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内容

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内容范文1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内容;方法

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起步较晚,关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和体系还不完善,这就导致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生态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面积较大,因此需要重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以现代农业资源为基础,依托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将乡村景观、经济生产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从而打造出美的乡村,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 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打造美丽的乡村,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具体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并将其与人类及自然环境有效结合,从而打造出一个具有人文景观风貌的乡村,为农民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1.2 尊重地域文化特色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保留乡村的原始风貌。乡村的民风民俗作为什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的保留这些历史宝藏,尊重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增加乡村的文化内涵。

1.3 可持续性发展

在当前乡村发展过程中,人们受制于社会条件限制,往往对自然环境资源利用较多,这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较大的破坏。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有效的保护好乡村自然资源,避免出现滥砍滥伐的现象,充分的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2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2.1 村落景观

村落作为一个综合体,属于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村落景观要具备较高的欣赏价值,以此来吸引旅游者,使游人能够享受景观资源。而且通过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元素进行有效组合,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为乡村打造出适宜开发旅游的风景。按照物质形态来对村落景观的要素形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点、线、面等三种形态。

2.1.1 点。无论是在村落布局还是景观效果上,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点的存在会增强景观的中心感,使景观更具向心性和标志性。可以将村落景观看成一系列点状空间,将不同的节点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

2.1.2 线。点运动的轨迹即为线,同时线也是面运动的起点,线具备多种形态的造型元素,具有较强的表现性和概括性,因此在村落景观规划设计中,可能将线作为街景艺术的重要单元,利用线来决定村落景观空间形态的轮廓线,并利用线来表现村落内部的结构和组成。乡村景观中的线性景观,在连接各景观要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线性空间的曲直变化及动静结合,从而打造丰富及优美的村落景观。

2.1.3 面。面在景观中分布范围十分广,而且具有非常好的连通性,在村落景观中,面充分的集合了村落景观诸要素的特征,不仅决定着景观的性质,而且对景观动态发展也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2.2 农业观光园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农业观光园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主要以休闲和观光作为主题,以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集多功能于一体,通过广泛的资源和多样的形式打造出来的乡村农业观光园能够吸引大批游人,成为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主要形式。在农业观光园中,充分的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结合,将乡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和技艺进行传承和延续,从而打造出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

2.3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2.3.1 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游客在旅途中应对日常事件、突发事件,增加其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此类服务设施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又是游客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的措施,根据乡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游客咨询中心、公厕、超市等,将各种服务设施遍及进行整个村域,构成完整的服务设施系统。

2.3.2 旅游标识系统。旅游标识系统主要是反映乡村的景观节点、服务点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导游客能够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乡村入口、道路沿线、重要节点附近设置指示牌、标识牌,增加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加强标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时获得相关的导游信息。在标识景观设计中,根据乡村所处的区位、资源、环境,充分运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设施。

3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尊重传统村庄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

乡村在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更适应自然的环境,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传统村庄的肌理,有效的保护乡村原有的风貌,构造出温馨的乡村格局,为居民打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增进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落造出温馨的氛围。同时,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有效的保护好自然环境和资源,进一步挖掘对乡村规划有利的景观素材,从而打造出美观的乡村环境。

3.2 发扬乡村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乡村历史文化风貌及民俗文化等都是展示乡村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是当地百姓的精神财富。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突出地域民俗色彩,充分的运用乡村特色来使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效的相结合,展现出乡村景观的文化魅力,提升乡土气息,这不仅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对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3.3 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

乡村的居住部落和街道形成了乡村空间,这其中街道起着有效的连接作用,以此来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地理风貌。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遵循心计适宜的原则,更好的显示出道路布局的合理性,确保道路顺通,从而为居民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而且在具体规划设计时,当需要添加一些公共服务设计时,不能对村民正常的生活带来影响,要通过科学的设计,采取合理的尺度,从而为村民打造一个舒适、宜居的乡村环境。

4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农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因此需要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具体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依托于乡村的地域特色及自然环境资源,为村民打造出美丽宜人的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不仅具备民俗色彩,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而且通过景观的规划设计,要有效的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更好的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为乡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勇锋,黄汉莉.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J].中国园林,2012(12).

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内容范文2

【关键词】考试模式;创新能力;综合素质

1、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其培养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发展。但,目前国内外许多各类学校都将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各类学校也都利用考试来考察学生对每一门功课的学习情况,有时还被用来评价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师教学的效果,体现了考试环节的重要性。然而,传统的考试模式基本上是一次性定时闭卷笔试,造成了许多不可避免的弊端:容易造成学生平时放松学习,考前突击复习,考试成绩带有偶然性;考试以记忆型的知识为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无法反映出来,考试成绩带有片面性。因此,国际上技术先进的国家早就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国家重视。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脑力劳动取代体力劳动成为必然,这就要求重新认识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重新确定教育目标、构建新型的课堂教育模式,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更新建立教育评估体系,大力调整教育结构,而作为教学效果的考察手段——考试,也必须进行改革,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特色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是该专业核心课程,一般而言,此类课程是该专业专业课程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该类课程教学要求师生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较好的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极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因此,目前在国内高校教学中,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采用实践教学方法,以学生手绘或采用电脑利用软件进行做图为主,教师对学生做图进行指导和对做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为辅的教学模式,以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设计技术要点和关键环节,强化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因此,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构思思维和较好的交流或口才表达是掌握设计课程内容精髓所在,也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需要的目的所在,是城市规划设计课程的主要特色所在。

3、考试改革的实践

作为工科性质的专业设计课程,既要具有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构思和绘制图件能力,要求高、难度大、综合性强。要真正教好或学好此类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严密的逻辑思维,掌握分析方法,懂得规划设计程序,有思想、有理念,会做图、会表达,能书写完整的说明文字,并没有平时作业,对待这样性质的设计课考试改革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如何强化平时做图训练、考察与最终成绩的评定相挂钩,则成为此类课程考试改革的基本思路。

3.1强化基础理论,建立框架体系和知识脉络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基本上每门课程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有其自己的基本理论、构思方法、规划设计技术程序、原则和相应的规范要求,规划设计有各自的内容和要求,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体现城市规划的内容。虽然各自规划设计的范畴和内容不同,但此类设计课程在教学体系上前后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城市规划层次具有相应的等级性,具有共同的基础理论,这些内容作为基础知识提纲携领地在设计课程中进行了大跨度的综合,使学生对设计课程知识体系有了宏观了解和把握,形成前后较完善的设计课程专业知识脉络。

3.2强化基本技术训练,形成严密的技术路线和逻辑思维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是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设计课构成的一个规划设计体系,每一设计课程都是一个完整的规划设计体系,规划设计时必需根据其基本理论按照其特点、规划程序、规划设计技术路线和基本制图技能与方法进行教学,确保学生在规划设计训练中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由于每一规划设计层次和类别都有自己的关键技术、重点和难点,这些是学生训练中应该注重的核心问题,只有通过规划设计理念、方案构思、操作程序、图文并貌和优秀表达,才能培养学生系统的规划设计思维,达到每一设计课程教学要求。

3.3弱化传统考试,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

考试通常作为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古到今一直延续着,对城市规划专业而言,也并不例外。而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教学时间大部分为学生针对教师给定的题目或要求范围进行规划设计,课堂理论讲述时间很少,学生应对考试更为自如,但对其花费大部分时间进行规划设计的图纸评定较为弱化,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规划设计方案的正确对待,更不能强化独自进行规划设计的动手能力。所以,为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对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的考试对问题一直进行探索性的改革。

3.3.1强化平时训练

平时训练分为综合规划设计实践和方案讨论与汇报。设计课程教学一般安排少数课时的理论讲述,重点是布置规划设计方案,按不同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要求学生独自完成一套规定的规划设计图纸和相应的文字说明,培养学生自己对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资料分析、方案构思、方案绘制及修改等能力,教师对其思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答,训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诊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学生规划设计过程中,经常组织学生对规划中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拓展学生思维,在设计课程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规划设计方案汇报,让其余学生对其进行评阅,不仅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更让学生能了解到其他规划方案的优缺点,弥补自己规划设计方案的不足。

3.3.2弱化或消除传统考试

期末考试特别是期末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础理论、相关概念及有关的技术要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并适当出一些综合性分析和发挥类型的题目,其试卷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70—80%左右。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理论课时较少,基础理论大多数是原则性或规范性的文字,其大部分课时是学生在原则和规范要求下,进行自己创造性发挥,其成绩的好坏一般是由学生规划设计成果和汇报表达来确定,无法用具体的理论闭卷试卷考试来衡量。同时,随着我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和实施,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教学计划也得到了修改。目前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的期末考试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取代,要求结合自己规划设计的方案成果把本门设计课程的基本理论、规划程序、方法和技术要点等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规划方案有较完整的文字说明书,最终成绩由图、文及汇报表达综合评定,其中方案占50%,说明书占30%,表达能力占10%,创新性占10%,这种成绩评定模式取代传统的考试模式得到了学生普遍欢迎,全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能手能力和技能。

3.4考试改革的效果

改革总时针对现行存在的问题,是避免不合理或过时的规定而言,是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对城市规划专业而言,随着规划理念、原则、法规等变化,及社会对人才新的需求,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学手段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专业发展趋势要求。

3.4.1综合概括与协调能力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必须综合分析研究规划设计场所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多项领域的资料,国家的政策方针、上一层次的规划要求,当地政府政策、发展计划与规划设想等要素对规划设计的影响,运用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知识,综合协调或解决规划中所到的各种难题,科规划设计方案,服务于城市。因此,城市规划设计课程由传统的考试模式改为开放式后,可以使学生的综合概括与协调能力得到训练和进一步提高。

3.4.2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与协调能力

任何规划设计方案的形成都要有一个从开始朦胧到逐步明析的过程,既要考虑现状,又要考虑发展,其中充满了艰辛的脑力劳动,需要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理所当然地为学生培训规划设计构思的能力提供了平台。通过方案的构思、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及方案的比选可大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随着方案的不断完善和规划深度的增加,这种能力也会得到深化。

3.4.3动手操作能力

每一门设计课程,都需要手绘或电脑绘图,这不仅要求表现规划意图和构思,所绘图纸还必须符合国家的规定、政策和技术规范,因此,规划设计课程所绘制的图纸,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具备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专业素质。

3.4.4科技写作能力

规划设计说明书是规划设计课程必备的教学任务和内容,也是规划设计方案或成果必要的技术文件,因此,在设计课程中,说明书须按照科技写作要求进行,要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语言规范、行文得体。结合规划设计方案,编写规划设计说明书,可使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得到普遍的锻炼和提高。

3.4.5演讲汇报能力

规划设计课程不仅要学生完成相应的规划设计内容,还要求学生间不定期的进行方案讨论,思维交流,以达成团体协作能力;同时,在课程设计完成之后,还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规划设计成果进行正规汇报,使学生的口才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提前具备规划设计单位人员必备的业务素质。

4、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城市均会出现一个急剧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将面临新的课题。由于城市设计课程是以城市为对象,而城市形态、功能、格局、规模各异,城市所处的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各有不同的特色,对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此类课程的改革还要求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展,故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围绕一个主题,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强化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其创造性提供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内容范文3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原则;规划理念

1 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原则

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住宅小区主要是为了居民生活居住的空间,这就需要在对住宅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小区居民的需求,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时充分的考虑到居民的新需求,无论从居住质量还是小区景观环境方面都打造出一个适合人居的环境来,这样的规划设计,不仅能够满足小区居民的生理需求,同时更能够满足小区居民的心理需求。

1.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上,在充分的发挥可持续发展原则,打造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人、自然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样就需要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需要从眼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还要考虑到小区长远的发展需求,在规划设计时留有适当的裕度,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居民远期发展的需求。

1.3 生态环保的原则

住宅小区建设就是需要充分的满足居民对日照、采光和通风的要求,使居民能够更好的接近自然和享受自然,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接近于自然生态环境,使建设技术与自然生态学更好的融合起来,从而在规划设计时将生态、环保和节能的思想更好的贯穿于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来。

1.4 整体规划的原则

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要更加突出地方特色,同时还要将小区内外的空间景观更好的结合一起,这样就可以使小区内的景观环境能够与建筑、道路及绿化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样在整体规划上统筹设计,能够更好的满足居的需求。

2 小区风格的塑造

2.1 因地制宜的布局

小区的规划设计是在其原有地形、地物及地貌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就需要在小区规划设计布局时要充分的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好对原有环境的利用和保护。充分的利用历史的地形、地貌和地物来作为设计的依据,更好的突出小区的特点,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旧城区改造时,原有基地上的一些树土及河流等更不应一味的进行破坏,而要慎重对等,充分的将保护和规划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体现出住宅小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2.2 传统文化的延续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住宅小区作为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城市的建设文化传统、居住环境及城市景观环境等要素,因此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要更好的将文化内涵充实进去,打造出多样化的小区,在同一个主题下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从而更好的体现出地方的特色。

2.3 建筑形象的创作

小区风格主要由大量性的住宅风格形成,而住宅风格是由其形象决定。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内容的建筑空间艺术形象和建筑外形构图。它首先反映建筑物的性格,反映小区的风格,它是建筑形式与内容两者密切联系的结果。其次是反映内部空间之间,内部与外部空间组合的情况,以及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与质感,光影和装饰处理等;现次是反映不同技术条件、不同自然条件以及不同的民族特点等;最后是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气候、地形、道路及绿化等。

2.4 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一定要树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它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遵循自然,回归自然,人、社会、自然和谐,生态综合平衡,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要敢于改革和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美好、科学、卫生的生活环境,造福于后代。

2.5 小区风格是由社会生活形态发展变化的环境决定

小区的步行、休憩、社交等公共活动空间,如景观步道、健康步道、商业休闲步行街等特色步行系统,将成为人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如老年人休息场所、儿童游乐场所、公共活动场所等,应便于邻里居民相互来往、交流,培养互爱、互助、互让、互勉的精神。

3 小区规划设计中的园林绿化

3.1 环境是小区园林绿化建设的主旋律

优美的园林绿化环境是住宅小区最基本的要素,对商品住宅的销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许多开发商在住宅建筑尚未完工,甚至是刚开工时,就进行园林绿化的建设,为客户展示真实的环境景观,以达到促进销售之目的。

3.2 合理规划和利用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区绿地率

首先是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结合小区规划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其次是绿化除和各种活动场地结合,还要与住宅建筑空间、公共建筑环境结合,合理搭配和运用园林建筑小品、水景、园林植物、园路和铺装等诸要素,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等的连接,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营造生态型居住环境和高尚的人文景观。再次是植物品种选择应考虑植物生态,适应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映地方特色;住宅庭院注意种植冬可透光、夏可遮阳、无毒无臭、防虫、耐阴、吸尘、防火的植物品种的配植。

3.3 景观设计师参与住宅小区的总体规划

规划设计因素受到高度重视,成为住宅区销售的强有力支持。各房地产开发商都不惜重金,邀请国内外著名的景观设计公司参与小区的总体规划,而不是在布局、结构完成之后,再进行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景观规划的早期介人,可以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等资源,保证小区园林绿化与建筑和谐统一,使小区的园林绿化体现社区文化的氛围。

3.4 水景设计得到广泛应用

水是流动的生命,是小区园林景观的灵气所在,容易成为视觉的中心。住宅小区应合理地利用飞瀑、绿池、流泉、水梯、叠水、喷泉、水池、水雾、水幕墙等形式,为静谧的家居生活带来清纯的水的活力。小区中设置浅水游泳池,不仅可以健身消闲,更使环境增色许多。

3.5 大城市中的小区应设置避难的广场绿地

长期以来在我国城市住宅小区设计中,由于用地紧张等问题的存在,小区的绿化和环境都较为忽视,人口在不断增加,而绿化却在不断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住宅小区建设应更重视广场绿地的设计,在小区内规划出广场绿地,这样不仅有利于为人们打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而且可以将其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对保护小区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 结束语

在当前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不断的进行思路的更新,充分的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方法,打造出一个更适当人居的空间环境,使住宅小区规划建设能够更好的与自然环境相融合,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确保科学的道路交通规划、景观和绿化系统规划,这样才能使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更好人性化、个性化和智能化,为居民打造一个更加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资料集第5分册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内容范文4

关键词: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生态学;人性化;地域化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80-03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作为城市活力与魅力之源的滨水绿地的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对城市滨水绿地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问题。朝阳湖位于武宁县老城区的核心地带,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政府管理部门间的脱节,在其建设改造过程中,多采用裁弯取直、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方式,较少考虑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忽略了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地位。本文采用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手法,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规划设计,力图使规划设计的结果在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景观和功能需求。

2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2.1研究范围

朝阳湖位于武宁县西北部,北连庐山西海,南接沙田河,本文研究范围为沿朝阳湖两岸滨水区域,占地面积27.47hm2(见图1)。

2.2概念界定

2.2.1 城市滨水绿地

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中的绿色生态廊道,兼具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是一个包含水域和陆域,富含丰富的景观和生态信息的复合区域。多呈带状分布,一般位于城市河流、湖泊、海岸等水体的周围,是城市的绿色风景线。它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公共绿地的组成部分,具有城市公共绿地的性质和特征;二是城市范围内陆地与水域相接的滨水区的一部分;三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受城市多种因素的制约,要执行城市功能、反应城市问题、体现城市形象。

2.2.2 生态规划设计

生态规划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一般包含以下一个或两个方面:(1)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规划设计;(2)使规划设计的结果在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景观和功能需求。

2.2.3 生态学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3 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1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传统的规划设计一般是以人的需求为前提,以功能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为原则而进行的,满足的是当代人的生理、安全、社交和自尊的需求。与传统规划设计理念相比,生态规划设计更多地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不损害子孙后展的需求。在满足近期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形成一种附加于传统设计手法之上的、要求更高的设计方法。

3.1.1 保持基址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站在滨水绿地之外,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系统等更高级的系统出发去研究问题。

3.1.2 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3.1.3 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必须以系统工程为指导,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虑景观、生态等需求,把滨水绿地建设成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3.1.4 以绿为主,生态优先

规划设计应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

3.1.5 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加以表达,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是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它对恢复和提高滨水景观的活力,增强滨水绿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

生态规划设计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原则,以顺应基址生态环境、节约物质与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为标准。在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以生态学设计原则和方法为指导重新分析、评价、整理和改良常规设计,如此两者循环往复,形成最终方案。

4 朝阳湖景观规划与生态设计

4.1现状

朝阳湖位于武宁县西北部,北连庐山西海,南接沙田河,朝阳湖滨水带作为老城生活组团的一部分,是武宁县人民休憩游玩的场所,定性为休闲性城市生活内河。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4.1.1缺乏合理的规划、统一的设计,公共空间控制混乱;

4.1.2桥上布满临时建筑,阻挡景观视线;现有水体为死水,水质较差,局部河道干涸;

4.1.3岸线被桥身阻断,沿湖有不少断头路,道路与地形结合部紧密。

4.2景观规划原则与设计思路

4.2.1规划原则

4.2.1.1“自然性”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设计的最主要原则,即是在城市景观设计工作中要深入分析武宁县城的自然环境资源,意识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生态系统息息相关,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来创造人为环境,用生态观念进行人工环境建设,真正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4.2.1.2“个性化”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在武宁县城空间环境建设中利用自身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积淀再创造,使武宁县城具有自己的特色,避免千城一面。

4.2.1.3“连续性”原则

立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保护武宁县城环境,合理利用历史城镇资源,以促进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4.2.1.4“人性化”原则

以人的体验和生活经验研究武宁县城的形态和建设,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使整座城市可亲、可爱、可恋,创造出具有魅力的城市环境,从城市活动空间的数量、质量、尺度、可达性、开放性、安全性、多样性等来体现对人的关怀。

4.2.1.5“地域性”原则

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城市也正是借此呈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魅力。文化融合在城市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空间布局之中,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相互认同,才一起构成城市特有的地域文脉。只有对武宁地域文化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创新性地利用,才能延续地域文脉,创造出武宁特色的城市空间景观特色。

4.2.2设计思路

在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以生态学设计原则和方法为指导,复兴滨水空间,提升滨水吸引力,强化水体作为整体环境中的基础要素;注重岸线应作为整体环境中的积极要素及居民活动的聚集所在,植入丰富的公共生活和优质户外活动,使之成为城市活力的核心所在(见图2)。

4.2.2.1连通庐山西海、朝阳湖、沙田河水系,使朝阳湖成为城市内部流动水系;

4.2.2.2以滨水空间为纽带,沿线适当地布置一些公园绿地、林荫步道、步行街,并对适当的地点进行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标志或环境小品;

4.2.2.3将与主要水道相交的河涌沿线进行改造,沿湖打造集对外展示、生活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于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

4.3设计策略及手法

4.3.1重塑亲切水岸形象,创造独特流程体验

提升优越生活品质,延长驳水岸线,打通朝阳湖与庐山西海及沙田河,使岸线增加并环成岛;增加湖岸可通达性,贯通人行流线,打通桥下双通道,畅游水岸与城市;突出生态地域文化,保障景观视线通畅,拆除视线障碍,设立标志性构筑物。

4.3.2传承水域生态环境,塑造山水形象

治理水域整合资源,贯通水体拆除障碍,山在城中,城在水中,山水相互呼应。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殊位置和现状条件,在场地中部规划大面积水体、湿地、强化该公园在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利用地形将驳岸完全自然化,将道路在需要时做成栈桥,人在芦苇丛、花丛、树丛中行走;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强化生物多样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4.3.3植入多样性公共活动,构建立体水岸空间

规划立体水岸交通,人工自然双流线,桥路水路惬意游;利用现状地形地物,坡地高差设置台地,利用四桥成三通;配置混合功能设施,多功能高度混合,以体验丰富活动。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通过对场地现状和使用者人群的分析,规划的朝阳湖两岸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1)体育活动、休闲:以体育活动场地、器械等来满足休闲活动的需要;

2)与水相关的系列活动:满足划船、钓鱼、戏水、科普教育等活动的需要;

3)综合性活动:提供观景展览、喝茶、晨练等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4.3.4共享滨水丰富资源,品味优质户外生活

透绿泛蓝的最大景观化,通过楔形绿带结合户外场地,引入滨水景观作为城市生活共享资源;丰富多样的日夜生活圈,打造璀璨夜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突显区位优势。

4.4 功能结构及空间布局

4.4.1 功能结构

朝阳湖滨湖绿地景观结构规划为“一轴两带五区十大景观节点”,并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滨湖绿地周边环境及对外交通等情况,将滨湖绿地分成对外展示、休闲生活、文化传统、自然生态、文化娱乐五大的功能区(见图3)。

4.4.2 空间布局

朝阳湖景观格局和空间格局规划为以各景观节点为珠、以休闲步道为景观轴贯穿起来的珠链式空间,并辅以水上交通串联分割形成的错落空间系列(见图4)。驳岸设计采用生态规划设计的手法,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内容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的设计就是为了城市的管理来服务的,而城市的规划的管理模式也是为了城市有一个良好的设计得以实现的重要的保证,由此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以下就来具体的谈一谈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对其城市设计所产生的影响。

1、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及重要性

1.1、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

城市规划管理是按照《城乡规划法》与已经获得批准实施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与工程进行严格审查,批准与核发城市项目建设所需的“一书两证”,并监督和检查城市规划内容与建设项目是否与规划许可内容相一致的行政管理活动,包括城市规划的编制管理、审批管理和编制管理等内容。

1.2、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基本依据,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双重目标的重要手段。只有经过科学合理的预测及规划,并通过正确的引导与控制,才能确定城市最终发展方向与发展格局。同时,城市规划需要经过法律程序的批准,具备法律效力,如果没有法定程序的许可,其结果不能任意地进行更改。因此,城市规划的实施不仅具有强制性而且不可变更。所以对于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城市发展的持续性而言,城市规划为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具体的说就是进行城市规划之前,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通常情况下,规划的范围和实践不同会使得规划也不同,一般情况下会分为长远规划和短期规划、区域规划和全局规划。设计不同的规划方案的适合,需要考虑对各方面的因素,包括历史、时间和管理方面,同时还要结合实际的城市发展情况,对城市建设的制定出一个符合城市实际的、科学、系统的设计方案。

3、管理设计具体的影响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要求,并审查有关规划设计文件和图纸,具体工作内容还包括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规划用地许可证、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确定其建设活动的合法性。

首先是城市建设的选址的管理规划。在城市建设当中,尤其是选择和确定公共设施建筑和大型行政建筑的选址过程中,这项管理规划是进行建设、使用土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城市的建设要有好的导向和操作,这就需要有良好的项目选址发挥作用,因为这也是城市规划和设计得以保证的关键之处,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总体布局,更对该城市未来经济的发展,城市职能和性质的确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是城市建设的用地管理规划。用地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和关键。不同于土地管理,而是负责城市的总体规划,按照城市规划设计来确定每块土地的使用和开发范围,提出所占用土地的使用要求,让所用的城市建设都能在此前提下开展。通常的情况下,城市建设的用地管理都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做依托才能得以实施,所建设的土地或待使用地都必须经过国家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和地方相关的部门进行批准审核,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投入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之中。

3.1、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1)城市规划管理有利于城市设计目标的实现。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主要由城市规划设计部门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来执行。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在进行城市设计时,对规划项目进行选择和研究,然后根据项目实际制定出具体的项目方案,包括政策方案、决策方案以及实施方案等,主要体现于以下的方面:

1)体现了实现城乡协调规划以及统筹发展相结合的管理方针。

2)城市规划管理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保障,良好的城市规划管理可以迫使城市设计者设计更好、更完美、更全面的设计蓝图并将设计蓝图变为现实使城市得到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3)实现规划由原来简单非公开的设计、管理、监测向政策性的公开化的设计、管理与监测,向广大公民公开一切政务尽量做到透明化、公开化。

4)实现规划的重点从简单的明确增长对象、增长速率转移到合理控制环境不能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要科学有效的开发建筑项目和建设规则台理安排各部分建设所需的使用的面积对环境资源和矿产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制定管制和空间政策。

5)要实现城市设计规划与环境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通过局部的水资源配调来获得足够的使用水资源,借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充足的矿物资源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利用环境资源去达到新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项目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改善增长方式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保证增长的质与量。

6)最后就是要实现规划由原来狭隘的工程领域向更加全面的、科学的、可持续的技术学科发展广泛采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结论,努力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城市规划管理有利于城市设计队伍素质的提高。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相关规划设计人员的配备,包括城市规划设计管理人员以及规划任务委托机构等。通过相关规划设计人员以及规划管理机构的配置,城市设计工作变得更加的科学化、规划化、合理化,设计人员注重自身工作能力提高,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例如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城市规划人员培训”和“城市规划工作交流”等方式,为城市规划管理人员提供完善知识结构和增强专业技能的机会,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管理部门还可以加强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鼓励管理人员参与第二学历培养,为管理人员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拓宽管理人员的眼界,帮助其更新管理方法和管理观念,又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在工作中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科学化的现代城市。同时,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还有利于解决在设计中存在的一些矛盾问题,不断地提高城市的整体水平,促进城市建设的目标能够充分的实现。

3.2、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1)整体布局原则:城市规划是对一座城市整体全面的规划,整体布局的原则,强调的是整合性,这就要求设计者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确保整体和部分两方面的发展能够互相协调,是各个部分在空间布局上能够与整体相衬托。(2)经济效益原则: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巨大的经济支出,因此在规划设计工作中,一定秉持经济节约的原则,对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上一定要合理安排,科学配置,以确保城市建设投资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3)安全合理原则:城市规划中还要面临诸多自然问题,如城市地理位置、自然灾害以及气候条件等等,因此在对城市建设未来的规划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设施的防灾抗灾能力,如地处洪涝灾害区域城市的泄洪防涝能力,以及地处地震区域城市设施的抗震能力等等,只有充分考虑到城建中的种种安全问题,才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3.3、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工作人员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方案、修正行为,认识到只有实行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才能顺应城市发展趋势。现在越来越多的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已在逐步推广,预测评价方面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城市设计发展、城市研究任务很多很多,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在不断的发展,城市问题也就跟着出现,人类也必须以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建设科学的管理。

由此可见,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管理相辅相成,才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所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水平和监管力度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样的情况,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挥。

结束语

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和建设构建了蓝图,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的管理和设计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两大重要任务,所以必须要不断的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云利波,魏延军.基于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A].科技部.2014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论文集[C].科技部:,2014:1.

[2]李瑞峰.针对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分析[J].民营科技,2014,09:119.

[3]杨明.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科技与企业,2012,18:63.

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内容范文6

摘要:本文论述了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并通过分析肇庆市牌坊广场的规划设计构想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城市广场规划设计

一、引言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活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

二、城市广场规划面积大小和与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1、城市广场的面积

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应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片面地追求大广场是错误的。大广场不仅在经济上花费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广场尺寸不宜人,也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效果,缺乏活力和亲和力。故此建议: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观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和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

(2)、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规划设计比例

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米之间,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但由于广场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特别又建立了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三、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

因此,在广场规划设计中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社会特色,也包括其自然特色。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衔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

四、案例分析——对肇庆牌坊广场规划设计分析

1、广场规划设计体现“以人为本”

城市 广场最终是城市居民的广场,城市广场的布局、空间规模及其美感、愉悦感都要以能满足最广大人民活动需求为衡量标准,牌坊广场处于肇庆城区向七星岩景区过渡的重要地段,被称为七星岩景区的南大门。在其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具体分析:(1)广场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现有铺装硬地广场南北宽约1o0米,东西长约283米,总面积达28300平方米供广大市民游乐。并在广场建设了不少于广场25%比例的绿化用地,广场西部建设了林荫休闲广场、林荫休闲步道、滨水观景带、挂花径、玫瑰园、八音来风人口广场、模纹花带和疏林草坪等园林小景,同时为了改善牌坊广场暴晒问题,在广场二侧增设树池,种植规格统一、树形自然的垂榕。并设花池.进一步美化广场。处处体现了为“人”服务的宗旨。(2)在广场中建设的林荫广场和露天舞场为人们提供一个相互交往的休闲环境,中间设一休息廊作为过渡连接,休息廊可兼有小卖部的功能。露天舞场边缘角位和林荫广场都可随意摆放一些室外桌椅,树池可结合座凳,供人们聚集交流休息。这些功能设施加上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内容充实,使整个广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娱乐休闲的需要。(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上很好地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了行人的安全,整个广场限制所有机动车辆通行。同时在八音来风人口广场采用退缩式人口广场的空间形式,以大面积斜坡的地被花卉面对交通路口,主要人流分散至两边人行道,既丰富了临街的景观效果,又利于交通的组织广场。

2、突出肇庆历史文化底蕴

牌坊广场的规划建设十分注重城市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肇庆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四大名之都的城市特色。通过运用多种手法把牌方广场创造成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现代化的中心广场。具体表现为:(1)整个铺装场地平面为“鼎’形,相传鼎湖之所以得名,是因为黄帝曾赐鼎于此,暗示着肇庆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原有喷泉水池到牌坊的隐形轴线上增设一座雕塑,题材可取自七仙女下凡形成七星岩爰仙女湖的动人传说,以古装少女的轻盈舞姿为形象,这样既是与七星岩牌坊相协调,形成对景,强化广场轴线,又在夜晚来临时,与流光溢彩的音乐喷泉一起给人一种仙乐飘囊,舞姿翩翩的浪漫遇想。(2)在大面积的疏林缓坡草地中以七星岩七座山峰的方位设置七块大型岩石,石块采用肇庆传统端砚常用的七种岩石类型,在岩石的主要立面雕刻各种砚台型的浮雕,包括:老坑岩砚有冻岩砚、麻子坑砚、宋坑砚、绿端砚、梅花坑砚,借此宣传肇庆的景观文化和地方特产。(3)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牌坊广场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

五、结束语

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时,不能简单地追求平面构图的优美,我们应该体现以人为本、地方特色、效益兼顾、突出主题的原则,创造出自然优美、充满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2洪铁城·《城市规划100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罗苑龙·《关于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几个注意点的探讨》,中国工程咨询网。

4刘超·《营造开放空间提高城市品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管理的思考》,城建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