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数学如何提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数学如何提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数学如何提高

高中生数学如何提高范文1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能力;培养

所谓的数学思想法可以理解为一种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的思路,同时还为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提供可操作、可行的解题方法。

目前来看,数学思想其实就是本质认识教学内容,进一步概括与抽象数学方法与数学知识,它在理性认识数学规律的范围之内。而数学方法指的则是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具备可操作性与行为规则。因此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区别往往是难以被区分的。

一、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准确的解题步骤

一般来说,数学的解题步骤依次为:了解问题―设计解题过程―落实解题过程―检验结果。也就是先将题意审清,即哪些条件在题目中已给出,要求得到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其次以给出的条件为基础,考虑利用何种方法来解题,再落实思考的方法,开展准确的解题步骤,最后对结果进行检验。

1.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所谓审题,就是避免盲目解题,而是要了解清楚题意,从已知条件中找到有价值的,知晓题目要求是验证理论准确性还是最终结果,同时对题目结构特征加以了解。找出已知条件与结论间的联系,定好解题方向,确定解题思路,从而找出解题的数学方法与思想。

2.确定解题方法,探索解题途径

通常情况下,要求解一个问题可通过两个不同方向来确定思路,也就是依果溯因与由因导果。其中由因导果就是以已知条件为立足点,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进行解答,即常见的综合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应对已知条件善于利用,并转化已知条件,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

二、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结合思想

高中生来说,函数教学的理解是需要渐进式的过程,必须要建立起学生对图像的识别、利用和绘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函数。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可以举出二次函数的例子。二次函数是从一个集合A到集合B上的映射,使得集合B中的元素与集合A的元素对应,并引入对应法则(X)=ax2+bx+c(a不等于0),告诉学生除了指对应法则之外,也表示定义域中的元素X在值域中的像。让学生对函数的概念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三、对已知条件进行创新开拓

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在解题过程中相当重要,并与结论呼应,如果将已知条件更改,题目的结论也会随之变化,常见的方式有两种:

对特殊条件一般化处理,即将约束条件去掉,将特殊条件一般化,最终得到代表性更强的结论。如,已知C点在线段BA上,而在BA的同侧则有正三角形CBN与正三角形ACM,AN=BM求证。从题目可知,A、B、C均在一直线,如果去掉此条件,A、B、C就变成平面上的任意三点,该命题即可变为:作正三角形CBN与正三角形ACM于三角形ABC之外,AN=BM求证。

另外就是特殊化一般条件,即将约束条件加在一般条件上,变一般为特殊,进而得到新结论。如,方程x2-(m+5)x+m=0有实数解两个,求解实数m的取值范围。如将对应约束条件加入,该命题即可变为:x2-(m+5)x+m=0有大于4的根两个,求解实数m的取值范围。

随着课改的持续深入,我国高中阶段教学已从传统的填鸭式向更多的师生互动、教师引导等方向逐步改变。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生数学如何提高范文2

关键词:课程标准 数学文化功能 数学素养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内容、理念、方法和语言上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数学在具有技能教育功效的同时,也具有文化教育功效。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一种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

一、提高高中生数学文化素养的背景

在一个人的学历教育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从小学开始,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时间周期长,内容繁多,做题技巧多种多样。但许多人学了多年的数学,仍没有掌握数学的本质。学校教育中,功利性明显。学生为了考试,对数学机械记忆,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喜爱。一旦解题任务完成后,数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学生头脑中数学知识遗忘的速度比当时记住要快很多。当前,数学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对知识的掌握上。可是未来从事与数学相关的行业的人数只有很少一部分。学校的“精英式教育”忽视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因此,很有必要在数学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培养,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从而达到让数学这门课程成为促进学生和谐成长的重要元素。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考试,按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考查考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在考核要求中,除了传统的对知识和能力要求外,增添了对学生个性品质的要求。个性品质是指考生的感情投入,学习态度和应试心理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较宽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思维精神。

何为数学文化?“数学文化”一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是在近些年随着数学学科的蓬勃发展不断得到完善的。有些人出于需要,愿意从文化这一角度来关注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文化”,泛指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沉淀。“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发展史、知识体系、思想方法、语言,以及它们的发展与应用。

王梓坤教授曾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高度概括。”我们学习数学不但要获取知识,更要接受数学理念、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标准化用语的熏陶,提高思辨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并能把数学思维方式迁移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是当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是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接触新鲜事物时,能够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思考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能眼里只有数学题目,因为数学和文学、哲学、美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高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的能力,进而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二、提高高中生数学素养的途径

(一)努力挖掘数学教材文化价值

根据高中数学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通过数学课程教育,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材增加了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的问题,如分期付款问题,最大利润最少原材料问题、概率预算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富有丰富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生活背景,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直接联系,具有普遍的生活实际意义。

数学教材注重了数学概念的来源,公式的引入和建立的途径,并根据这些展开数学文化的价值。例如,引用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故事:古代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引出数列全章内容,并引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许多概念、公式都由相应的实例引入,有时候是一个,有时候有好几个。遵从数学从具体情景抽象出一般概念和知识结构,又从一般性结论到具体情景给予印证的特点,让学生慢慢体会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从知识的本源出发,提高了高中生的观察、思考、归纳和推理能力,再穿插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能最大限度地培养高中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审慎的思维习惯。

(二)开发适合本校学情的数学校本课程

力图拓展数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不断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数学文化的读本,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组建数学文化研究小团队,以“不断完善数学文化,尽力交流数学文化”为宗旨,以“喜爱数学、精学数学、应用数学”为目标,让学生尽情遨游在美妙的数学海洋里,自由而快乐地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小团队将交流各自学习心得,并将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充实到校本课程里。

(三)创建以“数学文化”为主题的网站

要把学生学习数学、接触数学的时空拓展到任意空间,任意时刻,互联网就是最好的载体。在开发数学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可以让数学文化研究小团队不断搜集素材,创建以“数学文化”为主题的网站,让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触手可及。

中学数学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不断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是否具有较深数学文化素养,不仅关系到科学技术人才的优劣,更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数学文化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教育功效。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克莱因(Kline).古今数学思想[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数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高中生数学如何提高范文3

数学语言是数学活动的工具,是记录数学知识的符号,是表达数学思维的载体,又是教师授课的主要手段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对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

1、表达要清晰、准确无误

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事实时要注意清晰,也就是要确切而不是模棱两可,同时要准确无误。例如,不能把“非负数”说成“正数”,在表达数量关系时要贴切,有时一字之差,可使题目面目全非,甚至有时语气上的停顿不当,也会使人在数量关系上产生错误理解。

2、表达要严谨,有逻辑性

数学语言首先要符合知识内容的逻辑顺序,有其严密的科学性。即表达要十分严谨,符合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符合已有的科学理论,毫无差错。

例如,在三角函数中“正切函数是增函数”,这种说法就是不严谨。因为增减性的概念,必须和自变量的范围趋势联系在一起。

3、表达要通俗,使人易懂

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事实要符合数学上的一般习惯,用通俗的措词和符号,并且应当“直来直去”,而不“转弯抹角”。

例如在概率论中,如果设A=没有一次拿到的三个球有不同颜色,就不如设成A=任一次拿的三个球都同色直截了当。又如,概率论中习惯把随机变量也用A、B表示,后者的表示方法就不符合概率论中表达的一般习惯,使人感到别扭,也容易混淆。习惯上随机事件常用A、B、C等表示,以区别于随机变量X、§。

4、表达要精炼,简洁明了

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事实,要特别注意详细得当,简洁明了。凡重复的或多余的叙述应力求避免,而必须交待的事项则一定要阐述清楚,不可省略。例如对习题进行分析和解答时,要抓住实质,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尽量避免转弯抹角,使人看不明白。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1、创造机会,表达数学语言

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讲得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讲。在教学中,可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如,板书、演示、图形事物等,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考,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这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说理的表述,不仅可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可检验学生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完整、有条理、准确。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2、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对数学的概念、公式、法则有确切的掌握,才有可能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口答和习题解租答给予适当地指导,要求他们尽量仿照教科书的有关陈述来作答。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无疑是有益的。此外,还应重视普通语言和数学语言的转化训练,由易到难,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转化能力。

高中生数学如何提高范文4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由于学习环境、教学因素及教学内容均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新环境中,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转变旧有的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法。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巩固和延伸,初中数学的教材多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的教材则多采用较为抽象的语言,逻辑性强,知识也显得更加连贯和系统,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而,还用原有的学习观念及学习方法去学习高中数学,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正视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较初中数学而言,有了很大的提升。对此,要让学生树立一种“越挫越勇”的坚强信心,因为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困难是必不可少的。切不可任由问题堆积,学生要及时调整自己来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应通过老师的指导及他们自身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善于调控自己适应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结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及知识结构的分析,再融入自身的教学经验及能力品质等因素,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二、重视课堂训练,加强课后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求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的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求学生及时复习不留疑点。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应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改变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必须让学生自己学会知识而非教师教会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组织教学的时候,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去进行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被动地接受新的知识。

其次,养成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通常都会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若学生真正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预习,就会发现有些问题是无法通过自学弄懂的,从而在教师授课时就有针对性地认真听讲,这其实就是一个由“生疑”到“释疑”的过程。预习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若持之以恒,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树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兴趣,加强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再次,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多的是体现在成绩上,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良好的答题习惯包括以下几点:1.认真审题。审题是答题的关键,对于步骤严密的数学题尤其如此,不认真审题,往往导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2.认真演算及验算。在答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够细心,经常在会做的题目上丢分,这就是因为他们在演算及验算时不够认真。因此在做题时,必须确保认真演算和及时验算。3.善于沟通交流,及时更正错误。学生在答完题后,要善于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在此过程中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在找出错误后及时更正,便于及时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4.解题后及时进行反思。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后及时反思的良好习惯,在反思的时候认真分析题目中出现的困难并找出解决的方法,还可以思考是否还有更加简便的解题方法。

最后,养成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高中生较之初中生而言,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强。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引导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课堂精讲例题,加强习题训练。

把课堂还给学生,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以从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包办,对学生进行满堂灌。

五、调整学生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高中生数学如何提高范文5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效率;提升

高中数学在高中生学习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是三大主科之一,而就目前而言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上仍有很多的困扰,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讲解能力,是解决数学课堂效率上不去的一大方面。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必须提高老师自己的耐心与数学教学态度。

一、提高老师自己的讲解能力

数学作为统计与计算为一身的学科,是一门极其枯燥的学科。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总觉得苦不堪言,而老师在教导时也累得不轻。而教师想改变这种当前的现状,就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讲解技巧从而达到活跃课堂的气氛,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风趣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如何风趣地讲解,一个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储备,另一个便是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对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量,以备在风趣幽默讲解时没有合适的素材讲解,当教师自己专业知识有了充足的准备后,既可以合理地给学生放松,还能学习有关数学的知识。而在教师备课时对课堂提问问题的合理设计可有效地达到风趣幽默的提问,会让学生更热爱回答问题。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初步时教师通过合理地运用生活中的模型让学生达到认识立体几何时还认识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与巩固数学知识。

二、提高教师在教学时的耐心与良好的教学态度

高中生数学如何提高范文6

关键词:解题;反思;元认知

 

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表中给出解题过程中的四个步骤: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行计划——回顾。其中,“回顾”即是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反思。而且他认为,解题活动并非是一个机械的执行事先确定好的程序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对之进行不断调整的过程。因而解题后的反思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满足完成解题过程,更重要的是解题后的反思。反思自己是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反思学习过程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应该记取的经;验教训,并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上寻找原因:从思维策略的高度对学习或解题过程进行总结,从中概括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解题后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反思剖析,对问题进行推广、深化;优化已有解题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等等。

1.引导学生反思对题意的理解

理解题意就是从题目中获取达到解题目标的信息,即明确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分析条件与条件、条件与结论之间有什么联系,并从中获得从何处人手、向何方前进的信息。对题意的理解过程进行反思,就是在解题活动完成以后,对自己最初理解题意过程中是怎样“获取信息”进行再思考。比如获得过哪些信息?遗漏过哪些信息?为什么会遗漏这些信息?题中哪些信息自己比较清楚?哪些信息自己还不清楚?为什么不清楚?对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某些关系为什么不能发现?关系的转化是否有错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以后在理解题意时应该怎样去做?等等。通过对题意理解的反思,能使学生学会在理解题意方面寻找规律,从而积累更多的解题经验,这也是元认知方面的训练。

2.反思解题方法,优化解题过程,寻求最佳方案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带有为完成任务而解题,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过程繁琐、逻辑混乱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方法,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反思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3.反思解题过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数学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探寻知识点间的联系是解题思维的重要出发点和解题思维活动过程的重要方面。解题过程能有效展示知识点间的联系。反思解题所用的知识点,寻找知识之间的“交汇点”,理清由知识点形成的“知识链”,能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关系和联系的理解,逐步从纵向和横向形成知识网络,扩充知识结构,并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促使解题活动中的知识点产生“连锁反应”效应,优化解题过程。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取的知识越来越多,如果不经过提炼概括,这些知识将呈松散无序状态,既不利于记忆贮存和提取应用,又不利于知识的进一步建构和发展。通过引导使学生在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充分揭示它们的逻辑联系,舍弃其本质的差异,最后形成简单明晰的“知识链”,这些经过浓缩的“知识链”,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可以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优化解题思维过程。

4.反思解题结果

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在解完一个题目之后,教师就很有必要启发、引导学生对解题的正误进一步思考,思考解答中是否混淆了概念、是否忽视了隐含条件、是否以特殊代替了一般、是否忽视了特例、逻辑上是否严密等。长此以往加以训练,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批判性是大有益处的。

在解题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与回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真谛,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反思数学思想方法,增强应用意识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就要受具体情景的制约。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应在解题后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分析具体方法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反思问题设计时,应该考虑让学生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提出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任务。这样可以把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对问题的再认识转化为一个学习过程,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完题后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归纳,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对解题的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使学生由会解一道题到会解一类题,领会数学的精髓,提高数学素质,由学会向会学转变,进一步提高元认知能力。

6.培养对“错题”、“不会题”的反思与领悟

“错题”、“不会题”往往是认知结构的断链处,如果“链条”衔接不好,将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分析“错题”“不会题”的成因,及从中得到的经验和体会,这既是对解题思路补充的反思,是元认知的落实,又是帮助学生跨越学习高原的一个窗口,对自我思维进行“思维”,实施思维升华的“机制”。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与探究行为,反思是探索,是发现,是创造的源泉,通过解题后的反思,有利于学生巩固、同化新知识,准确把握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选择合理、简捷的解题途径,并发现新的规律加以推广与延伸,同时能审慎地对待自己所获得的结果并做出合情合理的判断与调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0.9(4)

[3]林婷.数学反思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3

[4]韦春妮.培养高中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实践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