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范文1
我担任浙江工业大学BASE外语俱乐部的会长一职已将近一个学期了。在短短的一个学期,或者说短短的这几个月中,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同时也碰到了太多太多的困难。很不走运,自从开学招新到英语角的第五六期那一段日子里,我们社团的活动进行都有该死的意外或者小插曲发生,总之就一句话:这所有一切就没顺利过!!!
招新时社团的宣传做的不到位而导致我们社的牌子没有立刻打响;第一次迎新外语角开场时没有一个参与者的尴尬局面(虽然后来陆续有人过来,情况还不错,气氛也算热烈);第一次干事大会时自己糟糕的表现(由于自己没有充分做好准备而导致没有话好讲,从而也就没有达到干事大会的原始目的)……
或许是自己的没有经验,亦或是自己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准备是做了的!),更或许是“ 天有不测风云”“世事难料”,一切顺利似乎都与今年的我擦肩而过。社团本学期工作开展地不是很好的一个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以上提到的第三点,即干事大会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于我个人而言,我没有去做一个作为领导者所必须去做的一点:沟通!
沟通是与各个部门的部长沟通,沟通可以是与各个部门的干事沟通,沟通更可以是与某些会员的沟通。社团要运作,活动要顺利开展,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一个部也是不够的,可以这样说,单凭一个人或一小部分人是不可能的!
虽然,在我看来,社团的成立的基础是一群有着相同梦想或爱好的朋友。可是这并是说大家的思想就都在一处,都一样。而沟通是作为领导着把他自己的思想传递给部下的直接方式,然后再由这第一批接受了领导者的思想的人把它传递给再下一层的人员,而这一层人员就是干事。干事就是直接干事情的人,如果连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干,干什么,那要把事情做好,活动办好又从何谈起?把所有人的思想都拧成一股,大家的劲都往一处使,只有这样才可以。这是我现在所缺乏的第一点——沟通。
至于第二点,我是从今年社团联盟的社团负责人培训大会上体会到的并深深了解到这一点的重要性的。那便是“团队合作”。联系我们社团的实际情况,我总结出这一点的最困难问题就是:如何团队合作?大家心里是有了这么一个隐约的意识,大家心里都想团队合作,可问题是如何合作?怎样合作?如何对待冲突?经过了几次实践,我深深地感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薄弱。我发觉他人无法很准确地理解我的意思,这一点就跟沟通这门艺术有关。我发觉我不能很有效地分配各人各自的任务,这就与我的全局观有一定联系。很多时候,特别是小的细节,由于我任务分配的不到位,老是在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出现“搅局”。这是我现在所欠缺的第二点——团队合作
而第三点是关于社团本身的。现在社团的人员问题还处于危机状态。会产生或一直遗留这个人员危机问题的原因也和上述提到的两点密切相关。去年出现的大量人员闲置现象依然存在,即使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起色。干事数量这么多(虽然今年在招新是有控制人员的数量),就是在找人办事时会有没人可用的情况发生?这或许可以看成是以上两点工作没有到位的一个直接体现吧!原因已经找到,现在只差行动了……
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一个都不能对其放松警惕。因为每一个都是一个社团运作的无形的脊梁。
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范文2
实习不过三个月,比起大学四年的时间而言,实在太过短暂。但你就是这短暂的一段时间,却在我大学的生涯中,让我见识到了社会精彩而复杂的一面。这段体会,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看到了通往未来的道路!我很庆幸能认真参加这次的实习,这使我亲身体会到了社会,并为自己的未来做出了更多的努力。 回顾这段经历,我作为万千实习生中的一员,十分普通的完成了自己的实习任务。但这段体会对我个人而言,却称得上是一段奇妙的经历了。
以下是我实习的心得: 一、思想感受 作为实习生,初次接触社会的实际工作岗位让我不仅既担心又兴奋。在保持着自己严谨态度的同时,我积极的体会了实习岗位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并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实习工作者,因该学会怎样的态度和思想。 在实习中,我首先学会的就是“严谨”,大学的风气较为自由,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性格都变得散漫了起来。但在实习企业的环境中,我却重新认识了严谨且有序的纪律。并且也开始学习这种态度,认真对待工作,并融入到团体之中。 其次,我在工作中学会了“责任”,责任使我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让我的工作态度从“需要做好这件任务”变成了“我要做好这件任务”!这不仅仅是态度的变化,更是对自我立场的认识!学会了责任,我才真正的加入到了__公司这个大集体! 此外,在社会这个复杂的环境下,我的思想还发生了很多变化,变得成熟、冷静,且能面对困难积极乐观的寻找方法。这些改进,不仅让我对实习有了更多的收获,更看清了自己未来的的方向该如何前进。 二、工作的体会 在工作中,我主要是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从学习和实际工作中改进自己,学习了很多相关的专业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这段体会让我意识到到自己的“弱小”,意识仅靠大学里学习的专业基础是无法应对社会的要求的,当然这也进一步激起了我的学习性,让我在这段时间里成长进步了不少。 三、生活感受 进行了社会,我也感受到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压力。
社会不比校园,这里没有轻松简便的居住设施,一切问题,都要靠我们自己努力。而在这个环节中,我也从社会的经历中学会了沟通与交流,这帮助我解决了很多问题。 如今,我通过实习让自己的能力和思想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我相信,这不过只是开始,我还要继续努力,才能继续在社会中有所前进,创造出积极美好的未来生活!
关于大学生毕业实习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间三四天的实习时间就过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了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感觉收益非浅,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对工作的总结以及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在学习专业课之前直接就接触深奥的专业知识是不科学的,为此,学校带领我们进行了这次实习活动,让我们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潜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齐,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由知识、潜力、智慧等因素融合成的综合素质和潜力,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我想谈一下实习的好处。实习是一种对用人单位和实习生都有益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对理解实习生的单位而言,是发展储备人力资源的措施,能够让其低成本、大范围的选取人才,培养和发现真正贴合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亦能够作为用人单位的公关手段,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如实习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文化和理念,从而增强社会对该组织的认同感并赢得声誉。
对学生而言,实习能够使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社会主角,逐步完成职业化主角的转化,发现自己真实的潜力和兴趣,以奠定良好的事业基础,也为自我成长丰富了阅历,促进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一名学生,我想学习的目的不在于透过结业考试,而是为了获取知识,获取工作技能,换句话说,在学校学习是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透过学习保证能够完成将来的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然而步出象牙塔步入社会是有很大落差的,能够以进入公司实习来作为缓冲,对我而言是一件幸事,透过实习工作了解到工作的实际需要,使得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得到的效果也相应的更好。
再次,我要总结一下自己在实习期间的体会。一是自主学习,工作后不再象在学校里学习那样,有课堂,有作业,有考试,而是一切要自己主动去学去做。只要你想学习,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老员工们从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指导你工作,让你少走弯路;集团公司、公司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培训来提高自己,你所要作的只是甄别哪些是你需要了解的,哪些是你感兴趣的。在我们实习的单位里,我就遇见了几个十分和善的老员工,只要问他们的是技术上的问题,他们都会一一作答,使我了解到,原先理论跟实际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二是用心进取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你不只为公司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象我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更需要透过多做多问来积累经验。个性是我们的工作并不象正式员工那样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只是自由观摩,如果态度不够用心就可能没有事情做,所以平时就更需要主动争取多做事,这样才能多积累多提高。三是基本礼仪——步入社会就需要了解基本礼仪,而这往往是原先作为学生不大重视的,无论是着装还是待人接物,都就应合乎礼仪,才不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平时多学习,比如注意其他人的做法或向专家请教。四是为人处事——作为学生应对的无非是同学、老师、家长,而工作后就要应对更为复杂的关系。无论是和领导、同事还是客户接触,都要做到妥善处理,要多沟通,并要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换位思考,而不是只是思考自己的事。
我想,透过这次实习让我认清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和缺点。个就是缺乏工作经验。因为自己缺乏经验,很多问题而不能分清主次,还有些培训或是学习不能找到重点,随着实习工作的进行,我想我会逐渐积累经验的。第二是工作态度仍不够用心。在工作中仅仅能够完成布置的工作,在没有工作任务时不能主动要求布置工作,若没有工作做时就会松懈,不能做到主动学习,这主要还是因为懒惰在作怪,在今后我要努力克服惰性,没有工作任务时主动要求布置工作,没有布置工作时作到自主学习。第三是工作时仍需追求完美,在工作中,不允许丝毫的马虎,严谨认真是时刻要牢记的。第四是学术上不够钻研。这是由工作性质决定的,也是我自己选取的,因为在我看来,只有被市场认可的技术才有价值,同时我也认为自己更适合做与人沟通的工作。但我毕竟是一名专科生,需要作一些基本的实际工作,这就需要我个人多关注科研的进展,同时,这也对我的工作有促进作用。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提高工作水平的坚实基础。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时,可能感觉枯燥无味,但当工作以后,才会发现专业知识是多么的重要。如我学的电控技术。机械原理,液压与制动,汽车构造这些是务必明白的,因为在日常工作中要处处用到。但我要想提高我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这些知识只是明白是远远不行的,而是要精通。做为生产技术,在汽车公司来说就是设备方面的,若没有扎实的机械知识,在这方面你怎能服人那遇到设备问题怎能快速有效的解决呢工作中不但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而且要有很好的表现力。中国有句俗语:"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在这天,只是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做事是不够的,你还要学会适时地,恰当地表现自己。让老板明白你做了什么,让老板明白你的存在是必要的!这样你才有发展的的可能,别人才会认可你,承认你!团结协作,善于沟通。团结协作指的是部门内部。你这个部门肯定不止你一个人,作为部门担当,你若想把本部门的事做的出色,那你务必把部门成员团结起来,发挥群众的力量,那样才能事半功倍!虽然我们这次的实习没有思考这些,但我想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都十分必要的。善于沟通是指部门之间。任何一个公司都是由众多部门组成的。部门之间的沟通是必要的也是务必的。总之,用知识武装起自己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你才能成功!
我坚信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从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使我终身受益,并会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得到印证,我会持续地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期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充分展示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而努力。在这半周的时间里,我受益非浅。我在那里不仅仅学到了许多关于专业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进一步体会到了做人的原则。公司的宗旨是: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去公司的天,老师们就教导我们做人必须要正直、要实事求是,诚以待人,人品对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的。我充分的体验到了你如何待人,他人也会如是回报。总之,在公司的半周时间里,我们脱离了学校的庇护,开始接触社会、了解我们今后工作的性质。不但增长了专业知识,还学习到了不少为人处是的方法。
十几年的学生生活,即将划上一个句号。在公司实习的这段时间,我懂了不少东西。大人们都说刚毕业的学生身上总存在着许多让公司老板头痛的“特点”,此刻我最后亲身体会到了。以前作为一名学生,主要的工作是学习;此刻即将踏上社会,显然,自己的身份就有所变化,自然重心也随之而改变,此刻我的主要任务应从学习逐步转移到工作上。这半周,好比是一个过渡期——从学生过渡到上班族,是十分关键的阶段。回想自己在这期间的工作状况,不尽如意。对此我思考过,学习经验自然是一个因素,然而更重要的是心态的转变没有做到位。此刻发现了这个不足之处,就应还算是及时吧,因为我明白了何谓工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朝这个方向努力,我相信自己能够把那些不该再存在的“特点”抹掉。
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宝贵的实习经验,同时也要感谢老师对我们的细心指导。本次实习所学到的这些知识很多是我个人在学校很少接触、注意的,但在实际的学习与工作中又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知识。透过本次实习我不但积累了许多经验,还使我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这段经历使我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正含义——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务必亲身去躬行实践。
关于大学生毕业实习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如今很多大学生都会在假期出去实习,那么大学生实习报告怎样写呢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推荐的大学生实习报告总结例文,仅供参考:
一.实习目的
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搞好社会实习工作是很关键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他经历了无事可做的孩童时代,到学校里忙碌的学生时代,再到以后的社会工作阶段,而实习就像一个链子连着学习和工作。实习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就是去指导工作,而实习正好扮演了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的工作中去的主角。我们务必要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理论。所学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习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潜力的舞台。
透过实习,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的潜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会更能提升自己的潜力。新闻学,它主要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要求极强的动手潜力,它所接触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实的、新鲜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习给一个初学者带给了锻炼的机会,实习教会一名记者怎样去观察事物,怎样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怎样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及时。这些只有在实习中才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抓“活鱼”和“抢”新闻。实习是由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学会习畅网通。
到新闻单位去实习,主要是要锻炼自己的新闻采访和写作潜力,掌握采访的基本方法,掌握新闻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向那些有经验的记者、修改学习,交流经验。深入现场去采访,接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体会,用真情写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
二.实习资料
新闻学的实习资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地采访
只有深入到现场去做实际调查,才能写出有好处的作品,才能懂得采访的基本流程,懂得什么是采访新闻采访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偏重于应用与操作。实地采访是新闻的第一课,它是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的第一步。
2.访后写作
新闻写作是新闻制作的第二步,是对采访中采集到的信息、新闻事实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过程,是对采访的进一步补充。亲自动手采写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力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把时代精神写到作品中,写一些有价值的事,些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
3.修改整理
当写完初稿后,修改,整理和修改稿件是新闻作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俗话说:“文怕修改”,只有修改,才能写出精辟的文章。还要提炼新闻主题,因为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能够透过素材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和导语的构思各个方面提炼主题,透过综合思维提炼主题。其次要写好新闻的导语,熟练的运用各种新闻写作的笔法,巧妙的运用各种新闻语言。
三.实习收获
在短短的实习期内,我深入到各地去采访,真正的锻炼自己的采访潜力,提高了自己的提问水平,锻炼了心理素质。真正做到了不怯场,运用自如,现场处理灵活。在采访后写了很多的新闻稿件,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新闻文体的写法,尤其是消息和通讯的写法,包括各种新闻文体,如动态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评述性消息、特写性消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人物专访等。还有电视新闻的写作,广播新闻的写作,涉及到了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就应具备哪些素质体会到了记者的主角,怎样才能做到记者的“识”、“才”、“学”,认识到了记者和修改的关系。
透过这次实习,自己的社会实践潜力大大地提高了,适应社会的潜力强了,语言运用潜力增强了,写作潜力提升了,真正跨出了,走好了新闻道路上的第一步。
四.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上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透过实习发现,自己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文化知识的欠缺,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涉及的面太窄,学到的知识太单一,没有构成一个很好的体系。联系实际的潜力太差,将学到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没有一个知识储备体系,用到哪学到哪。在采访中,还容易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一些先进的现代设备的熟练运用潜力还不够,普通话水平不高。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要在各方面去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潜力,尽可能完善自己。
五.对实习工作的建设性意见
实习主要是面向社会的过程,映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多的让每一个实践者走出去,到第一线上。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得远,只有走出去,才能采集到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到现场采访是记者的本职工作。
2.尽可能扩大社会的接触面,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新闻所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的生活问题,所报道的是老百姓犯罪关心的问题,只有深入到每一个层面中去,才能写出更加有特色的作品,才能扩大记者的知识面,开阔眼界,使报道更有特色。
3.在采访,写作,修改等一系列过程中应当教会实习者使用先进的仪器,教会记者如何把握事件的闪光点。记者是一个杂家,就应懂得各种工具的使用,才能提高新闻制作的效率,提高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潜力,新闻单位映尽可能多的为每一位采访者带给锻炼平台。
4.记者应当在采访写作中打破陈旧的模式,要富于创新思维。新闻单位要鼓励记者开拓创新,不要被一些陈旧的模式所束缚,要创新思维,更新观点。
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升意义;对策
根据《2015-2020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分析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亟待新的文化元素形成“新生态”从而抵御外力侵蚀,由此,一个新的文化维度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渐渐走进公众视野;如何发挥其与当代主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效应的载体价值,进而怎样对当代大学生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共识课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存现状与价值定位
遗产保护起源于欧洲。始于1790年法国。与国外相比,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性保护尚处于发展期。以西安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了近千人次“非遗”传承人走进了20多所高校,开展了40多场活动,受众总计达10万多人次。然而5年来10万学子中没有一人主动提出学艺……另据西安有关业内人士指出,从近几年“非遗”保护工作的整体情况来看,在认识上比以前提高了。但是,重申报轻挖掘的情况愈演愈烈,一些申报者奔着经济利益而来;而对于大学生来讲,某种意义上无法真正靠近,因为“非遗”短时内很难跟他们的生活、学业产生关联……[1]
现状显示,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组成部分的活态的、民间的“非遗”在当下学界的讨论盛宴中较少被涉及,这源于研究者多将优秀传统文化聚焦为圣贤语录、经典文献和精英表述,而忽视了“非遗”的载人育人“活化石”价值――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敬业、友善”等信条在“非遗”中均可以触摸甚至感受到直观的价值内涵和文化理念。而对于“非遗”的价值定位,给出了科学诠释:“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思想维度“边缘化”因素分析
1、当前历史文化“虚无主义”的非主流思潮冲击
时下一度泛滥的“”思潮,对主流价值观百般挑剔、丑化,再借助当下自媒体手段应用,复制以大量碎片化信息误导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表现在文化上则体现出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其中虚无主义的文化主要否认人生和世界意义等;技术主义的文化则是借助于传媒技术,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虚拟化――即人被技术所制造的虚拟世界控制了;而享乐主义的文化则成了消费最直接的产品形态,甚至有的超出一般的享乐主义范畴,一度成为某些腐化、低俗甚至假丑恶意念的培植“温床”……
一个民族对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不能没有敬畏和信仰,正如历史学家钱穆所指出的“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3]当前对“非遗”的思想维度认识,体现了事实上的文化基因和归属意识,对任何一个民族而言“非遗”都是唯一性,完全可以印载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应附载于更多的思想底蕴和内涵,特别是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思想有机切合,发挥出特殊的育人、载人效果,形成新的“思想生态”功能。
2、大学生受众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的思维局限
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和主创体,责任艰巨。以西安为例,西安市“非遗”博物馆内,有40000多件“非遗”和民间工艺实物,600多位“非遗”项目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艺术档案。目前西安有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如何能在青年一代手中把这些文化遗产完好地保存下去,真正走进大学生的意识理念中显得尤为迫切。当前“非遗”进入高校的方式虽也呈现出多元化,如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举办“非遗”专题展览等,但由于缺乏创新思维,过多的传统手段使学生直觉的认为“非遗”是一种“阳春白雪”式的艺术形式,对如何传承和感知其思想维度则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应该以“动态继承”的理念对“非遗”进行整合,不断挖掘和提炼“非遗”的思想内涵价值,更好的发挥其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识理念的作用。[4]
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主流价值观的当下耦合效应不足
耦合效应(Coupling Induction)也称互动效应或联动效应,心理学解释为群体中两个或以上的个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从而联合起来产生增力的现象,称之为耦合效应。在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中,相当数量的“非遗”被包装上市,其产业价值和经济价值被摆在主位,“文化灵魂”价值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而文化的灵魂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着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的最深层的要素,就是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5]“非遗”的时代价值究其实质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点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显得举足轻重。因此如何有效搭建双方的耦合介质,构建完善的思维创新体系,更好发挥“非遗”对大学生的文化传承、育人载体功能显得迫在眉睫;正如强调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课程;德育教材;德育大纲;德育文件
党的十明确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我们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践行要求。然而,当今德育课程发展与创新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因此审视德育课教学大纲、文件和德育教材以及评价体系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解决的对策对于当今改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和更好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时代必然性
(一)当代少数大中小学的学生出现价值困扰、价值混乱及原因
当代少数大中小学的学生价值观出现混乱、困扰,是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还不够完善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1.传统文化和西方观念的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观念仍然渗透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对大中小学学生的渗透,信仰受到动摇,社会思想文化问题丛生,道德下滑的现象严重,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价值观在培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上不合理,脱离学生实际,没有层次性
德育课程内容设置只注重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较少根据学生的思想接受能力和社会经历的差别进行分层对待,这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削减了,还妨碍了学生个性化和主体性的发展和发挥。同时,德育培育内容和方法单调,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
不少父母在孩子面前做出不诚信的行为,轻视孩子的社会道德教育,进而影响了子女诚实守信品质的养成。家庭的过分溺爱容易使子女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孩子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对他人冷漠,不懂得公平和平等的实际意义,不能很好地融人社会和集体的生活。
4.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还不够完善
德育课程授课的单一模式影响着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德育课程培育方法和小中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还存在一定背离。很多学生感觉自己从小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离自己很遥远,没能融人到自己的生活中。社会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育不够强化。
(二)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呼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变化
当今世界呈现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趋势,这些发展趋势必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们自身的思想观念与内心世界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它又将影响、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德育课程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要把握时代的脉络,贴近时代生活。
同时,在价值多元化时代,成人世界的道德失范,网络文化对德育效应的冲击,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多元化和变幻不定等因素,迫使我国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文件对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必须作新的安排和调整。
2.我国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的局限性
问卷调查显示,99%的教师认为,我国德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相关文件的“政治色彩”很强,党和政府把德育课程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阵地。同时,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对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不分年龄段,不考虑实际情况;目标和要求一味地拔高,空话多;设计大、中、小学校各阶段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情感、知识、能力等的不同,出现“小做大,大做小”现象,缺乏针对性与合理性。同时,我国德育课教学大纲和官方文件在德育课目标定位上表现为远大性、过高性;同时教育内容表现为“高、空、假、全”特点;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实践和“活动”的重要性。调查显示,98%的教师认为应改变德育教学大纲和相关文件的过时理念和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
(一)从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1.德育课程目标问题
(1)德育课程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节。问卷调查显示,99%的教师认为,所设置的德育课程的内容政治性色彩很浓,真正的德育n程内容很少。以往德育课程的内容偏向泛政治化方向发展,德育课程为宣传意识形态服务。建国以来我国德育课程价值导向总体上一元的,德育课程以强调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旋律”,这是与当时一元社会的特征相适应的,大纲在目标定位方向上体现了我国思想品德教育的政治化、成人化倾向,学生的个体价值、主体性则很少获得应有的地位。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中也存在忽视学习主体需要的情况,问卷调查显示,98%的教师认为,在设计德育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较多,而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较少。
2.德育课程内容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德育课程内容存在一些背离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目前面临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急剧变迁,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不断复杂化、多元化。传统一元社会的价值观念受到多元社会价值观念的挑战。因此,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有抵触情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中被学生接受的不多,价值观异化呈蔓延趋势。
问卷调查显示,91%的教师认为,一提到德育课,就有人认为是政治教育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以前的德育课程过多地注重社会,而忽视了德育课程的个体发展功能,不注重培养学生个体的道德主体性。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对德育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也存在一些不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情况,学科知识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能力、社会问题取向没有很好地结合。问卷调查显示,98%的教师认为,小、中、大学德育课程相互不衔接,德育课教材和德育课教学工作不衔接、不协调。
(3)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所规定的德育课程内容的体系衔接不具有整体化、层次化、序列化特点,有些甚至有断裂缺失、本末倒置、简单重复问题。
(4)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德育课程内容的承载形式缺乏多样性、艺术性和吸引力。问卷调查显示,99%的教师认为,所规定的德育课程教材及阐述的内容过于概念化、理论化,条条框框化,显得呆板、枯燥、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力。
3.德育课程实施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所规定的德育n程实施忽视了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只强调传授一定的德育知识,忽视了设置真实的情景或体验,没有给学生分析多元价值问题的机会,不注重引导学生确定情境中关键的核心价值观。
问卷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把德育课程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其它文化课或专业课教学,较多的突出德育课程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德育课程的思想性和育人性。同时,教学途径过于单一,且呈现封闭性、灌输性、单向性、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性等特点。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德育课程实施没有注重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结合,即德育课程教学中,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区分课程内容中的道德价值观与非道德价值观,在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注重工具性价值作用的基础上,没有注重育人的目的性价值。
4.德育课程结构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结构不具有逻辑基础的统一性,同一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不同单元德育素材的组织,没有按儿童、青少年生活顺序或年龄顺序组织材料内容。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结构不具有知识深度的递进性,不同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包含同一价值观的德育课程内容的知识深度没有体现递进性,低年级的内容没有为高年级内容的学习服务。
(3)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结构不具有学龄阶段的侧重性,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课程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不具有一定倾向性,如小学阶段就没有适度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
5.德育课程管理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没有具体规定德育课程教学设施数量和指标体系,没有针对教学内容要求提出相关的多媒体设备、挂图、影像资料等配套设施数量。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没有明文规定减少德育课程课时应受到相应的处罚和制裁,造成实践中德育课程课时随时被删减;同时,也没有为德育课程教学提供充足稳固的时间,造成实践中德育课时时常被其他学科教学所占用。
(3)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没有明文规定德育课程师资数量,造成实践中德育课师资力量供给不足。
(二)从教材体系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
整册排序缺乏逻辑性,无法衔接,随意性大;爱国主义教育过早插入;对秋天、冬天的讲解彼此间断,和前面的又无联系;前后内容有重复且是简单重复而不是层层递进;逐步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从小学德育教材内容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小、中、大学相互不衔接;第二、德育教材和德育工作、校本课程不衔接;不协调;第三、不分年龄段,不考虑实际情况;目标和要求一味地拔高,空话多;第四、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只重视知识考查;第五、管理比较混乱,缺乏切实的规划和统筹。
从组织的279份初中生调查问卷结果看出,初中生认为“《思想品德》课与小学《品德课》内容之间联系紧密”的选项中,选择“一般”与“比较同意”的有效百分比为50.6%,在“《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结构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层次性”的问卷中,有效百分比只有33%。说明德育部分教材逐步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教学内容抽象难懂,甚至有些脱离实际。德育教材内容理论太深奥,具体问题涉及的太少,为理论而理论,德育课程效果不佳。
(三)从德育评价体系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
1.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的德育课程评价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评价制度设置不科学,品德发展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价值观发展的内容,不是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被测试,而仅仅只是德育学科知识的测试。问卷调查显示,95%的教师认为,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德育课程效果评价不合理。德育课程评价方式只重视知识的考核,忽视了思想、行为和表现的考核,考核缺乏科学性、全面性。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没有引入发展性德育评价机制,没有注重学生品德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没有培养其对社会交往中的价值观问题的丰富理解和评价,没有关注其有德性的自治行为的形成。以往都是陈旧、滞后的德育课程评价理念,只看重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2.现实中德育评价体系存在不合理现象
(1)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德育课程评价不科学,评价观念和标准还局限于“学习、敬业、诚信、友爱”,没有贯彻“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和“富强、民主、文明”的内容。
(2)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合理,主要侧重政治科目的分数。
(3)重绩轻效,即使是“敬业、诚信、友爱”方面,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充满成见和主观色彩。中小学德育的评价注重以“听话”、“老实”、“成绩好”作为德育评价的标准。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也只由班主任负责,难免带有片面性,对学生的评价可能“失真”,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另外,有些学生虽然在偶然犯错之后已经及时改正,但在老师的心目中,或文字记录中仍然留有过去的印记;而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好或在老师印象当中较好的学生即使犯错也不会得到严厉的批评,评价仍然是好的,这很有可能会埋下了犯错误的种子。
(4)评价没有具体的标准,以应付为主,损害了德育评价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少数班主任和辅导员在思想上对德育评价不够重视,持着应付的态度,评价的客观性不强。
(5)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几乎没有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结论也不能及时反馈。大中小学每学年一次的德育评价,在评价过程结束之后,某些学校也往往不给学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缺点,对今后努力的方向不明确。同时,对大中小学生的德育评价整齐划一,过于强调统一,用一个标准要求评价对象。
三、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问题的对策
(一)从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看,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问题的对策
1.德育课程目标要求
(1)德育课程目标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即德育大纲和官方文件中规定的德育课程目标要基本上涵盖或者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德育课程目标要体现学习主体需要,即教学大纲和官方文件规定德育课程目标要涉及学习主体参与、交流、合作和探究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来组织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理想性的需要,更应关注其生命现实的需要。
2.德育课程内容要求
(1)德育课程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学校德育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兼容个体价值取向,注重德育的个体发展和个体享用功能的实现。
(2)德育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即所选的包含核心价值观的德育素材要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要达到学科知识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能力、社会问题取向相统一。
(3)德育课程内容体系要具有整体化、层次化、序列化特点,包含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内容要较少有断裂缺失、本末倒置、简单重复现象。
(4)德育课程内容的承载形式,即包含核心价值观的德育素材的载体要具有多样性、要体现德育内容呈现的艺术性,要增强德育课程的吸引力。
3.德育课程实施要求
(1)要注重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即德育课程教学中,在传授一定的德育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要注重设置真实的情景或体验,给学生分析多元价值问题的机会,注意引导学生确定情境中的关键的核心价值观。注重体验式、探究式学习,注意把理论与活动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强调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理论教学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增强德育课程的权威性;将德育课程的理论传授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
(2)要注重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结合,即德育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区分课程内容中的道德价值观与非道德价值观,在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注重工具性价值作用的基础上,要注重育人的目的性价值,促进学生品德与公民素质的发展。
4.德育课程结构要求
(1)要具有逻辑基础的统一性,即同一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不同单元德育素材的组织,要遵循统一的逻辑基础,按儿童、青少年生活顺序或年龄顺序组织材料内容。
根据学生年龄和学历层次和心理、生理变化,分层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德育大纲体系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年龄段排列,根据不同年段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采取相对衔接层次的教育。
(2)要具有知识深度的递进性,即不同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包含同一价值观的德育课程内容的知识深度要体现递进性,低年级的内容要为高年级内容的学习服务。
(3)要具有学龄阶段的侧重性,即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课程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要具有一定倾向性,如小学阶段适度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
5.德育课程管理要求
教学设施供给要充足,即针对教学内容要提供相关的多媒体设备、挂图、影像资料等配套设施。课时供给要充足,为德育课程教学提供了充足稳固的时间。师资力量供给充足,要匹配专门的德育教师,教授相关的学科德育课程和校本德育课程。
(二)从教材体系看,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的对策
1.改革传统的德育课程的授课方式,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融人德育课程。
深入建设高品位、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引领校园,影响学生。把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成精品和品牌,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形成集体自觉。从初中组问卷调查中看出,对“《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贴近您的生活实际”选择,“比较同意”和“一般”的有效百分比为35.9%;“通过开展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相关德育教育”,选择此项的有效百分比为31.5%,不选择此项的为68.5%,可见,德育的校园文化融人意义重大。
2.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德育课程理念
要注意教育内容和大中小学生的需求相适应,弘扬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中小学生的头脑,充分考虑大中小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大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发展规律。要做到教育方式方法与大中小学生相适应,符合大中小学生的特征和要求。在德育过程中,尽量接近大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接受规律,采用大中小学生喜闻乐见,易接受的方式和途径,把握大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
3.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调整德育教材的内容,运用合理的逻辑关系重新编排德育教材
根据学生年龄增长的特点设计教材内容,比如,小学教材按照学生生理、自己、家人、学校、家乡、社区、国家、世界、环境、四季更替、社会规范等顺序,从近到远、从浅人深,循序编排教材。有计划有步骤、逐步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小学教材以活动性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五六年级教材适当增加辨别是非案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便考核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认知能力。
4.积极推行家校联盟,共同感化学生
家庭教育永远是支持、巩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重要力量,成立家委会、开展对家长的培训、家校的沟通,实现家校教育的同步或互补。
5.从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需求出发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以生命教育为例,它包括了: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幸福教育、健康教育、珍惜时间教育、自信教育、友谊教育、合作教育、诚信教育、青春期教育、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生存教育、消费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敬畏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等等,其中每一个教育内容的完成都是在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从本校实际出发选择性地开发一些德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学生的内化。
(三)从评价体系看,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的对策
1.改进德育大纲及相P文件德育课程评价要求
(1)德育课程评价制度要设置较科学,即品德发展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价值观发展的内容,要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被测试,而不仅仅是德育学科知识的测试。
(2)要引入发展性德育评价机制,即注重学生品德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培养其对社会交往中的价值观问题的丰富理解和评价,关注其有德性的自治行为的形成。
2.改革现有不合理大中小学生的德育评价体系
中小学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及时改进对学生的品德评价和考核,评价不能以卷面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而是要进行实事求是的综合评价。
大学生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确定不同的评价要求:对一年级学生应着重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爱校、爱系的教育,同时加强理想信念、校纪校规、心理健康教育。对二年级学生应继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对三年级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目的教育,为其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四年级学生着重进行就业升学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爱校荣校教育。
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数学语言的特点及分类、数学语言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数学语言在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中的重要性,从加强基本功训练方面提出了加强数学语言学习的教学建议。
对数学教师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训练,是职业技能训练的一项基本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数学语言是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思维,能够使思维在可见的形式下再现出来,它是数学素质的重要呈现。同时,对于数学教育而言,语言又是一项重要的数学活动。任何一项课堂教学活动都要以语言为媒介,借助书面或口头的表述学会原理、概念、公式、方法。数学语言包括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式语言,多种语言的表示方法,深刻揭示了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策略,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来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出要“提高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并且还将“能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及自然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纳入到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评价内容,这充分说明能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已经成为每位公民应达到的基本素质。目前数学语言教学的研究已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准确的运用数学语言,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但是,当前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对数学语言的教学尚未能引起重视。如果教师不能恰当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教学,将会导致知识性错误,形成基础教育的滞后现象。为此,应客观辩证地分析数学语言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意识地加强对师范类学生进行准确把握数学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尤其对于在职的教师而言,由于他们已有教学实践经历,对知识、概念的论述要求有着切身体验,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成人教育短期培训时,更要强调数学语言的重要性,以便在教学工作中能准确利用数学语言传递知识。
二、数学语言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数学语言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
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教学的内容—数学科学,是数学概念、数学推理及其结论展现和交流的方式。数学家卡尔森说,“数学是一种语言,具有一种语言的所有魅力和用处。但是它比更传统的语言还多了一条优点,即它是一种可以对我们的世界给出任何科学描述的语言。数学家能够坚持攀登,不仅是热情地追求纯粹真理,而且还因为它具有一种用最整洁、最简单和最根本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宇宙的某些特征的愿望”。现今,特别是在信息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一种交流形式、一种语言,已成为一种当今时代每个人都必须学习使用的语言。
在数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数学意义要通过词语、符号等来传达,由于学生对数学语言理解不清楚,或不习惯数学语言的表述方法、规律和约定,而搞不清楚问题的含义,从此导致学习上的困难。让学生自觉地认识数学语言,理解和使用数学语言,帮助学生克服理解和使用数学语言中的困难,学会数学地表达,数学地理解,培养学生养成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以数学语言教学带动数学教学,为数学思维的发展开辟绿色通道,是数学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重要任务。
除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表明数学对于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之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显示出数学化的趋势,社会的数学化程度正在日益提高。数学已成为横断学科,成为表达科学思维的通用语言。这种认识的变化,使得学校教育中的数学应当充分体现数学语言价值,为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数学语言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普通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我们学习数学,实际上是学习数学语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一个对数学语言不能理解的人是绝对谈不上对数学知识有什么理解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只有灵活掌握了数学语言,才能更好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加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进一步提高数学表达的能力。因此,数学语言教学是数学教育教学的关键。
数学是一种日常生活语言,它渗透到人类的每一个角落,数学语言已经成为人们表述关系和模式的通用工具,像“再等5分钟”、“好几公里远”、“太多了”、“大约有一半”等这些日常用语,为我们提供了相互交流中的数据支撑。因此,数学语言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习使用的语言,使用数学语言可以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将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间的复杂关系表述的条理清楚、结构分明。
数学语言是国际通用语言。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语言,汉语、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但是数学语言是可以世界通用的,它是唯一完全国际化的语言,凡是接受过数学教育的人,都能认识符号语言,即数学语言。因此它对促进世界各国的教育、科技交流具有其他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 转贴于
三、措施
学习心理学指出,技能和知识在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中获得,离开知识的掌握和使用,学习某种技能是不可能的。因此,技能的训练首先要以传授相关技能知识为先导。那么,教学中在采取指导学生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帮助学生分析如何避免、克服语言障碍等教学策略的同时,还应该实施以下的教学措施。
(一)利用大学语文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课程设置中,可以开设大学语文,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对数学语言词汇意义的理解,了解其丰富的内涵,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三种语言间的转化。由此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大学语文的学习,使这些学习对象对数学思想把握得更好,职后能用自然语言为解释语言系统来指导学生学习数学语言,将数学语言“通俗化”,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内化;同时还应将自然语言译为数学语言,使自然语言“数学化”。
(二)加强基本功训练
对于师范教育来说,其目的是培养能胜任社会需求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具有较强的基本功。数学教学过程是综合使用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这三种语言形式的过程。为培养学生具备三种语言形式的转化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应指导学生多参加教师基本功培训的选修项目,如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等项目,这些项目在当前教育趋势下有削弱的现象,但它确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符号、图像图表的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在职后的教学中,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的各种形式及它们之间进行的转化,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提高数学知识水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利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锻炼
数学交流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是必须对学生加强的一项能力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数学交流能力,才能顺利地阅读和理解数学文献,才能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数学学习体会和数学研究结果,才能成功地吸收别人的心得体会而迅速地提高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数学交流,不仅涉及一个人的数学能力,而且也涉及一个人的思路是否开阔,头脑是否开放,是否尊重并且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是否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是否愿意相互了解等,这些都与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范文6
>> 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的交际能力 刍议职业院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浅论职业院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浅谈职业院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培养高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新思路 试论高职学生日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毛元金")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欠缺,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在对高职院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措施,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085-03
一 高职院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十大职业能力”是:亲和力与沟通能力、吸纳知识的能力、思维表达能力、心态调节能力、自我驱动能力、专业的业务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无论哪种说法,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都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核心能力。
然而,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升高,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主要表现为:说话时词汇贫乏,用语不准确,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说话缺乏条理性,要表达意思时不懂得分别阐述,唆没有条理,思路混乱;与人交往少言寡语,缩颈低头,对于别人的言谈、说辨,只是听听、笑笑而已,从来不多言语;与人交往时心理素质脆弱,临“阵”发怵,问答交谈,未语脸先红,不知从何说起,需要回答问题时,更是“大汗淋漓”,语无伦次。
二 高职院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教育模式重笔考轻口说
在学生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接受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争取考上更好的高一级学校。在这样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目的下,无论是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还是考核方式都大大忽视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老师和学生对口语能力培养的误解:只要学习好,考试分数高就行,其他方面都不重要。于是我们的学生对口语交际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忽略对自己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最终造成我们的学生虽学习好、考试分数高但知识面窄、与人交往的能力低下的现状。
2.文学素养不够
在传统的教育考试模式下,我们的学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围绕着考试,只学与考试有关的知识,不断地复习、反复地训练。这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还限定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我们的学生文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知识的运用上显得机械、呆板,在日常生活交际中因为运用、引用不当而造成交际中的尴尬和笑话。
3.语言思维能力较差
语言思维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对词语足够的敏感度,对遣词造句有一定的基础。由于口语表达相对于书面表达来说比较随意、语言的逻辑性要求不高,我们在日常生活交际表达中往往夸大了这种随意性,很多学生在平时能侃侃而谈,但让他回答问题时,却说得支支吾吾,内容前言不搭后语。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平时的训练不够,语言思维能力较差。日常交际中,我们的讲话内容可以“散”一些、随意一些;在正式交际场所和主题交际场所的口语表达恰是要回避这些,要求目的性强,不允许“散”,不允许跑题,必须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富有逻辑性。
4.环境条件限制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较差,除了教育的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是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主要表现在:
第一,独生子女家庭。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和传统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的孩子相比,他们有太多的优势:他们不需要为成为父母最喜欢的孩子而刻意地表现和讨好;他们也不需要为哥哥姐姐的认可和保护而甘当受气包和跟屁虫;他们更不需要为了喜欢的玩具和新衣服与父母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他们天生就是家庭的中心;他们不需要花费心思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们简单的“一哭、二闹、三上吊”就可以轻松地解决麻烦和困难。这一切优势,让他们根本不用去考虑别人的感受、根本不用去学人际交往的技巧、根本不用去注意说话的方式,最终导致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十分低下。
第二,网络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深入,电脑、网络、智能手机广泛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脑;生活里,几乎人手一部手机。QQ、微信、微博成为许多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主要平台,电脑和手机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的主旋律:一有时间他们就会玩游戏、聊QQ;一有空闲他们就会掏出手机发微信、刷微博。于是手机、电脑代替了人与人的交往,微信、QQ替代了语言沟通。于是许多人在电脑前、QQ里、微信中指点江山、恍若大神,在生活里却嗫嗫喏喏、胆小怕事,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十分低下。
三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措施
在高职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就业,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走得更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转变观念,重视口语交际
学生经历高考后来到高职院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经发生改变:由升学转为进入社会。未来的职场要求职业人必须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拥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一定要转变观念:不是学习成绩好就一定能获得好的职业岗位,一定要变单纯的知识学习为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并重的学习模式。特别是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对学生今后是否能获得良好的职业岗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拓展阅读,增加交际底蕴
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应广泛阅读。从名人传记中感受他们成功的艰辛、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从文学名著中汲取精华、增加自己的文学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从交际的相关书籍中学习一些交际的技巧、体会交际的重要作用。通过广泛的阅读,不断加深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3.设身处地,明确交际目的
很多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得到的结果和最初的愿望截然相反。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太在意自己的想法,不顾别人的感受,说话不注意场所、不注意方式方法,失败也就理所当然。
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利完成交际,首先,在正式交际前一定要明确本次交际的目的。一定要明确哪些目的是最主要的、是本次交际必须要达到的,那些目的是在争执时可以妥协和放弃的。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并不是十全十美,要学会放弃,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其次,在每次交际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在交际前,多收集交际对象的资料,或了解他们的历史、经历、成就和需要,或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做到在交际前心中有数。在交际时,一定要约定好合适的时间和环境、注意交际对象的情绪、及时调整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交际,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4.教师引导,打破交际障碍
要想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打破他们羞说的心理障碍,也就是引导他们敢于开口。要想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一开始我们就要掌握好低起点、小梯度的原则:从听入手,通过观摩一些经典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或电影电视片段感受语言的魅力、语言交际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读开始,通过美文朗读、诗歌朗诵锻炼胆量、消除羞涩;从讨论开始练习表达,通过组织课堂讨论、班级演讲让学生由读到说。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发挥引导作用,正面表扬为主,一定要让学生感到开口说话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原来自己也可以说得如此的好,有效地消除他们怕说、羞说的心理障碍。
5.创设情境,提高交际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把它分为日常生活、校园生活、职场生活三大模块,通过场景模拟、角色扮演、互相点评、总结提高的方式来训练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水平,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例如我们在训练求职技巧时,可以把学生分成7~8个小组,并把它们分为求职组和应聘组,要求他们在课外自己查询资料、自主推荐角色扮演者和点评员。在实际操作时,首先随机抽两组进行模拟表演,其次各点评员对表演中的得失进行点评,再次表演、点评,各组表演完毕后,老师就同学们的表现进行总结,并提炼出求职应聘时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最后让同学们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多方渗透、检验交际效果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除了在口语教学的各环节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外,还应结合校园的日常生活开展各种活动,使之成为检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平台。教师也可以与家长配合,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如教师可让学生回家后把在校的见闻说给家长听,请家长评一评;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力所能及的日常交际活动,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假期、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各种渠道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