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管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博弈论管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博弈论管理学

博弈论管理学范文1

(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大学城发展是势在必行的大趋势,而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学城中的图书馆建设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存在的原因及其发展历程。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差异,我们也可以将国内外的大学城建设及图书馆联盟进行比较。在1999年扩大招生之后,大学的蓬勃发展造就了大学城建设的初期背景以及建设热潮在政府的投资鼓励和环境需求下,大学城与校园内图书馆的建设部在飞速发展,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情况。

关键词 :大学城建设;博弈论;图书馆;联盟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38-0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世界这个大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之下,高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面对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我们的高校发展较慢,建设时间较短,教育基础不够成熟,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跟上世界潮流的步伐。

一、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化的背景

(一)大学城建设的意义

大学城,是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为基础目标进行的校园基础建设。它的本质是将原本分散的各个优质大学集中到一个城市的某一固定地点,集中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共享教育资源,形成一种辐射效应,让周边地区都受到大学的辐射影响,并让大学本身形成一个群居的整体,以此降低教学成本,同时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这就是大学城出现和兴起的原因。

我国的大学城建设起步与世界发达地区相比是比较晚的。在新世纪交接之际,我国经济得到发展,并带动了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高校基础建设的一大特色是由地方政府投资进行建设。高校校园的发展能够带动本地的经济,而且高等人才聚集的地方也会对城市周边形成良好的影响力。由此可见,我国大学城从最初建设的目的,相对于国外更加复杂,其意义也更加重大。

(二)大学图书馆联盟兴起的原因

大学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多是以传播教育、传播知识、补充教学为基本目标的,而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下,以大学城建设为重要目标的大学城图书馆联盟也开始悄然兴起。

在大学城建设中,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校园建设必然会互相补充,而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一,学校的图书馆也有着很多值得交流、借鉴的地方。在每一个院校图书馆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可以以大学城建设为背景,用联盟的方式将大学里的图书以资源的形式共享到周边大学,从而在实践上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大时代下的大学城及图书馆联盟

(一)大学城的建设萌芽

图书馆结盟这一现象最早在1970年的美国发生,当时的美国政府组织了相关部门机构对全美范围内的高校图书馆进行了收录、整理和研究工作。为了有力推动高校图书馆的共享合作,他们制作出了大学图书馆共建共享目录。这是一个创举性的行政行为。

其实,在更早的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哈里斯就提出了“大学城”这一构想,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本城市人口中,至少有25%及以上的大学注册人数,才能算是一个“大学城”。而后来的要求慢慢变得简化。即在一座城市中,拥有一所或者多所大学,而且要求质量上乘,并对当地城市的经济、文化等具有较大的良性影响。

(二)范例: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联盟

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图书馆,因为得益于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和当地大学城的建设,它们在对书籍进行更新后,广大市民和其他周边学校的学生们都可以直接从网上看到更新情况,包括更新了哪些书籍、书籍的名称等所有的详细资料。这就是资源的对外共享。

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由它的最高机构管理委员会负责,而且设置有专业的信息小组,专门负责数据库管理和标准化信息,就是为了让处在大学城中的公立大学和各个学院图书馆方便借阅和进行图书搜索,而且其覆盖的用户极广极多,通过俄亥俄州高速计算机连入俄亥俄州的各个大学的远程网络中,数据库也由专门的小组进行操作。这一切都是大学城建设和图书馆联盟带来的良好传播作用。

(三)范例: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城图书馆联盟

曼彻斯特大学城包括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索尔福德大学以及曼彻斯特大学三所大学。这三所大学一共拥有600多万册图书,6000多种期刊,以及100多个大型学术数据库。在三所大学里的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利用大学城的校内登录系统里超过1000个的终端公用联机,使用图书管理系统。

如此多的图书,如此巨大的数据库以及登录处理,是三所大学共同合作处理的结果,这就是大学集中化带来的优良化学反应。在三所大学里一直都是畅行无阻的,无论是寻求地点,寻求知识,还是寻求帮助。仿佛这三所大学本身就是一所大学一样方便自如。

(四)范例:日本筑波大学城图书馆联盟

在20世纪80年代,筑波大学通过政府的有力支持形成了大学城规模,并在政府的组织下形成了一个计算机网络资源合作联盟,并且改进为筑波大学城内的资源共享系统。

在具体的大学城业务方面,筑波大学的良好规划使他们的执行力大大提升,他们在各个管理部分分工明确,既突出了重点和特色,又能够统筹兼顾,让整个大学城井井有条。

大学城的管理制度非常完善,而且都是以合作为主,不分你我。所以,行动和计划的统一性非常好。统一采购、统一编排、统一更新数据、统一联机操作,使得一切都非常方便快捷。而这也要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投资和扶持,例如图书馆联盟。图书馆联盟也是由地方上的图书馆积极配合,参与到图书馆联盟的建设中来,才有如此众多丰富的图书可以进行交流使用。

三、从世界大学城建设到图书馆联盟的启示

(一)要建立标准而规范的网络化数据库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没有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完成不了这样浩大而又繁重的工作的。网络的优化工作也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一直运行良好的网络条件和稳定的定期更新维护,网络平台也不可能运行流畅,也势必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整个书籍的管理系统也会因为数据库的老化和网络优化的缺失而崩溃。

(二)关注城市集体对于大学城影响的评价并作出调整

大学城是一所城市的整体资源。城市是一个整体。而每一个人都是城市中的一部分。大学城需要每一个人的支持。所以,在大学城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要经过人们的使用和评价。一个合格的大学城的图书馆联盟,是一种体系。它的体系能否长此以往地保持下去,很大程度上要看使用者们的态度。如果身处在大学城里的师生以及使用大学城里公共资源的人不满意,那么大学城的管理部门就要多加留意,进行整改了。

四、结束语

大学城的本质还是一座城市,要想在城市中进行公共资源的共享和传播,当地的政府机关要予以支持,才能保障大学城里的一切活动正常运作。所以,要时刻留意政府的信息,了解政府接下来以及长远的政策。在城市这个大载体中,整体性才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维持大学城内的资源和交流正常运行之外,获得官方支持也是必要的。

[

参考文献]

[1]袁静,图书馆联盟中的利益平衡机制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1(3)

[2]陈哲,国内外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比较研究[J]现代情报,2012(1)

[3]李利方,图书馆联盟与特色馆藏建设[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8(3)

博弈论管理学范文2

1 博弈论与历史成本会计原则

从上述博弈论回顾会计理论。早期称会计为“管账先生”,即管家论。管家论认为企业的所有者信任管理者,通过资产负债表反映所有者拥有的净资产,损益表反映管理者运用资本所获得的利润。财务报表是专门为所有者服务的,借人的资金仅仅是负债。

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由管家论已发展成为现在的“主体论”。凡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就是一个会计主体。它是独立于所有者的主体,即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应与所有者相分离。它的责任是为投资人、潜在的投资人、现在的和潜在的债权人及政府等报表的使用者服务的。

根据有关博弈论的案例分析,为了双方都能获取较满意的经济利益,投资人和管理者必须通过合同方式,明确责任和义务,考核管理者业绩的主要指标就是企业的净收益。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净收益呢?近年来,国际上会计界有一股否定历史成本法的趋势,他们认为应采用现行成本法来计算净收益。根据博弈论,笔者以为,用历史成本法来确认净收益是最好的方法。

1 1 历史成本法确认净收益最客观。投资人与管理者订立合同时,他们都需要一种客观的方法来计算收益。而历史成本是双方已知的,是客观存在的,并可用此预测将来的经营成果。这样,管理者知道只要自己努力工作,是能够超额完成利润指标,是能够获得一定的奖金的;投资人也不必直接监控管理者,只要不发生意外,投资人是能够获得满意的回报的。

如果采用现行成本法来确认净收益,其可知性与可预测性较差。首先,大多数投资人与管理者对历史成本法是熟悉的,而对其他的方法或多或少有些陌生。其次,其他的计算方法(除历史成本法外)确定利润要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如果用现行成本法来确定利润,管理者会担心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企业的净利润而降低自己的收入。

1 2 历史成本法确认净收益最可靠。信息资料的可靠性包括产生差错的可能性与计量调整的频繁性,即某计算方法发生差错的概率高,或计量调整的次数多,那么该方法的可靠性则差。当然,历史成本法也不是十分可靠的,但相对于现行成本法和确认储备法而言,用历史成本法计算损益发生差错的可能性要低些,而且不需要调整,所以,在各种会计计量方法中,历史成本法最为可靠。

1 3 历史成本法更能适当地披露会计信息。企业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可以被管理者控制,包括影响经营利润的交易和不影响经营利润的交易。如果投资人与管理者的合同是以资产总值来考核管理者的业绩,那么管理者可通过少发股利或借款来增加资产总值,而这些活动是不需要管理者付诸努力的。如果用现行成本法来考核管理者业绩,也不尽合理,因为采用现行成本法时,价格的变动很难预测,合同双方都认为此方法的可观察性差。

2 博弈论与财务信息的可知性

如果净收益作为投资人和管理者订立合同的基础,那么该指标应是双方均可观察到的。事实上,管理者是能观察净收益的,因为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由他控制的。但是,由于投资人没有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活动,所以他对净收益的可知性大大低于管理者,投资人会认为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弄虚作假,故意多报利润。因此,投资人不大愿意按此指标签订合同。

那么,根据博弈论,为了使双方签订合同,就必须根据公认会计原则进行会计处理。虽然管理者可选择会计方法或改变会计政策来确认企业净收益, 但必须在公认会计原则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这样,便增强了投资人对会计信息的可知性。

会计信息不仅应可知,还应可靠。为此,会计信息还必须由第三者进行审计。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首先,投资人应在企业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对会计核算进行监督审查,以防止舞弊和差错的产生。其次,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公认会计原则对会计处理进行审计,以保证净收益的计算没有违背会计原则。再次,审计人员必须具有独立性和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有公认会计原则和审计制度,但是净收益的计算仍然有被管理人员操纵的余地,因为历史成本法与配比原则允许管理者选择计算方法和改变会计政策。同时,审计人员一般采用抽样审计,审计人员也会出现差错。要建立很完善的审计制度又被成本效益原则所制约,即不能耗费很大的代价来保证会计信息非常准确。只要会计信息具有可知性又有公认会计原则和适当的审计制度作保证,所有者是愿意与管理者签订合同。

3 管理者与会计信息

从上述博弈论可看出,管理者是十分关心净收益与其他有关会计信息的。因为净收益是考核管理者业绩的主要指标,管理者奖金的高低取决于净收益的大小。另外,根据博弈论中分析的管理者与债权人的关系,企业要取得借款,应与债权人签订合同,合同中应包括一些限制性条款。会计报表中的有关信息,能说明企业是否遵守合同。例如,合同中规定企业不能因发放现金股利而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该规定可通过会计报表所披露的流动比率或资产负债率来考核。因此,管理者十分关心财务信息,特别是在变更会计方法与会计政策时更是如此,不能因为会计变更而降低净收益和合同规定的偿债能力。

博弈论管理学范文3

关键词:博弈 会计准则 纳什均衡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51-02

20世纪初,会计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这丰富了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了会计学的发展。会计准则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在会计准则乃至整个会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经济色彩。经济学的各种理论在不断地影响着会计的行为规范与会计准则模式的取向。会计准则就是在这种经济学科的影响下得到演变和发展并且变得更加完善。会计准则规范会计信息的生成和供给,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进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利益协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制度既是社会的博弈规则,也是社会的博弈均衡。会计准则作为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是约束利益相关者行为的规则,也是利益相关者相互重复博弈的结果。本文拟借鉴博弈论的研究思路分析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

一、博弈论与会计准则

一般认为,博弈理论始于1944年。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JohnvonNeumann)和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Morgenstern)合作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概括了经济主体的典型行为特征,提出了策略型与广义型(扩展型)等基本的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经济博弈论大厦的基石,也标志着经济博弈论的创立。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的选择受到其他主体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主体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博弈论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已逐步成为经济与管理理论研究的主流方向,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多次授予博弈论方面的学者也充分说明了博弈论受到的高度重视。随着张维迎教授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问世,中国的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也掀起了对博弈论研究的。在会计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是关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因为会计准则本身就是各方博弈的结果。目前,国内已有了一些运用博弈论分析关于会计准则制定的文献,如王建新提出“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公共选择的公共契约与博弈论有着广泛的联系,准则的制定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形成是博弈的均衡”;李高亮提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是会计准则制定的标准等。纵观这些文献,一般都是在宏观的层面,通过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进行博弈分析,得出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需要各方进行充分博弈,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博弈过程极度不充分”的结论。但是,根据运用博弈论研究会计准则的宗旨不仅仅是接受均衡结果,还要充分了解形成过程,从而创造条件达到良性均衡。

二、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博弈均衡

制度既是社会的博弈规则,也是社会的博弈均衡。会计准则作为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是约束利益相关者行为的规则,也是利益相关者相互重复博弈的结果。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非常广泛的,包括政府、债权者、投资者、企业经营者、供应商等,他们均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关注会计信息的披露。但是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各异,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各不相同,在会计准则产生过程中的决策也不相同。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过程显然构成了一个重复博弈过程,我们把博弈重复进行的方式等同于博弈规则,并认为博弈规则是由参与者的策略互动而自发产生的,存在于参与者的意识中。

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理性的参与人均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充分衡量自身的收益和成本的前提下作出最佳选择。但是还应当看到,各个参与人之间的决策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一方的决策必须以其他各方的决策为前提,他们的决策过程显然构成了一个重复博弈的过程。

政府、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和供应商构成这一博弈的主体,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点不同,行为特征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关注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社会经济运行状况、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以便履行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职能;企业经营者关注企业的利润水平、经管责任的履行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以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投资者关注企业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以进行合理的投资决策,取得最大的投资成果;债权人关注企业资本结构、资产的流动性、偿债能力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以保证其债权的安全性;供应商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以便与企业之间保持着广泛、持久、高级的合作关系。

虽然博弈参与者的行为特征存在很大差异,但是通过重复博弈, 他们的行动会逐步演化成一个稳定结果(行动组合)。博弈参与者基于个人经验对博弈进行的方式形成了大致的认识,认识的趋同导致其决策结果也逐步趋于相同。换句话说,参与者虽然不了解其他参与者的行动决策规则的全部细节,但可以知道一些概要表征或称为浓缩信息。博弈参与者依靠这些浓缩信息得出自己在各状态下的行动规则。当博弈参与者关于其他参与者行动规则的信息稳定下来的时候,他们自己的行动规则才能趋于稳定,成为博弈的指南。当他们在反复博弈中获得充分的信息?形成某种共同的信念,使博弈参与者的行动规则趋于一致并成为公认的博弈规则时,会计准则也便随之产生。我们称这种状态为“纳什均衡”。

在这种均衡状态下,只要参与者对别人行动规则的信念是可维持的,偏离自己形成的行动规则就是不合算的。违背这一信念只会使自己的利益受损。由此可见,会计准则可视为对应着利益相关者共享的那部分均衡信念,可定义为利益相关者的共有信念,即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相互重复博弈的结果。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次数越多,会计准则的完善程度越高,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便越接近纳什均衡状态。

博弈形成的会计准则是一种相对的均衡规则,即在时间和内容上都具有相对性。这样,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利益相关者就必须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博弈,如此循环往复,纳什均衡就会不断地被打破,并从低级的一般纳什均衡向高级的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迈进。同时,在整个博弈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弱势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个人理性(各个利益相关者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偏好)与团体理性(追求全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的偏好)趋于一致,从而提高会计准则的效力,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三、博弈理论在准则制定中的应用

博弈理论应用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研究,拓展了会计准则制定的思路和方法――从一般纳什均衡到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到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体现的是会计准则的制定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以及伴随会计环境变迁而螺旋上升的一种动态博弈的过程。

作为博弈规则的会计准则,它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直接与会计准则是否为利益相关者的重复博弈结果相关。博弈规则是内在产生的,他们通过博弈参与者之间的策略互动最后成为自我实施的某种制度或信念。只有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在掌握相对充分的信息基础上,通过合作博弈才能形成一套公认的、最终实现自我实施的会计准则。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要提高公开性和公正性,才能推动策略的互动。

在均衡决策下所产生的会计准则将是社会各界普遍愿意接受的市场规则,任何人若为暂时获得收益而违反这一均衡策略,必然遭到更大的损失。这一均衡可以使会计准则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各自利益兼顾,也只有在这个时刻,会计准则才可以发挥长期的效力。这样,会计准则经过多次博弈而不断得到改善,更严格地说是纳什均衡的均衡点会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逼近,使个人效用最大化与全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趋于一致,从而实现帕累托改进。

博弈理论认为,制度是一种历史的和现实的长期重复博弈的结果。会计准则及其制定权制度安排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也是利益相关者长期重复博弈的结果。要保证会计准则的科学、公正、公平、权威和效率性等高质量特征,就必须保证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及其制定机构的独立性。因此,基于博弈理论的会计准则制定者参与范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李高亮.博弈论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2004(10)

4.王建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博弈过程与我国会计准则[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1)

博弈论管理学范文4

关键词:博弈论;行为决策;组织;利益

在现代组织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组织层级,同时存在大量的工作层次的分工和资源的逐级分配。这种分工和分配又决定了不同的利益分配。划分分工的标准是依据个体的能力不同获得组织相应的授权,拥有对不同资源、信息的掌控权和传递权。虽然原则上组织内所有个体的活动都应服从组织的目的和利益,但正因为对资源和信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权力、责任和绩效,进而影响到个体的既得利益。而组织内部的资源和信息又是有限的,因此在组织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个体和组织之间的利益博弈。

博弈论是通过数学模型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直接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时,理性主体如何进行决策及决策的均衡问题的理论。博弈论最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冯・诺依曼(Von Neumamm)提出。1939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Morgenstern)于1944年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被公认为是博弈论诞生的标志,是关于标准型、扩散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概念和分析方法。1950年,纳什(Nash)关于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理论的提出宣布博弈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非合作博弈成为当代学者研究的基础。

一、博弈中的行为决策原理

博弈论解释:“要在博弈过程中取得主动,就必须了解参与博弈方的博弈利益点和找到对方的博弈。只有满足其博弈利益点的前提下引导(或者消除)博弈对方的博弈,才能在博弈中取得胜利。”对于博弈过程中各方如何作出决策的问题,管理学家分为两种意见:即理性决策和行为决策。理性决策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冯诺曼―摩根斯坦的效用理论和萨维奇(L.J.Savage)的贝叶斯决策理论。该理论认为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具备完全知识、能获得充分和准确的信息、有很强的计算能力及稳定和条理清楚的偏好――完全能够推导出对自己最优的选择。理性决策理论是对“应该怎样做”作规范研究的理论,从抽象的简单的假设和公理出发,针对问题采用逻辑推理演绎出数学模型和结论。

然而根据西蒙(H.Simon)的观点:决策者是介于完全理性与完全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在现实中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是多元的,处于变动状态下并受多方因素制约,同时决策者的知识、信息、经验都是有限的。因此有限理性决策认为理性决策模式所要求的那种“完全理性”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人的决策行动不仅受到外部因素(如时间、信息、技术等)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决策者本身条件的限制,他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最优解,因而主张用“满意”来代替“最佳”。这种观点必然涉及均衡的问题。

作为对照,行为决策理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决策者的行为特别是决策者的认知和主观心理过程,通过对决策者在判断和选择中信息的处理机制及其所受的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的分析提炼出理性决策理论所没有考虑到的行为变量,修正和完善理性决策模型。行为决策是探讨“人们实际中是怎样决策”以及“为什么会这样决策”的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相结合的理论。其研究范式是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从而得出结论。所以理性决策理论是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应该采用怎样的逻辑步骤或模型去决策;行为决策通过对决策者的决策过程和决策行为进行实证,从中归纳决策者的行为特征并从认知和心理方面进行解释,提炼行为变量进而改进理性决策模型。从决策理论发展过程看,先有理性决策,然后出现行为决策,但从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看,以描述性研究为主要特征的行为决策应该是规范性研究(理性决策)的先行阶段。组织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策略依存关系的博弈,博弈决策也因情势的变化体现出理性决策和行为决策并存的状态。

二、组织利益与个体利益冲突的博弈分析

组织管理可以理解为按照组织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调整组织行为的一个过程,在组织内部体现为调整组织与员工的行为及相互关系使之达到最优的均衡状态。但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且在追求过程中采用各种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这就是博弈本身。

首先,组织的存在首先是其目的的存在。因此,组织所有的行为都是围绕其目的而展开的,组织目的通过组织利益方式具体体现,所以必然存在利益最大化问题。对于组织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r)在其管理学原理中早就提出了“个体利益服从群体利益”这一基本原则,由此,组织要求其组织成员的行为必须与其目的尽可能相一致。但由于作为个体的成员或者部门并不一定会遵循这一原则(有限理性)。为了实现组织目的(组织利益),组织会设计出各种系统和采取各种手段,包括控制系统和控制手段,来纠正其成员的偏差行为使个体利益方向与组织利益相一致。但是,由于人性的作用,即个体偏好和需要的多样性,使得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很难真正实现一致。另外,在实际博弈过程中,因信息的不对称,不同管理层级采用决策的方式也有着差异。在较低或操作层面的决策选择往往更倾向于理性决策,而高层管理人员因面对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程度更高而采用行为决策的几率较高。诚如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所论述的:组织的效益最优是在组织边际成本与组织边际收益均衡的状态下实现的,而非组织内个体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均衡。组织利益最大化很难与个人利益最大化同时达到,两个目标之间的偏差必然产生个体行为的偏差――即个体行为与组织要求的行为产生不协调现象。个体行为偏差的存在需要一种组织机制,使两者的目标尽可能的一致,但同时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使个体行为很难站在组织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企业用一定的方式去确保个人行为与组织要求的行为尽可能相协调。与之相矛盾的是,组织的利益同样取决于全部个体的绩效。而个人的绩效则需要个人充分展示每个个体自己最独特的东西,尤其是个人的特长。所以在组织与个体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实质上是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博弈。

其次,由于有限理性、个人偏好的多样性和机会主义倾向的存在,组织中的决策个体在给定信息下并不一定选择最优化行为,而是通过学习、模仿、试验等活动来选择“满意”(并非最优)的决策,其均衡结果依赖于博弈历史及博弈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变量,即达到均衡的过程影响均衡的结果。现代博弈理论把从个体行为到集体行为的形成机制、组织和制度等因素都纳入到博弈模型中,因此能够更真实地反应经济主体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比如在动态博弈中,后行动者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选择而作出最优反应决策,先行动者也会预期到自己的行动会传递出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因而先行动者在给定预期(后行动者的行动反应)下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博弈论不仅考虑到组织中行为主体客观经济行为――即系统中参与人(包括层级)对信息变化并不都能作出迅速最优化反应,系统达到均衡是需要时间的,非均衡才是常态和现实;而且还涉及包括价值观在内的主观因素,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进化过程与现代哲学的认识论观点也是相符合的。因此,组织利益对个体利益的存在必须有兼容态度,并在博弈策略上同时从利己和利他的角度对个体策略予以引导。

最后,组织利益指的是对象不确定的为全体享有的利益。一般来说个体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满足了组织利益,组织利益代表共同的、长远的个人利益,两者具有一致性。虽然说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融合是理想状态,但现实中由于价值追求不同特别是有限理性的存在,两者之间产生冲突不可避免。在冲突发生时“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成为协调博弈矛盾的最有效准则。在组织管理中组织利益的确定框定了个体博弈的策略选择范围,个体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不仅不能违背组织利益同时还负有增进组织利益的义务。但是,个人利益是否应该绝对服从组织利益、服从的合理性是什么,服从程度有多深、服从的途径应当是什么,这是正确理解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博弈应当思考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囚徒困境”中的警察作为组织利益的象征,囚徒作为个体出现,那么这个例子可以形象地描述个体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博弈过程及结果。囚徒(个体)因为选择策略不同而分别遭受收益与损害,同样道理个体利益在服从组织利益时也面临得与失的博弈。如果选择服从能为自己得到更多的收益,个体必然选择服从。反之,个体可能选择冒险追寻个人利益,这就带来组织利益服从的经济判断问题。在利益的追求上,最大化原则是一种原始的经济合理性假设,个体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优先选择服从组织利益,因为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可能会使他做出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忽略组织利益的行为。当然,利益最大化只是在没有外界干预情况下组织和个体最初的理性选择,但在组织内部制度、权力、信息或其他因素引导实现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个体就会预先考虑回避客观风险来使预期利益最大化。因此组织在界定组织利益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不能厚此薄彼,或者无一例外地平均分配。除此以外,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分配,灵活应对组织关系的变化。

三、建议及应用

鉴于组织结构是建立在内部分工与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有机团结”,个人与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这种差异不断发展,组织的分工变得错综复杂,组织的目标需以各种曲折的方式由全体个体共同完成。组织发展迫切需要组织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因而必须从组织利益的需求出发与个体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以积极姿态引导、管理个体放弃不利于组织利益的个人利益,同时给予个体一定的合理回报,包括物质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回报。这是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良好博弈的理性选择。只有在组织尊重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组织再进行综合评判,决定取舍,对组织利益划出合理的范围。这种个人利益对组织利益的服从是建立在尊重与平等、协商与沟通的基础之上的。同时,组织界定组织利益时充分参考了个人利益,也可以使个体意识到了参与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因而能合理让渡个人权利予组织利益,变被迫屈服为主动服从。组织在利益执行的过程中,由于事先的信息充分沟通,就能够减轻利益冲突导致的摩擦,使博弈更好地达到均衡。

如上所述“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虽然有了经济理由,在现实中仍然存在如何服从及服从的度的问题。对于个体而言,个体应当对合理的组织利益持宽容、让渡的理性态度,一方面源于自身利益需要,另一方面组织利益在此条件下得以最大化也能弥补个人利益因让渡而带来的缺失。在个人利益无法正常保障时空谈服从组织利益,显然只能堕入空想与绝望。只有在充分尊重个人权利的基础上,合理划定组织利益界限,诱导个人为更好实现组织利益发展而自愿让渡个人权利,用组织利益来弥补个人权利的缺失。否则,忽略或者无视个人利益的存在只能带来肆意剥夺,最终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互相抵消、无法实现。

现代组织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对组织的管理带有多元参与性,组织管理必须反映组织内部各利益方的要求。同样,事关全体个体利益范围的组织利益决断也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组织虽然拥有对组织利益实现的决策权、实施权,以及对个体利益的界定权力,但组织与个体都是平等主体,双方在博弈过程中要放弃单一的命令服从行为模式,更多采用合作的方式实现各自利益的均衡。这是组织管理应该特别注意的,即必须通过良好的组织管理防止组织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来维护组织利益,也有效地阻止牺牲组织利益为代价去保护个人利益。在组织管理“以人为本”的原则下精心设计组织结构,适当地削减组织管理层级,简化繁杂的分工程度,实现组织管理的扁平化;以先进的组织文化为组织构造覆盖权益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的科学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充分考虑和改善个体的需求,促进组织和个体之间的沟通等都不失为在实际中采用的有效方法。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参考文献:

[1]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说[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78-85.

博弈论管理学范文5

摘要: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投资和筹资视角系统梳理了博弈论在财务管理实践的应用。本文基于若干基本假设,分别构建了管理者收购和股利信号传递的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对博弈模型的均衡求解,分析了管理层和投资者的最优策略,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管理者收购;股利信号传递;博弈论;筹资;融资

博弈论的诞生始于1928年,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在《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系统化的阐述了该理论。通常用一定的模型对博弈的双方或多方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解决其利害冲突。博弈中的主体不仅要考虑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而且要考虑其他主体的预测和实际行为,并找出最优化的均衡策略。两种比较重要的博弈类型是“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这两者之间主要区别在于博弈的主体之间是否存在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存在则为“合作博弈”,反之则为“非合作博弈”。

财务管理是指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前提下,为完成企业特定的财务目标而进行的包括购置资产、资金运营、利润分配等行为。只有加强财务管理企业才可以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国内外对于财务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思想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也慢慢增多,但是一般学者仅仅运用简单的博弈思想或博弈方法,对于多阶段博弈则因为其理论和假设过于复杂而被舍弃。对于单次博弈的运用,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较广,本文将基于投资和融资视角研究博弈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在投资方面以管理者收购模型为例,在筹资方面以股利信号传递模型为例。

一、博弈论在企业财务管理投资方面的应用

管理者收购行为也称企业合并是博弈论在投资管理中的重要应用之一,管理者收购最初于20 世纪80 年代在美国产生,与资本主义的周期性金融危机息息相关,而金融危机也就通过连锁反应导致了严重的财务危机。管理者收购行为也随之应运而生,使得管理层通过公司的大量举债,增加财务杠杆向股东购买股票,最终完成收购兼并,改善企业的财务运营状况。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管理层收购的行为也日益频繁,从2001 年宇通客车,到2002 年的水井坊、恒源祥,再到2012 年格力空调的管理者收购,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管理层收购解决了财务危机,提振了企业经营状态。而从管理层收购的本质上看,就是资方与收购方的动态博弈过程,管理层收购的成功直接取决于两者在博弈过程中是否能够形成“纳什均衡”。长期以来,在管理层收购的过程中,资方与收购方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利益的平衡和妥协过程中,因此,在博弈论的背景下,从财务的角度对管理层收购行为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博弈关系是企业管理层收购过程中最重要的交易关系,资方与收购方是企业管理层收购过程中最主要的“ 局中人”、“ 聪明人”和“ 理性人”,双方在博弈的过程中都在追求着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资方与收购方存在着以下的策略组合,即:被收购方存在着“ 合格”与“ 不合格”两种策略,而收购方则存在着“ 严格审查”与“ 不严格审查”两种策略。双方达到“ 纳什均衡”的前提条件是在收购方严格审查的情况下,被收购方必须合格,在收购方不严格审查的情况下,被收购方无论合格与否都会达成交易。倘若收购方不合格,那么就会出现收购方单方收益的情况,而收购方的收益全部来源于资方的损失。在资方与收购方的博弈过程中,假设收购方严格审查和不严格审查付出的成本分别为A和B,交易成功后合格和不合格的企业获得的收益分别为X和Y。其中X>A>B>Y>0且Z>0,从而得出两者的博弈矩阵如下:

对于此博弈矩阵而言,视Y与A+B的关系不同可能存在多种或者不同的纳什均衡,当Y≤A+B时,收购方会不严格审查,而被收购方无论是合格还是不合格都会得到收入Z;当Y>A+B时,会出现一个纳什均衡,结果就是收购方不严格审查,而被收购方合格。在此博弈模型的引导下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交易成本。

二、博弈论在企业财务管理筹资方面的应用

博弈论在企业筹资管理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有效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通常通过利润分配、股利分配和融资预算通告等方式向市场传递公司的内部信息,但是不少学者认为利润是容易企业管理者控的,因此,相比于传统的利润指标股利信号的传递更具有有效性和可信性。John Linter于1956年发表的《公司收入的分配――股利、留存收益和税收》一文中是首次用实证方法研究了股利信号传递模型,并且建立了有关公司收入分配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是建立在放松条件下MM股利无关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是以有效市场理论为基础,理论认为公司内部管理层与投资者信息是不对称的,在这种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公司可以通过股利政策传递给公司一种盈利能力,这种信息的传递被认为是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公司对于股利分配是认真和谨慎的,只有当公司预期未来的收入能够达到相对高的一个水平时,公司便会选择提高股利支付;同理,股利的减少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并且,公司内部管理层是最了解公司的盈利和发展状况,只有公司内部发出一个信号,投资者才会做出反应。这样,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公司股利的分配情况来预测公司的盈利能力,当公司股利支付水平提高时,投资者会认为公司未来的盈利水平会提高,既而投资者会增加对此股票的持有量;相反,公司股利支付水平降低时,投资者会认为公司未来的盈利水平在下降,公司遇到一定的困难;会减少对此公司股票的持有量。但是公司在了解了信号传递理论的时候,同样可以通过股利支付诱导投资者购买或者抛售股票,因此该博弈模型比较复杂可以认为是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

在博弈过程中,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可以做出如下假设,当公司经营成功时,公司的市场价值会增加,此时投资者持有或者购买股票会得到收益A,反之则损失收益A;相反,当公司经营失败时,投资者持股或购买股票时会损失A,反之抛售股票则会避免损失A。对于公司而言,包含三种相关成本,首先高股利政策会比低股利政策多支付成本B,其次投资者增加股票会降低公司控制权,此成本定义为C,最后当公司经营成功时企业融资得到的收益为X,当公司经营失败时企业融资得到收益为Y,由于当公司经营失败时,现金流对于企业更加重要,因子可以认为Y>X,同时A、B、C大于0,此外公司经营成功和失败的概率分别为p和1-p,综上得到博弈矩阵如下表2和表3所示:

对于该模型求解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且企业存在先动优势,所以需要用到精练的贝叶斯纳什均衡求解,首先在公司经营成功的时候,如表2所示,其纳什均衡为董事会采用低股利政策,而投资者购买股票;当公司失败的时候,如表3所示,投资者会抛售股票,而董事会采用低股利政策。但是在这两种情况下投资者都会取得收益,然后董事会并没有得到利益最大化,因此董事会在投资者信息部队称的情况下,通过股利政策去操控投资者,使其利益最大化。即当公司经营成功时,董事会会增加公司控制权,而增加债权融资,因此企业会实行低股利政策,而投资者接收到信号时抛售股票,进而丧失其应获得收益;相反,在公司经营失败时,董事会倾向于融资,因为融资会增加现金流,所以董事会会采取高股利政策,诱导投资者持有或者购买股票,这样又会使投资者蒙受损失。综上,投资者需要识别董事会的鼓股利行为,并且结合公司经营成功和失败的概率去选择适当的投资方案。

三、结论

投资和筹资是财务管理的两个重大组成部分,而博弈论的思想和方法也正在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财务管理中。从管理者收购的本质上看,就是资方与收购方的动态博弈过程,管理层收购的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两者在博弈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形成“ 纳什均衡”。在博弈过程中,只有通过促进“ 资方不严格审查和收购方合格”这一帕累托最优策略组合的形成才可以最大化的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在筹资活动中,管理者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先动优势去获得筹资效益最大化,而投资者则需要见机行事,避免取得损失或者获得投资收益。总之,博弈论的思想在财务管理中应用广泛,作为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应该更好的学习和应用博弈思想以满足既定的目标。(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悦.博弈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研究,2009(2):226.

[2] 陈抗,郁明华.基于博弈论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J].现代管理科学,2006(1).

博弈论管理学范文6

关键词:博弈论;绩效考核

1 企业绩效评价概述

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概念,我国财政部统计评价司曾给出定义:“所谓企业绩效评价,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消息和经营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根据上述的描述,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考评,但深入研究,可以发现,绩效评价是以企业的所有相关利益方为主体的行为。也就是说效绩考核评价,实质上是各方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而并非仅出资人在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是为了充分调动多方面的因素来关心企业的发展,从中受益的过程。

2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

1911年,美国会计工作者哈瑞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经过不断演变发展,1992年,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提出了平衡积分卡,把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与短期行动联系起来发挥作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1993年,我国绩效评价体系以《企业财务通则》的形式出现。它由最初的完全以财务指标为考核体系,发展到当前以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从企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总结出绩效评价体仍然存在着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重短期绩效评价、轻长期绩效评价,重局部绩效评价、轻整体绩效评价,重结果静态评价、轻过程动态评价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对企业绩效的全面评价,而博弈论的思想能有效地克服这些问题。

3 基于博弈论的企业绩效的构建

绩效评价是现代企业的词语,而博弈论思想在我国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展现出来了,《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也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的学科和文化。因此,以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企业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实质上是分析和平衡各方博弈的结果。

3.1 充分认识到企业经营中的各方博弈

1)股东经理间的博弈,股东是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的,而经理人则以增加报酬和闲暇时间为目标,可见股东与经理人的目标不一致,经理人为了自己的目标而背离股东的目标时有发生。因此,股东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防止经理人员背离股东的目标,而经理人也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对。双方的博弈,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便形成一种均衡体系。

2)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博弈,也就是买卖双方的博弈,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价格涨落,或是由于价格涨落所引起的供求关系变化,时而出现买方市场,时而出现卖方市场。买卖双方的竞争就是在市场风云变化中进行的。当买卖双方在供求趋于平衡时,竞争更为激烈,因为企业都希望在相持状态中杀出一条血路出来,这时,大多数企业会采取差异化战略,去赢得更大的市场。

3)企业与企业间的博弈,主要是卖方间的竞争。企业为了争夺有力的生产条件和销售市场而进行的斗争。对于同类商品,卖者总是流向价格最高的地方,但卖者之间的竞争客观上具有降价效应。尤其商品供过于求时,会出现竞相削价的竞争现象。因此,企业总是希望得到合作的机会,因为价格战的灾难性后果总会使得博弈方轼羽而归。

4)经理与员工之间的博弈,经理与员工之间实际上处于长期的重复博弈关系中。员工可以选择工作努力程度,经理可以选择提供的报酬水平和工作条件。

3.2 博弈论的原理

在企业中,为了获得最佳效率,组织结构中的每一个博弈方都不能因自己单方面改变策略而使自己获利,而是为谋求一种均衡,这就是组织博弈的理性结构。纽约巴鲁大学教授科培尔曼通过对企业经营中的各博弈方的研究,提出三维衡量模式,他指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公司必须同时强调三个方面,这便是:(1)客户满意度――那些购买公司产品或服务的人感觉物有所值。(2)生产力――公司在运用资金和其它资源方面的高效率。(3)员工满意度――员工的待遇、业务和个人需要得到了满足。经他试验发现:在这三方面的得分较高的公司整体运作表现也较好。“公司需要做正确的事,也需要正确地做事――提高他们的生产力,还得满足内部客户――员工。在服务第一的经济环境中,满足员工是赢得客户的第一步,公司怎样对待员工,员工便会怎样对待客户。”

3.3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经营中的各博弈方处于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中,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特征及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绩效的评价和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只有针对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各博弈方,建立一种科学的综合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才能对企业各方面准确的考核评价,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绩效状况,为不同利益相关者提供所需信息并正确引导和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以下四个维度来构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3.3.1 财务层面评价指标

针对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博弈,我们建议主要从财务层面评价企业绩效,进而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因为财务绩效是经理人工作业绩的直接表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3.3.2 客户层面评价指标

企业所有的绩效必须通过客户才能实现,企业想要获取长远的、出色的财务绩效,就必须创造出能使客户青睐的产品或服务。因此,在企业与客户的博弈中,企业只有拥有了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能力,真正为客户提供他们所需的价值,它才能真正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基于以上分析,企业与客户的博弈中企业期望获得的是客户部分和市场部分。当企业确定和选中了它的市场部分后,就应设立相应的评价系统。

3.3.3 员工层面评价指标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而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竞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就取决于企业能否吸引和获得有能力的员工,同时能否全面激发员工的工作态度,这就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博弈。

4 结语

博弈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是博弈的产物,均衡各方利益以达到共同满意的最优化组合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葛学韬.基于战略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05.

[2] 刘国.企业绩效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5.

[3] 张培刚,万齐云.博弈论的应用及其展望[J].经济评论,1998,(02):13-14.

[4] 王锋,杨公遂,苗润滋.博弈论视角下的企业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山东经济,2009,(3):108-113.

[5] 苗润滋.基于博弈论的企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08,(6):46-47.

[6] 于维生,朴正爱.博弈论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 陈阳.博弈论与中国企业经营――经营篇[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8] 陈阳.博弈论与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篇[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