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想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想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212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职学生由于学历偏低,综合素质较低,加之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合理认识和定位,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不足,一些毕业生往往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迫切希望得到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同时由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供需双方观念不同,导致供求双方供需结构不相称,“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状况并存。因而全程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于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就业做好知识的储备和心理的准备,解决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文化知识基础差。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困难相对较大,迫切需要一种系统的管理知识的方法。

(2)学生普遍具有自卑心理。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与本科生相比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由于社会对高职生存在偏见,高职生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产生偏差,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

(3)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比较强。高职生虽然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差距,但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和爱劳动、爱表现自己“才华”的天性。

二、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职业生涯规划分为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规划,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的选择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与前后步骤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决定着未来职业的发展趋向。同时人是作为一种生物存在着的,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特征,因此职业选择的趋向必须依赖于个人的年龄和发展,不同年龄和发展阶段的特征都与职业生涯的选择和发展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过程。

从职业生涯阶段模型中可以知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可以分为三个时期:①尝试期(15~17岁);②过渡期(18~21岁);③初步试验承诺期(22~24岁),大学时代应该跨越了过渡期和初步试验承诺期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事实上在初步试验承诺期,许多学生往往需要就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工作在于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在未来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体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的匹配。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误区

当前多数高职学校都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作就业指导在学生即将毕业时开展,主要围绕当年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开设就业指导课、提供就业信息和开展求职技巧的培训等,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学生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就业观念的形成也并非一朝一夕,职业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现行的短时段、浅层面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及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更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因此,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实现教育过程的长效性。

四、高职院校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大学生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大一时主要是使学生明确自己喜欢什么,许多大学生在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混淆职业与专业的区别,选择专业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走进校学习后才发现和自己当初设想的学习内容不一致,有的学生就产生了厌学情绪,有的调换专业,还有退学的,因此,这个阶段要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有初步的设想,增强他们学习专业的自觉性,引导他们适应从高中学习模式转变到大学的学习模式,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学好专业知识。

大二时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已经有了一年时间的磨合,学生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生活,这时要让他们了解除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外还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如鼓励学生参加兼职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如进行周年在校滚动实习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学生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同时增强英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并要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大三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是什么,同时为走入社会还要准备什么,此时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毕业后何去何从都有了规划,这时可指导学生对前两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两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对就业是否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其次,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除了常规的就业指导课,比如可以聘请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各行业人才要求让学生接受择业技巧培训、组织参加招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等,最后,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大学阶段的规划只是一个起步,却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各个阶段,建立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从多方面对大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提供科学的指导。

作者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想范文2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在对自我评价和对未来从业行业岗位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为适合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并把这一目标变为现实做出的有序有效的安排。换言之,就是从现实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的需求和本人实际情况出发,做出职业选择。并且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做出合乎实际的设想和规划,以便达到最为适合个人发展,极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融入社会和对社会做出相应贡献的同时,追求个人最佳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的过程。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外国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早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历史。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国家。在20世纪,美国曾两次专门以政府的形式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改革。英国政府于1948年通过《雇佣和我国的高等教育》,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全面发展的人。1997年英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有法定的义务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德国设立联邦劳动局专门负责各学校的就业指导课。日本在20世纪中后期,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正式列入日本学校的教育计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始进入“课程化”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进展较为缓慢,相关研究成果不多,并且研究对象多是针对大学、高职、高专学生,对中职生系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2008年12月,国家教育部在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中,把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并且这些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及学校领导的重视。

二、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意义

1、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职场要求不断变化,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所求。这就要求中职生要更新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把职业和自己的人生发展综合考虑。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及时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全面规划自己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把自己的人生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更全面、充分挖掘自己的发展潜力,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2,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改善中职生所处“弱势”地位的需要。(1)中职学生在学历方面比不上大学生、高职生,在同等学历上也比普高生低人一等,在社会上也普遍被人看不起,在升学和就业处于弱势地位。(2)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条件也不断放宽,有的地方只要学生拿到初中毕业证,就可就读中职校,既所谓的注册入学,这就导致了升入中职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没有考上普高的学生,生源综合素质普遍不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相对较差,对学习没兴趣,对前途缺乏信心,对将来的职业和前途感到迷茫。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广大中职学生去“弱势”的阴影,更加务实地认识自己,更加恰当现实地制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并付之于实践,

使在校学习两年的学生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胜任工作岗位,进而实施个人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学生很自卑,需要班主任于德育老师加强思想教育。

3,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完善职业学校德育内容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中职生选择职业、准备就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和转换职业。2008年国家教育部把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体系,这充分说明了职业生涯规划在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思路是: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由课程渗入、班级管理、德育及心理辅导、拓展训练、就业管理等方面组成,校外由旅游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而进行。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进入中职校门起,学校就能有计划、分层次、系统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并把职业理想付之于实践,让职业生涯教育有效的贯穿其校园生活并延续到社会生活,为其一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运用心理测量法对学生的人格进行测定。通过使用心理学的相关量表,对学生气质、性格、兴趣等进行测量、分析,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指导。

2、科学制定学生职业规划实施方案。通过走访及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发展情况,分析当前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热情和认知程度及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结合现有学生的个体特质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学生个体成长的具体实施方案。

3、职业规划教育实施方案的充实和改进。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应侧重课程教学(特别是专业教学)、心理教育、德育、班集体建设、拓展训练等;学生实习、就业期间的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应侧重于对个体具体问题的针对性指导,同时注意收集行业、企业的信息反馈和校外学生的典型事例,来充实和改进职业规划实施方案。

4、注重学生成功范例的示范激励作用。通过学生的成功事例,可以给广大学生树立职业自信心,给他们强烈的心理暗示:都是一样的同学,他们能成功,我们也能成功!让他们坚信只要目标明确、切合实际,方法得当,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总之,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应对严峻就业形势和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是完善职业学校德育内容的需要,是中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同时要兼顾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循序渐进的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为将来他们实现职业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培养职业规划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好专业知识,为就业作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职业道德与法律【M】苏建永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想范文3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eer of college students ; planning education; necessity; measures

【中?D分类号】G5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99-02

1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就促进了高校的规模扩大,高校的规模决定了高校的学生人数。随着高校的招生人数增多,学生的就业压力就变大了,就业的形势变得越来越严重。在这一背景下,很多高校开始关注这个问题,针对整体的环境制定了相关的策略和措施来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主要从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宣讲、就业技巧培训等几个方面。虽然这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还是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所以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加大力度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2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它能够对自己职业发展做一个整体的规划,具有一定的目标性。所以要想以后的职业生涯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必须要做的。大学毕业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初级阶段,这个时期是非常关键的,能够促进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

2.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成大学生实现自我

人们的需求是有阶段性的,从低级到高级,只有满足了最低级的需求才能继续往前发展。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尽早做安排和打算,并且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奋斗,所以应该在高校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的价值。大学生最终都会走入社会,与社会中遇到的各种境遇进行斗争,在社会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所以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成大学生实现自我。

2.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经成为评判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关注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发展是高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我国很多高校还没有这个意识,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只注重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忽视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发展的教育体系,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完善的发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把专业知识与个人发展相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更具备竞争力和创造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3 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措施

很多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不明确,所以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的措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入学阶段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综合管理

3.1.1 大学一年级的试探期

大学新生对大学充满着向往,可是他们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对自己的规划。所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应该对以后的职业规划有一定的了解,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另外还要在大学里面培养自己的技能,做到全面发展,为以后的职业道路做好铺垫,比如学习英语技能、计算机技能等等,这对以后几年的大学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3.1.2 开设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课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活是比较悠闲轻松的,所以要想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得确定自身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朝着目标前进。在外国的很多高校中,会对学生的职业兴趣进行分析,根据他们的性格、喜好等等,分析出适合他们自己的工作类型,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最初的设想。我们国家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在大学开设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课程,让学生对这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对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有一个确定。

3.2 学习期间提高大学生对各种职业的适应能力

3.2.1 大学二、三年级的定向期

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自我认识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他们应该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定向问题,毕业后是否继续深造或者直接就业,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主要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主,通过学校中的各种活动,让自身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提高自身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应该多参加一些学术讨论和科研项目,确定自身的知识技能。

3.2.2 增添心理健康课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目前,很多高校没有把精力和重点放到学生的心理辅导上面,导致心理健康知识的传递非常有限。可是近年来,很多大学生都出现了心理障碍的问题,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所以高校应该采取一定的方法,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心理健康课程是必须要纳入到教学计划中的,实现心理健康知识传递的目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在以后的职业选择中克服各?N困难,为以后职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3.3 毕业前准备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思考

大学四年级的冲刺阶段,要注重加强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把职业规划更好的落实。对于那种不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临近毕业就应该把就业目标放到第一位,朝着自身的目标奋斗,让求职道路更加顺利;另外还应该注意与整个社会的衔接,主动锻炼自己,为求职做好相应的准备。

4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来,企业发展飞速,很多重要岗位,人才仍然极度缺乏,很多大学生在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前,流动性大,不稳定因素强,综合实力弱,没有目标没有规划,执行力低,在很多岗位上不能独挡一面,影响中国企业的发展。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后,很多学生身上的弊端和弱点都有很好改善,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的顶尖人才,对企业良好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想范文4

关键词: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职业生涯规划

一、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初步形成时期,由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不协调、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不能完全形成良性互动的合力,这直接反映出职业生涯规划的缺陷性。

从本县几个农村普通高中调查来看,在集体荣誉感方面,41.3%的学生认为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个人是第一位的;在爱家乡的情感方面,作为连云港市的高中学生,竟有89%的学生对本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无所知。在对父母、老师的感恩方面,68.5%的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在学习目的方面,78.5%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指向将来找个好工作,过舒适的生活。

这些价值观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更是令人担忧,“完全不了解自己”占69%,近70%以上的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并非一无所知,“考虑并初步实行的”占17.5%,高中生的职业选择主要受父母、亲戚影响的占22.3%,学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数量很少”的占71.1%。

因此,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为重要和迫切。在当前教育多元化的前提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生涯的支撑,对职业生涯设计起着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需要依赖职业生涯设计的落实和检验。

1.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从小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教育的内容相互贯通

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教育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创新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这说明德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可见,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这个核心内容上是相通的。

3.教育的作用相互补充

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特定的社会条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对其步入社会将从事的职业及其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为学生的职业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它能引领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规划能使思想政治课堂的德育教育目标具体化。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为现实,切实增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做法

1.在课堂中以德育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当前,学生选择职业存在着许多误区、偏差。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处于成熟时期,父母的言行和经验对子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学生将父母满意的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农村高中学生更明显,父母生活的艰辛在他们内心深处埋下了挣钱回报父母的种子,直接限制了他们职业理想的选择空间。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理想是和社会理想是紧密联系的,引导他们在为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

2.把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计划中,开设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或以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选择学习

课程应有专门的教师,全面系统地学习职业知识。教材可以结合地区和学校实际自己编写,也可以选用现成教材,有选择地使用,主要应围绕生活技能、社交礼仪、职业指导和规划等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选择,做出正确的选择。

3.开设专门适合学生思维的逻辑课,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科学的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

通过思想政治课堂开设专门适合学生思维的逻辑课,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科学的、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避免因思维的误区导致职业选择走进死胡同。

参考文献:

[1]孟照彬.新基本功:破解素质教育的密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3]邹建勤.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出版社,2011.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想范文5

【关键词】地方高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4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管理体制,高校扩招等制度的实施,地方高校的数量激增。同时,经济发展快的城市为了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投资兴办了一批高校,导致地方高校数量越来越多。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型教育转变为大众型教育,“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这就需要大学生要为未来就业提前作好规划。

一 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和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对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①是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以及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测试、规划,结合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要求,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所制定的个人化的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则包括五大要素: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其中,知己、知彼是抉择、目标、行动的基础,其内容包括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选择、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行动计划、评估与反馈六个步骤。大学时代正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大学生的自我能力提高较快,其职业兴趣逐步趋于稳定,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开始形成,这就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

职业生涯规划于20世纪初起源美国,最初只是作为解决失业、就业问题的一项工作。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和实施,20世纪80年代生涯规划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现在生涯规划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名称也由最初的“职业指导”变成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我国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起步较晚,即使现在有部分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学生培养计划中,由于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还是不能避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水平不高,可操作性不强的现象。许多高校的师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作用认识不清,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方法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是一个有待发展的新课题。

二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压力和问题

1.定位不准,服务地方经济不强

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全方位的,既需要学术型人才,也需要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有些高校不以地方经济需求为导向,置身于社会之外,不顾自身条件,向一流大学看齐,盲目追求学校规模大、学科专业多、人才培养规格高,忽视地方经济的优势、特点,造成办学模式相似、缺乏个性、竞争力不强,缺乏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

2.经费短缺,人才匮乏

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但一些地方高校由于近些年来规模发展较快,基础建设投入大,经费相对更加紧张。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高校由于得到当地政府的扶持,发展相对顺利许多。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方高校,就会出现入不敷出、“拆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导致高校教学条件无法改善、教职工待遇无法提高,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更有甚者,由于地方高校难以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对现有人才也很难留住,出现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办学质量受到严重制约。

三 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地方高校发展的滞后性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笔者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堂讨论时,近90%的大学生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85%的学生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正规的规划。由于笔者在经济欠发达的地方高校工作,较多的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体现出被动性,认为等到毕业再进行也不迟,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就业前的短期培训。一些大学生认为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找工作,还有些学生没有完全转变观念,认为大学生找工作肯定没有问题,另外,有些学生对专业前沿、行业前景、市场动向不熟悉,没有明确的计划和行动方案。

2.对地方人才的供求及与自己相关的职业认识不足

以笔者所在学校的调查显示,76%的学生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这也表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对自己所能从事的职业的实际需求缺乏信息来源的途径,对社会、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不清楚。对自己的能力、特长没有明确的认识,自我认识程度不够。这就造成大学生不清楚自己适合和喜欢什么样的职业,对职业取向的模糊和对专业学习的应付现象,处于迷茫的状态,害怕走出校园、接触社会。

3.由于地方高校经费紧张,缺乏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在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估以及对职业进行全面理解之后才能进行的。在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的教师大多属于兼职教师,接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时间不长,急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专业化的培训和系统的学习。同时由于地方高校资金紧张,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师资队伍、测量设备的不足,很难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和指导。

四 地方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几点意见

1.服务地方经济,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在以突出地方经济优势和特色上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目前,由于较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仍薄弱,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所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感到迷惘、困惑。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所能从事的职业不是太了解,更不了解求职目标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不知道在大学期间需要进行哪些针对性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准备。部分大学生临近毕业参加招聘会时,才知道用人单位不仅看重大学生的“求职目标”,还看重大学生大学期间做了怎样的准备,如取得过什么与求职目标岗位相关联的证书、参加过什么社团活动、有哪些实习和兼职经验等。

2.结合地方实际,以专业为依托确定职业目标

地方高校除了在专业的设置上要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相适应外,还要依据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以便于让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发展。由于没有工作实践经验,大学生缺乏确定一个明确目标职业的能力。高校相关部门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操作性强的方法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如先定向再定位的方法。定向,就是根据大学生现在所学的专业,来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定位,就是大学生需要对已确定方向的职业群进行更深入的探索,需要注意的是,定向时需尽量扩大自己的职业选择范围,定位则需要尽量缩小自己的职业选择范围。这就需要大学生通过在大学期间参加招聘会、实习、兼职等方式进行实践和体验,感受所选职业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与自己的主观想象一致。

3.依据地方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

地方高校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中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每个地区的发展各不相同,如沿海地区和内陆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就不相同,其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就具有不同特点。高校应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各方面的政策支持,虽部分缓解矛盾,却难以予以根本解决。高校应提高重视,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而不只是在大学生毕业前才开展的一项工作,应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学习兴趣与专业学习目标的培养,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切合实际,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社会。

4.以发展为目标,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的发展只是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是远远不能满足的,高校应依靠自己的科研团队为地方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提出有效措施。如实现校企合作,不但能为大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基地,还能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有很好的实践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系统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可以聘请专业的培训机构对高校的师资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掌握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新理念、方法,同时努力实现职业生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按照不同专业,邀请适合的企业专家、社会知名人士、优秀毕业生等介绍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情况。

注 释

①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想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对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它包括如何通过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在一个职业领域中得到发展,打算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峻,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科学化、职业化水平成为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分析

有数据显示近70%的大学生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并且这种需求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男生较女生有更为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这或许与社会对于男性的角色定位有一定关联。第二:在拥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概率上,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大。第三: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呈现一定的层次性。一年级学生重在认识自我和规划学习生活。二年级学生希望能在认识自我基础上去了解自己的职业性向和专业基础上的职业发展,三年级学生希望能做出职业定位和选择,设定自己的阶段性职业发展目标和路径,毕业班学生则希望在把握职业环境的基础之上,获得一定的面试技巧和求职指导。第四:值得关注的是这种需求与学习成绩的关联不大;而拥有与职业相关的证书的学生、拥有更多实践经历的学生,具有更为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第五:学生更倾向于学校提供免费、专业的生涯指导,对于低支出的生涯指导可以接受。

2、大学生对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满意度整体不高

对学校提供的职业规划、生涯辅导、就业指导教学,开展的个体咨询、指导服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相关讲座以及提供的相关培训与就业信息等各项服务的调查中,仅有不到15%学生表示满意。统计数据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生涯规划中涉及到真正的实践性的内容还比较欠缺,不能满足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另外专业教师的匮乏、组织机构的不健全、教育手段的落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等方面满意度都不高。这说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在教育理念上、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以适应学生日益强烈的自我意识,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学生需求。

二、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归因分析

1、历史因素分析

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劳动者没有就业的自,只能接受计划安排。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大学生要“自主择业”,改变了原来“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高校逐渐意识到就业的压力和难度。1997年以后,各高校陆续建立了就业指导部门。然而高校的就业指导也是为了适应“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而没有关注到职业意识、职业教育等观念的培养。由于往往过多地强调国家利益、社会需要而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发展需要,导致学生习惯于“被安排”、“被计划”,这对于树立职业生涯的自主选择意识形成了无形的障碍。

2、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长期的儒家思想、社会等级分工,这些文化传统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都有一定的“暗示”:推崇“仕途”,安于“稳定”,缺乏创新精神。因而“求稳”、“求体面”等想法促使大批学生涌入公务员队伍、事业单位,而不愿去西部、偏远地区去开拓事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3、高校自身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忽视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扩充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学科和专业结构及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职业指导缺乏专业性和全程的指导,职业指导还停留在事务处理的层面,职业生涯教育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连续的过程,从大学生入校时起就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实际上大部分的高校仅仅在学生快要毕业时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课以及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大都是进行一些就业政策方面的宣讲,没有真正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校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刻不容缓,要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职业生涯教育的科学性、专业性、职业性。因此,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必须抓住大学生在校期间时间,合理科学地安排实施,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清晰的职业定位、可行的职业规划路径,在面临就业时充满信心,从容应对,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新媒体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转变带来的契机

新媒体轰然而至,不仅是一次技术的革命,更是一次沟通模式的转变。新媒体的产生是媒体的革命性发展,他使得媒体技术、媒体产业、媒体参与者等都发生了新的变革,就媒体的传播和媒体参与者而言,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及时性等特点。而新媒体的特性对于提升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无疑是一次新的契机。

1、新媒体的价值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相应和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传播者,相对于传统的“权威”,每个人都可以是舆论的中心,这种传播方式暗含着“自我主导”价值观的空前膨胀。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拜托传统思想束缚,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了个体适应时代环境变迁,通向未来的桥梁。新媒体几何裂变式的信息传播速度,正好印证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

2、新媒体的互动性为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载体

个性化教育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的现有个性,以及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所学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认识自身个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新媒体平台不仅仅是信息平台,而且已经成为信息者和受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APP软件,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微博等形式,有利于在交互模式中提供菜单式的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职业生涯指导需求。

3、新媒体的及时性为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技术平台

新媒体功能强大、应用广泛,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容量无限的新阵地。信息传播方式多样生动,符合大学生希望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征和接受习惯,也有利于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职业测评、心理测验等可通过“网络游戏”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可通过网络终端的搭载,让学生第一时间进行相关测试、职业咨询。

4、新媒体的开放性为整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提供了实现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凸显实践性。高校职业生涯指导队伍缺乏经历职场打拼,没有很充分的工作经验,面对学生提出的实践性问题往往缺乏说服力。而新媒体的宗旨要义就是“开放和共享”,通过技术、内容、传播介质等的无限开放,为优秀毕业生的经验分享、创业人物的在线咨询、专家的网络点评提供了可能,有力地整合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各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