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管理范文1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等电子化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是商务活动的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它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商务在时空上的限制,使现代商务活动具有安全、可靠、快速、明确、方便等特点,通过INTERNET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它的出现也改变的传统的交易模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造就了商业企业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从eBay到淘宝,从Amazon到阿里巴巴。然而,作为农业大国,电子商务所能带来的奇迹在我国农产品中却迟迟没有实现,笔者通过Alexa网站排名查询发现,我国的电子商务网站淘宝世界排名第21位,阿里巴巴第23位,而作为我国最大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农网世界排名为131,848位,尽管所对比的三个电子商务网站面对的用户类型和交易产品的特征有所不同,但排名如此之悬殊,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与其它商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诚然,农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例如生命性、依附性、环境依赖性、过程多路性、地区差异性、质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等,这就对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我国传统农产品物流体系中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没能很好的解决农产品在产供销中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借助电子商务的优势,构建信息流、商流、物流合一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体系从生产资料到种植、养殖,再进入加工和销售,最后到服务,这个庞大的组织体系中汇集了全国9亿农民,240万农民经纪人,95万经营大户,17万个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5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物流则是连接整个组织各个节点的动脉,合理的物流体系能使整个大农业组织焕发勃勃生机,反之,则会使整个组织的协调运作产生重大影响。现在我们根据图一来分析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
1.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很大,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仅有1%~2%。导致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
(1)流通领域主体过多,产销链过长。农产品物流中的主体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农产品物流服务的组织。我国有9亿农民,240万农民经纪人,95万经营大户,17万个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5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此巨大的流通领域主体必然会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另外,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一般会经过这样几个环节流通: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售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过长的产销链也会导致较高的流通成本。
(2)立体交互式运输网络尚未形成,运输成本高。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地区间差异较大,这就对我国的农产品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立体交互式运输网络尚未形成,农产品要在不同地区间流通会导致较高的运输成本。
(3)储藏加工保鲜技术落后,流通损耗大。我国农产品的储藏加工保鲜技术落后比较落后,绝大多数农产品是由产地以原始产品的形式销售,使得农产品在流通中耗损严重,间接增加了流通成本。
2.供应链节点间缺乏信息共享,农产品总体信息化程度低
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农产品市场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和设计的信息系统,供应链节点间信息化程度差异较大信息共享程度低,导致农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上信息化程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渠道过长和节点过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普遍存在。农产品生产出来后一般要经过四五个环节才能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流通渠道过长必然会产生信息扭曲或失真,信息不对称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普遍存在。就农产品生产者而言,对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中所出现的问题掌握较为完备的信息,而对市场需求量和价格却只能掌握较少的信息,对于农产品渠道商而言则正好相反,这就会使得掌握较为完备信息的一方隐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购销价格差异大,市场价格不能很好的反应供需状况。
(2)农产品物流成员分散,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在我国有几百万的企业和个人从事农产品物流,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他们各自进行物流运作,缺乏能够进行沟通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没有形成整体优势,导致信息的区域化和板块化。
(3)基层农业信息网络不完善,农民处于信息贫瘠状态。我国农村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方面还不完善,生产者不能充分掌握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不能根据这些信息安排生产,造成供应链中的产销脱节,从而导致生产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农民很难依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和产量,使农产品供给短缺和过剩的现象交替出现。
3.市场体系功能落后,还处于“商物合一”的初级阶段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见图一)。批发市场连接多种流通渠道,贯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成为物流网络的主要据点,城乡集贸市场则发挥着产区收购、批发和销区批发、零售的部分功能,在零售市场中,新兴的农产品超市、连锁店代表了农产品流通的发展方向。但就整个市场体系而言,其功能还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
(1)市场形成价格稳定性差、波动大,不能很好反映市场供需情况。到2003年,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发展到4862个,但大多数规模较小,地域分散,产品供求信息隔离,难以实现交易集中化、市场透明化、竞争充分化的市场环境,导致农产品价格稳定性差、波动大,不能很好的反映市场供需情况。
(2)市场交易原始,还处于“商物合一”的初级阶段。在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交易仍采用“一对一”的对手交易方式,以现货交易和现金结算为主,交易规模小、频率大,搜寻信息难度大、成本高,进而产生较高的交易成本。
(3)市场信息体系落后,服务能力差。近年来,农业部加快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有些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农产品超市也建立了企业网站并实现了联网,但就整个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而言,还存在信息不集中、信息传递面窄、信息质量低、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从而导致农产品生产大起大落的现象。
二、构建基于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农产品物流体系较为落后,存在流通成本高、流通环节多、信息化程度低、市场体系功能落后等问题,如何构建新型农产品物流体系解决上述问题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我国其它行业的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无论是B2B还是B2C的运作模式都已相对成熟,对农产品物流的电子商务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借助电子商务的手段,构建新型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1.现代物流的本质决定了农产品物流需要电子商务
现代物流的本质就在于以系统的观念进行物流功能整合,即将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等功能环节集成整合,一体化运作,从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现代物流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其水平的高低在于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出现在基础应用层面、环境体系层面以及销售时点层面上为现代物流提供了技术支持,能够极大推动我国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另一方面,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在于对信息的管理,信息网络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现代信息网络为依托,现代物流就难以实现,物流效率就无从谈起,运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物流中的各个节点连接起来,实现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化、数字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连通,从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因此运用电子商务,实现电子化物流,是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2.农产品消费观念的改变决定了农产品物流需要电子商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农产品消费观念已经从传统的单一型、繁琐型转向现代化的多样性、快捷性和交互性,这就对农产品物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物流体系必须具备充分的柔性,能更好更快的提供高质量、高价值、多选择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流通中的各个节点就需要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构建共同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相互合作,即时沟通,共享信息,提高整个物流体系的快速反应能力、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以满足人们快速多变的消费需求。
3.农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产品物流需要电子商务
农产品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不确定性以及生命周期较短等特点,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又具有全年普遍性、多样性和变化性等特征,如何解决农产品特殊性与其消费特征之间的矛盾是现代物流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电子商务使农产品流通网络化可以把区域性、分散性的农产品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平台上以适应消费者多变的需求,改变农产品在产地过于求,在销地供不应求的市场分割局面,减少流通环节,缩短交易时间,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三、构建我国基于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体系的举措
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就是以互联网为前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电子商务为手段,以第三方物流为保障,在供应链各节点间建立一种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从生产者、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消费者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整个供应链上畅通无阻,将原本分离的生产、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紧密连接起来,实现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目的,为农产品流通、信息共享提供解决思路,构建一个由农户、企业、政府、消费者共建的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化体系(如图二)。
1.INTERNET——实现农产品电子化物流的基本前提
从图二中,我们可以看到INTERNET是连接农产品物流各节点的脉络,通过互联网农产品生产者可以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并有针对性的组织生产,从而确保农产品的供需平衡,缩小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幅度,降低市场风险;物流中间商可以根据农产品的供给信息和需求信息,合理的组织仓储和输运,减少农产品在产地供过于求、销地供不应求的现象,降低信息不畅所带来的经营风险;最终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农产品供给信息和市场价格信息,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损失。因此,互联网建设尤其是农村互联网的建设是实现农产品电子化物流的基本前提,尽管这个前提在目前阶段还没有实现,我国只有0.8%的农民能够上网,相对于美国的51%、巴西的14%来说还有较大差距,但已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比如信息产业部在2006年229号文《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大力推进农村互联网建设……确保十一五末全国基本实现乡乡能上网的规划目标”,相信这一前提在近年一定会实现。
2.信息技术——实现农产品电子化物流的客观条件
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目标是以最快捷的方式,最低廉的成本,最高效的运作模式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不仅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还要有先进的技术为之服务,这就要求现代物流体系要吸纳和采用许多代表当今科技发展水平的现代化技术,还要其本身不断创新和开发许多独特的物流技术。从基础应用技术层面上讲,需要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条码技术(BarCode)、射频技术(RF)为基础;从环境体系技术层面上讲,需要电子数据交换(EDI)做支持;在作业管理技术层面,需要及时制技术(JIT)、分类管理技术(ABC)做支撑;在销售时点管理技术层面,需要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有效客户信息反馈(ECR)、自动连续补货技术(CEP)、快速响应(QR)做保障。但这些技术在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要实现我国农产品电子化物流就必须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
3.第三方物流——实现农产品电子化物流的重要保障
农产品生产者大多分布在农村,信息较为闭塞,很多农产品供应商找不到合适的销售商,而销售商也不知道如何寻找供应商,造成“农民愁白头,商家跑断腿”的现象。利用第三方物流,可以通过其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迅速的收集和处理市场供求信息,将供应商和销售商联系起来,促成交易,平衡供需。另外,农产品的区域性、季节性以及生命周期较短等特征决定了农产品更需要第三方物流来完成配送,通过专业的物流配送,可以缩短流通时间、扩大流通半径、减少流通损耗、降低流通成本。因此,第三方物流是构建信息流、商流、物流合一的现代农产品电子化物流体系的重要保障。
4.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电子化物流的必要手段
随着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高成本、低效率的对手交易模式已难以适应农产品流通的要求,市场呼唤更加先进、即时、高效的交易模式。电子商务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借鉴手段,它的广泛运用,有利于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缩短供应链,构建出“农产品生产者——农村销售合作组织——电子商务批发市场——网上零售商——最终消费者”新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链,缩短流通时间,减少交易频次,降低流通成本,改变市场条块化、信息不对称、缺乏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公平性,建立反应灵敏、健全有效的公平价格形成机制和规模大、信息流畅、透明度高、竞争充分的全国农产品统一市场,对我国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实现农产品电子化物流,电子商务是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四、结束语
今天,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发展还刚刚起步,存在流通成本高、流通主体多、流通渠道长、交易手段落后、组织化、信息化程度低等现状。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以电子商务为依托,把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新体系,推进我国农产品信息化的发展,形成农产品流通的新战略新举措。
参考文献:
[1]王宇飞:农产品物流呼唤电子商务[J].科技致富向导,2005(4)
[2]易法敏周宏:农产品网络流通中心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5(27)
[3]周欢黄立平:构建新型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J].江苏农村经济,2005(6)
[4]黄祖辉刘东英: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与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4)
[5]王宁黄立平: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研究,2005(2)
[6]喻晓燕黄立平:供应链环境下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1)
[7]陈淑祥:简论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J].农村经济,2005(2)
农产品管理范文2
关键词:农产品;农药残留;食品安全;管理
一、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农药的发明和应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但由于大量不合理使用,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对人类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显露出来。2000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产品质量抽查结果表明,蔬菜中多种农药残留较普遍,残留量超标问题突出,尤其有机磷残留量超标。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造成其残留污染的主要原因。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3季度抽查结果显示,在10类181种蔬菜中有86种农药残留超过国家标准限量值,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这说明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亟待提高,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基本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二、农药残留的原因
1.直接用药造成的污染
直接给果蔬等农作物施用农药后,药剂黏附在蔬菜、水果等作物表面或者进入作物体内残留,果蔬等储藏期使用农药,也可造成农药残留。我国水果蔬菜中农药的用量大、次数多,如果违反农药使用规定,滥用高毒和剧毒农药,或者在接近收获期使用农药,都会在蔬菜水果中有农药的直接残留。我国目前较为突出的果蔬中的农药残留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2.土壤中的农药残留
由于土地资源的超负荷利用以及农药的过量使用,大量农药直接喷洒在土壤中,其中防治病虫草害而喷洒于作物上的各类农药有40%~60%降落在土壤中。土壤中农药可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转移至植物组织内部,最终残留在农产品中。土壤中农药污染量越高,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也越高。我国由于不重视土壤中的农药残留而导致大量出口的农产品由于其种植地土壤中农药含量的超标而遭到拒绝。
3.来自大气的污染
给果蔬等农作物喷洒农药后,小部分以极细的微粒漂浮于大气中,施用于土表的农药蒸发、农药厂排放的有毒烟气均可造成农药对大气的污染。随着气流和风迁移,散布到环境的各个角落。世界上多数河流和湖泊中都有农药残留物的存在,尤其半衰期很长的滴滴涕几乎遍布了世界的每个角落,甚至在南极的冰川中都曾检测到滴滴涕的残留。
4.来自水源的污染
农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喷施后的农药可分布于空气、水和土壤中,直接施用于土壤的农药则会流入附近的水体或渗透到地下水中。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和除草剂如涕灭威、克百威、莠去津、甲草胺等在水中溶解度大,易被雨水淋溶而污染地下水,已有国家制订了地下水中农药允许残留量的指标,我国正在开展相关的研究。
三、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药残留分析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完善和发展,尤其速测技术更适应现代高效、快速的生产节奏和满足社会的要求。各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也在不断加强农药残留的监测工作,制定的标准越来越严格。未来生物技术与现化分析手段相结合,将不断开发新的分析检测技术。国际上特别是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是:按一定的规范对受检产品取样进行快速检验。这种快速筛选的方法,例如酶联免疫法、放射免疫法、受体传感器法、金(荧光素)标记法、cDNA标记探针法等,一般是在非实验室的条件下在现场对样品进行筛检,只要检验结果为阳性,受检食品就不允许上市。当需要确切知道所检测项目确实存在和定量结果时(如国内外贸易纠纷及仲裁、政府行为的监督检查),再把阳性样品送到实验室内用大型精密或超精密仪器进一步确证和定量分析。运用免疫学、生物工程技术针对食品安全建立的快速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可达到10万亿分之一甚至更低)、特异性高、假阳性低、适用范围宽、可测定各类食品、检测费用低的特点。在农药残留和生物毒素快速筛检的试剂盒方面,国外已有不少产品,但由于价格相对昂贵,需要外汇,不适合我国大规模监测的应用。能够达到同等性能、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试剂盒目前很少,不利于我国广大地区筛检工作的开展。一些国家(如美国等)将农药残留分析的主要步骤、样品的采
集、制备、提取、纯化、浓缩、分析、确证等,采用不同方法建成不同的模块,根据样品及分析要求的不同组合成不同的处理分析流程,建立一个多残留检测选择检索程序的前处理技术平台,使复杂的技术流程简化而又有分析质量保证。最具代表性的多残留分析方法包括美国FDA的多残留方法(可检测360多种农药)、德国DFG的方法(可检测325种农药)、荷兰卫生部的多残留分析方法(可检测200种农药)、加拿大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251种农药,其中GC-MS检测239种,HPLC-Fluor检测12种)。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开发多残留分析方法。
四、建立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农产品管理范文3
[关键词] 叙永县 农产品 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98-01
一、叙永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叙永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辖25个乡镇,231个村(社区)。耕地面积3.67万hm2,农作物种植资源丰富,播种面积9.48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8万hm2,总产28.87万t;经济作物2.3万hm2,总产20.95万t。在四川特色农业产业区划中被确定为川南优势早茶区、赤水河优质鲜食甜橙区、全国优质烤烟基地、脱毒马铃薯繁育和种植基地、四川省63个10万亩以上蔬菜生产大县。但由于叙永县属乌蒙山连片特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县,经济基础较差,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较为落后。2008年以来,通过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意见》,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1],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多年来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2008年底,成立了叙永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并于2009年通过公开招聘和内部调剂方式,落实了6个人员编制,其中3个专职管理人员、3个兼职管理人员。2010年11月叙永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项目申报成功,通过了省农业厅和发改委评审,现正与多个项目整合修建叙永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综合楼。2012年,县乡(镇)村三级按照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求,经县编办批准,在25个乡镇增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岗位,确定专人负责。每个村聘请1名协管员。由此,初步建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得以全面展开。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逐步完善
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先后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协查协作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度》、《重大农产品违法案件逐级报告制度》、《叙永县农产品检验检测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督查通报制度》、《产地准出制度》、《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制度》、《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投入品管理制度》等20多项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制度;同时,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部门联动制度,为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制度保障[2-3]。
3.“三品一标”工作稳步推进
“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政府推进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4]。开展了农产品产地环境调查、农产品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调查、农业污染源普查,因地制宜制定了安全农产品产地建设规划。编制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规划。建设了水稻、马铃薯、烤烟、茶叶、甜橙、竹笋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水稻、蔬菜、茶叶、甜橙等作物产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0.65万hm2,企业建立了绿色食品大米原料基地0.07万hm2。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了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农业生产者安全生产技能有所提高。禁用农药已基本退出我县农业生产领域,农药化肥使用趋于规范。已制定了茶叶、柑桔等作物生产技术地方标准,使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目前已建成1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其中1个国家级示范区,4个省级示范区,6个市级示范区,总面积0.9万hm2,辐射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面积0.14万hm2。同时,全县有2.12万hm2耕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整体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6个,面积0.17万hm2;获得认证的有机食品2个、有机转换产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24个。全县按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面积达到1.2万hm2,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为33.2%。
4.专项整治和常态化监管紧密结合
利用现有的检测设备每月进行两次果蔬农药残留的快速抽检和结合重大节假日进行专项抽检。抽检范围包括农贸市场、超市和生产基地。年抽检蔬菜水果茶叶等40余批次,样品500余个,合格率达98%以上。每逢重大节假日,由县农业局牵头,联合食安委成员单位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行动,包括开展农资市场的执法检查、农产品抽检、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等。同时,严格执行农药经销登记制度,实行持证销售,并做好农业投入品的执法监管工作。共查获证照不全或无证无照的经销商29家,办理违法案件52件,查获违规种子1950公斤、农药120公斤。对全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资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获得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及产品均进行了全面的监管工作。
二、主要存在问题
1.安全意识仍然淡薄
生产者重产量轻质量的意识仍比较普遍。由于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片面追求产量,忽视了质量。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农产品价格偏低,农资价格过高,产出与投入比例失调,投入的多,产出后回收的少。购买农药肥料,就是要求价格低,效果好。只有这样依靠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来增收,而不是求得质量安全。从消费者而言,其鉴别能力和维权意识不足,加上消费能力的制约,即使明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义,大多数人仍然存在着重价不重质现象,遇到质量问题不能依法处理。
2.行政监管尚有死角
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对县城、超市管理较多,而对乡镇、农贸市场管理较差,产品例行监测不到位,行政处罚不到位,对农户更无法监管。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大多数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均是散装上市,既无包装,也无标识,更无商标,消费者无从辨别农产品质量的优劣,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后,难以进行源头追溯。
3.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缺乏对农产品生产的统一规划、指导,难以保证统一实施统一的生产技术措施,农产品生产无序竞争,产品品种杂乱,不利于质量检测。一是农业标准推行力度不够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数量少、面积小,推广普及率较低。二是通过农产品产地安全认证的基地,农产品生产还不规范,生产基地技术指导到位率差,田间生产档案记录不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尚未实施,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执行较差,部分已通过认证的产品没加贴标志。三是地方适应性农产品生产标准少,除少数几个重要产品外,大多数农产品缺乏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安标准。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认识
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加强广大群众教育宣传,帮助他们提高认识。二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工作,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及时公告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动态,做好每月的农产品检测结果公告,对严重违规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予以曝光,借助社会舆论形成广泛的监督效应。三是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宣传。增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安全生产意识,引导消费者树立无公害、健康的消费理念。通过宣传培训改善生产者与销售者的诚信意识,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由他律变为自律,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2.强化源头管理,实行市场准入
一是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对建立标准化示范区和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个人和组织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建设优势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实现标准化、产业化、组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三是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便于实施监管和质量追溯。
3.加强部门协作,全面实施监管
一是要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进一步规范化肥农药使用。二是监管应做到城乡并重,监管品种应以县优势农产品,市民日常消费的主要农产品为重点,对生产、销售的不安全农产品依法进行查封、扣押或无害化处理,对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生产者、销售者应从严从重处罚。三是加强部门联合,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乡镇、村延伸机构的作用,增强执法力度。四是加强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检测能力。
参考文献
[1] 卢良恕.建设现代农业,确保新时期国家食物安全[J].中国农业信息,2008,3:4-6.
[2] 王关琴,舒畅成,张富仙,等.对县(区)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J].农业质量标准.2005,4:31-32.
农产品管理范文4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产地环境安全;基础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壮大体系、培育能力、强化动力,高度重视监管的协调一致,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协调统一、易于实际操作且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建立条块结合、权责分明的检验检测体系,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认证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涵盖“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农产品产业链。
一、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产品中质量安全问题,表现在市场上,但问题大多出在生产上,实施标准化的生产是保证质量安全、消费安全的重要举措。因此,应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进程。
一是提高农业标准化意识,增强农产品安全理念。立足“大市场、小农户”的基本国情,树立和强化农业标准化意识,通过标准化生产、工业化经营、市场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二是制定标准化生产发展规划,加快制订完善农业标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中心,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法规体系,逐步实现我国农业标准体系和标准管理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以适应农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将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纳入标准管理轨道,逐步建立全程技术操作规范,以及环境、安全过程控制等方面的俗迹建立配套完善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三是支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机构,引导和鼓励标准化生产。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作为扶持重点,落实政策,完善机构,给予经费支持,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机构迅速配齐人员、置齐设备,确保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工作的顺利推进。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普及、宣传工作的力度,引导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各环节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引用推荐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鼓励采用国际标准。
二、认真抓好产地环境保护监测工作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和源头,因此要重视产地环境的保护、监测和整治。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虽然环保部门加大了“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达标排放”的执法力度,但随着经济发展,工业的排污总量已超出自然的自身净化能力,特别是近郊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水污染未得到根本性控制。在农业生产上,农业投入品(如化肥、农药、馆料、植物生长激素等)使用不科学,农业生产过程中副产品(如作物稻禾干、畜禽粪便等的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不到位,也可造成环境污染。为此,建议如下:
认真贯彻执行环保部关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条例,加快制定出台针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办法,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和力度,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有效监督管理,努力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以产地环境安全分类管理制度建设为重点,启动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的划分,探索实施“生产准入”制度,从产地环境切断有害物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途径,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的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农产品原产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凡符合无公害生产环境标准的基地,将列入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设立环境监测点,给予大力保护;凡处于工厂四周、受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的农田、菜地,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要求的要进行种植结构调整。
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有关规定,根据农产品品种特性和生产区域环境因素,着力开展农产品产地适宜性评价。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鼓励政策,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辅之以政府提供贷款、减免税收的政策鼓励等条件,吸收社会投资发展环保产业。
三、严格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
农业投入品包括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肥料、种子、兽药(渔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用于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加工、储运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及其它用于农产品,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物品。农业投入品的生产、销售、使用,直接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着人们健康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应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控制,从源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建议如下:
加强科学研究,培育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效益好的农作物和动物新品种,加紧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兽药,努力提高肥料、词料和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引导企业生产无害、无污染、低毒、低污染的农业投入品,淘汰高毒、高污染的产品,并加紧研制替代产品。研究出台专门的政策法规,对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进行考核,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对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渠道进行清理,实行专营管理与专供管理,鼓励用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营销农业生产资料。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资市场。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以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兽药和有毒有害物质的监管为重点,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加强对最终使用环节的指导,规范用药,形成农业化学投入品产、供、销、用全过程链式管理模式和有效控制机制,促进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的净化,保证农业化学投入品质量的安全和规范科学使用。
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坚决打击和取缔无证销售行为,为优质农业投入品销售创造良好环境。
四、结束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应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障,以建立农业标准体系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完善监管体系为支撑,取切实有效施,解决目前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适应农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永波.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扬州大学,2009.
[2]刘冬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农产品管理范文5
摘要:农产品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我国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末端的超市,可追溯体系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化方面,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展望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道德风险、利益分配、信息流通和物流配送体系等方面的发展前景,应建立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和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和信息化管理,使我国农产品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可追溯体系;电子商务
Abstract: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the researches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t causes wide concer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reviews those research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me,organizational model,traceable system,e-commerce,etc. It also discusses its future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moral hazard,interest distribution,information flow and logistics,distribution system,etc.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offer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Key words: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organizational model;traceable system ;e-commerce
一、引言
在20世纪50年代物流研究的基础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90年代以来成为研究实践的热点。Hau L.Lee(1992,1995)、Stevens(1993)、Evens(1994)、Harrision(1996)、Phillip(1996)、Wjndell(1995)等从不同的侧重点,给出了涉及不同范围的供应链定义。Houlihan(1985)、Jones(1984)、Sterens(1984)、Slott和West brook(1991)、Lee和Billingfon(1993)、Lamming(1996)等认为供应链是物品从供应商向下流动到客户,而信息向着两个方面流动的一个由供应者、制造者、分销者、零售商和客户构成的系统。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马士华、林勇(2003)给出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售、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从研究危急中的美国杂货店开始的。目前关于农产品供应链源物质的定义和分类尚存在混乱,相互之间存在着包容关系而没有澄清和理顺,以至我们无法用适当的标准对其进行命名并定义。国外与此研究领域相关描述主要有“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Agri-Supply Chain”和“Agro-Supply Chain”,以及昆士兰大学Peter Nicholas教授使用“Agribusiness Supply Chain”和华盛顿州立大学Kenneth Cassavant使用“Food and Agriculture Supply Chains”的表述,上述表述在国内目前尚无权威统一的译法。国内与此研究领域使用较多的名称有“农业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涉农供应链”、“食品供应链”、“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等。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为了生产销售共同产品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组织系统(孙剑,李崇光,2006),它类似一种超级组织(W.Stern,1996),它包括交换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是交换的推动器(E.Pelton,2002).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指对农产品生产的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参与者的关系的管理,具体的组织形式表现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战略联盟(Johnson,Hofman,2004)。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它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
根据国外农产品供应链成功运作和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国内外研究者和农业管理者均得到以下结论:农产品供应链可以改变传统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个主体之间链接不紧密的关系,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工业化程度,是农产品经营者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农产品供应链可以解决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所涉及的效率与竞争力问题、公共健康与生物安全问题、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使我国的“三农问题”得到逐步缓解,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状
现如今发达国家如荷兰、日本、美国、欧盟等,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冷志杰(2006)指出国际上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一般被用来在最低成本下改进农产品质量,同时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检验质量管理的有效渠道,更多地被用于战略、战术和可操作的供应链规划、供应链的设计和绩效管理等。供应链理事会(Supply Chain Council)、国际食品和农业关联企业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Association,简称IAMA)、世界银行、国际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管理协会、Wageningen农业大学及农业链能力(ACC)中心都在致力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开发与推广,他们对农业供应链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在会员中分享经验和成果,提高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学术界、政府和农业企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更晚。我国从1999年起开始有了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利用CNKI检索表明,国内首篇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刊发于2000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所要求的硬件设施及其管理理念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其研究仅局限于对整个或部分供应链进行初步分析、提出问题,给出政策阶段,缺少模型分析工具和建立供应链的方法论。因此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领域等待开发。不仅需要新的理论研究来支撑,还需要研究者进行较多的实证定量研究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现存组织模式、合作机理模型及各环节上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相关理论分析等方面。笔者将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农产品供应链内涵、主题、结构、要素、组织模式等方面进行综述。
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主体的不同特性,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涉及:食品供应链、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蔬菜供应链、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供应链(棉花、非散装谷物等)及畜产品供应链(乳品、猪肉等)等领域。农产品供应链微观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供应链各环节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主题的研究,宏观方面的研究有政府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宏观调控,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有效的预警、监督管理和惩罚等。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上主题关系的研究有:合作激励模型构建、投入信任理论分析、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和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通等问题。孙剑、李崇光(2006)指出,农产品经营管理的战略重点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效率阶段、质量阶段、快速反应阶段。效率阶段存在于以生产为中心的供给经济时代,主要通过降低农产品经营成本、提高效率获得竞争优势;质量阶段发生在农产品逐渐由供给经济时代向需求经济时代的过渡,这一时期市场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在农产品需求经济时代,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偏好变化迅速,对产品质量、产品服务和产品特色等要求更严格。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日益呈现扩展、深化、精细和外部交融之势,许多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涉及并结合了ISO9000、HACCP、TQM、透明化、冷链配送和可追溯性系统等已有的技术和理论。目前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蔬菜、水果、禽、蛋、肉、奶制品、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为研究主题。方昕是我国生鲜供应链初始研究的最有代表性的学者,他指出生鲜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连锁超市集团的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是一个连接上、下游的重要环节,生鲜供应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农产品供应链下游的产后加工、流通和消费。黄祖辉、鲁柏祥(2005)等从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要素入手,指出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不能仅依据一般的现代物流管理思想与时间,而要考虑产品特性、技术支持、营销与竞争、组织成熟度、公共政策诸因素。蒋侃(2006)以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从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围绕核心企业组织供应链资源、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建立协调的利益一体化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进行优化。韩美贵、周应堂(2007)指出生鲜农产品具有特殊的品质特性,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供应过程中都有导致污染和不安全的因素存在。通过生鲜农产品安全产供销一体化制度的建设,逐渐形成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题,以生产基地为组织载体,以生鲜超市和综合超市为销售载体,加强流通环节的物流管理,可以促进生鲜农产品安全产供销一体化制度的建设。
国内以生鲜农产品为主题的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黄祖辉、傅新红关于生鲜蔬菜供应链的研究,黄祖辉构筑了生鲜蔬菜链形成的物流主题的组织化程度和物流活动的综合程度的二维空间理论模型;卢凤君、孙世民自2000年来一直致力于大中城市高档猪肉供应链构建的研究,他们指出构建以规模养猪场生猪供应商、大型屠宰加工企业为猪肉制造商、超市和专卖店为销售商、中高收入的理性消费者为最终用户的优质猪肉供应链是提高我国猪肉质量的最终途径;除此之外,还有陈易一关于乳品供应链、徐晔关于水果产业链管理等研究。
(二) 农产品供应链现存组织模式的研究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农产品供应链有别于制造业供应链的特殊性,主要是源物质和产品自身的生物性、物流控制的管理的高难度性、主体构成的复杂性、时间竞争的局限性和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等。农产品加工业的日益深入引发了农业的深化改造,加之农产品供应链特殊的市场需求,这将促使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进行整合以提高链条的效率与绩效。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已较为成熟,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其进行了探讨和摸索。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与中游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加快“农改超”进城,以城市连锁超市或大型仓储为主要消费地点,提供安全、快捷、高品质以及高附加值的农业加工企业,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张雨、吴俊丽(2004)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给出了农民销售合作组织、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组织和食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三种比较成功的食品供应组织模式。谭涛、朱毅华(2004)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的动因出发,提出了我国现行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和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两种主要的供应链整合模式,营造了一个符合当今转轨经济和开放经济环境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运作约束机制的有效的组织模式。李晓明(2006)认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还是应以农民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为核心,即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与处于链条中游的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邓俊森、戴蓬军(2006)基于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物流损耗大、流通成本高、流通渠道长、流通主体混杂等现状,提出了以企业化的批发市场和超市为核心企业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胡定寰(2006)指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农产品的“供应组织机构”有密切的联系,提倡采用“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杨为民(2007)指出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是农业生产松散性的再造,更是供应链管理理念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三) 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的研究
市场拉动因素对未来农业产生的影响,促进了对可追溯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可追溯性是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的一个预防性策略,确保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可追溯性,实现能够检测和组织食品安全危险、保留新鲜食品卫生及特性的认证和诊断测试,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基本因素。欧盟管理法规No.178 (2002)要求从2004年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2002年6月28日,日木农林水产省正式决定将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推广到牡鲡等水产养殖产业,使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品时可以通过商品包装获取品种、产地以及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相关信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要求在美国国内和外国从事生产、加工、包装或掌握人群或动物消费的食品部门,于2003年12月12日前,必须向FDA进行登记,以便进行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
樊红平、冯忠泽(2006)指出食品可追溯体系是一种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信息记录体系,目前已成为很多国家管理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袁康来、杨亦民(2006)指出农产品供应链上实施可追溯的技术可分为可追溯技术和追踪技术,产品及供应链活动的准确、及时的可追溯性已成为影响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新因素。胡定寰(2007)指出严格意义上需要对安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和流通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农产品的可追溯体系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基础之上的。超市的发展为我国生产安全农产品创造了条件,超市内的大型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保存和有效使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中的所有信息资料。
(四)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
加入WTO后农业发展的障碍由生产领域转向市场流通领域,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通畅性和不稳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滞后及不对称和交易手段的单一,使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Gimnez and Ventura(2003)提出信息和通讯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相当重要,可以为农业关联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市场份额提供机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依托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工具体系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使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协同关系提高整个链条的竞争力,使供应链整体向着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王宁、黄立平(2005)认为企业首先应从内部整合抓起,建立共同的物流目标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与协作机制并加强信息化建设;当企业的整合普遍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搭建不同层次的信息平台进行外部整合,以形成供应链各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邓俊森、戴蓬军(2006)通过对行业协会信息服务职能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需求分析,认为我国应建立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主的第三方组织,构建信息平台来协调各环节信息与利益,保障信息畅通、利益均衡和食品安全。员巧云(2006)讨论了涉农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等性质及其信息的有效和标准化、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控制模式,强调对信息流的管理是涉农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易法敏(2006)提出,可以参照其他行业成功运行的电子商务模式,建立网上农产品流通中心和集成化的农产品交易平台。袁康来、杨亦民(2006)提出了产业结构、产品复杂性和农产品交易的高接触性是影响农业综合企业及其供应链向B2B电子商务转换的三个决定性因素,从产业结构、市场和产品专长、住址发展三个方面构建了农业供应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成功策略。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存问题和发展前景
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和阅读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与发达国家农产品供应链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才刚起步不久,还没有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不管是农产品供应链所要求的硬件设施还是管理理念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呈现这样一些特点:(1)农产品生产市场主体比较分散,以分散经营的农户生产为主,市场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供求信息;(2)我国缺乏实力雄厚的农产品核心加工企业,供应链组织困难;(3)物流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道路、通讯条件差,加剧了物流的不畅通;(4)供应链一体化程度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应该从重视组织体系的支撑,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等方面,从而完善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国内外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已经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有借鉴价值的成果,这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我国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末端的超市、可追溯性体系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化,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设计和协调等研究方向有了一定的进展,虽然在深度上还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但确实能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已有的研究文献还存在一些不足,集中表现为现象描述比较多,深入的定量分析比较少等,如果对农产品供应链经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可能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通过上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基础设施薄弱,相关的政策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没有拓展到农村,系统介绍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的经验较少。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成本分析、利益分配机制、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电子商务融合农产品供应链配送系统的设计,将是未来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热点。
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展望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完全信息及信息不对称及牛鞭效应的存在,会引起大量的不确定和道德风险,并影响最优委托权的安排。而目前针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未有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随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如何最小化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是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利益合理分配机制是值得关注的研究焦点。运用利益分配机制模型,指出供应链各参与主题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取决于供应链中的利润是否有效配置,而努力程度与能力水平决定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农产品供应链的系统效能,来自于农产品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真诚协作。由于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任何合作伙伴都不会为了其他合作伙伴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伙伴合作的最强大动力。因此,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实现合作伙伴间合理的分配收益是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与运作成功的关键。
在全球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量逐年增加,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和发展农产品供应链,将成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形成,将使得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变得更加畅通,它不仅将增大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效益,还能使单个农产品企业借助庞大供应链的整合优势,在竞争中更主动、更有发言权。同时将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我国农产品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实践有所发展,但对农产品物流配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极少有文献对农产品物流配送做出专门的深入研究。建立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和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和信息管理,使我国农产品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与此同时,物流配送系统设计早已成为物流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如何运用已有的配送系统设计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设计出高效的农产品配送系统,也是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韩美贵,周应堂.生鲜农产品安全供给几个关键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86-3689.
[3] 朱小平.农业供应链中影响B2B电子商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J].物流技术,2007(5):84-86.
[4] 凌宁波,朱锋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91-94.
[5] 张莉.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J].管理宝鉴,2004( 11):45-46.
[6] 李军民,朱有志.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提升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能力[J].江苏农业科学,2007(2):12:54-57.
[7] 黄祖辉,鲁柏祥.中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9-13.
[8] 季绍波,曲刚.国内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主题及方法述评[J].运作管理,2006(9):59-61.
[9] 方昕.生鲜供应链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J].远程交易专刊:15-19.
[10]杨为民.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初探[J].农村经济,2007(7):33-35.
[11]胡定寰.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 强化食品安全[J].专题论述,2007(3):8-9.
[12]樊红平,冯忠泽.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与探讨[J].生态经济,2007( 4):63-65.
[13]袁康来,杨亦民.农业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研究[J].物流科技,2007,29( 4):121-123.
[14]白云峰,陆昌华.实施可追溯体系的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禽业导刊,2006,23( 14):36.
[15]陈小霖,冯俊文.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营有道:183-185.
[16]王凯.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7]谭涛,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5):24-27.
[18]杨为民.中国蔬菜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论文,2004:24-36.
[19]Donna B.The global food chain,Dairy Foods [J].ProQuest Agriculture Journals,1999,100(3):41-43.
农产品管理范文6
一、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
(一)农作物生产成本水平
1.总成本水平分析
从总体上讲,我国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的生产成本水平较高。我国每公斤小麦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倍,是阿根廷的1.4倍,是加拿大和法国的2倍以上(见表1)。每公斤玉米生产成本是美国和阿根廷的1.1-1.2倍,是法国的2倍多。大豆的生产成本大约是主要大豆出口国美国和阿根廷的1.2-1.3倍。我国油料作物(如油菜籽)的生产成本高达2.81元/公斤,是加拿大的3倍多。我国每公斤棉花的生产成本比美国只高5%左右,但如果考虑到棉花的质量差别和收获方式(美国棉花是一次性收获,单产比我国低很多),成本差距要更大一些。在所研究的主要农作物中,只有稻谷在生产成本上有一定的优势。虽然我国籼稻每公斤生产成本高于亚洲主要生产国家(如泰国),但与美国和阿根廷的粳稻生产成本相比,中国粳稻每公斤生产成本较低(1.14元/公斤),比美国(2.04元/公斤)低44%.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我国大部分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高于对照国家呢?下面从构成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具体项目(化肥农药、机械、土地、活劳动等费用以及税收和成本外支出)做进一步分析,试图找出成本差距的具体原因。
2.各项成本费用水平分析
(1)化肥农药费用:每公斤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的化肥农药费用水平我国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在每公斤小麦、玉米、油菜籽和棉花生产成本中,我国的化肥农药费用都高于美国、加拿大和法国(表1)。我国农作物单产较高,走的是高投入、高成本和高产出的道路。降低物质投入固然是降低生产成本的直接途径,但这样必然导致单位面积产量的下降,最终不一定能达到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目的。要减少生产成本中的物质费用,最有效的途径是降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2)机械费用:同人们想象不同的是,尽管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但每单位产品生产的机械费用却不低。虽然美国的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比我们高的多,但由于美国小麦生产规模大、机械利用率高,单位产品机械费用同我们的基本相似,均在0.20-0.21元/公斤(见表1)。我国其它农作物产品生产的机械费用水平同国外相比总体上讲处于中等水平。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农户的生产规模能得以扩大、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机械费用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3)土地费用:从理论上讲,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土地费用的支出应当是土地使用的机会成本。由于资料限制,表1中我国的土地费用仅包括集体机动田对个人的土地承包费用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土地转包费用,这同其它国家生产成本中土地费用数据是不可比的。这意味着如果能测算出我国土地使用的机会成本,我国农作物生产成本要比表1中列出的要高。
我国是一个土地稀缺的国家,随着土地流转机制和市场的发育,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中土地的机会成本将会不断上升,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根据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最近的农村调查,农村每亩土地(耕地)转包费从200元到400元不等,因此,从这一点讲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的土地费用要高于其它国家,只是在我国目前的农作物产品成本核算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表11997-98年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生产成本水平的国际比较
作物国家每公斤产品产出投入的生产成本单位产品
生产成本
化肥农药机械土地活劳动税收成本外其它
小麦中国0.290.210.030.460.050.080.181.31
美国0.220.200.260.070.080.000.291.12
加拿大0.200.170.020.060.000.120.56
法国0.040.050.040.060.000.120.35
阿根廷-0.91
玉米中国0.220.090.010.430.030.060.100.94
美国0.180.260.210.080.020.000.140.88
法国0.040.070.030.070.000.160.45
阿根廷-0.79
大豆中国0.220.200.040.930.100.200.322.03
美国0.250.480.550.140.050.000.301.76
阿根廷-1.51
油菜籽中国0.520.170.031.520.140.200.222.81
加拿大0.380.260.030.080.060.000.110.92
长绒棉中国4.091.980.422.960.280.993.3914.11
美国2.964.711.611.880.400.001.7513.45
籼稻中国0.160.090.010.430.050.100.161.01
泰国0.170.140.000.220.000.060.59
粳稻中国0.230.180.050.410.050.080.151.14
美国0.350.530.390.180.100.000.492.04
资料来源及说明:中国成本来自《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其它国家均来自相应国家的农业部和农业研究单位。中国生产成本为1997和1998年的平均数,土地费仅为承包费;美国为1997和1998年的平均数,土地包括保险费;加拿大为1998年阿尔伯塔省春小麦成本数据;法国为1997年成本数据,无税收;加拿大油菜为1998年阿尔伯塔省Argentine和Transgen两个油菜品种的平均数;阿根廷为1995年成本数据。中国籼稻和粳稻为1998年成本数据,泰国为1998年雨季籼稻成本数据。人民币与外汇换算均按官方汇率计算,下同。
(4)活劳动费用:我国是一个劳动力数量富裕的国家,劳动力使用的机会成本要比其它发达国家低。然而与人们观念不同的是,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活劳动费用却占相当大的比例。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棉花和稻谷外,我国每公斤产品活劳动费用都是其它发达国家的6倍以上。其中,我国每公斤油菜籽生产成本中活劳动费用为1.52元/公斤,是加拿大(仅为0.06元/公斤)的19倍!可以说我国许多农作物生产成本高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活劳动费用太高而导致的。这意味着,如果农业生产规模不扩大,机械化水平不提高,劳动力投入难以减少,那么,单位产品的劳动力费用将会不断上升,这是另一个难以逆转的增长趋势。同时,由于劳动工资总是随经济的发展而上升,这种局面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一般来说,我国活劳动投入的优势,只有在机械难以替代人工的农产品生产中才能发挥出来,如棉花、畜产品、蔬菜和水果的生产等。这一点在后面的分析中将得到进一步证实。
(5)税收和成本外支出:成本外支出是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有的概念,而且从1994年开始征收农林特产税。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每公斤农产品生产成本中的税收与其它国家相当,但如果加上成本外支出,就远大于其它国家。我国的农作物产品生产不但实际负担较重,而且各农作物产品间差异较大,其中棉花的成本外支出最高为每亩67元,其次为稻谷的成本支出每亩为29元,这两种作物的成本外支出约占总成本的8%左右。对我国农产品的农业税(包括农林特产税)和成本外支出分析,有如下几个基本结论:
第一、农作物税负不高,对生产成本影响不大。农业税是按照税法来征收的。根据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18%,但农业各税仅占国家总税收的4.3%.另外从农产品成本调查资料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中的农业税的比例均在5%以下。
第二、成本外支出大是成本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成本外支出包括村提留费、乡统筹费、两工支出和其它成本外支出,这是我国特有而其它国家没有的成本支出。所以降低成本外支出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价格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第三、降低农林特产税率,将增加出口创汇能力。我国从1994年起开始征收农业特产税,税率从8—31%不等。在这些农林特产中有些产品(如园艺产品)是具有出口竞争能力的,因此这些产品农林特产税率的偏高,将降低它们的出口竞争能力。
第四,取消成本外支出,将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比较我国农产品的进口到岸价和扣除成本外支出后的国内市场批发价格,不难发现,在扣除成本外支出后,国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籽的批发价,虽然高于进口到岸价,但已非常接近,除大豆外,其它产品的价格只有8-11%的差距。
(二)农作物生产成本结构
根据表1可以得到农作物产品成本结构信息。从成本结构看,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结构与其它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对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结构分析,可得到如下几个主要结论:
第一,活劳动成本比例较大
我国农作物中的活劳动成本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依次为:棉花(21%)、小麦(35%)、稻谷(36-38%)、玉米和大豆(46%)以及油菜(54%),而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这6种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活劳动成本比例仅为9%左右。尽管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业机械成本比例较大(比我国高出1—2倍),但是劳动力和机械成本两者相加的结果,我国这6种农产品生产成本仍比美国和加拿大高20%以上。同时不难看出,我国活劳动投入成本有增长的趋势(主要是劳动工资的增长快于劳动力数量的减少),要减少我国活劳动投入比例有相当大的困难,而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作物生产活劳动投入却呈下降的趋势。这样一来,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中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就会变成活劳动费用比例太高的劣势。这一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很难改变的(因为土地经营规模限制了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活劳动投入和机械化投入替代过程中,劳动力多的优势实际上已经变成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作物生产成本高的基本原因之一。
第二,成本外支出比例较大
税收不是影响我国农作物产品成本主要原因,只占总成本的5%以下,与其它国家差异不大。但相比之下,成本外支出对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较大,在大部分农作物产品成本外支出占总成本的比例高达10%左右。这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截然不同,因为大多数农产品出口国,尤其是发达国农的农产品出口国,它们不但没有成本外支出,而且还有农业产品生产补贴(如法国)。
第三,机械费用和土地费用比例低于其它国家
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机械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不同作物虽有差异,但大致在10-20%之间。机械费用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除了小麦外,其它作物却明显低于对比国家。土地费用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较低,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土地利用的机会成本列入成本的核算内容。
二、主要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
(一)生猪生产成本分析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行业,其中养猪业是畜牧业的最大行业。猪肉产量占我国肉类总产量近70%,1998年我国猪肉生产量占世界总量的35%,美国、荷兰和加拿大是主要的猪肉出口国,因此我们对这几个国家的生猪生产成本做一比较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1998年我国生猪饲养不管是农户散养还是专业户饲养,每公斤猪肉生产成本均低于美国。我国生猪饲养每公斤生产成本在1998年为8—9元,而美国同期则为11元,我国生猪实际饲养成本比美国要低23%左右,我国大中城市生猪饲养生产成本就更低了,只有美国生猪饲养成本的64%.同荷兰相比,我国的生猪饲养成本也有一定的优势。
表21998年主要畜产品单位生产成本水平的国际比较
畜产品国家每公斤产品产出的投入成本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增重1公斤生产成本
活劳动仔畜机械税收精料粗料其它
生猪中国:
平均0.992.330.450.044.490.450.368.987.3
农户1.622.050.340.053.420.770.268.557.1
专业户0.682.200.340.004.480.250.518.457.0
大中城市:
平均0.711.990.210.013.400.350.437.097.1
专业户0.521.950.130.013.380.200.336.506.4
美国1.430.552.640.224.070.111.9811.0011.0
荷兰1.320.701.140.004.210.091.328.77
肉鸡中国:
全国平均0.281.120.210.004.530.010.776.97-
专业户0.271.130.130.004.510.010.536.63-
大中城市:0.00
平均0.211.060.140.004.960.000.717.08-
专业户0.211.040.140.005.010.000.496.96-
美国-2.57-5.84-荷兰0.421.350.780.003.960.000.577.08-
鸡蛋中国:
平均0.180.880.180.004.240.010.415.89-
专业户0.220.710.110.004.070.010.275.43-
美国-3.17-5.20-
荷兰0.751.230.890.003.500.000.486.86-
数据来源:中国来自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美国来自美国农业部数据库,荷兰数据来自ArjanWisman,Agri-monitor,AgriculturalEconomicsResearchInstitute,Number1,February,2000.生猪增重成本=[总成本-仔猪成本+仔猪购进重×(仔猪购进价-育肥猪出售价)]/(育肥猪出栏重-仔猪重)。大中城市为中国的大中城市。
根据表2可以计算出各国生猪饲养的成本结构。可以看出在成本结构上各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我国仔猪成本占较大比例(25%以上),美国仔猪成本仅占5%.为此我们进一步调整了成本范围,计算每公斤增重成本。从每公斤增重成本看,我国生猪饲养每公斤增重成本更加明显地低于美国和荷兰,分别低34%和18%.我国的生猪饲养成本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
与农作物成本比较的结论迥然不同,我国生猪生产成本低的很重要原因,是因为美国和荷兰等国家生猪生产的活劳动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较高。除了农户饲养外(农户的劳动力成本是被高估的),劳动力成本在我国仅占8-10%,而美国和荷兰则达13-15%.
从饲养方式上看,我国大中城市生猪饲养成本更低,成本优势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农户散养的活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20%,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一倍。其主要的原因是,我们采用的活劳动计价方式在农户散养和专业户饲养之间没有区别。这同实际情况有出入,因为农户散养投入的劳动多为家务劳动余下的劳动时间,其劳动机会成本几乎等于零。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农户散养成本还要进一步降低10%左右。
那么,为什么如此具有优势的生猪饲养行业,我国的猪肉出口却赶不上加拿大、欧盟和美国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被许多国家认定为疫区。大力发展畜牧业来改变生产结构,如果没有解决好动物卫生检疫和疾病防治监测等问题,增加的畜产品若不能促进出口增加,那么,畜产品生产的扩大可能导致农民收入减少。
(二)禽、蛋生产成本分析
禽肉和禽蛋生产在我国畜产品生产中占据第二位,因此,禽肉和禽蛋生产成本的高低对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禽、蛋生产成本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几个基本判断:
第一,在成本水平上,我国禽产品生产成本与美国和荷兰没有大的差异,高于美国但低于荷兰。第二,在成本结构上,最重要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饲料消耗占成本的比例上,从表2可以算出,我国禽产品生产精饲料成本比例较大,大约在65-70%左右,而美国仅为44%、荷兰是56%.第三,我国禽肉和禽蛋生产的饲料转化率较低,如荷兰1999年禽蛋生产饲料的转化率为2左右,而我国在2.5-3之间。
(三)主要结论
我国畜产品生产成本的总体水平较低,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其基本原因是:第一,我国畜产品生产成本中活劳动成本比例较低;第二,劳动力和机械替代相对困难(相对农作物而言)使我国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第三,如果提高饲料转化系数,降低饲料成本,畜产品生产成本会更低一些;第四,相对于农作物生产,畜产品生产的成本外支出比例较少;第五,我国粮食生产成本较高,对我国畜产品生产成本有较大的影响,亦即我国粮食生产成本的降低,可望我国畜产品生产成本的继续下降;第六,畜产品是非耕地占用型产品,相对来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我国畜产品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因。
三、水果和蔬菜价格及成本的国际比较
由于难以获得较完整的国外水果和蔬菜生产成本资料,因此对水果和蔬菜采用了两种比较分析方法。一是对主要水果和蔬菜国内外价格进行比较;二是从以上产品中选出一种(柑桔)对其生产成本进行详细的分析。
园艺作物是除水稻和畜产品之外的我国另一重要的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其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园艺作物产品的国内价格一般要比国际市场价格低20%到70%(表3)。对水果来讲,除香蕉之外(其价格要比国际市场高20-30%),国内市场批发价格比出口离岸价格低的程度依次为梨(30-50%),桔柑(30%左右)和苹果(表3)。
我国大部分蔬菜价格也大大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大蒜、洋葱、鲜姜都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农产品,国内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价格低50-100%.萝卜、土豆和蕃茄的价格也远低于其出口离岸价。在1995-1998年间,除个别年份外,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大约在20%到70%之间(表3)。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园艺作物产品价格较低的原因,下面我们以柑桔为例,对形成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生产成本)进行分析。表4列出了我国和美国柑桔生产成本水平及相应成本项目。抛开产品的质量问题,我国的柑桔生产成本要低于美国,大约是美国的生产成本的30%.
我国柑桔生产具有优势,其基本原因有:第一,美国活劳动费用比例不比我国的少。第二,尽管美国柑桔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但活劳动费用相对也较多。第三,我国柑桔生产的成本外支出比例相对较少。但究其根本原因是,园艺作物是劳动相对密集型的农作物,机械化难以大幅度替代劳动力的投入。
表3水果和蔬菜国内市场批发价格与出口离岸价及价格的名义保护率
年份国内水果批发价
国内蔬菜批发价
苹果桔柑梨香蕉
土豆萝卜蕃茄
国内批发价(元/吨)
1995467121102570337011008802030
199830872190184032709806301490
出口离岸价(元/吨)
1995347235294206-162026182543
19983138236925742778114822361873
名义保护率(%)
199535-40-39
-32-66-20
1998-2-8-2918-15-72-20
资源来源: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1998和1999;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近年来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海关进出口数据等。名义保护率=[(国内批发价-出口离岸价)/出口离岸价]×100.
表4柑桔生产成本(元/公斤)的国际比较
年份国家每公斤产品产出投入的生产成本单位产品
生产成本化肥农药机械土地活劳动税收成本外其它
1997中国0.190.020.000.290.030.010.080.62
美国0.041.060.000.520.140.000.171.93
1998中国0.270.030.340.050.030.080.84
美国0.051.170.000.790.170.000.212.38
资料来源:美国来自1999SanJoaquinValleyOrangeCostandReturnStudy,UCCooperativeExtension.美国1997年成本为加州南海岸成本数据;美国1998年成本为加州圣地亚哥成本数据。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柑桔质量远远低于美国。美国柑桔是有机产品,农药使用量几乎等于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机水果的需求越来越多。农产品质量问题不仅是国际竞争力高低的基本衡量指标,而且是能否达到出口质量标准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是增强水果和蔬菜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四、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国际比较分析的主要结果可归纳为:劳动力和机械替代较容易的农产品生产,我国不具有生产竞争优势;劳动力和机械人机替代较困难的农产品生产,即我们常说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我国具有生产竞争优势;耕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我国不具有竞争优势。具体来说,粮食、油菜、糖料和一些地区的棉花等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于对照国家,没有什么比较优势;畜产品、水果和蔬菜生产成本低于对照国家,比较优势较明显。总的来讲,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的最主要两个原因是:第一,生产规模少,单位产品生产的劳动力费用较高;第二,农产品生产的成本外支出高。
减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是入世后我们将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结合本文研究结果,提出如下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四条政策建议。
(一)增加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提高单产,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我国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普遍高于世界上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因为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所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首先要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在生产成本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单产,可有效地减少单位产品生产投入的成本,最终达到降低农产品价格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减少单位产品活劳动费用
中国种植业规模小、劳动力投入较多,是大部分农作物生产成本高的根本原因。我国目前农户平均耕地经营规模仅有0.4公顷,而美国和加拿大的耕地经营规模从几百到几千公顷。这意味着在单位产品物化成本相同情况下,中国的活劳动成本(占总成本40-60%)远远高于其它国家(占总成本10%左右)。因此,推动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使土地逐渐向种田能手和大户转包,是扩大土地经营规模、降低单位产品活劳动费用的有效途径。
(三)取消或降低成本外支出、降低农林特产税率
尽管我国农产品生产名义税负不足5%,但有些农林特产税和主要农作物生产的成本外支出是一项较重的实际负担。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成本外支出约占生产成本的10%左右,而有些农林特产的税负占生产成本的比例高达40%以上。这一点与国外形成鲜明的对照,因为其它国家没有“成本外支出”,而且有政府补贴。因此,取消成本外支出、降低农林特产税率,是增加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
(四)适当进口饲料粮,降低饲料成本
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均高于美国和加拿大,只有劳动相对密集型的农产品如畜产品、水果和蔬菜等的生产成本较低。而且从我国畜产品生产成本结构看,饲料消耗占较大比例,远远高于美国和荷兰。因此,进一步降低畜产品生产成本、增强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首先要降低饲料成本。我国粮食生产成本较高,因此饲料价格也较高。为此,适当进口便宜的饲料粮,降低饲料成本,对进一步降低畜产品生产成本,增强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促进畜产品出口有利。
主要参考文献
1.Moya,P.F.,D.DaweandD.Pabale,2000,ReversingTrendsofDecliningProductivityProjectDatabase,SocialSciencesDivision,IRRI.
2.Wisman,Agri-Monitor,AgriculturalEconomicsResearchInstitute,No.1,Feb.2000.
3.UCCooperativeExtension,SanJoaquinValleyOrangeCostandReturnStudy,1999.
4.国家物价局等,《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97-2000年。
5.农民日报社,《减轻农民负担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