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职业生涯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职业生涯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职业生涯规划

财务职业生涯规划范文1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指个人发展和企业相结合,对决定员工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并通过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使每位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与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的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包括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无论是员工个人还是企业自身都是有现实意义。

(一)对员工而言,组织参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一方面可以增强员工对工作环境的把握能力和对工作困难的控制能力,同时帮助员工从更高的角度看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将各种分离的事件联系起来,服务于职业目标。使职业生活更加充实和富有成效,实现员工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

(二)对企业而言,组织协助员工规划其生涯发展,建立多形式的职业发展通道,并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轮岗等发展的机会,把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统一起来,形成生命共同体,促进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原因分析

从客观上说,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还缺少实践经验。很多企业把生存、扩大市场、取得业绩作为第一要务,更多关注的时企业效益,而无暇关注员工,也就谈不上为员工做规划了。从主观上说,由于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最近几年才逐步建立起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素质还尚未成熟,加上管理者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还未正确认识。

(一)缺乏正确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很多企业的管理者自身对人力资源管理认知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往往简单认为提高薪酬待遇、福利水平是留住企业现有的人才和引进外部人才的有效激励措施,而忽视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没有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企业大部分员工还没有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有个全面的认识。管理者往往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的事情,和企业无关,而且很多员工根本就不知道有职业生涯规划这回事。由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没有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没有在这方面财务的财务预算,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自然就处于零阶段。

(三)缺少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专业人员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近几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人才发展模式。在很多企业里员工职业规划与管理做得不到位,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够,没有能力去做,或者说他没有相应的工具。

三、有效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

措施

企业提供给员工的晋升通路是否通畅,关系到是否能满足员工个人发展目标,这是对企业自身实力和发展愿景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能否吸引员工、是否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企业如果本身前途堪忧,也谈不上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与开发。在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环境中,企业制定一套适合企业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方案,势在必行、大势所趋。因此,企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包括以下方面。

(一)建立和完善职业发展通道与职务任免、评审方法

1.建立和完善职业发展通道

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情况和人员情况建立相应职业发展通道,使具有不同能力素质、不同职业兴趣的员工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避免所有人都在拥挤的管理跑道上。

2.建立职务任免、评审方法

为促进员工发展,培养管理队伍,选拔优秀人才,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制定管理职务任免办法。按照一定的程序结合绩效考核制度进行考核,倡导公平竞争机制,推行能上能下的晋升制度,对满足晋升、降职条件的员工予以晋升、降职,对有突出贡献者实施破格晋升。

(二)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企业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帮助员工更好地认识自己,使员工了解自己在企业中存在的各种可能的机会,从而有计划地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把握和获得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机会。

1.提高员工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引导员工深刻了解组织的目标、岗位的要求,使员工对自身在组织中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的预期。使员工能够把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与组织的兴衰荣辱是紧密相联的。同时企业组织及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应当让员工认识到,在组织发展与变迁的趋势下,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进而以富有人情味的方式来提高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不仅应当有目标,有规划,而且应当随着组织发生的变化,及时修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提供职业生涯咨询与指导

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仅靠其个人力量所能解决的问题,相反职业生涯目标、规划及其可行性需要得到来自企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给予必要的咨询和指导,从而使员工能充分认识岗位的特征和要求,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切实建立有效地职业生涯规划。

(三)多途径开发员工的能力

能力开发是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保证——组织协助员工规划其生涯发展,并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轮岗等发展的机会,促进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应结合员工职业发展目标为员工提供能力开发的条件。能力开发的措施可以包括培训、工作实践和业务指导等。

1.教育培训

结合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实际情况,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使员工更快地体会到岗位的需要,提高知识和技能,较少的失误和浪费,得到更好的产出。

2.工作实践

工作实践可以是扩大现有工作内容或工作轮换。通过这种时间,可以给员工提供在各种不同工作岗位之间流动的机会,同时能够给员工提供多通道发展的机会。这也是一种培养多面手人才的方法。

3.业务指导

业务指导是一套主管或资深人员在工作现场直接传授工作技能及相关知识给现场员工的一种有系统的教导方法。这是传授现场技术及知识的有效方式,也是员工正式培训计划中不可或缺的学习机会。

(四)进行检查评估与反馈修正

1.检查评估

企业应成立独立检查小组定期组织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独立检查,评价各个部门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执行结果。把这一评估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让各个管理部门在实际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制度。同时对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分析析员工是否达到或超出目前所在岗位资格要求,距离下一步职业目标的差距,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依据。

2.反馈修正

反馈修正是一种双向的沟通过程。一方面检查小组在检查评估结束后,向各个部门负责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人员反馈评估结果,要求其就工作不足之处做出改正;同时被检查人员向检查小组反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完善制度的建议。另一方面检查小组向员工反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帮助员工分析前进途中的问题和差距,并提出改进措施或者建议调整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只有做到这点才算是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五)制度与保障

1.完善规章制度,确保流程运转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需要,制定并完善了相关管理办法,明确了组织实施、考核评审、成果运用的具体流程和要求,使职业生涯规划中各职级上升的评价透明化、标准化、规范化。把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纳入了日常管理范围,做到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并不断总结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持续改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落实责任

组建由人力资源部门经理为组长,各事业部副经理与部门经理成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部门各职级通道、岗位要求的审批、人员定岗及转岗研究决定、考核测评审核等。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该领导小组的运作,定期召开会议,计划和总结公司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工作,建立职业发展档案,并负责保管与及时更新。

四、结束语

财务职业生涯规划范文2

关键词: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重要性 存在的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43-02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企业发展计划和员工个人生涯发展计划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企业能达到自身人力资源需求与员工职业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和引人、育人、留人的氛围,进而促进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宁波银星海运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重视人才的培育工作,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把公司的远景发展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在一起,完善员工的晋升制度,实现员工的成就感、荣誉感和满足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种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正是企业实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提升人力资源价值的理想工具。

一、企业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1.有利于企业员工定位方向。如果企业没有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那么当一名员工进入这个企业后,在起初几年时间里可能还会因激情努力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名员工就会逐渐丧失当年的工作激情,因为他没有对未来有一个清晰的工作目标。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找准定位方向。相反,如果企业在每进一名新员工时都为其量身定做了职业生涯规划,并且定期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纠正,这样便有利于员工在定位上找准方向。员工一旦对未来有了定位,就有了目标,工作起来便就有了激情。

2.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组织的长久发展必须依托相应的人力资源,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内部员工提升,外部招聘等多种手段会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这种存量在组织内部的存在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组织内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就需要对人力资本的存量进行规划,形成一个"职位升降资格图",这样,一旦组织中出现空缺职位,就马上可以找到替代者,从而减少外部招聘的成本和时间。组织通过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清晰地知道哪些职位会出现空缺,哪些人才可以迅速弥补,无疑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3.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依靠员工,员工要想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必须选择相应的企业。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并共同发展。因此,企业在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时就会考虑到个人职业需要与企业职业需要相均衡、相协调,使企业和所属员工都能受益。这不仅要达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还要能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要求,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成长同步伐、同方向,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二、企业在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内容设计简单。部分企业虽然说建立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但职业生涯内容设计较为简单,这类企业虽然认识到了建立员工职业生涯的重要性,能够考虑到为所在单位员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不过没有为员工量身定做,仅仅是“依葫芦画瓢”式的设计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做出来的职业生涯没有任何的科学性。

2.人才梯队建设不能满足企业发展要求。不少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是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等,还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进行员工的人力资源规划,更未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由于人力资源规划的缺失,人才储备较少,人才梯队建设不能满足企业发展要求。也正是由于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导致现阶段的一批中坚力量经常处于过度使用状态,“一人多岗,身兼多职”的现象在一些企业非常普遍。

3.工作内在报酬吸引力不大。许多企业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员工在组织内的发展机会不多,员工从事的工作缺乏挑战性、创造性、趣味性。在给员工安排工作时,往往不能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有的企业管理者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没有认识到某些员工所具有的技术才能,在日常的工作中没有充分重视这类员工,让他们充分发挥其优势,而是只交给他们一些次要的或者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这造成他们在工作中带有失落感,严重降低了员工的满意度。

4.员工认同度不够。这类现象重点突出表现在一些生产性企业,比如化工、冶炼,在这些企业中的操作岗位上往往是需要一些学历不是很高,比如初中、高中即可完成工作的岗位,加上企业对这部分人员没有进行员工职业生涯方面的知识专项培训。这部分人员通常对员工职业生涯认同度不够,往往造成的结果就是在进行员工职业生涯建设时,员工不配合,即便企业生涯本身是出于考虑员工职业生涯而建立的,但他们仍然不会去认同。

5.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缺乏管理人员,技术相对落后。专门的职业生涯管理人员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做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关键。然而,我国多数企业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管理人员,不少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人员是非专业的人员,就是我们常说的外行管理内行。这样的管理现状使得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相对比较混乱。有些管理者缺乏专业的培训和训练,对相关的职业生涯管理技术根本没有熟练的掌握,遇到问题多数情况下采取逃避或者搪塞。

三、正确规划员工职业生涯的对策

职业生涯规划是从员工进入企业到因离职或退休而离开企业的整个时间段,从其影响因素可以看出,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既与企业内部要素相关,也与外部宏观环境相关;既与企业特点相关,也与员工个体特征相关,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目前,国外大企业已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美国微软公司人力资源部制定有“职业阶梯”文件,详细列出员工从进入公司开始一级级向上发展的所有可选择的职务,并且列出了不同职务须具备的能力和经验,这使员工感到个人的职业发展的前景乐观。日本丰田公司实行“事业在于人”的经营理念,形成了独特的“丰田式”职业管理模式。中国企业也应结合自己的管理实际,发展符合自身特色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模式。

1.因时制宜,实现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尽管从长期看,企业可以对外部环境施加一定的影响,但在短期内却只能是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生存下来,才可能使员工和企业都获得持续的发展。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包括适应现实环境和预测未来环境的变化,做好应变和准备两个方面。

2.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实现系统与企业内部因素的协调。企业内部因素会直接影响员工的职业发展机会、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和发展空间,只有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所处环境和员工需要,设计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并实现系统与企业内部因素的协调,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保证系统的有效性。包括根据战略需要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和整合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3.制定与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企业目标与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协调。员工个体特征差异的存在使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路径选择及实现方式存在差异。也可能与企业的职业规划不一致,从而导致员工不满,甚至使二者关系破裂。因此需要企业综合考虑企业与员工双方利益,寻找员工与企业发展目标的结合点,加强与员工的沟通。根据员工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和心理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建立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双重通道。

4.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功能的保障系统。在职业生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多,结构复杂,因此,要确保其系统功能的实现,还需要具备相应的保障措施,包括获得高层领导的支持和完善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制度,如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价值、收益做定量分析的职业生涯开发会计制度,对职业能力和工作表现做客观评价的绩效考核制度,培训工作的计划、审核、实施、评估制度,岗位知识技能与对企业贡献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对人才进行科学选拔、跟踪、培养及优化配置的人才档案制度等。

5.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反馈。职业生涯计划制定好后,员工将沿着设计的发展通道不断地从一个岗位转移到另一个岗位,从较低层次上升到较高层次,直到生涯目标。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以及员工个人在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方面的差异,会使现状与原来制定的职业生涯目标与规划有所偏差,这时需要对职业生涯目标进行评估和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符合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仍需加强对员工生涯规划实施跟踪和指导,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工作进行反馈和评点,勉励和肯定好的一面,帮助其克服存在的不足,在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督导员工往职业生涯设定的目标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反馈过程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断认识过程,也是对企业的不断认识过程,是使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更加有效的手段。

另外,企业还应重视人力资源计划、筛选和培训等人事工作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比如,人力资源计划不仅可以预测企业中的职位空缺情况,而且能够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并为培训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应该说企业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满足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总之,企业建立科学的员工职业生涯,对企业和员工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企业和员工双方共同的努力和配合,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每个企业都应鼓励并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并加强企业自身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日常完善,最终达到员工发展及自我实现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再生.职业生涯规划[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 章达友.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3] 郑其彩.论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J].开放潮,2006(1)

财务职业生涯规划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存在问题 改进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在激烈市场竞争和组织机构变革的情形下,面临生涯抉择的时候,不但要掌握个人的生涯竞争优势,更要配合周围环境变化,从而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发挥个人的潜能,实现预定目标。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在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是高校毕业生个人的事情,更是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使用方向等问题。尤其是2011年以来,面临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低迷和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恶化,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高校并没有广泛地开展起来。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一些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另一方面是大多数学生缺乏自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不少大学生认为谈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件奢侈的事,除了个别学生认为自己必须有明确的生涯规划外,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觉得在目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工作只能随行入市。

2.职业准备不够,沟通存在问题。

职业准备,包括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等,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出现的问题有许多是由于职业准备不够造成的。准备不够造成信心不足,当就业机会来临不能及时把握或把握不住;一旦失去机会,就会垂头丧气。最明显的一点体现是缺乏求职方法和技巧。许多学生就业时存在沟通障碍,求职简历写得千人一面,没有特色,许多简历连词句都差不多。同一个专业的学生,挑谁来面试,好像都可以;面试时不知道怎么推销自己的问题也很突出。许多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优势和优点,介绍自己时,只会强调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毕业的,不是强调自己的优势和为什么适合这份工作。

3.看重经济因素,价值取向偏颇。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失偏颇,过于看重经济因素。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越来越务实化,存在着不同程度地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收入情况已经成为职业选择的首要因素。在择业时,理想价值或多或少受到忽视,经济价值更受到学生的重视。对于收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有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比如相对于去外企和公司更愿意去更为稳定的机关和事业单位,相对于竞争较小的小城镇更愿意去繁华的大都市,相对于待遇较低的工作更愿意从事福利优厚的工作。

4.自我评估不够,自我认识不足。

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一个起始环节,客观全面的评估是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但是,目前不少大学生认识自我的内容片面,缺乏综合性。很多学生只分析个人的兴趣、特长及优缺点,没有涉及个人的情感、意志、受挫折能力、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的适应性等,而这些因素对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自我评估的主要方式,要么是单纯地通过各种测试来认识自己,要么是根据友人、同龄群体的评价来认识自己。这就很容易产生两种误区:第一,过于肯定,只看到自己的优势,而忽略劣势,使自己陷入自负的境地。第二,过于否定,看不到自己的优势,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让自己陷入自卑的低谷。两种误区必然导致不同的规划结果:第一,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职业定位是“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职业生涯规划因好高骛远而不切实际;第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低,不知道工作的意义,失去信心,妄自菲薄。这说明学生未能从全面的角度对自我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职业定位不准,就业困难。

5.职业目标模糊,抱有投机心理。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不少学生抱有一定的投机心理,渴求走捷径,追求高收入、高消费的生活,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梦想比尔·盖茨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寄希望于凭人情关系找到好工作,而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做事业。有的大学生就业目标定位过高,不惜放弃个人的专业特长。这种盲目地攀高追求与选择,不仅影响个人目前的就业,同样也会对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当然,最严重的是许多同学目标缺失,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学习、工作缺乏动力。虽然不少大学生选择了兼职,参加各种职业证书资格考试,但其目的只是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有过实习经历,没有把这些实践和学习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结合起来。

6.执行能力欠缺,实践能力缺乏。

我国目前的主要人才供给依赖学历教育,而现有的高等学历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与用人单位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有较大距离。如IT业需要更多有外语交流和专业能力的人才,从事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法律、财务咨询、流程外包服务与咨询等业务,但现在高校毕业生中的大部分人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的需要。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实践能力的培训不够,许多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的社会实践活动,大部分学生仅仅做过家教和兼职,目的只是赚几个零花钱。而到了企业之后,还需要很长时间培训才能满足企业的业务发展需要,导致企业运行成本增加,造成企业不愿意接受没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

7.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单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对学生而言,除了学生自身要进行探索和努力外,学校也必须担负起帮助大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设计,构建起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体系,实现企业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良性互动的作用。但现状是,许多高校就业中心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数量存在较大差异,人员比例严重失调,甚至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满足“学习者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课程自身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而非简单机械化地组织。课课程内容不能太单一,应该全面考虑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需要,而非单纯地偏重择业技巧而缺乏教育性的指导,忽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对策

1.大学生应自觉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激烈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必须自觉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提高的地方,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要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增进自我了解、实现个体价值、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提高综合素质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要做到认清自己。自我认知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最后,要处理好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时代需求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就业及人生的重要性,发挥自身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体中心作用,尽早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选择,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分析与评价的方法:自我评定法、系统测评法、互动交流法、案例启发引导等,对自己做出科学测评,以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全面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2.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及职业能力培养。

在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清楚自身特点与社会需求之后,大学生应该结合实际,设定出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就是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及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就是“如何去做”,也就是为自己完成理想、实现目标找到策略和办法,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加强自身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必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使自己更能够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2)针对自己的职业取向,寻找更多的锻炼机会,加强能力的培养;(3)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4)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3.调整不良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面对个性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设计,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毕业生及时调整协调关系,摆脱消极因素的影响,积极进取。不良的心理则有碍其发展,需要进行适当的调节、引导。

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的各种心态,其实质是价值观及理想信念的问题。就业教育应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及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教育其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树立科学的义利观、幸福观和价值观。鼓励毕业生志愿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使个人价值在与社会价值的交融中得到升华。

4.提高自我认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首先要考虑的是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对自身的学识、能力、品德、个性等有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价,对自我有良好的认知,以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使自己在求职择业时做到心中有数,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去求职;其次要树立自信心,在正确把握自己的情况下,要勇于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相信自己,自信而不自负、不自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做到逆境不气馁,顺境不骄傲,面对现实,勤于思考,积极进取,百折不挠。

5.明确职业生涯目标,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

职业目标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规划和构想。目标的确立应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而大学生建立一种自我激励目标非常重要。只要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动摇。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关键是要确立好目标。职业生涯设计是根据一定的职业目标而进行的,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做的构想和打算。所以,大学生应当尽快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这不仅会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而且会影响个人成功的机会。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顺利与否,与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得当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和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要根据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加以设计,择世所需,看清未来发展趋势,关注用人单位对能力的要求;要择己所长、择己所爱、择己所利,充分考虑自己的特点,珍惜自己的兴趣,追求个人幸福最大化。通过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明确实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势和困难,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6.搭建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平台,积累求职择业经验。

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大学生一旦确立规划目标,就要抓紧时间积极行动,生涯规划各阶段任务的完成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尤其是除了储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针对规划目标的求职锻炼和求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给大学生积累职业经验提供支持,需要学校积极搭建平台,增强大学生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对大学生而言,各项专业技能竞赛,学术科技活动,专业对口的就业见习,针对学生信心不足和以提升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心理素质为目标的团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应通过搭建丰富多彩的见习平台,引导学生及早实践和检验自己的规划,不断进行修订,为顺利就业、实现规划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在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发挥规划对个体求职择业的实践指导作用。

7.设置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为保证教学的科学性,需要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为保证教学的普及性要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现有任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从事职业研究或心理学专业的人才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专兼职的教师通过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使科学的、高质量的生涯辅导伴随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孙文博,张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财务职业生涯规划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规划;管理;职业探索;职业认知

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虽然在校广泛汲取管理学科知识涵养,具备一定对涉及经济生活事务的科学规划和灵活管理能力。然而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由于同样缺乏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没有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很多毕业生不清楚自己希望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对择业存在许多迷茫与困惑,而一份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此时显得至关重要。“领先百步先领先半步”,好的职业设计能让每个执行者赢在起跑线上,避免“就业错位”,增强其职场竞争力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就此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探讨一份好的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符合两个基本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然今后每个大学生可能按照自己制定的职业规划而走的路不同,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共同点却是大致相同的:他们有一份成型、经得住个人考验与市场检验的职业规划,主要表现在其职业规划的高立足点性、注重灵活性。

(1)高立足点性。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梦有多远,成就便有多高。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改造世界、实现个人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行动指南,制定者要有一个高远的立足点,以唯物主义辩证法来发展的规划职业人生。它提供一种改变当前状况的广阔的回旋余地,也使当局者不再拘泥于具体事件的一时挫伤和成败,正视生活中的一切难题,并镇定周全的解决之。

(2)注重灵活性。职业规划肯定要有,但是职业规划不可能随时就定下来,周围的环境随时在变,而且自己随着不断的成熟和接触不同的东西,也会变。所以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有坚定的奋斗目标,要规划好短期、中长期每个阶段的前进方向,只要保持根本方向一致,不时地根据环境变化,科学而灵活地调整职业规划也未尝不可。

二、注重自我评估和个人求职能力分析

对于大学生,自我评估可以从其个人兴趣爱好、人格品质、优缺点盘点、生活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因为这些都是大学生能从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体验中轻易挖掘的基本个人特征,“自知者智,知人者明”,也只有认清了现在的自我和潜在的自我,才能科学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生只有通过老师、同学的反馈和测评的结果分析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与思考,才能更科学诠释一个真实的自我。

大学的教育虽然能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但并不意味能游刃有余般的得到一份好的工作。在人才流动频繁的今天,个人求职技能显得更为重要。求职的过程也是个人的能力只有充分展示的过程,只有能力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即使大学生已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和准确的自我定位,但求职理念不足与缺乏对企业流程运作和对应聘公司的了解程度,在一定的程度是会成为其成功求职的因素,在求职准备阶段这是重点要加强的方面。

三、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认知分析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并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可以选对了自己的职业。职业之路不仅是对自我评估并结合职业价值观、综合素质与职业规划测评的结果,而且可能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不断的调整,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职业探索既包括对个人职业人格类型与职业价值观的探索,也有对整个社会背景下的职业环境与职业机会的探索。职业人格类型和职业价值观是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社会型的职业人格类型和经营、支配取向职业价值观的确定则是管理类专业大学生选择正确的、符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路线的基础;在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环境方面,由于我国的管理科学发展较晚,管理知识大部分源于国外,中国的企业管理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企业管理职业市场广阔。而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全面与国际接轨,我国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就是这样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持续走强,国家对经济管理岗位人才的迫切需求推动了以会计学等为代表的经济管理专业的持续升温,而管理学科之间的相容性更是产生了很多新职业,这也为以后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十分利好的职业环境;而对于职业机会方面,在我国现阶段,全国数百所高校中几乎每个学校都设有财经专业,尤其是会计专业。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涌上人才市场,虽说会计是热门职业,在这种现状下普通和初级财务人员也明显供大于求。但高端财务人才却千金难觅,作为专业技术性很强和个人素质相对要求较高,且是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经济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财务会计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其从业人员有了新的期望和要求。目前,具有几年会计工作实践经验,并且取得会计职称如注册会计师、ACCA、AIA等的中高级会计人才成为市场上抢手货,这些现状使其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临这种现状,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更应该好好筹谋自己的前途,事前做好合理的职业机会辨析。

职业认知则包括专业分析和就业前景分析。对于管理类专业重点培养的应是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国内外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应是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应努力奋斗的方向;就业前景分析是大学生进一步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政策、路线,认清国家经济形势,对个人职业规划再确认的必要过程。对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而言,尽管企业管理职业市场开阔,但是其仍然面临着岗位有限而又不乏激烈的人才招聘环境,这时候有效地进行就业前景分析,及时调整个人职业观、就业观与价值观,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和人生道路发展方向,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就十分有必要了。

参考文献:

财务职业生涯规划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就业 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11-03

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在职场中度过,除了少部分自由职业者外,大多数人都要在各自的职业环境中拼搏。一个人在还没有就业之前,都会憧憬自己未来的职业,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大学生规划毕业后自己职业的安排或打算。

近年来,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大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想法,包括职业生涯与目前专业、学习成绩、就业心态等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福州地区5所高校,其中包括本科院校3所,专科学校两所,涉及4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2000多人。调查对象中涉及如下一些专业: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会计、英语、美术、物流管理专业等。调查内容:在校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调查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其中问卷250份,收回208份,有效率83.2%。访谈50人,主要访谈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网络调查采用网络投票的方式,参与网络调查的学生人数约2000人。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题:您认为,目前所学的专业对未来的就业有影响吗?如果目前所学专业不理想,将来怎么办?

调查表明,有67%的学生都认为专业好坏对未来就业有直接影响。但有近49%的学生认为,专业的好坏已经成为事实,没有办法,就这样上吧。另外也有28%左右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有13%和10%的学生表示要换专业或是再修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见图1)

图1 专业不理想怎么办

近年来,经常有公开的资料表明各个专业的“冷”“热”情况和就业率情况。但为什么明明知道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还是要涌入这些专业,扎堆这些专业呢?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目前国家的高考录取制度所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少考生对所选专业并不熟悉,专业选择基本上是盲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够被录取,随便填写学校和专业,并没有特别注意选择专业,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二)调查问题:您如何理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难就业?

在问卷调查中,有7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确实很难就业,甚至认为“大学毕业就是失业”。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也有将近70%的学生这样认为。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有国家宏观层面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我们调查某省属师范大学,有近65%的学生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落差太大,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娇子,至今还有相当多人总说,大学毕业了,分配在哪里?这种“分配就业”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实际情况是,大学毕业后需要自己找工作,不存在“分配”,于是有了“拼爹”“拼关系”等各种社会乱象。

在访谈调查中,我们特地访谈了一位农林专业现为大四但已经出去实习的小吴同学。他认为:福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汤少僧多的形势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在就业岗位上,许多公司优先招募有长期工作经验或者高学历的人员,这也使得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同时这也打击了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许多用人单位只看中人才的短期使用,没有长远考虑。

目前,学校中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有如下五个特征: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第二,大学生择业目标存在短期行为;第三,大学生的角色换转存在障碍;第四,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具有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趋势;第五,大学生就业受外界因素影响严重,自己缺乏主见。正是由于这些主观、客观的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

(三)调查问题:在校专业成绩重要吗?成绩对未来就业是否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有近62%的学生认为大学成绩“重要”。而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超过50%的学生认为“在校成绩非常重要”。

专业成绩反映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说,专业成绩也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虽然目前学校中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专业成绩,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成绩还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这些与将来在职场上拼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这里的专业成绩,既包括理论成绩,也包括实践、实训技能成绩。

(四)调查问题:您希望将来获得什么样的就业岗位?

在访谈调查中,38.94%的学生认为将来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将“专业对口”作为就业的一个出发点。他们喜欢“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想到社会上锻炼,通过一段时间磨炼自己,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而大约有59.62%的学生希望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有50.48%的学生仍然选择有较高“待遇”的工作。“职业稳定”,“待遇较高”,“专业对口”这三个问题是调查中回答最多的问题,同时回答这三项的学生数占149.04%。(见图2)

图2 因素与就业

高校录取率的逐年扩大,经济结构转型,加上就业政策的不够完善,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到727万。许多原先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就业难”专业,专业人员趋于饱和,专业学生大量涌出。在这样一种就业压力下,“稳定”、“高待遇”以及“专业对口”可能都是不够现实的。

(五)调查问题:为了未来好就业,目前在校应做好哪些准备?

调查表明,18%的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比较迷茫,没有规划。25%的学生会经常看一些招聘广告,了解相关招聘信息。43%的学生希望能按自己的兴趣到相关企业单位实习,掌握技能。也有近14%的同学希望能够自己创业(见图3)。总体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多的准备。一般来说,作为职业规划,需要比较准确地评估自己未来需求和职业能力,准确为自己定位,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和教育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作一定的准备。比如,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类活动,掌握社交能力、演说能力、处事能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等。

调查表明,专业技能是最具竞争力的。在校期间,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学好真实本领,将来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见图3)

图3 就业准备

(六)调查问题:目前您是否有比较明确的就业目标?

调查发现,大约有41%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就业目标,但近30%的学生没有目标,另外超29%的学生对就业目标感到很迷茫,这也实际上是一种没有目标的情况。在福州某高校里,我们碰到了一位张姓同学,并对她进行了访谈调查。她说:“我们班里80%的同学都没有就业目标,大部分同学还认为大学要好好‘修身养性’。此时不玩,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这种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无目标”的状态。

在有比较明确就业目标的学生中,多数是“热门”专业的学生,比如会计学专业或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取向比较明确。

三、分析与思考

由于本文调查的对象是普通在校大学生,并没有涉及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因此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但确实可以反映目前省属高校学生的一种就业心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态度和准备的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冷热因素

包括教育部在内以各种专业就业率为导向的“冷”“热”专业公布,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大学专业设置的看法,也导致大学生对今后就业的担忧。对于比较“热门”的专业,大学生们相对能够“安心”学习,在学习期间通过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设定自己的就业去向,规划职业生涯。对于相对“冷门”的专业,学生们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以无所谓或混日子的心态对待学习。

(二)就业观念因素

对于就业或择业,许多大学生对此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有的认为到时自有办法,有的认为父母、朋友们到时会帮忙,有的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有的对未来充满乐观,也有的对未来悲观,没有信心。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创业,“等”、“靠”或者“不去想”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课程改革滞后

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对于那些原本高考成绩就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如果课程设置过于侧重理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以后的就业感到迷惘。

鉴于上述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调整学生的就业态度,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情商智商等。

2.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解社会需求和应聘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3.正确对待“冷”专业“热”专业。“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自己。

4.坚持课程改革,加强理论与实际联系,让学生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能力上也有更大提升。

5.着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胆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自我。

[ 参 考 文 献 ]

[1] 卢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辩证关系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1-84.

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在职场中度过,除了少部分自由职业者外,大多数人都要在各自的职业环境中拼搏。一个人在还没有就业之前,都会憧憬自己未来的职业,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大学生规划毕业后自己职业的安排或打算。

近年来,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大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想法,包括职业生涯与目前专业、学习成绩、就业心态等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福州地区5所高校,其中包括本科院校3所,专科学校两所,涉及4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2000多人。调查对象中涉及如下一些专业: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会计、英语、美术、物流管理专业等。调查内容:在校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调查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其中问卷250份,收回208份,有效率83.2%。访谈50人,主要访谈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网络调查采用网络投票的方式,参与网络调查的学生人数约2000人。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题:您认为,目前所学的专业对未来的就业有影响吗?如果目前所学专业不理想,将来怎么办?

调查表明,有67%的学生都认为专业好坏对未来就业有直接影响。但有近49%的学生认为,专业的好坏已经成为事实,没有办法,就这样上吧。另外也有28%左右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有13%和10%的学生表示要换专业或是再修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见图1)

图1 专业不理想怎么办

近年来,经常有公开的资料表明各个专业的“冷”“热”情况和就业率情况。但为什么明明知道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还是要涌入这些专业,扎堆这些专业呢?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目前国家的高考录取制度所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少考生对所选专业并不熟悉,专业选择基本上是盲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够被录取,随便填写学校和专业,并没有特别注意选择专业,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二)调查问题:您如何理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难就业?

在问卷调查中,有7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确实很难就业,甚至认为“大学毕业就是失业”。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也有将近70%的学生这样认为。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有国家宏观层面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我们调查某省属师范大学,有近65%的学生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落差太大,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娇子,至今还有相当多人总说,大学毕业了,分配在哪里?这种“分配就业”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实际情况是,大学毕业后需要自己找工作,不存在“分配”,于是有了“拼爹”“拼关系”等各种社会乱象。

在访谈调查中,我们特地访谈了一位农林专业现为大四但已经出去实习的小吴同学。他认为:福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汤少僧多的形势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在就业岗位上,许多公司优先招募有长期工作经验或者高学历的人员,这也使得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同时这也打击了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许多用人单位只看中人才的短期使用,没有长远考虑。

目前,学校中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有如下五个特征: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第二,大学生择业目标存在短期行为;第三,大学生的角色换转存在障碍;第四,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具有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趋势;第五,大学生就业受外界因素影响严重,自己缺乏主见。正是由于这些主观、客观的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

(三)调查问题:在校专业成绩重要吗?成绩对未来就业是否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有近62%的学生认为大学成绩“重要”。而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超过50%的学生认为“在校成绩非常重要”。

专业成绩反映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说,专业成绩也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虽然目前学校中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专业成绩,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成绩还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这些与将来在职场上拼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这里的专业成绩,既包括理论成绩,也包括实践、实训技能成绩。

(四)调查问题:您希望将来获得什么样的就业岗位?

在访谈调查中,38.94%的学生认为将来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将“专业对口”作为就业的一个出发点。他们喜欢“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想到社会上锻炼,通过一段时间磨炼自己,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而大约有59.62%的学生希望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有50.48%的学生仍然选择有较高“待遇”的工作。“职业稳定”,“待遇较高”,“专业对口”这三个问题是调查中回答最多的问题,同时回答这三项的学生数占149.04%。(见图2)

图2 因素与就业

高校录取率的逐年扩大,经济结构转型,加上就业政策的不够完善,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到727万。许多原先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就业难”专业,专业人员趋于饱和,专业学生大量涌出。在这样一种就业压力下,“稳定”、“高待遇”以及“专业对口”可能都是不够现实的。

(五)调查问题:为了未来好就业,目前在校应做好哪些准备?

调查表明,18%的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比较迷茫,没有规划。25%的学生会经常看一些招聘广告,了解相关招聘信息。43%的学生希望能按自己的兴趣到相关企业单位实习,掌握技能。也有近14%的同学希望能够自己创业(见图3)。总体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多的准备。一般来说,作为职业规划,需要比较准确地评估自己未来需求和职业能力,准确为自己定位,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和教育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作一定的准备。比如,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类活动,掌握社交能力、演说能力、处事能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等。

调查表明,专业技能是最具竞争力的。在校期间,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学好真实本领,将来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见图3)

图3 就业准备

(六)调查问题:目前您是否有比较明确的就业目标?

调查发现,大约有41%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就业目标,但近30%的学生没有目标,另外超29%的学生对就业目标感到很迷茫,这也实际上是一种没有目标的情况。在福州某高校里,我们碰到了一位张姓同学,并对她进行了访谈调查。她说:“我们班里80%的同学都没有就业目标,大部分同学还认为大学要好好‘修身养性’。此时不玩,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这种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无目标”的状态。

在有比较明确就业目标的学生中,多数是“热门”专业的学生,比如会计学专业或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取向比较明确。

三、分析与思考

由于本文调查的对象是普通在校大学生,并没有涉及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因此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但确实可以反映目前省属高校学生的一种就业心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态度和准备的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冷热因素

包括教育部在内以各种专业就业率为导向的“冷”“热”专业公布,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大学专业设置的看法,也导致大学生对今后就业的担忧。对于比较“热门”的专业,大学生们相对能够“安心”学习,在学习期间通过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设定自己的就业去向,规划职业生涯。对于相对“冷门”的专业,学生们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以无所谓或混日子的心态对待学习。

(二)就业观念因素

对于就业或择业,许多大学生对此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有的认为到时自有办法,有的认为父母、朋友们到时会帮忙,有的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有的对未来充满乐观,也有的对未来悲观,没有信心。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创业,“等”、“靠”或者“不去想”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课程改革滞后

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对于那些原本高考成绩就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如果课程设置过于侧重理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以后的就业感到迷惘。

鉴于上述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调整学生的就业态度,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情商智商等。

2.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解社会需求和应聘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3.正确对待“冷”专业“热”专业。“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自己。

4.坚持课程改革,加强理论与实际联系,让学生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能力上也有更大提升。

5.着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胆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自我。

[ 参 考 文 献 ]

[1] 卢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辩证关系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1-84.

[收稿时间]2014-12-19

财务职业生涯规划范文6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教学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99-02

一、传统教学,问题初现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门课程选用的教材是《职业生涯规划》,由黄艳芳主编,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内容是教材的第二单元第二节“认识自我,人生规划”性格分析和培养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目标:正确的认识性格与职业的关系,了解性格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性格培养与调适的方法。情感态度目标:体验个性调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发现自己与职业要求存在的差距并作改变,适应社会需求。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就业意识,形成关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态度,确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三)原教学效果分析

1.学生没能准确认识性格与职业的关系。原来希望通过教学,学生们学会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选择工作,减少在求职过程中的挫折,提高他们的方向性与目的性。但实际是,学生只形成工作要与自身性格匹配的一个片面认知,是不符合当前的就业教育理念和就业的实际情况的,对学生有害而无利。

2.学生没能形成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价值观。基于单一的性格与工作关系的认知,学生片面的根据自己的性格去选择匹配的工作,与自身性格匹配的工作就做,不匹配的就不做,而没有去思考这样的一个可能,当自身性格与现有工作不适应时,又该何去何从?这个不仅是没能准确认识性格与职业的关系所带来的缺失,更是因为课程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引导学生形成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价值观。

3.学生丢弃了调试自身性格的可能。因为缺乏对性格与职业关系的准确认识及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价值观的形成,同学们没有办法把性格、职业与性格的养成这三个知识直接联系起来,在遇到自身性格与当前工作不相适应时,更多会选择换工作,而非主动改变去适应工作,这样,性格的养成方法被“学习”之后,同时也被“丢弃”了。

二、初识体验式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三、体验式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尝试

(一)教学内容:性格的养成

(二)教学班级:2009级会计专业1班学生

(三)教学设计

1.上讲复习(3分钟)。(1)概念:性格?职业性格?(2)财务人员与销售人员的职业性格特点对比?由此就提出:当自身的性格与职业的要求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如何?引入新课学习内容。

2.新课学习。第一部分(15分钟)。观看视频,视频讲述:小韦是一个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工作调动,转岗为营销员,因为自身性格与岗位的需求不相符,工作表现十分糟糕,面临被炒鱿鱼。播放完案例之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是应该选择勇敢的留下,还是依然决然的选择离开?并让学生根据自身支持的观点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自由辩论,辩论时间为8分钟,之前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准备。辩题为:正方:小韦应该留下来,去努力适应当前的工作;反方:小韦应该离开,去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根据学生的辩论,教师进行点评,重点是引导学生形成努力尝试改变自己去适应当前的工作需要的意识,为后面性格的培养的方法的学习买下伏笔。第二部分(18分钟)。播放视频2。然后和同学们分析留下的原因及运用了哪些方法培养自己的性格?由此展开“培养性格的方法”的理论教学。设置案例观影分享环节,由学生自主的发表、交流感受。

3.课堂小结(3分钟)。回顾本次课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于性格养成对于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赠送能量金言:年轻没有失败只有放弃!让学生重复朗读,到达激励学生的目的。

4.作业布置(1分钟)。让学生回去完成性格分析表格填写让学生进行自我性格、理想职业及需要养成的性格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四、本次课程的总结

1.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课堂活动氛围十分热烈。本次课程在课堂上设计了辩论活动环节和分享活动环节。辩论环节中,观看完“小韦的烦恼”视频之后,针对小韦的去留问题,同学们分正反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分享环节中,播放完“小韦的选择”之后,同学们也是踊跃的发言,特别是那些原来坚持认为小韦应该离开的同学,他们不仅能够主动的承认自己原来的观点存在的不足,还坦言主人公的经历给了自己很好的教育,表示自己应该要转变态度和观念以适应当前的就业情况。

2.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们正确认识到: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固然要考虑根据自身的性格选择工作,如果自身性格不适应当前的工作,就要努力重塑自身的性格以适应工作的要求。

3.教学形式受到欢迎。同学们普遍表示,知识不是“灌”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这种学习方式,能让他们有更自由的空间表达、展示和发展,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也能让他们更容易学懂、学透和活用知识。

4.创新教学改革,受到鼓舞。采用视频的形式播放案例,学生以直观的方式进入老师预设的教学场景中,自由辩论、分享环节又让学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学生的体验感很强,教学效果超出了预期。这都让尝试教学改革的我受到极大的鼓舞,没有不能教好的课程,只要借助于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瑞辉.情景、问题、体验、生活――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方式[J].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杂志,200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