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学的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管理学的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管理学的课程

工程管理学的课程范文1

[关键词]:房地产,高等教育,工程管理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rends globalization,there is an increasing needs for the highly educated personnel in China's real estate industry. Based on a historical review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provides you with a general picture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within the frame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grams.In conjunction with the experiences in offering real estate couse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grams.at tsinghua university,the author indicates that 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re the two specialization with very different foundations,and the national codes of subject installment control policy are the key issues restricting the proper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in china.In view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in china,we should pay a great attention for the differents of 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For the mutual recognition of accredited programs with overseas professional bodies in 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would be relatively easy to sign the agreement, but how to educate chinese students with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would be the key of this mutual recognition.

Key words:Real estate High Educ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一、房地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房地产业是从事房地产开发、投资、经营、管理与服务的行业。具体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各类房地产开发、土地开发、房地产投资经营等活动)、房地产管理业(住宅物业管理、土地批租经营管理和其它房屋的管理活动)、房地产经纪与业(房地产与经纪人服务、居间买卖、租赁服务、房地产交易保证服务、房地产估价等)。日益发展壮大的房地产金融保险业虽然不包括在房地产业中,但其在人才需求上也与房地产人才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00年末已经达到20,5平方米(户均住宅建筑面积64平方米),农村达到27平方米。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城镇人口达到6.3亿人,比2000年净增1.7亿人。如果到201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按25平方米计算,将需要新建城镇住宅建筑面积56.1亿平方米,平均每年约5.6亿平方米。如果再计入非居住建筑的建筑面积,未来10年中国胸地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00年,城镇住宅与房地产业增加值约5400亿元,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左右,在国民经济、尤其是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到2001年末,中国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7万个,从业人员100多万人,房地产估价和土地估价机构8000余家,从业人员约15万人(其中取得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执业资格的人数30000人),房地产经纪机构约2.7万个,从业人员30多万人:物业管理企业2.5万个,从业人员260多万人。此外,如果加上在政府从事房地产行政管理工作、房地产教育研究机构、房地产信息服务与咨询机构、房地产投资顾问与策划机构的就业人数,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就业总人数预计超过550万人。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来自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建设管理、投资与金融等相关专业,真正受过系统的房地产专业教育的人才只占很小的比例。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消息表明,目前上海包括信息产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在内的一类专业,最受考生青睐;《深圳晚报》在未来人才市场上最走俏的将是金融、保险,高级管理、物业管理等13类经济专业人才。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对北京市有关高校房地产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显示,30.77%的同学认为就业前景非常乐观、毕业生供不应求,69.23%的同学认为就业前景一般、但是可以找到合理的工作,没有同学认为就业形势不好。

二、中国高校房地产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1、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教育的变革

1989年,经过国家教委批准,中国高等学校开始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到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专业目录为止,全国设置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达到了114所。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有专业讲行了调整,专业种数由504种减少至249种,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调整到工商管理类的工商管理专业。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于1999年开始对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归属进行了调整,部分高校将该专业并入工程管理专业,也有部分高校并人了工商管理专业。

建设部作为中国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于1994年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房地产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在1998年过渡到“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过程中,继承了原对房地产专业教育指导的职责,并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延续至今。将“房地产经营管理”并人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目前尚没有纳入“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的范围。另外,目前中国专科教育的专业目录中,目前仍然保留有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和物业管理专业。

2、中国高校与房地产相关的本科教育

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77所高校开设有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此外,还有一些本科生专业与房地产教育相关。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共有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在内的32所高校开设了地理学学科门类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

城市规划:共有以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为代表的43所高校开设了属于建筑学门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理论与城市发展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行政法规与城市规划管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遏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

土地资源管理:以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为行表的34所高校(以农业类院校为主)开设了公共管理学科门类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工程管理学的课程范文2

关键词: BI&A3.0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研究生培养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商务智能与分析(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BI&A)与大数据相关的分析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在工业界及学术界变得越来越重要。来自于Bloomberg商业周刊的报道(2011)显示,97%的超过1亿市值的公司使用了商务分析技术。据麦肯锡全球机构预测,到2018年,仅美国一年就会面临14到1万人的深度分析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约有150万数据分析经理的缺口[1]。

“智能”一词自20世纪50年代被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人员提出并沿用至今。而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被企业界和学术界熟知。自2008年大数据的一系列论文在NATURE上发表,大数据分析技术已被应用到从文本、计算机日志、传感器、社交媒体等产生的大量非结构化、体量巨大、类型繁多、价值低密度、要求快速处理的大数据。BI&A经历了BI&A1.0,BI&A2.0和BI&A3.0的演进。他们分别对应面向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基于web的非结构化数据、基于移动及传感器的非结构化大数据。因此,BI&A3.0是面向大数据分析的新兴领域。

BI&A3.0面向大数据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它涵盖了电子商务及营销智能、电子政务及政治2.0、科学与技术、智慧健康、安全及公共安保等方面。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大数据分析,例如统计学习、序列及暂时挖局、空间挖掘、过程挖掘、网络挖掘、web挖掘、基于列的数据库挖掘、内存数据库、并行数据库、云计算、Hadoop、Mapreduce,文本分析,例如静态NLP信息抽取、主题模型、问答系统、选项挖掘、情绪及影响分析等。除此之外,还包括web分析、网络分析、移动分析等大的技术分析方面。因此,BI&A3.0是未来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和研究热点。

BI&A3.0的发展和应用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I&A聚焦于理解、解释、战略并服务于组织。一些学科对BI&A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例如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

然而,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相对于商务分析技术及大数据的发展来说较滞后。虽然大部分学校针对学生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一些BI&A课程,例如复杂系统分析与决策、随机过程、应用统计学、矩阵分析、Matlab、现代管理分析技术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于面向大数据的BI&A3.0的研究及应用来说尚有差距,缺乏系统性和前沿性。因此,面向BI&A3.0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急迫性。

1.教学研究的内容及实践内容

围绕如何培养面向大数据及BI&A3.0数据分析及研究能力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借鉴国际国内针对从BI&A1.0到BI&A3.0的知识体系及技能相关的教学改革,注重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内涵。

(1)教学研究的内容

①对国内和国际当前的面向BI&A3.0大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及技能进行梳理。

②对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进行梳理,调研面向BI&A3.0大数据分析的具体能力和层次要求。

③结合国际国内面向BI&A3.0的知识及技能体系与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的研究方向,提出面向BI&A3.0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方案,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目的与要求。

(2)实践内容

通过设计与理论相配套的课程实验、研讨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及时追踪研究热点,使得实践环节成为提高研究生BI&A3.0创新和研究的推动器,同时也提高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2.教学及实践改革的目标

(1)教学目标。通过建立面向BI&A3.0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使得研究生掌握BI&A3.0的基本知识体系、知识网络、基本研究能力,并最终培养研究生掌握面向BI&A3.0的创新能力。

(2)实践目标。通过培养学生面向BI&A3.0的实践技能,培养研究生面向BI&A3.0的实践能力,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借助计算机的分析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据收集能力。

3.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围绕面向BI&A3.0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本课题将要解决如下问题:

(1)如何划定面向BI&A3.0的分析及计算机技能。面向BI&A3.0的分析及计算机技能涵盖的面十分广泛,本校管理类研究生所依附的学科方向及研究重点决定了这些技能需有选择地纳入。因此,需要解决具体纳入哪些分析及计算机技能的培养。

(2)如何结合研究方向与BI&A3.0的应用。培养面向BI&A3.0大数据分析能力的目的是将BI&A3.0大数据分析应用到具体的研究方向。物流、市场营销、工程管理、运营管理等方向的研究需要将这些领域的知识和BI&A3.0的应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培养的目的。

4.拟采取的方法

(1)借鉴国内外先进的BI&A3.0教学教改经验。对国际和国内BI&A3.0相关的教学教改文献进行分析,并参加相关的国际国内会议,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学习。

(2)对本校管理类研究生现状及改革反馈进行调研。通过以往教学实践的总结、专家学者的讨论、课题组集体研究的方式,调研适合本课程体系服务学科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目标、方法与手段。

(3)对企业界进行调研发掘BI&A3.0实际应用能力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界进行调研,发现潜在的BI&A3.0应用方向。通过这些方向的发掘弥补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

自2008年NATURE发表的一系列大数据相关论文,到2012年,美国《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成立“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再到2015年,我国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针对大数据分析的BI&A3.0是十分前沿的。本项目将本校管理类研究生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和BI&A3.0发展的大趋势结合起来,具有前沿性、现实性和急迫性。

工程管理学的课程范文3

关键词:案例教学;公共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79-02

一、引 言

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之需要,把案例引入课堂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对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在分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时,具体生动地理解消化公共管理理论,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公共管理能力。案例教学中阐述观点、表达立场、协调合作、团队意识、说服他人、妥协折中、临场发挥、灵活应变等等本身就是管理能力训练,其效果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得到的。

二、案例的选取

案例教学法自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创立,已经成为商学、法学、医学等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部分管理院校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此教学方法有力地改变了过去“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单向灌输式教学,给教学注入了活力。但是,并不是只要使用了案例就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案例可分为“应用题式案例”、“思考题式案例” 、“开放式案例”以及“开拓式案例”,前两种属教师主导型,后两种属师生互动型,不管是哪种类型都要注意所选用的案例必须具有新颖性和典型性的特点。所谓新颖性就是指所选用的案例在内容上具有时代精神,在时间上是新发现或新产生的信息或经验等。新颖性的案例,不仅能有力地证明观点,而且能给学生以新的知识、新的启迪。如果案例缺乏新颖性,就难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典型性就是必须根据主题选择案例,它要求所选的案例,具有代表性,最能充分地说明问题,那些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要坚决舍弃,避免广泛涉猎,过多堆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意识地选取各种案例,运用案例的目的又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抽象的公共管理理论,而课堂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必须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少数典型案例,要把所教理论贯穿于案例之中,所选案例情节应尽可能精炼,篇幅不宜过长,应选择学生比较熟悉或比较关心的、最好是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案例。总之,案例要少而精,要有新颖性、典型性、启发性,要能调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分析讨论思考中,理解掌握其中所包含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适宜教学使用的优良案例往往难以选择,需要我们不断积累,仔细筛选。依靠教师个人力量撰写案例,从知识、经历和精力上讲都不现实,必须从其它渠道补充,主要是国外教材或资料、学术网站和少量国内专著。目前主要问题是案例质量参差不齐,比如不少网站编写的案例内容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而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管理类课程上的比较明显,即便在运用国外权威案例时,也必须考虑其适用性,即斯蒂芬•罗宾斯反复告诫的“文化局限性”。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某种管理方式的出现必然依托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因此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性的存在,盲目选择国外优秀案例可能造成我国管理异化现象,学生很难理解,事倍功半。

三、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

选择好高质量的案例后,教师要把握案例的方向和深度,要系统地思考和处理案例教学活动,明确案例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教师要熟悉案例,对案例的情节、过程及主要人物的观点、对话能做到生动的、有情境感的、能脱离书面资料的描述和运用,力求对案例的内容有所扩展。教师对案例所涉及的公共管理理论或知识点要十分明确,对案例后面问题的设计质量要加以注意,问题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以达到让学生尽快将理论与实践快速融合的效果。案例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阶段。在教师通过某种方式(讲授、投影、幻灯、活页等)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后,就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理论知识和自身的学习、生活实践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查找案例中所存在的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提出对问题的处理意见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翻书、找资料,也可以前后左右小范围的交流研讨。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全班的课堂讨论,要求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从案例的细节入手,发现其内部特征以及案例与公共管理理论之间的必然联系。分析案例的关键就是要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一条或几条公共管理理论联系起来。从教学的效果看,这一阶段非常重要,教师要尽可能创设良好的分析、讨论环境,让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大胆地交流研讨,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

学生是案例学习的主体,但教师决不能袖手旁观,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引导学生围绕案例中心议题积极发言,从而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认识的轨道上来。由常规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案例讨论课方式,对于课堂讨论形式,学生怕说错,不敢发言,即使采取给发言者加分的激励措施,课堂气氛也很难调动。这时要尤其注意:1.开局时要引导好。课堂讨论开始时,任课教师对那些准备充分或者观点有个性的同学要鼓励积极发言。这样既能铺开摊子,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任课老师可宣布按照一定的规律点名发言,如依学号进行,或按坐席顺序,抑或由班委带头等,这样会对全体学生造成一定压力,促其认真准备,随时发言,在压力之下产生出创造活力。2.冷场时要引导好。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能对学生的发言妄下结论,更不要对学生的发言扣帽子,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对话者,教师是对话的发起者,也可以成为讨论的中心,但是要让学生感到他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一旦开场之后出现冷场、僵局,教师一要讲明案例所要讨论的问题,再做开场白式的动员;二要及时审度课堂形势,对开场白中的陈述、观点、意见进行分析,提出新的问题,反问式诱导学生发言,以起到点醒、催化的作用。3.离题时要引导好。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问题上纠缠不休,也是案例课讨论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这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沿着分析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基本问题基本理论的思路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适当插话,或点评学生的发言,或纠正离题现象,或提出反问,推进思考,调整课堂气氛。案例教学活动组织得好,学生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教师也得到了提高,可谓教学相长。

每一堂案例教学课结束前,任课教师要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及时点评和总结。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仅要指出学生分析案例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补充与提高性讲授,更重要的是要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对案例所包含的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形象地将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案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记忆与理解。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要多从学生方面寻找需要肯定的东西,如准备认真、充分,发言积极、踊跃,理论联系实际得好,讲清了问题,切中了案例的中心等等,这样能使学生既获得理论知识,又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为日后继续推行案例教学法奠定基础。2.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并且要简单归纳一下学生们发言的基本观点,使学生们对讨论中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整体了解,掌握讨论的全貌,把自己融于整体中。3.对学生意见进行分析,对讨论中反映出的观点教师要及时进行评析,指明哪些是正确的、富有创造性的,哪些是不正确或有失偏颇的,使学生对也明白,错也明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4.提纲挈领地阐述教师对所讨论问题的基本观点,这样会让学生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积极思考,从中得到启示。

四、结 语

案例教学是由三要素,即教师、案例、学生构成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三要素各自的特性以及三者的不同搭配或组合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作为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其案例教学的经验性和操作性对学生和案例选择等都会产生影响,进而整体深刻地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很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教师来回答。如果没有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没有对自身所从事的专业学科的研究,就很难对这些问题给以满意的回答。正因为有了问题,才有了研究的必要。正因为有了研究,问题才会有圆满的解答,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才能上一个台阶。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也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和不断深化,这也要求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学科专业水平,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从而从容应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当然,传统的讲授是不能够被放弃的,在中国本科生教育阶段,它仍然是主要的方式。它有利于系统地、严谨地传授知识,有助于学生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教授数量众多的学生。实际中,传统讲授方式所占学时数远远超过案例法教学所占学时数。这两种方法应该是相互补充、交互为用的,尤其是在学生自学能力不强,学习主动性不强的情况下。

参考文献:

[1] 沈茜.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五得[J].教学研究,2006(5).

[2] 朱玺.“领导科学”课案例教学四步法[J].实事求是,2006(1).

[3] 崔慧广,何旭昭.公共事业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有效性评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2).

工程管理学的课程范文4

“新世纪高校经济学・管理学系列教材”,具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1.高标准的教材规范。教材不同于专著的特点就是,专著要有自己的独特的学术创新,要有自己的创造性的学术观点和学术贡献,而教材则是要把成熟的学术界公认的知识系统地规范地加以介绍。因此,规范化是教材不同于学术专著的特有的要求。对于像“新世纪经济学・管理学系列教材”这样一套具有较大规模的系列教材而言,规范化就显得更为重要。《新世纪高校经济学・管理学系列教材》在规范化方面显示出明显而突出的特点。整套教材从章、节、目设置到引文标注,从编写体例到版式与封面设计,都高度规范、统一。这套教材的每一章开始都设有“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每一章后都设有“本章小结”,并都附有“思考与练习题”。这既有利于教师教学过程的开展,又有利于学生自学或复习。

2.高素质的作者队伍。这套教材组织了一个高素质的作者队伍。在选择了一批高学术造诣的主编的基础上,编委会与出版社为了确保教材的高水平、高质量,在作者队伍的组织上,动了脑筋,对每部教材的副主编、作者都提出了选择条件,从职称、学位到从事教学的经历也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条件的提出与实施,有力地保证了这套教材作者队伍的水平和能力,为保证这套教材的高质量起到了基础性的保证作用。

工程管理学的课程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 现场施工 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作为整个工程管理的核心部分,在工程管理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工程前期的设计规划和准备都是为了工程能够顺利开工,按照工期如期进行现场施工工作,工程现场施工的管理又包括工程的工期、技术、质量等等一系列关键因素的现场施工管理,是工程成败的重要环节和决定部分,因此,加强现场施工的科学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作为整个工程管理的核心环节,提高现场施工管理的科学管理能力是实现工程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工程质量和建筑商投资收益的重要保证,加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科学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进行工程现场施工的科学管理可以让工程在管理和施工过程中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让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可以更有规划和目标,进行有序的管理,保证工程施工能够难找工期如期进行。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更加有步骤,有重点,管理思路也更加清晰,可以避免工程施工的的工期延误和资金浪费,大大节约成本并保证了工程进度。其次,对于工程现场施工的科学管理可以还以促进工程施工质量水平的实现,施工现场的科学管理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管理上的科学和完善,是施工细节能够按照施工标准和要求进行的重要保证,管理散漫的施工现场,工程质量是很难保证的。除此之外,现场施工的科学管理是安全施工的重要保证。只有科学先进的现场施工管理才能保证现场施工中各个环节的安全,通过科学的管理实现施工现场各个环节的完美配合,实现细节上的质量控制,从而将安全隐患降至最低。现场施工的科学管理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提高现场施工的整体协作能力,实现整个大团队的更好融合和互相协作,科学化的现场施工管理让整个建设团队更加具有凝聚力和工作默契,让工程目标更加明确和容易实现,让现场施工成为一直高素质高效率的快速行动队伍,是建筑工程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的体现。

二、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科学管理措施

加强施工现场项目建设管理

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是指在整体水平上提高建筑单位的建设和项目管理水平。其中包括人员素质的要求,要求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拥有专业的管理能力和尽职尽责的态度,能够完成现场施工过程中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形成一直团结的管理团队,积极贯彻和执行上级的工作指挥和安排。现场施工人员也要遵守现场施工相关行为准则,并服从管理层的安排,整体形成一个互相协作互相配合的建设团队。除了人员安排之外,现场施工的的建设管理还包括现场料具的管理,现场料具的管理要求对施工现场井井有条,事先预留专门的现场材料和工具的摆放区域,对各类材料的质量,需求量等进行跟踪和控制,在采购上保证物资材料能够跟上工程进度。项目建设整体管理还包括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施工技术人员对现场施工质量的监督和指导,工程预算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工程监理的监督和工程进度的控制等等,都需要工程项目拥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有全面的管理团队,有互相协调和配合的默契,共同保证工程能够如期、安全、保质保量的进行,直到工程后期的竣工验收。整个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施工过程和后期竣工都需要项目管理团队的规划、推动和管理,才能最终促成工程建设项目的实现。

加强现场施工质量管理

对于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是工程管理的关键环节,施工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后期能否顺利竣工验收,是工程项目成败的关键控制点。对于现场施工的质量控制要求首先要做好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整个工程的设计、规划、技术问题等等都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前期的法人准备工序是十分复杂的,除了设计方案和技术问题的研究之外,施工材料的采购、质量和进场也都会影响到工程施工质量。工程能够正常开工并且前期准备工作重组是工程现场施工质量管理的良好开端,前期准备工作中严格保证设计方案和技术问题的可行性,控制施工材料的质量和施工团队的施工水平,为科学的质量管理奠定基础。除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之外,工程现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科学的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求做到精细化的作业控制,确保施工细节上的完善,实现高标准高质量,现场施工的细节管理包括施检查工测量和放样、工程质量监督和问题纠错、材料质量检测和控制、及时的现场施工自检和记录、施工设备的检查,施工关键技术的监督和施工工人专业技术的保证。只有做到现场施工中所有可能影响到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和管理,保证细节上的完善,才能实现现场施工质量的科学管理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加强现场施工安全管理

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不得不说的就是安全管理的问题,现场施工安全管理是整个工程能够按照工期展开的重要保证,也是整个工程施工圆满落下帷幕的基调。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一直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中之重,加强工程现场施工的科学管理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包括项目建设的安全投入,首先要保证建筑商的安全资金和设备投入,保证施工基础设备的安全性,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安全投入和现场施工设备和现场施工环境进行检查和安全管理并及时跟踪,保证施工设备和施工现场的安全性,提高施工的安全指数。其次,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还要求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要求施工工人要按照施工现场行为准则严格控制个人行为,现场的施工操作也要严格按照流程和规范来进行,好药学习安全紧急逃生知识,提高自身的安全防患意识和安全施工意识。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什么不可预见或者不可抗力的安全事故,可以有备无患,井然有序的实施现场管理和施救,将事故可能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降至最低。将零事故环境作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通过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将现场施工安全隐患降至最低。

结语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管理在整个工程管理中处于核心环节和中心地位,现场施工管理在整个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加强工程现场施工的科学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在现场施工过程中,要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全面加强施工现场项目建设管理,做到质量控制的细节化科学管理并全面降低安全隐患全面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实现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科学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曲维忠,杨欣虎.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提高策略探讨[J].煤炭技术.2012(9)

[2]赵曰亮.浅析现场施工管理的环节要素控制[J].住宅产业.2012(3)

[3]杨秋发.试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J].企业技术开发.2012(5)

[4]郦建辉.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J].企业导报.2012(3)

[5]雷勇.谈建筑现场施工管理[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5)

[6]张仕华.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J].民营科技.2010(8)

[7]黎明.浅谈建筑现场施工质量控制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0(9)

工程管理学的课程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科学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的核心目标就是保证质量,这是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好的施工质量,可以使施工顺利完成,如果施工质量不达标,工程难以通过最终的质量检测,对工期影响巨大,也会给建筑功能的发挥带来诸多的不变,让建筑的安全性、使用年限受到严重的影响。也以这样理解,建筑项目施工的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使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在施工的各个节点来保证施工的质量,以此让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

一、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建筑管理法规执行力度差

建筑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落实率较低,而施工企业又没有对自身进行能很好的监管,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国内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建筑行业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质量管理系统。国家的质量监管体系、建筑行业的施工、监理、设计等在市场经济在实践中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些因素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

2、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素质不高

建设工程市场没有形成较高的规范程度,专业的施工人员素质整体偏低。目前中国从事建筑工作的人员有几千万人,但是农民工占到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这些人员技能低,没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严重偏低等,这些都对工程建设的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不仅如此,施工单位为了降低资金投入,现场配备的管理人员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难以满足施工质量的要求。

3、建筑工程设计中各专业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

设计建筑工程的专业有很多,在设计的过程中各专业的默契程度较低,设计冲突经常出现,在建设的过程中设计方案要不断地变更。同时参与到建筑行业的行业很多,如建筑、电气、管道、设备、给水排水、建筑材料、装修、消防、钢材等,项目工程质量受到各种行业产品质量的影响。如今,科技发展速度很快,建筑业不断的出现新型的材料,但是由于新型材料还没有被大范围的推广,使用的时间又不长,对他们的使用范围、性能特点相关人员知道的并不多,导致在使用新材料的时候没有选择最佳的使用方法和技术,从而对施工的质量造成影响。因为只有很少的设计师有现场施工的经验,绝大部分的设计师对施工的合理性考虑不周,对于设计图纸中出现的不足或者错误不能及时的修改,这都严重的威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

4、建设单位标价低、工期短、资金得不到保证

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下,施工企业为了让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投标价格在不断地降低,减少施工时间,以此来获取更多的利润,造成施工单位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在施工的过程中私自减少或改变施工程序,在合同期限的压力下,正常、合理的施工周期得不到保证,赶工期、上进度,无法“顾及”工程的施工质量。由于建筑单位工程款项拨付的不及时,使施工进度不平衡,前松后紧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都严重的影响着工程施工的质量。

5、建筑材料、设备的质量管理不过关

应用于建筑施工中的原材料和设备较多,但是如今建材市场、设备市场还不是太正规,产品质量高低不等,在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下,供应公司经常不顾施工质量而提供质量低下和不符合建筑标准的商品,再加上检查人员没有较强的质量意识,也就置施工质量于危险的境地。所以,施工企业对材料、设备的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只有保证建材和设备的质量才能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全过程管理是最科学的管理方式

1、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质量管理

所谓的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质量管理,是指建筑项目还没有动工之前对施工质量开展的管理,一般建筑企业对这项工作不是太重视。但是事实上,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质量管理是非产重要的,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该项工作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来讲发挥的是基础性的工作。详细的讲,施工前的施工质量管理涉及的工作比较多也、比较繁杂,主要包括:场地清洁、设备入驻、采购材料、对人员进行培训等各种各样的内容,管理人员对各项工作都要严格、认真的对待。同时,对于建筑项目所在地的气候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进行预测,同时有针对性的制定预防措施,这样可以以避免由于缺乏应对措施或者没有充足的准备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

2、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核心和重点是建筑施工中质量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是工作的难点,因此必须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的详细的制定管理的内容,并在管理的过程中付诸实践,我们必须重视影响施工质量的隐形因素的管理工作,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出于较高的水平。详细的讲,涉及到建设中施工质量管理的内容有:会审设计图纸、交接工序、检查和检验施工材料、检点施工环节的质量,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等。对质量管理在实际开展工作的时候,要协调好各个部门,同时施工质量管理人员也要认真负责。除此之外,要是有必要,对从事施工质量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的专业技能、工作方法等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落实管理责任制,确保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断的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执行度。

3、建筑工程施工后的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后的质量管理是一个辅的工作,主要内容是开发商竣工后的验收检验,对建筑工程实际的施工质量按照合同书的标准以及国家的相关要求进行实际的检验。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开发商的验收工作。在验收之前,建筑企业要对自己建造的建筑物按照合同以及国家的要求进行质量自检,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要是自检合格后才能按照流程进行交工,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自身的原因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同时这也是本着对建筑物的使用者负责人的态度开展的后续工作。

结束语

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存在于建筑的整个过程。为了让施工质量管理的效果得到加强,除了在施工前、中、后对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排查之外,还需要组建一个具有足够的质量管理能力、素质、责任心的管理团队,在企业中慢慢的形成一个适合本企业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以便于科学、有效、连续的开展施工质量管理,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给社会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建筑物,在提高企业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让企业获得更多的社会声誉,并不断的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