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1
富水镇中心小学位于商南县城以东10公里处的古镇――富水镇。她北接312国道,南邻“西南铁路”和“西合高速”,交通便利。该校创办于1915年,原名“仓房义校”。学校现有教学班14个,在校学生583名,教职工54名。附属幼儿园一所,在园幼儿223名。校园占地10672平方米,建筑面积3890平方米,其中教学楼两栋,办公楼一栋。
几年来,我校紧紧依靠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本着“以人为本、环境育人、营造教育乐园”的宗旨,广泛征求意见,制订了校园建设规划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目前,结合校园建设规划,完成了学校建筑物的合理布局和建设,形成了布局合理、错落有致、色调统一和谐的校园建筑整体面貌和格局,在突出主建筑物的基础上,合理搭配学校自然景观建设、文化场景建设、科学景观建设,实现了园林化、知识化、书院化校园;并制定和完善了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突出健康快乐、感恩上进的校园文化特色。
二、建设篇
富水镇是商南的东大门,是教育重镇,市教育局、县委县政府及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我校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市县教育局领导经常到校指导督促校建工作,建设过程中,能够立足发展,着眼长远,亲临现场参与设计谋划,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多次对学校建设方案提出指导修改意见,使得建设方案更趋完善。在资金上,县教育局给予全力支持,自07年以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共投入资金40多万元。
按照学校发展建设方案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06年至今,建起宿办楼一栋;附属幼儿园一所;师生灶房8间。基本形成了三个活动区:幼儿活动区;教学活动区;休闲运动区。
幼儿园整个园区的布局和布置充分体现幼儿特点。教室里、院墙上都绘制着色彩鲜艳、内容活泼的卡通画,院子里摆放着供孩子们游戏的各种器械、玩具。孩子们在此唱歌、跳舞、做游戏,享受着童年的欢乐。
教学活动区的院墙上,有引人注目的校训,两栋教学楼中间墙上,还有大型喷绘,书写着“让学生健康、快乐、增智、益德,是老师永恒的理想和追求”这一办学宗旨和“学会感恩、学会诚信、学会合作、学会进步”的育人目标。在60米长的文化墙上,有师生绘制的中国画,配有经典古诗词,学生从诗画中感受着古典文化的熏陶。宽阔的舞台上,每学期都要开展大量的文娱活动,每周一,都要在此举行升国旗仪式。这里是展示师生文艺才华的舞台,也是德育的主要活动场所。舞台两旁,屹立着两尊放飞梦想、奔向未来的雕塑,寄寓着师生的奋斗理想。教学楼上,有警示学生的校风与学风。过道走廊,四处悬挂有励志、修身、益德的名言警句。教室门上,有体现各班特色与奋斗目标的班级感言。教室里有班训、班纪班规、名言警句,设有图书角,黑板报等丰富内容。这一切,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展示着良好的育人氛围。
休闲活动区是师生生活、运动、休闲的场所。有宿办楼一栋,上有提醒教师常修师德的“敬业爱生、博学多能、无私进取”的师风训语。有硬化篮球场一个,羽毛球场一个,球场上,跃动着师生矫健的身姿,绽放着生命的健康与活力!花园里、绿化带旁、花架廊中,更是师生伫足观赏、凝神休憩的好去处。到了傍晚,广场灯、花园灯、草坪灯亮起时,这里又添一番迷人的景象。学生的宿舍,更是布局整齐,被褥洁净,舍中的书画、手工作品,展现着学子们的精神和情趣!激励学生自立自强。
三、管理篇
我校确立了明晰的办学理念,包括办学宗旨、办学特色、育人目标、校训、校风、学风、师风等七项内容,以此指导师生行为,作为师生的奋斗目标,各种制度的建设,也着力突出“德育为首”的办学思想。
学校管理,强调“三化”:人文化、民主化、常规化。专门修订了《富水镇中心小学制度汇编》,学校从教师到门卫,人人职责明确;从教导处到总务处,处处权责分明;从教育教学到后勤财务,事事有章可循。既有人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总务后勤管理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又有家长学校制度等对外关系方面的制度;既有约束性制度,又有引导、激励性制度。还组织编写校志,以保证校园文化的传承;编写了富有地方特色、反映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特点的校歌,且已在校园广泛传唱。在评价体系方面,也力求“让学生快乐,促学生上进”。这些完整、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作为制度文化,在我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正发挥着润物无声的巨大作用!
四、活动篇
广泛开展的各种活动,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提升了学生能力,进而将文化内化成了学生的素质、品质。
每学期开始,都要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月”活动,把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作为学校的特色工作来抓。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以下的原则:①抓好养成教育,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②从细微处入手,把行为习惯和文化内涵紧密结合;③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加强学生自育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课间活动、卫生管理、放学集会、社会实践等活动,不断提高自我教育意识。树立“行为规范教育是我的责任”的观念,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从我抓好养成教育”的氛围。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训练的内容与重点。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与“文明班级”和“优秀中队”相结合,对各班进行综合考评。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下,使学生能自觉遵守规范。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校多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起了小小种植园、小小气象站,并按计划开展科学种植、气象观测活动;成立了合唱队、运动队、美术兴趣小组、手抄报兴趣小组;开通了红领巾广播站;由少先队发起组建了献爱心志愿团队,并经常性地开展活动;定期开展主题队会、诗歌朗诵会、歌咏比赛;适时举办手工作品、科技制作、书画作品、手抄报展览等。
少先队为给学生在心灵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成立了“心灵小屋”,由心理辅导老师去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做学生心灵的向导。
为了更为集中地展现校园文化特色,给师生创设提升文化、交流艺术、散发魅力的平台,学校坚持每年举办一届师生艺术节,一届师生运动会,让校园文化的光彩在这里充分彰显!
五、收获篇
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2
【关键词】农村高中 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 农村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63-03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师生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农村学校是培育农村人才、建设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加强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校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农村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立足于农村普通高中的实际,对隆安县第三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翔实的阐述,以期构建适合农村普通高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打造一流农村学校。
一、指导思想
隆安县第三中学是南宁市中小学三年培训项目学校,笔者作为学校文化建设团队的负责人,参加了该项目的培训,通过学习,深刻了解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率领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及策略,确立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努力践行上级部门的指示。遵照党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教育方针,确实贯彻《南宁市中小学校长三年培训方案》以及南宁市教育局制订的《南宁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指导和督查方案》,结合本校办学的实际情况,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真抓实干,讲求实效。紧密围绕学校文化建设思路,由团队把握整体,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真抓实干,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推动各项目标的达成,构建引领未来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性经验和模式,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全局规划,持之以恒。学校文化建设力求做到全局规划,要充分结合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避免因急功近利而缺乏长效机制,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实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二、主要目标
(一)学生目标。通过建设切合农村学生成长需要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和文化环境,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团队目标。加强学校团队文化建设,发挥团队在校园中的引领作用。
(三)活动设计目标。组织开展各项学校活动,增强校园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
(四)学校办学目标。开展富有农村学校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要为学校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让学生在感受亲切新奇的特色文化中提升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自身成长追求的考虑,推动学校“特色办学”理念的全面深入实施。
(五)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使学校成为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三、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和谐优美的物质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令人如沐春风,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隆安县第三中学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右江河畔,美丽的外部环境极有利于校园环境的美化建设。根据当今的时代特点、学校的地域特色和自身条件,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团队科学规划、巧妙设计,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框架。
1.整体规划,校园布局合理大气。学校整体布局合理,硬件设施日趋完善。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均整齐地排列在学校的北面,饭堂好似蜻蜓点水似的靠在学生宿舍楼的尽头。相对集中的楼房布局既体现了学校整体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又有利于师生灵活调适紧凑的作息时间,还有利于班级清洁卫生工作的安排。笔直的学校主干道将宽阔的运动场划在学校的南面,绿草如茵的足球场和方块似的篮球场连成一片。运动场围墙外面,右江大桥像一轮彩虹横跨在江面上。不远处,著名的隆安榜山文塔雄踞在宝塔山顶上。站在足球场边的台阶上放眼望去,视野辽阔,有一种天高任鸟飞的气势,极具书生意气、挥洒青春的风格,又不失农村大自然的纯朴气息。下一步,学校管理团队继续根据实际情况从各方面有步骤地完善学校的设施,使学校育人功能逐步达到更高境界。
2.细心设计,校园环境美观大方。本着创新、独特、实效的原则,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对学校环境景观进行精心设计,大到各个建筑物的命名及装修,小到角角落落的装扮修饰,均斟酌规划,力求校园环境更富有文化内涵。目前,在足球场和校道之间,已经修建了一排兼具时尚感和舒适感的休闲长廊,并有几个圆顶休息亭点缀其间。休闲长廊既可作学习之余、运动间隙的休憩场所,又可作为师生谈话、班团干会议的场所。充分利用一些小场地摆放各种健身器材,满足师生课余休闲锻炼的需要。每栋宿舍楼下,摆放一些艺术品般的石桌石凳,是学生看休息的好去处。学校标志性金属雕塑“腾飞”,高高矗立在校门内主干道中间,形成了一个小环岛,有效地规范了校内交通秩序。各个建筑物装修内外有别,外墙色彩明艳,内部光泽柔和,外观的明亮和内部的舒适相得益彰,体现了学校管理团队的人文关怀和较高的文化建设水平。人工雕琢的校园景致与大自然浑然天成,让来自农村山区的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3.美化绿化,校园内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学校因地制宜地栽种各种果树花草,以绿色为主调,适当穿插各个季节的鲜花和果树,力求校园里常年绿意盎然、鲜花盛开、果实累累。春有桃花梨花,夏有芒果扁桃,秋有玉兰桂花,冬有绿叶青藤。果树和鲜花既有农村常见的,又有校园特有的,亲切感和新颖别致相结合。
(二)建设奋进、拼搏的校园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农村学校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农村学生的人格素养,增强农村学生的信心和决心。隆安县第三中学在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方面的措施主要有:
1.以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团队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用榜样的力量点燃每一位孩子的梦想”;校训是“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校风是“文明、勤奋、和谐、创新”;教风是“爱生、务实、严谨、进取”;学风是“尊师、好学、自强、奋进”。在学校大门内两边楼房的墙壁上,左边刻印着办学理念,右边刻印着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金色的字体闪耀着光芒,彰显着学校坚定严谨的办学信念。
2.以警示语、励志语增强师生素养。高大的学校大门右边雕刻了“厚德载物”四个大字,给人庄严沉稳、凛心潜行的气魄。办公楼旁边直立着一块巨石,巨石一边雕刻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另一边雕刻着“自强不息”。综合楼下放置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头,石头上雕刻着一个大大的“梦”字。楼梯口、墙壁上、绿化带边,都竖立有醒目标题的各种橱窗或牌子,张贴温馨而具有警示或者励志作用的标语、提示语。校园里,每一面墙壁、每一块橱窗都会说话,每一棵植物、每一块石头都传递着有意义的信息,提醒和敦促师生时刻保持积极健康、严谨勤奋的精神风貌。
3.建设“热爱家乡”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隆安本地人,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都有着为家乡培养人才的高度责任感。团队认为,培养农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也是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在大家群策群力的创意策划下,团队大胆地把驰名区内外的隆安风景图画搬上了学校的围墙。美丽的龙虎山风景、布泉风光、乔建田园风光、敏阳牧场风光等大幅超长的画卷环绕着整个校园,极大地吸引了广大师生的注意力,师生们的眼里和脸上无不流露着惊喜神奇、自豪骄傲的神情。教学楼下的宣传栏,开设有向师生介绍隆安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的专窗。学校荣誉室,有校友及隆安各界人士的各具特色的成果展。主题班会、作文竞赛有热爱家乡的主题,把介绍隆安文化的隆安杂志《龙虎山》引进各班教室。学校努力通过热爱家乡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学生当中构建家乡情感文化。
4.强化班级文化建设。隆安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滞后,广大农村山区缺少优秀文化底蕴,一些地方甚至残留着落后的风俗习惯,因此农村学生的成长环境里缺乏优良文化的熏陶,不少学生没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因此决定以良好的班级文化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获得健康成长。学校政教处负责总体筹划,在遵循《中学生守则》《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和细则,如教室美化评比细则、班级量化评分细则、宿舍内务卫生评比细则、学生安全教育细则、手机管理细则、参加文体活动细则、班主任量化考核评比、学生仪容仪表规定、主题班会评比、法制教育等,使班级文化建设有根据、制度化、数字化,从而推动精神文化建设,构建严密的班级管理体系和丰富的班级文化氛围。各年级管理小组密切配合,对本年级各班的文化建设实行监督和量化考核。班主任联合班委,通过创造整洁的班级环境、制定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等来营造令人振奋、催人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班级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5.打造“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文化。首先,打造教师团队精神文化。学校工会以活动等方式活跃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的凝聚力;科研处、教务处通过经验交流、培训学习、教研活动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升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以此打造尽责、合作、创新的教师团队精神文化。其次,打造学生团队精神文化。农村学生自小缺乏团队意识教育,因此,学校政教处、校团委、学生社团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有校运会、艺术节、各种文艺汇演;有文学社、舞蹈社、篮球社、吉他社等各个社团的活动;有家长会、教师家访、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尊师重教等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各种熏陶和教育。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在身心愉悦之中形成浓厚的学生团队精神文化。
6.于细节处产生精神文化建设效果。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工作上胆大细心、考虑周全,于大处追求大的教育成效,于小处力求有“画龙点睛”的文化熏陶效果。正对着运动场的休闲长廊的上方,“青春似火、放飞梦想、强身健体、超越自我”十六个大红字就像十六个火炬在燃烧,营造出了拼搏竞争的运动场精神文化。学校办公楼顶上,“自强不息、勇创一流”八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传递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师办公室里张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工作制度要求、教师学习和管理机制,(下转第84页)(上接第64页)体现教师的工作职责和特点,以此突出教师生活、工作、学习的精神追求。就餐纪律体现讲究卫生、文明就餐、节约光荣的餐饮文化,运用餐饮文化培养农村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的规定体现着装整齐、言谈举止端庄文明、仪容仪表整洁大方的礼仪文化。在楼梯、楼道以及公共卫生间等场所创设以安全教育和文明卫生为主题的文化色彩,让来自农村的学生感受到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三)民主为先导,严格为保障,建设学校制度文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制度文化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的有力保障,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学校各部门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本部门的管理机制和规则,规范师生的行为,促进良好校风的进一步发展完善,营造“人人守制度,制度为人人”的制度文化,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坚定特色办学之路,建设学校课程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在学校发展战略上突破了单纯追求高考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盲目做法,在充分结合农村普通高中的发展状况和农村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基础上,制定了“特色办学”的思路,通过研制和完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核心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教务处、科研处、政教处负责率领各个学科教研组改革研发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教学方案,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实用,在班级设置上体现个性。目前,根据学生个人发展愿望和需求而开设的各种课程和各种班级正在完善过程中,其中,绘画、音乐、舞蹈、体育以及某些学科技能培养的课程基本走上正轨,并且初步产生了效果。今后,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将继续深入挖掘整合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建设学校课程文化,从深层次实践高中新课程理念。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漫长而系统的工程,笔者和校园文化建设团队坚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只要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真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学校各部门和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就一定能建设好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一定能推动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有效提高。
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3
一、规范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识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
一是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民主作用,精心策划,群策群力,凝聚集体智慧,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坚持制度的系统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规范办事程序。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自下而上,形成体系。
二是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事事有章可循,形成《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执行严格,赏罚分明。通过晨会、班会活动进行专题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加强自觉性、自律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
三是在德育工作方面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成立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形成了3条德育主线:校长——教导主任——学科组长+课任教师为主的教书育人线,校长——总务主任——工会——后勤为主的服务育人线,党支部——团委(少先队)为主的组织育人线,组成了一条严密的“防护墙”,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校园文化的特色实际上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成果的集中反映,是在充分考虑学校文化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特点、学生文化需求、社区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本校特点,并与本校校园环境、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文化模式。笔者所在学校外来生居多,占总体生数的94%,学校立足实际,坚持科学民主办学,整合资源,理清主线,以德育为基础抓好学生养成教育,以德育促教学。
我校在征求广大师生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歌,要求全体师生人人知晓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会唱校歌,学生知晓《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教师要自觉遵守师德规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要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为此,学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制定“星级学生”评比方案,评选周、月“班级明星”、“进步明星”和学期“校园明星”和“进步明星”等,通过黑板报、广播宣传典型实际,宏扬典型精神。
学校成立《与好习惯同成长》养成教育课题研究,通过课题引领,把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德育活动中。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童谣等形式对学生从小进行文明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的养成教育。编写了《一日常规歌》——上学歌、进校歌、升旗歌、课前准备歌、上课歌、下课歌、作业歌、防近视歌、排队歌、做操歌、环保歌、放学歌、回家歌,我们把学生平时在品德与行为方面应该遵守的一些内容编成了童谣的形式,让学生能更容易的接受与实践。让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在学校德育基地中,还能看到我们精心编写的拍手歌、丢手绢歌、跳绳歌、行为规范三字歌等,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儿歌,让孩子们一边活动一边地吟诵,寓行为规范、道德情操养成教育于日常活动之中。
三、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渗透在校园各个角落的一种精神力量,它无处不在,无处不含,它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内外种种独特文化气息和氛围的熏陶;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东西,它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仅仅局限于绿化、美化校园,还要精心设计,净化教室,形成校园高雅的“班级文化”。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教室内外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认为这是净化学生心灵,形成优良教风与学风的主要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宣传橱窗、阅报栏、标语牌等,把美化校园环境,让每一面墙壁说话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我校2号教学楼一楼架空层处的“德育基地”可谓图文并茂,以“文明礼仪伴我成长”、“诵读经典传承文明”、“科技强音催人奋进”、“清清廉魂依依童心”、“忘掉烦恼追求快乐”为主题的专栏、设计新颖的贴于地面上的德育活动游戏图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华德育故事》等,处处渗透着德育内容,“德育基地”将成为孩子们欢乐的活动天地。刚刚建成的花圃更是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围墙的喷画彰显了我校的灯谜特色教学。1号教学楼扇形大厅“弘扬中华文化创建书香校园”的氛围布置——读书方法、名人读书故事、读书名言、各年段好书推荐、四大名著简介等,让学生从中习得了读书的方法并感受到了浓浓的书香气息。各楼层走廊文化、楼梯文化、厕所文化各具魅力,“‘日行一善’十二条”、“英语礼貌用语”、“古诗名句”通过古训、格言、常识引导和激励学生学知识、学榜样,提高文化素养。真正让每一堵墙都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能说话,让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着每一个学子,借以提升师生的人文素质,拓展德育的内涵和外延。
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4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虽然都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尽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但它们在建设主体、目标、途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表现在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学校制度与企业制度、学校行为与企业行为、以及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要想让学生真正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就要通过校内教育和企业实践教育相结合来实现。
2.感受与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人的认知规律统计,你听到的东西可能记住25%,写下来的东西可能记住50%。自己亲自做一遍的话可能记住70%和别人一起做过的可能会记住90%。由此可知,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或课外活动的主角,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和感悟,就能真正接受教育,真正理解企业文化内涵,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企业文化渗透途径
企业文化的渗透是要将注重企业文化教育这一理念融入教学方案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各个教学环节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
3.1.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训室建设感受企业物质层文化
3.1.1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解企业文化内涵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纲领性教学文件,它的制定所包含的内容决定着学生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是否全面,一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够体现文化基础知识、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拓展知识,大多未能将企业文化内容纳入方案。结合课题研究,在钢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新生参观八钢厂史馆、钢铁企业文化读本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在校学习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
3.1.2实训室建设模拟现场操作室感受企业氛围
实训室建设贴近生产,操控系统构成来自于真实生产环境模拟,监控系统来自于实际环境仿真,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流程岗位配备符合企业实际,实训管理流程与生产管理流程相同,实训操控结果符合实际工艺模型,可以按班次进行连续生产实训,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同,感受企业氛围。
3.1.3认识实习建立企业物质层文化感性认识
通过一周的下厂认识实习,感受企业厂容厂貌、企业的工艺设备、企业的工艺设备特性,了解厂徽、厂旗、厂服、厂花、厂歌、企业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企业造型或纪念建筑等物质层文化的物化标志。
3.2通过学校管理制度制定体会企业制度层文化
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体现钢铁企业文化,如校训:“崇德尚技、百炼成钢”;专业建设理念为“贴近企业、贴近生产、贴近岗位”;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教师有企业锻炼经历、“双师”素质等要求;宿舍管理制度中按企业定置管理规范宿舍内物摆放;班级管理制度和优秀班级评比办法按企业班级评比办法按月量化班级成绩等。
3.3通过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践行企业行为层文化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化”,它包括学生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等。这里谈的行为层面主要指学生的行为层面。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制定《学生一日生活制度》,包括有作息制度、上课制度、自习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就餐制度、就寝制度等。
3.4通过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入厂实习实践内化企业精神层文化
3.4.1课外活动为载体认同企业精神文化
文化执行的关键在于认同和内化,根据全国各大钢铁企业规定的职业道德和人才队伍建设理念,我们整理了十大钢厂员工行为规范素质,将出现在四次以上的重点词作为学校在校期间的培养目标,通过活动安排认同和内化企业文化主要通过讲座、优秀毕业生交流、电影欣赏、读后感、《从校园人到企业人》视频观看等形式,将不同主题活动安排到每学期,详见表1钢铁类专业主题活动方案。
3.4.2入厂实习实践内化企业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5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 高校 就业教育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14-02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将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将发展更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一批批重点项目将陆续建成投产,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补充;国际旅游岛自身基础建设开发也会带来许多岗位,因此,国际旅游岛建设将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空前机遇。
本文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视角,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对高校的就业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一、校园文化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
校园文化是随着校园的建立而产生,又伴随着学校发展历史的积淀而内涵日益丰厚。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务,全校师生员工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为了适应学校存在与发展的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办学理念、制度规范、学生思想内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校园文化是学校特色的重要表征,是学校的生命所在,也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可以划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的内容。其自身特点体现于多元性与主导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立性与开放性相结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2005年的年度“校园文化”调研报告中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内的生活成员为主体,以各种文化现象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加强就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客观需要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纲要》强调:大力扶持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这就说明了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将为就业市场带来许多新的岗位,这无疑就是给大学毕业生就业送“秋波”。可是,目前大学生还存在择业定位不准,心态转变不足,就业意识不强,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不能放下架子从基层做起、从社会需求做起,不愿从事服务行业,总想往高一层次走,加之本身就业技能不高,这样就会导致许多岗位无人做,许多人无岗位可做的结构性失业。
因此,结合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出发,对大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就业教育,使其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能适应建设国际旅游岛目标要求,为其走上工作岗位为建设国际旅游岛做贡献奠定人才基础。
(二)就业形势的需要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也不可否认,目前部分大学毕业生没能找到工作,并不是说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饱和,而是因为部分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和认识有待纠正,就业地域的选择往往偏向于大城市、大单位、大企业,造成了“有人没事做”和“有事没人做”的状况;同时,也有部分毕业生对择业的理解也有偏差,因对单位效益、地域和性质看得过重而丧失了就业机会。因此,高校要以生为本,深化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切实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借助就业指导课的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渠道,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毕业生以事业为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促进其充分就业。
(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做为高校办学者,要意识到国际旅游岛建设给教育教学带来改革的必然性。改革只是手段,发展才是根本,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需要相结合。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将发展壮大,这将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规律发生变化,作为高校办学者,必须在针对就业市场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国际旅游岛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对就业形势及人才培养需求和目标作出预测,进一步修订自身办学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培养模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适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以高素质的毕业生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总之,针对国际旅游岛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模式,转变指导思想,加强就业教育,正好迎合了学生需求。在办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种途径,重点抓好学生就业观、择业观和职业情感智力的教育,提高和培养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伦理观念,使学生真正掌握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用人标准、择业原则和择业方法,转变就业观念,认识自我,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从学生生涯到职业生涯的转变,让毕业生能脚踏实地地在工作岗位上磨砺成长。
三、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高校就业教育的创新途径
(一)针对企业需要,发挥就业导向作用,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
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大量产业的投入,大量企业需要具有服务意识、全局意识、集体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毕业生。而目前,高校90后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具多,在家中生活较安逸,劳动锻炼机会少,加之阅历见识不多,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受挫能力、共事能力和全局意识,这与企业要求员工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相差甚远。这就要求高校要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根据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发展要求,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经验,开展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流,促进校企文化互动,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高校要依据就业市场上反映出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培养目标和模式进行改革,对学科和专业结构进行调整,解决人才培养与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相脱节的问题,从而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
另外,在企业文化中,“德”代表了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在企业界,有一条用人标准,“有德有才重点用,有德无才培养用,无德无才弃之用”。这充分体现了要想做好“事”,先要做好“人”的理念。因此,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式,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充分体现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隐性德育的主渠道。
(二)将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就业观
根据清华大学的调查表明,52.9%的高校在大四才开始进行就业指导,只有17.6%的高校从一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此同时,有58.8%的高校就业工作机构认为就业指导应当从大一开始,其余四成多的高校并不认同全程就业指导的观点。
由于大四就业指导只是“猛然一击”,往往理论多于实践,缺乏系统性,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往往只将提高就业率作为重点,而忽视了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和就业价值观的引导,导致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更重要的就业价值取向。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企业需要大量具有严谨负责、顾全大局、忠于职守、竞争合作的职业道德和精神,这些品质并非在大四一年的突击就业指导中就能让学生形成。因此,对企业本身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而言,高校应将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和人文修养,帮助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根据大学四年不同阶段的特点,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将就业的育人功能贯穿与融入其中。大一作为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在于实现学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对自我的认知,初步设计自己的大学学习规划;大二已渡过适应期,根据对自身的认知,了解自身具备的条件,制定合乎实际的职业目标,初步设计相应的职业规划;大三重在能力训练,根据自身职业目标和规划,围绕团队精神、沟通技巧、交际礼仪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展开,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大四重在就业准备,在了解社会需求、就业形势和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去向等情况后,为自身即将就业做好准备,在应聘技巧、求职面试、心态技巧等方面努力提升自身的求职能力。
(三)注重第二课堂品牌活动的树立,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课堂活动是体现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在第一课堂外开展的学习、文体、娱乐、社会实践等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课余活动。它是对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和有益补充,也是对第一课堂的衍生和升华,对于提升学生专业实践素质、创新能力和非因素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计划、系统地开展各项第二课堂活动,努力打造高质量的品牌活动,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
高质量的品牌活动要突出就业主题,同时要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和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认识程度、活动能力等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以及考虑到毕业生作为未来职业人的素质要求,从多角度拓宽活动开展的空间,克服单纯强调业余爱好、片面追求消遣和享乐的现象,要努力提高校园文化的发展层次,将就业文化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平台,出刊、宣传就业理念;举办各类就业指导活动,如导游风采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公务员模拟考竞赛、模拟招聘大赛、考研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开展职业测评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拓展自身潜力,解决择业的盲目性和提高就业竞争力。
总之,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为大学生就业带来空前机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就业指导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性地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的就业指导功能,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国际旅游岛建设输送了合格人才,既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秦铭,苏群.国际旅游岛给大学生就业送“秋波”.中华工商时报,2010.5.27.03版
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6
一、指导思想
我区各校实施的绿色生态校园建设,以优化育人环境、培育生态文明意识为宗旨,以“校园环境园林化、校内道路林荫化、活动场地塑胶化”为目标,坚持环保、美观、经济、适用原则,做到“校在园中、园在校中”,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二、目标任务
1.校园环境园林化。通过植树、栽花、种草,充分运用园林艺术手法,把校园内拥有的空间全部绿化美化。
具体要求:学校要在校园内“见缝插绿”,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宜藤则藤。多种植乡土植物,少栽名贵花木;多植大乔木、攀援植物,少栽绿篱类植物;多植阔叶树、少栽针叶树。校园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6%以上、绿地率达到31%以上的标准;新建学校的校园绿化覆盖率要达到50%以上、绿地率35%以上的标准。
完成时限:年底,所有区直学校、镇(街)中心学校达到最低标准;年底,所有区直学校、镇(街)中心学校达到最高标准;其它所有学校达到最低标准。
2.校内道路林荫化。按照校园总体规划,校园内部机动车能够通行的道路,全部用水泥、沥青或砖石铺装,道路两旁栽植乔木遮荫。
具体要求:学校要在校园内多绿化、少硬化;多采用植物来构造景观,少建亭、榭、假山等建筑小品和不规范的雕塑。采用“大、高、密”种植方式,在校园四周、道路两旁,有规则、高密度地移植树干高、树冠大的乔木。提倡利用盆栽植物美化建筑物出入口和走廊。
完成时限:年底,所有区直学校、镇(街)中心学校全部完成。
3.活动场地塑胶化。在田径场、球场等师生活动场地上铺设塑胶,塑胶必须是无毒、无味、环保的优质材料。
具体要求:按照“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学校的田径场、球场等师生活动场地全部实现塑胶化。塑胶颜色须与办学层次相一致,色调要与校园环境相协调。塑胶工程要按建设程序进行招投标,严格按评标办法确定中标单位,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直接指派施工单位。
完成时限:学校每年要有2O%以上的学校活动场地实现塑胶化,年区外国语学校、第二实验小学、河西学校完成塑胶铺设任务,其他学校四年内全部完成。
三、推进措施
在学校实施“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一)编制绿色生态校园建设规划,逐校制定实施方案
区教育局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制定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各学校都要编制绿色生态校园建设规划,将“校园环境园林化、校内道路林荫化、活动场地塑胶化”三个方面通盘考虑、统一规划,由专业人员承担设计《绿色生态校园建设规划平面图》,将三方面内容整体规划到位,并纳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规划要因地制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选用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树木花草和塑胶材料,突出教育主题,体现出本校特点。规划应与校园周边环境和谐一致,规划到校园的每一个部位、每一个角落,确保不留空白。校内各功能区隔离带以植物分隔为主,提倡设计开放型绿地,增加师生活动空间,老式建筑物要立体绿化、垂直挂绿。
各学校要按照绿色生态校园规划,制定《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由文字说明和规划平面图两部分组成。文字说明主要有以下内容:绿化面积(植树面积、种草面积、栽花面积),树木明细表(新植树品种、树径尺寸、株数、造价),道路硬化面积、材料、方式、造价,塑胶场地面积、材料、构造方式、造价以及分项目实施年限等。《实施方案》将作为年底逐校考核验收的依据,其编制质量纳入考核验收范围。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学校是重要的公共资源,是创建园林化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各校要拓宽筹资渠道,开发政策资源,列出专项经费,为工程的实施提供资金保证。
2、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建绿色生态校园。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共建绿色生态校园。凡在校园绿化美化、道路硬化、活动场地塑胶化方面,捐款捐物达到总造价的80%以上,可以以企业、个人的名字进行命名;个人捐资1万元、单位捐款10万元以上的,由区政府统一进行表彰奖励,并颁发尊师重教奖。
3、提倡师生自己动手,建设绿色生态校园。《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规定年满十一岁,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均应承担义务植树任务,单位每个职工每年植树3—5株。要广泛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本着积极动员、家长自愿的原则,力争每个学生家庭捐献一棵树苗。师生自己动手绿化校园,有利于增进植物生物知识,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树立起绿色生态意识,陶冶师生情操。原则上凡是学校和师生能实施的栽植、养护任务,不要花钱委托专业公司来运作。
(三)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督查考核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