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的分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的分支范文1
一、主要做法
1.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高中学分制管理对学生修习过程高度关注,这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一个难点。基于“只要抓住过程,好结果自然而来”的理念,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和探索。我们认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虽然密切相关,但从本质上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教”与“学”的主体、活动、形态及时空范围都不同,许多学习是在没有教学的情况下进行的。当前高中学生普遍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课堂听讲与课后练习,方法单一,缺乏策略,学习能力差。优秀学生和成年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特点给了我们启示: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应强化自学、养成善于整理、乐于交流、反思总结的习惯和方法。学校提出了学生学习的“五环节”,即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整理、作业练习、交流反思,特别对教师弱控制之下的课外学习加以梳理,着力指导学生善于运用学习策略主动学、合作学,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2.形成与学分制相配套的系列制度
要保证学分制管理有效实施,必须建立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学校制定了《天水市一中学分认定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学分认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对学分认定的条件、程序,监督、检查及管理都作了具体规定。学分认定中最难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校就学生“修习过程”深入探索,制定了《天水市一中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和《天水市一中学科学分管理细则》,明确按学习“五环节”要求进行模块学习过程评价;形成了《天水市一中选课指导意见》、《天水市一中学生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试行)》、《天水市一中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方案(暂行)》,对学校选课工作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方法和具体程序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
3.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的质性评价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观察、实验、调查、研究、讨论、物品制作与生产活动等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性学习。为此,我们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时间、组织的过程、设计方法、学生的态度与表现等进行质性评价,以肯定和激励为主,不进行量化评价。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将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作为学生创造、反思和体验感悟的过程,同时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时间与内容统筹安排,确保活动质量。研究性学习分为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别,使学生初步了解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研究方法。社会实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高一集中组织军训,高二分班组织学生考察市博物馆、气象局、农林科技园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践教学点,高三以学习小组形式分散到工厂、农村、科研院所及高等学校参观、体验和调查,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同时,高一、高二年级学生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的社区服务。
二、几点思考
1.构建多元化课程结构是前提
学分制管理与选课制相伴而生,以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和前提条件。课程的多样化并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些课程门类,而是要求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学生需求及当地和学校的实际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它是事关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每一所学校都必须优先解决。
2.落实学生选课制度是核心
从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具体情况来看,在新课程实施之初,部分学校把学分制管理的重点放在学分认定及其管理上,忽视了学生选课制度建设及其相关工作。在新课程实验的推进中,学校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选课制度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加强对学生选课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及时制定学生选课办法,认真组织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制定课程修习计划。加快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在校内机构设置及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建设方面大胆探索创新。
3.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关键
实施新课程,教师面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宏观调整,必须更新课程理念,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密切关注本学科新进展,并要结合学校特色、学生需求及自己的专长建设和开设选修课和校本课。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面临着角色转换的问题,即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培养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则显得更为重要。从天水市一中的实际情况来看,少数教师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开设选修课。学校目前开设的校本课程有学法指导、日语、心理、地方传统体育等。但大多数教师显然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4.管理手段现代化是必要条件
实行学分制管理,课程和教学管理的工作量成倍增加,难度提高,在学校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将为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但是从天水等地实施高中新课程的情况来看,单靠一所学校来建立课程管理信息系统还不太实际,至少在一个地区内应建立统一的学分管理系统。学分制管理不是一项单独的管理措施,它与学校课程管理的方方面面紧密联系,这一项工作的滞后势必影响到学分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5.优化外部环境是重要保证
管理学的分支范文2
摘 要: 与学年制相比,学会制更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从学分制这种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入手,本文分析了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学年制 学分制 教学管理
学分制是教学管理制度的一种模式,是为完成学校的根本任务而采取的一项改革举措。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学分制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它将有效地促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学年制的相对不足
1.学年制强调计划,突出教育者的意志而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年制以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步骤,按照统一的方法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忽视学生的基础差异和个性差异,既不利于学生群体的学习进步,更不利于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
2.从教学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上看,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未来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市场对资源调配起基础作用,自主、开放、平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突出特征。然而,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封闭的教学体系,忽视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既不能体现自主、开放,又不利于平等、竞争,一考定终身,学生想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社会需要转学、转专业、提前毕业等均不可能,以致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3.学年制是造成高等教育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第一,由于学年制不能较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兴趣专长得不到尊重和发展,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消极,精力严重分流浪费。第二,学年制偏重于过程管理,限制了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较多的内容,或学习相同的内容花费较少的时间的自由,造成潜在的浪费,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第三,学年制呆板的管理方式使很多学生学非所长,学非所好,既不能体现扬长避短,又丢掉了“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大学毕业生改行,抛弃专业的现象日益增多,学非所用,浪费严重。
二、学分制的负面效应及对策
学分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可能出现负面效应,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1.加强监督、检查,预防不公正竞争。实施学分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引入了竞争机制。这种竞争给师生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危机感。对于教师来说,如果不受学生欢迎或被学生选掉,则将无缘走上讲台,而走上讲台,听课学生的多少又同收入的高低直接挂钩,这一切无疑使教师加入到了竞争的行列中。对于学生来说,多拿学分就可能提前毕业,考试及格就可免去补考、重修之苦,等等。这种竞争一方面使教师专心教学研究,使外流的精力回归课堂,致力于提高教学水平,还使学生潜心学习,避免多花钱交费补考、重修,延误毕业时间。另一方面可能使部分教师唯恐学生不选自己的课而放弃职业道德,不敢严格管理学生,甚至向学生泄露考题,送人情分;可能使一些学生投机取巧、考试作弊或是给老师送礼以求及格等。针对这种现象,应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尽力杜绝这种不公正的竞争。为了防止出现上述负面效应,我院专门设立教学质量检查科,隶属教务处,又建立院、系两级由专家组成的督导组,经常检查、抽查教师授课情况,建立院、系领导及教研室主任听课制,以及时反馈信息,还设立教学信息箱,及时收集师生意见,认真进行处理,有效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合理地安排授课计划,同一门课程严格同时或同步排课,同一门课的授课教师都在同一时间上课,以便学生选择,保证教师能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在考试环节,不断加强考题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评卷,强化考试的严肃性,提高考试信度。对于学生,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外,还需进一步严明考试纪律,把考试期禁止学生到教师家作为一条纪律要求,强化考风建设。我院明文规定,凡考试作弊者将给予留院察看以上处分,有效地遏制作弊现象的发生。
2.强化宿舍建设,防止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化。实行学分制后,由于学生自由选课,同班同学常常在同一时间,走进不同的教室,班级的概念明显被淡化,给学生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出现班主任、辅导员无法召集全本班学生,班会无法召开的现象。1~10节课的安排把同班同学分在了不同的学习时间段上,客观上使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的时间难以保证,因而可能使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趋于淡化,并给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为了克服这一现象,我院实行导师与班主任双轨制,继续保留班建制,要求导师与班主任在完成学生学习指导、强化学生管理的同时,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做学生成长、成才的知心朋友。鉴于学生自由选课给班级管理带来的难度,在制定意向性课表时,我院把周三下午和晚上的时间留给学生,不安排课程,以便学生开展班集体活动。同时,加强学生宿舍建设,把学生管理由班级向宿舍转移,在以政治建设、文明建设、环境建设为核心的宿舍建设中,我院把马列主义小组、团小组建在宿舍,定期开展活动。
3.强化指导,防止学生知识结构割裂。实行学分制,无疑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在诸多的长处和优点外,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一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盲目选课的现象,不顾及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或是选学易得学分的课程,或是选择管理不严的教师听课,冷淡治学严谨、要求严格的教师,把获取学分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导致对知识的割裂,破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此,我院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始终把导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明确导师职责,把是否完成导师任务作为考核教师的一个条件,开展优秀导师的评选活动。我们认为,只有强化导师的指导作用,才有可能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了解,才有可能有目的地构筑自己的知识结构。针对部分学生不愿同导师见面、随意选课等现象,我们规定,学生在进行计算机选课前,必须填写《选课单》,安排学期所要学习的课程,《选课单》必须经导师审查、签字后,方为有效,否则不予选课。这一做法增强了导师的责任心,减少了学生盲目选课现象的发生。为了加大导师的指导力度,我们还规定,导师必须经常与学生见面,听取学生的学习情况汇报和学习安排,对有意愿提前毕业的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有计划地进行超选、免修、免听等。
总之,对学分制的负面效应估计得越充分,对策越具体细致,就会为实行学分制减少许多障碍,保证学分制发挥最大的正面效应。
参考文献:
[1]陈梦稀,钟毅平.学分制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3(08).
管理学的分支范文3
关键词:学分制学生管理激励与约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学分制已成为高等教育转化教育教学思想、改革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的大趋势。学分制管理从教育理念上看,学分制“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反映的是教育民主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具有激励学生、指导工作和调整关系的作用;从教学实践上看,学分制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从教学保障上看,学分制具有明显的激励功能。学分制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同时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一、传统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实行学分制前,学生按专业编班,配备辅导员,这种专业班级的管理对大学生的招生、建档、学籍管理、各种成绩登记、各学期的政治思想考核、奖学金的评定等方面都很有效。但实行学分制后,这种管理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主要有:
1、实行学分制后,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管理、适应竟争环境,能提高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但也可能产生两极分化,有个别学生放松要求,混学分,不求上进,遇到困难自暴自弃;有的学生可能因为竞争压力和学习负担重,盲目选课赶学分,引起精神负担加重,甚至造成心理障碍和疾病。
2、实行学分制后,带来学生的选课自由,有的学生兴趣广泛但不稳定,选课时盲目乐观多选课,有的不了解大学生专业课程之间的前后关系,颠倒选课顺序,导致知识结构混乱,学习困难。
3.实行学分制后,原有的重集体活动,以班级为载体的有形管理转向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参与社团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无形管理,学生以课程为纽带,每个人一张课表,形成多变的听课群。学生管理由“他律”转为“自律”,由班级集体活动为主转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
4、传统管理主要通过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奖励评定来实施。实行学分制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各种原始数据收集发生困难,评奖评优的标准、办法、途径需要重新设计。
实行学分制后,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其管理需求,作为管理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也需重新构建。
二、学分制下学生激励约束机制的理念
实行学分制后,现行学生评价体系的可比性、可操作性的丧失,必然导致学生奖惩措施失去激励作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每个人都在为争取自我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而努力,一个“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为每个学生创造平等的激励约束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这种努力,不能因身份、地域、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时,也应注意个体的差异及价值诉求的多元性,如先天的因素,如家庭环境、文化背景、智力状况等,是个体所无法选择的。如果学分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仍采用单一的模式,一致的评价标准,在事实上奖赏了在某一个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的强势者,惩罚了在这一方面先天不足的弱势者。高等教育无疑是在生产标准件的产品,而不是在培养多元化的人才。诺贝尔奖获得者瓦拉赫,曾经得到文学老师“该生用功,但做事过于拘泥和死板,这样的人即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评语。老师写这样的评语,也许他认为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但这看似不经意的评价中,“绝不可能”的定语,无疑等于判了瓦拉赫成长的“死刑”。后来化学老师知道了此事,他从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却发现了更多的东西:做事过分拘泥和死板,正好适合做化学实验!在化学老师的培养下,瓦拉赫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瓦拉赫在文学的学习上处于弱势,但化学老师却从另一方面发现了他的优势,加以引导,最终获得成功。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感情是无限的,当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尊重时,他们会被激发出更多的潜能,甚至产生让人惊讶的结果。因此,学分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应尽可能缩短先天的差异性,杜绝单一的评价模式。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发现他们的优势,激发他们的优势,教育才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启迪人的心智,锻炼人的品格,完善人的心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学分制下学生激励约束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学分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要符合学分制的育人理念,基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培养”的目标下设计奖惩制度,实现有效的“激励、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和在相对自由宽松的学分制环境下,实现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功能。
学分制下学生激励约束机制应以“以人为本”体现民主化、人格化;应以培养全面素质教育为宗旨,两个课堂并重;应强调制度激励约束的严肃性,又注重每个人的差异,横纵向比较相结合。这种激励约束机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管的教育”与“放的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型的教育注重约束、惩处、管教,而现代型的教育注重宽容、激励、沟通。前者倾向于对自然人性的人为传塑,后者倾向于一种对自然人性的内在顺应。传塑过度,人性就会压抑,就会遭到人性内部的抵触,导致逆反,结局往往是受教育者人格趋向保守、胆怯、拘谨;过度顺应,人性就会患意、纵容,结局一般是受教育者人格自大、不羁、放任。简单说,前者叫“管的教育”,后者叫“放的教育”。“管的教育”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超越个体利益,了解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责任感。“放的教育”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学生激励指导计划,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尊重其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突出学生个体的自主和自由,发展学生的天赋。但“放”不等于“乱”,不等于只有自由,没有约束,不等于无原则的迁就。学校应加强制度激励约束,将规则伦理与德性伦理相统一,道德感召与制度约束相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管”“放”结合。
2、内部与外部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事物发展的关键是动因,动因可能是一种内部激励因素,也可能是一种外部激励因素。当内部激励因素不足以构成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时,就需要外部激励。学分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能力。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实现了内部激励约束与外部激励约束的统一。外部激励对学生起激励的动力作用,学生把外部的激励转化为内部的自觉行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激励约束机制下,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老师了解学生,给学生以指导和激励,学生更愿意接受指导,甚至将自己的情况主动汇报给老师,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宽松、融洽的氛围,增强了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管理学的分支范文4
关键词: 职业学校 低分学生 管理策略
每年在职业学校的招生报名工作中,总会出现大量的低分生前来报到。这部分学生的中考成绩相对较低,已不在学校招生分数范围内,是让他们流入社会,还是把他们招进学校继续就读?面对家长恨铁不成钢的眼神,面对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职业学校应当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呢?部分教师认为:这类低分生成绩低,素质可想而知,进入学校只会带给学校更多的麻烦。但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服务,而不是将他们推向社会。
那么,如何对这种类型学生进行管理,使之能真正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职业人呢?这就必须在管理上下工夫。我校于2006年尝试招进这部分学生,积极尝试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低分生的管理策略进行阐述。
一、职业学校低分学生的特点
1.学习积极性低
进入职业学校的低分生学习积极性低,没有学习动力。学习动力不足,一般是受学生自身内部因素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学生认为学习对自己没有什么意义时,就缺少学习动机,学习当然就没有吸引力。学生学习无动力现象的成因也可能来自外部环境,如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受到父母和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等消极思想的影响,或在学习上遇到挫折,等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处于12—18岁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中学生而言,同伴的影响远远超过家长和老师。在调查中有学生就反映:反正有学上,不怕分数低。这部生学生显然受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影响。
2.整体素质较低
低分生除了分数低之外,另一特征就是思想素质整体较低。思想和分数有一定联系,但不完全关联。低分生表现出懒散、自控能力差、自理能力差等缺点。有些学生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没有吃苦耐劳和坚持精神,做事不积极,责任心不强。有些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缺少关爱,比较情绪化。这部分学生受网络影响相对较严重,容易脱离实际,而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得不到社会和家庭、老师的认可,更加容易加剧对社会的误解,从而更加偏激,更会使人产生他们素质极其低下的感觉。
3.偏科现象严重
低分生偏科现象特别严重。大部分学生的理科成绩较差,英语成绩较差,这也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4.个性活泼好动
低分生普遍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只要给他们表达或展现的机会,他们就会展现出活泼好动的一面。他们强烈渴望能与老师或其他人一起交流看法,交流情感,并能参加社会活动。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在活动中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个人存在的问题,并逐步加以改变。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把握低分生的特征是开展低分生管理教育的第一步,扬长补短,才能让学生获得尊重,才能给每个学生以展现才华的机会。
二.低分生管理的思想
低分生管理必须是有目的的活动,要使这个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职业教育的管理者必须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1.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
低分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成为学校的不稳定因素。预防为主是低分生管理的首要指导思想,也是相对于单纯的事后处理来说的。高素质的学生是引导和教育出来的,而不是靠出事后不断教训出来的。亡羊补牢式的事后处理只能增加低分生对于人生的困惑,而学生发生偶发事件即使被发现,其素质损失及人格损失也已经造成,对其个人还是他人都是不利的。低分生管理要求把管理策略的重点从“处理”转移到“预防”上来,从“管事件”变为“管原因”,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将低分生易产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思想
低分生由于分数低,始终存在低人一等的感受,他们迫切希望社会关心,家长爱护,老师关爱。当他们在学校感受不到教师的关爱情感时,便会产生抵触情绪。所以,职业学校必须始终对学生关爱,为他们排忧解难。这种服务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身心上,还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种服务要求教师放下身段,“仰视”学生,看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点,解放思想,为学生服务。
3.素质第一的管理思想
对职业学校的低分生而言,素质是学生价值的体现。做高素质的人,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学生必须达到学校所要求的素质量化要求,否则不能毕业。素质低下的学生将会给企业和社会造成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必须把低分生的素质培养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班级直接管理者有强烈的素质培养意识,科学地确定素质培养目标。
4.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低分生管理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师生有目的的活动。要抓好质量管理,树立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对低分生,重点是科学地培养他们的素质,保障他们的利益,充分挖掘他们的能力,帮助他们学到真正的本领,毕业时能适应市场需求。
三、低分生的管理策略
低分生由于有其特殊性,在管理策略上相对其他学生的管理应有区别。
1.管理思想的创新
(1)创建管理领导班
为了能将这部分学生培养成所需的学生类型,学校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一位主任牵头,成立了研究小组,分阶段调研及分析学生存在问题,及时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真正体现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
在班级人员配置上,指定有管理经验的优秀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并配有生活指导老师和心理指导老师,从身心方面不断给学生指导,引导学生走上真正的成长之路。
(2)环境布置
在学生安排上,采用单独分班模式,班级独立管理,教育配有电视、投影仪等设备。尊重班主任的决定,尊重学生的决定。安排便于管理照看的学生宿舍。
(3)措施保障
为了保证学生的管理工作到位,学校与家长签订协议书,要求家长每两周到校一次,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并与班主任、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学生取得的进步。
在班主任和任职教师的福利上,所有低分生试验班的老师奖金福利高于其他教师。但在管理条例上有这么几条,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不得违背:“不得打骂学生,不得说有损学生自尊的话语”,“说到就要做到”,“不让学生做他们不到的事,安排的事学生必须能做,学生做到了要及时予以肯定”。
对学生违纪违规行为,强调责任到人,学生犯错,采用补偿措施。如学生骂人,必须赔礼道歉,并做好相关社区活动予以弥补;如学生动手打人,除按照学生处罚条例处罚之外,也必须进行一定时间的社区活动予以弥补。让学生到社区实践,使他们接触社会,促使他们更快地成长成熟起来。
2.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1)教学计划的改进与创新
低分生的特殊性,直接决定了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必须改进。在我校的教学计划中,首先增加人文课比例,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人文知识类课程,如美术音乐等课程,不断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在教学安排中,更多地加入计算机教学内容,及时与社会发展需求接合,使学生与时代同步,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增加法制教育课时,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情境演练,学生了解法律法规,加强自律能力。由于更多地减少了抽象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及管理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
(2)改革教学情境及教学方法
低分生有异于其他同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也缺乏学习的专注和持续性。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问题之一,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是必须的。在该班的教学实施上,我们强调教师每节课都必须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这在教师中产生了抵触情绪,但在大局面前,大家统一了思想,认真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及课件制作。通过努力,我们将每一节课都变成了一次有趣的活动,使教学变成了学生积极参与、倍感乐趣的游戏。
(3)技能实训的创新
职业学校的功能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低分生的培育过程中,我们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在技能实训上走了一条“先后”之路。“先”是指基础素质的培养,“后”是指技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第一年,我们更多地进行人文知识的熏陶,技能上只是带着学生去参观、见习,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不过多地安排专业实践课。第二年,当学生的素质达到要求后,在学生对技能的提升有了渴求后,学校安排了学生技能实践,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3.制度落实的创新
低分生的管理是一种挑战,没有领导的支持与制度的保证是无法施行的。在制度落实上,学校教学校长专门负责,成为该班制度落实的第一人,以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同时,全体教师研讨该班管理方案,以保证方便实施。在管理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特点,不断修改、完善制度。
管理学的分支范文5
关键词:本科教学;政治学原理;教学改进方法
《政治学原理》作为政治学类和行政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性必修课,具有为该专业的本科生培育政治学兴趣、奠定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的目的与重要功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要求的知识传导和学生对所授内容的接受感知间的差异往往让这些目的难以达到,甚至产生使学生远离政治学的负面影响。
一、《政治学原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理解上的困难
《政治学原理》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会涉及到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但因该课程大都开设在大一学年,这些概念和理论相对于大一的本科生来讲,显得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例如,、政治、国家、权力等概念均是对人类政治社会中某些共同特征的归纳,在现实中几乎很难找到完全符合的对应物,学生在接受相关知识时就容易感到空洞,兴趣寥寥[1]。政治学中的基础理论,例如民主理论、国家理论等所要解决的问题距离学生所亲身感知的现实又过于遥远,这就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二)政治学经典原著在阅读上的困难
阅读经典是学科入门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政治学原理》课程中如果适当鼓励学生阅读原著将会让学生更快走入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但政治学中的经典原著大都苦涩难懂,例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或是《政治生活中的系统分析》都不是大一学生能够轻松读懂的著作,让学生阅读原著经典,可能不会有助于对课程的学习,反而使学生远离该学科。
(三)进行讨论式授课上的困难
如果在授课中学生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引入讨论,让学生在相互辩驳中加深理解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采用讨论课的一个前提是学生已对所讨论的问题和所涉及的知识有所掌握,若不具备这些条件,学生一方面不知道该讨论什么内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讨论失去控制。《政治学原理》中的一些用于进行辩论的题目都较为宏大,例如,民主国家还是权威国家更助于推进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专业基础,对于刚接触该学科的学生而言,贸然进行讨论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四)进行案例教学的困难
案例可以加强对概念或理论的直观理解,在围绕案例的互动中可以提升授课的效果。而政治学中的案例,例如国际间的冲突和战争、宗教对于政治行为的影响等相对而言距离学生的日常实践较远,学生对其难以形成直接有效的认知。甚至,有些概念或理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完全吻合的例子,比如“自然状态”、“社会契约”等,本就是学者为了阐述理论所假想的状态。在案例选用上必须要考虑到这些情况,否则会导致学生的错误理解。
在《政治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着课程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概括性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之间的差距,为了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弥合这一差距,我们对教学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尝试。
二、教学改进的方式
针对既有教学方式的不足,在实际中所采取的改进措施主要是培育多元互动的课堂、开展引导式讨论、建立多层次的案例库、进行经典原著的导读、配备本科生导师。
(一)培育多元互动的课堂
原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课程内容,即使有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也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一对一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会留下许多学生未理解的难点,在缺少互动的情况下,这些疑问会累积起来,以至造成对后续课程内容的理解障碍。多元互动的课堂则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与学生展开互动,进行师生之间的多元交往沟通和动态交互影响[2]。多元互动的课堂需要培育宽容、自由、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即时对不理解之处进行提问和允许学生针对与教师所讲述观点的不同意见发言,通过同学间和同学与教师间在课堂上的互动提升对课程内容的领会。例如,权力是一个有多个学者做出界定的概念:“权力是不得不服从的力量”、“影响他人的能力”、“实现意志的能力等”,在讲述该概念时,可以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界定进行发言,讲出自己赞同或者反对的理由。又例如,在涉及到观点评价的讲述时,“是威权国家还是民主国家更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在同学间进行一定的互动,让多个同学针对彼此的看法进行发言,以更深入明了观点的逻辑。
(二)引导式讨论
在《政治学原理》课程上进行讨论的一个困难是学生缺少相关的知识储备和逻辑分析能力,在讨论中容易离题,抓不住讨论题目的关键点,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引导式讨论则要求教师在讨论中成为讨论内容、主题、逻辑的引领者,在讨论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讨论所必需知晓的基础知识,当讨论偏离主题时使其回到预定轨道上。比如在讨论一本书的逻辑时,需要教师先建立起该书的基本逻辑框架,引导学生讨论出该书所运用于解释的主要变量,并搭建起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在讨论学术观点时,则要求教师介绍相关学派的不同观点,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对观点中的漏洞进行批驳。
(三)建立多层次的案例库
管理学的分支范文6
学分制与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相比,更注重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潜力。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当我们看到学分制给高等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时,也应注意学分制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1.1管理理念的挑战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学分制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在传统的意识观念里,人们更多地认为,教育应该培养整齐划一的人才、强调培养过程的整体性。而由于学分制学习时限更具灵活性、学习内容更具选择性、学习过程更具自主性的特点,致使班级概念淡化、学生生活分散化,这就使得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这一组织;由于学习更具自主性、选择性,学生的学习传统的,施教"为主变为,求学"为主,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学分制的这些特点,都为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提出了挑战。学生管理工作者需改变传统的,学生适应式"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并主动适应学生,的管理理念上来。
1.2管理内容的挑战
由于学分制下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学生的需求更多样化,学生管理的内容也由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为主转为对学生的咨询指导、服务保障为重点。学分制下学生会直接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学生选课、大学生涯规划等;学分制下竞争也更加激烈,学生的心理困惑更多,心理压力更大,需要给予学生更多地咨询和疏导;学分制下学生的奖、助、贷工作显得更为重要,贫困生更需要给予关心、鼓励和帮助;学分制下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也都更需要重视与加强;学分制下,学生在选修、重修、学分计算、绩点等学习事务方面上需要更多的指导,在就业方面也希望得到更多的咨询与服务。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的变化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要由教育管理为主转向学生提供指导、拓展,最终转向为以服务指导为主。
1.3管理方式的挑战
学分制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重个性发展,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在学习的空间上较分散,在时间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个学生同时属于多个班级,一个班级可能有不同年级的学生,班级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被弱化。因此,需转变学生管理的方式,将传统教学管理制度下单一的以班级为基本管理单位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宿舍、班级相结合的日常管理模式。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重视宿舍这一载体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班级和宿舍的作用,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管理方法方面,则需要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注重情感的投入,对待学生要做到心中有爱,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二、应对挑战,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2.1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学
一是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分制的选课制,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这就要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要以学生以及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需求式"体系,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动力,把工作实实在在放到育人为本的这一个工作目标上来。二是树立服务的管理理念。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日益凸现,必须转变学生管理理念,由教育管理型向教育服务型转变。为此,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各类学生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指导与服务。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建立和完善各种服务中心,以加强了学生的服务功能,体现,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又可以在服务中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和管理的目的。
2.2实行辅导员和导师制相结合的引导机制
学分制教育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较以往的学年制教育模式有较大变化,笔者认为应采取辅导员和导师制相结合的引导机制对学生进行管理。在这一机制中,辅导员的任务在于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传达学校的有关文件、贫困认定、党员发展、评优评先等工作。导师制是伴随着学分制应运而生的教育制度,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导师重点对学生的专业学习、科研、身心等进行指导与交流,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通过实行辅导员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引导机制,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既做到整齐划一又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2.3以宿舍为载体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一是实施以院系为单位的生活社区管理模式。学生宿舍既是学生在校求学时期的家,又是课堂和图书馆等学习场所的延伸,也是学生思想、文化等交流的重要阵地,利用宿舍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建立以院系为单位划片区的管理方式,把专业和行政班级相对集中安排,便于学生管理和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各院系可在学生宿舍区设立学生会、党员活动室、楼长办公室等学生工作组织,并派专职辅导员入住,负责执行和落实学生管理工作的任务和措施。这样,宿舍的管理、教育、服务功能就可与全校的学生工作连成一体,形成一个有形和无形、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立体的工作体系,保证学生工作顺利、全面地开展。二是开展生活区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宿舍文化活动,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把宿舍建成勤奋、高雅、和谐、文明的生活区,通过培养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来引领高品位的学生文化。可通过各种社团活动来做好学生在宿舍生活中的教育、管理、服务、指导等工作;也可通过建立,党员活动室"学习交流室"、"导师工作室"等,为师生交流提供方便,加强院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书育人工作;此外,还可开展"宿舍文化节"、"宿舍手工艺制作比赛"、"宿舍创意布置比赛"等相关活动来营造积极向上、团结进取、温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2.4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因此学生必须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在育人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交际等进行安排与调控,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对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模式的适应能力和对新环境、新生活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发挥管理对象的主体潜能,多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学生自我发展、选择、评价、控制的能力。在工作实践中,还要有的放矢,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开发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他律为自律。
2.5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