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范文1

民族现象的符号学解析

黔北乡土民居装饰的山地民俗文化脉络

侗族拦路仪礼歌的当代变迁

雷山苗族鼓藏节田野调查报告

侗族传统山地林业研究四题

侗族地区传统“林粮间作”模式探微

香禾糯遗传资源传承保护的社会性别分析

山地土鸡品种的社区参与式保护与开发探索

贵州山地猪种多样性传承的文化驱动机

清代滇东北矿区周边的物种与生态变迁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风俗志》的民族民俗学价值

清水江文书语言研究价值及俗字成因考析

兄弟的隐喻:中国西南山地民族同源共祖神话探讨

侗族俗文学:山地民族的文化呈现与生命叙事

晚清云贵高原矿业发展的近代化尝试——东川铜业个案研究

西南联大师生在环滇池地区的土地开发

清代贵州“苗疆”义学发展的历史特点

走上国际山地民族学研究基础建设的新台阶

东南亚高地两种苗文系统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迈向中国山地民族研究的新天地

侗族传统“拦路”对歌习俗形成的文化背景分析

节日狂欢与艺术表达——河北省武安市姚家峧村“大进驾”仪式的田野考察

传统民间信仰的现代复兴——以鲁中商山地区炉神姑信仰为个案

乡民艺术组织与村落生活的互构——以鲁西山村三德范的扮玩为田野个案

喀斯特山区民族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方式——以黔南罗甸县木引乡为田野个案

贵州文斗苗族人的山场林木经营技艺——一份来自当地林农的“自研究”报告

水族民族植物学的初步考察

贵州天柱侗族“稻鱼共生系统”调查报告

杨汉先在中国苗学史上的地位——附杨汉先先生年谱初编及著作目录

北部侗族民歌随论

汉字载体文献与非汉民族身份建构——以瑶族《过山榜》为例

木商与明清清水江流域苗侗民族地区教育史

明清时期贵州民族地区手工业及家庭副业发展演变考析

世界苗学研究中的苗族宗教民族志范本

法语苗学文献史料收集整理研究刍论

在中国高地上重构“形气神”三元一体的超级生态关联

关于山区发展的社会人类学思想

“饮酒歌唱”与“礼失求野”——西南山地民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义

中国山地民族的混农林复合文明及其生态价值

湘黔桂边区三省坡侗族文化走廊夹缝中的“花苗”语言与文化

蒙古草原上的山地文化——内蒙古图什业图奎屯罕山祭祀的民族志报告

麻山苗族三大支系植物观念及利用方式比较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山区特种经济动物资源保护利用研究刍论

从山地民族符号到中国关键符号——中国关键符号体系建构的人类学辨析

透视贵州高原的“寨子文明”——土著观点与他者视角的双重观照

山地民族民事纠纷非正式解决机制研究——以湘黔桂边区侗族为例

清初开发与经营山地民族地区的典范——故临安府三长官司地的个案研究

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

中D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01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优秀的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扬,还能促进学生的德育、美德,从而促进人才的全面培养。

一、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

1.辩证选取的原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文化的精髓也存在很多种糟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文化都渗透进去,需要我们有选择的进行应用。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不是文学研究专家,其在阅读古代优秀文化作品时,不应该跟专家一样。就古代读的那些书,对现代学生来说,不必要全部都阅读。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选取简单、容易理解,且富含深刻含义的内容进行教学,反而能够起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2.与时俱进的原则。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其中有很多内容是不可改变的,但是传统文化毕竟是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识形态,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包含的某些因素和我们现代生产生活产生了不小的隔阂。因此,我们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应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我国的时代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对现代教育领域,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还需要结合当代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教学形式。

3.因地制宜的原则。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地域差异性,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资源,保证传统文化的渗透有所依附,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具备更多的针对性。通过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保证学生的接收和消化吸收能力,并能够将传统文化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的精神气质,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深入浅出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学习习惯和心理发育特点,在进行渗透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侧重。对于传统文化中内容较为晦涩的应该不要融入进去,对于内容过于简答的学生自行学习就行,也不需要过多的进行渲染,最好是能够保持一定的深度,同时学生还能理解透彻,最终保证深入浅出的融合教学。

二、借助民俗文化资源,多角度领悟课文内涵

以鲁迅、老舍、沈从文为代表的具有觉悟意识的现代作家,不约而同地以民俗文化作为探讨国民性问题的切入口,以民俗文化作为支撑作品发展的骨架,将民俗文化穿插在整个作品中。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当地的民俗现象,就不能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也不能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祝福》中的浙北民俗,《茶馆》中的北方文化,《边城》中的湘西风情,都可以看出作者将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融入作品中,当这些作品被编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后,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就不能忽视课文中的民俗文化成分,不能割裂民俗文化与文本研读之间的纽带关系。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抓住课文内涵,就要用民俗文化视角来还原文本内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语文教材中的有些民俗文化资源是通过时间背景来表现。在对此类文章进行研读时,就要注重文章中所出现的民俗文化中有关传统时令节日的描写,从这一侧面来补充对作品主要思想与情感的理解。例如鲁迅所写的《祝福》中多处描写了全家准备“年终大典”这一场面,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与人们热闹准备祭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勾勒出封建制度下人们的迷信以及所造成的一系列悲剧。

三、开设经典课程,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人格积淀

传承传统文化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仅凭教材内容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进行深入分析,也难以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为此,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开设一些经典课程,或者进行专题教育,通过经典课程与专题教育强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人格素养进行熏陶和培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在各年段有计划地开设传统文化经典课程,让学生在课内学习系统《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传统儒家经典。同时,结合课本教学内容,开设传统名著经典课程。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这一单元为名著选段,为了使学生更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开设四大名著导读课。通过导读课的学习与探讨,学生将对《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人格素养与情操也将受此熏陶与培养,从而形成更为立体、多元的素质品德。

四、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紫云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6-0283-01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存状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制度和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工作实践中,要立足本区域非物质文化普查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对象和获取对象的工作方法,更加全面、完整地挖掘和保存本地区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试谈如何强加和改进贵州省紫云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法,与共行共勉。

一、紫云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现状

紫云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品类繁多、丰富多彩。除了最具影响的“亚鲁王”外,还有婚丧礼仪等民俗文化;有民间文学、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故事等口述文学。紫云自治县是一个原生态保存比较完整的少数民族县份,处处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源远流长、根植民间、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补充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多元文化,是现代文明存在的基因和成长的土壤。这些宝贵的不可再生且有巨大价值的文化资源,对紫云未来文化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二、紫云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具体方法

普查工作的基本步骤,可分为三个阶段:制定计划、实地收集和归纳总结。

(一)制定计划。第一步,制定普查计划、拟订普查提纲、制作登记表格、绘制普查地等。普查计划是开展普查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任务、普查点(城镇或村落)的确定、人员配备、工作步骤、调查方法、目标、时间等。 第二步,加强人员培训。各乡镇要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尽量做到领导、专家、民间文化工作者三结合。同时,应根据普查任务和个人专长对参加普查的人员作出合理的分工,做到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普查时,可临时吸收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和搜集者参加。

(二)实地收集。要根据普查计划和提纲进行。实地做好记录、收集等工作,每进行一乡(或一村),要认真落实。采集到的口头文学、民间艺术品、民俗实物、摄影摄像、仪式的素描,除了原件原物外,还要认真地登记记录。登记的项目,除了文本、实物的名称、内容简介,类别等外,还应包括讲述者、传承者、提供者、收藏者及年龄、性别,居住地名、乡镇名、村名等。调查方法可采用在普查时,除了搜集现成的书面简介材料和听取行政负责人的简略介绍外,主要的是选择那些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较有才华和独创性的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问答、表演、展示,如故事家、歌手、民间艺人、巫师等,为他们创造适宜的环境(场合、听众)。如条件允许,也可有限度地再现实际讲述、演唱、仪式时的环境,让他们轻松自如地讲述或演唱(口头文学)、表演展示(民间舞蹈、戏曲、仪式、巫傩等)。

(三)归纳总结。除了对组织工作进行必要的总结外,重要的是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按照普查计划和调查提纲逐一叙述,要对各项要求作出分析和统计,各项调查均需写出书面报告,要对普查的成果与调查的完善程度作出评估。普查中采录的民间作品、搜集的民俗实物和民艺作品、调查采访时随机填写的表格、绘制的普查地图、摄制的照片与录音录像,均应登记造册,标明普查人员名单、普查时间、普查地区等。

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范文4

素质教育倡导“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和谐发展,美术课程属于美育方面,在新课程改革发展中,美术教育课程倡导有效性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提高美育效率。那么应该如何实施初中美术的有效教学呢?教师结合新课标、课程教材等教学理念,从学校实际与学生的基础出发,走出一条适合自己教学的有效教学措施不是没有可能。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泉州地区人文教学而言,教师联系课堂内外进行有效的美术教学。

一、泉州地区人文资源

泉州市的人文景观独特,历史上,泉州南安市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南安这片土地上有很多名胜古迹。例如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墓、九日山摩崖石刻、五里石桥、五塔岩、陀罗尼经幢、官桥蔡氏古居民建筑群等。此外,南安还拥有千姿百态璀璨夺目的人工彩扎和剪纸工艺。

二、区域人文资源下提高初中美术的有效性教学

美术教学不比其他文化科课程,教学内容完全不必按照课程教材目录进行教学。因为教材编排的局限性,往往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不一定适合当地美术教学。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多教材地进行适当的重新调整,以适应当地美术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知识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对教材内容中的教学案例进行撤换,换成当地特色的人文资源。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中挂一张示范画,学生临摹即可(教师没有进行如何细致的教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图画课”。显然,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中完全不行。基于初中学生拥有好奇心理与强烈表达的欲望,学习美术的兴趣不会低,有效性的美术教学不妨从创新方法开始。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笔墨丹青》中第三课寄情山水教学中,教师就以泉州地区著名的山水景点为素材,如水头的五里桥、九日山有祈风石刻、石佛、蓬华天柱岩、五塔岩摩崖石刻、洪梅六都灵应寺及山美水库等,这些景点通过图片、视频等给学生视听感受,然后择机选择一两副图进行教学探讨,这样的教学活动可谓新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兴趣培养的有效性

前苏联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美术教学更是离不开兴趣的激发。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美术教学不重要,只要文化科学好就行,因此在美术课堂上常常悄悄地做一些文化科的作业。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中,笔者师从泉州水头的五里桥的人文景观作为出发点,以文字、图片、视频等角度向学生介绍五里桥其中蕴含的人文资源。五里桥人文景观从历史角度看,五里桥反映了泉州人民不屈不挠、辛苦劳作的精神品质,五里桥的建造反映了当地民俗文化特色。这对不了解五里桥建造历史的学生来说,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方面,感受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主题内容。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较好、较直接的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从不同的角度看五里桥的人文景观,能较好地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是指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互助学习。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采用合作学习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笔者在教学《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一单元教学中,就提前布置去官桥蔡氏古居民建筑群村落采风活动。官桥蔡氏古居民建筑群,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里面书画色彩斑斓、匾额别具一格、门窗形式多样。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在采访活动开始前,教师就给班级进行合理分组,小组成员分工,利用周末时间拍照、走访调查的前期工作,了解当地民俗的文化,后期在学校利用进行制作精美的课件、撰写调查报告。在这项工作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这是一组非常有创意的合作学习的体现。当笔者看到他们的作品时确实为他们的构思惊讶。在采风过程及后期制作展示课件、撰写调查报告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古村落的采访方法与制作课件、撰写报告的过程,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曾有教育家提出一个“重基础、重自学、重方法”的教育理论,笔者赞同这一教育理论。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创新是其灵魂所在,有创新艺术才有生命。美育工作者应该适时引导学生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纹样与生活》一课中,首先给出两个问:什么是纹样?纹样与生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写在题板上,由组长或小组代表加以评述说明,让学生主动地尝试不同纹样的区分方法,然后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辅导。最后让学生创作作品,自己思考怎样才能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效果呢?这个环节老师要巡视指导,表扬和鼓励学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结语

美术课是一门技能课程,参与实践性是一大特点。在区域人文资源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引导,激发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意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有效性学习的几点理解和认识,文章从区域资源角度出发,结合泉州地区资源,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选择地区代表性的人文景观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美术教学同地域资源结合更多的研究问题,需要老师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得以发现并给予解决。

参考文献:

[1]刘洪军.利用地域性教学资源库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J].现代教学,2008(5).

[2]陈强.农村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1(10).

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老街文化;特色课程;学习变革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2-0013-02

【作者简介】王一敏,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南京,211300)校长,高级教师。

一、物型课程建设让学习有深度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物型课程是学习方式变革的背景、土壤和环境。充分发挥校内外具有教育意蕴的物化课程资源的功效,创设新型课堂和学习环境,真正让学习浸润于其中。校内以“老街文化”为元素,以“寻根”“立根”为主题,着力建设能对学校精神进行智慧表达的一馆、一室、四廊、五道、十一园、五十五柱、六十八梁;校外,在特色课程文化基地――高淳老街,建立“老街文化少儿体验馆”“老街文化少儿研究所”。这些促进深度学习真实发生的有效载体,完成了从环境文化到教育课程的深度推进。如在学校“寻根廊”,学生对高淳老街布鞋很感兴趣,于是学校便以“一双布鞋走出来的文化”为主题,组织学生分小组展开寻根与探究。非遗文化小组对老街布鞋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开展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和倡议书;经济文化小组从老街布鞋带给家乡人民经济效益入手,制作宣传名片和营销策划书;手工艺文化小组通过走访老街布鞋传承人,了解制鞋工艺,动手学习纳鞋底,做鞋帮;名人文化小组则通过走访和网络,了解布鞋与名人之间的趣闻逸事,在班级开展老街布鞋名人文化故事会。学生探究性学习因校园内外的“场所精神”变得更有深度,更富有文化韵味。

二、特色课程建设让学习有融合度

开发基于实践、基于体验、基于研究的校本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课程选择,探索特色课程与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途径和方式。同时突破学科课程藩篱,以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融合,架构出更丰盈、更完善的学习方式。

1.整合国家课程,构建“1+X”的学科“寻根”微课程。

以“老街文化”特色课程为依托,积极探索与国家课程整合,建设适合学生需求、彰显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1+X”“寻根”学科微课程。如语文学科说老街文化典故、趣闻轶事、方言童谣,写老街文化游记、调查报告、书法作品。

2.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寻根“老街文化”校本特色课程。

基于核心素养融合、共生的特点,积极倡导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校本特色课程,使学生习得知识逐渐形成整体有序的结构,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整体化。如在校本特色课程“寻根:老街璀璨名胜文化”主题学习中,有学生走进高淳老街杨厅,用文字描绘建筑艺术的雅致,用画笔勾勒建筑线条优美,实现语文与美术学科相融合。有学生用导游图的形式记录下老街的每一处名胜古迹,并配以简短文字介绍,实现数学、美术、语文学科相融合。还有学生在游览时,给外国游客做导游,跟老街艺人学唱方言童谣,跟同伴玩弄堂游戏,实现英语、音乐、体育学科相融合。

三、活动课程建设让学习有温度

1.老街文化少儿社团。“自助式”社团活动课程基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差异,学生的主体性等因素,从社团的组建,学生自主申报,活动运转等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伙伴、选择空间……我们挖掘、整合师资资源,开设体现老街文化元素的老街少儿文学社、导游社、映像社、民间工艺团、民艺团、书画院、娃娃科学院等七大学生社团,下设三十个小型学生社团。同时结合社团性质,建立老街少儿采菊东篱坊、兰亭坊、手工坊、丝竹坊、天籁坊、踏歌起舞坊、运筹帷幄坊七大学生社团工作坊。学生在工作坊里通过教师引领、同伴互助、主题分享等学习方式,在富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和谐氛围中发展自我,愉悦身心。

2.老街少儿文化周。学校把国庆长假后的一周设为“老街少儿文化周”。本着全员参与,善于积淀,乐于绽放的活动原则,在文化周期间,举办寻根“老街文化”主题班会、“老街文化”学生才艺大赛、班级“老街文化”布置评比、“老街文化”学生社团成果展等丰富多彩的专题展示活动。

3.老街文化娃娃小课题研究。成立少儿老街文化研究所,依托课程在高淳老街建立的“老街文化少儿研究所”课程基地,围绕老街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手工艺文化、书画文化、美食文化、民间文学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民俗文化等形成的娃娃小课题,学生通过自主申报、自我管理,有效开展研究。

4.老街文化小导游(汉、英)。以学生社团活动为组织形式,聘请校内特长教师和老街专业导游为导师,开展校内培训、模拟导游、老街实地见习、上岗导游等系列培训。

5.寻根“老街文化”亲子游学。以亲子游学的方式,以“玩”为触点,通过实践体验、德育渗透、贴近生活、学科整合、多元评价等途径开展寻根“老街文化”系列子课题研究性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活映晒展示,分享游学成果,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创新意识。

6.老街传统节日特色德育。挖掘传统节日课程内涵,凸显地域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采用“寻根由来――知晓风俗――诵读诗文――实践传承――展示交流――活动评价”六个模块整体架构,突出主题式、体验性、探究性,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实践、创新老街文化。

四、多元评价让学习有效度

我们提出“寻根老街文化”60项微行动的主题研究性学习和多元评价机制。以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勇于探究、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等核心素养为指导,规划与设计每一项微行动方案。一到六年级,每个年级十项。研制微行动“寻根课程学习卡”,提出每一微行动相应的评价细则。微行动在实施过程中,以成长档案袋的方式,让学生收集体现成长的过程性材料,记录自我的成长轨迹。评价阶段,开展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综合评价等方式,评选出寻根“老街文化”优秀档案袋,“老街文化小使者”“淳质少年”。

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范文6

  学校春节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我校关于20xx年冬日送温暖活动的要求,充分体现我校对特殊学生的关怀,切实为特殊困难学生群体送温暖、献爱心。口腔医学院在严冬到来之际,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加入到冬日送温暖活动中来,并向我院困难学生群体送去温暖。工作总结

  此次口腔医学院开展了送保暖内衣的活动,活动期间我院党总支副书记郭艳副书记亲临现场向10名受助学生亲手送去一份保暖内衣,此外,学生辅导员杨锋和吴文文两位老师也在现场与每一位同学就学习与生活展开一系列交谈。晚上,两位辅导员老师还去了学生宿舍,就一些生活上的问题进行了交谈。同学们纷纷感到来自口腔的温暖,并允诺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通过此次冬日阳光送温暖活动,口腔医学院的同学们充分体会到了社会中这部分群体的困难之处,他们需要更多的爱心人士为他们提供他们的所需。在慰问的过程大家感受到,其实这些困难大学生不仅缺少物质上的需求,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精神上心理上的安慰,有人可以陪他们玩,陪他们聊天,或者只是做一个倾听者。对于他们来讲,精神上的满足远比物质更重要。大家纷纷表示送温暖不能仅限于口头,应该落实到行动当中,也愿意成为一名志愿者,定期定向的为困难以及特殊群体服务,使他们不仅仅能在节日中感受到来自学校以及社会的温暖,平日里也同样可以得到口腔学子的关心。

  此次口腔医学院“冬日送温暖”活动圆满完成,但是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口腔将号召更多有爱心的同学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为更多的困难特殊人群提供帮助。

  学校春节活动总结

  为继承发扬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文化,根据县精神文明办安排以及县团委要求,我校围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现将我校组织的“我们的节日—春节,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为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我校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下发了主题系列活动的文件,精心组织,把节日活动与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全面推进我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二、精心策划,丰富内容

  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特色,在各地呈现不同的特色。山羊堡小学围绕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等主题,结合实际,遵循简洁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则,主要策划了以下五项工作:

  1、寻找经典活动。利用寒假期间,让学生寻找关于山丹文化的优秀历史典籍,围绕春节。元宵节文化内涵,通过收集“春节的由来。春节风俗习惯。春联的起源和意义。家乡举行的风俗活动”等,开展“红色经典赏析”等活动,让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深刻领会,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2、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村社清洁卫生。环境保护和公益宣传,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军烈属做好事。献爱心,宣传节日文明礼仪和低碳生活知识,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3、让学生认真填写《甘肃省山羊堡小学学生村社服务记录卡》,记录自己的节日生活,结合寒假作业,引导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参加节后组织的各类评选活动,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4、组织村社调查活动。由于我县的灾后重建如火如荼,精彩不断,村社楼房化进程步伐较快,让学生进行村社建设调查活动,亲身感受山丹大地上的巨变,增强对村社的思想感情。

  5、进行一次“我所认识的低碳生活描述”活动。

  三、强化措施,落到实处

  1、加强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传统大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放假前,学校召开专门会议,开展了春节传统习俗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春节文化内涵宣传,增进了广大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各位教师。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发挥其作用,分利用板报。宣传标语,积极开展春节文化宣传,弘扬春节民俗传统,倡导文明过节。勤俭过节。

  2、制定计划,合理安排,确保每位学生将此项活动落在实处。放假时,每位学生都按照学校要求,制定了计划书和时间表,确立了活动办法,使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的有声有色。

  3、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村社志愿服务活动。

  春节期间,各村活动小组开展了以扶老助残。社会治安。文化服务。环境卫生为重点的村社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残疾困难户。贫困户提供帮助。进行慰问;结合春节“扫尘”习俗,组织居民整治卫生死角,维护村社公共环境等。

  通过本次主题实践活动,共收到《甘肃省山羊堡小学学生村社服务记录卡》141份。调查报告。心得体会140余份。本次主题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了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校春节活动总结

  为开展“百万中小学生春节感恩活动”,切实培养学生尊敬长辈,感恩亲情的良好行为品质,在寒假到来之时,我校积极开展“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感恩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1、放假时学校做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在信中,除要求学生家长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注意假期安全等内容外,还特别要求家长加强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加强对孩子个性养成的教育,教育孩子要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做有良知的人,树立起以后努力工作,回报社会,汇报父母的信念

  2、布置学生注意积极参加春节期间的大拜年,赏花灯等传统民俗活动。

  3、开展感恩留言活动,按教育局要求,我们正在放假,就以校讯通的形式将要求发至学生家长手机上,学生家长督促学生上“文明网”完成任务。

  4、开展“一日帮父母做事”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帮父母做一件事,开学后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谈帮父母做事的典型事实,并谈切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