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规划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多媒体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多媒体规划设计

多媒体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展示中心;多媒体影片;全域城市化

前言

大连市城市规划展示中心以“浪漫之都、美丽大连――全域城市化之梦”为主题,以“规划展示、公众参与、规划交流”为主要功能定位。本文旨在通过对大连市城市规划展示中心多媒体影片设计的解读,梳理大连城市规划的历程和建设成就。透过影片,回望历史;透过影片,展现大连作为辽宁沿海开放核心、东北振兴龙头的傲然风采。

一、影片总体策划方案

影片以大连的概况简述和历史空间传承为切入点,以大连“全域城市化”的技术路线为主要内容,以大连“全域城市化”的核心内容为重点,展现今天大连的建设成就,展望明天大连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的大连梦华丽启幕。

二、大连城市发展脉络

1 大连概况简述

大连,地处欧亚大陆东岸,辽东半岛最南端,陆地面积1353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9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70万人,现辖6区3市1县。大连多山地丘陵、少平原低地,地形北高南低、北宽南窄,土地构成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大海是大连的魅力之源,蔚蓝色是城市不变的主色调,绵延的海岸线是大连最宝贵的资源。

2 大连历史沿革

大连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始于山东半岛到朝鲜半岛航线的开辟。1879年,李鸿章在旅顺疏浚港口,使得旅顺地区得到发展。

沙皇俄国强占旅大地区后,在大连湾沿岸东青泥洼海岸开辟新港,建设一座新的港口城市。此后,日本统治时期,一方面维修市政设施,一方面沿袭了俄国租借时期制定的城市规划思想,包括城市肌理和大的功能分区。至此,大连形成了放射线+对角线+圆形广场”的最原始的城市格局。

3 概述大连的“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

2003年,国家提出“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龙头。

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大连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核心城市。

为了贯彻东北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肩负新的国家使命和更大的区域责任,大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域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实现大连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引导全市生产和生活功能向城市组团集中,形成组团式城市群与原生态乡村的和谐共生。

4 解析大连实现“全域城市化”的技术路线

(1)战略实施前提

全域城市化战略实施的前提是划定生态红线,严格保护自然本底;改变“重城轻乡”的传统思路,推进城乡公共设施均等化配置,抓好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战略空间落实

按照组团式发展的思路,大连全域沿黄渤两海、沈大和丹大两线拓展城市空间,构筑“一轴两翼四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轴:哈大发展轴。

两翼:黄渤两海城镇发展翼。

四组团:主城区组团、新市区组团、渤海城市组团、黄海城市组团。

(3)战略产业布局

在全域构建“两岸一带”的产业布局结构。“两岸”指“渤海沿岸产业发展带”和“黄海沿岸产业发展带”,重点发展以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临港先进制造业。“一带”指“北部生态旅游发展带”,依托温泉、沟峪等旅游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北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4)基础设施建设

配合制造业北移布局、城市功能向北延伸、重大项目北移落户以及生产要素向北集聚,要加快道路交通和水电等硬件基础设施向北延伸,重点建设太平湾港、栗子房港、金州湾新国际机场等项目。加快地铁在中心城区的连通以及轻轨在“四大组团”间的紧密连接,打造“市区半小时”和“市域一小时”的便捷通勤圈。

(5)农村地区发展

广大农村地区通过积极扶持、推广生态旅游、生态农庄、生态林

场、海洋牧场、特色养殖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三、重点发展区域

影片的核心内容主要是重点发展区域和项目。

(1)空港新区

位于大连市中心城区北部,依托大连最重要的对外交通枢纽―新机场,是城市北进的必由之路及全域城市化的重要区域,对未来城市发展、构建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及实现主城区功能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大连体育中心

位于大连市北部湾新区的中心位置,用地面积80公顷,共可容纳观众约10万人。体育中心以中央景观轴线为核心,以S型附属设施连接主体育场及主体育馆, 与其他设施共同形成“三场、五馆、一基地”的格局。未来,它必将成为大连体育产业和城市发展动力以及大连体育名城的标志。

(3)大连北站

位于大连市北郊南关岭地区,是大连铁路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铁路东北地区的重要枢纽之一,处于哈大速铁路干线终点,具有重要的交通集散作用,规划2030年,旅客发送量约为4360万人次,最高聚集人数7500万人次。大连北站与运营中的大连站实现明确的功能划分,最终形成环渤海及国内完善快速、便捷的输送客运网。

(4)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

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被辽宁省政府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并相继被授予“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称号、“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称号、全国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未来要建设成为低密度、森林式、创新型、国际性、智能化的新型城市中心区。

(5)钻石海湾

位于大连城市核心区,环绕大连湾。大连钻石海湾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核心地区,定位为集商务金融、创新经济、港航服务、文化旅游、科技研发教育和优质居住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中心。钻石海湾将引领大连老城区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实现其华美蜕变。

(6)星海湾商务区

星海湾商务区以金融业为主体,辅之商务等配套服务,成为大连市现代金融业和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将建成立足大连,依托环渤海,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机构密集、交易活跃、国际化的现代金融商务区。

(7)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

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全长30多公里, “一带七园”的产业规划已具规模。先后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第一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第一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未来,这里将成为全国聚集度最强、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完善的世界一流软件产业基地,继续引领大连的城市创新步伐。

结语

多媒体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 课程改革 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是学生提高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操作技能、组织协调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认为,在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并结合实际环境开展实践活动,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性质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掌握园林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园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更好地服务于园林事业的发展。因此,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能够掌握基本概念,明确设计的实质和要点,掌握设计的基本原则、常用手法和技能,为将来从事园林设计、园林管理、绿化施工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特点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力图将基本原理“讲易、讲透”,并结合经典案例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参观学习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从专业的角度评价、欣赏古今中外的园林,进而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全面系统地掌握园林艺术的有关知识。实践性强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最大的特点。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通过实际设计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掌握园林设计的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多学科穿插式教学

由于园林专业以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分配存在一些不合理性,所以很多学生对一些专业基础课,甚至一些专业课的学习,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认识园林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从而更合理地安排学习的重点;要鼓励学生注重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加强园林花卉和园林树木课程的学习。

掌握园林花卉和园林树木方面的知识是做好园林规划设计的前提,没有相关的植物知识体系,所有的园林设计就没有了活力。因此,我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注重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植物课程的穿插式教学,将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多关注历史、地理、艺术等其他学科的发展,关注各种媒体对相关行业的报道,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多层次的知识网络;鼓励学生多了解个人为人处事的礼仪常识、待人接物的哲学理念,重视培养与人沟通、协作、处理事务的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的修养。

(二)、课堂互动式教学

园林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应摒弃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方法,而注重各个方面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等。

1、理论与案例、实践互动式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设计艺术原理等理论知识是自成体系的,课程教学要将这些原理清晰、系统地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尽快进入专业角色。由于园林规划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方面地讲授设计艺术原理显得过于空泛,所以要结合实际的经典设计案例进行讲解。在案例的讲解过程中,穿插理论知识的讲授,使理论与案例互动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这既能加大课堂传授的信息量,又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此外,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可将理论知识讲解与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即在每一次课程理论讲解之后都安排相应的设计实践,如植物配植、道路两旁绿化、单位绿地设计实习等。在每次设计实践之后,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学生亲自参与设计,教师一对一地对学生的设计做出点评,将有利于理论知识与设计技能的相互融合,从而使学生在专业理论素质和设计实践能力两方面同时得到提高。

2、师生互动式

师生互动式包括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鉴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应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采用“讲课-讨论-讲评”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双向互动。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同时,在讲评学生课程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除了教师要进行讲评以外,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讲评。在讲评之前,首先要求学生将设计作业转换成电子文档,然后模拟园林设计招标现场,安排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做设计方案汇报。每个学生根据各自的方案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理念和具体的设计手法;然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每个学生既可以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设计作品,又可以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正激励法教学

激励法是指通过对某种思想行为的肯定,使之得到强化和推广的方法。它包括了信仰和目标激励、精神和物质激励、情感激励等3种类型。正激励法就是通过奖赏对某种行为予以肯定,目的是鼓励这种行为可以继续进行下去。激励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已经被普遍地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值得学校教育借鉴。在中职学校,使激励极富科学性和艺术性地贯穿于学校文化,以长久地提高学生的士气,显得尤为重要。

多媒体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中职学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中职学校开设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系园林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园林专业中实用性较强、综合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较多的一门课程。如何教授中职学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这门课,培养园林绿化建设事业技能型人才,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本文从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教学3方面,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1 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1.1 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不高,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学习。由于基础差,在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中,又没有正确的引导,甚至还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学生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后面的学习就成了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变得很难。

1.2 目标不明确,没有进取心

中职学生年龄为15~18岁,很多人是从初中就直接面对职业教育,他们的心理素质还远远没有达到接受职业教育的要求,个别年龄小的,可能还会先就业后成年,因此,这个关键的3年里,学生会逐渐定型,形成一些固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必须好好把握这几年,在教授过程中,不光是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实际操作的方法,还应该更多地传授他们正确的思想,使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成熟和成长起来,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小孩子一样地幼稚和无所事事。

1.3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习知识不光是需要聪明的头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重要。比如说,课前预习,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到了上课的时候重点听老师讲的这部分内容,课后可以再请教老师,然后自己再复习。这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没有几个懂。从来都是直接听课,从头听到尾,最后听得头昏脑胀,非重点的,好笑的就记住了,重点的、枯燥的就和没有听过一样。而这个时候,学生会很快地得出自己不是学习材料这个结论,马上放弃学习。

2 优化课堂教学

2.1 设计好绪论紧紧抓住学生

设计好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绪论,会给学生带来先入为主的影响,其成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通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案例,给学生分析、讲解,从而激发、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生动、直观的案例,是引起兴趣和注意的关键。

在绪论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把一些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成功的案例制作成课件,展现给同学们,对每一个景区的绿地规划,提炼出特点,使同学们有一个简单深刻的记忆。

如:友谊南路道路绿地,给同学们看一张友谊南路路侧绿带微地形起伏与植物配植的效果图,该图在绿地竖向设计上采用了新颖的地形起伏地和微地形起伏,通过人造高低不一的起伏地形,形成了绿化景观的舒缓起伏,从而营造出流畅自如、高低错落的自然园林景观效果。通过地形塑造,不仅使平面道路呈现出立体化效果,最重要的是整条道路绿化的绿量也平均增加了20%以上。

再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友谊南路路侧绿带树种与配植的3张效果图,在树种的选择上,这条道路共栽植24种树木,其中包括许多名优树种。常绿乔木有雪松、桧柏、白皮松等;落叶观赏乔木有千头椿、合欢、栾树、火炬、法国梧桐、馒头柳等;观花灌木有红叶李、红叶桃、紫叶矮樱等;常绿小灌木有丝兰、铺地柏、小叶黄杨等;可修剪小灌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等。在季相景观营造上,上述这些大乔木大多四季常绿,将形成冬季的主要风景;夏天相继开花的合欢树和栾树、春天开花的红花洋槐、秋天形成红叶风景的火炬树。这些树木不仅起到改善城市空气环境、降低噪声污染的作用,还能起到丰富绿化的视觉效果。

通过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同学们了解学习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目的,将来能够独立设计小型园林设施和主要利用植物进行环境景观设计,并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协调关系。

2.2 优化教学方法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是园林专业中实用性较强、综合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较多的一门课程,而中职学生对学过的园林知识往往掌握得不牢固,过一段时间自然忘得差不多了。这时,需要教师把以前学过的园林知识与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整理出有条理、很清晰、有特点、很简单、好记忆的知识点,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重新拾起学习的兴趣,学好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这门课,更好地为园林绿化建设事业服务。如:在讲解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时,结合天津梅江生态居住区芳水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案例,归纳出园林绿地规划的设计流程,见表1:

通过上述的学习,同学们对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程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现场进行模拟。比如:要建一个中山君怡花园,有的学生扮演中山君怡花园的开发商,有的学生扮演设计院的设计师。双方见面后进行沟通,把设计任务交给了设计师。设计师接受设计任务后,让同学们尽情地发挥。在课堂上,有演员,也有观众,每个同学都是评委。观看表演后,大家开始点评,围绕着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程序各抒己见。如设计师向开发商阐述方案的设计理念、平面功能布局及风格特点后,开发商询问植物种植设计有哪些特点,设计师回复植物配置以多植乔木作为基调,可产生规模生态效益;在楼间的经典部位以大片种植花灌木和草本花卉点景,以产生以花取胜的特色来;以常绿、落叶树种综合搭配,寻求植物之间最佳的生态关系和美学关系。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们很快掌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程序。

3 加强实践教学

3.1 加强对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案例的分析

加强对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案例的分析,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的必要教学环节,其更深刻的内涵是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掌握从科学与艺术等不同角度分析实例,学习各地区、各类型、各层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范例的设计手法。

如:在讲天津梅江生态居住区芳水园环境景观设计中,是围绕“生态”为设计主线,体现环保和追求“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植物配置突出“生态”和“芳水”这2个特点,通过植物来改善空气的质量、分泌杀菌素、吸收有毒气体、阻滞尘埃等,以多植乔木产生规模生态效益,大片种植花灌木和草本花卉,以花取胜的特色;在水里和湖岸,以种植水生植物与花灌木相结合来丰富水景,以产生“芳水”的个性来。所用的植物见表2。

通过上述对案例的分析,同学们可以学到在进行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时,必须确定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整套设计方案必须围绕设计主题进行布局和组织,使设计有特色、有个性,新颖独特,实实在在。只有这样的好环境,才能真正成为人们追求的热点,并有效地增加附加值。另外,同学们还可以学到植物的配置,掌握天津地区适地适树的树种。在植物配置时应考虑有以下因素:①因地制宜,科学设计,适地适生。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都能很好地生长。②重视植物多样化。在遵循生态的基础上,根据美学要求,进行融合创造。不仅能观赏园林植物的现时景观,还能观赏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从而达到步移景异,创造“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③布局合理,疏朗有致,单群结合。园林植物配置有孤植、列植、片植、群植、混植多种形式,这样不仅欣赏到孤植树的风姿,也可欣赏到群植树的华美。

3.2 加强作图实践

通过作图,提高学生作图技巧,在作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设计理论的应用,在作图实践中领悟设计原理,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进行园林规划和园林设计,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划设计风格,达到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程的学习目标。具体做法:一(下转第87页)(上接第79页)是结合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与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观摩总结各类园林绿地建造规律,评述各具体园林绿地的得失,收集成功案例的平面图、立面图;二是选一个规划设计相对好的园林绿地,进行实地参观讲解评述讨论,并与理论相结合,找出原设计图,细读原设计思路与设计意图;进行第2次评述讨论,分析其得失,再以原地形图与设计交底要求学生进行园林规划和设计,在完成园林规划和设计后对比原始设计图,再次评述讨论。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修改设计图,使同学们不仅掌握作图的技巧,而且还能发现设计图中存在的问题,达到用心设计的目的。

总之,在中职学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教学中,必须重视技能的培养,通过“观察、研究、作图、感悟”的综合教学实习过程,尽快提高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能力,成为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实用人才。(收稿;2012-12-20)

参考文献:

[1]王浩.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多媒体规划设计范文4

软件的存在有一个孕育、产生、生长、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软件工程中,将这个生存周期分为制定计划、分析需求、设计软件、编制程序、调试测试和使用维护的六个阶段。多媒体课件既包括软件开发的特性,也包括教育教学的特性,融合了两者的特点产生了其独特的特性。多媒体课件的生存周期主要要考虑从教学需求到课件开发和使用,直到淘汰更新的过程。根据课件的独特属性,结合软件工程生存周期思想,可以将课件的生命周期分为规划阶段、需求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制作阶段、调试使用与维护阶段。

1.规划阶段:这一阶段要根据课件开发的教学目的解决“提出目标”和“可行性”的问题;此外,由于课件具有教学属性,还要解决“教学内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教学成果”、“使用对象”等问题。这就要求课件的开发者首先要根据课件对应的课程来研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以及教学对象的层次和特点、课件运行的软硬件环境等要素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设计规划。

2.需求分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解决开发课件“要做什么”,直接关系到课件的实用性,是重要的课件开发阶段。在充分分析教学对象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要求确定总体目标,再逐步分解分析各阶段的教学目标,确定需要涉及到的各教学内容,制定出课件的总体框架。

3.设计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要完成课件的教学设计和软件的结构设计,是课件开发的关键阶段。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的要求和特点,有序合理的安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教学要素,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和计划。课件的结构设计是指对课件整个软件框架进行规划设计,包含有课件界面布局、连接导航、多媒体设计等,结构设计要紧密依靠教学设计,要体现教学设计的要求,同时又要保证软件技术性。

4.制作阶段:前面三个阶段都是规划设计阶段。确定了设计方案之后,需要通过制作来实现设计思想。通常这一阶段包括多媒体素材的制作与收集,利用课件开发工具进行课件制作,编写相关脚本等,这一阶段的成功与否和制作者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同时也要求能选择好合适的开发软件和开发工具。

5.调试使用与维护阶段:课件制作完成后,要根据教学要求来对课件进行测试,将课件设定到实际教学环境中运行,分别对课件的内容、多媒体元素、结构编排、方便实用等方面进行测试,同时分别要求课件的使用主体“教学者”和目标主体“学生”进行课件教学效果的评价,根据测试中反映出的软件设计问题进行修正,依据可提高教学效果的建议对课件软件进行完善。在课件正式完成交付使用之后,还要根据出现的新问题和教学内容的调整进行维护。

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模型

软件生存周期模型主要有瀑布模型、渐进模型、螺旋模型、增量模型、原型模型、喷泉模型和智能模型等。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中,要根据课件的教学性特性,结合课件内在开发要求,采用下面四种开发模型。

(一)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是最简单的软件开发模型,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软件开发中。在瀑布模型中,软件生存周期是顺序进行的,只能线性完成各阶段,不能跳转,每一阶段的工作都是在前一阶段工作完成并进行验证之后才能进行,所以瀑布模型具有顺序性的特点。开发课件采用瀑布模型要遵循该模型顺序性的原则。首先要求从第一阶段顺序开始,在完成一个阶段后,将这个阶段的成果和资料一起转送到下一个阶段,下一个阶段要在上一阶段的基础和资料上展开工作,每一阶段完成的成果都要根据上一阶段的要求进行验证再进入下一阶段。应用瀑布模型开发课件强调课件开发的前期规划和需求调研,重视课件开发的阶段性和测试、调试工作。课件开发应用瀑布模型通常用在对所开发的课件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但过于依赖前期规划和需求调研,而且开发中采用的是线性流程,课件中的问题和待改进优化的地方不能及时反馈修正,往往要到开发后期才能发现,需要返回错误阶段全部重新修改,降低了开发效率。瀑布模型适用于开发目的和需求明确的大中型课件。

(二)快速原型模型

为了摆脱瀑布模型要求开发过程线性进行的局限性,快速原型模型随之产生,它强调通过客户对系统原型的一系列进化来精练系统需求。快速原型模型的特点是用渐进来代替计划,要求知道渐进的系统原型,在采用快速原型的同时,根据用户反馈和需求调整,随时修正模型,最终生成符合要求的软件。如果应用瀑布模型来发开小型或者功能灵活的课件往往由于其线性要求的局限性影响开发效率,而采用快速原型模型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弊端。采用快速原型模型开发课件,首先根据课件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制定一个粗略的规划,这个规划只满足核心需求,是不完整和存在缺陷的。根据这个粗略规划,设计出一个最初模型,这个模型能达到课件要求的基本功能。课件开发者将这个最初模型演示给用户,并通过意见反馈和互动对这个模型进行补充和完善,再重复这个过程,最终开发出满意的课件。在交付使用之后,出现任何问题和改进意见,也能及时完善和维护这个课件。运用快速原型模型开发课件周期短,效率高,同时开发者与用户密切交流、紧密联系,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完善课件;但是由于采用这种模型关键在于反复演示、反馈和修改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偏离最初的设计目标,而且容易产生意见分歧,最终可能对课件质量有不利影响。

(三)喷泉模型

在面向对象的方法中提出了与瀑布模型相对应的喷泉模型,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认为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就如同喷泉一样,既有向上的水流,也有落下的水流,既是反复的,又互相重叠,体现了软件开发各阶段活动具有迭代和重叠的特性。课件设计开发中,需求和目标常常有变化和反复。瀑布模型只能进行确定目标的开发,不能满足开发过程中需求出现变化而进行的设计更改。课件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软件工程学等多学科,而且涉及到多种开发工具,每一个开发阶段都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出现与最初规划不同的变化,喷泉模型增加了各阶段对前面阶段的反馈,开发过程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喷泉模型即具有瀑布模型重视开发课件的阶段性和早期规划设计的特点,同时又根据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情况,让每个阶段都能根据其它阶段的反馈进行开发,加强了各阶段的互动和交流,虽然这种反复在一定程度上对课件开发效率有影响,但是可以提高课件的最终质量,适合于开发大型、中型的课件。

(四)增量模型

课件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课件开发可以采用增量模型来进行。增量模型将最终完成的课件规划分成若干个子集,比如对教学内容和课件的各种功能进行划分,可以根据教材的各个章节进行分割,或者对教学内容、习题测试等不同教学功能部分进行分割,每个独立的子集都分别具有各自的开发周期,各个阶段完成的也都是各个子集独立的部分。运用增量模型可以缩短课件各部分的开发时间,这种模块化、构件化的开发模型用来对关键教学环节或者开发设计难点进行单独开发更有优势,适宜开发单独课程或者一系列课程的大型多媒体课件。运用增量模型开发多媒体课件由于采用了并行开发和模块化开发,提高了开发效率,而且很多单独子集模块可以独立应用,较为灵活;但是运用增量模型开发多媒体课件对正确合理的划分子集具有较高要求,同时整体课件模块化、子集化后有可能出现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兼容、不统一。

三、结语

多媒体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村镇规划;实验设计;优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活动和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向集镇、建制镇集中,小城镇人口得以快速增加,加速了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步伐。村镇规划也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村镇规划设计工作时间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目前的国家标准即《村镇规划标准》,从指定的针对性和内容上看,其技术规定是应用于村镇建设规划的。从规划时间上看,亟需加快村镇规划各类标准与规范的编制工作。可是村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指导远远超出上述标准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因此,在村镇规划实践中,村镇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是在村镇建设的实践中进行不断地补充完善,并在规划设计中运用。

一、村镇规划课程实习的特点

《村镇规划》课程相比其他同类课程如《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等,其在专业中的地位显然更为重要,所学有关内容更为具体并需要扎实掌握,因此增设课程实验的实践环节极为重要。课程实验是《村镇规划》课程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与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密切联系。我国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设置《村镇规划》课程的时间普遍较晚,不仅在课程理论教育,而且在实践运用教育方面均积累薄弱。因此,搞好学生村镇规划课程教学实验,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综合能力,让其掌握村镇规划基本要领,突出专业实践性强的特色,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二、村镇规划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室内外实验环境有待改善。《村镇规划》实验主要是室外调研及室内图件设计,对于室外实习就要求配备较好的实习地点和实习经费,对于室内工作就要求实验室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具有高配置、能良好编制图件的实验教学计算机,实验室整体环境有待提高。

(二)学生实践认知不足。《村镇规划》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课程,但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是辅助,重理论,轻实践。因此,村镇规划教学中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安排在课堂教学。但本课程的实验设计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对村镇规划以及居住区、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电力、绿化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实际的调查时间一般集中于一天,远不够学生完成相关资料收集、居民点、道路、绿化带等测量,并按一定比例绘制平面图等工作。

(三)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不够。《村镇规划》实验设计是一门技术操作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结合课堂教学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方案并利用MAPGIS软件编制居民点总体布局图、农村居住建筑庭院平面布局图等图件。传统实践教学都认为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学生按照课堂教学理论学习的方法,并用手编制图件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进入实际社会工作后,缺乏结合理论知识,把计算机绘图应用到规划中解决村镇规划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村镇规划实验教学改善途径

(一)科学设计实验计划。在村镇规划实验设计过程中,通过讲述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向学生展示实验设计的预期效果,再通过重点讲解实习流程、要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及视频演示技术,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快速更新实习内容及要求,实时将专业的新技术和方法融入到实际教学内容中,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缺陷。

(二)加强实验过程指导。实验指导教师从准备工作、实践调查、室内编制规划图、编写规划说明书等每一个环节必须得抓好,每一个细节都要对学生好好指导和解释。在实验过程中,力主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引发其创新能力。掌握好各小组学生参与实验并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各组提出的优秀方案、构思提出赞扬,使各小组能去长补短,通过鼓励、赞扬学生的方式促进学生实习质量的提高。

(三)编写配套的实验指导书。《村镇规划》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村镇规划设计的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综合设计的基本功。这些基本功主要包括:(1)读图识图的能力;(2)应用MAPGIS软件对底图进行数字化;(3)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区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现状条件等资料的能力;(4)确定调查区的性质和规划规模;(5)居民点总体布局图、农村居住建筑庭院平面布置图等图纸的设计能力等等。较好的实验指导书的编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以上基本功,还对顺利完成实习十分必要。

(四)分类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在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教学,并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规划设计,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特点及知识水平结构,鼓励和激发学生各自特点,调动学生规划设计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

(五)改进考核方式。评析学生准备的实习报告、设计图,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实习结束后,必须组织师生讨论,并点评各组规划图和实习报告,由各小组同学相互评价和讨论其他组的规划成果。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正。

四、结语

《村镇规划》课程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加强教学的前沿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结合村镇规划专业知识,依托应用MAPGIS软件进行规划设计,是高等学校村镇规划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综合教学方式,借签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和模式,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流程,以村镇规划专业背景和知识为基础,逐步完善村镇规划实验设计的教学体系和实验内容,以培养出符合现代要求的村镇规划人才。

参考文献:

[1] 金兆森、陆伟刚等.村镇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多媒体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型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乃至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建设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过程,这一过程除决定于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及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外,还决定于对城市历史、现状信息的把握,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利用。当今时代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城市规划也不例外。

2 现代城市规划的信息技术及应用

影响城市规划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因特网(Internet)技术、3s技术(遥感、GPS、GIS)技术、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CA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2.1 因特网(Internet)技术

因特网技术主要改变了城市规划中建设者、规划师、规划管理人员和公众的信息交流与反馈的方式。随着邮电通信网和有限电视网的数字化和计算机网络化,网络传输速度的大幅度提高,这些人员可以方便地通过因特网进行静态和动态的信息交流,尤其是交互式双向信息传输,使这些人员的信息交流可以跨越空间甚至一些时间限制。

2.2 3s技术(遥感、GPS、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学、遥感学、城市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日趋成熟的空间数据处理技术。GIS主要特征是描述、处理地理数据、属性数据以及空间关系,能够为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建设、管理、规划及决策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城市规划提供规划、管理决策的辅助信息,并能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遥感、GPS技术和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主要解决了城市规划中空间地理信息的采集问题。卫星遥感图像的精度将有可能提高到米级甚至分米级,而无人驾驶的采用GPS定位的小型飞机或航空模型装载

CCD数字像机可以直接、快速的获取高精度城市规划有用的信息和制作数字化影像图和矢量地图。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则采用电子平板仪加上GPS定位获取高精度的测量电子数据直接输入的计算机系统中,在城市规划中应用。

3.3GIS与CAD技术

GIS与CAD技术主要解决现实地理空间的数字模型问题,利用GIS与CAD技术可以构造与现实地理空间剥应的虚拟地理信息空间.并可以用数字模型对现实地理空间的现象和过程进行模拟和仿真,进行预测。利用GIS技术建立的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和各种专题数据库(如人口、交通、地下管理线等)使城市规划中所需的信息数字化,使规划师和规划管理人员更容易获取。

3.4 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及硬件设备,实现一种人们可以通过视、听、触、嗅等手段所感受到的虚拟幻境,又称幻境或灵境技术。虚拟现实的核心由一些三维的交互式计算机生成的环境组成。这些环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中的模型,其目的是通过人工合成来表达信息。虚拟现实是综合性极强的先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艺术、军事、规划等领域。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管理才刚起步,但是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以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的虚拟城市,具有沉浸感和互动性的特点,能够使用户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同时还可以通过数据接口在实时的虚拟环境中随时获取项目的数据资料,使大型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报批、管理等工作变得方便快捷,有利于管理人员进行规划方案设计及规划方案评审。虚拟城市可以模拟再现城市发展过程及规划成果,尽可能的避免规划设计和管理中的风险,大大提高了城市规划管理的整体质量。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将对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4 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

4.1 城市规划管理

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目前的办公自动化方面,目前的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提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率。随着社会的信息化,通过因特网可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者之间的有效信息通信渠道,可以通过因特网实现网上报建,报建单位只要在本单位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就可完成报建过程和提供所需的材料,规划审批可以在因特网上完成。规划管理与规划设计更紧密的结合,实现管理与设计的一体化,审批的结果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迅速的反馈给设计部门,而设计部门可尽快地将设计结果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提交给管理部门,这些信息的传输可以通过因特网来完成。通过因特网可以进行规划评审,各地的专家可以在家里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规划成果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现专家所需的各种信息(如建筑物三维动态模型),通过网络会议交流意见,专家甚至可以实时与规划师交流,提出自己意见和设想,并可以较快地通过建立数字模型加以证实。

4.2 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将更广泛应用CAD和GIS技术,而计算机图形输入技术的改进和智能化,如笔输入技术,使规划设计师进行设计更为方便,而不影响灵感产生。设计过程中所需的数据将数字化,使其获取变得更加容易、更加方便,可以采用遥感图像直接作为背景进行设计,而各种地下管线的资料由于数据库的建立而更加方便的获得。现在比较难以得到的人1:3空间分布、交通流量等信息由于相应信息系统建立而能很方便地获得。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规划设计成果的三维动态建模更加方便,设计成果更加形象和直观。

在规划设计和规划审批中由于规划成果的数字化,使得对各种规划成果和方案的定量分析、模拟和预测成为可能,经济可行性分析也更为方便,促进规划决策的科学化。通过因特网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规划设计专家共同合作完成设计也将成为可能,这样可以构建了一个不受规划师的空间分布制约的虚拟设计事务所。

4.3 公众参与

公众可以通过因特网动态了解规划设计方案和参与规划审批,而且规划方案与成果的表现形式由于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更为直观和形象,使公众能更好的理解规划师的意图,公众通过因特网发表个人的意见,与规划师、管理人员和其它有关人员进行直接对话,使公众参与更加有效,促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4.4 城市规划研究与教育

因特网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图书馆,各种城市规划研究成果将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出现,城市规划研究者将通过因特网查到各种城市规划资料,并可通过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及其它一些网络通信方式进行交流。因特网同时也将成为一个庞大的远程教育网,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因特网利用多媒体技术学习城市规划的理论与知识。

总之,信息化的城市规划管理,依赖于各项技术,事实上每一种技术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结合相互参透,合理的、科学的应用于整个规划管理当中。这些新的技术应用其中,是当今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同时这也将更进一步的推动城市信息化的进程,推动城市可持续的发展,以及塑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