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1
关键词:企业培训;课程体系;构建
企业培训工作的目标是使员工胜任岗位,满足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同时满足员工自我成长需要,无论何种培训体系,从资源的角度讲,培训课程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培训课程体系是指由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和一定关联度的培训课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一、课程体系的概述
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广泛传播,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发展与深入,而作为企业培训体系重要成部分的课程体系,在企业人才培养与战略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培训课程,培训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很多企业开展了大量的培训工作,但是效果不甚理想。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一套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作为指导,培训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连续性,与企业发展和员工素质要求不匹配,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与培训对象之间、课程与培训计划之间缺乏符合员工认知规律的层次性、递进性,体现不出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内在相互联系,无法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真正有机结合。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培训课程不仅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员工素质的提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需要构建科学、规范的培训课程体系,使企业的培训工作系统化、专业化,使企业员工获得相应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
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课程体系架构包含三个基本维度,即业务类型、岗位层级和课程功能。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必须明确企业课程类别划分及培养目标设定、定义所有课程方向以及寻找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基本原则是课程要与员工职业发展相结合,根据企业对员工的价值判断和职位任职素质的要求,将员工划分为不同的职位层级,员工在哪个级别,就接受哪个层面的培训,接受了哪个层面的培训,就至少应该有往那个级别发展的倾向和可能,两方之间不能错位。
2.培训课程设计
依据课程体系设计思路,进行如下设计:
(1)基本知识技能。指要求企业全员掌握的通用知识和职业化技能,如企业文化、制度、沟通技巧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员工具备一名职业人的基本素养。
(2)专业知识技能。指各个具体岗位在不同发展阶段要求员工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一般可以分为人、财、物等等多个类别,同时每个类别可划分不同等级,每一级均有对应的知识技能要求。
(3)经营管理知识技能。指针对各级管理人员所需的领导和管理相关知识技能,如激励、团队、绩效、战略、变革等方面,一般按照员工在管理工作中的级别,对应划分初级、中级、高级,分别配置相应课程。在培训课程体系设计上,既要考虑培训目标的制定、又要规划教学与培训形式、设计制作培训教材,还要考虑培训类型(是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脱岗培训,还是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与培训的方式(是课堂培训、现场培训、自学,还是在线培训、拓展培训),一定要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
3.培训课程配置
课程配置不是简单的拼凑,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常见的课程配置方法主要有三种:
(1)立足于能力胜任理论的课程配置。是根据不同管理级别进行分级,根据各级人员要达到的水平目标提炼出能力胜任模型,据此构建各层级相对应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将公司目标予以分解,提炼出各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并分别推导出所需的培训课程。企业通过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能够有效地根据能力差距推导出员工的培训需求,制定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计划,促使员工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到各类培训活动中,逐步提高职业竞争力,实现职业发展。
(2)立足于科学管理的课程配置。如:某生产岗位标准化操作规程。这种课程体系以能力和实践为中心进行课程开发,将具体工作行为进行分解,每一个分解后的单元形成一个课程。其优点是以实践为中心,模块化学习,易于按需培训,缺点是把能力看作孤立行为,缺乏系统性思考。
(3)立足于基本工作任务的课程配置。是将人的能力成长由低至高依次分为若干阶段,如:初学者、熟练者、专家,根据每个阶段的能力需要设计出能够反映工作整体的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培养实现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而开发课程,各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汇总后,形成课程体系。这种体系培养的不是碎片式的工作技能,而是包括分析、计划、实施与评估过程,反映工作整体的完整行为能力。
三、课程体系的运行
1.领导重视,统一认识
首先课程体系建设工作需要得到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员的统一认识才能顺利完成。其次必须不断强化员工的培训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让员工明白培训不仅事关员工的自身成长,更是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培训管理部门应成立项目小组,集中人力,整合资源,调动相关人员特别是各岗位的专业技术骨干积极参与,引发大家对课程体系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推动课程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2.形成动态管理机制
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及业务转型发展等因素,企业的培训课程体系必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体系,而非固定不变。课程体系应根据战略目标企业和业务发展实时进行调整,使其真正发挥推进岗位绩效改善和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3.要重视企业内训师队伍
课程体系构建完成后如同机器需要经常保养一样,经常需要对课程“ 拆装”和“ 修补”,不断完善更新才能保证其活力,否则只能是一个“花架子”。而课程体系的适时更新、完善可以利用的人才重要资源便是企业内训师队伍,内训师不仅是内部课程的主要构建者,也是内部课程在使用中的完善更新者。要确保企业内部课程体系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必须选好、管好、用好企业内训师队伍。
企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使命也不同,课程体系的建立、完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评估,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照搬先进企业的现行课程体系。企业必须立足于自身战略发展目标,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构建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培训课程体系,为企业战略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 姚凯,陈曼.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培训系统构建[J].管理学报,2009,(4):532-536.
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词:电网企业 培训体系 难点 对策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力资本的提升被重视,培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成为所有企业改进和提升单位整体绩效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手段。由于电力行业本身特点,校园学习知识与实际工作技能有一定差距,生产业务又属于高危作业,同时,培训作为实现企业目标的人才智力建设保障,电力企业对培训体系的建设也愈发重视。随着企业对员工高素质、高技能需求的提升,培训体系规划建设仍面临着一系列难点。
一、昆明供电局培训体系现状
昆明供电局秉承“上承战略,下接绩效”原则,在培训课程、师资、基地建设、信息化、实施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才培养能力逐步显现。根据培训体系发展阶段理论,电网单位大多数处于第二阶段,昆明局作为云南省教育培训先进单位目前已处于第三阶段精致型向第四阶段动态型过渡,培训系统性、计划性等方面都处于相对较高水准(见表 1)。昆明局在保持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培训整体系统性、培训理念与文化、管理流程制度以及资源配备等方面。
二、电网企业培训体系规划设计
关于企业培训体系建设,学者多从胜任力模型出发建立能够清晰定义目标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达到的能力要求的培训体系,部分企业从战略、知识管理层面、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等层面着手进行培训体系规划设计。彭剑锋认为培训体系包括两大核心、三个层面和四个环节,两大核心指公司战略和员工职业发展需求,三个层面包括制度层面、资源层面和运营层面,四大环节则指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基于彭剑锋提出的“两大核心、三个层面和四大环节”结合学习地图理论,昆明供电局从培训体系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策略、内容主体和核心基础等方面搭建培训体系规划总体框架(见图1),致力于搭建一个“覆盖全面、动态匹配,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闭环运作、持续改进”的培训体系。
三、电网企业培训体系建设难点
虽然电力体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但几十年的大型国有企业外部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剧了电力企业培训体系建设的困难程度。
1.培训文化与理念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有些电力企业内各部门对培训重要性较为认可,但往往基层部分员工对培训工作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广泛存在“培训万能论”“培训是教育培训工作人员的事情”“培训能立刻见效”等认知误区,由于这些认知误区,员工培训心态往往过于放松,导致培训效果欠佳。
2.员工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
目前有些电力企业内各层级员工对培训工作重要程度认识较高,但落实到个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工学矛盾突出,员工工作量较大,造成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冲突;二是培训针对性不足,导致员工参与培训意愿不强;三是培训费用报销流程复杂,导致员工培训心理懈怠;四是培训考核与员工岗位晋升关联不大,导致培训积极性不高。
3.培训针对性不足
目前有些电力企业内培训项目计划设置针对性不足。在计划制订过程中,很大程度站在企业发展角度,根据组织需求制定培训项目,然后确定参与课程人员,对员工岗位胜任能力的差距分析偏弱,课程与员工个人需求有差距,降低了员工培训积极性。
4.培训需求收集有效性不足
目前有些电力企业内部分员工缺乏对培训需求的思考,出现班组需求与岗位职责和工作能力不相关的情况,员工个性化需求与岗位胜任能力契合度不高。培训需求收集形式与渠道不够多样,反馈机制不完善,使得需求分析缺乏有效的来源。
5.培训相关激励不足
部分企业内由于考核激励未能和员工绩效、薪酬、晋升紧密结合,人力资源各模块未能有效联动,导致很多工作有要求无考核、有考核无激励或是激励措施太少、效果不足。此外,员工培训与绩效晋升无关联导致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6.培训评估难度大
培训结束后,多数企业主要开展一级评估、二级评估,虽然可以通过培训前与培训后的测试,观察员工培训后的成绩改善,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缺乏有效的观察手段。三、四级评估在开展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标准,跟踪时间长,投入的人力较多,存在一定人为主观性,很难持续开展。
四、电网企业培训体系建设难点对策分析
针对培训体系建设难点,昆明供电局从分析原因和探索新方案两个方面执行对策,为电力企业培训体系建设献招献计。
1.落实培训文化,提升培训认知水平
做好培训文化与理念的建设工作要让全局充分认识到培训文化与理念建设的重要性,打造为企业战略服务的培训文化与理念。通过制度流程巩固,将培训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内化在所有相关联的培训环境、培训活动以及设施的建设中,采取合理有效的宣传和激励方法,制定制度强化培训文化的价值理念,促使培训文化的逐步巩固,提高各基层单位部门/班组参与培训积极性以及其培训工作职责的认知。
2.提升员工参与培训积极性
从提高培训感染力、提升培训动力、优化培训流程和增加培训压力四个方面提升员工培训积极性。在培训感染力方面,加强培训文化与培训认知的宣传灌输,通过健全制度流程将培训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内化在所有相关的培训环境中,贯彻在培训活动和设施建设中,强化员工对培训价值理念的认知,建立培训交流机制,提升培训信息的交流以提高培训文化的感染力;在培训动力方面,加强培训计划制订合理性,缓解工学矛盾,同时,增加微课程体系利用员工碎片化时间提升员工操作技能水平,提升课程针对性、实效性以提升员工培训动力,昆明局通过微课引入已经实现部分设备操作指引介绍扫描二维码即可在线学习;在优化培训流程方面,梳理相关培训制度流程,识别冗余节点并优化,提升流程运行效率;在培训压力方面,将培训与绩效奖惩挂钩,建立培训回炉机制,增加培训压力。
3.提升培训针对性、有效性
从管理体系、资源体系和运作体系三方面规划建设提升培训课程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管理体系方面,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流程环节,规范实施过程,清晰划定管理职责界面,提升培训针对性、有效性。在资源体系方面,加强课程实操性,提升实际操作培训内容比例,根据工作内容分解建立岗位技能课程表单,对培训课程进行分层分级,按照培训对象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实施培训项目,采用多样化培训方式。在运作体系方面,加强需求收集有效性,开通多种培训需求收集渠道,提升需求分析水平以提升培训针对性。
4.健全激励机制
通过组织学习加强直线管理人员在教育培训工作中职责的贯彻宣传,明确直线管理人员职责与工作标准。针对性开展培训提高直线管理人员培训管理与支撑能力,建立直线管理人员培训管理监督机制,促进直线管理人员履行相关职责,并将培训工作完成情况与绩效挂钩,激励直线管理人员履行培训相关职能。
5.建立全方位评估机制
严格做好一级评估,加强学员对评估的重视程度,组织学员认真填写评估问卷。针对专业性培训、安全培训、重要规章制度宣贯的培训组织二级评估,整体把握对培训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或态度的变化情况。各单位对具备条件的培训开展三级、四级评估,探索经验。同时加强内训师及培训管理评估,多维度评估培训效果。在学员评估方面,建立培训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内容提炼针对性指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评价培训效益,并形成科学的培训效益评价工作方法和模型。比如,针对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可采用考试、现场测试、网上测评+现场检验、知识抢答、知识竞赛、学习心得感受展示等形式进行学习层评估;针对培训对学员行为改变造成的影响,可采用绩效评估、访谈调研、行为观察等方法进行行为层评估。在内训师评估方面,从课程内容、授课方法和技巧等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效果评估。在评估渠道方面,通过上级、学员、内训师、培训管理人员多渠道进行反馈,针对不同评估对象进行不同评估指标侧重的选择,尽量简化各评估人员指标数量,提供评估标准。
五、总结
随着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愈发重视,培训体系建设成为企业战略任务。但大多数企业由于培训思想陈旧、培训制度缺乏、员工对培训理解存在误区等方面,培训体系建设面临着诸多难题。本文通过先进单位昆明供电局培训体系规划建设中存在难题的分析以及对策的制定,总结优秀做法,以期为电网企业培训体系建设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Dianne Mulcahy Turning the contradictions of competence: comperence-based training and beyond[J].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2(5):45-57
[2]刘颖,钱永坤.基于胜任力概念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构建[J].企业管理,2006,4(2):207
[3]崔馨予. 基于企业战略的培训体系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
[4]刘琳. 基于知识管理的知识型中小企业培训资源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3
[关键词]专卖;技能培训体系;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27-02
随着“卷烟上水平”战略的推进和行业改革进程的深化,专卖管理面临的形势越发严峻,专卖管理任务日趋繁重,这些都对专卖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规划。专卖技能培训体系是对专卖管理人员实施培训的一个平台,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卖管理人员的持续有力的保障。进行专卖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可以改善为了培训而培训的现象,可以避免专卖技能培训的盲目性和临时性,提高培训效果。为了确保专卖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对当前专卖技能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专卖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 当前专卖技能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培训是提高专卖管理人员队伍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回顾多年来专卖技能培训工作,我们的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方法,培训的效果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是,我们的培训工作由于多年来形成了一个固有的模式,即相同的老师、相同的学员、相同的内容、相同的集体授课等,并且大部分的培训都是市局统一组织,基层专卖队伍也只能被动的参加,这样的培训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培训内容设置欠均衡。偏重一线专卖人员的业务培训,忽视了对中层专卖管理人员的培训。
二是培训形式单一。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培训方式难以激发专卖管理人员的学习热情和研讨气氛,加上专卖部门普遍存在的市场管理工作时间长、压力大等客观因素,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培训需求分析机制不完善。省、市局在考虑年度培训课程安排时,易忽略基层单位实际和专卖管理人员个人培训需求,员工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对课程知识被动接受或敷衍以对,培训效果不理想。
四是培训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都是以常规的岗位培训和理论培训占主体,缺少具前瞻性的研讨型学习交流,单行灌输的培训方式难以为专卖管理人员提供更广阔的资源交流和潜能开发平台,不利于员工开拓思维和创新工作。
五是培训对象宽泛,缺乏重点。全员培训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职各类员工进行全面培训。但是全员培训不等于没有重点,在实行全员培训的同时,应重点地培训一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技术骨干,使这些重点培训对象发挥“火车头”式的带动作用并在各自单位承担起“小老师”的角色。
2 专卖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2.1 专卖技能培训体系建设要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模块有机结合
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专卖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不能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模块中孤立出来,而应该与其他各个模块紧密结合,也就是说,培训、绩效、人才梯队建设等相关管理制度,需要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共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协调发展。
(1)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绩效,帮助员工分析绩效优劣的原因,并提出改善的建议和措施,提出培训解决方案。因此,将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与专卖技能培训管理制度适当对接,可以提高绩效考核的效果和培训的针对性。
(2)培训是人才开发与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岗位锻炼对人才开发与培养的效果更为明显,也就是说,专卖部门对专卖管理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专卖管理人员的岗位工作职责中,就予以明确专卖管理人才培养的责任,这就是岗位说明书与培训管理制度的联系。
(3)专卖技能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进行大量的培训需求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要参考任职资格、人才梯队建设等;反之,课程体系的设计,也能反应任职资格及人才梯队建设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
2.2 如何使专卖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与专卖管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
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同时也要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因此,专卖技能培训体系建设要与专卖管理人员的个人发展相融合,让专卖管理人员在服务企业、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同时,也能按照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实现个人的发展,获取个人成就。
(1)针对烟草行业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对专卖部门每个岗位设定一个具体任职资格要求,再以专卖部门各岗位的具体任职要求为切入点,设置专卖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培训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要有案件查处、许可证管理、市场监管、内部监管和综合信息管理等内容,还要结合各岗位的业务实际,培训专卖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运用、办公自动化、烟草专卖法律法规知识等正常的业务知识外,还要培训掌握与专卖执法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公文写作、汽车驾驶等知识。
(2)建议引进人才素质测评工具,通过测评工具对专卖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的分析,让组织了解专卖管理人员现有能力与任职资格要求的差距,从组织的层面对专卖管理人员提出培训建议;也可以通过对专卖管理人员的考核,提出培训建议。
(3)培训需要全员参与,为了提高专卖管理人员参与的热情,将专卖管理人员的自身职业规划工作,逐步推广到所有在岗人员。
2.3 专卖内训师队伍的建设,是专卖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的关键和难点
培养自己的内训师,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将培训工作逐渐内化,既可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建全员学习的氛围,也可以节约培训成本,提高培训的经济效益。内训师来自专卖管理部门各岗位的优秀员工,他们更了解各自单位专卖管理人员需要什么知识、需要什么技能,哪些是薄弱环节、哪些是培训的重点对象,比较了解情况,能及时且有针对性地开出“药方”并能“对症下药”。因此重点培养自己的内训师队伍,并激励内训师的教学热情,是培训体系建设的一个关键。
(1)在某些专卖岗位的任职资格中,明确该岗位必须担任内训师。根据员工的个性特点,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能肩负内训师“编、导、演”的三个主要工作,因此,内训师的工作可以表现为课堂授课、工作经验的交流、专业论文的分享等多种形式,但需要有相应的考核标准。专卖内训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与烟草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相结合。
(2)给予专卖技能内训师足够的支持与帮扶,帮助内训师成长。主要表现在内训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内训师的授课技巧,除了通过“企业内训师的培训”,更多的是需要给予锻炼的机会和平台,使内训师成为专卖某项技能的专家能手。同时在内训师队伍建立之初,建议成立一个内训师评选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给予内训师“编、导、演”方面的指导,并考核内训师的整体水平,通过内训师评选委员会考核合格的人,才能正式聘任为企业的内训师。
(3)在制度上激励内训师。激励主要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在物质激励上,可以表现为有吸引力的培训课酬、给予针对性的培训等;在精神激励上,则可以通过内训师等级的评聘、竞赛等,来增强内训师的成就感。
(4)要制定专卖内训师管理的相关制度,来指导和规范专卖技能内训师队伍建设。
2.4 培训整体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专卖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的重点
要提高专卖培训的效果,对专卖技能培训效果进行评价是不可忽略的一项工作。我们对专卖技能的培训情况调查仅停留在培训阶段,培训后的效果跟踪工作不足,出现培训与不培训一个样,学的好与学的坏一个样,挫伤专卖管理人员主动参与培训、学习的积极性,许多学员参加培训只是应付了事,走走过场,没有真正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感觉不到压力,甚至没有压力,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培训的效果得不到保证,使培训流于形式。
(1)深入开展岗位“学、练、赛”等双能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开展评选优秀稽查中队、优秀稽查员、办案能手等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规范工作措施,增强广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专卖队伍内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专卖管理人员在思想上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2)建立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加强绩效考核,奖罚分明,与工资效益挂钩。每次集中培训后都必须经过考试,对成绩好的给予奖励,成绩差的予以惩罚。
2.5 授课式的培训模式与多种形式的培训模式相结合
专卖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大多采用主讲式、授课式的单一模式进行,这种单行灌输的培训模式单一、枯燥,往往不能激发学员的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应当结合专卖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个人素质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对培训效果的影响,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模式对专卖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
(1)以“辩论模式”、“虚拟诉讼模式”、案例解析、执法情景演绎等培训模式开展对专卖管理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
(2)实现完全自助式内部培训,在和谐气氛中,由经验丰富的优秀员工担任讲师进行授课,同级员工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技术传授更易引起共鸣。将专卖内训师成为日常工作中专卖管理人员的老师,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教随时学,甚至还能边工作边培训、手把手的教、面对面的学。
总之,专卖技能培训体系建设要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制度紧密结合,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个人发展,并做到培训体系的动态建设和管理,培训体系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要,得以有效推广和运行,并充分发挥培训体系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淑辉.以人为本 抓好国企人才的培养与开发[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5(1).
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供电企业;培训;有效性
1前言
企业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是指企业采用适当培训手段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个人能力水平,为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益提供良好支持。供电企业职工培训工作要紧密结合企业发展的现状、安全生产运维管理和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提升供电企业培训有效性的意义
供电企业属于资金、技术和知识高度集中的行业,作为国有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发展状况都会给社会带来重要影响。职工能力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供电企业发展的质量,切实有效的培训方式,高效的培训管理体系都能够推进企业培训管理工作质效。建设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团队,科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效果,增强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动力,为供电企业稳定发展和运行提供良好支持[1]。同时需要注意到现代供电企业发展对企业管理生产运维队伍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开展充分有效的培训工作,才能够逐步提升职工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更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支持供电企业长远稳定发展。
3当前供电企业培训中的不足之处
现阶段供电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培训环节落实还不够到位,无法切实提升培训有效性,需要细致分析其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为寻求良好解决策略提供支持。第一,培训重视程度不够高。部分供电企业的职工培训在方式上依然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培训体系建设滞后,培训过程管理能力较低,归根结底在于企业领导层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有些供电企业领导层没有意识到职工培训和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有些误认为职工培训属于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的专门业务,因而实际工作开展中投入力度不够大[2]。第二,企业培训实效性不足。当前部分供电企业职工培训活动进行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对象、培训内容不切合实际。主要表现在各级管理层面的培训意识不高,没有意识到培训内容和供电企业发展需求联系不大,导致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第三,缺乏完善的培训体制。很多供电企业为提升职工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多是选择在短时间内切实开展培训工作,但是培训工作较为笼统,没有形成良好的系统性,导致培训体系不够完整,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3]。
4提升供电企业培训有效性的策略
供电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积极采用科学化的方式和手段强化培训效果,促进培训环节的稳步开展,实现良好培训目标。
4.1结合“ADDIE”模型设计培训方案
供电企业培训活动进行中,需要制定出完善合理的培训体系和实施方案,指导培训环节的顺利开展,逐步实现培训目标。供电企业可以将“ADDIE”模型作为依据,设计相应的培训方案,该模型是教程系统设计模型中的常用类型,其中主要包含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以及评估(E-valuation)方面。在“ADDIE”模型基础上的培训方案首先需要分析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明确其具体受众、行为目标以及环境等方面。充分开展职工调研工作,及时发现职工发展需求,明确其能力需求和现阶段的差距,从而寻找到培训内容和切入点。其次,从培训需求调研出发,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体系和项目方案,选定好各项培训手段和实施方法,搭建起科学完整的培训框架,构建培训课程体系。再次,需要切实按照既定规范和标准实施培训课程内容,做好现场运营管理和服务支持工作,促进培训方案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成效,为提升培训效果,还需要从前、中、后三个角度开展全过程管控工作[4]。最后,在已经完成的培训项目方面,需要积极开展合理有效的评估工作,重点评估好受众的实际完成效果和项目内容本身完成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着的不足,并予以改进和完善。
4.2创新培训理念和方案
供电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合理掌控好培训环节,这其中需要积极创新培训理念和方案,高度重视培训在提升职工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性,意识到其在当前供电企业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并合理使用合理有效的培训方案,促进培训活动取得良好实效。供电企业在创新培训方案的过程中,要组织培训人员开展系统分析和学习工作,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和内容,安排培训课时,分期分批次选择好培训对象,促进培训活动取得实效。
4.3合理选择培训方法
供电企业包含大量的职工人员,他们所属的岗位和工作内容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为全面提升职工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更好满足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适应供电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需要积极采用丰富灵活的培训方法,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设置不同的培训方法,提升职工的专业素养,促进他们保持着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积极主动参与到工作环节中。结合职工中岗位和具体工作内容,选择到现场讲授培训方法、实地培训方法、举例说明方法以及角色诠释方法等,为提升培训活动的总体效果,可以选择一种或者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以提升职工综合素养为重要目标[5]。
4.4建设高水平的培训师队伍
供电企业培训活动的实施效果和培训师的综合素养存在着密切关联,当前供电企业要积极建设高素质的兼职培训师队伍,支持各专业培训计划的实施。高水平的培训师不仅要中充分了解和掌握供电专业和管理方面的知识,还要能把握企业内部人员的各项特征,细致深入分析各项工作性质。供电企业可以不断引进优秀培训师,丰富企业内部的培训师团队,优化培训人才队伍,同时还要能够给他们提供较多进修和学习机会,拓展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掌握先进科学的培训理论和方法[6]。
5结束语
供电企业在电力供应、社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职工工作专业技术性和综合素养会给具体工作的开展带来显著影响,为此要切实开展职工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各个职工的专业技能,促进职工的全面健康发展。当前供电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ADDIE”模型设计培训方案,还要创新培训理念和方案,同时合理选择培训方法,并建设高水平的培训师团队,这样可以起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艳霞,刘品含,王靖淳.基于电力企业安全培训的有效性探讨和方法创新[J].今日财富,2017(18):69-69.
[2]王丽君.如何提升企业培训工作有效性[J].人力资源管理,2017(6):145-146.
[3]胡筱愚.电力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有效性探析策略[J].现代企业文化,2017(29):00102-00103.
[4]李浩,蒋晓川,肖涛.提升新员工培训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1):258-259.
[5]刘博.提高电力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措施[J].现代职业教育,2018(6):147-148.
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5
为渭南烟草公司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思路,构建了以培训项目为主线,战略驱动型需求管理和平台管理为基础的集成培训管理体系。
关键词:培训 管理 体系
1 公司的培训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尚未能系统构建战略驱动型的集成培训管理体系 从总体上来看,渭南烟草公司的培训管理体系仍然属于业务或者部门驱动型管理体系。目前的培训模式仍然是就现在业务开展效率提升型培训,未能与发展战略结合形成战略驱动型培训模式,在计划管理过程中未能实现与战略发展的紧密结合。培训资源的获取往往随着培训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未能形成课程体系、师资来源和培训资源构成的稳固平台,培训工作缺乏平台支撑,培训资源贡献困难,培训效果不稳定,培训可持续性差。渭南烟草公司的培训管理过程中,培训项目的推进仍缺乏平台资源支撑,职责体系的支持和项目管理能力的基础,未能将战略、需求分析、计划管理、项目管理、组织机制集成并推进培训项目的推进。
1.2 培训计划管理缺乏战略前瞻性和协同性
1.2.1 培训计划依赖业务驱动而非战略驱动。渭南烟草公司的培训计划制定过程是先由各部门自行上报年度培训需求计划,人事劳资科根据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结合各部门年度培训需求及上年度培训情况,于每年12月制定下一年《年度培训计划》,审核批准后,以文件形式下发,按照文件具体执行。这种管理方式导致,各个部门提交的培训需求计划成为编制年度培训计划的主要依据,由于各个部门存在部门墙和部门利益,计划的提交往往出于部门现存问题的需要,造成先有问题后有计划的局面,不能与公司未来的战略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前瞻性的制定培训计划。
1.2.2 培训计划制定缺乏战略评审,无法保证培训工作与战略发展的协同性。由于企业在制定培训办法时缺乏必要的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目标设置,各部门上报的培训需求成了制定培训计划的唯一依据,加之人事劳资科在制定全公司培训计划时,缺乏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对计划的综合评审,这就降低了作为全市系统培训计划应有的统筹安排和权威性,使培训计划是否必要,是否真实,全部依赖于部门领导的工作水平和对培训的认识上,培训计划的真实性、可行性、必要性存在风险。
1.3 培训需求分析不足 调查显示接受培训的中、高层管理者和员工对培训内容的认可度一般,企业在具体制定培训计划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做出的粗略估计。并未能真正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对需求进行细致的分析。需求不仅是员工的需求还包括企业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需求收集和分析并没有系统开展,主要在部门层面经过简单的沟通获得,对需求的类型、需求的满足时间、需求的变化趋势无法实现前瞻性的预测。
1.4 尚未能区分培训项目和培训平台,建立可持续的培训资源支撑平台 目前渭南烟草公司的培训工作尚未能区分培训项目和培训平台进行针对性地分类管理。项目培训过程中资源共享程度低,培训工作是以项目形式开展。每个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依赖不同的师资、课程体系、授课方式等,在培训项目开展过程中逐步开发和积累培训资源,往往实施过程中匆忙应对,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培训资源平台,导致培训能力未能随着培训项目的逐步开展而得到培养。
1.5 培训项目管理能力不足 培训往往是以项目形式开展的,目前项目管理过程中,渭南烟草公司组织上采用的是职能型团队组织方式,对参加培训的人员管理松散。项目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估、反馈等环节未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2 渭南烟草公司集成培训管理体系构建
2.1 集成培训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2.1.1 战略驱动原则
培训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动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因此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员工培训计划。制定出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培训管理体系是保障培训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关键环节和基本保障。
2.1.2 培训平台构建与培训项目分离管理原则
新的培训管理体系应该能够帮助企业随着培训项目的开展,逐步培养和建立培训资源平台,逐步丰富课程体系、师资库建设、培训保障体系、培训资源平台管理制度等,构建可持续性的培训平台,塑造公司的培训能力,为未来源源不断地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2]。
2.1.3 培训需求管理与培训资源平台构建相结合的原则
需求管理应该从具体的培训项目工作中剥离出来,构建需求综合分析和预测能力,帮助企业前瞻性地、细致地分析培训需求的类型、特征和需求量的变化趋势,并将需求分析与培训资源平台的构建结合起来,成为持续培训能力的两个重要基础力量。
2.1.4 以制度和流程集成资源推动培训项目实施的原则
为了推进培训项目的有效实施,企业在需求分析和平台构建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培训项目管理能力,通过调整授权和职责体系,培训管理制度和流程来提高培训项目实施效果和效率。
2.1.5 实效性原则
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是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企业培训管理体系实效性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把培训效果作为最终的衡量指标和目标。
2.1.6 动态调整原则
培训体系要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内外部环境以及国家政策法规等因素适时调整并设计培训课程,不断更新员工知识技能结构与内容,发挥培训的前瞻;完善培训管理程序及保障体系,用丰富、实用的培训手段不断确保体系的可操作性;在操作中不断评估、持续改进。
2.2 渭南烟草公司集成培训管理体系构成要素
2.2.1 渭南烟草公司集成培训的组织管理
根据集成培训管理工作的需要,公司成立培训管理委员会,在各个职能部门设置培训管理岗位,在相关职能部门增加培训职责,在区、县公司负责人岗位职责中增加培训工作职责。为了激励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议公司将培训工作与薪酬及激励体系的设计结合起来。首先,对每个员工的教育培训记录进行登记,作为薪酬考核、员工晋升的依据。对每个员工的培训情况进行记录和存档,录入培训信息系统。其次,设计薪酬考核和晋升的培训教育标准。建议公司将教育培训记录纳入员工考核范围,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将晋升与培训管理相结合,制定各类职位晋升需要的培训标准。应知应会的培训未通过不得晋升到该岗位。制定满足各类岗位的专业技术资格和技术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2.2 渭南烟草公司集成培训的项目管理
培训工作主要以项目形式开展的,培训项目的管理主要涉及到项目的建议、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价,以及管理过程控制等工作内容。在新的培训管理体系中,培训项目的形成不能完全由各个部门提交的培训计划作为依据,要结合需求分析形成计划和平台资源状况,经过评审之后方可立项。项目推行过程中需要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的形成要与需求计划相匹配,评价结果需要与职责体系相联系。具体工作包括:培训项目立项审批、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建议书的审批、项目实施管理,项目评估管理。
2.2.3 渭南烟草公司集成培训的需求管理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确保培训工作是否有成效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科学有效直接决定了培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影响到整个培训工作的绩效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每年年底根据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分析人力资源及相应能力需求。前瞻性地分析公司发展战略带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和能力需求,列出岗位提升、转换、人员晋升和新进入员工规划带来的新需求,按照人员成长规划分析培训需求。通过向公司高层领导、各部门领导、各部门管理骨干、关键岗位员工及部门普通员工发放问卷、访谈和座谈,有序分析培训需求,整理成培训需求分析报告并通过培训管理委员会汇报,作为培训计划制定的依据。
2.2.4 渭南烟草公司集成培训的平台管理
培训平台是根据企业培训发展规划设立,由课程体系、师资库、支撑资源构成的培训资源库。课程体系划分为通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类。通用课程包括全部员工应知应会的通用能力培训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按照岗位类型划分,为该岗位上应知应会的通用技能,划分为管理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课程为前沿课程,未来发展中需要培养的能力提高课程;建设师资库,通过评审和筛选,聘用内、外部师资做出长期培训的资源基础;建立支撑资源体系包括培训场所、培训设施、培训设备、培训工具等。
3 结论
渭南烟草公司新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管理、项目管理、需求管理和平台管理四大要素构成,四个要素相互协同,共同构成可持续的战略驱动型集成培训管理体系。为渭南烟草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芳.A公司员工培训管理体系的研究与设计[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实践教学平台;必要性
“校企合作”的其内涵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企业急需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是高校与用人单位利用各自优势,利用各自培训环境与教育资源,发挥不同教育培训功能,形成“校中厂”与“厂中校”,将校内课堂与企业顶岗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机地统一,应用到行业企业的生产和服务工作中去,从而促进“教、学、做”三者的高度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就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展开研究。
一、国外校企合作的经验与我国的现状
在国外,旅游类专业已有几十年的办学历史,旅游类专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可以供我国旅游类专业职业教育借鉴的经验很多。例如,在加拿大,开办旅游类专业的学校与旅游行业、旅游企业构建紧密的合作统一体,使学校与企业不断融合,有的形成教育集团,学校不断地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以满足旅游行业和企业的用人的需要,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确保了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的“三赢”。
在美国,旅游类职业教育已形成自己特有模式。一是学校聘请旅游企业的行家里手组成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按照旅游职业岗位群的系列需要,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从而确定学生的职业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二是由学校聘用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依照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旅游职业岗位群的系列需要,将知识与能力进行归纳汇总,建立旅游类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块,从而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因材施教,有效培养行业和企业急需的人才。美国的这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以培养旅游岗位群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确保了旅游类专业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德国,企业培训课程起主导和引领作用。尤其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学校必须为企业服务,学校只起配合与服务的作用,学校是配角。企业培训分为有二种形式,一是企业内训;二是企业外训。企业内训包括5类:车间教学内训,主要是培训学生与生产过程分离技能;非系统的教育培训,主要是培训学生与生产过程相关技能;传统工艺培训,主要是培训学生与生产过程最密切手工业技能;办公与服务技能培训,主要是通过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让学生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操作技能培训联系起来,增强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性;服务业技能培训,主要是通过实地操作来学习服务技能。
在韩国与新加坡,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韩国职业学校的课程开设遵循实用性原则,开设的课程必须对学生实用,学生较快操作,学校加强有效率的顶岗实习及现场实习教育,让学生取得国家技术资格证,获从事相关职业的任职资格和职业能力。在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开设,必须注重学以致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有60%的时间用于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只有20%的时间用于理论课学习,在考核中主要考查操作技能和服务技巧。
总之, 从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来看,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紧密结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和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建立“校中厂”与“厂中校”,这是高职教育走国际职业教育同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
在国内,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近十年时间,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企业,从中央到地方,人们多数只关心校企合作的形式。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主要是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没有合作的积极性,存在短期行为,学校偏重自己的利益,企业和学校没有形成利益共存的联合体,对于长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等主要问题没有达成共识。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容易偏离校企合作方向和目标。以学校的学习为主的合作模式,片面讲究理论知识,片面追求各种“证书”的获取,学生整天为各种考证而奔波,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体现,偏离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本质目标。此外,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靠“关系维持”。这种关系维持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最原始形式,虽然简单灵活,但稳定性不够,不利于调动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能称为深度的校企合作。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还刚刚起步,这门新的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二、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剖析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发展,产学研相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构建旅游类专业“校企联动,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在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与企业深层合作,培养旅游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1.可以深化与完善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对旅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完善。以专业剖析为载体进行认真地总结、提炼、升华。在教学内容、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上进行创新。优化完善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1)联合企业、行业专家对专业职业岗位进行深层分析,明晰旅游企业职业岗位群构成,适时更新旅游职业岗位新的变化,把握职业岗位发展趋势,系统化旅游职业岗位能力结构,确定在新形势下的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动态的制定教学计划。(2)按照专业职业岗位的内在要求,科学实施教学内容,进一步打造“融教学做、理实为一体”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需要从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等方面进行探索,课程内容要根据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进行设计。(3)重点细化与完善人才培养过程,在学生完成专业教学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划分专业方向,确立专业指导教师,学生选定学习方向,进行补充、拓展性职业技能的学习和业务管理知识学习、业务管理实训,从而达到某一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
2. 可以构建适合高职旅游类教育的一套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采用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国际旅游业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要求的,掌握现代旅游类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外语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参与下,建立旅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分解为基础的阶梯式专业课程体系,强调工学结合,采用模块教学。具体建设内容如下:(1)旅游类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从旅游基层管理及服务岗位的工作过程出发,对其从业人员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对旅游类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将其归纳为职业素质养成、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四个方面。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专业建设委员会决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现有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建设,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将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征。(2)课程体系重构。按照旅游类及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分解为基础的阶梯式专业课程体系,强调工学结合,采用模块教学。阶梯式专业课程模块建设原则。职业素质养成模块: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入学与毕业教育、职业素质修练、职业生涯设计、企业文化考察与交流、旅游类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就业指导、等多种形式课程与活动教学模块,贯穿学生职业教育全过程。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模块:围绕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达到的语言表达、英语交流、写作、文字输入、职业礼仪、职业生涯规划等共性基本要求设置课程,其主要课程有普通话、大学英语、英语听说、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形象设计、形体训练、服务礼仪训练、旅游管理学等。(3)课程教学内容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团队研讨、社会调研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旅游类专业教学方法体系。课程内容系统设计遵循“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三性要求。职业性:一是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岗位需求设计课程,力求与实际工作零距离;二是按对旅游类者的要求,进行职业化的课堂教学管理,模拟旅游工作的氛围管理过程,增加使学生实践认知。实践性:50%的课程内容来源于行业企业的基层管理实践,30%的教学内容设计在实训室或行业现场进行。开放性:开放性的作业设计;开放性的课程内容。开放性的教学方法。(4)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实施现代教育,课堂采用动态、开放、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改变传统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模拟营业现场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旅游类理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专题课前查阅资料,准备课件,在课堂上做中心发言,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中通过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的状态下,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职业技能和协作精神,非常适宜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我们在讲授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突破难点方面,注意选择典型的案例。(5)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一批符合职业规范、体现岗位能力要求、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工学结合课程。这类课程以旅游基层管理的工作过程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建设期内,按照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思路建成“旅游督导管理”、“饭店服务基础技能实训”等课程。
参 考 文 献
[1]周文根.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J].职教论坛.2006(1)
[2]王玲,周志刚.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3]刘志兵.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院校科学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
[4]应金萍.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作用[J].职教论坛.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