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生态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范文1

关键词:校园;景观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大学校园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校园规划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规划越完善,学生的正面环境知觉越好,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则是积极行为越多。学习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诸多环境因素中,校园景观在高校环境建设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从高等学校历史文化及师生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出发,设计高品位、深内涵的绿化空间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绿地景观的作用

1、 师生学习、交流的第二课堂

大学教育以教师引导启发, 学生自学研究为教学形式。从心理角度来讲, 对于精力充沛的大学生来说, 教室只是学习的部分空间, 如果条件允许, 他们更喜欢室外的学习空间。校园绿地恰为师生提供了这种室外交流的理想场所。师生可以在弯曲的园路上散步、学习、交流, 在草地上晨读、锻炼、娱乐、交谈等。校园绿地景观及其丰富的植物材料, 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自然知识的极好条件。

2、大学文化标识和审美情趣的体现

大学自诞生起, 就承担着传承知识、培养人才、启蒙大众、激发思想的使命。大学校园的人文内涵与环境品质铸就了特殊的学院氛围, 构成了大学文化的方方面面。大学校园的绿地景观设计, 可以通过景观的具体形式、造型、色彩、质感、线条、符号等艺术设计, 把人们所希望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准则等融入其中, 陶冶学生情操, 使学生学会创造美, 提高自身审美与认知能力。

3、场所精神的再现

大学校园的场所精神是在校园生活和校园空间环境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注重构图、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法则的同时, 将对真实生活的关注、体验和思考融入校园绿地景观设计中, 营造一种具有某种精神的场所。当园林景观与自然界的山水景观相交融时, 学生能在大学文化活动中, 开启智慧, 抒怀, 创造进取。

二、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校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上确立大学校园景观的特色是设计的基础.这种特色来自于对大学校园所处的气候、环境、地理、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艺术的尊重与发掘.校园功能各异,景观子系统力求在上一级系统宏观控制基础上,运用统一的设计语言,统一的色彩体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强调不同层面,不同区域景观设计的统一性,将各种序列空间合理组织好,使校园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氛围.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还要注意将建筑融入环境,建筑与环境各自发挥独立的功能,又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生态和景观系统.

2、生态原则

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主题, 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校园自然景观资源, 创造一个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 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校园生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 规划设计中应结合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经济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 实现向自然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间的平衡, 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 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 适应未来变化, 满足可持续发展。

3、体现校园文化特色原则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优秀的校园景观能培养师生品格与情操,规范师生行为,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能够增强个人使命感、对学校集体的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大学本身就是继承与传播文化的场所,校园景观自然也就是为文化教育的传播提供物质基础,而文化性是校园景观区别于其它景观显著的特征.在校园规划设计中,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创造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运用雕、廊柱、浮雕、标牌等环境小品,结合富有特色的植物来强化校园的文化气息.在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尽可能尊重和保护原有的历史文脉、生活方式、建筑特征,让师生追溯历史、教育自我、把握未来.

三、校园景观生态规划

1、 广场

广场与周围的建筑物和其它各种空间组合,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为师生日常生活、学习、集会提供场所。广场布置在人流比较多的场所,一般是教学楼前后、入口和集中绿化区域。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视距与楼高的比值介于 1.5―2.5 之间,广场上的植物,尤其是高大的乔木不可或缺,他们可以遮荫、防风、降温,还可以与其他形式的小品围合成公共的、半公共的、半私密的、私密的空间,来满足师生不同的交往需要。同时也要大量引进树林、花卉、草坪、山水等自然环境。一些面积较大的广场,可适当运用一些喷水池、雕塑、矮墙、小型乔木、廊架以及乔木树阵等进行空间分割,形成隔而不断的流动性空间,拉近广场空间和人之间的关系。广场设计在校园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反映了校园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它虽是校园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他的设计手法却与校园的总体布局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并最终达到校园整体性环境的统一。

2、道路交通系统

校园道路交通组织要重视校园道路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分析交通源、交通量、交通方式、道路情况、分析步行交通、人通流量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变化情况,考虑校园中人车矛盾,行走路线,人流来源,人行道的宽度与状况,步行距离及步行感受等内容。在保证畅通的基础上,步行校园道路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的规划设计,最大限度的满足师生步行环境舒适度和景观需求,发展较多的步行道路空间是景观形态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校园的交通系统可分为人行、非机动车行,机动车行三个部分。他们各自的规划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组织成了交通系统。大学校园的交通组织多采用“人车分离式”和“步行者优先”两种规划设计形式。

(1)“人车分离式”是一种处理人行和车行的形式,可同时满足车行便捷,人行安全两方面的要求。其中有平面上的分离和垂直方向上的分离两种。平面上的分离,常见的又采用内、外环设置的手法,以外环作为车行系统,内环作步行系统,尽可能做到不交叉。外环以外设置各种辅助用房和对外设施,外环内设置教学设施、绿化等,创造一个校园步行系统。垂直方向上的分离。此种手法适当运用,如相邻的教学楼,采用二层走廊连接,可活跃气氛,丰富空间层次,分散地面人流,达到交通便捷的作用。

(2) “步行者优先”是城市设计的概念,是指人行车行共存的情况下,对车辆进行一定的限制,对步行者给予优先权。这种形式可运用于老校园改造,处理人车共存这种情况的道路。“步行者优先”可采用非直化道路,单项通行汽车,限定车速或定时限值等方法来实现。在道路空间中,各种形态的绿地规划是整个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应按道路性质、级别的不同进行绿化,形成层次丰富,各具特色,可游、可坐、可赏的廊道景观,使道路成为观景线。同时应该突出道路的视觉轴线功能,形成动人的观景带。直线、曲线相结合,正向、斜向相结合,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道路应设计的比较曲折,既能增加其趣味性,又能有效的减缓车速,保障人车安全。

图1某校园道路设计

3、 水体

校园中设置水体有利于改善小气候,美化景观,增加活泼情趣。有水的校园常常给人一种“灵气”,因此,校园中应创造不同形式水体空间为环境增色。水景的创造在校园绿地景观中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结合岸边的山石、小品进行滨水植物配置,植物与水面交相辉映(如图2);另一方面可以在水面布置水生植物来点缀。在水体栽植水生植物时,不宜种满一池,使水面看不到倒影,应起到扩大空间作用;也不要沿岸种满一圈,而应该有疏有密,有断有序。

水面的处理常依照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原则“聚则辽阔、散则曲折不尽”,技术上采取循环水流的手法,不但节约资源,又使其具有流动性,形成宛若天成的人工自然生态景观。随着季节更替,水体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并能对调节校区温、湿度及两岸植被的生长态势发挥积极作用。

图2 校园中的水体

综上所述,校园景观建设决不是单一的美化环境,它具有内容上的丰富性、范围上的广泛性、形式上的多样性。景观设计从不同的内容出发,做到各个区域不同的要求,以便发挥其独立的功能效果,使景观建设在运用艺术设计、植物绿化、工程建设等环节,体现和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校园特色以及目的追求、道德情感、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校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王军.绿色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J]. 现代交际. 2012(07)

景观生态规划范文2

本文以彭州市董坪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董坪村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彭州市小鱼洞镇,典型的山地乡村,也是“5•12”汶川地震中的典型受灾村之一。其属龙门山脉,平均海拔1100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0%。

1场地要素及微气候舒适度调研分析

1.1场地要素调研分析董坪村坐落在高山与河流之间的台地上,台地东面是湔江河,台地西面和北面是高山,南面是狭长山谷。董坪村内无机动车道,只有人行泥路。受地震影响,大部分建筑倒塌。土壤较贫瘠,不太适宜农业种植。受地形影响,降水不均。董坪村大部分植物分布在旅游区周围及山坡、河滩,如林木、果木、灌木、草本植物、湿生植物、农作物等,丰富的植被为生态景观规划提供低成本资源。

1.2场地微气候舒适度评价2008年10月起在当地建立监测户外气象参数的站点,选取12个点进行为期1年的观测其微气候气象参数,采用WBGT指数和TS指数量化评价其气候舒适度[3]。同时,对董坪村利益相关者进行热舒适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春秋季是董坪村最适宜的季节,冬季TS指数平均为1.79℃,表明在适应环境的着衣习惯下,户外舒适度是适宜的[4],但高龄老年人和部分游客觉得冷。夏季户外湿度极高,风速小,无风频率大,WBGT平均值为34℃,极端最高值为36.7℃,体感很热,非常不适宜开展旅游活动。因此,董坪村户外微气候舒适度的改善主要是通过改善风环境,夏季规划风道,将凉风引入场地,通风降温除湿。冬季则规划风障,阻挡冷风。

2景观规划上述分析表明,乡村生态旅游景观需具备生态安全性、文化本真性、景观美感性、环境舒适性的要求。董坪村生态旅游景观主要规划设计三类。

2.1农业生态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包括农业生产景观和乡村居民点景观。农业生产景观规划: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先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和有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项目——药材基地和水果基地。保留原有粮食生产基地。乡村居民点景观:规划建设“舒适、健康、高效、文明”的乡村生态社区。即:保留或恢复传统林盘,建设较完善的院落生态体系,农房一层变两层,保护节约耕地及林地。建筑景观突出穿斗、高出檐、灰砖青瓦等四川民居建筑特点,保留地方特色。增加活动场地和文化站等社区公共文娱设施,保留传统乡村生活特色。

2.2雨水收集利用景观构建“水—院落—乡间道—群聚空间”的景观格局。水基质环绕整个村落,穿梭于房前屋后,同时在下游形成生态湿地,作为雨水净化和村落生态服务、游憩服务的重要节点,营造川西水乡风情。收集的途径为屋面路面和绿地。由此,沿建筑物规划雨水沟,沿道路和绿地规划生态明水渠,下游规划生态小湿地,湿地中种植当地的香蒲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过滤、沉淀、分解。由雨水沟、明水渠和生态小湿地构成董坪村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2.3户外微气候改善景观董坪村户外微气候舒适度改善主要是通过改善风环境,夏季降温除湿,冬季防风保温[3]。因此,运用建筑景观和植物景观改善户外微气候舒适度。建筑景观[5]:结合当地主导风向,建筑采取斜列式和错列式南偏东布局,形成通风道,利于夏季通风,冬季则成为西北风的风障。植物景观[6]:运用本土植物,建立村落层次、院落层次和住宅层次的具有夏季导风遮阴、冬季防风功能的三级乡村植物景观体系。夏季将凉爽的河谷风引入场地,冬季则阻挡寒冷的北风。由此,改善户外微气候舒适度,创造交往空间,刺激户外活动[7]。道路景观:规划一条宽7米的乡村道沿西南—东北向穿越村落,是董坪村的主道,与场地外道路相连;规划建设3~4米的碎石路连接院落与乡村道,院落内入户道为1~2米宽的石板路。沿道路种植植物,形成风道或风障。

3规划建设成效经过规划建设,董坪村生态旅游景观初见成效。2011年6月~2012年6月,项目组成员重返董坪村,为期1年考察农业生态景观、雨水收集利用景观和环境微气候舒适度。第一,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村落层次、院落层次和住宅层次的三级植物景观体系,初步形成传统川西特色林盘(图2)。保留了传统农作物种植,建立药材基地,进行药材种植(图3)。高出檐、灰砖青瓦建筑组合成川西特色的院落,院落中进行蔬菜、经济作物或果木种植(图4)。建成景观初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形成有别于城市的传统乡村景观。第二,雨水收集利用初见成效。屋檐下的雨水沟、环绕院落的明水渠和生态小湿地形成雨水回收利用体系(图5),雨水收集方便村民生产生活,调节场地微气候。第三,董坪村微气候舒适度得到改善。通过水系和植物体系建设,董坪村微气候舒适度得到初步改善。由于植物遮挡太阳辐射并形成风道,董坪村夏季太阳平均辐射照度由800W/m2降为450W/m2,平均风速由0.5m/s增加到1.0m/s。植物和水系影响,平均气温由29℃降为27℃。因此,夏季WBGT均值由34℃降为29.5℃,与舒适度指标27℃[8]相差2.5℃。冬季,植物落叶使场地接受阳光,常绿植物构成的风障阻挡冷风,平均温度由5.1℃上升到7.5℃,平均太阳辐射照度由84W/m2上升到120W/m2,由此TS均值上升到2.13℃,达到冬季舒适标准[2]。

讨论和结论

乡村旅游中规划建设乡村生态景观是低成本的可行环保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以下技术策略与方法值得借鉴和思考。

1规划前注重场地调研一是调研乡村生态旅游的利益主体,特别是当地居民,了解其需求。生态旅游作为促进社区和谐的途径之一,原因之一是其提高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增强自信心和社会凝聚力及土地权[9]。调研当地居民需求的目的是规划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不误农时,不废农景,保障居民沿袭传统农业生产生活及参与生态旅游的权利。二是调研开发场地的地形、微气候、土壤、道路、水体等景观要素,结合这些要素规划建设生态旅游景观。

2利用本土要素规划乡村传统景观特色乡村吸引城市游客的主要因素是乡村景观不同于城市景观。董坪村规划了独有的林盘景观:第一,雨水沟围绕住宅收集雨水,明水渠环绕院落,汇集到生态湿地。雨水收集利用景观与道路、植物结合,重现传统的乡村景观。第二,董坪村种植当地的黄连、厚朴、杉木等有别于其他乡村的植物景观。第三,采用当地的青砖灰瓦建筑材料构筑高出檐、院落式的川西传统民居,为居民提供公共生活交往空间。居民集中居住,住宅由原来的一层变为两层,节约耕地,便于村民就近种植,也方便游客就近体验真实的乡村劳动生活。

景观生态规划范文3

关键字:自然 生态保留利用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 A

从古到今人类都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进行城市建设。城市化是世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但人类对城市的需求不仅局限在物质上,还会对城市的环境提出更多层面的要求。人们渴望自然优美、人文愉悦的生活环境。城市空间发展要源于自然生态的视角:城市空间发展不是人工环境不断侵占自然生态空间的过程,而应是与自然协同并进。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运动迅速展开,城市面积快速扩张。多年的快速城市化之后,种种城市顽疾已经成为发展的桎梏,大地自然系统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的摧残。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但自然系统是负荷量是有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加之建筑先行,留给园林设计的是规整、少变化的区域,难以创造丰富而多变的景致。

“景观”的英文Landscape来源是荷兰语的Landskip。特指风景画,尤指自然风景画。它包括画框和画中的景物。我国古代更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文妙语。可见园林景观是源于自然的艺术,古今中外造园艺术的不同仅取决于不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下所造成的对美的认识的不同,对自然美的追求确是一致的。所以说绿地景观并非一定要创造前所未有的豪华气派或是美学经典,更应注重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景观内涵;通过对自然元素、人文历史的保留与利用,重新唤起对城市历史的记忆,以现实条件创造未来美学。

一、自然景观的保留与利用

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树木,有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

常熟名流世纪庄园是内含天然河道别墅住宅区。占地729亩,总建筑面积15万方,7万方的超大水域贯穿整个小区,把130栋独立别墅分布在11个岛屿上。景观规划设计中,根据小区污水、雨水的排放条件、周围排水系统状况,小区水环境情况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等综合因素,进行相关技术方案比较,确立了保留并改造天然水体,使其成为主体景观空间的原则。河岸设计:设计出亲水性的生态护岸,首先考虑到水体的流动对河岸的冲刷。因此从坚固、实用、美观、生态几方面出发来考虑,尽可能保护自然,美化环境。

设计施工中,为减小工程量,保证使用方便,场地地形设计中等高线沿建筑物、道路平行方向布置,适应控制坡度以利于地面水的汇集、排除。人工河道既是景观,又是部分雨水流向周边河道的排放区域。小区地面雨水由道路雨水口汇集;屋面雨水由雨水斗及雨水立管汇集,分别排至室外埋地雨水管,经埋地雨水管道汇集后就近排入周边水体。

区内的湖水水源与城市地表水源相贯通,往往面临潮水、洪水的威胁。若采用住宅防洪堤及安全栏杆等防洪工程设施,将大大限制了居民的滨水活动空间。因此,在驳岸的处理上灵活考虑其“亲水”需求,根据不同的地段及使用功能,进行不同类型的自然驳岸设计。自然型驳岸除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还可以治补枯、调节水位、增加水体自净作用,更能吸引居民自由地靠近水体。

有些区域按淹没周期,以树桩驳岸为主。分别设置了常水位低台阶、位的中间台阶和不淹没的高台阶三个层次,确保了使用安全;个层次间留有水生植物种植槽,植被四季更替,让园区的居民共享亲水的乐趣和魅力。

绿化种植设计时在水边、岸边增加了水生植物的栽植。水生植物可以起到为水面增添情趣的作用,打破了原有水面的平淡;其茎、叶、花、果除观赏价值还具有减少水面蒸发、改良水质,消除水面污染物等。因此,绿化设计中选用花叶芦竹、菖蒲、水竹、水葱、睡莲等沼生、浮生植物,与自然式驳岸的设计相得益彰;即保留了基地原有的自然韵味,还可以节约部分土地平整费用,又尽可能地保护了基地的水文状况,有利于保证社区内建筑、景观的安全、舒适。

因此,景观规划在总体构思时就应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尽可能地保护场所原有的生态模式与自然过程,恰当地安排建筑与园林用地。我们也可以尝试打破景观规划尤其是居住区规划长期以来先排房子然后把剩余部分作为绿化用地的模式。园林景观先行,然后再因地制宜地决定功能分区,使建筑即地散置于自然环境之中,创造景观丰富的空间环境。

二、人文历史的保护与优化利用

场地上原有的不同时代建、构筑物是人文历史保护与改造的重点。它们是凝固的语言,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那些特定年代中人们艰苦的创业历程,是真实且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而在当今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中,这种记忆是稍纵即逝的,它们也逐渐成为被遗忘、被冷落的历史空间。对于这些饱含城市地域文化的场所,与其将它推平毁去,不如通过对其保留、更新和再利用,实现城市产业用地的再生与生态恢复。

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的岐江公园,原址原为粤中造船厂旧址,场内遗留了不少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等。

景观规划中,以 “产业旧址再利用”为宗旨。设计组对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都逐一进行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对其中的少许设备做了保留,但仅仅保留与利用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去再造一种境界。一是人文,寻找这片场地的文化。这片土地是大众的,文化主体也该是普通人,不是名人帝王将相,这是普通人的关于“记忆和创造”的景观。二是生态,在岐江公园的设计中,强调了“野草之美”。最大限度保留了城市中心这片难能可贵的“野趣”。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一个红砖烟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经艺术和工艺修饰后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其目的是能更艺术化地再现传统农业地区工业化起步曲折艰辛的场面,更戏剧化地讲述了场地的故事,和更诗画地揭示了场所的精神。

可见,我们可以通过保护现有的,修复被毁的、建设必需的,优化城市资源利用,建设真正低碳的城市生态景观。

三、树立健康的整体生态价值观

气候、地理、居民生活习惯、地方历史文脉的不同,造成了各个城市地域化、个性化的文化特性。景观建设对地区的水文、植被、地貌和社会生态系统都可能造成影响。这不只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范畴,更需要人类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以及其他生态学领域的通力合作。

在规划设计时,应树立健康的整体生态价值观,通过对建设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特征的分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可绿化用地进行功能布局,做到生态意义上的自然保护与利用。

以大连为例。它位于欧亚大陆东岸,具有国际化大都市和别具风格的花园式环境特色。人们曾以大广场、大草坪这些较为空旷的景观形式体现出对西方生活模式的憧憬。园林的“欧式风格”仿佛已成为现代化、高品位的标志。然后,对于其中使用者的活动缺少规划,大面积的广场硬地并不能让很多人使用;大面积的草坪仅仅为了满足视觉而不能让人入其中。这不是在否定“欧式风格”的规划设计理念,而是由于人口数量的差异,我国其公共空间的使用密度远远超出绿地的“承载能力”,一味跟风造成的后果必然是难以容纳高密度的使用,给居民带来不便。

绿化空间是城市居民使用率较高的生活设施及活动场所,也就是居民日常主要户外生活空间,休闲活动需要的主要场所。调查研究居民对绿化环境的需求,深入分析不同阶层、不同年纪、不同职业的人群的不同需求,而不是单纯的照搬国外的例子。只有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绿化环境才是有特色的,才更有生命力。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环境的竞争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第一位的竞争,好的环境就是发展的优势和财富。自然不是人类表演的舞台,而是“生命的源泉,社会的环境,诲人的老师”。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不断扩张改变了原有的环境、植被和动物区系,破坏着自然生态下的生物链。景观是自然的再现,不应再对脆弱的自然系统造成破坏。让我们通过生态的景观艺术去呵护它,改造它和管理它,让我们的城市景观真正成为一副优美的风景画,一本叙述自然的书,一首人类文明的赞美诗。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的含义》时代建筑,2002(1)

[2]凯文.林奇(美)《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

[3]俞孔坚,庞伟《产业用地的再利用与生态更新: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

[4]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5]赵秀恒,袁峰,谢振宇《景观与建筑的融合》时代建筑.2002(1)

景观生态规划范文4

关键词: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当前城市生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的压力使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而我国目前城市人口已经超越了农村人口,城市化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并正在朝着更进一步的方向发展。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很多地区实现了城市化,可是环境的恶化使我们又开始反省,如何通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来改变环境的现状呢?

为了解决城市生态的问题,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绿化建设,而在城市里进行绿化建设的最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规划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城市景观的规划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要想对城市的景观进行改造和设计,我们必须遵循城市生态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

在此背景下,要提高城市绿地景观的多样性以及改善城市的环境,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我们当代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城市生态景观规划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由于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非常向前发展,使城市的生态景观规划一直处于高峰期,每年就会有大量的新建筑拔地而起,为了适应城市人口的膨胀和经济大发展的需求,也为城市的生态带来了许多问题。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有一些缺点,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

1.不注重整体的美感。整体性差的原因主要还是来源于城市的规划和景观规划不能同时进行,而是后者来弥补前者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因此,这种问题必然会致使周边的环境无法得到改善,也让整体的美感被破坏了,不符合景观规划的要求。

2.对城市形象的定位不明确。要想使得本地区的景观规划显得突出,就必须挖掘本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如果进行盲目的照搬,只会造成视觉上的混乱而无法给人留下整体美好的形象。不过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相互的借鉴,例如:苏州和杭州在进行城市景观的规划时,充分地将本地区独具魅力的江南水乡的文化融入其中,让人赏心悦目。

三、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的具体实施

(一)景观绿地的保护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绿地不仅要数量多,而且要分布均匀、大斑块与小斑块相结合。一方面增加绿地景观的总量,使之充分发挥生态屏障的功能,一方面健全廊道的景观生态功能,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绿地斑块的布置在考虑人口、公园服务半径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在环境质量较差的地方设置绿地并设计各具特色的公园,如在城中心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度假和隐居机会;在每个景观单元的中心,设置街头绿化和广场绿化等,精心设计立交桥和交通岛绿化斑块;参照地方文化的特色实际,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绿化小游园、小广场,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城市荒芜地或城市待用地,从而使城市公园体系在空间布局呈现均匀分布的态势,形成完善的绿地服务体系。另外,还应将各个绿地斑块连接成一个整体,即通过道路绿地廊道和河流绿地廊道将城区的各片绿地和郊区的自然景观联系起来,以道路和河流作为承载行道树和绿化带的主要廊道,不仅有利于城市景观中绿地斑块的均匀分布,而且能使城市中每一处公园、林地、街角绿地、河流等自然或人工绿地单元相互沟通而纳入城市景观生态体系,使各城市绿地单元取长补短地形成一个整体,最终建立一个丰富、高效、和谐和具有自约束能力的景观生态结构体系。

(二)景观生态公园的设计

公园是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很多公园的设计力图奇景、异景,甚至摆放各种娱乐器械,以此来吸引造访者,把公园同娱乐场所混为一谈,更谈不上生态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实际上,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等目的出发,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的需求,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以自然美为主,辅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观,根

据公园大小,周围环境不同,采取不同的规划布局方式,大公园可划分多景区、多 " 园中园 ",小公园可适当运用多方借景的手法以开拓空间的局限性。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

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例如太原汾河公园是由四道橡胶坝分为三级蓄水湖面, 湖面之上点缀有彩色橡胶坝、大型音乐喷泉、鸟岛、绿洲,现代与自然的交融,人与水的亲和,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整个公园动静结合,过去、现在、未来有机融会,流连其中,可享受省城最大自然生态的情景,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静静品味汾河公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纯净的生态美景。

(三)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在进行城市绿地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保护占树名木,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在适当引进外来树种以满足人们的美化、好奇、偏爱心理外,要注意多种本地的花草树木,以体现地区景观特色。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种类较多,如佛手、茶花、茉莉、含笑、白兰花、美人蕉、葱兰等,樟树和茶花分别是市树和市花,所以在条件适合的场所,应多栽培这些植物,并尽可能多选取常绿植物。另外,在不同的公园、游园或居住区绿地设计时,要把握不同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物候特征,合理搭配,植物的搭配布置,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素养。如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合理搭配;植被的季相特征的利用;硬质景观(如建筑物)的垂直绿化等,无不需要从美学的角度进行精心设计。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的城市生态景观的规划除了解决问题外,还要注重回归自然,不能只注重外在的观赏而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如果仅仅是以景观的外表来进行规划,那么永远也无法实现生态功能的真正意义。另外,生态景观是人与自然以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是人文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浅析城市生态景观规划 何 雨(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2]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 李若南(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083).

[3] 城市景观规划的生态发展之路探析 王 勇(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作者简介:

景观生态规划范文5

关键词 景观生态;新农村;湖南长沙;桐木河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45-03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后,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在建设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经济对中国传统发展的冲击,出现过度模仿,追求与西方城镇化一致的观念,很多地方性文化被忽略。1999年的《北京》中将这种现象称作“混乱的城市化”,吴良镛先生用“大建设”加“大破坏”来形容。这种破坏是全面的、多方面的,其中尤其以国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乡土文化遗产的消逝最为惨重,并影响到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1]。随着对景观生态的重视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规划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乡村规划发展的重要理论。景观生态学作为新兴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近10年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中国多位学者对景观生态学有深入研究[2]。但是关于农业、乡村景观方向的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论著较少。该文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分析长沙桐木河景观带,对新农村建设风潮下合理进行景观空间布局,增加与稳定其景观异质性,得出结论,并提出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1 景观生态规划

1.1 概念

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有限资料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生活与生产途径。景观规划属于物质空间规划,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料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景观或生态系统是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3]。

1.2 景观生态规划的分类

从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景观系统、人造(人文)景观系统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三大系统[4]。一是自然景观系统。自然景观系统作为最本质、最基础的系统,涉及地形地貌、地质、动植物、水文、土壤成分等自然景观要素。二是人造(人文)景观系统。人文景观系统是耦合在自然景观系统上的人文活动与人文遗迹。三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在特定的自然景观系统基础上,在历史演变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体会、理解和认识,形成有别于其他生物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其改造自然实践过程中,创造出天人合一,完整有机的自然—人文复合系统。

1.3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

从三大类型系统以及生态学出发能引伸出3个规划设计理念,即设计结合自然、结合地方性的设计、和谐健康的设计。

2 农村景观生态

2.1 农村景观

中国的农村景观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经过几千年的耕种、开垦,其土壤耕地成为区域内的主要基质,其生产功能作为主要的景观功能,人与土地相互依存。从中国广大农村景观结构布局来看,农村多形成聚落,以农田、果园、林地、湖泊等为主要斑块群体;道路、河流、溪流、谷底、高压走廊、农田电网、防护林带等构成廊道体系,但以河流、高压走廊、防护林带最为典型[4]。

从尺度上看,包含的区域较小,以农村为单位,村落与村落相互多为分散分布,少数集中分布,但是村落四周一定会有农田聚集的区域。从生态过程来分析,主要包括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自然过程主要为自然生态系统中以植物为主要要素的生长过程,人工过程主要为人为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元素构成以及人为控制其中要素的发展程度,由于人为干扰的不同组合、不同方式、不同强度与频率,产生的景观变化程度不尽相同。

2.2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以村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其空间单位内各要素的关系,并且研究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景观格局、景观空间、景观过程,特别是景观异质性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其景观干扰程度的影响[5]。

2.3 中国农村景观生态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社会各界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学者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导向,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工业化;城市规划则将乡村城市化,对大量土地与河流进行整治,使其景观生态受到巨大干扰,改变甚至放弃其原本与自然的关系,使农耕先辈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自然关系、生物关系以及人文过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3.1 农村景观生态系统面临破坏。中国具有几千年的耕种历史,经过漫长的相互适应与影响,村落已经成为大地生命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形地貌的改造,疏通开凿引水灌溉,都使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不合理拦河筑坝、河道渠化、硬化以及不慎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原有自然水系统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6]。

2.3.2 农村地方性文化景观面临消亡。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国人对西方经济、文化的盲目追求,忽略对地方性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大量的西式景观与多度城市化发展不断削弱农村地方性文化存在空间。如被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模范的华西村,一栋栋欧式别墅耸立,众多的现代化设施设备,让全国各地乡村争先模仿,使本土所特有的景观特色、土地风貌、民俗民风与土地的深刻关系开始消失殆尽。

3 长沙市桐木河景观带规划

3.1 研究区背景

桐木村位于莲花镇西南部,由原桐木、新台和丰台3个村合并而成,西接立马村,南靠花明楼镇,东临金凤村,北与大华和华宝村相接。桐木村地处丘陵地带,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是较为开阔的平地,南、北、东三面环山,山峦叠嶂。山体海拔一般在80~200 m,该村地势最高处位于村庄西南部的柳山塘附近,海拔高度200.26 m。最低处在村域最东部与金凤村交界处,海拔为57.36 m,相对高差142.9 m。村域土地总面积632.59 hm2,其中农用地544.8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13%;建设用地(不包括农用地中的部分农村道路)81.0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81%;水域面积与未被利用地面积总6.7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6%。桐木村现状居住建筑用地面积75.26 hm2,占总用地面积的11.90%.

桐木河起源于莲花镇西北的山林农田,经桐木村、军营村于军营冲流入莲花河,再汇入靳江河,最后流入湘江。设计范围内最高水处高程为64.00 m,最低为58.26 m,水位高差达5.74 m。桐木河水量丰富,常年丰水期较长。桐木河在桐木村境内有公路桥1座、水坝3座。河道内主要有黑藻、香蒲等水生植物,且生长良好。

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有:农田、河道、林地、居民点、各级道路。以农田为主要基质,林地、居民点为主要斑块,河道、各级道路为主要廊道。

3.2 目标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结合地域性景观生态特点在《桐木村综合发展规划(2010-2020)》等相关规划的指导下,构建景观空间结构稳定、生态平衡、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形成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新乡土文化特色的自然生态乡村河流景观路。

3.3 规划原则

3.3.1 保证河流原有的生态、水利等功能的完整性。作为景观廊道,要将其功能的完整性放在首要位置。因其所连接的景观要素有农田、道路、民居点,所以要确保其具有灌溉、净化排污、河流系统的连续性等功能。以稳定水流量为核心内容,完善水系统的平衡。

3.3.2 尊重原有的乡村文化与场所。景观既是历史也是现实过程,随着人类发展过程中对景观需求的变化,强烈地改变着景观状态,一颗风水树、一座石板桥、一条小道、一座牌坊,都是人们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见证。这些乡土、民间的文化景观正是构成民族信仰的来源。

3.3.3 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的植物景观。采用适地适树原则,乡土植物不但最适宜当地的生长环境,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也相对最少,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并形成稳定的群落,降低养护费用,完全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

3.4 总体布局与分区

总体采用串珠式布局,利用河流为主流线,串联起入口、葑荡野望、阡陌新禾、夕港牧笛、双桥耕月、枧山晚炊、桐湾渔火、桐村新农等8个景观区域。

3.4.1 入口区——引导游人的特色标志空间。入口区位于设计河域最下游,临近公路,周边为农田,面积约1 800 m2。入口区是景区与外界的分界区域,是外界进入景区的第一印象,以简洁、大方的风格反映整个景区质朴、乡土的气息。

3.4.2 葑荡野望——体验野趣之美的亲水远眺空间。葑荡野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下游,面积约6 700 m2。景区以葑荡野望立意,微风吹拂,芳草随风摇摆,水鸟展翅飞向远处的枝头,游人置身其境,四周环顾,已然融身于绿色海洋之中。为营造这种野趣之美的意境,在设计中使木栈道等小品穿梭于植物草丛之间,忽隐忽现,游人穿梭其中,随着木栈道的蜿蜒,步移景异,结合植物的季相变化,使游人体会到一种乡村野趣之美。

3.4.3 阡陌新禾——回忆农耕文化的灵动空间。阡陌新禾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下游的拐弯处,景区南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500 m2。景区以阡陌新禾立意,阡陌指田野纵横交错的乡间小道;新禾隐喻新环境下农人耕作方式的变更,表达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景区内大量运用装置艺术,展现传统农耕文化的组成要素,和而不同,推陈出新,从而营造一种阡陌之间孕育着灵气与希望的意象,唤醒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

3.4.4 夕港牧笛——感受恬静闲适田园生活之所。夕港牧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转折处,景区南北面均为耕田,面积约为5 600 m2。景区以“远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处信牛行”立意,夕阳西下,港湾边,三、五牧童骑座水牛,相互嬉戏、吹着牧笛而归的场景是夕港牧笛景区力求营造的意境。设计中结合原有地形,运用装置艺术,将乡村特质元素引入景观设计,体现牧童牧牛放歌的趣味情景,反映乡村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3.4.5 双桥耕月——感受浪漫农耕生活的经验空间。双桥耕月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面积约6 700 m2。整个景区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立意,再现农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反映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朦胧的月光下,水面波光粼粼,倒影斑驳,一幅宁静的画面油然而生;农人放下一天的劳累,至此纳凉赏月、漫步闲话,为这份宁静增添了一丝情趣。整个景区设置众多以乡村常见的生活用具为原型的景观小品,结合改造现有的桥、坝等设施,配置不同季相的植物景观,并衬以水中光影与动水效果,凸显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从而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意境,增加乡村生活的情趣。

3.4.6 桐村新农——感受乡村新貌的幸福之所。桐木新农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部偏东,西临双桥耕月节点,北毗乡村公路,东、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000 m2。新农主要体现当代新乡村的变化。整个景区以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加上材质的变化与对比,表现出新乡村的新变化、新风貌。

3.4.7 枧山晚炊——体验田园诗意生活的绿色长廊。枧山晚炊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上游,临近乡村公路,面积约8 600 m2。整个景区靠近现有居民点,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立意,傍晚时分,升起的袅袅炊烟在空中随风飘荡,浓浓的乡情、乡韵尽显其中。夏日夜晚,荷塘边的蛙叫声、柳树上的蝉鸣声为乡村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野趣;微风中荷花的淡淡清香,使纳凉的村民心旷神怡。整个景区通过植物与景观小品的有机结合,形成生态的绿色长廊,通过对以上意境的表达,突显生态乡村的独特魅力。

3.4.8 桐湾渔火——领略暮喧河畔的乡村生活境界。桐湾渔火节点位于设计河域最上游,总面积约为9 900 m2。景区以“暮喧江畔归渔火,夜寂湖边亮船灯”立意,营造乡村夜晚的幽美意境。乡间的夜间活动,为原本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不少趣味。景区内在尽量保持原有河岸的基础上,局部点缀河石,使自然驳岸的绿色轮廓与随风拂动的垂柳相映成趣,孩童们游玩其间,体会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4 结语

在现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广大村落的景观生态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人地矛盾冲突、生态环境负荷过重与恶化、地方性人文景观正在消亡,创建宜人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景观生态环境已经迫在眉睫。应该把景观生态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基础设施建筑是必须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7]。在农村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首先确保土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土地景观生态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文化的存在空间等系列科学分析研究的前提下,注重其景观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了解其景观构成的情况下,应该首先确保其水利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合理性。保留其独具特色的本土地域性文化特征,适地适树,逐渐完善其整体人文系统。

以景观生态学院里指导农村景观生态建设,使农村生产建设规划、生活建设规划、文化建设规划与景观生态建设规划相和谐和共生,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与外界的联系和关系得以协调、均衡、有序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7]。景观生态学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5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土地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26-31.

[2] 肖笃宁.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生态杂志,1999,18(6):75-76.

[3] 王云才.景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7.

[4] 张慧.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农存生态环境,2001,17(1):29-32.

[5] 周道玮,盛连喜,吴正方,等.乡村生态学概论[J].应用生物学报,1999,10(3):362-372.

景观生态规划范文6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昆玉河 规划设计 联系 可达性

2005年5月,北京节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和清华西门至卧佛寺路两侧绿化景观规划“国际招投标方案征集揭晓,ED SA Orient与北京园林古建设计院的联合方案夺得本次竟赛的第一名,并成为最终实施方案。

通过对本案设计过程中引发的一些对现代中国城市滨水空间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广大读者交流探讨,希望共同推动中国城市建设,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1、以昆玉河为例探讨国内滨水地区存在的问题

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城市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积累阶段后,逐渐进入追求城市特色和品质的新阶段城市滨水空间必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大多数国内城市滨水空间长期被湮没在对规模和速度的盲目追求中,无法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昆玉河目前主要存在3大问题:

1.1 与周边城市资源缺乏联系

“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北起颐和园新建宫门路,南至八一湖桥西侧,全长约lokm该走廊自北向南,将颐和园、万柳高尔夫及社区、鲁迅文化园、玲珑塔、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中央电视塔以及玉渊潭公园串联起来,囊括了众多文化、娱乐、商业和居住资源,但目前昆玉河与这些资源的联系是消极被动的,各种资源孤立地游离于昆玉河之外,小同资源之间没有互动,缺乏整合。

1.2 可达性差,没有很好地利用亲水空间

目前昆玉河滨河两岸均为城市道路。严重阻碍行人与河道之间联系,亲水空间的可达性很差。

有20多个新老楼盘分布于昆玉河两岸,居住用地在周边总用地中约占80%楼盘销售价格均得益于E}玉河,但居民未能享受到亲水环境,跨道的小便阻隔了居民的亲水愿望。

1.3 功能单一,缺乏生活配套设施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小断追求,为滨水空间提供了新的舞台,然而目前昆玉河的单一景观水道的功能已远远小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在长达10km的范围内除滨角园餐厅外几乎再无其他滨水服务实施,昆玉河良好的景观条件所提供的功能价值被严重降低,本应成为城市休闲活动中的地带却无所作为地沉默着。

以上所述昆玉河的问题在国内其他城市滨水地区中也普遍存在,这些问题正反映了大多数滨水地区目前的尴尬状态,值得广大同爪和政府相关部门来共同关注。

2、确立总体日标和规划原则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相应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原则:通过引入世界先进的理念和高品质的设计,在历史风貌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整体性设计、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游憩与旅游相结合等基本规划原则下,树立起昆玉河真正的京城名胜水上第一游“的形象;整合联系周边城市资源,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最具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并可借助2008年奥运的契机,使东方昆玉河”的品牌走向世界。

整个方案依据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总体要求而设计,将保护古都风貌和展示首都新形象有机结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借鉴法国塞纳河、德国莱茵河等国外著名优秀河道景观设计案例,充分发挥“水”的生态环境价值,使昆玉河水景生态走廊更能体现新北京的独特风貌。

3、规划对策

针对于以上所述存在问题,我们从景观、交通、功能3个主要方面入手,提出解决措施:

3.1 景观方面

3.1.1 士曾加亲水空间

在昆玉河整体流域的设计中,亲水空间的创造始终作为基本的目标之一被加以强调小同区段亲水空间的创造都与其周边的重要城市资源紧密联系,与它们取得必然目自然的联系,进而将这些重要城市元素整合归纳到昆玉河滨水空间中来。

如在中央电视塔的节点设计中,以龙跃澜漪“为主题,以电视塔的圆形台地为依托,通过改变或增加电视塔广场入口,围绕电视塔周围形成半径小同的圆形滨水步道,使其与昆玉河产生有机联系。

长河,玉河交汇处的绿地现状景色很好,规划道路的小利影响很大,所以将道路外移,绿地得以保留并扩大成绿岛,增加了一处宜人的亲水平台。

3.1.2 岸线多样化

现状的昆玉河近10km的驳岸,给人的视觉感受较为平淡为了给游船上的游客及两岸车辆创造美好的心理感受,我们对局部地段的驳岸进行了改造设计一方面采用软化处理的手法。创造与自然和谐的景观:另一方面。通过增加与驳岸联系的通道和观景平台,增强了亲水区域的可参与性。

3.1.3 设置景观控制点

将河岸两侧周边主要城市景观纳入昆玉河景观体系,每隔一段距离设置景观拧制点,,玉河景观富于节奏感,也使昆玉河成为展示其两侧资源的重要窗口,引领游人与市民在小断的兴奋中完成昆玉河之旅,充分展示文化积淀深厚又充满活力的城市面貌。

我们将这些景观拧制点统称分,玉十景“,使之像珍珠一样镶嵌在昆玉河两岸,并赋予其充满诗意和古典情趣的名字犷双塔玲音”丫松风竹雪州新桥酒帘州长岛虹桥州松岛草径州华市灯光州荷风曲淑州莲舟醉晚叼笙歌水楼“、”万柳叠翠“。

3.2 交通方面

本方案中,重点强调了交通流线的合理性在可行条件下,对局部规划道路进行改线,扩大亲水空间;通过地下通道、空中步道等方式,解决亲水空间可达性。在总体规划道路结构基础上,根据设计要求,大量增加地块内部步行道交通线路,同时在主要节点空间设置步行广场本次规划将水上游船线路纳入交通设计范围,在主要地方开设码头,方便游客游览出入由于蓝靛厂南路将,玉河河道与周边居住用地分隔开,规划中,在局部地段将蓝靛厂南路改道,与其辅路相邻;同时在蓝靛厂南路与其辅路间设计了30 40m的绿化隔离带,以消除改道后形成的小利因素此外,通过地下通道的设计,使周边居民能很方便地到达滨河绿地。

3.3 功能方面

本次规划的核心内容,经过严谨而富有想象力的构思,确立了“一链州六段”的规划结构,整合或新规划若卜功能结点,我们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为:“望一望、尝一尝、逛一逛、游一游”,力图通过最通俗的语表达最时尚目最具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活画卷,展现昆玉河的历史风韵与时代魅力同时达成旅游项目多元化:既有古迹参观,又设有商业、文化娱乐、酒后、会展、健身等多个项目,使得整个旅游线充满活力。

“一链”指的是通过昆玉河走廊的形成,构建一条贯穿大小景点、开放空间的景观链“六段”是这链条上的6个以水“为主题的各具特点的景观段,并根据其具体情况实现小同的功能划分,形成6个风格迥异的核心景观区域。

位于车公庄桥以南至中央电视塔的双塔碧水段“被规划为娱乐人文区,结合中央电视塔、慈寿寺塔和摩诃庵3大旅游景点,构筑兼有中国历史与现代人文特色的空间,诗词、书法、评书、古典戏剧及舞蹈等活动都将能在这里找到各自的一块空间;生活休闲区位于车公庄桥至车道沟桥的”水岸飞虹段“,规划舫状的小岛,为周边居民提供,玉河上又一处休闲、放松心情的好去处犷长河水湾段”位于车道沟桥以北至长春桥,设定为文化艺术区,艺术沙龙、艺术展示等相关活动在本段是重点;长春桥以北至远大北路的水月华市段“将以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为核心,通过广场、休闲吧和茶座等,向游客和周边居民提供良好的购物环境,成为商业游憩区犷水绿松岛段”被赋予运动生态区“的主题,在远大北路以北至火器营桥的区域内设置湿地观测、泛舟小溪、临溪垂钓等生态体验项目以及室外网球和篮球、慢跑、自行车道、轮滑等体能锻炼内容;火器营桥以北的区域命名为‘御水宫墙段”,是自然旅游区的所在,通过在颐和园外设计的商业步行街及配套停车场,形成了一个提供旅游配套服务的颐和园入口前区“望一望”即是登上中央电视塔望京城美景,展示北京风貌;接下来尝一尝“,享受玉河美食和悠闲的滨水生活;游船上坐乏了,中间再逛一逛”,在金源商贸中心感受北京时尚生活;最后抵达颐和园游一游“,欣赏御园神韵,昆玉河之旅达到。

交通方式实现多样化,水上线路通过小型游艇组织游客从河源段开始向下游游览各特色游览区,并在主要观景点设置游船码头,通过拧制游艇的吨位和马力来调节游艇与生态型河岸保护的矛盾滨汀游览线采用步行结合方式,利用蓝靛厂南路,开设电瓶车游览线,做到防洪与旅游、景观结合。沿河步行道多设置休息观景设施。

4、结语

作为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非农业人口聚集地的城市,生态化建设正成为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规划,力图通过强调有效利用及再利用地区生态环境的有限资源,从而使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成为京城口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