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力自动化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力自动化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96-02
、 一、改革的背景与目的
电气工程制造产业是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相关行业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一直以来保持平稳的增长,同时对相关人才的质量和要求也随之提高。为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为契机,对照认证标准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专业改革工作,其改革目标为:依托学科优势,注重专业建设,围绕工程教育认证试点工作专业的目标和要求,通过改革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与改革举措,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与素质,为正在进行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对于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使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改革内容与举措
1.构建宽覆盖的课程模块体系,满足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本专业培养方案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目标、三个能力、四个特色方向”的原则制定,即以学生为中心,满足行业人才需求与学生长远发展的目标,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构建“电机及其控制”、“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和“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四个特色专业方向。通过调整和完善教学环节设置,构建了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框架。①前两年开设公共和学科基础课,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外语和计算机基础,同时获得一定的人文社科、企业管理、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及环境知识。②三年级开设一级学科主干课,进行统一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注重学生宽广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拓宽培养学生的知识面。③四年级根据特色专业方向分别开设2―3门专业必修课和跨二级学科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亦给予学生二次拓宽专业知识的机会。④按照专业方向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如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具有某一特色专业方向上的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研训练,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创建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平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2.构建层次多样的实践及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①学术科技竞赛平台。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个层次组织的科技创新竞赛,通过建立指导教师库,完善培训程序,健全激励机制,组建创新团队等有效举措,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地参与各级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例如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辽宁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沈阳市福田杯机器人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②课外创新实践项目平台。构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完成实验训练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课内实践环节;二是培养计划以外的,以突出自主创新和个性培养的各类课外创新实践项目,实现途径主要包括:参加学院定期举办的“院士讲学”、“博导导航”、“行家行话”等大型系列学术讲坛,并撰写与报告相关的研学材料,扩大本专业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共同发表学术论文或专利。要求学生自主立项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并提交研学作品。
3.建立多方反馈机制,保障人才培养改革效果。
①督导专家、领导干部听课,相互听课。领导干部、教师每学期听课至少两次,督导专家根据“青年教师”、“重点跟踪/帮扶教师”安排听课,听课结果直接与被听课对象交换意见。②在校生座谈。学校每学年8―9周组织一次学生评教,学院每学期第3―4周,以班为单位组织搜集一次学生对所上课程的意见和建议。评价结果通过系主任反馈给教师,督促教师及时改进。③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座谈。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分别安排在毕业生离校前一周和6―8月校友返校期间进行,座谈会形成记录,并将有关问题反馈给系主任、专业负责人等,并由相应人员落实改进。④用人单位调查。用人单位的调查每4年进行一次,通常结合培养方案的修订进行。由教学副院长牵头,座谈形成记录,重点在培养方案修订工程中落实。⑤第三方调查反馈。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调查,每年进行一次,形成调查报告。专业收到调查报告后,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结果积极推进工作的改进。
通过参考内部和外部的评价结果,专业教育质量得到不断提升:①根据督导专家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通过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了任课教师的水平。②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进一步确定了毕业生的服务面向,改进了培养目标的描述,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未来要在电气行业的哪些专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平时比较注意按照课程和实践环节的要求,注重培养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③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在工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上,改进了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创新意识与方法、工程实验、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要求,相应的改革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可以从学生完成的综合型课程设计效果、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可以看出。
三、应用情况与实施效果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为指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规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针对该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措施实施近四年来,不仅受益学生达52个班(约1800人)推广后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成效,专业建设也取得了新的突破。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本专业已经成为我校招生入学分数最高、就业率最好的专业,其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受到国内同类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在同类高校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最近几年有数所国内同类高校前来取经。2015年,本专业被选为“辽宁省本科优势特色专业”,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建设与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该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是电气工程学院的平台课,2014就被评定为“辽宁省资源共享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突破。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优势,与泰豪沈阳电机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建成了一批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先后与“泰豪沈阳电机有限公司”和“沈阳鼓L机集团风电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省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改革成果――“学生产品”畅销就业市场。近三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根据2014年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MyCOS)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本专业毕业生毕业一年后非失业率达到了92%,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达到94%,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由于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质优良,我们的毕业生大多已成为国内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骨干或中坚力量,甚至走上了技术领导岗位。2012年本专业获批“辽宁省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评比中,我们专业已有3名同学获得辽宁省优秀论文奖。在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5项;学生授权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2]余寿文.工程教育评估与认证及其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6.
电力自动化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方案;调研
作者简介:李向军(1963-),女,辽宁沈阳人,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缪新颖(1977-),女,河北承德人,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辽宁 大连 116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JG11DB041)、大连海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2011YB3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56-02
学校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当前正是世界各国争相建设信息化、现代化、商业化的关键时期。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是否能培养出适应国家需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是决定国家能否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高等学校的本科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那么高校的培养方案的实施现状怎样?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目前的现状能否满足社会需要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现状调查
为了制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对本校的在校学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走访,以此对学生的意向、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等进行了分析。
1.在校学生调查
目的:掌握多元化的学生需求,打开人才培养的空间,帮助受教育者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通过总结,学生对课程的主要建议如下:
(1)一年级除基础课外,应该适当加一两门专业课,这样能使新入学生对所学专业有粗浅的了解。
(2)理论性强且课时较多的课程多增设实践动手环节,与实际运用举例(图片、视频),使学生感到理论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看到的实际生活中掌握理论。
(3)实用性强、理论较容易理解的课程可进行短期强化型上课方式,实现一种集训专项深化的作用,使学生印象深刻。
(4)参观实习安排在找工作之前(在大四之前,大三下学期),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在找工作时会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选择性。
另外,希望增加海洋类专业、机械类专业等相关知识介绍的选修课。
2.对毕业生的调查
毕业生个人发展分析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教育应为学生提供长远发展的潜力,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就业率。通过与毕业生的对话及问卷调查分析目前课程体系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本校自动化专业自2003年招生以来共有6届毕业生。从初次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走向了船厂,从事船舶电气等有关电气方面的工作,但也有很多毕业生离开了船厂 ,转向其他行业。到目前为止,在船厂工作的学生约占30%。在调查中他们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宝贵意见,具有代表性的如下:
(1)把当前的“工程制图”课程改为“电气CAD”。原因:现在很多企业不用手工制图,而是采用计算机画图,采用CAD软件画图是目前最普遍且最实用的一种。
(2)把PLC实验设备由200系列改为300系列,尤其希望配合带载荷授课。原因:现在企业用的PLC大多是西门子300系列。建议对现有的设备升级改造,适当增加学时。
(3)DCS课程由原来的选修课改成必修课。原因:在船厂采用DCS技术很多,但作为选修课,由于多种原因已多年未能开设,导致学生接触不到相关方面的知识。
另外,增加“变频技术”、“组态软件”、“仪器与仪表”及通讯方面的课程等。
3.对用人单位的调查
高等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最终取决于所培养的人才对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企业对于在校学生的一些基本要求和建议的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在船厂从事船舶电气设计工作。
1)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及应用。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学期间要特别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因为只有深入学习掌握本专业知识,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快地进入角色,对工作流程及技能了解得更系统、更熟悉。
2)加强对船舶的认识和了解。其实大型船舶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陌生和神秘的,所以需要有船舶行业经验的老师来介绍大型船舶的种类、结构及设备分布;船舶主要用电设备的用途、功能及与其他设备之间的联系。最好配合设备图片或在船上的实景拍摄,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3)增开与机械相关的课程。电气与机械是分不开的,在船厂工作更是如此。学生如果选修一些机械方面的课程,对他们开阔眼界、更好地了解设备性能及原理,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
4)重视船厂实习环节,实习不应简化为参观。
5)对于船舶电气方向,定期为学生搜集并介绍船舶行业动态,共同学习船舶简报或期刊,加强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认识。
6)开设CAD课程。
(2)其他行业对自动化专业的需求。扎实掌握基本的专业基础课;PLC课程中掌握控制系统用的各种型号的PLC编程;电机拖动课程中电机各种数值的计算;单片机、嵌入式方面的课程,在南方的许多企业中有较大需求;过程控制课程,不需要太繁琐的计算,但要掌握基本知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电路课程,应掌握电气设计的电路图。达到会看、会画,懂得系统的运行过程;增加一些简单实用的机械课程。
(3)各行业对毕业生的素质需求。
1)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多开展一些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及总结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众所周知,职场中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人与人沟通的最大技巧就是诚信。建议学校多举办集体活动或互帮互助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3)提高英语水平。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交流越来也多。在很多用人单位,英语都显得非常重要。
总之,对于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更看好综合型人才。除本专业知识外,还要有相关专业的知识。而且人际交往、组织协调、敬业精神、自我牺牲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都很重要。
二、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就业难”是时下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直接感受。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许多用人单位抱怨招不到合适人才,企业处于缺人待补状态。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据有关机构对国内外众多 IT 企业的调查,如IBM 认为:只要再学习能力强、情商不错就可以考虑;金山软件公司招人不重经验重灵性;连邦软件公司选人看重学习能力和忠诚度 ;微软将有理想、有报负、有追求作为选拨新人的标准;另外,大多企业对IT人才的技术能力要求的是多样化,有60%的企业至少需要两种技术能力,32%的企业需要三种以上技术能力。[1]
虽然看起来各家企业的需求都各有侧重,但其实有很多共性的内涵,总体来说就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些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在个人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几乎涵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人才需求量大且稳定。所以如何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三、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分析
遵循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有关自动化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自动化专业设置的主要必修课程大多是: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过程控制、电机与电力拖动、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理论、过程检测及仪表等。而一些学校的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课程及反映社会发展的新兴课程则多在选修课中设置。
以本校为例,目前的课程设置模式是,除了政治、外语、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外,其他课程基本上都是按专业来设置。考虑到本校的海洋船舶特色以及学生的就业需求等,在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一些选修课。但若选修课较多,学生的意愿分散时选修课就不能开课。因而难以实现培养目标,也难以满足部分同学的求知欲望。
而某一专业的选修课,在其他专业或其他院系中有的是必修课,有的也是选修课。如果学校能打破专业界限,通过学科交叉合理地整体优化选修课程,那么各个专业间就能相铺相成,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各专业各自为政,学科交叉、专业交叉难以实现;必修课多,选修课少,束缚学生的兴趣发展;理论课相对多,实验课少;实验课程中真正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更少;实习实践少。
四、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学校教育学生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输送更好的毕业生适应岗位需求。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从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构成来看,其知识结构主要由应用科学的知识体系组成;从工作职能来看,其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是利用已发现的科学原理服务于社会实践,从事与具体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2]企业需要的是拿来就用的人,如果毕业生进入企业还要进行二次、三次甚至多次培训,那么企业压力将加大,学校教育也形同虚设,这也是学生找工作难的重要原因。
目前的自动化专业暨电子信息类专业在教学方面与社会需求有较大的脱节,亟待进行一次彻底的教学改革,以求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对于本科教育,企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为企业减轻很多压力,这是教育工作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五、结论
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聚焦国家战略,融入地方经济,主动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战略之中;主动纳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发展潮流和学科建设发展规律之中;主动纳入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需求之中;主动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之中。
高校的培养方案若脱离社会需求无异于“闭门造车”。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这不仅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2008大连IT人才需求调查报告[N].新商报,2008-07-01.
电力自动化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跟踪调查;课程改革
为更好的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找出电气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并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意见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1]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推进和加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我院于2013年6月至9月开展了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活动。期望藉此推进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以便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培养毕业生,为区域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
一、调查方法
1、调查前召开了专门会议,确定调查方法,设计有关表册。
2、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由各毕业班辅导员协助确定外调样本。
3、院领导召开调查组汇报会,根据调查情况,探讨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面对面座谈(校友座谈和用人单位有关领导座谈)、电话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调查方法。共发出400份毕业生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 386 份;发出40份用人单位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8份。
二、调查情况综述
1、被调查单位分布及毕业生样本结构情况
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情况看,386人中,10届毕业生占27.3%,2011 届毕业生占 34.8%,2012 届毕业生占 37.9 %;国企、事业单位占 23.0%,三资、民营等其他企业占 69.8%,自主创业占7.2%;京津地区占 58.4%,其他地区占 41.6%;完全对口占 20.8%,较对口占30.0%,基本对口占 29.6%,不太对口占 19.6%,其中 2010届毕业生对口率为 63%, 2011届、2012届毕业生对口率分别为 67%和 72% 。
从毕业生流向来看有下面几个特点:
(1)以直辖市大企业为主,多层次多方位就业。
(2)毕业生深受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产业的欢迎。
(3)毕业生到民营单位的数目逐年递增,且民营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4)业务能力强,技术素质好。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已经成为各单位不可缺少的人才,但多数毕业生需经过一定的在岗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这也是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需要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
2、问卷调查的内容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毕业生的调查,另一种是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对毕业生的调查主要从三个方面了解情况。一是毕业生的个人基本信息。二是对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需求程度的评价。三是要求毕业生以书面语言形式,给母校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除了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课程设置需求程度的评价以外,还增加了企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情况,如:总体素质、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毕业生对本专业知识结构的评价情况
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结构的评价
序号 评价指标 工作岗位需求程度(%)
很需要 基本需要 一般或不需要
1 职业能力训练课程 84.5 12.7 2.8
2 职业素质课程 70.4 21.1 8.5
3 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66.3 23.9 9.8
4 其他欲开设拓展课程 30.1 42.3 27.6
(1)毕业生对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需求度为97.2%,说明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有关职业能力训练的课程基本能满足学生的岗位需要。电气自动化专业以职业实践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是合理的,能使学生在逐步理清所从事职业“工作任务是什么”、“能做什么”、“会做什么”、“怎样能做得更好”等问题的过程中,[2]掌握职业所要求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特色技能。
(2)毕业生需求度较低的模块有职业素质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高端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技术创新对电气自动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我们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社会当前的职业需求,以不断完善和修订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2、用人单位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质量的评价
95%的企业认为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需求程度为很需要,职业素质的需求程度为92%,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的需求度为89%。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评价较高,这说明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了较强的综合素养。
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映较集中的问题
在走访调查中,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化
高端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技术创新对电气自动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气自动化专业需要修改原有的课程体系,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
2、宽口径就业与发展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矛盾
宽口径就业的目标使得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多而杂,侧重点不够清晰,使得学生学习目的茫然,知识的广度与技能的深度形成矛盾。
3、实践教学环节需进一步加强
五、思考与建议
合理的调查方法以及样本的选择,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信性。从调查结果上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多年办学历程中,已经形成了鲜明的职业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所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当今形势下如何发扬优势、克服弱点,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受社会欢迎是值得思考的主要问题。
1、融入行业企业标准、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
在高职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使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融通、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与生产实际融通、与行业标准融通,把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融入课程内容。
2、以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组织课程内容时,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知识逻辑进行排序,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应用性知识系统。[4]从课程内容结构上看,应该是理论实践一体化,以培养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系统设计课程中的实验、实习和实训,用工作过程来进行系统化。
3、加强“双师”结构团队建设,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人才支持
能力本位、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行动导向教学等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熟悉职业岗位要求,又要懂得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建设与改革目标的实现。通过培养、培训、引进、企业锻炼等多种途径,打造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既有专家学者又有能工巧匠”的教学团队。
4、加强生产实训基地建设,为课程改革提供硬件环境支撑
工学结合课程需要相应的教学媒体和硬件,“教、学、做”一体更需要真实的工作环境,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按照企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运行管理模式,依照企业生产的工作流程来布置,使实训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一致,实训内容与企业的产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实现教学与生产合一。
参考文献:
[1]吕悦晶,李程,王春梅. 面向行业需求的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3(19):55
[2]赵永峰.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近四届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J].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2(1):120
[3]翁桂鹏. 从毕业生跟踪调查谈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J]. 中国成人教育,2008(3):121
[4]王萍. 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技能课程开发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2(4):17
作者简介:
霍淑珍:(1976-2),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机控制,自动检测,控制理论,职业教育等。
电力自动化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网络营销 新理念 策略
网络营销是一种有意识的经营活动,它在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大大地推进了网络营销的发展,使其从一个概念性的营销模式,真正变成一种提升企事业单位竞争力的工具。在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的新形势下,网络营销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业务,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此,应针对目网络市场营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应当前形势的网络市场营销新理念及策略。
1、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现状
网络信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关注自身的门户网站建设。尤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进一步加快了各单位的网站建设、网站营销活动的开展。据《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已有1000多万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网站并开展网站营销,绝大多数单位为开展网站营销工作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营销人员、技术人员。其中约有60%的单位认为网站营销是自身未来营销的一个重要趋势,网站营销的开展将提升单位组织的经济效益。
2、新形势下应树立网络营销市场新理念
2.1 网络营销要树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新理念
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目的,重点加强网络市场改造和建设,树立网络建设适应用户用电发展的观念,完善供配网络平台,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同时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并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以提供优质价廉的商品,减轻消费者负担。
2.2 新形式网络营销要树立优质服务理念
该理念要求网络企业利用现代化手段健全营销的功能环节,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业务流程能够满足顾客需求导向要求,并尽可能借助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最大限度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服务成本。
2.3 网络营销要树立营销策略建立在市场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的新理念
在网络营销中要加强需求侧管理,把握市场发展动态,对网络市场的潜力以及未来市场情况都要做出一定程序的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及时制定或调整产品经营目标,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有效的开拓市场。
3、我国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3.1 网络营销缺乏明确目的性
从目前企事业网络营销来看,许多单位对网络营销的开展没有形成明确的指导思想,缺乏营销目的性,网络营销功能不明显。一方面,在网站功能设计上简单粗放。部分网站存在营销主题不明朗、栏目设置交叉重叠、栏目名称混淆、可利用信息量低等问题;另一方面,部分网站过于注重对美术效果的追求,实用性不足,缺乏营销功能,没有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信息、服务信息、服务宣传、在线销售等。
3.2 网站建设和网络营销脱节
不少单位在网站的初期策划、设计阶段,没有将营销的理念融入到网站建设中,存在网站建设和网络营销相脱节的问题。据调查统计,大约有50%的网站在建设初期,缺乏与营销相关的组织介绍、服务介绍、产品介绍、产品图片、产品广告等,甚至缺少机构的详细联系方式;一些网站缺少应有问题咨询、在线表单、即时信息、实时回答等,客户享用不到网站的便利资源,其网站仅仅起到了宣传页的作用。而这些网站,往往在运营了一定时间以后,才意识到营销理念的重要性,对网站进行再次优化设计,这样做损失的不仅是时间和金钱,更是客户对这个单位的印象和信心。
3.3 网络营销推广缺乏策略性
目前,一些网站建设在营销定位和理念等方面比较优秀,但实际的营销效果却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在网站流量低、流量营销转化率低、网站知名度低,其主要原因在于网站的营销推广缺乏策略性。网站建成后,应重视推广工作,没有后续的网络市场运营推广和管理更新,往往会导致网站活跃性不足,访问流量甚微,成为“死站”,无法产生经济收益回报。
3.4 网站与社会公共资源整合不足
部分网站尤其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网站,没有很好的利用社会公共资源,缺少与商业网站的互补与合作,这些网站尚未通过收费或广告取得收入,没有进一步发掘网站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4、网络营销新理念策略分析
4.1 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努力提高企业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建立自动化系统和客户服务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共享,实现营销在线监控和营销信息自动采集,实施对网络市场营销全过程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与管理。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和客户服务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简化用户手续,规范服务行为,使用户享受到优质服务,满足各层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4.2 量身打造优质网站
网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组织的形象。功能完善、网页体系完整、栏目设置清晰、维护工作良好的网站会给人们留下管理先进、拥有现代知识技术的良好印象;反之,一个简陋不堪的网站则会给人们留下守旧、不善管理等不良印象。
4.3 注重网站的推广工作
网上信息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网络用户的增长速度。网站对用户注意力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一个网站建立起来,不代表能获得理想的浏览量,因此必须注重网站的推广。搜索引擎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营销的重要途径,是众多网站客户访问量的重要来源,也是非常有效的网络站点推广工具。
4.4 从用户需求出发对网站进行完善
在当今消费市场,客户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如果想要在众多网站中脱颖而出,取得预期的网站营销效果,就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重视客户对网站的体验感受。一方面,在网站建设功能上,满足网站营销目标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5、结语
信息技术的突进,给经营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网络营销己成为21世纪新经济的亮点,它所体现的生产方式,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讲,有助于拉近经营者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在电力市场营销中应坚决摒弃那些过时的和已不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要树立崭新的营销理念,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电力自动化调查报告范文5
自从计算技术出现以来,数据中心已经经过了数次重大的转型。数据中心已经从主机计算、客户端/服务器、互联网计算一直发展到了 SOA。现在我们正面临着另外一次重大的技术转型,即我们正在迈向完全虚拟化的数据中心(参见图1)。每一次的转换,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计算成本,使各个公司/组织/机构都能够提高数据中心的运行效率、加快软件开发,最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向虚拟数据中心的转变将会成为自主机发明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次 IT 转型。因为这一转变会将网络堆叠、存储器与计算层整合为一体,从而可以优化应用性能。在完全虚拟化的数据中心之中,计算资源会作为 VM(虚拟机)、存储器将会变为虚拟“池”无处不在,而网络架构会将这些虚拟元素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灵活、可伸缩的计算环境(参见图2)。
目前,这些虚拟化技术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最近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 82% 的组织机构目前都在使用虚拟化技术。促使这些公司几乎全部采用虚拟化技术的最主要因素是为了整合并减少服务器的数量。而服务器数量的大幅减少――有时数量会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很显然会对降低总体拥有成本 (TCO) 带来巨大影响。然而,部署虚拟化技术还存在许多其他的原因,其中包括:
・它允许软件开发人员或其他用户配置自已的虚拟机。这可以让开发人员、工程师或其他人员近乎即时地访问计算资源,无需与其他部门进行交涉。
・当额外的计算资源被添加而导致工作负荷增加时,它可以确保应用性能的维持。
・可实现虚拟工作负载的自由转移/移动从而提高了应用的正常运行时间。在电力中断的情况下,虚拟机 (VM) 可以在需要时跨越机架、跨越数据中心或跨越网络进行迁移。
・它可以作为物理数据中心与云计算数据中心之间的连接桥。如果要在私有数据与云计算数据中心之间实现轻松地迁移,则必须对资源进行虚拟化。
采用新技术总会给数据中心的管理员带来新的挑战,虚拟化技术也不例外。服务器整合可以大幅降低物理服务器的数量,但它产生的副作用便是,将会出现虚拟机数量激增的情况,这通常被称为虚拟机“蔓延(Sprawl)”问题,而管理这一“蔓延” (sprawl)问题,与管理物理资源相比更加困难。随着各个机构的虚拟机数量从数百个增加到数千个,随之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常见,例如:“虚拟机在哪儿?”、“谁创建的虚拟机?”、“谁拥有虚拟机?”、“为什么要进行迁移?”以及“数据在哪里?”这种新的复杂性给服务器管理员增加了额外的工作,他们的工作从管理成百上千的物理服务器,变成了管理成千上万的虚拟机。
但是挑战并不止于这一点。由于虚拟机的存在,数据中心管理员还必须配置虚拟存储池和虚拟网络资源。在以前,管理的计算资源由计算、网络与存储资源的静态堆栈组成,工作非常简单。而现在,由于要采用虚拟计算、存储与网络资源,复杂性明显增加,这给系统、网络与存储管理员都带来了更多的工作。
自动化的作用
应对数据中心由于广泛采用虚拟化技术而出现的复杂性问题,其解决方案便是自动化。自动化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数据中心工程师更好地管理虚拟资源。如果不采用自动化,每当环境出现一些微小的改变时,都需要手动重新配置和优化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资源。这对于任何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数据中心而言,想要保持所有虚拟资源的同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事实上,在 Yankee调研公司最近的调查中仅有 17% 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存在实现关键任务应用虚拟化的工具。这也说明在完全虚拟化的数据中心与当前市场的现实情况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差距。 虚拟环境对数据中心的运行以及公司组织架构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管理虚拟环境的挑战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新技术的部署。目前,大部分大型数据中心都有专门支持服务器、网络与存储资源的运行的管理人员(参见图3),并且这些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在各自技术管理领域内拥有专业知识。在采用虚拟化技术之前,这些群体都能够在各自的独立领域中成功进行运维管理。但采用了虚拟化技术之后,由于业务需求需要实现资源的灵活转移,需要这些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密切合作。
自动化
不管是对于虚拟机激增所产生的复杂性、密切协调虚拟资源配置的需求、还是新的虚拟环境管理给各个公司组织机构带来的挑战,自动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的解决方案。将通用任务的监控、管理与配置实现自动化,可以大幅减少由于虚拟环境产生的额外工作负载。自动化还有助于数据中心配置实现标准化、增强最佳实践,并提高可用性。
从网络这一方面来说,自动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数据中心的运行:
・无需手动配置即可及时应对数据流的变化,并可以优化应用性能。虚拟化、云计算、web 2.0 和其他趋势使流量更具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提供非阻塞交换与路由的无阻塞网络可有效降低端到端的交易处理延迟。这还会提供VMotion 所需的扁平双层网络。
・提供一种“永远在线”的数据中心架构。高容量、模块化、完全冗余的网络几乎可以即时转换资源,承受得住任何电力中断的情况。此外,通过增加网络设备的端口密度,可以简化网络架构。这意味着硬件更少、架构更加简单,并且提高了正常运行时间。
・通过网络的自动化重新配置,可以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自动化网络能够符合任意业务 SLA(服务水平协议)要求,并实现任务的自动化,如通过迁移 VLAN 重新分配资源、通过 QoS 策略更改任务优先权,带宽再分配或通过关闭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降低以电力损耗。
由于网络处于虚拟数据中心的核心地位,它拥有的独特能力在于能够帮助企业在虚拟化和云架构方面实现投资价值的最大化。
实现网络自动化的不同方法
网络自动化的目标是为了提供一种“自动优化网络”,从而能够将虚拟资源动态、及时的分配到最需要的位置。目前存在以下几种实现网络自动化的方法,数据中心架构师、首席信息官 (CIO) 以及其他与设计虚拟数据中心相关的人员需要注意其中存在的差异。网络供应商一般可以提供以下三种高级方法中的其中之一:
方法 1:集成网络自动化
这种方法主要使用那些采用高度集成的、专有的网络架构的供应商,他们需要客户堆栈内的全部组成部分都来自于单一供应商或处于同一个封闭系统的供应商。这种“垂直集成”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提供一种“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因此具有一些短期优势。然而,长期来看,这种方法意味着供应商锁定,剥夺了用户为其特殊环境选择最佳技术的权利。目前,Cisco 公司选用的是这种方法。
方法 2:网络控制自动化
在这种环境中,虚拟环境的监控、管理与配置受到或通过网络控制。当需要新的虚拟环境时,或现有的虚拟环境需要更多资源时,网络管理工具会对网络、计算与存储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这是一种以网络为中心的策略,需要所有数据中心的功能都处于网络的控制之下,而并非采用一种协作的方式。这需要数据中心管理员进行大量的企业文化与运营观念的转换。这种方式目前为 Brocade 与 Extreme Networks 公司所采用。
方法 3:开放式网络自动化
第三种趋向于网络自动化的方法充分利用了开放式标准,允许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由现有自动化或中间件工具进行控制。因为这种方法是以服务器与应用为中心,它与目前的数据中心运行保持了一致性,允许企业组织和机构采用更加无缝的网络自动化方式,因与此同时,当前的最佳实践仍然可以保留使用。利用开放式策略,网络基础架构有助于虚拟数据中心的运行,而并不承担管理虚拟环境的任务。管理虚拟环境的任务是由现有的虚拟化管理或系统管理工具完成的,而这些工具都是特别为虚拟环境管理而设计的。此外,基于协议的标准用于网络架构与管理程序或虚拟交换机之间的信息交换,以最终管理网络配置。这种方式不但允许各个公司根据需求选择顶尖技术,并仍然确保了解决方案的有效运作。开放式、基于标准的网络自动化方法为客户提供了最佳的长期优势,在保留了当前的数据中心运行结构的同时,为公司提供了一种向未来技术转型的路径。Force10 Networks 是采用这种方法的供应商之一。
如何选择解决方案供应商
随着网络自动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宣称其解决方案能够帮助公司组织和机构部门实现向虚拟数据中心的转型。鉴于网络对数据中心的发展的重要作用,用户在作出交易决策时考虑到以下各点至关重要:
・开放式、基于标准的方法。许多解决方案供应商都宣称其解决方案具备开放性,还有一些宣称其方案是基于标准的方式。但实际上对网络来说,开放性与基于标准同等重要。另外还有一些供应商宣称其解决方案同时具备开放性和基于标准,但是其提供的可能是大量“基于标准的”自创的特性。
・管理程序、虚拟交换机与服务器的未知状况。如果情况并非如此,公司组织或机构可能去失去选择计算平台的权利。考虑到创新的速度与虚拟化的应用程度,对于用户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网络能够支持来自任何供应商的管理程序。
・非阻塞、不拥挤的架构。这会将整个网络范围内的端到端流量延迟降至最低程度。“近乎无阻塞”或订阅过度的解决方案都会导致拥挤问题,进而削弱应用性能。
・面向未来的技术――即面向40 GbE 与 100 GbE的高端口密度。当前,准备购买网络基础架构需要考虑其应该是一种五年的投资计划,因此,采购的硬件设备需要提供足够的密度,足以支持面向40 GbE 与 100 GbE对网络进行的简化与升级。这可有效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设备强制淘汰现象。
・选择一家在数据中心创新方面拥有历史传统的供应商。数据中心的网络互联包括了许多独特的需求,需要选择一家熟悉数据中心网络需求的供应商。在配线箱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供应商所拥有的文化或能力可能不能应对数据中心的挑战。
・广泛的合作伙伴生态系统。没有一家供应商能够单独提供建设虚拟数据中心的全部资源。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应该具备与主流的计算、虚拟化、存储与管理供应商设备共同协作的能力。
・选择采用通用脚本语言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如今,数据中心的运行是由使用 perl、python 与 UNIX 语言编写的脚本驱动的。选择采用了约定俗成的标准语言工具的网络供应商有助于更加高效与更加迅速地弥补网络互联与计算之间的差距。
结论
数据中心正处于另一次重大的转型之际,它正在朝着完全虚拟化数据中心的方向转换。这将会降低计算成本,提高正常运行时间和应用性能,帮助公司将生产率提升到新的高度。然而,在转型过程中,数据中心管理员将会面临许多全新的挑战,原因在于其管理的数据中心不再是物理资源,而是以虚拟资源池为基础构建而成的。
开放式网络自动化解决方案通过与计算基础架构的紧密协作,可以实现多个关键任务以及时效性较强的任务的自动化,从而保证虚拟化数据中心的运行。
开放式网络自动化可以:
・实现虚拟基础架构的可扩展性,以能够处理不可预测的流量需求。
・创建富有弹性的环境,从而将虚拟资源基于商业策略及时分配到最为需要的位置。
・能够对由计算环境变化引起的网络配置的改变进行及时调节和应用,以提高应用的正常运行时间。
电力自动化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健康建筑人居环境能源可持续发展
AbstractExplainstheideaofthelowenergyandhealthybuildinganditsrelationshipwithsustainabledevelopmentofhuman''''sinhabitantenvironment.Pointsoutthefourcriticalissuesinitsrealizationi.e.urbanenergyprogramming,energy-efficientbuildingdesign,urbanmicroclimateimprovementandbuildingautomation.
Keywordshealthybuildinginhabitantenvironmentenergysustainabledevelopment
1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发展很快,目前城市化水平为28%。按照世界上城市发展规律,这正是从起始阶段向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转变阶段。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已接近或超过35%,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这都预示今后5年及下个世界我国城市化将有飞速发展。
城市化发展推动建筑行业的兴旺,随着人们对建筑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北方地区建筑供暖,南方地区建筑空调,以及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流域建筑供暖与空调都成为极迫切的问题。近5年来我国房间空调器产量持续以40%的年增长率上升,就充分说明需要的迫切性,但随之而来的能耗的增加和对环境的污染。北方地区供暖耗煤已占全国总煤耗的11%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空调器及热泵的发展已使该地区供电出现严重紧张和短缺。若充分满足这一地区建筑空调的要求,空调电耗将占该地区总电耗的30%以上,这将对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供暖燃煤直接污染大气,并释放产生温室效应的CO2,这已是老问题。大量空调设备的使用会放出CFC物质破坏大气的臭氧层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保护问题。此外,空调器在夏季将热量排入大气,在冬季又从大气中大量吸热,当空调器高密集度安装时,还会严重影响城市区域小气候。
城市化的发展使建筑能耗越来越大,工业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30%~50%,我国的建筑能耗也达总能耗的10%以
上。目前人类所消费的能源绝大部分属于枯竭性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有关专家估计,按目前的能源消费增长率持续下去,枯竭性能耗只能维持200~300a左右,因此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是严峻的。本世纪70年代初世界性的能源危机曾推动了节能建筑的发展。
当今的建筑除了能耗大的问题外,还存在病态建筑的问题。根据欧洲的有关调查报告,在非工业建筑中,健康建筑(HealthyBuildings)只占50%~70%。所谓与建筑有关的疾病(BRI,BuildingRelatedIllness)指的是由于建筑物室内环境有害辐射(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物质)、温湿度太高或太低、生物化学有害物浓度太高等引起的各种疾病或身体虚弱。建筑综合症(SBS,SickBuildingSyndrome)指的是建筑环境使人们产生的各种不舒适症状,如头痛、疲劳、感冒、恶心等。建筑建筑指的是具有满足人们居住或生产等活动要求的适宜的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和空气环境的建筑物。其中热环境包括室内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和空气的流动速度等,光环境包括建筑物室内外的照明和色彩等,声环境包括建筑物室内外的噪声、音响效果和震动等,空气环境包括室内外的空气组成成分、气味等。造成SBS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缺乏对建筑物的合理维护,建筑物热负荷、污染物负荷的变化,建筑设备控制方案的改变,或者建筑设计不合理等。
低能耗健康建筑指充分利用自然能源的被动式供热空调建筑,它能提供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建筑环境,保证人体的卫生和健康,同时具有节能建筑能耗低的特点。低能耗健康建筑的研究在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已受到相当的重视,美国由于能源比较丰富,着重研究的是健康建筑。MiltonKeynes是英国发展最快的城市,它位于伦敦和伯明翰的中间。MiltonKeynes有一个能源公园(MiltonKeynesEnergyPark),其中的建筑统一规划和设计,应用了多种建筑节能措施。该能源公园的建筑能耗指标是一般建筑的一半,因此深受用户欢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能源的建筑速度远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目前我国人均年能耗不到1t标准煤(只达到世界平均值的三分之一),而想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水平,人均能耗至少要达1.5~1.6t标准
煤。可见,降低建筑能耗,大力宣传和发展低能耗健康建筑将成为我国在21世纪的一个迫切和重要的工程。
地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提供了适宜的空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近30年来,由于人口增
长,工农业发展,已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世界各国政府的代表共同发表《人类环境宣言》,第一次正式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保护环境问题的强烈关注,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0年后的1992年6月3~14日,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位政府首脑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人类理智地选择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广泛的定义是"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年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一方面要求人类在生产时说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类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因
此,人类在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候,必须纠正过去那种单纯靠增加投入、加大消耗实现发展的模式和以牺牲环境来增加产出的错误做法,从而使经济发展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而更多地与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有机的协
调。可持续发展强度以长远和全局的辩证眼光看待环境和发展,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地球生态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不能超出全球生态环境的极限,这样才能"成功地为后代留下一个可自下而上的星球"。
人类的绝大部分生活和生产活动在人居环境里进行,随着人们对建筑环境要求的提高,建筑一方面消耗更多的自然能源和资源,另一方面产生和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和废物。追溯历史,早在1980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4届大会发出的建筑师华沙宣言指出:要"认识到人类--建筑--环境三者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要综合考虑城市化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重视保护。大力推广低能耗健康建筑是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人类不应该为短期的目的而牺牲长期的资源和环境,应时刻记住"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儿继承来的,而是从从自己的后代那儿借来的"。
2低能耗健康建筑的关键技术
低能耗健康建筑的实现涉及城市能源规划、节能建筑设计、城市微气候改善和建筑自动化等领域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
用。
2.1城市能源规划
全面解决建筑物供暖和空调问题,对适应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缓解能源紧张特别是电力供应不足问题,以及保护城市局部环境及大气臭氧层,都有极重要的意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城市能源规划。通过研究城市能耗结构、能源转换、能源利用等环节,结合城市规划对整个能源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研究为解决建筑物供热、供冷、供燃气等的需要应配置的最合理的能源转化与能源输送系统,重点为我国北方地区热电联产、供冷相适应的大型的供热、供冷方式,与集中供热、供冷相适应的大型蓄冷蓄热装置以及全面规划电力、煤气、冷热源及蓄能的能源系统。
城市的能源规划首先要估算城市的能源需求,包括生活用能(热水、照明、电器、炊事、供暖、空调)和生产用能(工业、农业、林业、其它产业)的性质用量。然后要考察城市的能源结构,对各种可用能源,如电能、煤、燃气、沼气、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调查和研究。最后制定出城市冷、热、水、电、气等能源的统一、联合供应,以实现城市能源系统的最优的社会和经济效果。
2.2节能建筑设计
节能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充分利用建筑所在环境的自然能源和条件,在尽量不能常规能源的条件下,创造出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室内外环境。节能建筑的设计关系到三方面的研究内容:当地气候特征,室内环境的设计要求,以及建筑物的结构特
征。
当地气候特征指当地一年四季室外气象条件,如空气的温湿度、风速和风向、日照率、降雨量、积雪等。在冬季日照率大的地方,可以考虑太阳能的利用,如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集热器。夏季日照率大的地方则要考虑建筑物的有效遮阳措施。夏季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可以利用建筑物的蓄冷特性进行自然冷却。
室内环境的设计要求包括对室内空气温湿度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方法要求空调建筑的室内环境必须维持在一个比较狭窄的温湿度范围,如温度在25~28℃之间,相对湿度在50%~70%之间。空调设备的容量是根据维持整个空调要求的温湿度值来决定的。近年来大量空调建筑的使用已带来所谓空调建筑综合症的问题,那长期生活在空调建筑中的人出现的某些症状,如疲劳、易感冒、恶等,总之是体抵抗环境变化的能力降低了。这是由于空调建筑的室内环境比较稳定,空气温湿度变化小;另一方面由于空调建筑的密封性好,室内空气品质差,人们得不到足够的新鲜空气。目前民办各国都在极力提倡FreeCoolingBuilding等利用自然冷却的非空调建筑,通过合理设计和使用管理,某些气候地区完全可以不使用常规能源而维持建筑环境达到设计要求,这种建筑就是所谓的"零能源"建筑(ZeroEnergyBuildings)。室内环境的设计应建立在对人体热舒适性研究的基础上。有关研究指出在室温不超过30℃房间,完全可以通过风扇提供的动态风来维持人体的热舒适。即使需要空调的房
间,也可以采用区域空调的办法来维持人体所在工作区的热舒适性,而没有必要维持非工作区的温湿度。可见采用区域性动态空调的方法会大大降低建筑物空调的能耗。
建筑物的结构特征指建筑物的造型、朝向、围护结构保温情况,外墙外窗的遮阳情况,以及建筑空间的通风换气情况。合理的建筑结构应该在夏季有效地组织通风和防止太阳照射,减少室内过热和潮湿;在冬季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对外墙外窗进行保温,提高室内温度;在过渡季有效地利用室外空气进行通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有关调查指出,位于同一地方的相同类型的建筑物,由于建筑结构的不同会导致能耗指标相差超过一倍。
2.3城市微气候改善
城市化的发展使为人类开始意识到建筑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合理规划建筑形式与位置以改善城市小气候,妥善处理空调系统对外的热污染,以及全面考虑绿化、遮阳等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将是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群的布置应注意建筑物的空间和平面的布局,以减少和控制城市风沙和建筑物之间的强烈辐射对环境污染的作用。
城市水资源的规划对微气候也起明显的作用。河道的合理布置和走向往往可以改善城市局部区域的热岛效应。
城市的三维绿化对防止夏季太阳强烈照射,改善空气品质和美化环境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从气象观测数据可以知道,城市市中心的环境温度一般比效区的环境温度高出3℃左右。城市市中心由于工业、商业、娱乐业等建筑密集,加上人口也相对多,交通拥挤,造成市中心的热量相对大得多,形成局部热岛效应,如何改善市中心的微气候已成为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一个课题。
2.4建筑自动化
建筑自动化指建筑设备系统(如供热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运输系统、消防系统、保安系统、办公系统、通讯系统等)的监测、管理、运行和控制的自动化。智能大厦的基础是通讯自动化系统CA、办公自动化系统OA、大楼自动化管理系统BA、消防自动化系统FA和信息自动化系统MA的有机统一。建筑自动化要求建筑设备系统的合理设计、有效使用以及运行控制过程中的能量节约,以保证建筑设备在提供要求的建筑环境的同时,达到初投资、运行费和维修服务费最小的优化目标。
建筑自动化不仅是实现能耗建筑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建筑安全、舒适和适应性的保证。随着建筑物规模的增大(如日本计划在下个世纪建造一能够容纳一个城市的建筑,也称"建筑城市"),对整个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越来越像是对一个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建筑自动化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3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人类-建筑-环境"认识的深入,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低能耗健康建筑追求在尽量少用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条件下,为人们生活和生产创造卫生、健康和合理的建筑环境,因此它是保证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低能耗健康建筑的实现取决于城市能源规划、节能建筑设计、城市微气候改善和建筑自动化等领域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4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21世纪的白皮书
2DCroom.FutureHorizonsinBuildingEnvironmentalEngineering.Tsinghua-HVAC-95.北京,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