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景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景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1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入口;交通组织;景观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128-02
1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旅游消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使人们增长见闻、扩大交际圈,而且在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下,还能起到舒缓压力、调节身心的作用,风景区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它展现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汇集了大自然的精华。风景区入口作为整个风景区空间序列开始的标志,是游客首先到达的地方,往往代表着风景区的整体风貌,其自身形象和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景区的形象,因此,风景区入口的设计极其重要。
2 概念界定
2.1 风景区
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是受到国家有关法律保护的法定地域,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分别由相应级别的人民政府批准。
2006年9月19日国务院的《风景名胜区条例》中规定:“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2.2 风景区入口
风景区入口是整个风景区空间序列开始的地方,是联系景区外部区域与内部区域的过渡空间,它界定了风景区的“内”与“外”。无论是作为连接内外空间主线的路,还是这一线性空间中的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有组织的自然物,它们都强化了内外空间的限定。“门”作为入口区域中的一个重要标志物,以它为界线,又可将风景区入口分为“外区”与“内区”。风景区入口的“外区”主要包括入口停车场、人流集散广场、入口标志物、商店、餐饮店等一系列设施,“内区”主要包括内部广场、转乘空间以及一些必要的服务设施。这些交通设施、服务设施与入口区域内的植物等自然景观要素共同构成了风景区的入口空间。
3 风景区入口现状研究
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审美观的不断变化,现代人对于风景区的认识也有很大改变。城市的紧张生活、工作的巨大压力使风景区对于满足人们放松身心的需求日趋重要。近些年,环境的破坏使人们对于风景区景观的保护问题更加重视,促使人们主动保护、发展风景区。风景区入口做为风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
3.1 现状
我国有关风景区入口的建设实践是非常丰富的,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也不乏因为近些年来社会的发展,导致部分风景区入口的交通、服务功能等都已满足不了新的旅游需求。
现代旅游标准的提高,旅游人数的增多对风景区入口的交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风景区人流、车流的增多使入通关系更为复杂,停车场、集散广场等交通设施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入口空间使用状况的优劣,进而影响到景区的秩序和游客的心情。
入口人性化的设计也逐渐体现。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景区与新开辟景区都在积极寻求建设的新途径,风景区的主要使用者是游人,游人审美观、价值观的不同对风景区入口的人性化设计也提出了诸多要求。如何更好地使入口空间满足游人的需求成为设计中主要的考虑因素。
3.2 存在的问题
3.2.1交通组织混乱
风景区入口是让游人通行以到达景区内部的功能空间,交通功能是它最基本的功能。部分风景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追求经济效益,将主入口设置在城市主干道方向,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入口空间的交通阻塞。另外,现代交通的日益发达,致使自驾游的比例不断上升,机动车数量的增多也使风景区外部的交通日趋复杂。然而,多数景区入通设施配置并没有跟上,在交通繁忙时,游人、机动车相互干扰,不能顺利地完成穿行活动,形成局部堵塞,影响景区形象。
3.2.2设施配置不全
风景区入口的设施,不仅具有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功能,而且它本身也是景区环境的组成部分。风景区入口的设施主要包括一些重要建筑物、构筑物及集散场地。因风景区服务对象范围的扩大,游客对风景区入口的多样化服务功能需求也大为增加,目前仅仅具有办公、商业、餐饮、住宿功能已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游客在购物、休闲、物质和文化享受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风景区入口的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增加新内容,满足新需要,以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3.2.3景观缺乏特色
随着近些年国内外大量设计参考图书的出版,在风景区入口的设计当中出现许多雷同化现象。真正有创意、有想法、结合景区地域特点的设计少,老调重弹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风景区入口设计的盲目性和主观性。部分景区为了强调传统这一元素滥用不适合景区性质的景观元素,完全不考虑风景区的文化脉络,造成整个风景区景观的不统一性;还有些风景区不注重入口的景观设计,单纯种几棵树、建几个广场就是景区的入口,没有任何特色可言。
4 风景区入口设计的原则
4.1 整体性原则
要素、部分或局部共同构成了系统整体,整体和部分、局部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部分要服从于整体,局部要服从于全局,要有整体和全局的观点。风景名胜区是一个由多种元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入口就是其中的一个元素。虽然入口空间应该有明确的特点,有别于风景区内部的形象,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以突出它的提示作用,但是风景区的整体形象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完整的形象。因此,入口的设计不论从功能上还是从形式上,都应当和整个风景区空间结构相统一,保持其整体性的设计原则。
4.2 多样性原则
风景区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游客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风景区入口也需要有多样的环境以适合多样的生活。特定的制约因素是多样性存在的条件,不同对象的要求是多样性发展的动力。风景区入口的设计当中,不仅在它的设施配置上,要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在交通组织上和景观营造上也要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4.3 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是旅游景区固有的、无法复制的特色,它通常表现为地方自然环境或者建筑特色;地方人们民风或民俗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等。充分发掘和分析旅游地所在的地理文脉,遵循地域性原则,将特有的地方性元素融入入口设计当中,是展现风景区特色的重要手段。
5 风景区入口设计的方法与途径
5.1 交通流线的组织
5.1.1道路组织
道路是通往风景区核心入口空间的通道,是一个快速流动的空间,它也是入口空间与城市街道衔接的一个主要通道,而在道路上速度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人流与车流的关系上。在入口道路设计中游客车辆应当只能到达入口空间的边缘,这就要求,车行道路与停车场出入口要有合理的流线关系,避免在停车场出入口附近形成交通堵塞。同时,需要有缓冲空间来满足游客进行交通转换,车行人流在到达缓冲空间后转变为步行人流,既方便人们利用车辆到达入口空间又能避免车辆对行人的干扰,两者之间自然地衔接和过度,这样对游客也可以起到心理缓冲的作用。最好的是能使步行人流与车流完全分离,可以通过分设出入口来实现。
5.1.2集散空间
游客的行为是多样性的,或停歇、或行进、或观望,需要一个特定的空间来满足游客的这些需求,所以在风景区的入口节点处应当设置较为开阔的场地,给游客提供一个休闲的场所满足其停留赏景的需求。
5.1.3门的设计
风景区的大门多处在风景区的主要交通枢纽上,大门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人流、车流组织,要根据景区的位置,与道路取得良好的关系,使人、车分流,避免造成混乱。大门适合布置在靠近人的主要活动区,使人流、车流方便出入,集散安全迅速,使大门和整个景区保持有机联系,成为空间的组成部分。同时大门的设计也要注意同整个景区的规模和氛围相协调。
5.2 入口空间要素的设计
5.2.1尺度
尺度是以参照系为标准的尺寸大小的概念,这个参照系是多样的,可以是人、建筑、山、水及更大的区域,选择合适的参照系极为重要。采用近人的参照系能让人感知入口空间的大小,以增加空间的亲切感,可以根据风景区入口区域的不同尺度设计出不同尺度的空间以适应游客的不同需求。同时,对尺度进行调整和变化可以形成特殊的氛围,达到特定的精神要求,如将尺度有意识地夸大,能让游客感到自身的弱小,起到一种震撼心灵的效果。
5.2.2质感
质感是材料由于结构组织的不同而表现出的不同视觉效果,建筑、景观设施表面材料的质感具有一定的表现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出粗狂、细腻、粗糙、光滑、浓重、淡雅等效果都可以产生出一定的含义,刺激游客的视觉,引发游客的想象。
5.2.3服务设施设置
传统的风景区入口通常由入口标志、售票处、停车场和小商店组成,而现代旅游由于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和对旅游经济利益的追求,入口空间增加了许多的功能,如商业、餐饮、住宿、管理等功能,有些风景区甚至增加了公交站点、行李寄存点等新形式。随着风景区服务对象的不断扩大,游客所需求的服务种类仍在不断增加,因此在风景区入口的规划设计中需要及时全面地了解游客需求,建设多功能的风景区入口空间。
5.2.4细部设置
风景区入口的总体氛围反映在具体细部之中。对风景区入口的设计而言,构造和细部都有其表现的基础。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应该综合运用各种要素,如广场、雕塑、标志物、花坛、照明设施、座椅、废弃箱等,使空间内的物质形态与其氛围相融合。
5.3 植物景观的营造
植物是美化环境的重要手段,是造景的重要材料。它不仅能够增加入口空间的表现力,赋予广场生命的节拍和季节的旋律,还可以遮挡不良的视线和地区的障碍。在植被的选择上应当遵循本地化、园林化、多样化的原则。充分利用入口处现有的植被,并且补充种植本地植被和适宜植被,以达到经济高效的目的;同时,入口处植物的选择需符合风景区的定位,在利用植物营造景观意境时,需满足主题文化的定位;另外,植物的种植还要保持物种多样化,要以植物的形态,色彩及季节变化营造多姿多彩,四季有景,步移景异的入口景观。
6 结语
风景区作为有限的自然资源,其开发与保护历来存在着争议和矛盾,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风景区的开发活动日渐增多,风景区的入口空间作为风景区空间序列的起始点,其规划设计及其重要,如何在设计开发中多一点保护,多一点特色,在对立的矛盾中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是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发现和解决。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设,2002.
[3]仇保兴.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若干问题[J].中国园林,2002(6)3-10.
[4]蔡立力.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2004(10)74-80.
风景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2
关键词: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
1 滨河带状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常规定位
1.1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化史中,河流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滨河而居的村落随着商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城市。但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其角色的转变似乎更能体现人类社会的事态炎凉。很少有人会怀疑每个城市都会有一条河流穿过,由于河流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城市管理者们赋予了她们不同的待遇,对于那些主干水系,由于富有人文情调和自然风光而得到城市的重视,这些河流的滨河地段往往是一个城市商业、文化、休闲的核心地段,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声名显赫,唯我独尊,比如上海的黄浦江,哈尔滨的松花江等等。
而那些支流,尽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功能、名气、位置、自然风光等方面存在不足,那么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待遇就差得多,有些居然沦为垃圾河和污水河。更有甚者被城市用地填埋,永久地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目前的城市管理者们由于经济和水利安全方面的考虑,将这些河流的功能定位于行洪河道、排污河道,与这些河流相邻的绿地变成了功能单一的防护绿地。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有幸接触到了几条类似命运的河流滨河绿地改造,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些河流有幸等来了受到尊重的机会,这些河流绿地将和周边用地紧密结合共同为城市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1.2 重视河流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
从理论上说,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顺从自然的流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做到这一点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会遇到一些阻力。但可喜的是所有的城市都接受了可持续的观念,并付诸实施。山东德州岔河风景区和临沂沂河两岸的景观设计就是这样的两个案例,本论文的形成就得益于在这两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这两个城市的领导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认识到了滨河绿地的重要性,同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相比,滨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除已经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第二、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在一些没有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相比于这些条件,一般的城市绿地由于多数都是孤立的斑块,彼此之间很难联系,因此在生机活力方面明显不足。
第三、水质有保障,亲水环境好。在南方的一些富水城市,由于水网密布,绿地系统中的水质基本由保证。但是对于干旱地区的城市,城市绿地中的水体一般都是通过管道和运河的形式引进水体,通过挖湖堆山的形式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河流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个是活水,一个是死水,城市绿地水系的管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第四、服务范围广,利于商业开发。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的发展历史相关联的。对于那些次要的河流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潜力,一条河流蜿蜒几十公里,穿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由于人们天生亲水的特性,一些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绿地当中。如果以500米为标准的话,滨河绿地可以为相当大的城市面积提供休闲面积,人流的汇集必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说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然,有优势必有劣势,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影响。一方面为防护五十年一遇而修筑的大堤就会对景观设计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有关河道管理的法规对行洪区域的高秆植物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只能点缀高大乔木,也不能成片密植灌木。这项限制对于利用种植和地形来创造变化的空间来说就很不利了。
2 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方法探索
2.1 一个城市中的每一块土地都是城市的有机体
由于人们的功利要求,将一个城市的土地划分成大小不等的斑块,每一个小斑块都在欲望的驱动下不停的在跳动,每一个跳动的斑块都与其邻近的斑块发生关系,对于一条河流来说,由于其穿越城市的特性,当其定位从防护绿地转向生态防护、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廊道时,作为设计者应该至少就下列问题给出答案:
2.1.1 这条滨河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性质是什么?
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在一项设计动笔之前,必须抓住纲领,搞清绿地的性质。否则会造成后期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分区,造成投资的浪费。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分析: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美称,地理位置重要。德州市市区现有人口44万,属于中小城市,在未来15年的城市规划中,岔河将位于城区的中部。岔河现属于排洪排污河道,德州境内全长为22公里。为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和改变城市面貌,德州市政府决定对岔河城区段的景观进行改造,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24公顷,其中现状水体面积16.2公顷,陆地面积170.8公顷。
在德州市区范围附近,从西向东共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南运河(古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岔河、减河,三者同属漳卫河南段。三条河流的现状基本功能都是排洪、排污。根据历史文化和城市区位的不同,三条河流应突出各自的风格,具有不同的绿地性质。
南运河应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岔河应体现城市文化与生态核功能的结合,减河体现远郊的生态休闲功能。本规划通过对场地现状条件及城市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条件的分析,将岔河风景区定位于:是德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态休闲廊道,同时,与岔河滨水区各功能用地相结合,岔河风景区还是德州市旧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一条重要的商业、文化廊道,是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2.1.2 寻找与城市的关系
如果我们着手设计的对象是一个学校的花园或小区绿地,那么我们只需考虑小区的格局及业主的需求即可。而对于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带状绿地从交通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未来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同时由于有许多跨河大桥,穿越绿地这会增加一种特殊的观赏视线,另外那条大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桥梁,也会对绿地设计内容产生影响。通过交通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
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一般可结合城市的总规或详规解决这方面的内容,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开敞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比如说邻近的用地是居住区,那么你可能考虑一些儿童活动设施或场地在这里,因为早晚时间大人会带着孩子就近玩耍。如果邻近的用地是一片工业区,那么在这里设人流集散的场地就是多余的投资。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交通系统及外部用地功能分析
四条东西向城市主干道跨越风景区,从南到比分别为堤岭桥、东方红桥、三八桥、天衢桥,均为双向四车道,其中堤岭桥所在东风路是进出城市的主干道。八条城市交通副线尽端抵达风景区,其中一条路名为“文化路”的附道,该路与旧城新湖风景区相连,是非常热闹的城市生活性干道,后来设计中我们在这里设计了主入口。
综合考虑场地外部交通以及周边用地功能的要求,对整个风景区进行如下的分区:
城市文化展示区:位于堤岭桥—东方红桥区段的西岸,大堤两侧。规划希望该区是人文活动的主要场所,原因是这里位于东风路和东方红路这两个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之间,是城市文化的最好的展示窗口。另外其外部用地以居住区为主,因此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开阔、简洁、大气,是城市尺度和城市人工构成风格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楔入。
生态休闲活动区:该区段外部为二类工业用地。因此在设计中以湿地、卵石滩、微丘、观光果园等景观为主,河的岸线曲折自然,偶尔点缀野生花丛。该区段以静、雅为主,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居住康体活动区:由于该区段周围的用地功能主要为教育用地和居住用地,因此在自然优美的环境基础之上,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是这里的主要设计内容。
2.2 尊重场地
从生态学角度讲,滨水区域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预留的公共绿地有很大不同。由于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在生态伦理、生态价值方面的基础教育普遍不足,因此很多未经保护的河道已经丧失了自然面貌。原因很简单,他们成了城市经济活动的牺牲品。如果一个设计师具有生态价值观的话,那么在现场调查中,看到一片幸存的湿地,一处小小的候鸟栖息地都应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设置一处保护区域,为这些具有未知价值的场地留有发展空间。关注每一条河流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如:曲流、深潭、浅滩、河漫滩、积水沼地、阶地、三角洲等,结合这些自然细节结合水岸设计,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
[B][设计案例] 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B]
场地分析
沂河是临沂市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沂源县三府山。在临沂市蓝山区沂河及其支流汇合在一起,形成宽阔的水面河流流速减慢,大量的泥沙淤积成大大小小的椭圆形沙丘,这些沙丘上长满了丛生的灌木柳,景色非常优美。由于水利部门担心影响行洪,这些自然形成的湿地景观被大量清除,所剩无几。
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中我们强化了这一生态要素,将人工的岸线拆除,改成生态护岸,同时人工恢复一些湿地岛景观。通过科学的论证,水利部门同意了我们的建议,这些富有生机的小岛从此在沂河两岸复苏。
2.3 文化的引入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首先对岔河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岔河是利用历史上黄河九河即道之一的沟盘河故道修筑的一条分洪河道。同时我们在风景区水源的设计之中从沟盘水库中提取了一部分黄河水。那么在公园的出入口的位置我们利用一片石刻给市民讲述了岔河的历史,同时又告诉他们这样的事实:黄河水回来了。在刻石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天水钩沉叹盘虬再现。诗中的“天水”指黄河水,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流”。黄河水又以盘虬之姿重回故里,看到德州的变化,他也会衷心赞叹这里的变化。水体景观是风景区设计的一大特色,本设计将原有的河道拓宽,形成平均185米宽的水面,将钩盘河水库的黄河水注入,在七里庄和上游分别设拦河坝和橡皮坝,形成大气、开阔的水体景观。由于拓宽了河道,增加了行洪断面,提高了蓄洪能力。
另外一处的文化引入就是“千年搏弈平台”的设计。从德州市城市景观格局中可以发现两片大型的公共绿地,一个附属于新城核心,一个附属于老城核心。在这两片核心绿地之间画一条线,这条线和岔河的交点就在我们设计的规划区内,这个交点记载了德州城市文化发展史,因为这里是新旧城市的跨越点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个交点被设计成主入口广场,具有庆典和纪念的意义,它的名称就是“千年搏弈平台”,在这里将纪念这个千年古城发生的一些大事。在广场的铺装上,镶嵌了12块圆形的棋子,每个棋子上面纪录一件德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故事。
[B][设计案例] 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B]
沂河是临沂的母亲河,与沂河相关的故事千千万万。每个故事都很动听,但是不可能各个去表达。但是我们抓住了一个城市文化的纪念地。那就是沂河及其支流的四河交汇口,这里的地形被当地老百姓形象的称为是一支展翅欲飞的凤凰,同时在四河交汇口的旁边就是临沂的古城,古城的城墙与道路围合的构图就像一只负重的乌龟。在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龟托凤凰的神话,也许就是这种特殊的城市景观为临沂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和美好的故事。根据龟托凤凰的城市传说,我们利用现场的湿地设计了一处生态观光园,其中人流集中活动场地的造型就是一个凤凰的抽象图案,而那些湿地观赏的木栈桥形成龟背纹图案,人们在这里游玩的时候将会重温这段神话。
3 经验总结
滨河带状绿地还会有其他不同的类型,本文结合亲自设计的两个项目总结出的一些设计方法肯定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有些基本原则应该适用于全部类型的滨河绿地,那就是生态第一性原则与亲水性原则,抛弃这两项原则的设计一定会留下遗憾。
参考文献
风景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3
关键词:水库;游憩;建筑;环境;景观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natural resource, reservoir has double value in exploitation and ecological keeping. Nowadays in the era of consumption, building involves more and more in the environment. How to protect and make good use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around the reservoir is a question worth considering. Through the thorough interpretation of the Nianyu Reservoir, 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design of the Nianyu Reservoir specificall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s design and control, the sequence of landscape combined with the terrain, the waterfront for fishing's design, the different height of water and land, so that it can satisfy the growing consumers' demand on the premis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effectively. It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sign of recreational reservoir.
Keywords:reservoir;recreation;architecture;environment;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TU2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6-0102-02
1引言
1933年《雅典》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运行后,在城市中,游憩空间的设计逐渐得到重视起来。近年来,我国一些水库相继进行了开发,掀起了水库游憩空间的建设热潮。我国水库资源众多,据水利部“2005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全国现已建成各类水库85108座,然而,在目前得到开发的1000余个水库中,仅100余处是较为著名的水库风景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水库开发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
2水库游憩空间探讨
2.1水库游憩空间设计物质构成要素
水库游憩资源是以水库为载体,辅以自然景观,构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各种物质和因素的集合。它是水库游憩空间的载体,主要由建筑、园林植物、道路、水景构成。
2.1.1 建筑建筑是水库游憩空间主要构成要素,是游憩空间的触发器,容纳着人群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空间需求。建筑应追随功能需求集中布局,切忌遍地开花而干扰整个场地。
2.1.2 园林植物园林植物在水库游憩空间中扮演着独具生命色彩的角色,与其他要素配合共同构建开敞、 半开敞、 私密性空间。
2.1.3 道路道路是水库游憩空间的“经脉”,是一种线型的室外休闲空间,引导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体验 “步移景异” 的情趣。人们在多层次的道路景观中行进,被景色所吸引,使得行走成为愉快的休闲活动。
2.1.4.水景 水景是水库景观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水库游憩空间最具活力的空间点。水景设计要在合理开发的原则下极力考虑人们的亲水性。
2.2水库游憩空间设计原则
2.2.1充分挖掘水库自然资源,体现地域特色
规划设计应结合地域特色和水库的区位特征,尽可能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在细致现场踏勘的基础上对水库的自然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科学归纳,尤其要重视那些独具水库风貌的资源。
2.2.2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开发和保护关系
规划不允许任何有损自然环境的开发行动,其主要服务设施应该考虑在风景区建设。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山就势,体现自然之美。
2.2.3 功能多样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规划尊重自然,并融入现代科技社会的餐饮、酒吧、民俗艺术沙龙、特色商品消费购物等与现代城市生活节奏相适应的游憩空间。
3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现以鲇鱼山水库入口综合服务区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鲇鱼山水库是一处原生态AAA级景观观赏点,风景优美,气候宜人。2004年,鲇鱼山水库被水利部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09年被评为“河南十大最美丽的湖”之一。开发和挖掘鲇鱼山水库的价值和功能,使其成为吸引物,并最终为人们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3.1规划设计总体布局
规划地块位于鲇鱼山水库的入口区,设计充分利用基地自然资源和现状建设情况,形成富有动感的空间形态,其空间元素主要体现为“水库辐射,动态景观,绿景渗透,两核联动”。
规划形成“双核双轴双片区”的功能结构,在充分利用地形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尽量减少土石方量,使各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如图1所示)。
“双核”即休闲娱乐区的入口广场和水库接待入口广场。“双轴”即贯穿南北的风情建筑轴和贯穿东西的特色景观轴。“双片区”即以服务功能为主的东片区和以娱乐休闲功能为主的西片区,东片区的总体结构以竖向中心为纵轴。规划共形成四个功能区:职工居住区、办公区、休闲垂钓区和接待区。
3.2游憩空间设计
游憩空间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基地的地形地貌来营建不同的游憩空间,在设计上保持游憩者和水库在生理、视觉以及心理上的联系,使游憩者能方便、快捷地接触到各种游憩空间。
3.2.1景观建筑设计与控制
水库景区内的游憩建筑除了游憩功能外,还具有景区内部资源之间的过渡功能,在规划时应对水库建筑的密度、形体和高度进行控制,以保持水环境与景观建筑在视觉上有机联系。
水库规划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遵守 “因势、随形、相嵌、得体”的原则。建筑不以高大而著称,而以特色打造空间,与自然协调(图2)。建筑从自然生态中提炼元素,实现与生态环境的对接。出于与自然协调的考虑,建筑材料以木质结构为主;建筑色彩选取介于山体绿色和水库水体蓝色的蓝灰色;建筑体量采用低层合院式建筑。
3.2.2结合地形展开景观序列
规划地块西北侧泄洪渠以东,原始自然地势变化较多,形态复杂,规划人员采用错层、跃层、筑台、爬坡、架空等多种设计手法设计建筑群体(图3),建筑依山体而建,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融为了一体,构造出良好的空间形态和景观体系。道路结合绿化展开,展现出不同的景色,使视线走廊层层展开又串联一体。蜿蜒的游览空间使整个景观序列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使步行其中的人们在游玩的同时,还欣赏到富有节奏的景观。
3.2.3垂钓功能滨水岸线设计
现状周边存在一些池塘,可以结合渔业发展垂钓。垂钓台利用原有鱼塘的滨水岸线形式适当加以丰富改造形成垂钓区(图4)。这种形式既丰富了水库的产业形式,也增加了游玩的趣味性。垂钓区的每个垂钓台上接纳一个垂钓者,这样位置较少,一次接待垂钓者不多,可以保护鱼塘鱼苗生长,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2.4水地高差利用
水库泄水建筑物包括溢流坝、溢洪道、泄洪洞、坝身泄水孔、闸门、水流消能与防冲设施等。水库泄洪时,水流似银河飞瀑,气势磅礴,疑似银河,能让游客体验到强烈震撼感,是一个很具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可充分利用这种水地高差来布置水库的游憩空间(图5),在平均最高水位处布置滨水的步行道和接近水的游憩设施;在靠近洪水位布置的滨水休闲活动地区,并放置不阻挡视线的绿化、非建筑的构筑物(如花架、雕塑等);在水库的下游布置咖啡厅、小餐厅、茶室及酒吧等游憩建筑;利用台阶、坡道等将不同的高差的地面连接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景观,而且也可为水域提供更多的视野范围。
4结语
在生态敏感性极高的水库区,水库周边的游憩空间设计很考究。本文以鲇鱼山水库入口综合服务区规划设计为例,简要剖析了水库入口综合服务区游憩空间的设计要点。笔者认识到:建筑唯有与环境和谐共生,方能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依山就势,方能实现水库区游憩空间的独特性、趣味性和地域性。
参考文献:
[1](美)伊恩・论诺克斯・麦克哈格 著,黄经纬 译. 设计结合自然[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 约翰・O・西蒙兹. 巴里・W・斯塔克著,俞孔坚等 译.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4] 张丹. 水库旅游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 上海大学旅游管理,2007.
[5] 阳建强 尹超.基于生态优先的绿色规划设计――以厦门湖边水库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城市规划,2005.
风景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4
1综合基础综合基础
包括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验环节,用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和发展潜力。
2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是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中的实验实践环节所构成,使学生获得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绘画及表现技法、制图方法、规划设计方法、插花技法、园林植物认知方法、栽培养护技术、育种技术,具备进行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表达、城市园林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及园林植物的繁殖、栽培、养护、管理与应用的基本能力。
3职业基础
职业基础是由综合实践、社会实践、园林综合实习2(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构成,着重培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园林行业各岗位能力的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组织大一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全国园林及相关专业的开设情况,每年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专科生招生和毕业的人数;全国园林相关就业单位的情况;园林行业不同岗位对园林人才知识结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情况。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对园林行业有一个较直观的认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社会实践: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低年级学生主要围绕当年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达到“未进社会门,先做社会人”的目的,促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将自己的才能服务于社会,体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高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就业创业见习实习,根据专业特征、自身定位,提前进入行业,了解行业特征和需求,为将来毕业后能更快地融入社会打好基础。综合实习:大三下学期进行的园林综合实习2直接安排学生进入到园林设计公司、园林工程公司、设计院、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直接接触公司的实际岗位,了解园林行业每个岗位运行的具体情况、园林行业对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具体需求,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进行很好地转换,发现自己的不足,给自己将来的职业进行更准确的定位,并在大四最后一年的在校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锻炼职业所需的各项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大四下学期为毕业设计环节,时间为16周。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在校外进行,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鼓励根据就业意向单位/实习单位的实际项目制订毕业设计题目,使研究项目与具体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设计成果能被企业直接采用。这些与职业相关的训练,促进学生对园林行业的了解,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进行角色转变,更好地融入行业。
二、四个模块应对园林行业多样化的职业能力需求
突出实践教学理念中的“综合专业知识、重视职业训练”两个理念,将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课按照园林要素类型和课程性质归纳为绘画与制图技法模块、园林植物与生态模块、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4个模块,以模块为单位,系统研究这些课程实践大纲的内容、训练方式以及前后的衔接,做到必须训练的内容不重复、不遗漏。除了课程包含的课内实验实践训练外,还安排综合实习环节融合模块内所有课程实践的核心内容集中进行训练,促进学生综合理解相关课程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1绘画与制图技法模块
绘画与制图技法模块包括园林美术(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形态构成、表现技法等)、方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图制作等课程的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掌握绘画技法、风景园林表现技法及电脑制图方法,具备手绘和电脑制图能力,能将设计思想和设计思路通过图纸完美地表达出来。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美术实习和园林综合实习3也对此模块内容进行重点训练,主要包括园林景观写生、手绘制图和电脑辅助制图等内容。
2园林植物与生态模块
园林植物与生态模块包括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草坪与地被、园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园林苗圃与树木养护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观赏植物组织培养、盆景学等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园林植物的认知方法、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栽培养护技术和育种技术等方面知识,具备园林植物的繁殖、栽培、养护、管理、造型与应用的基本能力。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综合实习1和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实习重点训练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园林植物认知、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园林植物应用、园林植物种植与养护等方面内容。
3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
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植物造景、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园林建筑设计、生态景观设计、图案设计、室内绿化装饰、遥感与GIS概论、园林史等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室内绿化设计的方法,能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与设计。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综合实习3重点训练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典型园林案例实测、园林综合设计等内容。
4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
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包括园林工程测量、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预算与决算、园林施工图设计与制图、园林工程管理等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园林工程的测量、设计与施工、预算与决算及管理的方法,能从事园林工程制图、预算、施工、管理等工作。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综合实习2重点训练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园林工程材料认知、园林工程设计、制图、预算、园林工程施工及管理等内容。
三、结语
风景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5
[关键字]独立型旅游度假区 旅游人口 规模 环境容量
引言
独立型旅游度假区,顾名思义,就是与城市主体功能区有一定间隔,服务功能相对独立且较少依赖主城的旅游度假区。正因为独立型旅游度假区与城市有一定距离,一般生态环境良好,景观资源独特,因此,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某些地方,旅游休闲度假及其相关的服务业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其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开发建设规模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一方面,过度的旅游开发不仅影响游人的度假感受,同时对度假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另一方面,过低的旅游开发又造成了对良好景观资源的浪费。伴随着独立型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不少专家学者都在总结着度假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城市规划实践中,指导旅游度假区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独立型旅游度假区的特点
旅游度假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单元,有其自身的特点:
常住人口较少,旅游人口较多
独立型旅游度假区一般规模相对较小,远离城市,保持着郊野特色,居住人口较少,也正因为这个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前往度假,旅游人口一般较多。
景观资源独特,生态环境脆弱
作为旅游度假区,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或者环境优美,或者景观独特,再或者人文底蕴浓厚,另一方面,旅游度假区具有独立型,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环境破坏后较修复。
与城区相隔较远,功能相对独立
正因为距离的原因,独立型旅游度假区一般基本能满足生活的需要,在功能上一般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珠海市东澳岛在规划建设规模方面的实践
珠海市东澳岛概况
东澳岛位于万山群岛中南部,在万山列岛的西北部,珠江入海口以南的伶仃洋上,毗邻港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西北距珠海市区19海里(约一个小时船程),距澳门17海里,东北距香港29海里,西距桂山岛7.7海里,南距大万山岛1.8海里。
东澳岛从1997年开始发展旅游,至今已发展成为年旅游人口为8万人的旅游小岛。东澳岛目前主要旅游产品是海洋海岛观光度假,主要的服务设施就是度假酒店。
东澳岛建设规模的确定
对于东澳岛的城市建设规模,规划通过对旅游人口的测算,推算所需要的服务设施的规模,进一步确定东澳岛的建设规模。
(1)人口规模论证
东澳岛的人口分为常住人口和旅游人口两部分。
①常住人口测算
根据东澳岛近几年的人口变化情况,预测到2020年,东澳岛户籍人口为290人保持不变。
②旅游人口测算
根据珠海市规划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东澳岛旅游人口为63000人。以2007年旅游人口为基础,参考珠海市旅游市场发展预测的游客的年平均增长率指标及其它旅游取得的经验,综合考虑东澳岛即将实施的规划建设对旅游的影响,初步确定东澳岛旅游的人数年均增长率为9.5%。采用综合增长率法对东澳岛的旅游人口进行预测。
公式: Pn=P0(1+X)ⁿ
2015 年东澳岛旅游人口为:130000人。
2020 年东澳岛旅游人口为:200000人。
规划2020年日均游客量为547人次/天。根据历年东澳岛上游客统计资料显示,5―10月是东澳岛的旅游高峰期,最高可达2000人次/天。现状旅游人口季节性集中指数(最高日旅游人次/年平均旅游人次)为11.56,规划通过功能多样化设置、旅游项目多样化设置以及加大宣传力度,使得东澳岛的游客季节性差异减小,规划2020年旅游人口季节性集中指数按5.6计算,则规划最大日游客量为3000人次/天。
(2)环境容量验算
环境容量是指风景旅游区容纳旅游者的能力。东澳岛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并满足旅游者浏览心理需求等因素的前提下所能接纳的每天最大游客量。
①旅游景区容量测算
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和游人的空间分布情况来计算。计算方法采用线路法和面积法两种,两个结果叠加即为所得结果。
线路法:
面积法:
Vd――日环境容量(人/日)
l――景区游览路线的长度(米)
l1――每个游人的最佳间隔距离(米)
t1――该景区每天开放的时间(小时)
t2――游人平均需要游览的时间(小时)
A ――景区区域面积(平方米)
A1――每个游人占用的最小面积(平方米)
Vd现――现在景区日环境容量
Vd规――景区规划日环境容量
Vd大――景区规划最大日环境容量限度
l――景区游览路线的长度(米)l1――每个游人的最佳间隔距离(米)
t1――该景区每天开放的时间(小时)t2――游人平均需要游览的时间(小时)
A ――景区区域面积(平方米)A1――每个游人占用的最小面积(平方米)
测算结论:将线路景区容量和面积景区容量的结果复合叠加,则东澳岛景区环境最大容量为8946人/日(景区承受最大容量值)。
②水资源承载力
目前东澳岛用水主要靠东澳水库供水,生产规模为1200m3/d。
因此目前东澳岛的日均供水量最多为1200m3/d,参照《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中人均日用水量300升进行计算,可满足4000人的用水需求。
③土地资源承载力
东澳岛总面积为4.65km2,但因山坡陡峻,可建设用地不多,仅为2.69 km2。
根据珠海市总体规划,海岛人均建设用地按140―160m2计算,得出东澳岛最大人口容量为16812―19214人。从东澳岛的生态与环境保护考虑,东澳岛的人口发展规模总量应控制在18000人之内。
④海水浴场日合理容量
目前在国内采用的海水浴场的容量标准为:
沙域常规标准:5-10M2/人
舒适标准:10-15M2/人
水域容量:10-20M2/人
南沙湾、小竹湾浴场岸线分别为400米和200米,沙域宽度分别为50米,30米,水域宽度均取50米,则南沙湾和小竹湾海水浴场容量如表:
海水浴场瞬时最大容量8200人,最小容量3200人,平均容量5700人。取周转率为2.5,则海水浴场日合理容量为14250人,取15000人。
⑤结论
根据木桶原理,东澳岛环境容量(最大日旅游容量)为4000人次/天。规划最大日游客量3000人次/天能够满足环境容量的要求。
(3)旅游服务设施规模(旅馆业用地规模)论证
①按游客平均床位数测算
在景区规划中,预测旅游人次规模是确定景区内旅游旅馆业规模起决定作用的依据。通过对比广东省旅游人次与床位数对比关系,通过经验测算东澳岛上的旅馆规模。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风景区年旅游人次总数与旅馆床位之间关系大约是:风景区年旅游人次约190----225人应有一个床位,因此,可取200人一个床位,考虑东澳岛与整个广东省相比,东澳岛属旅游度假区,旅游住宿比例较高,根据以以往东澳岛游客接待量的经验,规划可考虑取100人一个床位进行测算。简言之:
风景区总床位数/风景区年旅游人次总数=1/100
因此,2015年,东澳岛的旅馆床位数为1300床。
2020年,东澳岛的旅馆床位数为2000床。
参照东澳岛及其他珠海海岛上酒店的占地规模与床位数的比例关系,确定东澳岛上酒店用地规模与床位数的比例关系为110床/1.5ha,因此,确定2020年东澳岛旅馆总用地为27.3ha.
②按游客入住率测算
在前面旅游人口测算中,规划2020 年东澳岛旅游人口为200000人,旅游人口季节性集中指数按5.6计算,则规划最大日游客量为3000人次/天。
a、以社会效益最大化考虑
若以社会效益最大化考虑,东澳岛应解决所有的在岛上有居住需求的游客的居住问题,规划2020年岛上最大日游客量为3000人次/天,根据往年居住需求经验,游客入住率取90%,则应安排床位数2700个。
b、以经济效益最大化考虑
若以经济效益最大化考虑东澳岛上旅馆业的发展,就是要在旅游旺季旅馆业的盈利与旅游淡季旅馆业的资源闲置成本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使得东澳岛每年的年经济效益最大化。
在以往众多的旅游规划,往往只是根据游客的住宿总需求或者旅游旺季游客数来规划客房床位数。一个简单的想法是,闲位总数要大于或等于游客总数,所以在一般时总习惯用高峰期游客平均数作为规划床位数。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收益是边际递减的,即收益并不是随着床位数的增加而增加的,床位数的递增也导致了成本的递增,同时,在旅游淡季时,又有大量的床位空置,这也需要大量的维护成本和资源闲置成本,因此,确定一个最优的床位数,可以使得床位的利用率最高,旅馆业年收益率最大化。在这里,我们引入旅游区床位数的经济计算公式。
床位数=(平均停留天数×年住宿人数)/(年旅游天数×床位利用率)
由于海岛离大陆较远,加之东澳岛定位为休闲度假旅游岛,因此,确定东澳岛上年住宿人数为旅游人数的90%。通过增加旅游产品服务种类,面对更多的客源市场,规划一年300天均为旅游日,根据东澳岛的特殊情况,床位利用率取值70%。平均停留天数取2。
由此算得,东澳岛应配套床位数=934
③小结
规划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考虑,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规划取二者的平均值。则规划床位数为1817。
参照东澳岛及其他珠海海岛上酒店的占地规模与床位数的比例关系,确定东澳岛上酒店用地规模与床位数的比例关系为110床/1.5ha,因此,确定2020年东澳岛旅馆总用地为24.8ha.
我们取按游客平均床位数测算与按游客入住率测算的平均值,则2020年,东澳岛旅馆总用地为26.05ha。
结束语
对独立型旅游度假区适宜建设规模的研究,旨在通过规划预测与控制,为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活动提供管理依据和建设指导。但鉴于笔者专业角度、知识结构、个人能力、数据资源等各方面的局限,对于独立型旅游度假区建设规模的探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目前,在我国独立型旅游度假区规划的编制案例较少,其建设规模尚需进行深入研究,在理论与应用方面的联系也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参考文献
1 吴凯晶. 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划分方法及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王兴中,赵多平,高鑫.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社区利益保障体系的构建―以新农村社区型景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7,(8).
3 陈燕秋.滨海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研究―以三亚市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D].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张勇,于敬,孟娇蓉,刘宇楠.湖山型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研究,城市规划,2010
风景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6
关键词:居住景观设计;微地形设计;植物设计
0引言
居住区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业主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为密切的场所。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要满足业主各种活动的需求,为业主创造多种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便于业主的活动、休闲、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是业主在居住环境内就能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满足业主生理和心理对居住区的环境需求。
1中国园林中地形设计的溯源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将山水视为园林的灵魂,历史上的造园大师都把山水地形的设计作为造园工作的关键部分[2]。中国园林的圣经《园冶》中的就提到“园地为山林胜”,讲究山林地址的高凹、曲深、峻悬、平坦、推崇“自称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以及“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宗旨,即地形设计中的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造景原则[3]。可见,地形设计在传统园林设计中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地位,现代景观设计师也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启迪。
2居住区地形的概念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一书中认为“地形”是地貌的近义词,是地球表面三度空间的起伏变化,坡地地形就是山地地表外观。山地城市中的坡地包括复杂多样的类型,其中山谷、山峰、悬崖等地貌即属于“大地形”。在园林的范围内,坡地还包括山丘、斜坡等,这类地形统称为“小地形”,起伏最小的叫微地形。园林微地形是指在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广泛应用于居住区景观、城市街头绿地、道路景观绿化等设计。微地形设计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多层次的景观层次,从而达到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艺术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4]。
3居住区中的微地形设计与分类
居住区景观中地形的高度起伏变化较小,一般称为微地形或小地形。这个居住区内常用的设计手法之一。在这个设计过程中,通过山地、平底、坡地与台阶等高差处理的办法,丰富地形的变化。
起伏的微地形可以分为凸地形和凹地形。凸地形环境比周围高些,视线流畅且具有视觉延伸性[5]。其空间发散程度较高。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动态感与行进感,比较适合塑造在游览路线之中,而高度关系又使其本身具有支配性与焦点的特征,适合具有吸引力的标志性的景观设置于其上,凸显重要性。凹地形环境比周围地形低,视线较之封闭,空间集聚性较强。此类地形属于内向型,良好的视线汇聚力使其适合作为休息观赏点,其不受外界干扰的特性适合于私密空间[6]。
4居住区微地形的功能
4.1景观作用
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微地形的景观作用有三点。一,微地形成为植物、水体、建筑小品等景观背景的依托,软景和硬景更加突出,形成较好的观赏效果,成为一张构图协调的风景画;二,可以通过微地形设计,控制游人的视线。即可以引导视线,也可以控制视野。这个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如利用凸地形顶部的视线的开阔性与凹地形视线的向心性可以强调某一处景观。通过组织地形与景物的关系,引导游人的视线,并将视线控制在重点景物处,重点突出。三,营造意境。通过和微地形的变化与植物的高度、疏密,形成开敞、封闭、半开敞等空间变化,增加景观的趣味性[7]。
4.2生态作用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微地形设计,具有生态功能。首先微地形设计可以改善小气候。一定规模的地形可以改善日照、影响风向、隔音隔噪。在冬季,向阳的坡面接受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可以阻碍或减轻冬季寒冷的侵袭。在夏季,可以运用地形引导语汇集夏季风。改善通风状况,降低高温。如在当地夏季风的上风位置上建造水景或小型的湖泊水面,可以增加季风中的空气湿度,改善局部微气候,在炎炎夏日可以带来舒适的感觉。[8]
其次,微地形可以增加种植面积,丰富种植品种和层次。如在高楼林立现代都市居住环境中,增加了绿地面积和绿化率。而且,在地库上面进行地形设计,提高了覆土厚度,土方量的增加为植物根系生长提供了更为宽阔的空间,为后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形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态居住环境。
5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地形设计案例分析
5.1项目概况
宗地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南端,外环南路和友谊南路的交口处,项目规划总面积为56.97万m2。紧邻天津梅江国际会展中心与梅江会展公园,与周边的现有的居住区已形成一个“大梅江居住区”。宗地东临友谊南路,南临外环南路,西临梅江西路,北临梅江风景区公园。在这个人文环境气氛中,景观设计力争传承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发扬创新风格,不但要营造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生活小区,还要满足业主的归属感的彰显居住品质。
逸涛园为第一期开发工程。东侧为江湾路、南侧汇川路、西侧梅江风景区水面、北侧海波道。总占地面积7.34万m2,景观绿化面积为5.5万m2左右。
5.2项目规划布局分析
逸涛园的规划布局形式为轴线式布局。轴线布局是指空间轴线可见或不可见。可见的常有线性的道路、水体、绿化带等构成,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聚集性,可构建出具有节奏性的空间序列。逸涛园的空间布局特征明显,属于具有明显可见性的空间轴线。两个入口之间作为竖向的主轴线,楼座之间块状的宅间绿地形成横向次轴线。
5.3排水设计
小区所属区域地势平坦,并无大的起伏。在小区出入口的标高设计中,依据东侧和南侧相邻城市道路的标高,平缓顺接,满足车辆进出小区的使用要求。小区内中间为地库和楼座,环路紧临小区围墙,即形成中间高环路低,高差约1.2m的竖向设计;在小区围墙北侧和西侧是属于二期未开发的地块,围墙与周边地形的标高设计综合考虑竖向设计(见图1)。
小区的排水的方式主要采用两种:一是地库上采用沥水层设计,雨水渗透到碎石层,由盲管汇集到地库边的收水井,再排到小区外的市政雨水井内。二是在环路上的收水井设计,每隔25-30m设计一个收水篦子,将地表的雨水汇集到环路上的雨水井。
图1地形分析示意图
5.4逸涛园的微地形设计
景观的微地形设计是在规划设计基础数据为前提的。为了在平坦的地形上,营造出起伏感比较明显的地形,特意把小区的微地形分成两大部分进行设计分析。第一部分是楼宇之间的微地形设计。虽然该地块呈狭长状,但是绿地空间比较宽阔。在主轴线和次轴线的微地形处理上,尤其是人流密集,也是客户敏感点的位置,多采用凹地形和凸地形结合的手法。凹地形收拢空间,集聚视线焦点;凸地形视野开阔,增加空间的延展性。两种手法适当结合,巧妙的增加地形的层次感和景观空间的多样性。第二部分是环路两侧的微地形设计。基本采用的是凸地形设计。这种地形形式设置在环路两侧、步入宅前的台阶、坡道两侧,强调了地形的起伏感(见图2、3)。
图2环路两侧微地形设计
图3宅间绿地微地形设计
5.5与微地形结合的种植设计
种植与微地形结合设计,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改地块内全冠移植的成树约有2000余棵。均选自适合天津土壤环境的树种,如天津本地树种:千头椿、国槐、白蜡,姿态较好的五角枫、蒙古栎、合欢、法桐等;常绿树种:白皮松、雪松、油松、云杉等;大花灌木品种最为丰富,有八棱海棠、西府海棠、山杏、樱桃、山楂、石榴等;变色树种有金枝槐、紫叶李等。这些多样的树种,保证小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在宅间,种植设计与微地形的标高设计结合,进行立体绿化种植。结合凹地形和凸地形设计,安排种植的高度、冠形、色彩搭配,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化种植。在本小区内一都采用五层种植效果,这种种植手法增加小区的绿量和生态效果(图4)。在环路两侧,结合凸地形采用高大的乔木,如白蜡、千头椿,法桐进行序列式种植,形成庄重的仪式感。
图4微地形与种植结合
5.6居住区微地形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逸涛园小区的微地形设计经验,有以下几点:首先,排水设计。全局考虑大区的排水竖向设计,还需要考虑细部排水,如楼宇周围与微地形的衔接处理,雨水应向楼宇四周排走;其次,管线的路由需要与地形结合,保证管线交叉处的覆土深度。最后,小区的无障碍设计,更加要体现对人性的关怀。生活区无障碍设计要考虑充分到位,尤其是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如地面材质的防滑处理,坡道的宽度、坡度、扶手等都需要满足人出行的需要。
7结语
微地形设计不但可以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增加绿化面积,形成丰富的种植层次,缓解视觉疲劳,而且还可以提升小区的居住品质、营造业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尤其是北方的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设计师把微地形设计――这一重要的景观设计要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参考文献:
[1]韦爽真.景观场地规划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晓舟.试论北京古典园林地形处理手法及空间效应.(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3
[3]计成(明).陈植注释.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4]王健.风景区规划中地形的分析与利用。(D)风景园林硕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