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激励的过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激励的过程范文1
论文摘要:学分制是一种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美国的学分制又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学分制,对于美国学分制管理历程的研究对我国高等学校学分制的进一步实行提供借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的学分制共经历了从自由学分制管理到限制学分制管理,再到完全学分制管理的阶段。整个过程表现出美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我国应该从教育理念、政府方面、学校内部都进行改革,不仅保障学分制的实施,而且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学分制以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显著特点,被认为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
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humboldt,wilhelm von,1767-1835)在自己创办的柏林大学中推行选修制,标志着学分制萌芽的产生。虽然学分制的萌芽产生于德国,但这种制度的改进、发展和逐步推行却归功于美国。因此,对于美国学分制管理历程的研究对我国高等学校学分制的进一步实行提供借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的发展历程
美国学分制管理的发展历程,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自由学分制管理阶段(1872年~20世纪20年代)
1.自由学分制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学分制是选修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872年,艾略特作为选修制的积极倡导者,在他的倡导下,德国的选课制被引入到了美国高校。可是,面对选修制的进一步推行所带来的如何计算学生毕业取得学位所必须完成的学习量的问题,学分制应运而生。
由于美国各个大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标准不同,学分制的发展非常缓慢。1884年,哈佛大学规定全部学年中都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并且取得学士学位必须获得18.4个课程。1878年,密执安大学引入选修制和四年内毕业制。1893年,华盛顿大学实行学分制,规定各学年课程的必修量。同年,耶鲁大学对第二学年全部课程进行了量化规定,要求实行“3个小时课程”。1902年,宾夕法尼亚大学首次引入学分制,规定毕业要求的是60学分。其中,1学分等于在1学年内每周授课或者朗读1小时,每周实验课2小时。1909年,华盛顿大学研究生院开始运行学分制管理,规定获得硕士学位所要求的学分为27学分,博士学位则要求72学分。
2.自由学分制管理阶段的特点
(1)统一化。自由学分制管理阶段中,各个高校都基本按照中等学生的水平统一规定了获得学位所必须要的学分数,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特别是阻碍了优等生的发展。
(2)忽视了课程的组织化。自由学分制管理阶段,每个学校都规定了毕业所需要的课程数与学分量,因此,导致了学生以修满学分为目的,选修一些各不相干的学科,获得零碎的知识,而忽视了主修课程领域的相关系统的知识。
(二)限制学分制管理阶段(20世纪20年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
1.限制学分制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初到一战时期是美国大学结构趋于完善时期。这一时期,美国开展了大学课程改革运动,对自由学分制加以限制。
20世纪20年代,各个大学开始引进独立学习模式,但是,1940年以后才得以在全国推广。独立学习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批准下,不受组织计划的限制而进行的专业性学习。它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过在具体实施当中,各个学校却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学校把独立学习当作是一门课程,计算学分;有的学校把独立学习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估的方法。
随着独立学习的引进,高等学校开始针对优等生开设荣誉课程,授予荣誉学位。这种荣誉学位的候选人要在导师指导下多做工作,并且有减少课程的权利,可以从毕业规定的课程中减去二个课程,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做独立研究。当学生注册荣誉课程时,就会收到一种大纲,说明在两年内所要修读的范围,以准备参加毕业年的最后考试。学生在最后学年参加最后考试的成绩是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可以得到学位的唯一标准。各学院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的自由。荣誉学位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刺激,但是同时也加大了优等生与差生之间的距离。
20世纪30年代,大学课程实行统考制,考察学生对系统课程知识的了解与把零碎的课程内容组织成为系统知识的能力。统考制是针对自由学分制阶段所带来的零碎课程知识的问题而实行的改革措施,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把注意力从各门独立的课程转移到主修领域上,检验教学的效率,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
为了避免学生自由选课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帮助学生整合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正确地进行选课,美国各大学引进英国的导师制,采用导师制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制度的实施极大地保障了学分制的有效运行。
2.限制学分制管理阶段的特点
(1)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不管是独立学习的引进,还是荣誉课程的开设,都要求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研究,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性。
(2)重视知识系统性。针对自由学分制所带来的知识支离破碎的弊端,各高校开始实行统考制与导师制,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课程,把注意力转移到主修课程的领域。
(三)全面发展的学分制阶段(20世纪40、50年代~现在)
1.全面发展的学分制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由于美国高校的大面积扩招,吸入了各个不同阶层的大学生。为了能关注到各个不同阶层学生,以前主要以时间和地点为关注点的学分制有了新的发展,它的职能也有了改变。在此阶段,对于学分制的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一是对成人以前的学习经验或生活体验成果进行评价进而认定学分的方法。这是依据考试或审查而获取学分的方法,就是指不接受传统的课堂教育而参加全国大规模的公认的考试机关提供的各种能力考试,从而取得学分进而获得学位和其他资格证书的形式。
二是提供以校外教育为基础的校外学位课程。这是根据审查而获取学分,以与之相关的多种多样的实践形态而存在,是对成人以前的工作和各种活动的经验进而认定学分的形式,这是大学为了吸引成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改革方法。
2.全面发展的学分制管理阶段的特点
全面发展的学分制管理阶段的特点就是关注了成人之前的经验,把成人之前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体验成果都纳入到了学分的评定当中来,大大扩大了学分制的评定内涵,更进一步关注到了不同阶层的学生。
二、美国学分制管理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从美国学分制管理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学分制管理是一种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强调统一性,到强调主体性;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从评价方式的一元化,到多元化。美国学分制作为世界上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其学生的高度自主而凸显其优越性,其中不乏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美国学分制管理的发展过程,是越来越凸显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从人的个性出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无视学生个体的存在、培养统一规格的观念,因此我们应该及时的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将每个学生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发展欲,理解尊重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空间,充分调动人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构建适合学分制生存与发展的社会资源
1.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
首先,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应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政府力量应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为学分制的发展提供契机。
其次,社会劳动人事制度是社会需求与高校培养人才之间的一种调节机制。而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我国的人事制度表现出明显的僵滞特征。因此,政府应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把选用人才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企事业单位,取消毕业生就业时限和地方户口保护制度,公平竞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学分制的改革提供外部保障。
2.完善学校学分制管理
首先,合作是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校文化基础。美国高校学分制之所以在国际上得到一致的好评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合作文化”,即校外合作与校内合作。校外合作是指学校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社区教育以及各种工作场所的联系,建立广泛的合作网络,开展教学合作、资源共享、学分认定,共同帮助学习者完成特定的学业;校内合作是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建立高认同感的、互信、互助的合作关系。“合作文化”不仅使学校受到各种力量的支持,而且也有助于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保障了学分制的积极作用的发挥。
其次,建立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美国高校的学分制管理中,自主学习是其非常重要的的转变。学分制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鼓励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学习正是与学分制的这样作用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实施学习方案,确定学习进度。
第三,完善导师制度。由于考虑到高校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自我认知能力不强,美国高校中的学分制管理中建立了完善的导师制度,由导师来帮助指导学生选择课程,完成学分。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导师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学生们都基本上是盲目地选择课程来修满学分,背离了学分制建立的初衷,因此,建立完善的导师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最后,应建立获取学分的多种渠道。美国任何学生除了可以在大学修得学分以外,通常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获取学分和学位,一是因学习之前所学的知识而获得学分,包括成功通过能力测试;个人生活和工作经历的价值;完成由工厂、政府、企业等机构提供的教育课程。二是采用非传统的教育方法,如函授学习;合作教育;学习契约;以及像电视一样的大众传播技术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校学分制的进一步完善。而我国学生除了在校获得学分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什么途径。因此,美国的这一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高校要真正实现学分制及其弹性学制,就必须建立多种渠道,使学生不仅仅再局限于学校内部来获得学分。
学分制作为一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的制度,有许多优越性。然而,我国由于生产力相对较低,高等教育发展较晚等因素,决定了学分制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虽然,我们不能照搬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合理利用美国的成功模式,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出适合中国的学分制形式。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管理学激励的过程范文2
关键词:体育教学 风险 风险管理
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很多负面的影响。为此,当前各个学校将安全工作视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本文就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了研究,以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即使在事故发生的情况下,也可将风险降至最低点。
1 风险定义
风险是指在一定情况下有关某一事件的不确定性。用概率描述,不确定性是指基于某一事件发生的结果的概率,它介于0和1之间。当某一事件结果发生的概率是0或1时,说明该事件确定发生或确定不发生,因而就没有风险。风险既可以是积极结果,即盈利的不确定性,也可以是消极结果,即损失的不确定性。而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评价,对风险有效地控制和妥善处理,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办法。
2 体育教学中的风险控制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应针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风险规避、损失控制以及风险转移。
2.1 体育教学的风险控制
对体育教学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之后,体育教学的风险管理人员必须根据体育教学风险的特性及其潜在影响,并根据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规划并选择合理的风险管理对策,以减少体育教学过程中风险的潜在损失和提高对体育教学风险的控制能力,从而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一般来说,风险控制主要有风险规避、损失控制和风险转移。
2.1.1 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风险管理者主动采取措施放弃原先承担的风险或者完全拒绝承担风险的行动方案。风险规避是一项有意识不让个人或者单位面临特定风险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规避是将风险发生的概率减低为零。风险规避是各种风险管理技术中最简单的方式,同时也是较为消极的一种方式。
2.1.2 损失控制
风险规避在风险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风险管理的措施之一,损失控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损失控制是指风险管理单位有意识地采取行动防止或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损失控制有两方面的含义:(1)防止损失的发生。损失发生之前,消除损失发生的根源,并减少致损事故发生的概率或者消除损失发生的可能性。(2)减少损失的程度。风险事件发生后,减轻损失的程度,可以抑制损失。一般来说,减损计划和减少损失后果的计划和损后救助计划,这几种措施都可以减少和控制损失程度。在体育教学前,根据风险的识别并针对具体的活动列出有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具体的措施,可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应制定出相应的风险发生的紧急控制预案,以把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2.1.3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这里主要介绍保险转移。保险是保险人提供转移风险的工具给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保险也是一种分摊风险和意外的方法,一旦发生意外损失,保险人就可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保险是风险转移的一种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风险都可以用保险的方式转移风险的。一般来说,保险人承保的是纯粹风险,然而并非所有的纯粹风险都具有可保性,风险具有可保性是风险转移的重要条件。
3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3.1 在体育课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不知道掌握力度和分寸,很容易因碰撞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要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的发生。通过及时地教育和随时地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警觉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
3.2 课前考虑要细致周到。
对不同教学内容易发生不安全情况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针对性的防范。如跳的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容易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损等,那么就得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地准备活动,预先想到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组织管理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如徒手练习时人不要站得太挤;器械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练习,学生和器械都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使用和练习,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的安全。
教学内容要求要合理,技术动作难易程度得当。教学中我们知道难度过小对学生没有挑战,也不利于帮助他们的身体发展;难度过大对他们既难掌握又会失去自信,心理会产生障碍,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要求并引导教育学生,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应及时纠正。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动作,错误的动作往往是最容易导致身体损伤的,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变成安全隐患。所以教学中对不合理的动作应及时地指导和纠正,以防对身体造成损伤。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教学。
3.3 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常见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另外教师还应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这样遇到问题可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急救处理或治疗,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
3.4 购买保险,转移风险。
管理学激励的过程范文3
中图分类号:TN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4-0000-00
1、引言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实训环节和工程中心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实训资源利用不充分,在现行管理模式下实训设备配套的软件、使用说明及其他文档由实训室管理人员管理,导致一些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设备利用率低,使用不充分;系部管理人员很难对本系实训教学情况动态掌握;教师、管理员和学生之间仅仅是上课时的见面,缺少必要的信息交流;学生在上实训课之前无法了解实训的任务、实训目标、实训步骤以及实训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充分运用校园网,适应新的管理环境和管理要求,院系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适合当前管理模式的、功能齐全的基于过程管理的实训室管理系统,通过开发该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各单位实训室管理的水平,提高实训教学的效率和促进实训研究的开展,达到实训室高效、有序、网络化的管理,还可以为整个学校甚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教育信息化提供相关信息资源,从而促进整个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
2、系统功能
基于教学过程管理的实训室管理系统主要包含实训室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类角色,每一类角色对系统的要求不同。通过对各类角色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区分共有需求和个性需求,系统可以分为实训室使用管理、实训教学管理、实训答疑、实训室人员管理、实训室开放管理、实训耗材管理、实训教学资源库及系统管理8个主要功能模块。
3、系统的主要功能设计
3.1实训室使用管理
此模块主要有实训室总体信息,如实训室信息、规章制度、实训室申请、实训室申请审核、实训室课表、实训室使用管理及实训室设备管理。
3.2实训教学管理
该模块针对整周实训、课程实践实训、生产型实训三种不同该类别的实训,从实训的课程管理、实训的计划管理、实训过程管理、实训监控及实训考核等环节进行实训教学管理,有力的实现了实训各种不同类别的实训的计划与实施的结合,实施与过程监控的结合,做到了实训依计划实施、实施过程的得到有效监管、过程考核信息化的目的。
3.2.1 课程登记
课程录入: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及教务系统课程运行安排进行录入实训课程和实训课表信息;实训资源上载:以往在上实训课程这前,首先要到实训室管理员处咨询实训安装了哪些软件,如果没有安装,还得把软件拷到实训室管理人员。实施了这个信息系统,就可以通过查询实训室信息了解实训室软件安装情况,如果没安装课程所必须的软件,就可以通过这个功能将需要安装的软件上载到系统中,供管理人员下载安装。配套软件上载:实训室的管理人员在安装了相应的软件后,把支撑软件的状态置为已安装状态,以让实训教师了解具体的安装情况。
3.2.2 实训计划
计划制定:实训老师在登记了课程之后,按照以住手工制定授课计划的方式把其中的实训计划登记到管理系统中;计划审核:实训教师在登记了实训计划后,在系统中由相应的教研室主任和院系领导进行审核,一量审核通过,实训老师就无权在系统中随意的变更计划,同时院系也按这个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的监控;计划变更:实训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可能一些未知情况需要变更计划,需经得相应的教研室主任和院系领导同意后,方可生效,同时生成计划变更记录,用于以后的查询。
3.2.3 实训过程管理
制定任务:制定每次计划的实训指导书,供每次学生实训之前参考,为实训任务主要的资源之一;学生预习:实训项目预习就是学生对老师上载的实训资料在线或下载进行预习,了解实训的目地、实训的步骤、实训需要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预习检查:对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就是通过系统去检查学生是否登陆了系统,下载了相应的资料没有。以及通老师课前提问来得到预习的成绩;教师考勤:提供对实训任务的当前考勤管理,记录学生日常出勤情况;实训记录:实训项目记录主要针对每次具体实训任务,从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个角度进行日志记录;学生日志:填写学生实训过程的实训情况,如任务完成情况,实训任务小结等;教师日志:教师从指导实训的角度填写当前实训过程情况记录,如学生总体完成实训任务情况,当前实训的任务的小结。
3.2.4 实训监控
实训计划跟踪:系部根据实训教师的计划情况,对教学活动进行监控,并对相关的考核情况记录到系统中,作为对实训老师的一种考核;实训过程跟踪:系部根据实训教师的计划情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如实训是否正常启动、实训过程环节等过程进行动态跟踪。
3.2.5 实训考核
学生实训成绩:提供在线的实训成绩查询;教师评阅记录:提供教师在线评阅实训报告或者针对本次课程实践实训进行成绩评阅,为学生动态查询考核结果提供服务。
3.3实训室开放管理
实训室开放类型:大型仪器开放、教师实训、学生个人自主实训三个部分。
3.3.1大型仪器开放
对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开放服务信息、预约情况信息等网上与查询,以及校内校外用户开放服务申请与审批等管理功能。同时还能实现对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登记与查询、记录了仪器的使用机时,收费、培训的人员数等信息
3.3.2 教师实训
任课老师按照实训室的时间空余情况,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定计划外的实训项目,旨在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指定实训时间、实训场馆、指定班级、定制批次、学分评定、确定时间。申请上报教务主管部门审批后转发至实训室管理处纳入实训室的排课系统中。
3.3.3 学生个人自主实训
实训室管理人员应对学生个人申请申报的科技活动型、加强技能型或自主创新型的实训给予大力支持,及时进行审核受理并安排合适的时间、场馆,督促其自定实训方案,创建实训项目名称,安排实训指导老师,保留实训记录。
3.4实训教学管理
实训教学资源库模块能够以链接、内容粘贴或者附件的形式收集实训教学资源,实训资源库的组织架构设计以及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不能以传统的学科体系为依据.而要以实践行动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对实训实践教学的过程支持。资源库从应用层接入学生类用户和教师类用户。
3.5实训耗材管理
主要功能为耗材基本数据维护、耗材领用、耗材情况统计、耗材数据组合查询、耗材库存查询及耗材盘存管理。主要用于耗材管理,主管部门可以随时了解实训室耗材存量及消耗。
3.6实训答疑
系统以实训课程为主题,提供实训过程的教师,学生,实训管理人员多方互动环节。主要提供答疑模块,资源评价模功能。当学生可以根据进行提问,系统首先自动在问题库中进行检索,搜索到符合学员问题的信息,自动提交给学生;当没有检索到问题时,系统将问题提交到问题库,由其他知道解答的用户进行回复,解答后的问题会自动进入问题答案库,当学员再提类似问题时,系统将自动解答。
4、结语
通过对基于教学过程管理的实训室系统的探索、研究和应用,提高实训室的管理水平,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计算机专业实训课教学改革,培养实践创新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实践表明,该模式对其他同类高校实训室信息化管理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巧真,徐全富,景作亮 等.浅谈化学实训室的信息化管理[J].中国轻工教育,2006(F12):53-55.
[2] 李 惠,廖炼忠,郭磊.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规范的建立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17-119,127.
[3] 陈 姗, 陈润恩, 栾长萍 等. 高校实训室网络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 8): 93-95.
[4] 叶含笑.基于网络的小型助学平台设计与实现[J].中国校外教育,2009(7):166-167.
[5] 潘雄飞,赖天华.对高校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索[J].石油教育,2006(1):100-102.
[6] 曲学楼,王富昕,白旭光 等.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多方位改革[J].实训室研究与探索,2009(5):136-139.
[7] 修有才,蔡 贺.实训室信息化管理与发展[J].甘肃科技,2006,22(2):33-34.
管理学激励的过程范文4
绘图板是设计、绘图用的工作平台,主要用于工程、设计、测绘、地质、服装等领域。传统的绘图板材质有木质、合成材料等。
1 木质绘图板优缺点
现在的大学教育的绘图学习中虽然逐渐的趋向于电子化、多媒体化教学,但采用手绘制图仍然是作为学生入门最基本的一项学习绘图的手段。木质绘图板一般只有A0、A1、A2这三种规格:A0(即大号)的尺寸约为1200×900mm,A1(即中号)的尺寸约为900×600mm,A2(即小号)的尺寸约为600×450mm。
1.1 木质绘图板优点
(1)画图比较直观,能够让学生更直接的了解画图需注意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根据所需画图的资料来选择图纸和图板,将图纸在图板上固定后进行作图。在作图过程中及出图后,能够直观的反映出机械物体等的物体形态。能让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更明确的了解所画物体的结构、装置、各方面的连接等。
(2)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得到实际操作的经验。手绘画图能够让学生对照参照物,按照规定的比例大小进行作图。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发现作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改掉错误的作图方式。
(3)能够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图形设计的过程中,将构思好的思路反映在图纸上面的过程,也是一个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过程,不断的对完善自己的初步设计。
1.2 木质绘图板缺点
(1)作图的区域小。由于绘图板和图纸的大小限制,如果需要绘制较大的图时,需要分别绘图,不利于图纸的整体性。当作图需要更多的细节处说明时,难以在同一张图纸上表达出来。
(2)效率较低。因为使用绘图板画图需要学生一点一滴的在图上进行作业,使用较多的工具,比如三角尺、圆规、T型尺等,工序复杂。如果发生错误,修正起来困难。而计算机制图却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3)绘图质量因人而异,不能达到统一的标准。因为每个的人的学习程度和经验的不同,绘图的准确程度存在较大的偏差。还有对于图纸的标注因为字体的差异、书写方式的不同,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
(4)图的立体性差。使用木质绘图板作图时,一般采用主视图、俯视图、侧视图和剖面图等,不能更好反映设计的立体效果。
(5)管理困难。图板和图纸的管理在学习工程中比较混乱,占用的空间大,容易损坏等问题严重。
2 木质绘图板的管理
由于木质绘图板的材质的原因,需要制定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管理措施。
2.1 保存中的管理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保管木质绘图板的器材室,由专人负责。
器材室必须配置防火设备,以预防火灾的发生。每个绘图板按编号进行标号,按照编号分别牌坊整齐,并建立绘图板在库登记册,对现在器材室以及借出的绘图板进行登记,及时的更新信息。
2.2 使用中的管理
当学生需要使用木质绘图板时应以班为单位提出申请(如有特殊需要,个人可向绘图板管理处提出申请),经绘图板管理处审核后,按相应的人数取出画图板,有班干部前来领取。
领取画图板时应在绘图板借出登记册上在绘图板标号后填上每个学生的学号,一个绘图板对应一个学生编号。在绘图板借出期间,每个学生对其绘图板负责。学生使用绘图板过程中不允许外接他人,如果绘图板有人为损坏需进行赔偿。
2.3 绘图板保养
(1)不要放在很潮湿和很干燥的地方,前者容易长毛,后者容易裂开。如果在北方,不要对着空调直吹和暖气口吹。
(2)不要放在阳光下暴晒,所以注意不要放在窗口。
(3)不宜放置于明火、火墙、火炕、火炉的附近。
(4)不宜用带水的毛巾擦拭,宜用含蜡质的或含油脂的纯棉毛巾擦拭为佳。
(5)平常根据室内干净与否,经常用用干棉布或鸡毛掸子将佛像上的灰尘掸去,切忌用带水的毛巾擦拭,这样会使绘图板过于潮湿,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使绘图板产生变形。
3 结语
(1)虽然现在电子技术的发展迅速,但是木质绘图板在大学的开设绘图课程的专业中依然有很大的作用,可以作为大学生初步涉及工业、机械、测量的绘图的垫脚石。
(2)在木质绘图板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实行一人一板负责制,并对绘图板进行日常的保养。
参考文献
管理学激励的过程范文5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人身伤害现象频频发生,给学生家庭造成严重打击,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强对大学生人身伤害的预防:一要从大学生容易发生人身伤害的环节入手,制定相关教育管理制度;二要充分发挥学生、学生干部和教师的作用,构建信息反馈机制;三要建立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过程管理;意外伤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11-0062-03
近年来,由各种原因引发的大学生人身伤害事件屡屡见诸各类媒体,而事实上媒体所报道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因各种原因并不为公众所知晓。频发的大学生人身伤害事件不仅使学生家庭遭受沉重打击,影响家庭和社会和谐,也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避免或减少大学生受人身伤害成为全社会尤其是高校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拟从过程管理的角度出发,从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就大学生人身伤害的预防作一些探讨。
一、过程管理的概念
过程管理是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强调的管理方法,它主要是对企业管理当中的每个节点进行质量控制,通过对每个过程细节进行控制管理,从而达到全面质量管理。它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检查)和过程改进(处置)4个部分,即PDCA(plan-do-check-act)循环,又称为戴明循环,是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在休哈特统计过程控制思想基础上提出的。[1]过程管理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避免管理中断,强调的是对“过程”而不是“流程”进行管理。就学生教育管理来说,过程管理通常包含目标导向、激发动机、行为调控、结果反馈四个环节。过程管理所包含的管理理念正适合于繁杂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预防学生人身伤害事件工作中如能合理地加以应用,必将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主要通过目标管理来实现,这种管理模式在高等教育精英教育阶段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社会环境和大学生的群体特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单纯的目标模式已不能适应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而与目标管理相比,过程管理则能较好地适应这种变化,一是过程管理强调过程中的管理,当学生的行为刚偏离设定目标时,即进行干预或调控,增强了调控的强度,避免了目标管理过程中的“一棒子打死”的现象;二是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使学生的行为总是指向管理目标,而不至于出现过大偏差;三是重视过程教育,从而发挥教育与管理的双重职能;四是重视过程管理的同时,不忽视结果管理的效能,尤其是在管理的小循环体系中更为重视结果的反馈和调控。
二、大学生受人身伤害的主要因素
根据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生伤害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与社会上一般的人身伤害事故相比,大学生人身伤害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主体对象明确,为在校大学生;二是时间明确,是指在校学习或是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期间,三是地点明确,是指学校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特定场所,包括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大学生人身伤害原因很多,结合高校学生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由学校自身管理与建设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如教学、生活设施不完善,体育设施破损、老化、损害,消防设备安装不到位,管理人员违反各类管理规定等造成的伤害。如,2010年6月20日,南京某高校一学生就在宿舍洗澡时触电身亡。[2](2)学生个人、家庭等自身方面原因造成的人身伤害。包括个人身体原因,如患有先天疾病;情感原因,如恋爱受挫;心理原因,如心理障碍;家庭原因,如来自家庭的各类压力太大等等。如,2011年6月,南京某高校一学生因情感原因,在宿舍的晾衣架上上吊自杀。[3](3)学生擅自违反校纪校规造成的人身伤害。包括违章用电、夜不归宿、打架斗殴、不假外出等。如,2008年,上海某高校学生因违规在宿舍使用热得快引发起火,导致4名学生跳楼身亡。[4](4)学生安全防范不当,安全意识淡薄弱造成的人身伤害。包括交友尤其是网络交友不慎、防范意识不强陷入传销组织、防护措施不当导致运动中人身伤害等等。如2009年,江苏常州某高校一毕业生因被骗进入传销组织,被限制人身自由后跳楼身亡。[5]
三、基于过程管理的大学生人身伤害的预防对策
大学生人身伤害往往都会给所在家庭和亲友带来沉痛打击,不利于家庭、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虽然大学生人身伤害在所难免,但却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或是降低人身伤害所造成的影响,而过程管理则能较好地达到这一效果。
1.从大学生容易发生人身伤害的环节入手,制定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
高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分析大学生容易发生人身伤害的环节。其中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旷课。学生旷课从事其它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如传销、商业活动等,是诱发人身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强对课堂的管理,严格课堂考勤,严格请假制度。要选拔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的学生骨干或是学生党员担任考勤人员,并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
二是夜不归宿。目前高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集中住宿,这种方式便于管理,能较大程度地防止各类意外,而学生夜不归宿则使得学校无法掌握其行踪,容易诱发各类事故。对夜不归宿的同学一定要求其提前履行相关手续。笔者所在学校就规定,学生如不在校居住,必须由其本人提出申请,经家长签名同意后方予以批准。
三是宿舍违章使用电器、明火等。学生宿舍人群非常集中,一旦违章用电或使用明火容易酿成大祸。如今电脑、手机以及各类电子产品在大学生中都很普及,需要用电的设备非常多,而宿舍插座往往不够用,便有同学使用接线板,这些接线板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同学无人充电,或是使用电热毯、热得快、电磁炉、电吹风等设备,这些都容易引发意外。
四是不假离校或是虚构理由离校。学生中存在擅自离开学校或是虚构家庭红白喜事等原因离校,而实际却是去会网友、参加同学聚会、加入传销组织等。如,2009年,南京某高校一学生向学校请假回家,但实际并未回家而是会高中同学,最后被传销组织控制。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所在单位就规定,学生凡是离开学校的,不论什么原因,除履行请假手续外,均要求班主任或辅导员与其家庭取得联系,核实情况并征得同意后方予准假。
五是心理健康问题。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明显增加,一些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尤其是在春秋两季心理疾病的高发期。因此,高校一定要注意排查,积极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制定应对因心理问题引起意外的预案。
2.充分发挥学生、学生干部和教师的作用,构建信息反馈机制
针对学生容易发生人身伤害的环节制定好相关规章制度后,要真正发挥过程管理的作用,关键在如何执行制度,而执行制度的关键又在于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就目前高校而言,一名辅导员往往要管理好几百名学生,光靠辅导员根本不可能及时掌握信息,而班主任则多为兼职,有些高校甚至根本就不设班主任,因此信息反馈不仅要依靠班主任、辅导员,还应充分发挥学生、学生干部、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积极构建信息反馈体系,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是构建学生旷课信息反馈体系。每个班级都应指定一名责任心强的党员或主要班干部如班长、团支书,负责班级考勤,每天向辅导员报告班级出勤情况,这样就便于辅导员及时了解班级情况,即使有学生不假外出,也能在第一时间知晓,而不是等到出现意外情况后才发现。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同学之间会碍于情面,难免会出现漏考或包庇的现象,因此还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作用,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采取点名或其他方式,如现场作业、数总人数并要求考勤人员提供缺勤人员名单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考勤,如发现异常情况,任课教师应主动与班主任、辅导员联系。
二是建立夜不归宿反馈机制。宿舍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大学生夜不归宿的检查,并及时将检查结果通报班主任和辅导员。此外,各班主任也要在班级培养学生“线人”,利用发达的信息优势,如手机QQ、短信、飞信等形式及时告知班主任或辅导员,为便于他们开展工作,当班主任、辅导员得知信息后,不必亲自去过问,以免引起告知者和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可以通知宿舍管理员去查询,从而使得学生夜不归宿信息能及时掌握。
三是建立心理危机反馈机制。每年新生入学时,高校都应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班主任、辅导员可通过测试结果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此外,还要发挥特定人员,如他们的好友、室友、同乡等,或是班级党员干部的作用,一旦发现这些同学有异常表现,则要求其在第一时间报告班主任和辅导员。
四是建立班主任、辅导员宿舍巡视制度。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宿舍所表现的是其学习生活中最真实和自然的一面,班主任、辅导员经常下宿舍既能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况,便于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也能及时掌握各类异常情况。比如,南京林业大学就规定了班主任、辅导员下宿舍制度,并取得了很好效果。
3.建立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就是根据所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反向行为及时进行干预,促使其向正向转变,防风险于未然。就预防大学生人身伤害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一是严格执行既定规章制度。过程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管理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非常重要,当合理的规章制度制定、相关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并被核实后,必须严格执行制度,对违纪违规的学生,坚持按规定进行处理。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处理结果都要以书面的形式告知学生,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在全体学生中进行宣传,以起到儆戒后来的宣传效果。比如,笔者所在的单位,就对旷课但尚未达到校纪校规处理的学生,视情况予以通报批评、警告、严重警告等院级处分。这一方面能及时提醒教育学生,另一方面又能使其尽早“悬崖勒马”,避免酿成大错而受更严厉的处分。
二是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班主任、辅导员根据各种信息反馈(如新生心理测试,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等)结果,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关注和心理辅导,对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要建议其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授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或去医院治疗,对情况严重的应劝其休学治疗。现实工作中,很多学生本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也不愿接受心理辅导或治疗。此时,学院必须与家长进行沟通,要么劝其休学治疗,要么由家长陪读,同时学院要与家长签订责任状,以书面形式明确各自对相关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三是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高校的成功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虽然,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如今的大学生大都已年满18岁,具备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现实都表明,这一点往往行不通。学生在校稍有任何人身损伤,家长通常都会将责任全部推到学校这一边。尤其是在不了解其子女日常在校表现的情况下,突然知道伤害结果的家长与学校间的矛盾会更加激烈,甚至引起。因此,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尤其是对“问题”学生,学院一定要将其在校表现特别是他们的各类违纪违规现象第一时间告知家长,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子女的在校表现,另一方面也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班主任、辅导员在履行告知义务后,还应做好相应的记录,对于要求家长来校沟通的,学院还应做好与家长的谈话记录,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及希望家长配合的内容如实告知,并由家长和学院双方签字认可,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这既符合过程管理的要求,也能在必要的时候维护学校合法利益。
四是要重视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由此可见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交流是一门艺术,良好的交流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全体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尤其是班主任、辅导员不光要落实相关规章制度,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践证明,只要班主任、辅导员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学生通常都能积极主动地改进不足,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合理有效的沟通是实施预警干预的有效方法。
过程管理的理念对预防大学生人身伤害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其中的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工作不到位,其作用都会受到影响。要预防和尽可能地减少学生意外伤害现象的发生,不仅需要班主任、辅导员的努力,学校其他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家庭都要密切配合。相信随着过程管理理念逐步被高校所接纳,大学生人身伤害现象必将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百度.过程管理[EB/OL]./2011-06-23.
管理学激励的过程范文6
关键词:财务管理;工作过程;项目教学
财务管理课程在会计专业课中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学科体系中起着衔接一般经济理论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的中介作用,是一门应用理论课程。在高职会计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课堂提问观察以及对考试卷解答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还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上,而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的种种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即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按照财务管理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具体做法是:把财务管理课程按工作过程分解成几个大的项目,每个大项目下又分成若干个小项目,每个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学习任务。其目的是鼓励学生在认真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终生学习的习惯。
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被激发,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查找资料求索知识,由独自啃书本变成同学互相讨论动手实践完成项目任务,学生易产生成功感,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
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过程进行调查分析,并对会计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分解,以一个财务年度为例,把财务管理工作过程大致分解为: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一财务预算与控制-财务状况分析七个模块。分解时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做好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的整合。强调以过程性知识为主将陈述性知识贯穿在过程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中。如财务关系可以在筹资和分配环节增加案例分析,采取分组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理解财务关系处理的原则和技能,这样可以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也彻底改变陈述性知识单独设置章节而使教学苍白、枯燥的状况。
2.做好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序化教学内容并非弱化理论知识,而是将必要的理论知识贯穿在实践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如资金成本可以贯穿在筹资管理的教学过程之中,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可贯穿在投资管理、筹资管理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通过分组完成项目任务来理解时间价值的应用,老师组织项目成果展示会,在各组项目成果的汇报中修正自己的不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做好过程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设计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管理教学内容的中心,它的设计效果决定着整体教学设计的成败。可以通过财务管理典型工作程序、采用项目教学法,应用任务驱动和模块化的案例教学、模拟实训及讨论会等方式来达到目的。在教学内容上还应避免过于冗长、繁琐的理论探讨,多设计“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等内容,尽量少设计“是什么”和“为什么”。
二、项目教学步骤的设计
1.精心设计项目任务。精心设计项目任务,是开展项目教学法的前提条件,“项目任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项目”的设计、内容的选取非常关键。项目任务应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工作过程中必需掌握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并且项目任务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等特性。例如在学习“货币的时间价值”之前,教师先设计一个项目任务让学生思考:“某一学生家庭看中了市区一套房子,现价40万,由于经济原因只能首付20万,其余向银行贷款(贷款利率0.6%),如果想在15年内还清,至少每月应支付银行多少钱?”这个项目很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会很感兴趣地采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时教师及时引出本节的教学内容(货币的时间价值),告知学生:现在的1元钱与15年后的1元钱是不等值的,然后再指出现在的这个项目待我们学了相关的知识后才能来解决,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学习,就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求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适时引导、分析项目要素。每一个项目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项目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老师适时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比如在讲授筹资管理资金成本这一内容时,我们设计了“学生毕业后合伙开办小型企业,如何才能实现企业发展并产生利润?”的项目任务,学生接受项目任务后,需讨论确定开办何种性质的公司、经营范围是什么,然后调查了解企业应如何注册,创业启动资金需要多少,同时了解筹资渠道和方式的选择等等具体问题。老师针对学生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利用所学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互动合作、完成项目计划。实施项目教学,进行项目实践,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要实现该教学法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协作学习”是关键。因此,在项目实践中应重视互动合作,它包括“师生协作”、“生生协作”,活动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以5~8人为一组,每组设立“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和落实项目的安排,小组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在项目经理的指挥下,对各成员进行分工。例如:设计能力强的负责整体项目的规划,外向、活泼的学生可以进行信息的调查、资料的收集,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可负责完成报告的课件设计,成绩好的可以进行数据的分析和预测等,每个成员完成的成果与全体成员共同分享。
4.项目成果汇报评价,体验成功快乐。项目成果的汇报、学生的自我总结、项目完成的评价是项目教学法的最后环节,也是中心环节。项目结果的好坏、成功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项目实践的过程,通过项目活动学生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理解和深化的,这些都需要进行项目成果汇报,通过各组项目成果汇报交流,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动力。
同时要做好对学生项目活动过程的评价,这也是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将本课程的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过程性考核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交流合作程度评分,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项目活动过程中去,形成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项目教学的教学效果
1.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提高。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任务为主导,项目是经教师精心设计或学生自己提出,贴近生活,实用性强,学生的思维容易被唤醒,通过合作互动完成了项目任务易产生成功感,使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项目教学重视活动过程,实践与理论高度结合,教师在活动中起到引领、辅助作用,使学生从以往的纯理论说教的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
2.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培养。项目教学中每个项目成果的完成,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个或几个理论知识点,而在于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各项思维素质的养成,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3.学生的学科成绩保持优良态势。以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一般是通过考前死记硬背来对付考试,“记得快,忘得也快”,通过项目教学法,学生在实践与理解的基础上能较轻松地掌握知识,并能形成长期记忆,基础知识变得扎实,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很多。
4.教师的自身素质得以提高。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极大促进了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以往教师凭一本书、一本教参上课的状况得以改变,备教法成了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并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也相应得到了提高,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以及国家近期经济改革的动态来充实教学资料,与时俱进才能完成教学改革的实施。
四、项目教学实施过程的思考
1.项目的实施过程要完整有序。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前,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主要包括:对新知识中重点内容的讲解,最好是通过简单的例子用实际操作的方法进行;对项目具体实施的解释,让学生明白即将要完成的项目是什么;适当地提醒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除此之外,布置项目的老师对项目实施过程应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
2.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项目教学中来。在项目教学中,要注意优、差生的组合,以互帮互学的形式进行项目分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干并要求有自己的设计结果,在指导教师的主持下找出同组学生设计较满意的结果使用,最后通过评议来取舍。
3.教师教学角色的真正把握。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导学的角色,教学重心从台上转到台下,不能认为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才是教师的本分。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并不只是一个摆设,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项目后,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进一步完善项目;在项目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点评优秀项目,让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4.项目教学法必须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项目教学法也是如此,它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业基础、不同的素质来设计,也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开展,更应与其它教学手段相结合,比如“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都是很适合专业课教学的,只有多种教学法交替使用,才能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学生学习兴趣持久,教师的教学重任才能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