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建设规划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建设规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建设规划方案

班级建设规划方案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校舍建设;规划编制;研究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整合项目和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项目建设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需在教育项目年度计划下达前,以国家和自治区有关中小学建设标准为依据,在科学测算学校中长期发展规模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中小学校舍建设,并按轻重缓急建立项目库,优先安排急需建设的项目,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育项目投资效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一、明确规划和计划的概念

规划其基本义是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实现战略目标和策略手段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活动,从时间上说,一般都要在五年以上,带有方向性、战略性、指导性;计划其基本义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即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准确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二者都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但从基本义和时间尺度来说,规划也是计划,侧重于长期,是更为长远的计划;规划可以包含着一个或若干个计划,即规划是计划的基础,计划是规划实现实施的载体,实现规划需要一个个小的计划来实现。因此,要提高项目投资效益,做好中小学校舍建设年度计划的实施,首先就必须做好中小学校舍建设规划。

二、影响学校校舍规划的主要因素

(一)学校办学规模。

学校办学规模就是开办学校中所具有的格局、形式和范围,决定了学校的组织结构和班次结构、办学的方向和方式、办学的范围、办学的基础力量大小和生员队伍的多少。在学校建设规划中,办学规模主要指学制、班级数、班额、在校学生及老师人数等,包括现状及中长期规划的办学规模。中长期规划的办学规模要科学、合理,尤其要以当地布局调整规划为准,因为准确确定了中长期规划的办学规模,根据中小学建设人均面积标准指标测算,也就确定了标准化的建设用地总指标(包括建筑用地、体育运动场用地及绿化用地三部分)、各类校舍标准化的建筑面积总指标,即准确测算了学校用地及校舍建设总规模需求缺口,避免了投资的盲目扩大和浪费。

(二)用地及建设标准。

为科学、合理测算学校校舍建设总规模需求,规划要严格按照国家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及规范和自治区有关中小学校用地指标进行测算,包括《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 50099-2011)、《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桂国土资发〔2010〕13号)等。同时,在规划某类校舍时,还应充分参考国家和自治区涉及相应类别校舍建设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例如食堂建设相关的包括《食品安全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等。

(三)现有用地及校舍条件。

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办学条件,科学制定校舍建设方案,准确测算学校校舍建设总规模缺口,为下一步合理规划项目做好基础工作准备,就必须准确掌握学校现有用地情况、校园平面规划及校舍情况,包括建筑用地、体育运动场用地及绿化用地现有占地情况,学校各类校舍布局、建筑面积、校舍排查及鉴定安全等级、校舍使用情况等。充分利用闲置校舍进行改造,并对危房进行迁移避险、推倒重建或加固改造等处置。

(四)教育政策。

在编制学校校舍建设规划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在科学规划、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考虑并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相关的教育建设政策,例如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桂政办发〔2011〕164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我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桂政办发〔2011〕219号)、《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伙房)建设指导意见》(桂教〔2012〕3号)及有关资金文件政策,确保规划项目建设内容、资金安排等符合中央、自治区的政策投向。

三、规划及计划编制的原则

(一)总体规划、优先补缺、分步实施的原则。

学校要根据现有校园面积、地形地貌和可行的新增校园计划对学校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按轻重缓急对项目进行排序,并结合当地政府投入资金和上级专项资金额度,分期实施规划,优先将急需的、紧缺的项目纳入年度实施计划,实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优先补缺、逐步完善。

(二)坚持标准、实用安全的原则

学校校舍建设规划要以国家、自治区有关中小学校校舍建设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中各项指标为依据,根据学校中长期办学规模,对学校校舍基本建设进行科学规划,不应盲目扩大规模,搞超标准豪华建设。同时,要注重校舍防灾减灾,对于危房或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等安全隐患的校舍,要提出明确的建设规划方案,新建校舍应达到抗震减灾的相关标准。

(三)加强统筹、提高效益的原则。

学校校舍建设规划应当统筹现有各类资源,提高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和计划的效益。一是要统筹学校现有校舍,充分利用闲置校舍进行改扩建。二是要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专项工程资金项目,不应重复规划和建设。三是全县或全校项目要“一盘棋”通盘考虑和安排,确保县内全覆盖、县内均衡以及校园布局规划合理。

四、规划编制的流程

学校校舍建设规划编制的基本流程如下:一是确定每所学校的中长期规划的办学规模;二是盘点学校的用地及校舍现状;三是确定可以利用的闲置校舍或可以改造的危房校舍面积;四是根据中长期办学规模及生均建设标准合理测算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总体需求;五是结合校舍现状测算各类校舍建设规划总规模缺额;六是根据各类校舍建设规模缺额及现有用地、校舍条件等,确定各类校舍建设项目的具体数量及规模;七是按照轻重缓急分年度规划校舍建设项目,将紧缺的项目在规划中优先安排。

五、年度计划编制的要点

(一)项目安排必须以规划为基础。

为提高学校校舍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规划外的项目一般不得纳入年度计划。但项目计划实施与规划可以有差异,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学校规模、办学条件、地质条件等情况变化,校舍建设规划项目也应作相应微调,但不得大修大改。

(二)项目安排分清轻重缓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正确处理“分步实施”与“投入一所,建成一所,达标一所”的关系,即要考虑县内学校均衡,分清轻重缓急,又要考虑集中力量,避免“撒胡椒粉”,提高投资效益。以食堂建设项目轻重缓急安排为例,应按如下顺序优先安排项目:现有食堂鉴定为D级危房的学校;当前无食堂(伙房)的寄宿制学校;当前无食堂(伙房)的非寄宿制学校;虽有食堂但生均食堂面积缺额较大的寄宿制学校;虽有食堂但生均食堂面积缺额较大的非寄宿制学校。

(三)年度项目必须具备快速开竣工的条件。

纳入年度计划的项目应具备快速开竣工的条件,即完成一定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落实土地、完成项目建议书、完成项目立项、勘测、设计、三通一平等前期工作。同时,应规避影响项目开竣工的几种外部因素,包括布局调整规划未落实、土地未落实(需要新征土地、土地有争议)、学校建设规划与城镇总体发展规划冲突、学校交通十分困难、材料、水及电供应十分困难等,应认真核实,确保项目计划下达后即可开工建设。

班级建设规划方案范文2

关键词:“准企业化”模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一、前言

“准企业化模式”就是模拟服装企业内部的岗位运作机制,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能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同时,在校内建立岗位实训室,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在该模式下,施行“项目化、模块化”课程,逐步建立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开放的课程体系,适应本地市场的需求。同时,在课程改革中,坚持“课程市场化”,把企业典型案例引入到课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服装职业教育“准企业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随着服装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来料加工已被转型创建品牌或品牌提升所取代,各种生产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细分化,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企业进入核心的人才竞争阶段。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市场的迫切需要!

中职服装教育既然服务于企业的人才需求、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需要,那么课堂教学便不能局限于校园,面向市场,引进企业专才,走进企业岗位实践,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掌握实战技能,使学生能胜任企业的岗位,满足企业对职业教学的要求,是我们进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是中职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

三、服装职业教育“准企业化”模式的实践

实施“准企业化”教学模式,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借助行业企业力量,确定专业建设规划委员会规划专业方向;(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师职业能力;(3)制定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可实施性教学计划;(4)建立企业标准的实训室、实习基地;(5)实施“重基础、分方向”教学,推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

(一)吸纳行业企业贤才,成立服装专业建设规划委员会。

为了使服装专业发展与市场需求接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和就业期望,保证服装专业“准企业化”模式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必须争取服装企业、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甄选乐于助教的服装企业及协会人士,成立专门的“服装专业建设规划委员会”。通过建立“服装专业建设规划委员会”,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紧跟服装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共同研究课程计划,科学合理地规划服装专业,优化专业设置和结构,为服装专业今后的发展制定规划方案,推进专业建设规范化,确定重点专业建设方向,从而为校企合作“准企业化”模式教学改革实践铺平道路。

(二)加强师资培训,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实践教学离不开具备实战经验的教师,为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服装专业教师应该进入服装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和培训,定期到企业实践,并不断进行市场考察,了解行业信息,提升市场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教学间隙、寒暑假,到合作企业在缝前、缝中、缝后各岗位顶岗实训,并参与设计、制板、裁剪、缝制、质检、营销等岗位的生产实践,提升实战能力,提高专业素养,从而为课堂教学积累实践经验。

为了促进实践教学,服装专业可以外聘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外聘教师定期到校讲课,或举办讲座,让教师、学生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行业的新技术,市场的最新动态,加大专业教学与市场结合的力度,校企互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调动专业教师进修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我校聘请以纯集团的设计部跟单技术人员作为我校以纯专班的兼职教师,每周为学生授课,在授课前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就授课内容先沟通好,做好授课计划准备,专职教师按照以纯兼职教师的要求,讲解设计、制单、跟单岗位的基本技术和工作规范,兼职教师则并以案例的形式给予形象的评述,并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完全按照企业的标准和流程完成作业,兼职教师以企业岗位的技术标准和要求给学生做出评价。同时,我校外聘专业培训公司的讲师,专门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在职业道德、团队意识、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极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企业的充分肯定,学风班风在学校的各项评比中名列首位,学生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校企合作·中职服装职业教育“准企业化”模式探索与实践

(三)立足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制定服装专业的可实施性实践教学计划。

为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任务的有效对接,使实践性教学计划的目标更加明确,必须进入服装企业进行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岗位群工作内容,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岗位能力,并结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服装专业建设规划委员会”的指导下,专业教师加强对服装及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研究,与行业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指导方案,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其中,大部分计划内容按企业要求确定,并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能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适时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新专业。

(四)模拟服装企业流水线,建立“准企业化”教学实践基地。

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之前,必须对服装企业的流水线进行观摩,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和车间布局,建立各种“准企业化”功能室,并完善相关的设备。同时,根据教学的要求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老师可以以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实现教学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可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实现实践基地多样化,比如,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成立服装设计工作室,为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成立服装板房、服装特种缝制技术工作室;为服装陈列设计专业成立服装品牌专卖店、网络实体店;为表演专业配备专业服装表演厅,为营销专业配备服装陈列室,从而方便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和岗位模拟教学。

(五)实施重基础、分岗位方向的“准企业化”教学模式教学。

针对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就业需要,服装专业实施重基础、分岗位方向的“准企业化”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入学前三个学期从事专业基础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第四学期开始,按照市场岗位人才需求,以班为单位划分专业培养方向,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重新选择以岗位定方向的班级。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以企业任务驱动,模拟企业班组,实施小组合作的项目教学形式,学生按照职业方向所对应的岗位任务确定学习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分组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辅导,学习成果面向企业、公众公开展示,由企业设计师或兼职教师评价的“准企业化”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模拟企业班组的形式分组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作为辅助者,通过过程评价、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独立完成任务,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学生以岗位角色的形式,相互配合,合作学习,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准企业化”教学模式 按照岗位的分工,校企结合以企业岗位项目或任务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真实体验并熟练掌握岗位职能和岗位间的协同配合,从而达到岗位熟练程度,免去了企业再培训的烦恼和人力物力的支出费用,学生基本可以直接上岗。

参考文献:

班级建设规划方案范文3

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发动全校师生参与,努力提升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从而使校园文化实现三个和谐,即历史的厚重与新的发展观念的和谐;彰显个性发展与追求统一制度管理的和谐;以校园文化熏[!]陶,创建我校文化的和谐。

二、基本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将坚持以下原则,即育人性原则、全体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学习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三、主要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开展校园文化教育活动,注重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培育校园文化精神。

四、具体工作

(一)物质文化建设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将使师生触景生情,因美生爱。

1、楼道走廊:楼道张贴名人名言、走廊悬挂学生的书画作品。

2、抓好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好红领巾广播台、画廊、班级黑板报的阵地作用。学校画廊及班级黑板报每月最少更新一次。

3、加强图书室、阅览室、少先队室、食堂等设施建设,既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提供条件,又能让学生受到教育。

4、加强绿化植物管理。师生深入绿化管理,参与实践劳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点缀、布置校园,美化校园环境,

(二)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层次、隐性的东西,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和完善学校的精神文化。

1、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整体,更好的发挥整体系统。为此学校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通过多种平台,让师生之间更好沟通,让老师之间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增进感情。

2、校园用语用字规范建设:学校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课堂教学,纳入教学基本功训练,纳入学校常规管理,渗透到德、智、体、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

3、师德素养建设:一是加强系列法规的学习,二是加强师德师风的规范,三是加强师德师风的考核。

4、学生素养建设:学生素质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在学生文明举止、道德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强化教育、训练和评比。

(三)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的发展,需要人文管理,以德治校,以法治校,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我校实际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人手一份,使之成为支撑学校发展的一根重要制度支柱。

(四)活动文化建设

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重点开展下列活动:

1、定期、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活动。

2、校园读书活动。通过广泛宣传,营造读书环境建设。通过组织管理,建立保障体系。通过基础建设,创造读书条件。通过竞赛活动,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3、主题活动。学校将充分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好各种活动。

五、主要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通过学习,切实提高全体师生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使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而把思想自觉统一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上来。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学校行政班子为主要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全面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并根据目标任务,明确各处室的职责,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以人为本,全员参与

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校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做到使教师创造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绩效有奖励,从而形成使全体教师工作有甜头、有想头、有奔头,形成比奉献、比学习、比教研、比成长、比业绩的积极进取的良好局面。

4、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学校按照教育局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广泛征求意见,广开思路,研究制定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工作同步进行。

5、挖掘资源,形成合力

学校充分挖掘新的教育资源,努力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并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让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协调统一起来,充分发挥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6、加大投入,分步实施

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将规划的目标分解落实到每学年的学校工作计划中,分步实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布置及节庆活动等资金的投入。

班级建设规划方案范文4

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成就的集中体现,是展示其社会形象的品牌标志,是谋求其进一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院护理专业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山东省“十百千工程”示范专业。在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中,我们凝练办学特色,深化内涵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把护理专业特色办学的实践经验介绍如下: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院积极探索,更新观念,在原有“融合递进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与多家医院深入合作,探索“院校循环、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体验临床的培养理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1.成立护理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定章程,明确职责,发挥其在护理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文化建设等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增强护理专业实力。

2.建立“院中校”。第一年在校内学习期间,利用校内的仿真环境进行教学,每学期到医院见习一周,到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通过2次学训交替,加深学生对医院环境和疾病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逐步提升生活护理能力。第二年部分班级到医院进行专业课的学习,由医院的护理技术骨干进行授课,医院为学生提供见习场所,校企合作共同管理学生;其余班级在校内仿真环境中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每学期到合作医院见习1周,授课任务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通过2次的学训交替,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责任心和职业操守,逐步提升整体护理能力和护理操作技术。第三年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顶岗实习,形成校内仿真环境学习、医院实境见习、顶岗实习的实境育人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也充分体现了“院校循环、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逐级提升。

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开展护理专业岗位调研,校企双方共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临床护理需求细化专业方向(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护理、军队护理),逐渐达到专业对应岗位的目的。

4.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制度,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由护理学院领导、督导委员会、教研室、学生、医院兼职教师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和监督体系,领导、督导、教研室主任不定期对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进行听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学生每学期定期对任课教师进行4次网上教学评价,畅通多方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分析总结、评价反馈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情况;通过日常教学检查、学生信息员座谈、督导听课等措施随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形成“预警―纠偏”的教学质量监控循环过程,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5.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体系。制定并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方案》,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成立校友会,通过校友会的活动了解毕业生的就业信息;采取在线调查、电子邮件问卷、电话调查等方法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学生家长等进行多方调查,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和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等。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

二、课程体系及教学特色

1.创新课程体系。护理学院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成立了由护理骨干和医疗管理人员参与的调研小组,负责对护理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及职业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进行分析调整,以此指导课程建设,对接岗位需求。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和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框架,突出能力培养,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将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课两个平台,设置专业方向、素质拓展、能力拓展和集中实践教学四大模块。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即母婴、儿童、成人、老年等时期)建立了符合认知规律的“渐进型”课程体系。实施以行动导向为原则的项目教学,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教学内容精挑细选,紧跟临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在公共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调研,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开设专业方向课,如《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急救护理》《老年护理技术》《军事素养》《灾害医学》。

2.创新职业素质教育。我院非常注重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渗透到每门课、每次课中。通过开设《护士人文修养》《护理伦理》《护理礼仪》《护士条例及行为规范》等必修课程来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南丁格尔精神系列活动”“老年护理院义工活动”“5.12护士节活动”等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心、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也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仪容仪表、护患交流、职业道德无不渗透在每堂课中,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和诚心换取病人的放心和舒心。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外,多次邀请专家学者,道德模范与学生深入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等。

3.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继续深入进行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普通高职和对口高职生源的不同,创新分类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特色

聘请教育名家及知名医院护理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指导护理专业建设及专业群的建设,参与社会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而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社会知名度;优先培养本院护理专业带头人,通过培训学习,吸收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和经验,带领教学团队进行专业剖析,指导护理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建设,提高其在国内护理业的影响力;重点培养护理专业骨干教师,提高其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在校企合作医院中选拔一线优秀技术骨干组成兼职教师资源库,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每年举办2次职教能力培训,平时安排专任教师对兼职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服务。建立兼职教师评价体系,将授课情况分为A、B、C、D四个等级,依据评价结果发放酬金奖励;对新近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教研室负责安排专人进行指导,考核合格者才能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和教研室主任将定期听课,对其教学能力进行监督和指导;成立“名师工作室”,培养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推广教学成果。

四、实训基地建设特色

我们把实训基地打造为仿真的医院环境,依据医院工作实际设置实训项目。充分与医院工作实际相衔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营造医院职业氛围,复制医院文化,培育学生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每年举办护理技能大赛,强化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以赛促学。

五、社会服务特色

支持基层卫生院建设,定期举办医疗讲座和护理基础操作培训。

积极承担社会培训,进行急救、乡村医师、老年护理员、护理心理咨询师等培训任务。承担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任务。帮扶中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发展与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六、专业文化建设特色

高职教育如果不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就会陷入培养“机器人”的误区!学校应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我院每年都会邀请教育家及道德模范进行专题报告。以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顺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形势,将医院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营造医院氛围、创设专业格言、建设专业制度、培育职业情感,打造具有护理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郑焱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及其路径选择刍议[J].职教论坛,2012,(04):80.

班级建设规划方案范文5

 

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毋庸置疑,随着我国“立体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生源构成呈现复杂化的态势,除了普高生源外,还包括职高、普通中专、高等技校及社会青年等生源。生源的多样化,不仅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对教学实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一、生源多样化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基础掌握情况不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生源虽然较为复杂,但是主要来源还是普高和职高学生,占到80%以上,其余生源不到20%。即便如此,由于普高生源高考入学分数离散程度较高,呈偏纺锤型,所以从整体来说,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大差异,对高中及之前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极大不同,这给高职阶段的公共课教学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难度。

 

另外,职高、中专和高技类的生源在进入高职之前,就已经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会计专业实践能力,但是相对于普高的生源,这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又比较薄弱,知识结构不全面导致这部分生源后劲儿不足,继续深造的上升通道较为坎坷。至于社会青年生源,他们已经脱离学校教育有一段时间了,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律及自控能力较弱,所以其管理难度比其他生源更大。

 

2.对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挑战。多样化的生源结构,使得现行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设置一刀切。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全院统一,课程开设名称、开设时间及选修规定全院一致。职高生源至少已经学习过会计专业基础课,接受了会计基本技能培训,因此,对于职高生源来讲,重复学习这些课程味同嚼蜡,以至于有些学生认为上大学简直是浪费生命,慢慢地对学习失去了激情和兴趣。第二,课程标准一刀切。学生要接受的专项技能课的课程标准相同,一个班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被统一的课程标准训练得整齐划一,最终生产出一批“标准化的低等品”。第三,实习实训一刀切。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集中的实习实训有统一要求,学生需统一出勤统一训练,甚至实训结果也要统一。这种过于僵化的培训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还会抹杀学生对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志向。鉴于以上问题,对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分级教学迫在眉睫。

 

二、实施分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进行入学基础测试,细划班级。第一,文化基础课测试。入学时对所有生源进行数学、英语两门课程的基础知识测试,统一试卷内容。根据文化基础课的测试结果,将学生分为良好、中等和较差三个层次。数学和英语测试分级,并不是为了按成绩分班级,而是需要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全力配合,制定三个不同层级的基础课人才培养标准,分系部划分授课班级,执行不同的课表。这样就可以使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接受与自己学习能力及学习基础完全正相关的课程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并且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提升学历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会计专业基础课测试。由于会计专业生源中有较大一部分是职高学生,还有一小部分中专和高技学生,这些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会计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基础会计)测试结果显示,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会计基本原理几乎一窍不通,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专业基础功底,对会计基本原理非常熟稔。专业基础课测试成绩在60分以上的学生分为“免修基础会计”和“有一定基础的必修基础会计”两个层次,成绩低于60分的学生和普高学生以及未参加测试的学生则属于“基础会计零基础”层次。鉴于“免修基础会计”的学生数量可能较少,不能单独编班,可以将这一部分学生纳入“基础会计零基础”层次,进行混合编班,然后再结合学院的免修及必修细则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

 

第三,会计专业基本技能测试。会计专业的常见基本技能,比如计算技术、点钞等是职高、中专学生,尤其是高技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高职入学时,除了对这三类生源进行专业基础课测试外,还要进行会计基本技能测试,主要测试计算能力和点钞技术。通过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职高和高技生源的职业技能较强,尤其是高技学生的动手能力高于其他生源。通过测试,将这部分生源同样分为免修基本技能和必修基本技能两个层次。

 

2.制订统一但不失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前面已经述及学院各级教学部门应针对数学和英语两门基础课程,全力配合制定三个不同层级的课程标准,其余课程可以纳入统一但不失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必修课程设置统一,授课内容灵活。在课程设置上,无论何种生源,必修课程设置一致,但是每门专业课的授课内容及授课学时可根据班级的层次不同予以灵活设置。比如“基础会计”这门专业基础课,虽然是各类生源的必修课程,但是针对通过入学时专业基础课程测试而被编入“基础会计免修”层次的学生,可免修该课程。针对被编入“有一定基础的必修基础会计”层次的学生,授课内容及授课学时相对于“零基础”层级的学生可稍作减少。

 

第二,免修制度统一,选修课程灵活。针对分级教学,学院应出台免修及选修制度,比如各系部定期举办专业课程的免修测试,凡是测试达到良好的学生就可以免修该课程,但是同时必须选修一门学时或学分等同于或大于该课程的其他课程,至于选修什么课程,制度不做具体规定,学生可根据每学期开设的选修课及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对于混合班级中的基础会计免修学生就可以免修该课程,而去选修能够实现自己学习目标,能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课程。这不仅解决了学生重复学习的问题,更凸显了素质教育的特征。学生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时间和课程,势必会增加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甚至是人生历程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制定弹性学制,挖掘优生潜力。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立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初等职业教育到中等职业教育再到高等职业教育,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其自身的架构,不仅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还有应用技术类型的本科院校,而且还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立体化”的现代职教体系下,鼓励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继续深造,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是高职院校领导及老师的责任所在。

 

鉴于此,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考虑弹性学制,让学生自己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生活,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在制定弹性学制时,不仅要考虑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还要考虑针对授课教师的考评方式,尽量避免学生以较低的学习成本(既包括能够以货币衡量的成本,也包括不能以货币衡量的成本)获取可观的收益——提前获得专科层次的毕业证书。通过制定合理的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在入学时就做好学习规划,有的放矢,引导一批有潜质的优秀学生通过自己的合理规划,提前完成专科学业,要么继续深造,要么就业创业,既节约社会资源又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结论

 

总之,在政府如此重视职业教育的情况下,在已经搭建了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的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作为向社会和企业输送高素质会计职业人才,传承会计专业技能的中坚力量,作为衔接中职和应用型本科的桥梁,培养高质量的会计应用型人才责无旁贷。有效实施分级教学,要始终贯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个性化培养,将分级教学纳入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提高会计专业人才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

班级建设规划方案范文6

先后12次被评为学院教育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和先进班主任,年被省人事厅、水利厅授予福建省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年被福建省水利厅确定为福建省水利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是省级精品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电力系统自动化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带头人之一;现为福建省水利行业协会副会长、福建省电机工程学会理事、福建省水力发电学会自动化委员会委员,年4月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年12月获得福建省水利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主持完成了《学院电气类专业发展建设规划》、《学院电气类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群建设方案》,完成了院级精品试点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建设工作;在《水电能源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和教研论文12篇;主编正式出版《继电保护调试技术》和《电力法律法规与案例分析》教材2本(约31万字),参编《继电保护原理》(约8万字)《实用电工技能培训教材》1本(12万字),主编校本教材《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验指导书》1本(约9万字);同时完成大量教学文件的编写和审定工作。

年与河北工专和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联合发起、组织编写全国高职高专电气类精品规划教材。学院共有28人参加了25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完成了320多万字的教材编写任务,其中《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6本教材由我院教师主编为我院教材建设做出突出。主持了电气仿真中心、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验室和电气检测实训场等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