺展示、风情展、文艺雕塑等活动更有利于城市公园的发展。

4实例分析――武夷茶博园

4.1项目概述

武夷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武夷山风景区更成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区。在武夷山创办“中华武夷茶博园”不仅是因为其本身坚实的基础,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武夷茶博园位于崇阳溪畔旅游度假区西南方,正对大王峰、玉女峰,武夷山主景区和度假区在这里交汇,还有领略武夷山精华景点的绝妙视野。总体包括主体展示园区、山水实景演出舞台、武夷山游客中心、武夷茶文化博物馆等。该项目的建设立足于高起点、高质量、高要求,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历史悠久的武夷山茶文化[2]。其总体规划如图1所示。

4.2景观设计分析

4.2.1景观改造目标

茶博园设计拟武夷山茶文化为主题,并参考武夷山地域文化建设带有文化特色,聚观赏性、科普性、休闲性、参与性于一身的现代综合性的城市公园。详细要求如下。

(1)文化公园――建设中华武夷茶文化的展示平台;

(2)景观现代公园――打造武夷山人文景观的新旅游点;

(3)科普公园――突出武夷山地域文化特征,加强国内外好茶人士的交流[3]。

4.2.2景观设计构思

(1)文化的层面:文化是主线。“岩茶史话”、“茶魂广场”,以及古今中外为茶而作的诗词,这些为武夷茶博园增添了深刻的文化底蕴。在公园中游玩,了解武夷茶文化,既有利于武夷和谐文化的构建,又推动了游客对人生的领悟与诠释。

(2)景观的层面:茶文化与产业的融合。茶具有深厚的和谐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茶早已同琴、书、画等艺术形态相辅相成,茶诗、茶帖、茶画应时而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夷茶博园的建设将进一步挖掘整理以武夷岩茶为特色的茶文化,使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优秀代表,推动茶文化和茶产业深度融合。

4.3景观设计整体构想

将“浓缩武夷文化,展示茶乡风情”作为中华武夷茶博园的设计主题,充分展现武夷山茶文化的历史。茶博园将分景观园区、博物馆区、印象大红袍演艺区三个区域。为了避免景观园区跟邻近的茶文化博物馆分工混乱,将运用特写和立体的手段来描刻细节,博物馆主要是展示茶文化系统,而景观园区侧重于与园林相结合的人文景观全面的介绍,具体关系如图2所示。

4.4景观设计方案要点研究

4.4.1入口设计

北入口设仿汉阙式石木结构牌楼,入口内雕塑上刻雪川《大红袍赋》。南入口设仿清式牌坊,入口内雕塑上题刻贾平凹的《大红袍茶树记》。

4.4.2茶魂广场

整体为椭圆形的茶魂广场,其后屹立的神农、彭祖、武夷君等“武夷三圣”在雾中透露出一丝神秘;两旁有形态迥异的诗人在诵唱称誉武夷茶的诗歌。曲折的“九曲溪”静淌在广场中;《九曲棹歌》把人们带进那如诗如画的意境,让人们依稀领悟到背后的岩茶之魂,如图3所示。

4.4.3岩茶史话

从”远古的记忆”到“汉晋遗存”都在诉说茶乡古老的历史;“晚甘侯”、“蜡面茶”传扬着唐朝佳话;斗茶、分茶彰示了两宋风采;御茶园、喊山台记录了元明的闪耀;岩茶的史话,集结了武夷茶文化的精华,展示出岩韵的风采,如图4所示。

史话园以分组团布局的形式,以历史朝代的发展划分展区,将武夷山茶从远古至今、传遍中国、传向世界的发展历史充分展示出来,让游客感受武夷山茶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

武夷茶历史演变的设计构思主要以花岗岩作为材料,茶叶上刻着每个不同时代武夷茶的名称,雕刻成茶叶的造型。墨绿以此展现武夷岩茶几千年的演变史,让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更加了解武夷岩茶的悠久历史。暗红色的茶叶造型既代表了红茶,又起到了调节视觉的作用,给游客丰富的视觉感受[4]。

4.4.4奇茗传说

丹山碧水孕育岩骨花香。武夷山民间一直传颂许多与岩茶相关的例如大红袍的传说、乌龙茶的传说等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不管是从历史方面或从民间文学方面看都是富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图5所示。其入口设计利用情景雕塑的手段将这些流传千年故事形象展现,让人们在新奇有趣的状态下,听神话故事,了解武夷山茶。

4.4.5岩骨花香

武夷岩茶胜在甘醇、清香,以特有的岩韵享誉国内外。岩茶有大红袍、水仙、肉桂、名丛、奇种等五大类,品种多达280余种,正所谓是琳琅满目。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对茶的物质享受,提倡其文化陶冶。武夷山人更是推动品饮岩茶走向艺术化,讲究品茶时的环境、茶具、水质、冲泡技巧和品赏艺术。品茶不但是品茶之醇美,更是品人与人之和美、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社会之和静。

5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一直在出现变化,人们开始要求更为广泛和日常化的景观空间,以及跟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景观形式。同时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的长期发展中,也在不断积淀和发酵,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营造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中华武夷茶博园的建造,不仅给武夷山旅游添加新内涵,更给城市地域特色景观补充了更加优秀的名片。

参考文献:

[1]明丹.武汉园博园中山园景观[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6(4).

[2]谢先礼,姚婧,童红霞.武汉园博园植物特色空间营造[J].园林,2016(1).

[3]孟勇,魏荣刚,董冲.武汉园博园设计创新启示[J].园林,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