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防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灾害防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灾害防控

灾害防控范文1

关键词 小麦;气象性灾害;产量;改善途径;影响;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164-01

小麦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又是受各种自然因素影响时间最长的农业生产,因此应高度重视小麦生产。干旱、倒春寒、赤霉病、干热风和穗发芽是不同生育阶段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自然灾害,影响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只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各个时期的影响小麦生产的限制因子,才能发挥每阶段影响产量性状的关键因素,从而取得小麦生产的最佳效益。

小麦生育期长,容易遭受各种自热灾害的危害。小麦生产中最终获得的产量,是不同时期积累的各种积极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影响小麦产量要素的重点不同,因此在每个不同的生长阶段,必须采取有针对性地管理措施,从而防患于未然或及时有效地防治,把灾害降到最低。气候性灾害主要指各种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于小麦生长的因素,主要是与水、风、温度有关的各种灾害。

1 越冬期至起身期麦田干旱

1.1 冬春干旱对小麦的危害

近年来,黄淮麦区连续遭受冬春连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冬季干旱主要指的是小麦播种出苗后,天气干旱或气温低,主要影响小麦的分蘖数、次生根数和叶龄指数,使越冬最大群体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最终造成小麦苗势弱、抗冻性降低、成穗数降低。

1.2 防控技术

一是冬灌或早春灌溉的好处。在适当时期进行冬灌或早春灌溉,既可以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死苗,保证麦苗安全越冬,又为返青保蓄水分,做到冬水春用;同时可以消灭越冬害虫。总之,冬灌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一般可增产10%~20%。二是掌握时机,及时冬灌或早春灌溉。冬灌要适时,灌水过早,气温高,蒸发量大,入冬时失墒过多,起不到冬灌应有的作用;冬灌过晚,温度过低,水不易下渗,地面积水结冰,麦苗易死。因此,要看气候变化和土质情况灵活掌握,群众的经验是“不冻不消,冬灌过早;只冻不消,冬灌过晚;夜冻昼消,冬灌正好”。但对晚茬麦,在播种时底墒充足的情况下不宜灌冬水。同时结合冬灌施肥,对群体偏小的二、三类麦田,可以追肥。早春灌溉也是如此。

2 起身期至拔节期遭遇倒春寒

2.1 倒春寒带来的危害

倒春寒,又称早春冻害,是指小麦在过了立春后进入返青拔节这段时期,因寒潮到来温度降低,地表温度降到0 ℃以下发生的霜冻危害。因为此时已到3月,气候已逐渐转暖,故也称为早春冻害。小麦完成春化阶段发育后正处于拔节初期,抗寒力就降低,已完全失去抗御0 ℃以下低温的能力[1-2],对处于雌雄蕊原基分化期的幼穗,很容易受冻;对处在二棱期(起身期)的幼穗,受冻后仍呈透明晶体状,不受影响。因此,小麦的主茎穗和大分蘖穗受冻较重,早播麦田冻害重。受冻后的幼穗发育为麦穗后,会有缺位、缺粒现象,造成穗粒数减少。倒春寒发生的几率较高,几乎每2年发生1次,特别是近几年来,气候异常,发生的频率更高,因此更要防范其发生危害。

2.2 防控技术

一是培育壮苗,它是防止早春冻害的重要措施。因地制宜选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小麦品种、适期播种、采用精量或半精量播种技术、氮肥后移技术等方法能够培育壮苗。二是对旺长麦田采取早春镇压。三是灌水预防。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能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幅,同时灌水后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导热能力增强,使土壤温度增高。有浇灌条件的地区,在寒潮来临前浇水,可以调节麦田小气候,对防御倒春寒有很好的效果。四是补肥与浇水减轻危害。受害的麦田应立即施速效氮肥和浇水。氮素和水分的协同作用会促进小麦早分蘖、小蘖赶大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从而减轻冻害的损失[2-5]。

3 扬花期持续降雨诱发小麦赤霉病

3.1 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条件和危害

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 d以上连续阴雨天气,气温保持在15 ℃以上,赤霉病将会大流行。赤霉病是小麦的癌症,不仅大幅度降低粒重,减产幅度达5%~50%,而且产生毒素,引起品质下降。赤霉病危害大,应高度重视小麦赤霉病的防治[6-8]。

3.2 防控技术

3.2.1 品种选择。赤霉病虽然与气候有关,但是发生的严重程度却与品种的抗性有关,抗病品种较感病品种更能抵抗病菌的侵染,感病穗几率低1倍以上。因此,要选择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

3.2.2 适时早播。注意适时早播,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15—20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20—25日,从而使小麦扬花期提前,使小麦在病害大流行前已经进入灌浆期,避开感病时期。

3.2.3 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促进小麦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

3.2.4 药物防治。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第1次喷药,间隔5~7 d进行第2次用药。防治方法为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0~1 125 g/hm2+40%三唑酮悬浮剂1 500 g/hm2对水750~1 125 kg常量喷雾,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4 灌浆期遭遇干热风

4.1 小麦干热风的危害

干热风是小麦灌浆末期发生的一种常发性气象灾害,主要降低小麦灌浆速度和缩短灌浆时间,对籽粒的饱满度有较大的影响,从而降低小麦产量。一般可减产5%~10%,严重时可达20%。

4.2 防控技术

在小麦灌浆期要“一喷三防”,即用杀虫剂+杀菌剂+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洒的方法,既能预防小麦干热风,又能防病治虫,达到一喷多效的目的。

5 成熟期持续降雨导致穗发芽

5.1 小麦穗发芽的危害

小麦穗发芽是指收获前遇到阴雨天气时籽粒在穗上发芽的现象,是河南南部麦区常见的气象灾害。由于发芽后的呼吸作用不利于籽粒内干物质分解,极大降低籽粒的重量和品质,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

5.2 防控技术

小麦穗发芽主要是天气与品种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小麦收获前遇连阴雨天气是诱发穗芽发生的主要外部因素,而内因则是小麦本身的生殖休眠特性。因此,应选用抗穗发芽品种[9]。同时要对成熟麦田及时收获,降低穗发芽的机率。

6 参考文献

[1] 张清田,黄华. 防好小麦冻害利高产[J].农业科技通讯,2010(3):69.

[2] 于金宝,孔凡红,孔英姿. 小麦防冻害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11(12):13-14.

[3] 石风泉,王金辉.小麦防冻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08(3): 24.

[4] 张娟丽,高九思,张建林,等.豫西地区早春小麦冻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控补救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93-94.

[5] 吕国辉,尹绍忠,胡殿亚,等.豫北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8):52-53.

[6] 丁广礼,方黎. 沿淮麦区的气象特点及小麦高产技术关键[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4):40-44.

[7] 陈怀亮,邓伟,张雪芬,等.河南小麦生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及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1):135-143.

灾害防控范文2

关键词 小麦;隐性灾害;防控措施;一喷三防;防控;河南息县

中图分类号 $512.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091-01

息县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域,淮河作为气候分水岭穿境而过,气候湿润,雨水充沛,适宜小麦的种植生产。耕地面积9.87hm2,小麦常年种植面积8.1hm2左右,水稻、小麦连作占4.7万hm2以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小麦生产的投入也不断加大,然而由于田间管理技术不当,耕作粗放,特别是水稻、小麦连作的水稻土长期浸泡在水中,土壤板结,不利于田间耕作,对小麦整地、播种质量影响较大。再加上小麦生长发育期间隐性灾害的影响,小麦产量一直在4500kg/hm2左右低位徘徊,严重影响当地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因此,针对小麦生产上的不利因素,要充分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提高小麦产量,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此,总结息县常见的几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症状,提出防治方法和相应的抗逆性栽培措施。

1 息县小麦生长期间主要的隐性灾害

1.1 冻害

有越冬冻害、冻季冻害、晚霜冻害,主要是指小麦在越冬期受低温影响,导致小麦生长缓慢、停滞,叶片发黄,分蘖死亡,影响产量,严重时小麦整个植株发黄枯死,造成绝收。晚霜冻害一般发生在小麦分蘖停止的时候,严重时不抽穗,形成哑巴穗。

1.2 干旱

一般发生在小麦出苗后的暖冬期间,小麦苗期受到干旱影响,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根系分布在土壤浅层,无法有效利用土壤深层水分,生长缓慢,不能形成壮苗,穗数不足,对小麦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1.3 渍害

主要发生在苗期,小麦生长发育不良,分蘖减少,生长缓慢,有效穗不足。灌浆成熟期,雨水过多容易诱发病虫害的发生,造成穗发芽、渍害,严重时植株青枯死亡。

1.4 病虫害

小麦生长后期若遇连阴雨2-3d,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纹枯病的发生机率增大,影响小麦叶片的光合功能,危害茎秆,容易造成白穗甚至倒伏。特别是赤霉病常年发生。造成小麦的减产,品质下降,严重时导致绝产。

1.5 干热风

在小麦灌浆至成熟阶段,气温在30℃左右,相对湿度达到30%左右,风力达到3级左右,容易形成干热风。此时小麦蒸发量大,体内水分损失严重,灌浆受到抑制或者不能正常灌浆,造成小麦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也能引起小麦早衰枯死,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2 主要的防控措施

2.1 品种选择

息县小麦生长期间雨水较多,注意选择耐病、耐渍、耐穗发芽,能够充分利用息县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的弱春性和春性品种。种子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7%。发芽率不低于90%,水分不超过13%。在种子精选时。除去秕粒、霉变粒、病粒、破损粒和杂粒,提高用种质量,打好培育壮苗的基础,增强抗灾害能力。

2.2 提高整地质量

水稻浅茬收获前7d开沟排水,以便机械或人工及时收割,并在收获后趁墒及时翻耕,息县麦区大多土质黏重,适耕期短,必须适墒抢时翻耕耖耙,尽量整碎整平,并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在土壤粉碎质量差,或坷垃较多、墒情不足的情况下,播种后可以进行镇压,增强土壤与种子的密接程度,使种子易吸收水分;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对冻害和干旱可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

2.3 开沟做厢

播种时先预留好厢面,厢面宽视地形而定,一般不能超过4m,否则起不到排明降暗除渍的作用。大力推广机械开沟,先开腰沟,然后开围沟,最后开厢沟,并确保腰沟深于围沟,围沟深于厢沟,沟沟相通,排水通畅。外三沟在前作收获前人工清理开挖,逐级加深,排水沟深1m,确保灌得进、排得出、排水通畅,雨止田干。内三沟于播种后进行机械开沟或人工开沟,每2.5-3.0m开挖一条竖沟,沟深20-30cm;距田两端横埂2-3m各挖一条横沟,沟深30-40cm;田块长超过100m的应加挖腰沟,沟深20-30cm,内外沟配套相通。

2.4 合理密植

息县大田生产基本苗一般要求在330万株/hm2左右。根据小麦种子的出芽率、干粒重、田间成苗率,备足种子,精量机播,这样可以更好地协调群体和个体的相互关系,增加田间通风透光,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培养健壮个体,增强抵抗自然灾害和自身调节能力。

2.5 对已经发生的冻害和干旱的防控措施

2.5.1 冻害的防控。对于旺长田可以采取镇压防冻,踏实土壤,增加根层土壤含水量,使因干旱或浇水没有及时中耕形成裂缝的麦田减少龟裂,促进次生根萌发,防止冷空气进入。促进小麦健壮生长,增强抗寒能力。平抑地温,减轻冻害。适时灌水是防御和补救冻害的重要措施,对越冬冻害、冬季冻害有明显的作用。在分蘖停止时,若有寒流经过,发现心叶、幼穗甚至穗下节出现水浸状,应及时补施速效肥和灌水,使冻害影响减至最低限度。

2.5.2 干旱的防控。有条件的地方,尽早浇水抗旱,可采取沟灌的方式,以灌到沟深2/3处为宜。还可以进行叶面肥喷施,促进小麦在干旱状态下生长发育,缓解干旱对小麦幼苗的影响。一旦旱情缓解,则要抓紧追肥出苗和中耕保墒,即浅锄土壤,整碎土块,减少土壤大缝隙,降低土壤水分蒸发。

灾害防控范文3

一、地质灾害防治

各镇(街)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国发〔〕20号)和省政府贯彻意见(政文〔〕388号)的要求,逐项落实防灾各项工作。

(一)全力做好2012年地质灾害防御。

1.认真编制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区国土资源分局要会同区建设、水务、交通等部门,尽快组织技术力量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根据本区地质灾害防灾形势和防灾能力,3月底前编制完成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下称“防治方案”),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教育、交通、旅游等部门要开展辖区内校舍、铁路沿线和旅游区防治方案的编制工作,纳入同级防治方案体系一并实施。

2.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检查。各镇(街)要对本辖区内的地质灾害点进行逐点检查,对地质灾害威胁的基本情况重新调查核实(附件1),登记造册汇总,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对新增的(特别是受年“9.1”强降雨诱发的)或情况有新变化的隐患点,要全面摸清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本情况(附件2),及时修订汛期村(居)群众转移预案,补发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对2005年以来,落实省、市、区各级政府的补助措施,已搬迁的地灾点群众的基本情况逐一调查核实,并登记造册汇总(附件3)。对群众已搬迁、旧房未拆除的地灾点,各镇(街)要依法拆除旧房。

各镇(街)地灾点基本情况汇总表(附表1、2、3)要在3月5前报送区政府办和区国土资源分局,区政府将在3月上旬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核实。

3.要保持信息畅通,做好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在汛期,所有防灾工作人员要保持手机畅通;发生强降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时,区直有关部门应及时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等信息发送到有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按照规定和上级有关部署,加强汛期值班,组织指导隐患点和易发区监测、巡查,各镇(街道)、村(居)要做好临灾转移避险。发生险情、灾情,各镇(街道)、村(居)要做好地灾应急处置,并按时限要求上报灾情、险情,区直有关单位要做好配合。

(二)努力夯实地质灾害防灾基础。区直各有关单位按照《省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国土资综〔〕132号),有序推进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严格审查设计书和成果报告,紧抓调查质量,查清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等易发区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隐患点的情况,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措施部署、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等提供基础数据。在详查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网络。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根据防灾工作实际,组建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交通、通信和应急设备;要加快推进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报告平台与相关应急服务平台的联动互通,形成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要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和监督管理。

(三)有序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百千万”工程。各镇(街)要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对危险性大、威胁人口多的重大地质灾害点实施工程治理。区直有关单位做好辖区内治理工程工作的督查、指导,及时上报市国土资源局做好治理工程的项目验收。对危险性较小的小型地质灾害点,在目前还不能实施搬迁避让和治理的情况下,各镇(街)应积极探索简易降险治理。搬迁方面,各镇(街道)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十二五”时期“造福工程”的指导意见》(委〔〕47号),加快推进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搬迁避让,落实“十二五”搬迁计划及搬迁基本情况(附件4、5)。群测群防方面,要按“十有县”、“五到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基层群测群防体系。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青山挂白治理

(一)确保二沿一环“青山挂白”治理任务按期完成。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加强矿山植被恢复和“青山挂白”治理进度督查和指导,确保全面完成治理任务。对敏感性强、规模大的“青山挂白”点,要实行分级督办,按照“全面复绿”的原则实施工程措施。其它矿山,因地制宜开展治理;对年,省国土厅检查发现的硋灶、东海浮山挂白点,要摸清情况,落实治理责任。各地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积极开展矿山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的政策调研和创新,促进矿山生态环境及时修复和矿山废弃地最佳利用。

(二)全面落实保证金制度。区直有关单位要严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审核关,督促编制单位按照“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准确,恢复治理工程进度表安排合理,恢复治理工程部署图展示清晰”的要求,编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国土资源部门要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情况列入年检内容,依据恢复治理方案,加强对采矿权人“边开采,边恢复”实施情况监督。对已按恢复治理方案全部完成或部分完成治理的矿区,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按有关规定,及时组织验收,及时返还保证金,实现保证金“有进有出、良性循环”,促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三、项目管理

灾害防控范文4

关键词: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 灾害预防

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矿业生产大国,黑色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稀土等产量均位于世界产出量的前列。而且随着工业迅猛快读的发展,矿产资源以及矿产品的需求量及消耗量也越来越大,而采掘业的发展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广度和深度也越来越大。目前国内矿石开采从品位较富、埋藏较浅,易采易选、交通方便的矿床已优先开采。但矿床开采的趋势趋于深部复杂地层即便如此也达不到当今矿产品需求关系的平衡。因此矿产违章开采,乱采盗采的现象层出不穷。从而导致在矿石开采过程中疏忽披露,为及时按照有关规程开采,治理,从而导致地质灾害频发。矿山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不仅有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而且有诱发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的发生。本文就矿山地质灾害以及如何预防进行说明。

一、要想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就必须要先了解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自然科学界的定义简称地灾。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灾减灾

由于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治病需以防病为主”不能等到真正地质灾害发生了,矛盾激化了,才亡羊补牢。地质灾害防止工作要从预防做起,由防控灾,防灾减灾的原则,对正在开采的矿山以及废弃矿山、闭坑矿山进行监测预防,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从矿山开发设计时就应考虑到地质灾害治理方面工作。

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减少损失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主要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可适当采用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治理原则目的为降低已发生地质灾害影响面,减少地质灾害发生所造成的国家、人民财产损失。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在地质灾害发生后稳定后,对地质灾害发生区域进行绿地回复,植物配置等绿化处理。

3、注重效益、分清主次、分期实施、有序进行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矿山开采过程中必须在遵守生态社会效益优先,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进行逐级实施。并要区别开不同的矿山所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实施治理措施。同时矿山自身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危害的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做到边生产边治理,生产治理两不误同时进行的工作原则,力争做到矿山开采完毕后,治理工作也相应结束或者接近尾声。避免由于矿山开采已久未进行治理所造成的遗留问题,增大防治治理难度。如辽宁抚顺西露天矿,目前存在的大面积山体滑坡问题,已很难治理,甚至无法治理。因此矿山治理工作要引以为戒,要认识到早防早治,早治好治的重要性。

4、地灾防治要做到工程与生物双方法相结合

在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只有将工程方法与生物种植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真正意义上的达到一劳永逸。因此就要求地灾治理人员,要科学的运用各种工程方法、生物方法对所在矿山地灾进行综合性治理工作。但其缺点是前期投资稍大,但此种方法可以一劳永逸避免重新治理,总体上节约了治理成本以及人力物力的动用。此方法所治理的矿上,不进能控制住地灾的发生,而且在某些程度上可以改善小范围内的气候环境,应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具体措施

以地下采空区为例,进行论述。

地下采空区和矿山疏干排水导致地面沉陷、形成地裂缝,会影响到地面的农田和建筑物。采空区的定义是是地下固体矿床开采后的空间及其围岩失稳而产生位移、开裂、破碎垮落,上覆岩层整体下沉、弯曲并引起的地表变形和破坏,在地面上常可见到圆形塌陷坑及平行于地下开采巷道的地裂缝。由于疏干排放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流的自然渗流、径流条件,水浮力消失,水的潜蚀作用使充填物流失,形成空洞,在真空吸蚀力和重力作用下也可造成塌陷。对采空区的治理主要是为了预防与控制地表残余沉陷的发生。此类方法可细分为3种:

1、全部充填采空区支撑覆岩,以彻底消除地基沉陷隐患。充填法可以分为: 干石充填法、尾砂充填法、胶结充填法、注浆充填、水力充填和风力充填等。其中,以注浆法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但此种方法的费用过高,某些大型矿山不适合此方法,如本溪彩屯采空区,深度在地下500米左右,如果采用全部充填法来处理的话,则不适合,而且造价非常高。因此建议采取其他方法处理。因此此方法适合采空面积较小区域,或者建筑物下溶洞区域处理。

2、局部支撑覆岩或地面构筑物,减小采空区空间跨度,防止顶板垮落。常用的方法有注浆柱、井下砌墩柱和大直径钻孔桩柱或直接采用桩基法等,此种方法适合面积较大,且留有支柱的采空区进行实施。特点工作量相对较小,是全部充填的1/10-1/20左右。适合大面积采空区处理。

3、注浆加固和强化采空区围岩结构,充填采动覆岩断裂带和弯曲带岩土体离层、裂缝,使之形成一个刚度大、整体性好的岩板构有效抵抗老采空区塌陷向上发展使地表只产生相对均衡的沉陷以保证地表构筑物的安全,此方法适合沿江、沿海地区采空区的处理。

灾害防控范文5

【关键词】火灾 烟气 危害 防控措施

烟气是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在气相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称为烟或烟粒子,含有烟粒子的气体称为烟气。其主要成分是碳粉,还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等有毒气体[1]。

1 火灾烟气的危害

1.1对人体的危害

1.1.1CO中毒

在人体中,血红蛋白的功能之一是输送氧气,在火灾中,当人员吸入CO后,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为一氧化碳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从而阻碍血液把氧输送到人体各部分。研究表明,当50%以上的血红蛋白结合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时,人们的脑和中枢神经就会因为严重缺氧,继而失去知觉,甚至死亡。

1.1.2缺氧

缺氧是气体毒性的特殊情况,由于燃烧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使得烟气中的含氧量往往低于生理上所需的正常数值。有数据表明,若仅考虑缺氧时,当氧气低于10%时就可对人体构成危险;当发生燃烧时,含氧量可以降低到5%,人体因严重缺氧就可导致死亡,其危险性不亚于CO。

1.1.3 烟气中毒

火灾中许多物质燃烧时可产生各种有毒气体,对人体危害极大。如木材制品燃烧时可产生的甲醛、乙醛、丙烯醛等各种醛类以丙烯醛为例,当其在烟气中的含量打达到10ppm时,脑部中毒几分钟后即可死亡;同样,聚氯乙烯燃烧时产生的氢氯化合物为刺激性很强的气体,甚至是致命的。

1.1.4 窒息

火灾时,人员可能因头部烧伤或吸入高温烟气而使口腔及喉部肿胀,以致引起呼吸道阻塞窒息。此时,如未能得到及时抢救,就有被烧死或被烟气毒死的可能。综上所述,在火灾中,CO的增加和氧气的减少对人体的影响最大,实际上烟气对人体的损害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1.2 对疏散和扑救的危害

烟气的减光性影响人员的安全疏散。烟气中的烟粒子对可见光有完全的遮蔽作用,烟气弥漫时,可见光受到烟粒子的遮蔽而大大减弱,能见度大大降低,并且烟气对人的眼睛有极大的刺激,使人不能睁开眼睛,影响着人员疏散的行进速度和消防队员的扑救进度。同时,烟气的恐怖性易造成人心理上的恐慌,尤其是发生爆炸时,火焰和烟气冲出门窗孔洞,烈火熊熊、浓烟滚滚,使人产生极大恐惧,会造成疏散时的混乱,从而进一步影响消防队员的施救[2]。当疏散通道上部被烟气占有时,人们必须弯腰摸索行走,其速度缓慢又不易找到安全出口,还可能走回头路。在大部分被烟气充满的疏散通道中,人们少时停留(1-2min)就可能昏倒,停留稍长(4-5min)就可致死。

2 火灾中烟气流动规律

建筑物内烟雾流动的形成,总的来说,是由于风和各种通风系统造成的压力差,以及由于温度差造成气体密度差而形成的烟囱效应,其中温差和温度变化是烟雾流动最为重要的因素。它与建筑物的烟囱效应、防排烟方式、火灾温度等诸多因素有关。

2.1由供排风平衡情况决定

建筑物内通风、空调系统对建筑物内压力的影响,取决于供风和排风的平衡状况。如果各处的供风和排风是相同的,那么该系统对建筑物内的压力不会产生影响,如果某部位的供气超过排气,那里便出现增压,空气就从那里流向其他部分。反之,在排气超过供气的部位,则出现相反的现象。因此,建筑物内通风、空调系统可以按照某种预定而有益的方式设计,以控制建筑物内的烟雾流动。

2.2风力、风速等影响

室外风向、风力、风速对建筑烟雾流动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随建筑物的几何形状而变化。简单地讲,风力作用使得迎风面的墙壁经受向内的压力,而背风面和两侧的墙壁有朝外的压力,平顶层上有向上的压力。这两种压力,使空气从迎风面流入建筑物内,从背风面流出建筑物外,建筑物顶上的负压力对顶层上开口的垂直通风管道有一种吸力的作用。同时正的水平风压力促使中性面上升,负的水平风压力促使中性面下降。

3 火灾烟气的防控措施

3.1减少火灾烟气的产生

由于烟气是火灾燃烧的产物,所以,为了减少烟气,就要尽量控制建筑物内的可燃物数量。建筑构件要采用不燃烧体或难燃烧体材料,室内装修材料应该选用A级或B级材料,尤其是KTV、影院、饭店、宾馆、商场、网吧等人员密集场所,不能使用海绵、塑料、纤维等高分子化合物进行室内装修。办公场所、居民住宅的室内装修也要尽量减少木材的使用量,窗户、家具应满足防火要求[3]。这在《消防法》第十一条有明确规定: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也具体规定了室内装修应根据其装修的不同用途、重要性、规模等因素,应选用相应耐火性能的装修材料。消防监督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设计施工人员对规范中材料的了解程度,严格执行技术规范进行选材。各大科研单位也应加大新型防火装饰材料的开发力度,研究出价格低廉防火性能和装饰效果好的装饰材料。新型材料要有专业检测机构评定的燃烧性能等级的检测报告。

3.2采取有效的防、排烟措施

建筑物发生火灾后,有效的烟气控制可以为人员疏散提供安全环境;控制和减少烟气从火灾区域向周围相邻空间的蔓延;保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为火灾扑救人员提供安全保证;帮助火灾后及时排除烟气。

控制烟气在建筑物内的蔓延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合理划分防烟分区;二是选择合适的防、排烟设置方式。划分防烟分区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控制烟气扩散和火灾的扩大。

3.3逃生时避免火灾烟气侵害

在火灾逃生时应该使用湿毛巾或用水打湿的衣物捂住口鼻防止中毒,而且在不影响呼吸的情况下毛巾或衣物的层数越多越好,然后尽量降低身体高度贴近地面移动,我们在进入充满浓烟的火场时经常会采用跪姿前进的姿势,同时还要扶着墙壁或是栏杆等物防止迷路。

参考文献:

[1]唐磊.建筑防排烟方法在火灾发生时的作用及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2,(31):51-52.

灾害防控范文6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试验示范

水稻病虫害的防控是取得粮食丰收的必要手段,农药是水稻病虫害防控中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大量的农药被投入使用以控制水稻病虫防控中。且农药使用有效利用率低,乱用、滥用、多用现在突出,不合理使用农药,使水稻产量、品质和生态构成严重威胁,农药在水稻病虫害防控减量使用势在必行。为了积极响应农业部提出的“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计划,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控能力,减少农药使用,2015年在市财政、农业部门大力支持下,在开平市龙胜镇建立示范点,开展水稻病虫害的防控减量用药试验示范,在试验示范中取得了明显的示范效果,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试验示范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基本状况。示范试验田位于开平市龙胜镇桥胜村,常年种植水稻,地势平坦,土壤为沙壤土,土壤肥力均匀一致,地力为中等,示范试验面积为6.66hm2,带动辐射面积为66.66 hm2。主要病虫害防治对象是稻曲病、纹枯病、二化螟、稻飞虱以及稻纵卷叶螟。农事操作按常规管理。

1.2 试验药剂

减量用药试验示范区: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20%嘧菌酯・12.5%苯醚甲环唑悬浮剂(阿米妙收)、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顶峰)、6.7%氟虫双酰胺・3.3%阿维菌素悬浮剂(稻腾)。

对照区(农户自防用药):1.8%阿维菌素、25%吡蚜酮、纹霉星。

1.3用药方法

1.3.1减量用药试验示范区

第一次:封行期(9月4日)每667m2用福戈10g+阿米妙收20ml+顶峰10g+苗壮100g兑水2kg用无人植保飞机飞防。

第二次:破口期(9月28日)每667m2用稻腾33ml+阿米妙收30ml+非常火12g+苗壮150g兑水2kg用无人植保飞机飞防。

1.3.2对照区(农户自防用药)

第一次:封行期(8月28日)每667m2用1.8%阿维菌素100ml+25%吡蚜酮20g+纹霉星30g兑水30kg,使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施药。

第二次:破口期(9月21日)每667m2用1.8%阿维菌素100ml+25%吡蚜酮20g+纹霉星30g兑水30kg,使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施药。

2. 示范试验效果调查

2.1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

在稻纵卷叶螟为害症状稳定后(药后10-14天),每处理区随机取样10点,每点2丛,共调查20丛水稻卷叶率,计算防效。

2.2 防治稻飞虱效果

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5天、10天调查防治效果。每处理区随机取样10点,每点2丛,共调查20丛水稻的稻飞虱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

2.3 防治纹枯病效果

施药前和施药后5天、10天调查纹枯病发病情况,计算防效。每处理区随机取样10点,每点2丛,共调查20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分级标嗜缦拢

0级:全株无病

1级:第四叶片及其以下叶鞘、叶片发病(顶叶为第一叶片)

3级:第三叶片及其以下叶鞘、叶片发病

5级:第二叶片及其以下叶鞘、叶片发病

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叶鞘、叶片发病

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2.4 收获时实割测产,比较保产增产效果。

3 示范试验结果

3.1 防治稻纵卷叶螟。 如表1、表2所示,示范试验区和农户自防区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示范试验区比农户自防区效果比较显著。

3.2 防治稻飞虱。 如表3、表4所示,示范试验区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较好,农户自防区效果差,在封行期(即第一次施药)时达不到防治效果。

3.3 防治纹枯病。 如表5、表6所示,示范试验区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比农户自防效果好。

3.4成熟期测产对比。 如表7所示,示范试验区田块比农户自防田块产量高。

4 示范试验评价

4.1 经济效益

通过水稻病虫害防控减量用药的示范试验,示范试验区比农户自防区的投入成本比产出相对有18元/667m2盈余。见表1。

说明:农户自防由于没做到科学用药通常一造水稻施药4-5次,这样,施药人工成本和用药成本会增加,示范试验区更多盈余。

4.2 防控效果

在示范试验区减量用药施药后的卷叶率、稻飞虱虫口数、纹枯病病情指数都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符合防治要求。农户自防药后数据显示第一次施药后,稻飞虱达不到防治效果,虫害为害加重。通过优化农药用药组合,并使用无人植保机械飞防和专业统防统治,示范试验区水稻病虫害防控效果达95%以上,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农户自防区的水稻病虫害防控效果80%,损失率为15%。

4.3 社会效益

通过水稻病虫害防控减量用药的示范试验,筛选出最优农药组合并加以应用,实现水稻安全生产,达到减量用药目标。通过项目示范试验,使广大种植户防控水稻病虫害树立了“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防治理念,推广了新技术、新农药、新器械,同时大幅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