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品牌塑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品牌塑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品牌塑造

农产品品牌塑造范文1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品;品牌形象;品牌策略

一、打造农村文化产品品牌的意义

1.1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发展也一改往日面貌,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一部分农民由以前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中解放了出来,虽然正在朝着工业、服务业方向发展,但是质朴的农村文化滋润和哺育了中华大地的儿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因为有了空闲时间,人们开始寻求更多的精神和文化的需求。

1.2农村文化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农村市场化的文化消费贫乏,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相比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愿望、意识日益加深,文化消费已成为生活开支不可或缺的部分。

现代城市加速扩张的危机日益明显,“城市病”日趋严重,向自然回归、远离都市、重返乡村,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速发展乡村文化不仅是解决城乡矛盾的路径之一,而且是保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至泯灭的战略举措。进行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产业链和集约化发展等措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势在必行。

1.3发展农村文化产品招商引资效益可观

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在农村,有些乡镇(街道)、行政村由于交通、资源等限制,招商引资的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农村文化产业却很少受上述因素影响,它以其独特性能避开与大工业的竞争,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开拓出新的职业和岗位,进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甚至是不离土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生活条件。

二、农村文化产品品牌发展现状

2.1文化产品数量偏少

经济发展加快、生活条件改善,但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在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首先是公共资源不足,大多数公共文化设施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的状态,有些地方即便勉强维持了乡镇文化站所机构,乡镇文化干部主要从事诸如“税费征收、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招商引资”等“中心”工作。其次是登记在册的农村文化行业少。仅限于书店、音像、文印社、网吧等。电影院、民间演出队更是凤毛麟角。再者在一些地方民间工艺品制作、传统的民间文艺已是明日黄花,更有甚者有些已经失传。

2.2文化产品品位较低

注册行业少,产品种类就少,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和消费者,相应产品的档次与品位就较低。文化经营单位大都零零落落散布在集镇各处,大多提供最基础的文化服务,只有简单的供给关系,如提供文化产品的音像销售、出租业,出版物经营业,承担简单印刷的文印社、印刷厂。

2.3经营管理水平不足

缺乏先进的文化产业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市场运作与营销策略上经验不足。由于思想意识不强,在产品上,农村市场的文化产品有些缺乏健康内容,具有时代气息的产品少之又少,而且那些廉价劣质的文化产品不但不能给农民带来精神的享受,反而使更多的人深受其害;在宣传上,经营管理者一是不注重宣传,二是不懂得宣传。做宣传的话只是在破旧的墙上、电线杆上留下姓名、电话,让亲戚朋友介绍生意是最常用的“广告”形式。

三、精心打造农村文化产品品牌

3.1基于消费者利益的定位

农村文化产品有其独特的地域与历史属性,它能给消费者一种回归自然、质朴、纯真的感觉。农村文化产品主要是以民间特色文化资源为根基的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特色。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文化产业市场已经由原来的“大众”市场变为“小众”市场,依据这种感觉寻求在市场和消费者心目中的最佳位置,以满足农村消费者渴望得到精神需求的要求,满足城镇消费者寻求返璞归真的精神享受的定位准则,来定位农村文化产品。

3.2建立个性化的识别系统

在众多数量的文化产品中,农村文化产品最显著的市场特征就是其独有的地域民间文化,这种民间文化把其文化产品从众多的文化产品中区分出来,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风格,这就是农村文化产品的理念识别。

理念只是我们的思想,要想让思想付诸行动,那么作为文化产品,主要是将其产品的内容,打造成精品才是最好的行为识别。只有精品才能把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传播给日益渴望的人们,形成良好的口碑,永远继承发扬下去。

由于文化市场上的商品非常丰富,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视觉识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的取舍。农村文化产品不但要有自己的品牌,更要有自己的品牌标识,要有代表个性特征的标准字、标准颜色、宣传画册、包装等。这样一个立体文化产品形象就会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给消费者一个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

3.3基于消费成本的定价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需求的层次性,决定了大众文化消费应该成为市场的主体,由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不同于日常消费品的消费者,人们处于一种可消费与不可消费者之间,因此提供大量方便消费者欣赏文化作品的条件,价格要定位于大众文化消费者,如果价格不能满足大多消费者的消费水平,那就达不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品牌的打造就无从谈起。

3.4建立整合营销传播体系

第一,整合媒体,广泛宣传。农村文化产品这一特定的符号需要通过适合它的媒体传播出去,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针对消费者的特点,最开始应在当地电视、广播、报纸上做广告与软文宣传。利用当地的户外广告墙、路标、灯箱等做户外广告。可采取逐渐扩散的原则,在当地具有一定知名度后,向外辐射到周边地区,再通过口碑传播向外扩散,随后在国内及国外的各种媒体上做宣传。第二,公关宣传,树立形象。良好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公共关系是分不开的。农村文化产品的公共活动,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展销会、研讨会、交易会、文化节等,有效传播本地形象。定期组织有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可以加速品牌传播。并在活动期间邀请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和名人参观、访问,进一步树立整体形象。第三,网络传播,互联世界。利用互联网,建立专门的特色网站,通过这一平台把农村文化产品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还可以加入国内外各大搜索网站,让世界各地的人通过特色搜索找到它。还可以进行个性化服务,如一些手工艺术品,可以采取网上定制、网上交流、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可以进行网上点播,如一些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曲艺节目等,加大宣传面。

3.5建立健全品牌管理制度

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政府管理队伍,并制定强有力的政策给予支持。针对农村文化产品的特点,在品牌管理上我们要采取法律武器对品牌进行商标注册;制订严密的品牌运营计划,在品牌的发展过程中,要对市场变化、市场占有率、等做实时调查,及时调整策略,维护品牌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产品品牌塑造范文2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营销;产业结构;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随着我国对外的全面开放,国外许多品牌农产品纷纷进入我国参与市场竞争,这给国内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可以说,农业品牌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加快品牌农业的发展,对推动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优势

(一)特色资源优势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产生巨大的差异,以资源为依托,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名优传统农产品,成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资源依托。目前一些地区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已经初步形成了当地的名牌产品,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二)政府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特别是1999年《农业部关于创名牌农产品的若干意见》下发以来,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把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营销,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作为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从政策、组织、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为推动农产品品牌营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劣势

(一)经营者缺乏品牌营销意识

目前许多农业生产者经营的核心不是品牌而是农产品,缺乏品牌形象实力的营造,将品牌仅仅视同为商标,大多是注重品牌的识别功能和促销功能,将其打造成名牌的意识不强,不能有效地开展品牌经营。许多优质特产因无注册品牌,导致农产品土味浓,精品少,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不强。

(二)农产品品牌营销的中介组织缺失,产业化龙头企业力量薄弱

在农产品品牌营销过程中,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农业生产者大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东家萝卜西家菜,生产规模小,总产量也小,没有规模效益,从而也不利于农产品品牌营销。但从中国的现状来看,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相对滞后,以农业合作社为例,目前中国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数量太少,规模偏小,入社农户占乡村总户数的比例小,相当一批农业中介组织仅仅停留在生产或技术环节的简单合作,成员之间的联合多以松散型为主,农业中介组织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不紧密,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目的,在发展产业经营,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这就使得目前农产品品牌营销缺乏真正的实施主体,很难对农产品品牌实现有效的投资、管理及维护。

(三)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如何打造农产品品牌,使之成为名牌,并经受住外来农产品的冲击而长久地生存下去呢?归根到底是想办法提高农产品质量,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生产过程标准化和系统化,符合国家和国际市场标准。从发达国家的实践也可以看出,农产品安全质量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基础。而在目前,由于中国农业生产是粗放的小生产经营,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操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农产品的品质各异,从而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缺乏必要的质量保证。

(四)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

在农产品品牌营销过程中,从种苗的培育到产品的生产,从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到销售,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持。虽然中国农业科技经过50多年的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从整体而言,农业科技进步尚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而言,发达国家已达到70%-85%,而中国仅有42%,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滞后,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得到推广应用的只有30%-40%,其中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却早已达到60%-70%。这就使得中国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品牌营销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

(五)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趋同,竞争优势不明显

首先,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精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没有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从而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其次,由于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中国很多区域间农业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严重,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这就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

三、促进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对策

(一)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先决条件。农产品品牌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政府必须发挥先导作用,政府、企业,农民三位一体联合努力开发。一是政府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增强品牌意识,将农产品品牌战略当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二是针对农民品牌意识较为淡薄的问题,加强对农产的引导,帮助广大农民改变陈旧的农业观念,树立农业创品牌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保障思想,逐步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农产品品牌效应带来的效益,积极投身到农产品的品牌创建中去。三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导和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农产品品牌给予积极的支持,要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农业创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从而自觉地走农业创品牌之路。

(二)塑造品牌形象

美国著名品牌策略大师大卫•奥格威说:“就像人的个性一样品牌的个性既是特殊的也是永续的”,意即品牌的个性是由一致性和识别性两大基本要素构成的。因此,生产者如果既能在一个品牌的性格塑造中保持其一致性,同时又实现品牌与顾客的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以达成独特的识别特性,就可以完成其品牌的性格塑造,为产品的差异化创造有利条件。品牌形象和个性的塑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品牌内在形象的塑造。品牌的内在形象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特性上。质量是品牌形象的核心,是产品的生命所在。因此,国内外生产者无不把品牌质量放在品牌营销的首位。(2)品牌外在形象的塑造。品牌的外在形象主要体现在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品牌包装上。著名品牌策略大师艾•里斯说:“实际上被灌输到顾客心目中的根本不是产品,而只是产品名称,它成了潜在顾客亲近产品的挂钩。”由此可见,品牌名称是和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品牌名称给人在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要亲切动听。且便于记忆和突出特色。品牌标志的设计要清晰醒目、新颖美观并富有时代气息。包装是品牌形象的具体化。包装便于消费者识别品牌产品、展示品牌个性、促进产品销售。通过包装的造型、图案色彩、规格、包装材料的设计和选用,突出产品的个性,提高品牌的魅力。

(三)完善农产品质量体系,实现生产标准化,品种优化、包装特色化

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这是稳定农产品品牌形象的重要前提。优化农产品品种、发展特色农业,这是提高农产品品牌形象的基础。一方面需要注意科技投入,广泛利用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成果创造新产品,另一方面要根据消费者对无公害产品的渴求推出“绿色产品”以顺应时代潮流,增强品牌的亲和力。另外,还要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及传统优势推出特色产品,增强品牌的市场吸引力,巩固其品牌地位,并搞好农产品的加工和包装,这是改善农产品品牌形象的重要保证。这不仅顺应了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需求变化的趋势,提高产品身价、提升品牌形象,而且还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做好农产品品牌的命名与注册工作

在品牌命名中,要做到简单易读,便于记忆,最好能暗示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用,给人印象深刻,能产生丰富联想,尽量少用笼统的产地品牌。至于品牌标志,更应该赋予更多内涵,独特新颖有创意。同时要入乡随俗,不能与当地文化法律法规有冲突。2001年12月1日起实施的新商标法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对其所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产品,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可以向商标局申请产品商标注册。这就是说,我国农民今后不论是否具有法人资格,都可以为自己经营的农产品申请注册商标。这无疑为农产品商标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

(五)制定向名牌农产品倾斜的优惠政策

农业名牌的创立和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批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目前在全球排名前10位的大企业里,有4家是以农业为基础的龙头企业集团,他们是全球最有名的农业名牌企业。因此,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实行扶优扶强向农业名牌倾斜的政策,有利于大型龙头企业创立和发展农业名牌。具体优惠政策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税收优惠。要实行低税率、减免税和税后返还政策,放水养鱼。二是信贷扶持。可通过农业发展银行优先提供低息、贴息贷款。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实行类似政策。三是财政支持。要优先安排有关项目投资、优先列入技改计划、资本结构改革试点、优先安排债转股。四是优先批准上市融资、优先授予自营进出口权。五是加大行政、法律和舆论保护力度,坚持不懈地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六)采取品牌延伸方式,不断拓宽品牌范围,建立和完善品牌体系,丰富品牌农业的发展内涵

随着各种生产经营主体市场意识的增强,品牌与商标已经从最初所赋予的识别功能和促销功能向信息传递功能、价值功能、形象功能的综合功能转变。而不同的消费者对品牌功能的需要往往不同。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必须围绕核心品牌,建立健全品牌体系,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其主要的措施就是通过品牌延伸方式来拓展品牌范围,向消费者提供同一品牌多种不同功用和形象的产品。虽然品牌延伸是当前知名企业常用的发展战略,但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引入品牌经营的理念,采取品牌延伸方式来推进品牌农业发展,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为此,应该借助于工业化中的品牌经营思想,在进行品牌设计时,将保持品牌核心价值和个性的一致性作为品牌延伸的关键。如农产品的绿色功能、消费功能和安全功能等,都是农产品品牌延伸和发展品牌农业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要方面。

(七)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对品牌价值的增值能力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是树立农业品牌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要。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形成过程看,由品种研制,到良种选育,再到产品生产和后序的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支持。而现代农业发展中,来自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围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以及产品加工的发展,开创了许多新兴的科技领域,为新的产品品牌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近些年来,我国依靠优势人才资源和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雄厚技术,为品牌农业的培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有关无公害蔬菜、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科研成果日臻成熟并大面积应用。但仍需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与支持力度,努力构建一个从农业生产、加工到营销的技术创新体系,集成开发和重点示范一批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保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增加品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推进品牌农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吕志明.农业创品牌要谨防六大误区[J].经济论坛,2001(5):10-11.

[2]姚正国.集聚优势打造品牌[J]..江苏农村经济,2007(12):39.

[3]霍商.培养农产品名牌是振兴湖北省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J].生产力研究,2004(4).

[4]白光,马国忠.农业品牌产品的质量安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7.

[5]陈燕,覃家君.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J].湖北农业科学,2004(1):15-17.

[6]耿罡.中国农产品企业品牌战略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7]黄金火,黄文军.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7(5):38-42.

农产品品牌塑造范文3

关键词:榆林市;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016-02

随着榆林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突出榆林本土农产品的优势地位,创造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名牌,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显得尤为重要。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推广对于发挥本土优势,凸显品牌特色以及发挥区域优势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加强榆林市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使农产品品牌立足于市场,对榆林特色农产品打破区域限制,打造品牌,创建名牌,提升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榆林市农产品发展现状分析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榆林是陕西杂粮的主产区,榆林主要的特色农产品有米脂小米、靖边马铃薯、佳县油枣、靖边胡萝卜、靖边苦荞、靖边小米、吴堡红枣、靖边辣椒、子洲黄豆、响水豆腐等等。

虽然榆林的农产品种类极为丰富,但由于长久以来对农产品营销工作的忽视,不注重广告宣传、销路开拓、品牌塑造,使得榆林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品牌知名度、认可度并不高,榆林的r业企业及农民的收益亦不乐观,常常呈现出一种“丰产不丰收”“农民忙销路、商家忙采购”的负面局面,这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榆林政府部门、相关农业企业及当地农民的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榆林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知名度不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不仅关注产品的品质,亦开始关注产品的品牌。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追求品牌、偏好品牌,认为品牌是值得信赖的,是有较高声誉的,所以产品要能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必须具备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但是在榆林,绝大多数农产品品牌效应都不明显,品牌知名度主要停留在当地,品牌知名度较低,外界对其并不知晓。例如,米脂小米、靖边小米在市场上都被称之为“陕北小米”,甚至与延安小米混为一谈;而在佳县当地比较知名的“陈家■手工挂面”,只能借助与吴堡空心挂面拉“裙带关系”进而在市场上寻得立足之地。在榆林当地,很多农产品都拥有较高的品质,但外界的知晓度却很低,这极大地影响到榆林农产品的流通与销售,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塑造与农业企业的发展。

(二)公用品牌滥用现象严重

在榆林农产品市场中,公用品牌滥用现象较为严重,众多商品毫不加以区分,而是共用一个品牌,这给农产品品牌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冲击,使得品质较优的农产品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农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即使是同一类农产品,由于生长环境、后期加工处理工序的不同,在品质方面便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比如,同样是佳县红枣,靠近黄河畔产地的由于水分充足,所以个大味甜,皮薄肉厚。而山地红枣由于水分较少,则个头要小一些,水分也稍显不足。部分目光短浅的商家为了盈利,往往会以次充好,低质货高价卖。对于消费者,因为没有明确的品牌能够加以区分,认为只要是佳县红枣就品质上乘,殊不知早已被商家钻了空子。长此以往,市场中就会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花高价购买以次充好的劣质商品,影响到消费者对质优产品的认知,造成消费者信任感的缺失,消费群体流失。

(三)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待提高

由于榆林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加之农产品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导致农产品品质难以稳定,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在榆林当地,大多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都会出现不标准现象,所生产的产品参差不齐,有的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能够兼顾到产前、产中和产后,还有一些公司注重产前和产中过程,却忽视了产后环节。例如,由于在农产品运输和销售环节的管理不到位,会影响到农产品的品牌形象与销售效果,而如果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并严加实施,就能够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不受影响,确保农产品顺利销售。

(四)科技含量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榆林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都进城务工,孩子进城上学,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老人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的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不高。即使是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是以初级加工为主,没有严格的生产标准,加工科技含量低,没有进行深加工,许多优质农产品原料仅仅进行简单加工。所以,市场中的农产品大多粗加工,精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更少,农产品品牌科技含量低,缺乏统一的经营模式和要求,产品数量和产品质量都还比较低下。

(五)包装意识淡薄

农产品要塑造独特新颖、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包装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榆林当地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包装意识淡薄,农产品包装技术落后,包装粗糙不美观,远远达不到“三品一标”的标准,目前,榆林特色农产品多数处于“有品无名无牌子”和“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状态,没有真正实现由产品利润、加工利润向品牌利润的转变,无法体现优质优价,因而很难进入高端市场。

三、榆林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策略优化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榆林市要搞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农技部门,加大培训力度和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实现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同时,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引导和支持,提高农民创建品牌的信心。另外,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督体系的建设,提高农产品品牌标识的公信力。

(二)加大营销和宣传力度

榆林当地应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创新营销方式的采用。例如,可以在北上广深等大中城市设立榆林市优质农产品销售专柜,直供直销,或者进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另外,也要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榆林市的优质农产品,扩大农产品品牌的美誉度。

(三)树立品牌保护意识

一旦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得到一定的品牌认知度,常常会成为地方举足轻重的无形资产。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或是农民都应树立较强的品牌保护意识,避免农产品品牌受到侵害。所以,要尽早确定区域公共品牌标识的使用,从法律的角度防止其他商家滥用这个品牌,通过使用品牌,促进生产过程的规范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提升品牌知名度。

(四)提高农产品品质

农产品品质对于农产品品牌建设非常重要。要不断制定并完善农产品标准和认证体系,大力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确保食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的安全,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全面夯实品牌质量基础工作。这就要求相关企业要充分结合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先进生产技术,结合国家的标准、行业的规范和地方标准,为特色农业产品制定方便易懂的技术规范。

(五)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品牌影响力

建立和完善“三品一标”认证,加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力度,坚决杜绝不按标准生产的现象。同时,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研发新技术,培育新品种,破解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主管部门应积极“走出去”,加大地方政府与科研机构合作力度,攻克关键技术,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科技含量,促进榆林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快速发展。

农产品品牌塑造范文4

1发展农产品品牌的意义

1.1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品牌农产品更应具有很高的质量。优良稳定的农产品质量是建设其品牌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建设农产品品牌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农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在消费者眼中,只有具有优良稳定质量的农产品才能吸引他们,也只有具有优良稳定的质量的农产品才能在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才能保证品牌农产品的竞争优势。1.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在重庆潼南区,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节省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其出路问题亟待解决。目前重庆潼南区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到城市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作;另一条是结合当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进行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在农村,如果品牌效应给广大农户带来的经济效益比进城务工的收入高的话,就能吸引广大的农村劳动力在家专心从事农业生产。这样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解决留守儿童妇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展特色农业,建设农产品品牌也就是抓住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

2重庆潼南区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较强的品牌观念。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打造品牌农产品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当今绝大多数的农民依然是个体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企业;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经济安全需求后,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成为主要需求。但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许多农民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通常会认为收获之后生产也就随之结束,根本没有建立农产品品牌的思想意识。在重庆潼南区还存在部分农产品企业或农户为了提高销售量,竞相贴牌生产。事实上,贴牌生产“贴”的是别人的金字招牌,砸掉的却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利益。2.2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不够。成功的品牌都需要整合各方资源进行广泛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这个品牌,从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只有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了,品牌的其他潜在价值才会实现。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广大农产品企业对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农企在宣传上的内容基本一样,没有新意。仅限于把产品卖出去的层次,没有注重对品牌的打造;另外,在宣传技术和手段上也很欠缺,没有有效地利用媒体广告、本地现有资源、公关宣传等手段来宣传产品的品牌。在产品的外观设计包装上做的也不够到位,很多包装没有创意,不能让购买者把所购买的农产品与品牌联系到一起。

3潼南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

3.1提高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品牌意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味也在不断提升,城乡人民对农业产品的品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行农产品品牌建设已刻不容缓;然而,在重庆潼南区广大的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品牌建设意识还不够强。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农产品品牌的意识。第一,全区各级政府和相关的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上的宣传力度,营造品牌建设的氛围;通过新闻媒体塑造先进典型,通过先进人物畅谈品牌建设的经营经验,增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品牌意识。第二,政府相关部门要注重帮助和引导农民建立品牌注册的意识,可以有相关部门出面举办相应的讲座或者培训,宣传保护品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各种活动、培训启发农民提高拥有品牌、重视品牌的积极性。第三,全区各级农业相关部门要做好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建设品牌、发展品牌的工作。要让广大的农业企业明白只有拥有自创的品牌,企业才会有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企业赢得一席之地。3.2政府要加大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要想做好全区的农产品品牌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创建品牌的各方面因素,在每年的年终表彰大会上,对规模大、经营有特色的农业项目进行表彰。刺激各经营业体争创品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通过组织各种参观学习或者邀请专家讲课等形式进行培训,以提高农民的实际操作水平,加大新技术开发、引进和推广的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和水平[2]。3.3抓好生态资源,做好区域品牌宣传。抓好潼南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紧紧围绕粮油、蔬菜、畜牧、特色经果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以油菜、柠檬、蔬菜等产业为重点,同时,以“潼南绿”系列公用农产品商标为主打品牌,不断加大品牌的宣传、包装力度,增加区域农产品品牌竞争力。

4结语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品牌发展工作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建设好农产品的品牌,需要农产品企业、农户、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塑造农产品高美誉度和高附加值的品牌形象,从而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作者:廖媛 单位:重庆市潼南区农业委员会

参考文献

农产品品牌塑造范文5

[关键词]新常态;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

所谓农产品品牌,即农产品品质与经营者、产地的综合性识别标签,是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影响企业信誉度与消费者诚信度的关键标示。农产品品牌与其他工业商品或服务品牌相比,其特征在于:第一,独特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健康有直接关联,所以需要标准化、产业化与安全化的生产管理体系;第二,自然资源的优势,不同农产品存在着特色化的产地资源优势,彰显其产品品牌的差异性与核心竞争力;第三,原创性技术对农产品品牌价值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农产品的品质与品牌价值,都将受科技水平的影响。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农业产业也需要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迎合消费者的消费需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外贸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采用现代化的品牌战略管理模式,才更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项具有复杂性、持久性与动态化的系统工程,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在于匹配和企业一致的市场理念、企业文化理念、竞争理念与营销理念等,要求企业自身以先导产业与优势产业的优势产品为主,全面带动品牌战略的发展,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突出优势。创立与发展名牌是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目标,需要透过战略管理提升品牌价值。所以在此背景下,必须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在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市场交易额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企业要建立起长久的发展战略与目标,通过充分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势产业与产品群,推动产品在市场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第二,强调整体带动。“先谋势,后谋利”是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即企业需要透过打造名牌活动,构建严格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通过全面带动营销战略发展的活动中,提高品牌的声誉度。第三,坚持不断创新。农产品的发展需经过多年的努力,品牌的建设亦是如此。纵观目前市场上的诸多知名农产品品牌,其发展历史并不长久。而想要创立长久的品牌,使品牌升级为名牌,则必须要开展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动,通过创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创新的技术保持名牌的市场吸引力。

(二)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原则

第一,坚持市场导向。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产品品牌的创立与发展,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流程中,需要立足于现实市场环境,根据市场的导向进行整体战略的规划,通过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发展。第二,注重比较优势。对于农产品品牌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同质化发展趋势下,尤其要注重特色化的优势建立,借助资源优势创造区域农业特点,打造产品群链,实施聚焦战略,通过顺应政策引导,奠定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坚实基础。第三,轻重结合发展。利用“二八”定律,企业在发展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对一般发展和重点发展的区分,在市场发展进程中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同时也要维护一般发展渠道。面对重点发展规划区域,要强调新产品的营销战略与规模化的产业发展。第四,坚持科技支撑与动态发展。农产品品牌虽然与其他工业品牌的属性有所差异,但是都需要以科技为支撑,通过较高的产品科技含量,确保产品的品质安全,进而形成较强的品牌实力。现代科技不断革新,产品不断创新,所以在品牌战略管理中,还要坚持动态化的发展过程,在保持企业优势的同时,不断充实品牌的内涵,打造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不断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品牌的竞争力。

二、新常态下影响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制约要素

(一)传统思想理念制约要素

新常态背景下,对农产品品牌及其价值的错误认知和理解,相对滞后的传统思想理念,显然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发展的首要因素。在现代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对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正确认知和全面了解。为了能够扩大生产与推动发展,很多企业竞相贴牌生产。殊不知贴牌生产虽然有助于推动发展,但是却属于国际国内分工的低端层面,利润较低且缺乏持续发展竞争力。然而,目前我国农产品经营企业轻视品牌建设而重视贴牌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2006年我国山东的一家企业出口创汇高达1.6亿美元,然而却没有品牌商标,所以在几年后就丧失了品牌竞争力,于2010年倒闭。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环境下,农产品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不仅会影响对外出口贸易额,而且在市场开放化发展的环境下,在国内的发展也将受到阻碍。

(二)传统品牌营销制约要素

根据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营销现状可知,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还存在着营销策略的制约。一方面表现为营销意识薄弱,营销主体不成熟。部分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企业没有及时更新营销理念,缺乏整合性的营销理念,更缺乏科学性的分析。在营销策略上,没有结合农产品的整体特点进行发展,无法解决产销失衡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缺乏危机意识与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表现在品牌营销意识不足,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在现有的农产品销售市场营销策略中,很多产品缺乏品牌性的包装设计与推广,尤其是特色性的农产品品牌,更是在同类产品竞争中缺乏竞争性。目前我国农贸市场内的很多农产品均属于初级产品,在生产加工方面均属于初级加工产品,在流通、质检与管理等环节,也由于缺少整体性、标准化的监管体系,导致农产品的质量非常不稳定。与此同时,缺乏品牌形象的塑造,重视品牌炒作而忽视品牌建设的情况也非常明显。在市场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品牌营销还面临着假冒伪劣品牌的干扰,不利于企业品牌形象的大力推广。

(三)新常态下市场制约要素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中,市场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氛围。作为农业大国,在我国各省区市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农产品市场份额巨大,且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往往存在着多个区域内的优势农产品品牌。在此背景下,为了强化地方经济发展,部分地方政府限制了商品的自有流通,阻碍了农产品的品牌发展。以双汇集团为例,为了能够开展全国化的发展战略,双汇利用十余年的时间才突破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围栏”,在全国建立了两千余家销售网点。据我国商务部的调查显示,我国农产品在20个省市面临着地方保护主义的封锁,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品牌还面临着贸易壁垒的限制与阻碍。根据中国海关2016年的关于2015年我国农产品进口数据显示,我国从美国和巴西进口的农产品占我国全部进口农产品50%以上,而由此产生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也占到了逆差总额的47%。我国农产品对外逆差的高度集中产生的原因在于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国际影响力较高,部分国家对于外来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较高,并且本国的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较强,有着一定的贸易壁垒,美国、欧盟和日本等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有着较高的技术壁垒限制。与此同时,关税措施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作用,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四)政策引发价格波动制约要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重视企业品牌建设发展,并出台了多个相关文件。然而对农产品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却始终考量不足。尤其是在新常态背景下,政策法规的约束力还并不足以推动农产品品牌的持续发展,缺乏整体规划,还需要不断构建具有约束力、便捷性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我国的基层政府在公共财政稳定农产品价格上,还存在政策使用的科学性不足问题。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看到有的地区通过建立集贸市场维护了农产品价格的稳定,于是在本地区也开始大量建设集贸市场。但这种集贸市场的建设往往缺乏科学的论证,最终难以有效实现对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引导。农产品价格监督的信息化体系与法制化保障不完善,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设备使用人员。与此同时,我国当前也缺乏农产品价格监督的法律保障体系。导致在农产品市场监督过程中,经常出现违法侵权行为,从而削弱了部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三、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建议

(一)树立农产品品牌的名牌战略理念

现阶段,我国新常态经济正在从粗放型转向专业化、精细化,而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牌在国际范围内,缺少知名品牌,即使在国内也十分缺乏优秀的品牌产品。企业的名牌战略,即在生产、经营及销售等阶段,根据名牌战略严格要求自身。其特点需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要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其目标在于长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关键在于“名实循环”,就是要实践与名气相等,实践方面包括产品的质量、服务的质量等,而名气就是名牌的效应,名牌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名牌战略会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树立名牌发展战略,预示着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将有更高的标准与更长久的发展规划。根据《2015年我国农产品行业品牌建设趋势分析》显示,以我国四川省为例,在两千多个农产品品牌中,品牌价值在1亿元以下的占12%,品牌价值低于平均值的占37%。由此可见,四川省的农产品品牌价值还有待挖掘,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发展,必须要先建立起名牌发展战略,才有助于推动农产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二)结合互联网创新品牌营销策略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政府迎合时展趋势,提出了“互联网+”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可以结合互联网发展趋势与网络技术,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平台的移动营销形式受到企业欢迎。在此背景下,农村或农产品的销售企业可以采取定制移动营销的方式,联合移动广告平台,借助短信、微信与微博等方式,开展与市场终端消费者的交流活动,传递农产品销售信息,建立信息平台推动农产品的销售。在互联网时代农产品的销售离不开中间平台,很多中小型的农业企业以及一些个体农产品销售商,基本上都是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设自己的店铺而后从事互联网销售。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一般可以为农业企业提供实时通讯的工具,帮助企业和消费者进行销售事宜的沟通。此外,在第三方平台上,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功能,来为农业企业提供相关消费需求信息,帮助其寻找到合适的顾客。而在第三方平台上进行电子商务,农业企业也可以在物流、信息安全、支付安全等问题上减少自身维护的投入。当前我国最为典型的第三方平台就是淘宝(天猫),根据关键词搜索可知在淘宝上的农产品销售企业数量不低于1000家。众多农产品销售企业的集聚为平台赢得了市场声誉,也为企业增加访问量提供了条件,帮助农产品构建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利用工业思维奠定农产品品牌的物质基础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是农产品品牌的有效支撑。在新常态背景下,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产品龙头品牌与龙头企业的培育。构建大型标准化的原料基地,以标准化规范化农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农产品品牌的内在产品价值,丰富品牌的内涵,树立品牌在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策略中,还需要不断重视技术创新发展,保持农产品品牌的活力,无论是生产还是加工,都要注重每一个环节,提高技术含量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借助信息化建设与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先进科技,将有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全程把控,无论是在产、供、销的哪一个环节,都可以实时了解真实的市场情况,开展有效的品牌战略管理策略。在信息化的支撑体系下,还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流通渠道,降低物流成本。

(四)发挥政府职能塑造良好环境

营造强势品牌,除了企业要发挥自身的市场主体地位之外,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通过政府建立并健全品牌的保护制度,构建品牌推广和促进体系的完善,打造生态型品牌关系,为农产品品牌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策略的开展。一方面,政府要做好农产品品牌的规范化发展,做好标准化的监督;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公共服务项目的提供与资金的援助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进程,促进农产品品牌的特色化发展,为农产品品牌发展打造一个多层次、多成分与多渠道的市场流通格局。

[参考文献]

[1]戴程,杨建州.中国农产品品牌结构模型及实证研究——以中粮集团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8-62.

[2]邓贝贝,颜廷武.关于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622-626.

[3]李敏.国内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0(9):165-168.

[4]李敏.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定位和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0(2):90-92+107.

[5]宋志金.我国农产品品牌塑造策略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1(12):1316-1319.

[6]孙巨青.烟台市福山区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4.

农产品品牌塑造范文6

一、区域品牌与特色优势农业

区域品牌是指在某个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范围内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一个或几个特定产业所形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该区域内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产业基础,它是区域品牌的基本内容,产业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技术和质量水平、产业内部分工合作程度等体现出的产业实力水平与区域品牌的影响力成同向关系;二是区域性,是指区域品牌与特定区域密不可分,一般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三是品牌效应,是指区域品牌不仅蕴含着区域沉淀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内容,更代表着该区域产业和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区域品牌与特色优势农业具有密切的关系。

1、特色优势农业的“特”、“优”与区域品牌的区域特性存在天然的联系

特色优势农业所依托的资源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质量,以及由此形成的产品特殊品质、产业规模和特色优质均是与特定区域紧密联系的;离开特定区域,就无所谓“特色” 和“比较优势”,也就无所谓“特色优势农业”。因此特色优势农业的“特”、“优”正体现了区域品牌的“区域性”。

2、特色优势农业与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互动

区域品牌建设是以某个产业或整个区域的发展为着眼点的,它突破了传统农业经营的单个企业或农户规模小,实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限制,为区域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扫清障碍。凭借品牌凝聚力,集群众多企业向区域内聚集,使大量的资金、劳动力、先进技术、市场信息等源源不断涌入区域,从而为区域特色优势农业飞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农产品区域品牌在一定范围内树立了特色优势农业的形象,确立了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所形成的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市场占有率是区域品牌最初形势的基础。特色优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区域品牌更具有持续的品牌效应,不断和持续地扩大影响力,有效提高区域农业发展的竞争力,是区域特色优势农业开拓更广阔市场的有效手段。

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建设区域品牌的现实基础

1、自然资源优势

__县域总面积20__平方公里,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7.2%,年平均降雨量1644毫米;全县拥有耕地21万亩,林地206万亩,25度以下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山坡地57万亩,可开发的滩地资源10万多亩,81%的河段水质达到1类标准;经浙江省地质矿山研究所抽样检测,我县的水、空气、土壤等因子均达到绿色农产品生产要求,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标准,全县共有15万亩耕地和2万亩淡水养殖的生态环境符合要求。良好的生态资源为我县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产业化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县致力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被评为“浙江高效生态示范县”。一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确立了建设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特别是在成功制定《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又连续出台了《关于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若干扶持政策》和《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力地促进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二是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已建成经济林面积38万亩、蔬菜瓜果基地30万亩、各类无公害基地16万亩;形成了以杨梅、有机茶、竹笋两用林为主的林果产业链,以__鸡为主的家禽产业链,以绿色稻米为主的粮食产业链,以山地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链,以山塘水库为主的淡水养殖产业链。三是品牌建设、产加销体系建设发展迅速,我县先后获得了“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浙江蜜梨之乡”“浙江山茶油之乡”等称号,被评为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国家级杨梅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注册有各类农业品牌165件,其中省市名牌8个,省市著名商标9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获浙江省名牌农产品2件,54个农产品获省农博会金奖;15只农产品通过有机认证,25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33只通过无公害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势头良好;拥有农业龙头企业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2家,建成了全省首家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基本构建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其中杨梅产业化经营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交通条件快速改善

__是台州的西大门,距杭州300公里,距台州市区120公里,是台州进入浙中地区的西大门。随着台金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诸永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推进,__正成为浙东南的交通小枢纽,这大大缩短了基地与市场的时空距离,为我们承接发达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先进理念和人才、发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对我们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区域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市场上品牌农产品发展喜人,但是与一般工业品和国外农产品比较,我县农产品品牌经营还处于比较低级的经营阶段,__作为台州西部欠发达县在农产品品牌经营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农产品品牌资源布局不尽合理

目前,农产品的小规模生成方式依然是农业生产的主流,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程度低,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不稳定,品牌建设难度大。__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从计划经济发展而来,由于历史原因,系统内部品牌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第一,品牌产品涵盖广泛,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同一品牌存在于不同的产业链条上。第二,不同品牌使用同一个名称,情况最为严重的是__鸡产业和杨梅产业。第三,同类产品多种品牌,造成消费者注意力分散。__内部存在很多规模不大的生产组织,产品品种趋同。如__鸡产业中,成品鸡制品有仙黄、苍岭、仙绿、李老汉等品牌;杨梅制品除“聚仙庄”、“杨百利”、“ 仙之梅”等,还有一些小有影响的品牌;等等。这种品牌布局消耗了有限的自然资源,在外部市场也会造成相互倾轧,使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下降,不利于__特色优势农业的整体利益。

2、农产品品牌管理层次低

由于农产品品牌管理体系并未形成,大部分农产品品牌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较低层次的管理上,主要表现有:

⑴缺乏统一的品牌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县在品牌整合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各重点龙头企业也开展了大量的品牌建设活动,创建了仙黄、聚仙庄、杨百利等一批知名品牌。尽管部分龙头企业的品牌经营水平较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品牌管理工作上还存在漏洞。首先,品牌管理主体缺位。缺乏专门的品牌管理机构,没有具体品牌管理制度;其次,品牌管理行为弱化。缺乏统一的品牌管理规划,品牌管理不到位。如__鸡的品牌到是“__鸡”还是“__三黄鸡”没有具体的规定,各地都打着“__三黄鸡”的品牌生产和出售所产__鸡;最后,品牌经营能力差。近年来,__品牌经营发展很快,品牌资产价值迅速提升。但是从经营手段看,仍停留在实业经营上,以资本扩张为主的形式资本经营比例还不高,品牌价值在兼并、重组等外向发展优势为体现出来。

⑵品牌管理缺乏整体长远规划 品牌塑造除了价格、广告、宣传、促销、售后服务等营销环节外,还涉及物流( 产品配送)、生产质量、产品包装、产品工艺设计、研发质量、 企业形象塑造等多部门的工作,品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__农产品企业中,除聚仙庄、杨百利等个别大企业能够形成完整的品牌管理系统,大多数的农产品企业无物流配送系统,包装、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__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缺乏整体长远规划,使得__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弱,知名品牌很少。

3、品牌形象不统一,缺乏鲜明个性 由于__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众多,企业性质有民营、股份、有限责任等多种,特别是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各企业均有自主设计品牌形象,导致了品牌形象不统一。很多产品以产品品种作为品牌形象,如杨梅、蔬菜、__鸡等。

4、品牌文化挖掘不够,缺乏文化支撑 __农产品品牌大多以地理名称或企业名称命名,如广度、苍岭、苗辽峰、 括苍等地名。对于已经具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名称来说,挖掘其内在文化内涵是增强消费者认知的重要手段。从品牌宣传看,得乐康对品牌文化的塑造比较成功,而__鸡尽管影响很大,但其品牌文化的挖掘和宣传表现的不够主动。

四、发展__特色优势农业,建设区域品牌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__特色优势农业,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中介辅导”的原则。

1、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中的积极引导作用

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好的制 度、交易环境是区域品牌形成和知名度不断提高的保证,而政府以其独特的地位在制度的建立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目前地方政府需要做的工作有:首先,把区域品牌建设列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其次,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创新,集中必要政策资源,为区域品牌形成和发展提供支撑条件;再次,政府要努力挖掘资源或历史文化等资源禀赋作为题材进行培育,制定有关维护质量和市场秩序的地方性法规,维护企业合法利益,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知识产权。

2、充分发挥品牌组织的中介服务功能

品牌组织,即农产品产地为了保护该区域农业品牌而成立的组织。它可以是起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组织形成的行业协会,可以是农户自发组织的协会或者联盟,也可以是政府为此成立的某个主体等多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这些中介组织在区域品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区域品牌是一种公共产品,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就存在着“搭便车” 行为,阻碍了区域品牌的顺利发展,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应该协调管理,倡导行业自律,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督,引导企业从自发创建企业品牌到自觉维护区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