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范文1
论文摘 要: 管理学原理是随着管理能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渐受关注而形成的;《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增强学习、研究、应用管理学的能力。它涵盖两条主要的逻辑路径:管理理论与管理职能;这一致思路径规定了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及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
一、引言
人类的管理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管理思想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管理实践。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都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组织经济活动的能力,即管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作为“第三生产力”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引言中,“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开宗明义地指出,这篇论文的宗旨之一是“论证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并进一步表明,科学管理的根本原理适用于人的行为——从人们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大公司的业务运行”。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为社会科学的一个专业领域。
二、《管理学原理》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定型都有三个关键性标志:明确的研究对象、独特的致思路径和完整的概念系统。弄清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无论是对一门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对于该学科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学原理是从管理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科学原理,它着重研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具体研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合理组织生产力。这是由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是由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与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管理,需要研究如何配置组织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等各种资源,“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相互统一。因此,怎样计划安排、合理组织及协调、控制这些资源的使用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管理学原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2.完善生产关系。这是由管理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一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会使管理呈现一定的差别,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应着重研究如何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立、人员安排以及各种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如何激发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另一方面,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使得管理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这一“印记”决定了管理学原理应该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秩序和规章制度,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管理学原理》的致思路径
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管理活动的规律性,解决与管理活动有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问题,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构造形如金字塔,其顶端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底部是关于管理过程、管理对象以及相应职能的科学系统,中间则对应着管理层级和管理领域。
那么,管理学原理在研究正式组织实现组织目标这一过程中又是怎样致思的呢?管理学原理首先从管理理论入手。通过分析,研究人类过去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管理思想、理论和制度与方法的演变发展规律,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古为今用。因此,绝大多数的学者在编撰《管理学原理》教材时,都考虑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放在著作的第一章或第二章;因为,大家的思考逻辑基本一致: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管理科学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其产生和发展是为了继往开来,继承发展和建设现代的管理理论。通过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和介绍,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
其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基本的原理,管理科学也不例外。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管理规律,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也是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诸如:决策的制订、计划的编制、组织的设计、过程的控制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和原则,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在管理过程及相应的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这是管理学原理体系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它,做到活学活用。
再者,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活动与组织成员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一方面,管理者的素质高低、领导方式、领导行为、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对管理活动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研究“领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效率完成组织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即研究“激励员工的主动性”。
(三)《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概念是理论致思凝结而成的逻辑环扣,也是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与上述致思路径相应,管理学原理有以下一些主要基本概念。
1.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着重从历史的方面研究管理实践、思想、理论的形成、演变、发展,知古鉴今。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末)和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阶段(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真正意义上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与理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组织的日益庞大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根据不同理论的表述,追本溯源,我们可以找到各自的核心基本概念,也是这些管理理论的思想起源。具体来说,诸如:“效率”与“标准化”之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职能”与“管理原则”之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理”,“层级结构”与“权力”之于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人性假设”与“非正式组织”之于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决策”与“满意原则”之于西蒙的“理性决策理论”,“系统”与“协作”之于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竞争”与“战略管理”之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工作流程”与“企业再造”之于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公司再造理论。等等。
2.管理职能。所谓管理职能,是对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内容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管理活动是人们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一项实际工作,是一种行动。人们发现在不同的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往往采用程序具有某些类似、内容具有某些共性的管理行为,比如计划、组织、控制等,人们对这些管理行为加以系统性归纳,逐渐形成了“管理职能”这一被普遍认同的概念。
管理职能一般根据管理过程的内在逻辑,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但是划分管理的职能,并不意味着这些管理职能是互不相关、截然不同的。划分管理职能,其意义在于:管理职能把管理过程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理论研究上能更清楚地描述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实际的管理工作及管理教学工作。划分管理职能,管理者在实践中有助于实现管理活动的专业化,使管理人员更容易从事管理工作。在管理领域中实现专业化,如同在生产中实现专业化一样,能大大提高效率。同时,管理者可以运用职能观点去建立或改革组织机构,根据管理职能规定出组织内部的职责和权力及它们的内部结构,从而确定管理人员的人数、素质、学历、知识结构等。
计划职能对未来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的谋划。主要内容:目标与任务分解,目标实现方式与途径选择,进度控制与调整等。
组织职能为实现组织目标,对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在工作中形成的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主要内容: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运行及组织变革等。
领导职能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主要内容:指挥引导,激励鼓舞,协调沟通等。
控制职能是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按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主要内容: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等。
三、《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依据一定的理论,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是教师在具体情境中对各种教学要素的合理性处置方式,包括教学内容和材料的安排、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师生活动程序的设计等。
对于大学本科教育而言,《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使他们形成从管理学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行为习惯;二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使他们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继而为学习其他管理学课程打好理论基础;三是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主动观察和正确判断复杂情境中的应然关系,保持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培育学生的反思与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未来工作中遭遇或面对管理困境和道德悖论时,运用管理学知识提出富有创见的应对方案和措施。因此,根据上文所澄清的管理学原理的基本问题和该课程特定的教学目标及“培养未来企业家”的发展性思维,特提出下列基本教学策略以供探讨。
首先,强调兴趣的培育与引导,重视案例讨论与情景结合。“追求卓越,成功便会追上你的脚步”;成功是人人向往的目标,但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自身的卓越,如何使得个人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兴趣”。为学生打开一扇知识的门,培育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呈现知识的宽度,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思考知识的深度,是真正的教学首要。
尽管以基本概念为纽带的知识传授占据教学的基础地位,但离开具体情境和对现实问题富有说服力的思考,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是任何学科的教学目的,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课程,有着丰富的应用素材,积极搜集、主动探讨、深入思考社会现实中“新、奇、特”的管理案例,既能增加教师自身的实践知识,又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大幅度地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强调形成知识体系。概念是特定知识系统对研究对象的独特把握方式,是理解和运用管理学原理知识的关键路径和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一方面是“讲”,运用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突出其关键特征。譬如,不同的词性就能反映出同一概念的不同关键属性:“计划”从名词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管理文件”,从动词角度理解是“为实现目标进行的活动安排与谋划”;“组织”从名词的角度理解是“一种权责结构”,从动词的角度看是“一系列组织运行的活动”,等等。另一方面是“解”,呈现概念实例——分析共同属性——揭示概念内涵。
学生一旦建立起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就可以借此把握管理学原理的整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理论,进而为学生分析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构筑坚实的基础。
再次,注意学习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别人”,从某些角度来看,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社会学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不能像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科学性强的学科一样,在掌握基本公理和定律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解答问题;所以,管理学原理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用文字进行表达,这就意味着学习的内容复杂,信息量庞大,这些学科特点给学生学习、理解、记忆和表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和压力。推己及人,笔者主张师生在一定程度上互换角色,由学生扮演“老师”,把知识“教”给其他学生。这一策略不仅能寓教于乐,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进行教学准备、教学实践和教学总结的过程中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自我管理过程。
另外,管理学原理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这种属性就强调管理学原理中的应用工具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及可执行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在这一部分主动参与和实践,甚至创造机会或安排具体项目让学生干中学,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最后,合理选择教材,合理安排教学。教材往往受编写者个人兴趣、认识和篇幅、出版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和个人偏好,如果只选用一种教材,就难免会使教学内容趋于简单化和片面化;反过来,选用多种教材既不太现实,又太复杂。最好的策略是教师根据管理学原理的致思路径或知识模块,用讲座形式覆盖主要教学内容,将教材的有关章节纳入讲座体系作为精读材料;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则另外指定有关阅读材料。这样安排的益处,可以最大限度地使教学内容做到合理、全面,还可以做到“专修”与“选读”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沈鸿生.《管理学原理》的对象、体系初探[J].中国工业经济学报,1985,(4).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范文2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5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21世纪的数学专题会议,该专题会议是由国际数学家大会与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共同举办的。会议分析了21世纪数学发展的四大趋势:数学的各个子学科之间正在互相发生交叉;数学与其他学科正在互相影响,而且越来越互相依赖,数学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商业、金融、管理、安全等学科的发展;科学研究将从分科目的研究发展到跨学科的研究,而数学将在其中扮演核心角色;数学研究的焦点将从追求简化走向复杂。
马克思认为,数学是研究经济过程的有力工具,不但可能而且必须要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规律性;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经济科学同样如此。现代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使用和完善新的分析方法的过程,这些新的分析方法主要来源于数学,可以看出数学知识在经济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非常重要,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们将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来分析会计学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课程现状。
1.随着我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已经编有适合我校专业和学生特点的高等数学教材,而且在不同专业实行分层次教学,但是目前还没有具体针对会计学专业的教材或者教学内容。
2.我院高等数学教师都是数学专业毕业的,会计学专业方面知识有限,很难根据学生后续专业课程需要临时提炼出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3.我校会计学专业实行文理兼招,招收文科生与理科生的比例是13∶9,而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层次不一样。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知识是通过人本身的内部建构获得的,也就是学习者学习知识是通过与之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联系,重新构建之后而获得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加以运用。那么如果很多数学概念和基本理论都和学生专业知识无关的话,就会使得学生感到高等数学学习较困难,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状况表明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得高等数学的课程内容与会计专业的知识有效而无缝的结合呢?
二、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与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
我校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诚信求实的职业素养,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掌握会计学专业基础理论和实务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和会计审计软件,熟悉我国的有关财税法规制度,了解国际会计惯例,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性高级会计专门人才。
我们围绕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在具体教学内容上体现高等数学的够用适度原则,不是传统理工科高等数学内容的简单增删和增删后添加简单的应用。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结合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体现会计学专业自身的专业需求,突出高等数学的应用性与会计学专业相关的原理、方法与内容。
我校会计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等。这些会计学专业课程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高等数学知识。比如会计学原理中讲到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以及凭证等概念的关系时,就会涉及到高等数学集合的概念。
管理学用到了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初等函数等概念,还需要建立简单的函数关系,我们常用的经济函数包括生产函数、成本函数、收益函数、利润函数、需求函数、供给函数、单利和复利等。
财务管理中要求会计算极限,用到无穷小和无穷大的关系和导数,微分、高阶导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求导法则,会求初等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微分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包括弹性分析、边际分析、需求分析、最低成本、最大利润、最佳方案和广告决策等。
例如:在讲授极限概念时,以现金流折现模型引入极限概念。
设P为某一企业、资产或工程的现值(当前价值),EOCF表示当前预测的未来第n期产生的自由现金流,r表示自由现金流的折现率(资本成本)。现金流折现模型的含义是:一项投资或一个企业的当前价值,等于其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的现值之和。现金流折现模型如下:
财务会计学中需要利用积分的概念与计算。积分学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有由边际函数求原经济函数、由边际函数求最优问题、基尼系数、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社会收入分配、资本投资和现值等。
市场调查与预测需用到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微分方程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有市场动态均衡价格、新产品推销模型和逻辑斯蒂曲线等。
1.利用会计学专业知识引入高等数学基本概念。在讲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之前,结合会计学专业课程里的概念或现象讲解,慢慢引入数学概念,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基本概念的内涵。如果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的本质不理解,就谈不上数学的应用。高等数学概念本来就是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本质相同的事件中抽象出的,如果能让学生看到数学在会计学专业上的应用,就能让他们对高等数学保持长久兴趣。
我们还可以运用经济学中的奢侈品、劣等品、互补品与替代品讲解函数的单调性;根据跨国连锁企业的现金流理论、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引入定积分概念;根据厂商的生产要素理论中的生产函数引入多元函数概念及其偏导数概念;等等。根据学生专业知识引入高等数学基本概念,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利用会计学专业知识探讨高等数学的重要计算。结合相关经济概念、经济现象讲解数学计算是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一条良好途径。比如,单利复利计算讲解利用第二个重要极限公式计算:某投资者将10万元存入银行,假设银行年利率为6%,试分别按照一年结算、每年按月结算、按天结算,一年后该投资者可以得到的本金和利息分别是多少?再比如运用经济学中的规模报酬概念理解多元函数的隐函数求导法则,要比单纯学习多元函数的隐函数求导运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利用会计学专业知识提高高等数学的应用能力。我校会计学就业方向主要是在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工作、审计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我们不仅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选择高等数学内容,还需要培养适应会计专业学生相应岗位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根据经济学中生产要素的边际投入、边际产出、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利润来理解导数的应用。
我们通过讨论与会计专业相结合的案例和问题,如“跨国企业的现金流问题”、“人口密度统计模型”、“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模型”、“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模型”等来应用微积分的概念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讲授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后,我们可以把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模型作为一个教学案例来实施导数的应用教学。在讲授最小二乘法后,再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的创新能力。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范文3
【关键词】案例教学;信托与租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案例教学法已经成诸多经济学科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但如何在《信托与租赁》课程中有效地使用案例教学,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一直是困扰许多金融学教师和学生的重要问题。
一、《信托与租赁》课程的特点
《信托与租赁》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属金融专业的重要分支,主要负责系统地讲授商业银行信托与租赁业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它不仅是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而且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等专业的重要课程。
《信托与租赁》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信托业务,具体阐述信托的基本概念与特征,信托的起源与发展,信托的职能与作用,信托的种类以及主要信托业务; 第二部分是租赁业务,具体阐述租赁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租赁业务的基本操作程序,租赁的资金筹措,租赁项目的管理,租金及相关费用的计算及其他业务。一般要求学生先修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具备一定的金融学专业知识。
如何讲授《信托与租赁》课程,培养企业需要的相关人才,是高等院校迫切需要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长期以来《信托与租赁》的教学基本上以理论学习为主,而对学生解决信托与租赁业务的操作程序、业务管理等方面的训练几乎没有。而案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准备和讨论,来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和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案例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沟通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在《信托与租赁》中应用案例教学,将更有助于学生吸收和消化专业知识,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专业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介绍
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1870年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训练中,后经由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的推广,逐渐扩展到商业、医学和管理学的教育领域中,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学中[1]。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从此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且被广泛地运用到不同学科的教育中,也成为进一步改革本科教育,解决其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希望所在。
国际上以案例教学而著称的哈佛工商学院曾将案例教学法界定为:一种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其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2]。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方法。小劳伦斯·E·列恩(Laurence.E.Lynn)[3]认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在我国,王珏辉(2007)[4]认为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讨论,就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萧毅鸿等(2012)[5]认为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背景材料为出发点,在教师培训者的引导与组织下,学习者通过调研并查阅相关资料,对案例材料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王永桂等(2013)[6]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平台、以问题为基础、以讨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际上,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的特点如表1所示。
综合来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对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所感悟和认识,并且对一些难以掌握的理论,也能有所理解。
三、案例教学在《信托与租赁》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信托与租赁》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挑选案例,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讨论和进行总结。而学生则需要阅读相关案例资料、思考其中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讲解、辩论和表达,承担了更多的学习任务。显然,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中心,而教师是教学的参与方和引导方。
然而受课时的限制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为了学生能更快的掌握信托与租赁的相关专业知识,会不自觉的主导了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有时教师会将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和观点讲解一遍,不给学生充分自由讨论的空间;或是放任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提示和总结,这就使案例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也习惯了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或是害怕自己的观点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质疑,而不愿意参加讨论,这些都会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
(二)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对开展案例教学的制约
虽然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引入了案例教学法,但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体制,案例教学方法的改革迟迟难以推进。一种观点认为本科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技能可以在日后工作培养,而理论知识的讲授更适用于传统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无用武之地。也有人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事例教学”,只是传统教学的一个补充,为了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目前的案例教学依然注重结论的获得,轻视知识的探索过程。
同时,在现行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都是围绕考试的内容进行的,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预成的,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必须掌握与考试有关的内容。那么在现行考试体制未变的情况下,案例教学耗时耗力,可能会被教师和学生所排斥。
(三)《信托与租赁》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择问题
要使用案例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选择合适的案例,因为案例的适宜性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8]。案例需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问题性等特征。多年来,我国在信托与租赁领域出现了不少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典型案例素材,但这些案例都处于动态发展和变迁过程之中,收集到相对稳定又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比较困难。
目前,对信托与租赁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的工作仍存在不足,案例资源不足且质量不高[9]。有些教学中直接引用国外的案例,由于国内外经济制度和环境的差异,国外的案例不一定适应中国的国情,这就增加了学生分析案例的难度。有的虽然使用国内自编的案例,但这些自编的案例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具有典型性和时效性的国内知名企业案例比较匮乏,且许多企业案例并不对外公开,这给案例的搜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对案例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教师为节约时间,会逐一说明其中的知识点,使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成了摆设,似乎只要知道了相应的规则,事实就很容易得出结论,而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锻炼也无从谈起。
四、《信托与租赁》案例教学体系创新的主要设想
(一)教师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对《信托与租赁》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案例教学基本方法和案例教学保障措施等基本问题进行不断探索,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社会关注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方法。例如,对于信托的种类和分类这种比较容易的教学内容,教师可提前布置求解性案例让学生调研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评价;对于信托的资金筹措和管理这类比较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可采取教师提前布置经验介绍性的示范性案例让学生学习和分析,在课堂上以“学生问、教师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对目前还存在争议和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让学生研究思考,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教师总结的等方式进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案例教学进行严密的组织,一般有以下几个重要环节构成,如下表2:
表2 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
步骤 项目名称 注意事项
1 案例选择 教师要慎重地选择合适的案例,注意案例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启发性及难易程度;
2 教学准备 教师要熟悉案例的相关内容和背景知识,并进行事先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学生要提前阅读和思考案例,对案例有一定的理解
3 课堂讨论 可采用个人发言、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形式;讨论内容可包括影响因素分析、方案比较和选择、最终实施方案等几方面
4 效果评估 可由教师或学生自行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要求学生写出书面研究报告,可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
(二)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不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案例教学,都是为了能让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信托与租赁》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以便于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托与租赁中的实务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这不意味着它不涉及到任何理论,其内容性质决定它必须要首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7]。比如,在讲述租赁项目的管理的时候,需要对租赁的定义与特征、种类与分类、租赁的资金筹措、租金及相关费用的计算等概念和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如果对最基本的概念及各个环节的内容等都不了解的话,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就无从下手,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同时,在《信托与租赁》课程考核中,要针对案例教学制定与传统教学不同的考核标准。可以将期末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先将考核标准告知学生,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采取将每个学生在案例分析与讨论时的表现计入平时成绩、在期末考试中加入案例分析题型或是辅以论文、口试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10]。
(三)丰富《信托与租赁》案例类型,保证案例教学需要
首先,要在充实传统理解性案例的基础上,增加知识创新型案例。传统案例一般都比较简单,用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和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但目前,我们已处在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还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还必须增加知识创新型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要密切关注国内外信托与租赁行业的发展变化和重大事件,及时抽选出适当案例,确保紧跟社会热点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
其次,还可以将一些暂时还没有最佳解决方案的案例,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或是作为科研项目的一部分,运用案例研究法来完成论文的撰写,提高论文的原创性,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论文抄袭现象,也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一批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编写适合本科教学需要特别是本校使用的《信托与租赁》案例库。案例的编写,既可以参考他人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也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去信托公司和租赁公司调研,取得第一手资料,在实践中编写案例可以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忠如.试论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2]Katherine.K.Merseth.Case Studies in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M].New York: Longman,1997.
[3]小劳伦斯·E· 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王珏辉.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实验视角[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1).
[5]萧毅鸿,周献中,凌海风,唐建.案例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师教育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
[6]王永桂,刘洪,汪远旺.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定位与行为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3).
[7]黄爱双.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9).
[8]吴升.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商界,2010(8).
[9]朱尔茜.我国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3(3).
[10]程鸣,冯梅芝.本科阶段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思考[J].财会通讯,2013(5).
基金项目: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信托与租赁》(项目编号:KCP2013-05)。
作者简介:
高晓燕(1964—),女,河北鹿泉人,博士,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范文4
论文摘要:“经济数学基础”课程是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文章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通过对“经济数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提出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优化课程教学体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环节、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21世纪的中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呼唤现代教育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培养具有主动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造人才。知识经济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没有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当今的教育对教育者提出,必须掌握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估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从而真正确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教育观。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与时展需要的差距颇大。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日益普及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们的热点话题,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更有效地传播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相互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增强团结协助精神,就成为大学数学教学手段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经济数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经济数学基础”课程是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是为培养现代化需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服务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及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增强学生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经济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本专业的后继课程和今后工作需要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
从以往教学的实际情况看,“经济数学基础”这门课一直是学生学习的瓶颈。一些中学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从心底里排斥学习该课程,也有一些学生认为经济数学课只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功能作用不明显而缺乏学习兴趣,还有部分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希望老师尽量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多增加教材外的内容。要同时解决这三类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似乎显得有些吃力,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才会让教师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它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可以扩大学生应用经济数学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二、改变教学现状,首先应调整课程教学体系结构
1.坚持“数学为体,经济为用”教学原则
根据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确定了“数学为体,经济为用”的基本原则。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包含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必要的数学基础,并将数学与经济有机融合,强化数学的工具作用,努力做到“问题为‘的’,数学为‘矢’,有的放矢”。即在每章的开始都用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作为“引例”,并以此引出相关的数学工具,如由边际成本的概念引出导数的概念及应用,由利润什么时候最大引出函数的极值概念和求法,由耐用消费品的销售曲线的大致形状引出曲线的凹凸性概念及判定,由某产品的产量的变化率求其总产量引出积分概念等。通过这些数学知识的学习,得到“引例问题”的最终解释或答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习惯和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
2.把握分层要求,合理组织课程教学
教学内容体系按照本科、专科、高职高专三个层次分别要求,进行模块设计。专科教学内容由预备知识、一元函数微积分、概率论简介、线性代数及其应用等四个模块组成;本科教学内容在专科基础上,增设二元函数微分学、数理统计等本科教育必备的内容,同时增加专题讲座,以开阔学生视野。高职高专内容在专科的基础上删减一元函数微积分里的与经济问题联系不大的部分内容,如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广义积分等,从而便形成了多层次、模块化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3.以培养能力为重,以必需够用为度
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拘泥于理论推导和较繁杂的运算技巧。采用“案例教学法”介绍数学概念,尽可能不以严格的“定义”形式出现,而是结合自然的叙述,辅以各种前景材料,顺势引人,减少数学形式的抽象感。在引例和应用等方面力求联系经济有关的问题,在概念、定理和性质的叙述中力争用图表和几何直观来解释,并且在文字叙述上深人浅出、通俗易懂、便于自学。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模式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环节
经济数学课程,以往多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即“粉笔+黑板”模式,老师满堂灌学生大量练的方式方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教师越来越意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效率,如课堂信息量大,能分析和强化难点,且用课件呈现的知识点比较直观和形象,给学生留下印象深刻等。例如在讲解定积分概念时,可以利用软件先画一个漂亮的形状不规则的孤岛,然后向学生提问怎样求它的面积,从而引进曲边梯形的概念,这样比直接给出曲边梯形概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接着利用Powerpoint软件通过自定义动画让曲边梯形底边无限细分的效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可以轻松化解如何求曲边梯形的面积这个难点,从而顺利地引进定积分概念。
但考虑到经济数学的数学性,也不能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如线性代数中的行列式和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等计算过程还是用黑板书写思路清晰,节奏得当。因此针对经济数学基础的课程特点,需要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两种方式有机地融合起来,优化教学环节。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近些年高校扩招,很多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都需要合班上课,因而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教学课时的压缩导致习题课时间也相对减少,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开发适合各层次各类别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资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同学已接受并喜欢网上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如课程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数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需分步设计并完善:
(1)整合本课程多种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文字教材、音像教材、教案、课件、试题和学生常见疑难问题等信息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改、充实,加强对教学信息资源在教学中的优化、整合,为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积累丰富的素材。 (2)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传统优势
在内容讲解、例题讲解、总结、复习等栏目中,将教学内容以知识点为单元对电视录像资源进行巧妙的切割、细分,完善利用,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学和复习的网上课堂,营造一个个别化学习的良好环境。
(3)构建课程学习综合网站
教学综合网站可以设置课程介绍,课程学习,课程应用,课程测验和数学简史等几大块内容,让学生对经济数学课程有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对数学发展的历史有个简单的了解,做到学时能心中有数,学后能温故知新。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范文5
Abstract: Accounting is the basic course of the non accounting major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iscipline. The course is practical, but the content is boring, and the learning effect is poo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accounting course for non accounting major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measures of teaching objects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关键词: 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
Key words: non accounting major;accounting teach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58-02
0 引言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学科非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会计学时普遍有一种矛盾心理,承认会计学这门课程实用性较强的同时,又觉得目前会计学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专业联系不大,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放在枯燥的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会计专业知识上,因此造成了会计学课堂教学效果较差。本文对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各位同仁进行探讨。
1 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
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会计学专业以外的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包括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会计学的目的是如何充分利用会计信息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为日后从事的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并非像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一样要成为会计数据与信息的提供者。
基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的目的不同,对其进行会计教育的教学目标就应该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有所区别。由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侧重于会计知识的应用,他们将来的工作也与会计工作相联系并受到会计或者审计的监督。为了达到完善经济管理类人才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对于经济管理学科非会计学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习就应该是一门会计知识的综合性普及及应用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可设定如下:
使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与能力框架学习,能将会计基本概念及会计工作的内容与自身所学专业知识结合;使学生了解会计知识产生的基本流程,掌握自身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涉及的会计信息的类型,能够熟练应用会计信息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服务。
总体来说,非会计学专业学生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减少产生会计信息的基本技能的讲解,增加会计信息的理解与应用,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
2 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中,理论教学基本上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会计基本理论,包括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等。另一部分是会计循环,着重介绍六大要素的核算及会计报表的编制。而这种教学内容因为侧重于会计信息生产的讲解而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合。要培养主要能够利用会计信息完成经济管理工作的非会计专业学生,从教学内容安排上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①会计学基础知识。
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核算方法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习会计学的基本常识,是奠定后续会计学应用学习的基础。
②会计信息应用知识。
这部分内容要以制造业企业为例,按照其生产经营的几个阶段,确定有关企业管理的几个专题进行介绍,具体包括如下几部分:
企业创业与筹资:通过让学生对周围的公司进行调查,了解公司性质、所属行业、发展历史、组织结构、公司规模、产品类型、产销情况、关联企业、岗位设置、人员素质等方面情况,在此基础上,掌握投资注册类似的公司其筹资渠道与方式,设立条件与程序、注意事项、会计处理、税务登记、涉税种类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企业投资与供应管理:了解企业投资方式与内容,投资项目回收期与利润率资管理过程中的内部控制问题;企业生产供应过程中存货会计处理问题以及企业最佳存货持有量控制、存货保管问题处理。
企业生产经营及日常管理:本部分内容涉及到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相关内容及制度,包括库存现金及银行存款的日常内部控制制度、日常管理的要求、银行转账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等内容。同时也涉及到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生产费用的控制和会计处理问题,如何发现生产中的浪费现象并利用会计数据,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产品销售收入与财务成果核算:本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到产品销售过程中关于发票及回款管理,销售费用控制处理。年末结账及所得税的计算,公司利润分配等相关问题,了解利润分配对企业的影响,以及所有业务的会计处理。
财务报告的编制与分析: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主要财务报告的编制与分析的讲解。重点针对财务报告中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编制的重点以及在财务分析中资产负债表中所能提供的主要信息。提高学生利用会计信息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的科学决策能力。
3 考试方法改革
新的考试方式突出多样性,除了笔试以外,还要采取课堂讨论、课堂合作演示、阅读书目、课后调研、形成调研报告等方式相结合。考试成绩为平时成绩、调研报告、课堂合作演示以及课堂讨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几项的加权平均成绩。通过这种方式以达到以下教学效果。
①教、学、评有机结合。
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是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要合理调配课堂学习与课后复习的时间,掌握会计学六大会计要素的基本会计处理,最终达到学习目的。我们将课程考核嵌入学生学习过程,做到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学习测评的有机结合。
②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相结合。
课堂讲授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线,同时附加课堂讨论及案例教学,有利于同学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同学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会计学理论知识。
③强化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平时学习。
进行合理地教学过程设计,我们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判断和实践操作能力,推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和提高。
总之,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在了解会计知识产生的基本流程的基础上,能够完善经济管理学科非会计学专业学生会计知识结构,侧重提高其应用管理能力,使其除了掌握自身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工作生活中所涉及的会计信息的类型,而且能够熟练应用准确的会计信息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文.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改革[J].经济师,2010(10).
[2]刘启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3]谢品杰.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6(8).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范文6
1、网络营销课程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网络营销课程具有较广的涉及面以及非常强的实践性,其课程内容涉及到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管理学、社会学、营销学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新兴的复合性学科,而且随着外界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新的营销模式不断产生,使其学科覆盖面广、理论及实践要求强、变化快等特点。这些特点都给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网络营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经验传授给学生,如何突破原有教材的形式,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针对网络营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征,我们认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将更加适合于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目标实现。利用网络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相互协作方式去寻求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及创造能力。因此进行了以自主学习理论为指导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实践探讨。
2、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概念和特点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一定的网络设施及媒体资源,采用多种途径,自主的去获取信息,并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张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合作、教师的指导和促进、网络平台等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网络环境使得学生自主学习四个特性,即能动性、独立性、开放性和交互性表现得更为突出。(1)能动性学习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两个方面,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构建问题情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主动去了解、学习新奇未知的事物,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掘自己,体验探索与成功,从而促进学习的兴趣并建立学习重要性及终身学习的思想。(2)独立性独立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的成功与失败。网络平台使得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支配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有效的协作方式、自主获取信息表达、构建知识结构及其表征形式等方面。(3)开放性开放性学习是网络自主学习另一重要特点。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了课内课外、随时随地参与学习的机会,学习的目标、内容和过程也都是动态开放的,不存在绝对的中心控制。(4)交互性网络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需要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这些沟通包括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解决遇到的问题。网络环境又给这种交互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渠道,有效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3、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方法
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方法可以分为研究型、探索型、协作型和讨论式四种自主学习模式。(1)研究型自主学习方法。该方法主要的理论基础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该思想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并提出四个阶段教学观点,即确定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搜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研究结论。在网络环境下,这种自主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立研究课题,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地进行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分析探索、总结评价,从各种材料中学会辨别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和资料,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2)探索型自主学习方法。该方法源于JeromeBruner(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自己独立地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而获得对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在学生过程中,学生要充满自信地去进行发现学习,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产生有价值的“顿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利用各种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支持系统,主动地、有意地、探索性地学习。同时,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中,对学生所遇到疑难问题教师要积极给予指点,甚至教师还可以以合作伙伴的形式参与到学生的探索学习过程中。(3)协作型自主学习方法。该方法将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并自我更新知识,独立思考,提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凭借网络平台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解答疑问,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还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4)讨论型自主学习方法。该方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同学间和师生间的相互讨论及交流,解决这些问题的学习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网上引发并组织讨论。其优点在于能提供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辩证的能力,学生表现的更加主动积极,并在讨论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4、基于自主学习的网络营销教学实践
自主学习所提倡的学习是基于学习者的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作为起点的探索学习。因此,问题的建构、自主学习方法的选择及学习环境的设计构成了自主学习教学的核心。(1)问题的设计在具体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过程,根据网络营销目标定位,设立了三类问题:基础知识类。主要涉及网络营销中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类的知识,如网络营销的基本概念、相关基础理论等;拓展类。主要涉及与网络营销的发展相关的探索类问题,如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出现的一些新现象等;实践类。主要是与网络营销具体实践相关的项目设置,如网络营销方法,Email营销,探索引擎营销。(2)教学方法设计针对不同类的问题及自主学习的不同方法,将问题与方法相结合,将不同自主学习方法应用到不同类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如图所示。对于基础类和拓展类的问题采用讨论型和探索型的自主学习方法,而对于实践类的问题,由于其要求学习者不但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论,还需要学习者相互协作进行实践,因此协作型,甚至是研究型的自主学习方法将更适合于该类问题的学习。(3)学习环境的设计针对不同的问题及自主学习方法,应构建不同的学习环境。对于基础类和拓展类问题,以实例或案例为引导,提出问题及任务,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对问题及任务进行探索,获取知识(概念、理论及解决方案),同时对于一些难点和疑惑,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使其对问题充分认识及理解。对于实践类问题,主要以小组形式开展,小组以自愿为原则,组建3-5人的学习小组,确定组长。以大量实践类的项目为引导,由小组成员自主选择实践项目,发展问题,自主明确目标、计划,小组成员按兴趣爱好、认知能力和学习风格等自主分配子任务,借助网络平台,相互协作、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