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公园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公园设计方案范文1
关键词:公园绿地;设计风格;生态
1 徐家汇公园基本情况与环境分析
徐家汇公园位于上海城市副中心徐家汇范围内,北起衡山路,东邻宛平路,西靠天平路,南至肇嘉浜路,总占地面积8hm2。其中大中华橡胶厂地块作为规划绿地一期工程,用地面积3.35hm2,中国唱片厂和周边居民旧住宅区地块为二期工程,用地面积4.65hm2。徐家汇公园座落于繁华的徐家汇地区,在其周边地区,融合了上海近百年来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特征。因此在整个公园的设计中,从设计理念到设计原则,从环境协调到细部设计,都应该充分反映并体现出这块土地上曾经演绎过的历史。
2 徐家汇公园性质
建成后的徐家汇公园作为大型的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绿地,对优化徐家汇地区局部生态环境无疑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改善地区环境。公园树木能自动调节空气,使空气清新。同时,还能减低城市噪音。树冠越密,植物配置合理,吸声能力强。二是美化徐家汇地区景观,把徐家汇城市副中心和高级住宅有机连接,从功能、景观上发挥过渡作用。
3 徐家汇公园设计风格与手法
3.1 格调上的综合性
徐家汇公园最佳方案由加拿大W.A.A联合景观设计所设计。最后实施方案以W.A.A设计方案为基础,吸纳了日本综合计划研究所和徐汇区园林管理所分别设计的两个优秀方案的精华,加强了对公园综合功能的结合,更加重视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活动场所和通道的设计安排;并使整个公园的绿化布局更加合理,植物配置在形态、色彩、季节上都更富有效率。从总平面图上看,设计风格既有上海本土园林的风格,又有外来文化的园林风格,相互融合,这主要由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决定了公园的总体分格。
3.2 功能上的多样性
徐家汇公园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现代城市公园,其主要作用是要发挥生态效益,改善局部环境,为市民在闹市区提供一个安静、休闲的场所。另外,在繁华的商务圈内,为市民提供了防灾避灾功能。这次在2008年5月12号的四川汶川8级地震中体现出来,徐家汇公园在那天几乎站满了从周围商场、办公楼疏散下来的人群。
3.3 空间形态的丰富性
纵观上海新建公园绿地的空间形态,徐家汇公园最可回味、最丰富。空间形态构成运用多种手法,有设立、围合、覆盖、抬起、下沉、架起和肌理等,均被有组织地运用在园中。如徐家汇公园利用两处保留建筑作为“设立”,原大中华橡胶厂的烟囱高30余m,修饰后成为全园的空间主景,同时作为多条主园路的对景。而原中国唱片厂的法式别墅位于公园北部,是南北向带状广场的对景。如徐家汇公园中最主要的围合空间沿着水面蜿蜒展开,水面两侧的绿树草坡构成该空间的边界。此外,伴随着植物和建筑物的布局,形成一系列大小不同、开敞程度变化丰富的围合空间。如徐家汇公园中采用了以玻璃为顶面的3座滨水亭,覆盖形式颇有趣味。而乔木所形成的覆盖空间则更丰富,乔木多而高大,树冠成荫较快。如徐家汇公园抬高了烟囱所在的小广场,抬高滨水亭的基座等,为了加强游人休憩的功能,为了衬托和突出主景。如徐家汇公园中的下沉空间有3种类型。①水体下沉空间,也就是低于周边地面的水系;②园中园下沉空间,法式别墅东侧的下沉庭园自成一域,闹中取静;③表现特定形状的下沉空间,公园中有1个下沉花园,模拟上海老县城的形状,与人工河共同成为上海黄浦江和老城厢的缩影。如徐家汇公园中的景观天桥横贯东西,天桥与蜿蜒的湖面、滨水主园路以及两条主要轴线道路立体交叉。不仅桥上和桥下空间互动,而且创造出丰富的视点和画面。如徐家汇公园中的老城厢下沉花园,除了空间下沉外,还用块状灌木植坛构成肌理。公园北部的ART DECO风格雕塑广场,除了空间抬高外,还用铺地图案构成肌理。多变的视点带给游人极为丰富的景观,为市民和游人创造尽可能丰富的空间感受。园林设计师应运用空间构成手法,自然和人工元素并用,巧构公园绿地的空间形态。
3.4 建设生态园林的必然性
早在方案设计前,区政府充分听取市民和专家的意见,在征集设计方案时要求尽量减少硬地的比例,尽可能地多移栽大树,注重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生态效益,并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最大效应的统一。徐家汇公园的设计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以绿为主,特别突出与原有徐家汇繁华商业圈以及衡山路殖民地时期的花园别墅风格的融合,以茂密的大乔木、各类花灌木、地被植物构成绿地的要素,绿化配置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也引进了一些特色绿化景观,有挺拔茂密的竹林,四季常青的松林,有展示热带风情的海枣和椰子,也有季相明显的栾树林,沿湖还有芬芳的桃李和摇摆的垂柳,绿化品种丰富,搭配合理。
生态公园设计方案范文2
关键词: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原则;合理性;设计措施
公园绿地是公园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绿地规划设计的好,既能够带来视觉享受,也能够净化空气,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力求公园绿地的设计达到科学性和合理性,满足最终的设计效果。下面本文就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要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满足公众对于公园绿化的要求。具体说来,必须要坚持以下原则。
1.1 要在系统性的原则下进行设计。
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牵涉到很多内容,具有一定的繁杂性,并且绿地规划设计是一项有层次且多目标的工作,因此说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公园周围的环境以及该地区的整体环境特征等,全面系统的进行设计,充分体现出公园绿地设计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公园绿地景观效益的完美融合。
1.2 要坚持可操作性的原则。
无论绿地规划设计的如何完美,设计方案一定要切实可行,这才是最为基础的工作。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增强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既要简单明了,具有绿化和美观的效果,又需要达到最好的价值效果。在坚持可操作性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强设计方案的可预见性,要实现动态设计,反应公园小环境和去与偶大环境系统的动态变化。
1.3 要坚持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简言之就是既要突出公园绿地的功能,又要达到经济高效的原则,实现公园绿地系统的循环与再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公园绿地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2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合理性要求
公园绿地存在于城市的大环境下,其规划设计自然也和城市的整体绿化规划有密切的关联,这就需要公园绿地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要满足一定的合理性要求。
2.1 公园绿地要满足生物的丰度指数,即在设计的时候要确保绿地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常来讲,植物的种类是表现一地区生态性的基本指标,因此说,合理的搭配植物种类,满足多样性的需求,这是设计合理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生物丰度不仅是指植物,还需要有一定的水域面积,因此在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中,还需要搭配恰当的水域面积,创建一个绿化且生态的区域小环境。
2.2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要和城市的风向相匹配
城市风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因此说,公园的绿地规划设计要和风向相匹配,这样对更好的缓解热岛效应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尤其注意的是,在绿化地区设计时,尤其是带状绿色区域,要和夏季风的方向相一致,而在冬季,垂直冬季风的带状绿地,能够减缓风速,改善局部小气候,对于整体大气候的改善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2.3 合理性的要求还需要和文化相连接
文化是一地区的特色,在公园绿地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传承这一文化气息,可以将城市的代表性植物作为设计的首选,搭配其他反应城市特色的建筑,使公园绿地能够彰显文化气息。
3 优化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措施
要想进一步完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就需要优化设计手段,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环境进行整体的规划。
3.1 需要以设计立意取胜
公园是公共场所,是要满足公众的需求的,公园绿地的设计更需要具有吸引力,抓住公众,因此,公园绿地设计的立意就是要以公众和绿色为主题。从公众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公众对于公园某种功能的需求。公众的欣赏水平、教育背景以及爱好各不相同,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公园的欣赏角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说在公园绿地的设计中,就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差别的人的多重需求,并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环境来确定公园绿地设计的立意,进而确定好公园的功能分区和相应的绿地设计形式,达到动静结合、分区合理、功能凸显的绿色设计效果。
3.2 需要公园绿地设计要和交通设计协调发展
公园内的大部分面积都是被绿色植被所覆盖,或是草地,或是树丛,或者是小面积的水域和建筑,这种绿色自然的形式,将公众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公园中的广场和园路之中,很难近距离的接触到绿色的自然气息,从一定程度上将,公园绿地的设计也就丧失了设计的初衷。为了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在公园绿地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多开辟一些小路,给公众充分接近自然的机会,也避免一些游人因为自身原因而践踏草坪、破坏公园设计美感的行为发生。
3.3 要合理配置公园绿地植被
通常情况下,公园中的园林植物较多,但是并不是多有的公园区域都适合园林植物的种植,不同的功能区域有不同的配置要求,所以说要优化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方法,需要分析不同区域,合理的配置好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比例,并且合理的应用地被植物以及草本花卉,使得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既显层次,又表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植被是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的关键因素,植物的选择要谨慎合理。以区域植被来讲,其能够适应公园的环境,也能够给公众带来亲近感,但是也会缺乏一定的新意,所以在配置时还需要在不同的空间搭配其他植物,既有特色,又不是稳重。同时,在配置的过程中,还需要合理的运用灌木、乔木以及地被植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植物群落,形成层次清晰、结构明确的公园绿地设计空间,这样及提升了公园的整体绿化率,也会有小的改善小环境的生态效益。
4 结束语
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和城市绿化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公众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本文就以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为突破口进行分析,在指出设计原则、合理性要求的基础上论述了三点优化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措施,希望能够对今后公园绿地设计有所帮助,更好的促进公园绿地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薇.浅谈街心公园绿地系统设计[J].科技风,2011(07).
[2] 陶沛东.浅谈城市公园绿地设计原则与目前存在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2).
生态公园设计方案范文3
2007年是我市园林建设中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我市创建省园林城市的关键之年。这半年来,×××绿化工作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支持下,按年初确定的“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打造精品、提升档次、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总体思路,坚持园林城市建设这一主线,精心准备,科学规划。上半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了创建省园林城市前阶段工作。为了顺利开展我市的创建工作,与省建设厅创园考评组进行了衔接,汇报了我们创园工作设想,省建设厅考评组领导给予我们积极的支持,给我们提了一些建议性的意见,包括审报时间的安排、创园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检查过程中线路的选择等问题,对我们的创建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还组织了有关人员特地赴临海、昆山、义乌、长兴等园林城市实地考察学习,吸取他们一些优秀的创建经验。根据这些兄弟城市的创建经验以及我市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创园的实施方案及任务书,市政府已明确今年创建省园林城市,现各阶段工作正在紧张地开展之中。 (二)继续加大城市园林绿地的投入,确保城市绿化面积的稳步增加。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新增园林绿地面积33.8公顷,其中姚江×××段新建滨江公园0.8公顷,最良江整治工程新辟绿地4.2公顷,新建住宅小区配套绿化6.5公顷,城东新区配套增绿2.3公顷,企业内部增绿20公顷。上半年高档次建设了一些具有较好生态效果和较高绿化景观的绿地,重点完成了姚江桥西首延伸绿地、最良江东段景观工程、×××公园及城东新区生态防护绿地的建设工作。
(三)加大力度,实施×××及入城口绿化整治改造工作。
1、按园林城市标准要求,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努力打造精品公园和道路绿地,上半年重点完成了龙泉山公园保护修缮和南雷南路道路绿化改造规划设计方案的招标及深化、完善工作,目前已进入施工招标阶段;根据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和近期绿化建设实施计划,完成了大型综合性公园黄山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论证。
2、开展大环境绿化建设,实施“见绿插绿“工程,切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及入城口一空闲置土地进行有计划的整合和改造,采取密植种小树的办法,建设临时苗圃基地,进一步拓宽城市绿化建设空间,增加城市生产绿地数量,使×××绿化建设得到延伸,促进城市绿化一体化。
3、加快了公园、道路的改造步伐,提升城市绿化档次,上半年已完成了玉立路、健康路、市府西侧绿地的改造工作,下半年将有计划实施红卫桥脚绿地、北滨江绿地等的改造工作。
4、精心实施×××美化、彩化、香化工程。上半年投入了3xxxx万盆鲜花,进行×××重要景观结点的鲜花摆放及一些主要公园、道路的鲜花入地布置工作,极大地美化了城市环境;探索垂直绿化新模式,实施桥梁、车库绿化装饰工程;已完成了舜水路立交桥垂直绿化的布置工作,并正在实施龙山文化广场和新建路绿地停车场的荫棚改造工程。
(四)强化城市绿化行业管理,进一步理顺城市绿化管理体制,提高行业管理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强化城市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的市场化运作,建立了城市绿化设计方案招标和专家评审制度,全面实行了绿化工程建设公开招投标和工程质量监理制度,继续开展园林式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的评选。
生态公园设计方案范文4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评价;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是指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主要包括六大类型: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交通绿地、附属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区绿地。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而作为城市规划专门术语,绿地包括公共绿地、生产和防护绿地两个种类。
2.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绿地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现在高密度大容量的现代化大都市,城市绿地显得更为重要。城市绿地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也是生态平行的调控者,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绿地,不仅是美化城市景观和市容的需要,更是减轻和净化城市环境污染,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对保障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绿地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或相互抑制、或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城市绿地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和城市重要的生命保障系统, 城市绿地的建设可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也可以改变一座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绿地景观评价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地建设水平虽已不断提高,却也存在设计无法满足需求的问题。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的具体指导,特别是绿地规划设计者与绿地使用者的脱离,现阶段在城市绿地设计规划和建设中一些只注重形式的绿地规划设计并不能真正满足城市居民对城市绿地功能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引入科学的城市绿地评价体系让使用者对建成后的城市绿地进行评价,以便将评价结果反馈至设计者以修正绿地设计方案。
3.1评价方法
在评价绿地景观设计方案时,需从生态、艺术、经济、功能等方面多角度考虑,涉及的评价因素与指标较多,而且这些指标大多为定性指标,在反映设计方案效果时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各指标的权重也对方案的评价产生较大影响。层析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其实质就是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简单化,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利用AHP一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能够全面考虑影响绿化设计方案评价的各种因素,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够充分体现评价因素和评价过程的模糊性,又尽量减少个人主观臆断所带来的弊端。能够有效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模糊性问题,也能够消除或减弱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
3.2评价的基本思路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与人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体一致。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分解成若干层次。通过对每一层次中每两个不同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以定量表示,并在它们之间简单地进行比较、判断和计算,最后计算出所有相关元素的权重,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者无结构特征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3.3选取评价指标
3.3.1植物材料应用
主要评价绿地植物配置层次、植物材料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3.1.1植物配置层次
指绿地中乔、灌、草结合种植,各自所占面积及其比例的协调程度,以及所产生的视觉美感。要求植物配置合理、层次丰富,乔灌草比例协调,景观空间形式多样。
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植物配置层次丰富,是体现绿地生态价值和构建节约型园林的重要内容。乔灌草结合种植可控制城市绿地中单纯草坪的种植比例,提高单位面积绿地的生态功能。
3.3.1.2植物材料的多样性
是衡量绿地设计及建设中使用植物种类是否丰富程度的指标,是生物多样性原则的具体体现。要求植物品种选择多样,提高景观色彩丰富度和景观季节变化。
多样的物种构成使城市绿地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而单调的物种构成使城市绿地显得相对脆弱,一旦发生具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绿地可能失去它应有的形态及功能。
植物材料的多样性可以塑造景观的多样性,不同的植物其形态、质地、色彩均有差异,多样的植物可以营造更加丰富的景观,从而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满足城市不同的环境要求。
3.3.1.3植物材料的适应性
是衡量植被乡土化程度以及绿地建设过程中保留设计区域内原有植被状况的指标。本地木本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具有抗逆性强、资源广、苗源多、易栽植的特点;不仅能满足当地城市绿地建设的要求,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
若绿地建设使用的植物多为地方特色树种或适应本地自然环境的树种,则植物材料的适应性就强,而绿地内保留有较多的原有植被,则植被天然性程度就高,绿地建设成本也相应减少,从而实现节约型园林绿化。
3.3.2景观特色
主要评价城市绿地的设计理念、表现形式、艺术价值、材料和技术应用水平,以及城市绿地对于地方风貌的反映。
要求构思独特,设计科学合理,具有较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艺术表达力,地形改造、水体设计、园林建筑及小品符合绿地水土的实际情况,植物配置与绿地小品设施、周边建筑、道路等硬质景观相和谐。
3.3.3施工工艺和养护管理
施工工艺主要评价城市绿地的施工质量和工艺水平,养护管理主要评价城市绿地的养护水平。施工工艺和养护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绿地景观的可持续性。
绿化工程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材料,种植的树木品种较多,规格较大,所以确保工程能够达到设计效果,确保植物的成活率,必须进行精心的施工和养护管理,才能使园林植物更好的生长,达到如期的观赏效果。
3.3.4功能性
3.3.4.1使用性
主要评价城市居民对绿地的使用程度。
绿地的建设以及改造更新,都要牢牢地把握人性化的原则,体现对人的关怀,应该将其自始至终贯穿于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前期调查分析、具体规划设计过程以及使用评价过程之中。
3.3.4.2服务性
主要评价街头绿地、公园绿地等绿地内各项服务设施的完备,包括绿地的主要游路是否实施无障碍设计,绿地内活动设施和功能区的安排,以及其他便民物品设置安排等。
即绿地面积容量与预期的服务半径是否相符。
3.3.4.3适用性
主要评价城市各类绿地的营造是否考虑了城市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自然特点。
3.3.4.4可达性
主要评价城市公园绿地,包括出入口位置,公交线路安排和游览道路的组织是否方便城市居民到达和进出。
3.3.4.5安全性
主要评价城市绿地对公共安全的保障。如道路绿化要满足行驶者的安全视距,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4.结语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绿地的发展,城市绿地建设影响着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加大对城市绿地的建设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可以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必须统筹兼顾,通过科学合理的绿地景观评价,因地制宜的选择最优绿化方案,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合理布局,以最小的空间创造出最佳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双文.城市绿化生态建设浅谈[A].山西建筑,2008,34(36):348-349.
[2].简兴.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绿地景观评价中的应用.资源开发与市场[A],2009,25(7)
[3] 张庆费. 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原则初探[J].中国园林,2001(4):34-36.
[4] 朱庆华. 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J].林业调查规划,2002 ,6(4):95-97.
[5] 王军,傅伯杰,陈利顶.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
生态公园设计方案范文5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建设;节地措施
1 节地措施的意义
对园林建设来说,科学规划是需要依据的准则。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既是为了迎合园林“节约型”的思想,也是为了达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人口众多是我国的一大特点,也是我国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人口众多带来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土地资源相对稀缺。要使园林建设发挥出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就需要规划园林的面积,做到合理开发。根据要进行开发的土地资源的现状,制定出一套以节约为本的园林建设与绿化的方案,进而迎合城市发展的方向,同时,为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改善作出贡献。
2 节地措施的具体方法
2.1 对节约用地进行严格的制度规定
节约用地使得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得到大大的缓解。但是,由于我国的节约用地相关政策不具有时代性,没有随着我国的发展作出相关方面的改进,因此,在制度方面存在一些缺陷。针对园林建设,需要国家根据对其现状的分析,颁布新的合理的政策法规,并对原有的标准进行补充和修订,使其与园林建设的发展相一致,并全面贯彻“节约用地”的理念。
2.2 对园林设计进行相应的标准约束,强调设计中“节约”理念的融入
园林的设计工作往往需要设计师根据其特点进行设计,而设计师又容易忽视节约的概念,因此,要制定相应标准对设计工作进行要求,并对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审核。要根据园林的具体情况进行土地规划和分析,根据建筑物的建设及树木绿化方面的要求,以最佳的土地划分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设计之后要有相关方面的专家针对用地的经济效益方面及资源节约方面进行审核分析,进而,进行方案的优化,使得制定出的园林设计方案能将节约型园林的优势充分发挥。
2.3 节地措施的实例
关于节地措施所带来的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2个事例:一是泉城公园的生态栈桥。二是龙岩中山公园的事例。泉城公园的生态栈桥如右图:
泉城公园总长为820 m,平均宽度约为2.7 m,其主体部分由钢结构组成,该生态栈桥从公园西南角玉绣河广场开始到东南角的生态广场结束,空间格局总体呈现“S”形,从植物园南半部迂回穿过。生态栈桥的建设用于连接泉城公园内南区各景点、设施和水系,并对原有步行系统做以补充和完善,从而扩大园内空间景观的整体布局,达到一种“游客走几步,景色就会有所变幻”的最佳效果,这种方式既节省地面空间,又保留原有绿化面积和园林景观,使城市生态更加完善,更体现对土地资源的节约。
龙岩中山公园是一个通过合理利用空间用以达到节地目的的事例。设计的思想是:在规划中通过依据立体原则、并结合“综合利用”的概念,开发地下空间,合理利用台地和地下设置的人防设施作为停车场,从而建设出一个组合式的建筑以节约建设用地。龙岩中山公园利用了原有的公园厕所靠近解放路及地形高程差,把公园内的厕所、垃圾中转站等进行综合考虑,沿着街道底层依次建设为城市公厕、垃圾中转站,从而节约建设用地,也使得污染点有所减少。
3 结语
节约型园林的建设需要经过长久努力,并通过结合现代先进的建设理念和技术,对园林的情况作出合理分析和规划,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条例法规对节约型园林进行开发,以此使得我国的园林行业向节约型方向发展得更加迅速。
参考文献
1 刘武,陈勇.建设节约型园林应采取的技术措施分析[J].绿色科技,
2014(9)
2 任启闯.建设节约型园林应采取的技术措施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3(7)
生态公园设计方案范文6
[论文摘要]对生态型园林中植物种类的选择所产生效益及应注意的问题,园林规划及其设计方法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园林设计在我国应该说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我们的造园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一批在世界上堪称绝佳的传统园林范例和理论,说它年轻,是由于这门学科在实践中发展、演变和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接轨,又是近几十年的事,20世纪80年代之前,园林规划设计业内人士很少,加上国力有限,除了出现过个别优秀作品外,总体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一般地讲,轴线、景区、山水绿地加上传统的或革新式的园林建筑符号,成为园林设计的普遍模式。人们心目中的公园形象,基本上是绿荫下的亭台。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繁荣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绿化广场、生态廊道、市郊风景区等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成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品质和满足文化追求的必然途径,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设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结合国情,在继续从传统文脉中吸取营养的基础上,吸纳国外的一些新思潮、新理念,顺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一批较好的作品,风景园林师不仅主导着园林规划设计,还参与城市总体规划,介入城市设计,从更大更宽的层面上发挥着作用。
一、建设生态园林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二、园林规划设计
(一)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
不论是厂区绿化、校园环境、公园绿化,还是街道绿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
(二)提高园林绿化的艺术品味
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三)应有历史文化内涵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四)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
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五)树种选择的论证
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我们见过用小叶黄杨作马尼拉草坪镶边最后全被吃掉,小叶女贞绿化草甲壳虫大暴发难以根除,红花酢浆草与樟树相互加重红蜘蛛的危害,一种树比另一种生长快最后另一种树被挤占,外来树种完全取代乡土树种等配置不当的现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暴发,常绿与落叶树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六)科学估算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本及管理费用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绿化带太多难以很好修剪,蛀茎害虫易危害难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运动场也按高标准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费用还是将来维护费用都跟不上,最后仍达不到高水平运动场地的要求。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三、园林设计的可更改性
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十全十美,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同时尽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风格也不同,形式也有差异,都有可行之处。自己的设计尽管经过论证,亦难免有忽视或不当之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论证拿出来供建设单位及同行研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删除,吸收别人合理的意见,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这既给别人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用单位能一目了然各项指标要求,也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