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殊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殊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1

关键词 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 就业情况 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属于特殊教育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针对急剧增多的自闭症这一疾病而特设的专业,是特殊教育与医学的结合,目的是培养全面治疗、康复自闭症儿童的专业人才。作为一个新兴的、定位极强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对专业的招生和发展都至关重要,有调查研究的必要。对本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情况有一定的复杂性,也为专业的发展带来一些歧义和模糊,也有必要通过就业情况阐清专业定位。以下是对最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

1 基本信息

本校07~09级三年已毕业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共211人,分别是81、77、53人,其中男生14人,占总人数的6.6%,女生197人,占总人数的93.3%,充分体现师范类专业女生较多这一特点。调查时间2012年3~6月,调查通过电子邮件发放量表,信息回收率100%,量表综合信任度100%。

2 就业状况

自闭症康复专业07~09级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见表1)

就业是考核学校专业设置的目标之一,是衡量专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考察学生进与出之间关系的最佳角度之一。调查显示,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达到100%,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本专业设置社会基础,需求较为强劲,具体就业情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2.1 职业范围

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集中在教育、康复,极少部分毕业生选择社工、出国和转行,尚有个别毕业生选择西部支教,暂缓就业,如图1所示。其中,从事教育和康复两个行业,计192人,占总数91.00%,从事教育工作共124人,占总数的58.77%,教育作为一个大门类,细分成特殊教育类计116人,普通小学3人,幼儿教育2人,临时代课3人;从事康复工作共计72人,占全体就业总数的34.12%,是本专业的第二大就业门类。从事社会工作1人,专业吻合度不高,属专业相关的行业,故单列。西部计划1人,属于推迟就业,目前尚未落实具体工作,亦需要单列。此外,转行的有9人,占总数的4.27%,以上说明,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基本上能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达到学以致用的专业设置基本目标之一。

2.2 不同年级就业现状及分析

调查显示,本专业近三年的就业情况不尽相同,09级毕业生计53人,从事教育工作共33人,特殊教育30人,代课2人,幼教1人,占毕业总数62.26%;从事康复工作19人,占总数9%,二者共计52人,占总数98.11%,西部计划1人,响应祖国号召,支援西部,亦推迟就业。临时代课的出现,显示学校对本专业毕业生有较大吸引力,为了能达到进入学校的目的,不惜委曲求全从临时工做起。

08级毕业生共77人,从事教育工作37人,占总数48.05%,从事特殊教育36人,1人在特殊教育学校代课,从事同样的工作,因此,就业目标明确,符合专业设置趋向。从事康复工作38人,占总数49.35%,二者合计75人,占总数的97.40%。另有2人转行,占总数的2.60%,这一点与09级毕业生相比出现新变化。

07级毕业生共81人,从事教育工作54人,占总数66.67%,50人从事特殊教育,与08级毕业生相比,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从事普通小学及学前教育4人,比例上有增多的趋势。从事康复工作15人,占总数的18.52%,二者共计69人,占总数的85.19%。与08、09级毕业生相比,出现新的变化,一是选择出国4人,目的是继续深造或移民,占总数4.94%。二是转行7人,直接放弃本专业,占总数8.64%,从事社区工作等相关专业1人,占总数1.23%。

纵观就业情况:学校,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首选,可能原因是事业单位有编制,工作较为稳定,福利待遇较好,工作强度适宜女性等优点,一定程度上显示专业认同度和稳定性。同时反应,职业稳定是毕业生考虑就业单位的重要考虑因素。其次,康复工作是毕业生另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综其原因,主要与专业定向相关,家庭及个人社会资源匮乏也是原因之一。相当多的毕业生在回顾自己毕业时就业目标首选特殊教育学校,在不能够落实的情况下才选择在康复机构中从事康复工作。总之,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毕业生基本上达到了所学即所用的专业设置目的,佐证了本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为广阔社会需求及发展前景

在选择转行、出国和从事社工等职业转变的过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刚工作的09届毕业生选择职业几乎全部为教育或者康复类,表明专业思想较为巩固,反应平素专业教育理念较深,体现专业设置中的专业思想教育清晰有效;相比之下,08级毕业生出现2人转行,07级毕业生中这一现象则更为突出,出国及转行等共12人,占总数14.81%,说明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专业概念在逐渐减轻,职业的选择性也大为增加,就业范围不断拓展,人生未来的目标定位不断延伸。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转行或者出国均来自康复机构中从事康复工作的毕业生,他们在选择离开行业时的意愿较为强烈,通常提供的理由是薪金待遇较低、人际关系发展不良,对自闭症患儿教育康复效果不满意等专业挫败感,也间接反映自闭症康复困难这一现象。

3 总结

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100%,就业情况令人满意,说明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较为广阔。就业专业定向较为明确,90%以上从事教育或康复工作,符合专业招生的预定目标,达到专业设置要求。然而,随着工作时间延长,转行等现象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亦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2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与普通院校不同,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相比其他普通院校的学生而言,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认为自己有更大的择业空间,如从事特殊教育方面类的英语教育,或者从事与外国友人交流沟通的手语翻译员等。二是此类院校学生包括用人单位认为特殊院校英语专业处于学院的边缘化,择业时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因此,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展开调查、分析和研究。

二、关于问题的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近三年来江苏某特殊教育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8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0份。调查问卷共30道题,分为三大板块,包括个人基本情况、专业的认知和态度、就业现状的认知和态度。

2.行动研究法

凯米斯(Kemmis)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都包括了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本次行动调查中,通过走访江苏省内的几所特殊教育中小学校,了解了此类特殊学校对英语教师的需求并观察英语教师的工作状况,展开小组讨论,并将调查内容及范围拓展,再次以访谈形式进一步地询问了学校相关的工作人员,根据几次访查结果作出总结和进一步分析。

三、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1.关于就业单位的调查

调查显示,除3.1%的学生继续升学、1.3%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外,其他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不再只是语言类工作岗位,就业岗位各不相同,其中3%就职于政府机关;2%从事特殊教育行业;40%从事普通教育行业;0.6%选择自主创业;50%在三资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工作。

2.关于能力的调查

数据显示,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所开课程不十分认同,认为学校所学知识和社会需要存在一定偏差,学校里学的技能不能适应职场需要,所以希望开设更多实务型课程;80%的学生意识到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强,存在知识结构缺陷和实际能力不足,与本科专业学生竞争存在很大的压力;20%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就业形势和未来职业定位不明确的问题。

3.关于未来就业前景的调查

应届毕业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未来就业将受到巨大的挑战,约80%的被调查对象对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缺乏信心,很大程度上对能否顺利就业表示担忧。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逐渐走向国际,需要越来越多的英语人才,而当时精通英语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英语人才的培养,其中就包括加大对英语类专业学生的招生幅度。这项政策导致近年来各大高校英语专业招生过热,英语类毕业生总体上趋于饱和状态,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大量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4.关于专业就业状况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中只有40%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各学校的英语教师需求量接近饱和,教师编制考试难度逐年增加,对英语教师要求日益严苛。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只有2%选择特殊教育行业,90%以上的学生从来没有想过利用身在特殊院校的优势进入特校工作,而且很多学生认为只有不够优秀的师范生才会去特殊学校工作,由此可见,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影响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毕业生缺乏就业能力,专业水平不高

由于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学校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和课程设置一直偏重语言、文学等理论知识的教授,忽略了市场的需求,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没有真正满足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学生除英语以外的职业技能的需求,最终导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不够明显,使得在这个急需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里,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2.毕业生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不正确,对就业的期待值过高

根据调查,50%的学生对留在大城市工作抱有极大兴趣,7%的学生会选择留在小城市或乡镇工作。很大一部分毕业生被大城市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发展机会以及信息资源丰富等优越的条件所吸引,不愿意到英语人才缺乏的落后的中小城市就业。面对各种诱惑和选择时无所适从,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对自身正确的认识和定位,甚至觉得不用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获得待遇不错的工作,却忽视了自己没有能力去胜任一个好的工作岗位,眼高手低,宁愿在家里待业也不愿意从事待遇较低的职业。

3.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加入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有些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甚至已超过了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熟练掌握英语,又有自身专业的学生更加受到就业单位的青睐。

五、提高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针对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应该从多个角度考虑、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当然,最重要的是毕业生应该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转变传统的就业求职观念,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适应社会,迎接就业的挑战。

1.社会需要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就业制度,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中之重。因此,政府要加强相关就业政策及制度的建设,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或去贫困偏远地区就业,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扶持奖励政策,引导他们正确就业,拓宽其就业渠道。

2.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

(1)提供就业指导,树立正确就业观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把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起来,设立专门的就业咨询机构,定期向毕业生就业信息,做好就业指导,使毕业生在求职期间能够保持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更好地帮助他们顺利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一定要鼓励和引导英语专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合理的就业目标,积极参与竞争,努力抓住机遇,降低职业期望值,珍惜就业机会。

(2)以就业为导向,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学校应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英语人才,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断改革课程设置,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进行组合,整个教学过程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一齐抓,夯实基础专业知识。学生在大学初期教育阶段,可以注重培养其基础英语学习能力,进入高年级后,要细分出更适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学习。

(3)准确定位,发展学校特色特殊教育院校应当发挥其特色,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特殊教育知识的学习,包括手语学习,使自己掌握一技之长。特殊教育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接受过特殊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训练,具有专业素养,所以应该利用特殊教育院校的特点,让毕业生更有就业优势。

六、结语

特殊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3

一、应用沙盘游戏构建教康整合的心理教肓课堂

沙盘游戏最大优点是在“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游戏者在沙盘中运用沙具来表达自己的无意识世界,替代了语言对思想最直白的表达,陪护者只需要作为“静默的见证者”,以接纳、共感理解和赏识的态度在旁边陪伴,使游戏者的“自我自愈力”得以发挥。多年来,沙盘游戏开始逐步被教育工作者认识,走进学校,并被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所运用。沙盘游戏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介入,并非单纯以游戏儿童的心理症状为工作目标,而更注重其内在心理的充实与发展,在儿童的健康成长方面,如培养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特别符合心理教育的基本主张,为学校心理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二、沙盘游戏帮助智障学生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激发语言表达能力

沙盘游戏符合儿童的发展特点,容易被智障儿童接受。特殊教育学校可以运用沙盘在低年级开展游戏教学和语言训练,让智障学生在自我游戏或合作游戏中创设情境,构建关系,从而引发交流与对话。唐强撰述的《中国智障儿童的测评于治疗现状》中提到,游戏在智障儿童心理康复和行为矫正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能满足智障儿童的安全需要,对他人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调节认识和情感之间的矛盾,使郁积的不良情感得到宣泄及获得快乐并体验成功。智障学生在语言和行为方面有很大的特殊性,如感知觉迟慢、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能力弱、抽象思维能力极差、比较容易兴奋、意志力差、情绪变化快等。而沙盘游戏的起源与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心理辅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基本思想:自由与保护、治愈与发展,以及发展与创造,都符合儿童心理教育的基本主张,都能够在儿童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游戏者提供一个自由、安全、受保护的空间,具有非语言性、形象性、生活化等特点,与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符,对智障学生的心理康复和行为矫正等具有积极作用。

三、沙盘游戏有利于自闭症学生构建社会关系

沙盘游戏既是-种治疗工具更是一种沟通工具,巧妙运用沙盘游戏,可以为自闭症学生架起对他人和外界沟通了解的桥梁。自闭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广泛性发育障碍,一般指儿童孤独症。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大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核心障碍之一是社会交往问题。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可以在沙盘游戏室中陪护自闭症孩子,慢慢通过语言、行为互动和肢体接触,帮助其接受对方发出的语言信号与意识,处理大脑所接受的交流信息,建立良好的初识意识,构建信任、依赖的社会关系。

四、沙盘游戏有效干预特殊学生问题行为

特殊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4

一、我校聋生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经费制约着我校职业教育的发展

无经费保障,设施、设备严重滞后是制约我校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买设备、建设施这一切都需要钱,由于得不到相关部分的大力支持,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我校手工职业教育也是艰难支撑,勉强维持下来。

(二)、我校缺乏专职职业教育老师

在聋校对聋生进行技能教育,就需要配置相关的设备和专业的技能教师,设备的不断更新和维护也需要专人负责,对于特殊学校来说,经费也得不到保障。将来走入社会,聋生也不一定能够学以致用。再说我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所有教师都担任了聋生的文化课教学,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研究聋生的职业教育。如若外聘教师,又涉及到经费问题,同时外聘职业技能教师与聋生言语交流与沟通很困难,这就严重制约了我校职业教育的起步,多重因素导致职业教育止步不前。

(三)、家长教育观念落后给我校职业教育罩上了一层“迷雾”

我校的聋生多是来自农村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没有形成很好的规划,众多聋生家长认为:我的孩子来学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书本知识)的,他们才十三四岁,学什么缝纫、编织嘛,即使学,那也是以后(长大了)的事。(殊不知,学校开展各色职业教育,是教聋生学会生活自理、培养聋生劳动价值观的形式和渠道。)这样一来,学校职业教育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另外,孩子们的思想也很单纯,除了同学,校外没有朋友,以为毕业就可以找到工作,对学校开展的一些校本课程学习积极性由兴到衰再竭,根本达不到职业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四)、社会对于聋生就业存在偏见

一般的企业都不愿意招收聋哑人,他们对聋哑人不了解,在工作中语言没法交流,会有障碍,同时还担心聋哑人出事会担很大的责任。

(五)、我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首届毕业的几位学生,其中祝伟、祝红同学回校继续学习;贺婷婷同学到常州聋校就读;徐娇娇、刘二建、陈晨同学在市特殊教育学校接受职高教育;贾青、孙敏同学目前在家没有工作方向。

从以上情况来看,我校聋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特殊学校职业教育应以“知识为基础,综合职业能力为方向”,把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特殊教育的根本任务,使特殊学校职业教育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什么是“校企联合”?所谓“校企联合”就是“学校——企业”合作教学模式。“校企联合”的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校企联合”的几种合作模式

(一)、将企业模式融入学校教学

将企业引进学校后,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学校实习操作设备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一些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其实,这中合作模式我们之前已经尝试了,但由于生产过程有些乏味,教学人员与聋生无法交流,加之我们的学生没有耐心,此项合作没有成功开展起来。

(二)、实践和教学相结合

此项合作方式大致采取了如下两种:1、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交替--把同一学段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月或学期轮换;2、实践与理论同步教学--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进行实际操作,利用工作之余进行理论学习或将课堂建立在企业里,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一边学习系统的理论课程,一边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

(三)、校企互动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

三、“校企联合”与聋生职业教育的前景

特殊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5

【关键词】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关注残疾人弱势群体,日益引起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2000年世界教育论坛提出:“教育是基本人权,是世界各国内部和国际间维持可持续发展、和平稳定的关键因素。“必须考虑到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包括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人士。”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教育民主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形势下,跨入了大学校门,但起点的平等并不代表过程的平等。拿到大学入学通知的特殊学生,是否受到适合其身心特点和需要的教育呢?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真正的关注。

一、法律意义上的公平缺乏监督、约束与评价机制,往往流于形式

现在,受教育被公认为是一种基本人权,教育机会是否均等,其实就牵涉到是否侵犯人权。教育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力。但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在实际中是否人人都能享受到这种权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给不同的群体创造一种平等的发展机会。而目前的情况是,虽有《纲要》和其他相关条例的约束,但没有配套的定性、定量评价指标,各级部门在汇报高校体育工作或制定发展规划时,常常对这部分人群的体育教育只字未提,或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无论是现行的哪一种模式,都存在这个弊端。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靠个别学校或教师的努力,需要从政策、法规上加以完善,需要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评价,要和学校的体育工作评估结合起来,对执行情况良好的学校应予表彰,对执行不力的学校也应有相应的处理。

二、缺乏普适的课程指导纲要和相应的体质标准,教学随意性大目前的特殊体育课程教学缺乏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没有明确的导向,使各高校的课程设计随意性大

由于特殊群体的个体差异性更大,难度也就相应突出,这是目前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受人们对特殊群体认识的限制,人们还不能从多角度来考虑特殊体育教育,最为明显的就是特殊体育课的课程名称、教学对象没有比较严谨的界定,教学内容,尚不能体现适应不同需要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由于在理论上,在基本观念上,在内涵和外延的含糊,在实践中,就产生了一些狭隘性的做法。同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一张《免予测试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宣告了特殊需要学生大学体育的不完整。美国的适应体育教学中对不同的障碍群体都有很细化的体适能评价标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发展情况以及进一步的努力目标。我们不能将现有的不完善一并推诿为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考虑到特殊人群,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的养成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必需的,也是力所能及的。

三、对特殊需要学生的身体障碍接受问题没有很好解决

有不少学生在多数场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身体问题,体育运动的实施,等于必须直面自身的身体缺陷,这种体验对本人来说是痛苦的,因此,就会发生对体育运动持消极、回避态度。另一方面,体育成绩的“另类评价”又使他们对将来的就业前景有很深的担忧,所以,隐瞒身体情况勉强跟随普通体育班学习的情况时有发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局限及在体育教育中的特殊需要,并接受这个事实,对学生来说最大的课题就是要有必要的勇气;而对课程设计与评价方来说,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对学生的生命关怀。正是因为这个课题没有很好解决,才会成为参加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对特殊需要学生来说,对自身缺陷的接受有3个方面:第一是生理上的接受;第二是心理上的接受;第三是社会上的接受。这些方面的接受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应于缺陷的价值转换。特殊体育教育是促进对应于缺陷的价值转换的一个契机。

四、理论研究偏多,对实践具有指导与说服作用的实证研究较少

从理论研究上分析,多数研究缺乏跨学科的理论支持例如伦理学、社会学、生命科学、特殊教育学等。就体育论体育,使研究的基础相对薄弱,起点不够高,视角不够开阔,对于特殊体育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功能没有明确的认识;实证研究多为一些简单的生理指标评价和教师主观设计的教学内容改革,多局限于康复运动处方效果实验,缺乏教育对象在教学过程中自我设计、积极行动的体验和感悟,使教育成为一种单向度的过程。对课程进行设计并进行实验的研究极为少见,这样就使得相关理论研究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五、尚未从生命关怀的视野建立起特殊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联系

教育是直面人之生命、为着人之生命、提升人之生命的活动。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体育教育身体练习的特点,更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包括所有普通学生)学会关心,懂得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和完善生命,而现阶段的研究中尚未见到从生命关怀的视角确立教学的生命价值取向,重构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体系。没有关怀的教育是有缺憾的教育,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对个体生命力的呵护与关照,忘记了对生命的完善和价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美]张加贝.试论特殊体育学的内涵和外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56~68.

[2]吴燕丹,白永正.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4):85~87.

特殊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6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避免、消减、抗争残疾的历程,如何认识残疾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在残疾文明观的发展过程中,残疾人运动从民间、松散、无序走向组织化、国际化、规范化;对残疾现象也从医疗康复角度转向社会代价角度去认识;对残疾人的救助从怜悯式善举救助走向了权益保障、公共责任和道义担当。

在弘扬人道主义、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历程中,形成了残疾人学科,包括残疾人心理学、残疾人社会学、残疾人体育学等,都以残疾人、残疾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比如,医学在参与医疗、治理和恢复残疾身体功能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康复学。比如,社会学在呼吁社会消除歧视残疾人的过程中,促进和推动了残疾人观的发展和更新,形成了残疾人社会学。教育学在提供残疾人教育、提高残疾人知识技能、让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称为特殊教育。诸如此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知识的日渐更新与融合,残疾人社会学、残疾人教育学、残疾人体育学、残疾人医学(康复)、残疾人艺术(特殊艺术)、残疾人口学、残疾人心理学等已有较多探索,一些学科已经比较完善。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浙江大学(当时为合并前的杭州大学)、浙江省残联等在编写《残疾人工作概论》基础上,出版了《残疾人社会学》,对当时残疾人社会学、残疾人理念、残疾人工作等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前瞻性探索,填补了残疾人社会学领域的空白。关于残疾人体育学、残疾人教育学、残疾人康复学等,也都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研究,仅国内就有《中国特殊教育》、《中国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等10多种专业期刊,另外,更多的报刊杂志都发表过残疾人事业及各学科论文;有关高等院校还专门设置了有关残疾人的专业,比如教育领域的特殊教育专业,高校及有关部门还有一大批研究残疾人事业及各学科的科研人员;在残疾人实际工作部门,同样需要有关残疾人专家的指导和残疾人有关专业的毕业生参加。一些残疾人学科还与国际有关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从这些学科构成及现状来看,这些学科已经比较完善并且发挥巨大功效。

二、残疾人经济学的基础准备与生成背景

作为一门解释现象、经世致用的学科,在西方,经济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甚至更早,但现代经济学是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奠基之作的。在我国古代,“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思想自管子甚至更早就有了,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则由严复翻译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原富》为开端。到今天,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与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并列的大学科,而且经济学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分析工具,也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和政策张力。

由于国际残疾人运动和现代经济学的历史都不长,《国富论》写于1776年,同时,在经济学发展中,由于对理性经济人范式的追求,将研究对象“人”看做是在智力、信息、情感等方面无差别、统一的“理性人”,因此,尽管一些经济思想、公共政策对残疾人事业曾经发挥过作用,但经济学并没有将残疾人和残疾现象作为自身的研究对象。另外,也应该看到,在残疾人观的历史变迁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残疾还只是从病理模式去理解的,从文明代价、社会道义、公共责任角度来理解残疾人和残疾现象的历史还不长。

在长期的经济学思想、方法和范式变迁中,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也曾经拓展到残疾人、残疾现象及有关残疾人社会问题。比如歧视经济学里面,就曾经研究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社会现象的歧视机理;在研究就业问题的时候,也有不少文献论及残疾人就业甚至专门就残疾人就业问题开展研究;在公共经济学、财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利他现象经济学等领域,对残疾人的补助、扶贫、救济的研究也是比较丰富的。在长期的国际残疾人运动、残疾人观变迁历史中,残疾人学也同样逐步吸纳了许多经济学思想,比如残疾人是社会发展的代价这一理念的形成,就契合了经济学领域的公共产品理论;残疾人的无障碍环境同样涉及到自己供给、相互供给、公共供给和利他供给等模式。同时,应当看到,无论是经济理论对残疾现象的研究,还是残疾人运动与理念发展对经济思想的采纳,都还只是片面的、零散的,不过是对残疾人经济学学科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

近年来,随着经济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解释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公共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及对慈善、扶贫、救助等领域的研究,经济学在公共政策领域内的作用更加突出。同时,残疾人事业也强调公共政策,强调社会代价及其补偿,强调残疾人的机会平等、公责普惠和融入社会。残疾人学与经济学之间具备了交叉融合的条件,为残疾人经济学的生成、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残疾人经济学的体系构成与政策含义

按照残疾人学和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残疾人经济学的学科构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阐释。经济学按照张五常教授所定义的,是从成本、价格、费用等角度来解释现象的,残疾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也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那么,残疾这一现象也可以由经济学来解释。经济学按罗宾斯所定义的,是一门科学,它研究人的选择行为,或按贝克所定义的,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那么,残疾人的行为选择也是残疾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更广义的,残疾人的行为也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同时也是一门政策建议的学科,那么,残疾人事业的政策及其影响也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寻求最佳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政策,也是残疾人经济学的目标所在。

按照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构成,微观经济学方面,残疾人经济学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如何将“残疾人”纳入“理性经济人”统一范式,将残疾看做是理性经济人的一种约束,同时将理性、能力、信息等方面的不足及其变量纳入经济人假定,残疾在信息交往障碍方面的特征则是信息经济学值得纳入的新领域。正是在这意义上,残疾是有成本的,残疾的成本和收益及涉及到的外部性、交换等经济学理论才有探讨的意义,残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力资本的残缺,则涉及到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经济学,对残疾的歧视也涉及到歧视经济学。残疾作为一种成本收益,必然涉及到选择理论,家庭如何应对残疾则是家庭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对残疾成本的广泛计量则可成为计量经济学的新领域。残疾人往往身处贫困,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培训和扶助,这是教育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社会保障经济学的领域。

宏观经济学方面,因为残疾而产生的残疾人经济学也有很多,医学方面有卫生经济学,医疗、辅助及其他相关器具方面有产业经济学,都有其独到特征,都可以纳入残疾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与残疾有关的医疗、辅助及其他相关器具的研发也是技术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内容。残疾人的需求及其供给满足也是一个宏观问题。由于残疾是社会问题,因此残疾人与残疾现象必然要纳入公共经济学领域,残疾人公共问题经济学的分量应当是最重的。另外,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集中安置及其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属于财政经济学和税收经济学的领域。另外,残疾人的自我组织、委托组织、参政议政、企业家群体、艺术创作等现象或行为,也是组织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理论等的研究范畴。另外,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也是残疾人经济学很重要的研究领域。

从政策含义看,残疾人经济学已经具备了学科体系条件;残疾人事业需要科学发展,必须依靠学术的论证和支撑,因此,应当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研究力度,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残疾人经济学对提高残疾人事业的科学决策和发展规划具有重要作用,在残疾人学中和残疾人事业政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到作用;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残疾人经济学的研究并采纳有关成果,支持和鼓励有关高校的经济学专业拓展研究领域,形成多学科交叉、跨学科的研究力量,解释残疾现象,提出改进残疾人生活状况的对策,开展科研并培养人才,同时为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理论素养而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