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防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灾害防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灾害防范

自然灾害防范范文1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决策部署及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科学防范和处置各种自然灾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据《XX市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工作方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切实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防范化解重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风险。

县气象局要针对低温雨雪冰冻可能影响的重点地区,加密与省、市气象局之间会商频次,密切跟踪监测天气变化,强化会商协同和上下联动;充分发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等各类预警信息平台重要作用,第一时间提供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预警信息;主动加强与交通运输、电力、通信、农业农村、民政等单位的会商和沟通,及时提供灾害性天气可能影响的区域、行业和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等信息。

(二)防范化解重大森林火灾风险。

加强责任落实,以政府名义公布划定的森林防火期和防火区,适时森林防火禁火令,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修订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开展专项督查、常态督查和明察暗访;加强火源管控,加大巡山护林力度,在全县开展森林火灾隐患彻底排查整改,严格管控森林火灾多发地段、敏感时段和高危人群,适时适地开展计划烧除,切实消除隐患;加强预防宣传,及时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和高火险天气警报信息,做好监测预警和火险趋势预测;加强能力建设,做好森林防火项目申报、管理和验收等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充实基层专(兼)职和群众森林火灾扑救力量。

(三)防范化解重大洪涝灾害风险。

防范化解江河超标洪水风险。汛前明确各级江河防洪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逐一落实江河防洪工程行政、巡查、抢护责任人;抓紧组织力量对水毁堤防、险工险段进行修复加固,恢复防汛保障能力;依法开展河道清障,全面清除各类行洪障碍,确保江河行洪安全;加强汛期工程巡查,做到险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做好沿江水库、水电站调度权限、调度运用计划和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等工作,充分发挥工程调峰蓄洪作用。防范化解汛期水库水电站安全风险。进一步落实水库水电站安全度汛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项目法人责任制,做到不漏一库、不漏一坝、不漏一人;进一步明确水库水电站调度权限,及时编制审批调度运用计划和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完善水库水电站雨情水情监测预警设施和手段,严格执行汛期控制运行计划,严禁超汛限蓄水,对有安全隐患的水库坚决实行低水位或空库度汛;督促水库水电站管理单位进一步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加强巡查值守。防范化解山洪灾害风险,进一步建立健全山洪灾害基层防御组织体系,汛前开展各类山洪灾害隐患点的排查,用好管好已建县级监测预警系统,注重汛期动态管理,持续开展重点区域排查和县、乡、村预案修订完善及基层临灾避险演练,抓紧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防范化解城镇洪涝风险。严格落实城镇防洪排涝行政首长负责制,继续健全城镇防洪组织指挥和防汛应急体系;汛前抓紧对城镇防洪排涝设施进行全面检查,认真制定和完善城市防洪排涝预案,建立城市低洼区、滑坡危险区下穿隧道等部位的防汛预警机制;落实防汛排涝供电、治安、交通等保障措施,建立城镇防汛排涝应急抢险队伍,加强重点积水区、重要区域的防汛物资储备;广泛开展城镇防洪防涝知识宣传,确保洪水期城市居民人身安全,努力减少城镇洪灾损失。

(四)防范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

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有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充分发挥监测预报网络体系的功能。有条件的地方,要对城镇、乡村、学校、医院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人口密集区和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高山峡谷地带,有针对性地加密部署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现险情、发出预警。对重点区域内影响大、规模大、危害大的地质灾害隐患,采用监测设备采集数据、通过视频传输、无线传输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手段进行专业监测。做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选址的安全性和适宜性评估工作。多渠道争取和统筹使用资金,适当提高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补助标准。对实施搬迁避让难度大、威胁人数众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快工程治理,充分发挥地勘专业队伍的技术支撑作用和专家的技术指导作用,保证工程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五)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

强化各类地震监测台网运行维护管理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强化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地震监测力量部署,保障监测台网正常运行,提高监测质量和效能,密切跟踪震情形势的变化发展,加强震情会商研判。摸清重点危险区道路、铁路等交通状况,逐步加强对危险路段、桥梁整治改造。进一步优化电源布局、电网结构,推广使用电力防灾新技术。对重要电力设施进行检查,不符合要求的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进一步加强对建筑、基础设施、水库大坝及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监管,抗震设防要严格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标准。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XX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政府主导机制,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做好防御工作。

(二)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加强各类自然灾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提高救助能力。

(三)加强物资装备储备。

制定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建立健全物资采购和储备制度,根据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要求储备相应物资。建立健全救灾物资调拨和运输制度。

自然灾害防范范文2

关键词:垦区农业 农业风险 风险管理 防范体系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垦区农业有了巨大发展。随着我国垦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垦区农业经营风险的种类与表现形式将日益复杂,我们必须对垦区农业风险作一个系统的研究,并打造出系统的风险防范体系。

一、农业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关于农业风险已有相当多的文献资料,其中有很多是研究农民的风险认知和其与生俱来的“风险厌恶”的。涉及农业风险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绿色革命”技术、降雨量的变动、农村信贷、农业补助金、多样化种植、灌溉、农作物保险、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农村贫困、干旱的影响和风险管理。农业风险作为风险的一种类型,是指在农业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灾害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农业风险除具备风险的一般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特点。1、自然性。农业生产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2、突发性。自然状态的变异性往往造成人们始料不及的结果,市场的千变万化常常令人难以捉摸,而生产经营者对信息掌握的不充分,更助长了风险发生的突发性与随机性。3、不对称性。在通常情况下,高风险是与高收益相对称的。然而,农业并非如此。作为弱质产业,农业风险带来的后果往往是难以弥补的,市场本身并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偿机制。4、不确定性。农业受自然力的控制,自然界又是变化多端的,远远超出了目前人类社会的预测和控制能力。中国的农业经历了多灾多难的历史。中国的农业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依然是高风险产业。就中国的国情而言,所谓农业风险,就是指在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因资源条件、自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农业内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中国农业竞争力带来的危害。农业风险的来源有许多,主要来自地理环境、气候和生物系统本身的内在不确定性。在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一直都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农业风险的来源、风险与技术采用、风险管理等问题值得在政策设计、项目规划时认真考虑。

二、垦区农业面临的风险

当前,垦区农业风险主要来源于如下三个方面:

(一)资源风险

此处的“资源”,特指农业自然资源,它是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前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主要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微生物等。资源风险是指农业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索取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给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带来的危害。农业是一个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各种资源的存在和有效供给是农业安全的前提。垦区农业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且资源风险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危险。垦区农业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受水土流失、荒漠化的侵蚀,质量严重退化。垦区农业土地的贫瘠化问题不可小看。耕地风险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的安全问题。垦区农业水资源短缺。近年来,垦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垦区农业生态恶化。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消耗大量非再生资源又产生大量废弃物、农药残毒等生态环境问题,造成农业生态的日益恶化,威胁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国生态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盐渍化耕地。

(二)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害。由于自然因素的不可控性、不可抗拒性、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及其变化的频繁性,可能造成农业生产在地区、季节、年度之间的巨大反差,给农业造成不可估量的风险。垦区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产业,外部自然环境条件的好坏及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可预测性,直接影响到垦区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由于垦区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各种自然灾害经常给垦区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为抗御自然灾害,长期以来垦区农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建设了一批防御自然灾害的工程,为粮食等农作物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垦区农业目前还属于“靠天吃饭”的产业。每年都有大量的农田受到旱灾、涝灾、洪灾、风灾、雹灾、火灾、病虫害、鼠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另外还有大量农作物种植面积和草原,遭受了病虫害、鼠害等灾害的影响。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价格波动和价值实现的困难。近年来,垦区农业市场风险增加,已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已经制约了垦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突出问题。市场风险的存在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需求弹性小;二是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三是农业生产及农产品供给的季节性强;四是遭遇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当前垦区农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集中在一起就是农产品竞争力低。农产品竞争力是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并能够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这可以从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农产品价格、市场营销和满足消费需求程度等多方面表现出来,并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组织程度等。垦区农业落后的农业装备水平和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造成了大部分粮食的生产成本节节攀高,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垦区农业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议

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仍然属于高风险产业和脆弱行业,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亟待加强。建立和完善垦区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对于防范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风险,保证垦区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一)合理利用保护垦区农业资源和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

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是实施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垦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合理利用保护垦区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建立具有保护环境和较高经济生产功能的垦区农业体系。防范垦区农业风险,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要坚持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节约并举的方针,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垦区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按照地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进行垦区农业林牧资源的合理配置,发展方向各有侧重。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两个中心,从资源状况和经济目标出发,在较大范围内,结合垦区农业的气候、水利、农田、山地等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着力搞好垦区农业区域性开发规划,建立各具特

色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同时结合经济林、草山、草坡建设进行。在不断提高垦区农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根据垦区农业生产地域特点和垦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垦区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提高降低各类灾害对资源环境破坏的能力。

(二)建立综合性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防范垦区农业风险,就要建立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综合性灾害风险管理是指人们对可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综合手段,通过整合后的组织和社会协作,对灾害进行全过程管理,提升政府和社会的灾害管理与防灾减灾能力,以有效地预防、回应、减轻各种自然灾害,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和循环,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灾害管理模式。在灾害管理过程中实施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包括建立能动环境、确认主要的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确认风险管理的能力和资源、制定有效方法以降低风险、设计和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也是有效防范垦区农业风险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为了降低和分散农业自然风险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经济补偿制度。规避农业自然灾害风险需要国家、社会、集体和农户家庭的合力作用,并通过一系列机制和体制来保障,由此可以实现农业风险转移的社会化,以保障农民利益的最大化,也为受灾地区农村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提供制度保证。我国农业救灾应从单一的依靠政府财政救助的“一线式”模式向“网状式”保障模式转变。一是建立以政府补贴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二是建立农业自然灾害合作保险制度;三是建立政府和社会共同联办的农作物保险集团。

自然灾害防范范文3

1、非煤矿山企业和尾矿库企业应当主动与气象、水利、防汛等部门联系,建立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机制,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掌握危及矿山和尾矿库安全生产的暴雨洪水灾害信息,密切关注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信息,掌握汛情水情,及时主动采取措施。并加强与周边相邻单位和当地政府的信息沟通,当矿山或尾矿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当及时向当地政府、居民和相关单位进行预警。

2、非煤矿山企业和尾矿库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防范汛期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成立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汛期防灾领导小组。编制汛期防灾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和责任,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和检查相关工作落实。加强汛期调度和值班工作。做到领导到位、隐患治理方案到位、信息接收与值班工作到位。

3、建立汛期巡视制度。非煤矿山企业和尾矿库企业在汛期应当安排专人负责对矿井、尾矿库、露天矿边坡、矿区道路、通讯、电力等建筑物、构筑物及周边废弃老窑、地面塌陷坑、裂隙和可能影响矿山安全的水库、湖泊、河流、涵闸、堤防工程等重点部位进行巡视检查,特别是接到暴雨灾害预警信息和警报后,要实施24小时不间断巡视。矿区降大到暴雨时和降雨后,应当派专业人员及时观测水量变化情况。

4、建立紧急情况下人员撤离制度。非煤矿企业和尾矿库应当建立暴雨洪水可能引发淹矿、滑坡、尾矿库垮坝等事故灾害紧急情况下及时撤离人员的制度和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启动的标准、范围、撤人的指挥部门和人员及撤人的程序等,发现灾害严重可能引发事故时,应当立即撤人,在确认隐患已彻底消除后方可恢复生产;凡没有落实防范暴雨洪水等引发事故灾难的治理计划和防范措施,存在重大隐患的,汛期应当采取停工撤人的措施,不得进行作业。

5、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检查制度。非煤矿山企业和尾矿库企业在汛期前应当全面检查防范暴雨洪水引发事故灾难措施的落实情况,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落实责任,限定在汛期前完成整改。

二、加强汛期防灾基础工作

6、非煤地下矿山、凹陷露天矿山及尾矿库企业应当查清矿区及附近地面水系的汇水和渗漏情况、疏水能力和有关水利工程情况。查明当地水库、水坝、江河大堤、河道、河道中树木和障碍物情况。掌握当地历年极端天气降雨量和最高洪水位资料,存在隐患的要采取积极的防范和整改措施。

7、非煤矿山企业和尾矿库企业在汛期来临前,应当组织力量对防排水设施、蓄水设施检修、清挖、泄流,保证在汛期有可靠的蓄水能力和水路畅通。位于地表河流、洪水部位、水库等附近的矿井,矿坑、尾矿库、工业场地等应当修筑堤坝、开挖沟渠等截流分洪设施,有效防止地表洪水倒灌。

8、非煤矿山企业和尾矿库企业应当定期对供电、防排水、防雷电设备设施进行维护检修,在汛期前应当进行防排水试验,保证汛期各种防汛设施可靠运转、发挥作用。

9、非煤地下矿山应当按设计规定留设各类防水矿(岩)柱,相邻矿井的分界处应当留设防水矿柱。已经破坏的防隔水矿柱应当注浆加固并建立隔水闸墙等设施,保障隔水安全。

10、非煤地下矿山企业应当准确、及时地将矿井的采、掘工程绘制到采掘工程平面图等图纸上,定期收集相邻矿山和关闭废弃的老窑情况,并在井上、下工程对照图上标出其井口位置、矿区开采范围、开采年限和地面积水情况,准确掌握矿井受水患威胁情况。

11、非煤地下矿山对地面采空区裂缝应当及时充填加固;对采矿后形成的塌陷坑及时进行彻底治理;关闭废弃的矿井井筒应当充实填死。

12、非煤地下矿山企业应当安装和完善井下通讯、通风系统。保障通讯系统畅通、通风系统可靠,提高矿井防、抗灾能力。

13、企业应依法做好停用尾矿库的闭库工作,并落实人员和措施,做好日常管理和汛期安全渡汛工作。

三、认真开展汛期防灾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4、非煤矿山企业和尾矿库企业应当认真组织开展汛期防灾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隐患排查的重点是位于地表河流、湖泊、水库、山洪附近的矿山、尾矿库的防洪设施和防范措施是否到位;有可能与矿区联通的采矿塌陷坑是否填平压实;井口标高低于历年最高洪水位的矿井是否采取提高井口标高的措施;违法违规开采安全防水隔离保护矿柱的矿井是否采取了加固和阻隔工程措施;关闭废弃矿井是否充满填实;防排水系统是否完善;存在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洪灾及可能导致溃坝、溃堤、淤积河道等自然灾害威胁的,是否落实了防范治理措施;尾矿库坝体是否稳固;露天矿边坡是否稳定;预防暴雨洪水预警机制和制度是否建立等。

15、对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应当分类定级,制定专门治理计划,落实责任、方案、资金、人员、物资、期限和预案,并在当地汛期来临之前完成整改并组织验收,确保整治到位。

四、建立健全汛期防灾应急救援体系

16、非煤矿山企业和尾矿库企业应当将防范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灾害预防处理计划》。落实防范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所需的物资、设备和资金。建立抢险救灾队伍,或与专业抢险救灾队伍签订协议,每年汛期前应当进行救灾演练。加强对职工防范暴雨洪水自然灾害知识教育培训,提高职工互救、自救能力。尾矿库垮坝等涉及企业外部人员财产安全的应急救援预案,要与当地政府应急救援预案对接。

17、非煤矿企业和尾矿库企业发生因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引发险情后,应当按规定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积极开展救援工作。

18、各非煤矿企业和尾矿库企业应当按规定储备必备的抢险物资和装备,确保抢险救灾时能够及时到位,发挥作用。

五、加强汛期防灾监督管理工作

19、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与当地气象、水利、防汛等相关部门建立暴雨洪水预报预警协调联动机制和通报制度,并及时将预警信息和可能引发洪水的情况通知到有关矿山和尾矿库企业。

20、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对辖区内汛期可能导致引发事故灾难的矿山和尾矿库的重大隐患建立档案,督促企业和协调有关部门治理,落实除险加固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21、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矿山和尾矿库汛期防灾的监管检查工作。督促矿山企业成立汛期防灾组织,落实所需物资和救援人员,跟踪落实隐患排查和整治情况。对企业上报的重大隐患,应当协调相关部门限期完成整治工作;对未落实汛期防灾措施、存在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引发事故隐患的矿山,要责令其停产整改,限期整改仍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提请当地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22、对未开展汛期防灾隐患排查治理的矿山和尾矿库企业,要依法查处,存在重大隐患的要暂扣相关证照,责令其停产整改;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力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3、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将汛期预防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引发矿山事故灾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研究部署汛期防灾工作,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24、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接到矿山和尾矿库发生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引发险情报告后,应当按规定报告当地政府、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主要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协调各部门和企业全力抢险救灾,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自然灾害防范范文4

Abstract: Because our country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auses the natural disaster frequency to send every year. The dependenc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trength deals with the crisis not to be able merely to satisfy the disaster situation the need, the public function display appears especially important. But in the public will participate in the natural disaster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also exposing some questions, this article will launch some discussions to these question's solution.

关键词:公众参与 问题 参与能力 参与意识

key word: The public participates in the question participation ability sense of participation

作者简介:张金平,男,1983年6月1日,中国矿业大学08级行政管理研究生

一、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在我国,当自然灾害危机发生之时,人们普遍把关注目光投向到政府的举措,认为这些危机事件的处置是政府的“天职”。实际上,仅依赖“政府单中心治理机制”是不能满足自然灾害危机管理需要的。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这里对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做一概述。

(一)直接实现自我救助 我们无法改变自然灾害,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让建筑物防八级以上地震,自救是我们在生命垂危的关键时刻为自己赢得一线生机的唯一方式。自救是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公众实现参与的最直接也是最迫切的参与方式。

(二)充分弥补政府行为的不到位 政府在自然灾害危机发生时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应对危机的决策部署,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必然会导致有些应急措施不及时到位而造成损失。从这个角度看,单靠政府的力量不可能使自然灾害危机管理面面俱到,必须纳入公众参与的力量以弥补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不足。

(三)提高危机的预警和防范能力 公众不单是自然灾害影响的直接承受者,还是其发生过程的第一目击者。公众在自然灾害的防范过程中扮演着“信号塔”和“观测员”的角色。

二、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的问题及分析――结合甘肃舟曲“8.7”特大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

公众参与到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表现出了很多问题和不足,结合案例总结分析如下:

(一)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公众防灾减灾知识的欠缺 公众的参与只有在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知识的指导下才能对自己的救灾行为做出选择,才能在大灾大难面前树立起充分的自信来。据调查了解,在甘肃舟曲的8.7特大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发生之前,整个舟曲县城下着毛毛细雨,但与以往显著不同的是位于县城东北的罗家峪和三眼峪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概半个小时以后泥石流从罗家峪和三眼峪呼啸而出,直扑县城。七八米高的泥石流将县城以东的大部分居民区瞬间夷为平地。在这个过程中,当地的居民发觉了这种特殊天气状况,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泥石流汹涌而来的时候,很多在高楼层居住的居民误将泥石流认为是地震,就在他们紧急逃生的途中被泥石流掩埋。而居家未出者反而死里逃生。因此,尽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目前的科学手段无法准确的预测,但是根据长期观察研究发现,通常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会出现前兆,比如天气状况的异常,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电磁异常等等。这些能被人们直接感官到的异常现象,完全可以转化成危机预警的信号,会给每一个公众采取必要的避难措施赢得的时间。

(二)公众参与力量不能充分发挥 在危机应对的时候公众参与作用往往没有发挥我们事先预想的效果。在这次灾害中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在整个救灾过程中,主要依靠军队和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国家公职人员,可是面对这样一个特大的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位灾民。另一方面,对于公众的参与而言,参与者的救灾能力层次不齐,参与人员结构混杂,有大人,小孩,青年学生。总体来看,这批参与救灾的人员其绝大多数都不具备足够的专业救援技能。他们的参与往往会表现出力量分散,各自为战,更多时候是力量闲置。因此,公众参与力量的这种表面冗余现象与灾害所需实际参救人员短缺之间形成了矛盾。所以这一矛盾的解决显得就尤为重要。

(三)自然灾害危机中公众的防灾、减灾和救灾的参与意识不足 公众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然灾害危机的防灾减灾中来。这无论从国家实现有序化灾害预防管理,还是从公众个人的安全考虑出发,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公众参与更多的是从培养自我防范意识做起。甘肃舟曲“8.7”特大山洪泥石流的源头在于舟曲县城东北向的两条大的泥石流沟,即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舟曲县城就坐落在两条泥石流沟的冲积扇上,然而这两条沟泥石流活动频繁,发生频率高 ,危害大,一直以来被当地的群众所忽视。以三眼峪沟为例,据有关研究统计,自道光三年(1823年)以来至2000年得173年间,三眼峪沟泥石流曾11次给舟曲县城造成危害,除“8.7”特大山洪泥石流外,1911年以来发生了4次泥石流,这给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然而这些灾害的发生都没有引起当地政府部门和群众的重视,随着人口的增加,在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内都有居民居住。原本预留的排洪沟也被当地的居民房屋占用殆尽。这也成为本次泥石流损毁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公众参与的最直接途径就是增强自我意识,从自我防范做起。

三、目前自然灾害中公众参与问题的对策

(一)通过政府的宣传教育来增强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意识 就目前对我国公众而言普遍缺乏防灾减灾意识。据统计,我国地震发生率排全球第五,但是在地震中死亡的人数排全球第一。专家认为原因有三点:其一,世界陆地地震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陆地地震远远比海洋地震的危害大;其二,由于经济原因,中国的建筑质量普遍不高,明显不如发达国家;其三,灾害意识太差,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公众的自救意识差,依赖心理强;对于前两个客观因素,暂不能快速解决,但对于第三个原因,纯属于主观方面的,我们应该能够想办法克服;公众的参与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这需要政府和个人长期持续开展防灾、减灾和救灾方面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其方式可借助政府机构、学校、媒体等平台,并且将防灾、减灾和救灾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二)通过公众参与力量的合理组织,实现救援力量的充分发挥。 对于参与能力不足、人员结构层次不齐的参与群体。首先,我们可以依照每个人的专业特长等属性进行合理的分工。因为关系到救灾事件的紧迫性,所以分工程序的进行应该由参与救灾团队的组织者提前完成。以便随时调度的需要。比如在“8.7”泥石流自然灾害中,对于那些不完全具备参与能力的公众,可以采取由专业救灾人员亲自带领,深入一线开展施救的方式,专业救灾人员在这里扮演着“领军人”和“管理者”的角色。这样既化解了公众参与力量的表面冗余现象与灾害所需实际参救人员短缺之间形成的矛盾,同时也是参与人员对救灾专业知识的现场普及和实践。

(三) 政府部门合理统筹调度,实现公众参与的有序实施。 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对公众参与能够实现合理有序的组织,那么会使整个救灾过程起到雪中送炭,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会阻碍整个救灾进程。所以我认为,对于上述公众参与无序化等问题的解决,更多的应该由政府部门与第三组织协调统筹完成,最终使公众参与能有序开展。比如,对于人力、物力、财力根据实际需要依计划分批次实现部署。这样既能保证公众高涨的参与欲望得到满足,又能实现救灾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这有利于政府与公众间的信任、互惠和合作这一社会资本的扩大。

结论:面对我国自然灾害不断频发的现状,我国政府部门虽然在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从总体来看,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公众普遍参与自然灾害危机管理更显示了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只有政府部门和公众实现对救灾意识的不断加强和提高,对救灾知识的陆续普及和完善,对救灾力量的合理协调和组织,才能最终实现我国自然灾害危机事件的更有效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方海燕, 蔡国强, 等. 甘肃舟曲“8.7”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

自然灾害防范范文5

为有效防治我社区自然灾害,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上级自然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社区基本情况

xx社区位于xx街道办事入东 2公里,辖区有企事业单位8个,4个家属院落,2个物业小区及1个城中村,另有学校1所,辖区共有常驻居民2187户,4000余人。

二、工作机构和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指挥、组织、协调、监管。

组 长:xx(社区主任)

副组长:xx(社区党支部书记)

成 员:xx(副主任) xx(委员) xx(委员) xx(委员)xx

下设办公室,负责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职责分工:

(1)组长:分管组织、指挥、协调本辖区自然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自然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自然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并负责向社区居民公布本预案。

(2)副组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自然灾害临灾抢险、排险。

(3)成员负责本辖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负责地质灾害监测资料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

(4)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辖区居民小组范围自然灾害点监测和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自然灾害灾情。

(5)应急工作组其他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项工作。

2、社区巡查小组:社区两委会、社区居民小组、社区志愿者组成社区巡查小组。

二、防灾抢险

1、自然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

2、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遇强降雨和上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自然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自然灾害点具体情况,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治理措施。

3、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8月1日—10月15日每15天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自然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增加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灾害体处快速异变状态的,应每1-2小时监测一次;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社区居民加强观察、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监测、巡查必须做好数据记录、归档。

4、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社区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三、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不断把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工作组成员、抢险小分队成员、社区巡查小组成员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调查补充,修改本预案,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2、宣传到位。向社区居民宣传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充分认识防御自然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提高社区民有自我防范意识。

3、措施到位。自然灾害点监测到位、易发自然灾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组织对避险路线、临时安置点进行勘查,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4、物质到位。每个社区居民小组购雨衣、手电、应急灯(具体数量由社区组具体实际确定)等必备物质设备,并由俞厚祥保管。

自然灾害防范范文6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灾害性天气研究及应对工作,减少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损失,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我国灾害性气候研究。

首先,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我国地质结构复杂,季风气候特别明显,是继日本、美国之后,全球第三个自然灾害损害最为严重的国家。

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增多。仅近十年,我国就发生了多次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如1998年的长江、松花江大洪水,2006年的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圣帕”,四川、重庆的特大干旱,2007年湖南、江西等地的大旱,2008年初南方大部分地区的特大冰灾等。我国灾害性天气不但频发,而且损失也越来越大。

二、建立常设性应急机构。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十分有必要建立类似美国紧急事务管理署和俄罗斯紧急事务部那样的常设机构,统筹协调应对自然灾害的工作,切实抓好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救助。

三、大力提高我国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水平。

准备预报,就能做到有备而战。但目前我国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水平差强人意。如2006年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在湖南郴州停留了48小时以上就没有预测出,随之而来的“圣帕”的路线也没有预测准,而最近的这次冰灾也没有提前预报。因此,必须大力提高我国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水平。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二是要加强科技力量;三是要加强监测设备建设;四是要加强国际合作。

四、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

只有积极的预防,才能确保灾害真正来临时的有效应对。现各级政府对自然灾害的预防越来越重视,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应急预案的涉及面还不够。如这次南方大面积冰灾就没有应急预案;二是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三是应急预案实施为主的单位对预案比较了解和重视,一些相关单位了解和重视不够,一旦发生灾情,往往难以协调联动;四是应急预案往往是纸上谈兵,没有进行实践演练。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

五、加强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装备建设。

现在我国对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装备建设重视不够,数量明显不足。如一但发生自然灾害,往往就会出现停电停水,道路堵塞,通讯中断等情况。但像发电机、卫星电话、救灾直升机等应对自然灾害的必备设备,往往储备不足,甚至没有考虑。如省一级都没有专用的救灾直升机。

六、加强全民的灾害警示教育。

我国虽然灾害频发,且近年来不断加巨,但往往国民有时有侥幸心理,常常“好了伤疤忘了痛”。这方面我们应该要向日本学习,经常进行灾害知识宣传,加强灾害警示教育,提高国民的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