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慢病居家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慢病居家管理范文1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3.06.022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上升2.93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的持续老龄化使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上升,社会和个人医疗成本增加,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针对老年慢性病的严峻现状,我国已将高血压、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确定为慢性病控制重点,期望通过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等干预措施遏制慢性病快速上升的趋势,从而达到减少慢性病死亡和伤残,并降低经济负担的目的。老年慢性病已成为困扰我国以及全球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其具有病程长、医疗费用高、老年人群行动不便及支付能力较弱等特点,需要长期照料关怀,决定了其防治模式应由以医院为中心向以社区及家庭为中心转变。因此,构建远程居家老年健康管理系统对我国应对老龄化和老年慢性病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居家老年健康管理系统的构建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期为系统构建指明突破方向,促进养老模式和健康管理理念的变革。
1 居家老年健康管理系统的内涵
Demiris等认为,远程健康管理是利用视频及远程通讯等技术,促进存在地理距离的患者和健康服务提供机构之间的沟通,使即便处于偏远地区或医疗资源未广泛覆盖地区的老年人也能获得健康服务。目前,美、英、日、法等国及我国台湾地区都在积极探索远程健康服务模式,希望能以先进的通讯技术实现远程健康管理,延缓老年人的老化进程,使其可以在家或在社区安享晚年。
笔者认为,完整的居家老年健康管理系统集健康数据采集终端、健康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和远程医学平台于一体,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为患者提供双向、互动的居家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和健康咨询服务。居家老年健康管理服务可包括以下内容:(1)健康信息采集:通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生理参数识别设备和无线射频识别装置,采集和监测生理数据,如血糖、血压、心电图等,并通过网络传输至健康服务提供端。(2)健康评估:健康服务提供端的健康管理师或医务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潜在的健康危险预先报警,并根据患者健康信息的变化对健康干预方案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同时,个人健康数据可传输到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动态积累和储存,有助于构建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心。(3)健康咨询:通过远程健康管理网站和视频、通讯设备,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在线咨询、健康教育等服务。(4)紧急医疗救助:对于老年人,紧急救助功能的嵌入也十分重要。发生意外时,患者通过启动求救器发出求助信号,健康服务提供端即可通过安全监控屏幕与其进行交谈,进一步了解求救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通知家属、提供接诊等医疗帮助。
2 构建居家老年健康管理系统的现实意义
2.1 患者层面 《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现代健康管理模式通过网络、电话、短信、视频等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手段,引进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和知己健康管理等新概念,构建知识管理信息平台和客户服务信息平台。其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速度快,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多样化的人群需求。居家老年健康管理系统突破了单纯以健康体检为中心的传统健康管理模式,符合现代健康管理理念,以先进的通讯手段、物联网技术和健康管理方法为依托,具有实时监测、双向数据传输、在线沟通、便捷有效等优势,可帮助使用者掌握动态、实时的生理参数,更客观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减少就医成本和医疗资源的盲目占用。因此,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来说,居家健康管理能够降低医疗保健成本,同时可以加深个体对自我健康状况的认识,促进其积极参与自我健康管理和自我照顾。
2.2 医院层面 一方面,居家老年健康管理系统的构建以远程医学平台为基础,可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应用于健康管理。远程医学进入家庭是医学信息化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行家庭远程咨询和保健,将有效地预防疾病和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降低医疗成本,使医疗费用的增长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居家老年健康管理系统可为医护人员提供在线的健康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使患者在家也能享受健康管理服务,提高患者忠诚度,有助于树立医院的品牌和形象,拓宽服务市场。
2.3 社会层面 家庭医疗模式的引入既延伸了传统医疗的覆盖能力,又节省了传统医疗方式的时间、空间成本及医疗费用,能够有效地缓解老龄化带给整个社会医疗系统的巨大负担。智能化的家庭健康服务能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实现医疗卫生服务重心前移和全民健康管理。此外,居家健康管理系统能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数据,有助于建立完备、标准化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使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应急体系的运转更为高效、准确。
3 构建居家老年健康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3.1 技术支持 构建居家健康管理系统的基础在于发展一系列微型化、低成本、便携的医疗检测、监护及治疗设备,当前生物医学、无线通讯、网络技术的进展及这些技术之间的集成使其成为可能。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便携式的心电监测仪、脂肪测量仪、电子血压计等生理数据检测产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检测人体生理数据、老年人健康状况以及远程医疗等方面可以发挥出色的作用。通过在患者身上安置体温、血压等测量传感器或可穿戴式远程健康监测传感器,医生可以远程了解患者的实时情况。在物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以远程医学平台为基础,健康管理模块得以更好地嵌入远程医学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促使远程医学走向家庭,实现居家健康管理。
3.2 市场需求 据《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预测,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潜在市场规模约1300亿,如果其中10%的市场使用物联网进行监测,市场规模约为130亿元,老年健康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目前,虽然已有很多健康网站可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但由于网站内容繁杂,不便于老年人进行操作;同时,由于其缺乏与正规医院的有效联系和丰富医疗资源的支撑,无法为老年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健康服务。凭借物联网健康监测设备和健康管理系统,医疗机构经验丰富的专家可获得患者实时的生理参数,为老年人提出相关疾病的健康保健措施和疾病诊治方案,这极大地满足了老年人积极治已病与治未病的需求。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老年居家健康管理系统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产物。
3.3 政策导向 中国人口与卫生科技发展战略确定了“战略前移”和“重心下移”的方针战略,前者指的是对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实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预防为中心;后者则是指将卫生防病工作的重点放在社区和家庭,这为开展居家健康管理服务指明了政策方向。我国政府十分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国家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提出“智能医疗”的概念,指出要“以人体生理和医学参数采集及分析为切入点面向家庭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推动了物联网技术与远程居家健康管理的跨行业结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中国人个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则是以学科建设的形式支持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旨在围绕健康信息管理、健康状态评估、健康促进等健康管理环节,实现采集、储存、管理、查询、使用个人健康信息,构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4 小结
我国的居家老年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关的行业体系和学科建设明显滞后,影响了居家健康产业的有序发展。要保证居家老年健康管理系统的建设和推广成效,必须研究老年患者的生活习惯、可负担成本、系统整合和安全问题以及配套的政策措施,为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舒适、便利的健康服务。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整合先进通讯技术和健康管理服务的居家老年健康管理服务将是健康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也必将引发健康行业的革命。
参考文献
1 饶克勤,钱军程,陈红敬,等.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卫生系统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1):6-R
慢病居家管理范文2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龄人口在逐年迅速增加,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74亿,占人口总数的24.48%【1】,。如何养老已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根据老人健康状况、家庭及现有条件可选择不同的养老方式,但大多数老人仍愿意选择居家养老。但居家养老缺乏统一管理、即时的监控和照料。老年人大多患有不同慢性疾病,所以居家养老对老人自身及其家人也有很多的要求,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人需有相应的生活照料和疾病管理。下面就谈谈居家养老老人的健康管理。
1 居家养老老人的慢性疾病管理
老年人口的增多已导致疾病谱发生改变,慢性病患病率高是老年人群的一个主要特点。对于居家养老老年人的慢性疾病管理,应归位到个人、家庭及社区医疗服务三个方面。
1.1 社区医疗机构对居家老人的慢性病管理 老年人群合并多种慢性病,患慢性病的数量越多,其存在的健康问题也越多,而自理照顾能力相应下降,健康需求相应增多。为提高和改善居家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政府应加强并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较全面的医疗保健。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区需建立管理监测体系,为患病老人建立疾病档案,定期进行检测和调查分析;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强调不同慢性疾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建立高龄慢性病老人的即时紧急救治绿色通道;完善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等服务项目;鼓励志愿者到社区为老年人服务。
1.2 家庭成员应关注老人健康 针对不同居家模式的老人,家人均应知晓老人的健康状况及患病情况,以便进行及时、力所能及的管理。和老人居住在一起的家人能最好、适时、有效地关注老人的健康,对所患疾病进行随时管理。对于居住较近的家人,可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选择不同的间隔时间对老人进行探望,了解老人的健康情况和疾病的进展,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老人居住地相隔较远、或不在一个地方的家人仍然能对老人的健康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现达的通讯可以随时把家人的关怀和问候送达到耳边,家人也可获取部分老人身体状况的信息,适时的进行提醒。长时间不在老人身边的家人,可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将老人的健康和疾病管理托付给可信任的人和相关机构。总之,家人的关怀对老人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情况下,家人都对老人的健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3 老人自身对身体健康的管理 调查发现【2】,74.8% 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者主要是自己。因此只要身体、能力允许,老人自身对自己已患慢性疾病进行管理是最好的。可以细化到方方面面:按时服药,且用药效果如何,自已会有切身感受,定期到医院复查,针对不同疾病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要遵医嘱去做,比如如何体现在饮食、运动中。了解疾病的发展,出现相应的症状应引起重视,针对自身疾病出现紧急情况如何自救等等。
2 关注居家养老老人的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除了身体的疾病外,心理健康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差于一般正常人群,其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恐怖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3】。如何提高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晚年生活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2.1 个人特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身体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存在重要影响,身体健康状况越差,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也越差。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变好。高龄老年人可能在心态和心理健康方面更好于低龄老年人,特别是好于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年人。部分低龄老年人不能很好实现心态顺利过渡和调整,而高龄老人对这一时期已经基本适应。另外,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越强,其心理健康状态就越好。
2.2 家庭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 老年人的家庭关系越和谐,其心理健康状态就越好。基于家庭在精神慰藉方面的积极作用,所以居家养老是一种比机构养老更具有优越性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不仅关注老年人的物质需求,而且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
2.3 社会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 有研究显示【4】,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要显著差于城镇老年人。此外,个人经济能力对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正向促进影响。拥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比没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好,前者生存和养老压力比较小,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心理健康指导也是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定期由经过培训、服务态度良好的专业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展开心理健康咨询;或组织老年人去“老年大学”等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总之,保障老人心理健康需要发挥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等多个主体的积极作用。首先,老年人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家庭应当在经济、服务、心理慰藉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为老年人提供基础的经济和服务保障;重视社会的积极作用,各类社会组织协调发挥作用;通过一个多元的心理健康促进体系来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3居家养老老人日常生活照料
老人的日常生活状况直接影响到老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慢性疾病的发展。也由于年龄、患慢性病程度和数量等的影响,老年人在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需求上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差别。在完善日常家务整理和餐饮服务在对最希望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查中发现,家务整理和餐饮服务是首选,是老年人的基本需求【2】。因此需要更好地细化这两项服务的内容,真切地为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当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时,所需要的将是全方位的服务,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选择雇人照料。有调查显示【5】,在照料老人时认为最需要的帮助项目就是“给老人洗澡”,其余依次是:帮助老人在室内活动,照顾老人大小便,给老人更换衣服,给老人喂饭。
因此,需根据老人的年龄、所患慢性病种及程度、自理能力及经济条件选择不同层次的日常生活照料,使老人过上各方面有保障、舒适的生活。
综上所述,对居家养老老人的健康管理,需从慢性疾病的管理、心理健康的管理以及日常生活照料三方面入手,而且需要社会、家庭及老人自身共同参与,从而保障老人的健康。走出一条基于家庭资源、社区资源、政府资源三方面互动,生活服务、健康服务、精神服务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尽量照顾到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各方面、优先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有效地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和家庭护理照料等方面的建设,满足老年人预防、治疗、康复和临终关怀等需要;加强老年活动中心等的建设,满足老年人休闲娱乐、参与社会、心理慰藉等需要。总之,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居家老人过上幸福、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张正华,肖篷.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医疗保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3(12):706―710
[2] 杨敏,钱英.基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健康研究,2012,,32 (2 ):139-142.
[3] 刘金光,于艳华,克纳新. 老年人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90-92.
慢病居家管理范文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逐步建立、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社区护理的健康观、预防观与中医护理的整体观、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以其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能很好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1 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1],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1].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 应用现状
2.1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2].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2.1.1 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2.1.2 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3].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着,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2.1.3 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2.1.4 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2.2 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3 小结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慢病居家管理范文4
【摘要】社区护理是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的理论结合,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贯穿服务对象生命全过程,集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是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护理服务。其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和高度情感性的工作特点,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护理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更加全面的护理技能和更加人性的亲和力。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护理人员;护理技能
1 社区卫生服务护理内容
1.1 基本护理。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护理与一般医院护士的工作一样,主要服务临床,为病人解除痛苦。
1.1.1 照顾患者。护理具有照顾的本质,在照顾社区患者时,社区卫生服务的护士应当协助患者执行他无法自己完成的活动。在关心患者身体基本需要的同时,协助患者和家属克服压力和焦虑。
1.1.2 协助治疗。社区护士根据医嘱并协助医师执行患者的诊疗计划,并对患者的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进行观察,及时与医师沟通。并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服务。
1.1.3 健康指导。护士按照医嘱和常规医理,对患者及其陪护家属进行健康指导,包括教导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疾病和并发症,饮食指导,康复指导等。
1.1.4 治疗协调。护士随时保持与医师、技师等专业人员联络沟通,讨论有关患者的治疗、护理等问题,使患者尽快恢复自理和自立。
1.2 居家护理。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随着经济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已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
1.2.1 慢性病人居家护理。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社区居家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对社区慢性病人进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等项目的护理干预。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
1.2.2 居家康复护理。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居家护理借助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防止病人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
1.2.3 居家老年护理。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护理的主要项目是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从而是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
1.3 出诊护理。出诊护理工作是临时外出护理,一般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科负责接待,了解病情及初步诊断,确定是否适宜出诊。
1.3.1 诊前事项。登记家庭住址、电话、联系人、签订家庭出诊知情协议书一式两份,双方各持1份,详细告知家属出诊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协议由中心专人管理,并与出诊护理记录、出诊治疗单装订一起。
1.3.2 出诊护理。安排出诊护理人员及时间,按照医嘱确定护理内容。
1.3.3 收费。首次出诊由患者或家属来中心办理各项交费手续,连续治疗可由护士代办(开发票)。
2 社区卫生服务护理人员素质要求。
社区卫生服务护理要求的是全科护理,应当具备比较全面的护理技能与护理知识。
2.1 健康宣教能力。当前,自我护理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社区卫生护理在从事病人护理的同时,应教会教育患者家属、社会服务人员、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等自理的知识和技术,改变他们对健康态度、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
2.2 交往沟通能力。护理人员作为健康教育主要力量,必须与护理对象建立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气氛和人际环境,有效地运用护理技能、健康宣教和预防手段,动员说服护理对象,改变观念、旧习惯,采纳新的健康行为。
2.3 个人综合能力。社区卫生服务护理人员是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其主要服务是为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促进以及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等方面提供持续的、全面的卫生保健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更高级、更复杂的仪器及大量先进技术,以此及时准确地处理健康和疾病中的有关问题,独立地解决治疗护理中的问题。
2.4 良好职业操守。护理人员本身的素质高低对工作质量的影响重大。社区卫生服务护理人员要深刻理解健康概念的内涵,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及积极的职业心态,保持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的护理态度,彻底地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中来。
2.5 多元知识结构。社区卫生服务护理对象来自不同的民族与国度,具有不同的语言、风俗习惯、等,给护患之间的人际沟通造成了很大障碍。社区卫生服务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掌握多元文化,既要掌握现代护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广泛学习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法律、教育学、公共关系学、卫生经济学等知识,努力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知识方面来建立护患关系,顺利开展社区卫生护理工作。
2.6 现代信息技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社区卫生服务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随时接收医学科学信息,通过信息网络,与服务对象进行护理沟通,为服务对象提供健康服务,指导患者及患者家庭进行相应护理。
参考文献
[1] 徐雪萍,郭燕,实施社区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与举措[J],社区医学杂志,2011年8月第9卷第15期,第9-10页。
[2] 赵淑霞,浅谈社区卫生服务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医学信息,2010年02月第23卷第2期,第521页。
慢病居家管理范文5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医二院”)对延伸护理的探索,与医院在大负荷工作量下注重以管理优化流程、提升医疗品质紧密相关。
如何在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尤其是在开展日间手术和缩短平均住院日的过程中,提高患者安全及患者满意度?浙医二院选择从提供护理延伸服务入手。
细化电话随访
在观摩学习了台北市立万芳医院的忠顺里健康营造中心工作模式后,浙医二院获得启迪,逐渐细化了院内教育、出院后随访等患者管理工作,并形成了由护士和专科医生组成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团队,延伸护理服务范围。
2010年12月,浙医二院成立了出院随访中心,主要处理全院电话随访工作,包括追踪随访及对患者调研。在人员设置上,医院调配由于身体状况暂时不适合服务临床的护理人员。在随访机制上,医院根据病种与治疗方式的不同,拟定了相应的流程与内容模块。
浙医二院在患者入院宣教时,即有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将有出院随访。患者出院时,则由医生提出随访要求、责任护士进行出院随访评估,并根据医生要求制定随访计划。随后,由责任护士完成首次对患者的电话随访,并将后续的追踪随访工作交接至出院随访中心跟进。
在这套流程设计之初,患者出院后的所有随访工作均由随访中心完成,但由于随访人员未参与患者住院期间诊治,故无法回答患者疑问。不佳的出院随访率促使浙医二院调整了随访流程设置,改由患者的责任护士负责出院后的首次电话随访。
对日间手术患者,医院的随访设置也有所调整。除了常规的术前宣教与出院前评估,针对患者在院时间短、术后可能出现心理变化等问题,医院规定,术后24小时内,日间病房的护理人员必须完成对患者的首次随访,之后交由随访中心完成后续随访。如果为特殊病种患者,术后3~7日内,责任护士还需再次进行电话随访,然后方可移交至随访中心。
随访内容由医护共同讨论拟定,主要分为常规随访、专科随访和专病随访(见图)。
除了推进随访,监控随访质量也是医院的重要工作。医院定期统计总结随访率、失访原因、随访工作量,以科室和病种等多种检索方式将结果反馈给各科室,并将出院随访纳入医院的绩效考核体系。经过质控分析,浙医二院发现,医院随访率长期无法达到95%目标值的主要原因为,未及时核对更正患者的联系方式。经过责任护士对患者入院出院时的双重核对,医院的随访率由2011年的80%上升至2012年的98%。
延伸慢病管理
浙医二院在进行慢病管理的过程中,根据病种特点构建了涵盖院内教育及院外延伸服务的慢病管理模式。其中对腹膜透析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均使患者生活质量相关指标得到有效改善。
对腹膜透析患者的管理,主要由专科护士完成,包括住院期间的患者及家属教育、自我管理培训,以及出院后的随访、教育评估、医生联络、患者身心管理等。
住院期间,对于接受不同治疗的患者,专科护士提供的护理内容也有所不同。对准备置管的患者,专科护士将培训腹透基础知识、安全换药操作、导管接触口护理等;对住院透析患者,护理人员的培训内容则为腹透基本步骤、日常护理规范等。
医院还对培训方式、环境、时间均做出细化要求。每次培训以30~40分钟为宜。在培训地点上,医院安排了安静、独立、光线充足的房间,并配备示范操作台、洗手槽等设施,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模拟环境,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的规范性。
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后,医院的电话随访服务会区分处于不同治疗阶段的患者。对于新置管患者,出院后2~3天需进行第一次随访;对于病情稳定患者,随访频率为一周一次,一个月后安排住院随访;而病情不稳定即有炎症的患者,医院将进行密切跟踪,在必要时即刻安排患者紧急住院。除了提供电话随访,医院对杭州及周边地区患者还提供门诊随访、家访等服务。针对杭州本地新置管患者,第一次随访均为上门随访。
事实证明,居家透析患者,其对透析操作的掌握程度、居家护理后蜂窝炎的发生率,在医院开展延伸护理服务前后有很大变化。患者的心理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疏解。自2010年开展延伸护理至今,浙医二院的腹膜透析患者已有80%重返社会。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医院更是建立了上下联动的区域内慢病管理体系。浙医二院糖尿病管理范围的起点是内分泌科的糖尿病患者管理,之后扩展至全院的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管理,最后延伸至社区。
在院内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医院的患者教育支持系统形式多样。在门诊,医护人员进行随访、小组教育、自我管理经验分享等工作。在住院期间,则侧重围手术期教育等内容。在院外,浙医二院则通过与杭州市3个城区的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合作,向社区护理工作者提供诸如胰岛素规范注射、注射前检查、部位轮换、停留时间、针头更换、摇匀操作等患者自我管理内容培训。帮助社区护理工作者承担起包括收集血糖控制数据、提供患者教育等长期的社区慢病管理工作。
慢病居家管理范文6
【关键词】居家医疗;服务模式;健康服务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是老年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49亿,占总人口的17.9%[1],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居家医疗已被证实是为老弱失能人群提供高可及性医疗服务的有效手段[2]。近年来,居家医疗逐渐受到重视,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出,居家医疗是老年人需求较高的服务之一[3],许多政策都在积极推动居家医疗服务。然而,国内的居家医疗服务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医疗服务机构都在积极推动,为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医疗服务模式进行了多种探索。本文总结目前我国探索发展居家医疗服务模式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旨在为国内居家医疗的从业者和推动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居家医疗的探索模式
通过居家医疗培训、居家医疗和养老论坛,以及居家医疗项目的考察,总结出我国目前正在探索的3种居家医疗服务模式,分别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和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见表1)。下面从发展背景、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支付方式等方面分析比较3种模式的经验和不足,为了让读者对3种模式有更直观的认识,对每种模式举例说明。1.1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9073”养老模式,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由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在“9073”养老模式下,如何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居民提供连续性、可及性、方便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而家庭病床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途径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病床涵盖了基本医疗服务中的大部分内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家庭病床服务形式提高疾病诊治、慢性病管理等专业技能,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进而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4],因此家庭病床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5]。上海市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基层社区推广家庭病床服务[6],2010年在国内率先建立家庭病床地方标准,从家庭病床收治标准、服务内容、服务项目、人员资质等方面规范了家庭病床工作[7],目前上海市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1.1.1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内容(以上海为例)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积极推进家庭病床服务,从而服务于需要连续治疗,又需依靠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患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讲座、门诊、张贴宣传海报等宣传形式,进一步宣传家庭病床服务,增强居民主动签约家庭医生的意愿,为社区内失能、半失能的居民办理家庭病床,解决其居家医疗问题。社区居民可以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建立家庭病床的申请,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评估和社保经办机构评定符合家庭病床收治范围的居民可在家办理家庭病床服务。由社区全科医生、医院专科医生和护士、家庭药师、护理员等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入户访视家庭病床服务对象,申请人或其家属选择家庭医生团队并与其签约,协商制定医疗护理服务方案。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家庭医生、医疗车能快速接触到患者并提供家庭病床服务,从而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便捷服务。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病床服务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家庭医生团队可以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血糖监测、吸氧、吸痰、导尿、鼻饲管置管、静脉血标本采集等医疗服务,以及洗发、手足部清洁、温水擦浴、沐浴、协助更衣、协助进食水等生活照料服务。但是由于服务团队人员紧缺、便携式医疗器械不足、上门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许多患者实际需要的医疗护理项目开展较少甚至难以开展。如由于专职护工人数较少,因此对患者的生活照料服务提供较少或由第三方公司提供。家庭病床医疗护理服务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助理(护士)、康复师共同承担,从而保证为患者提供诊疗、护理、康复等全方位、全过程的医疗服务。但是患者建立家庭病床后的家庭病床责任医生是固定的,这样服务相对会比较单一。根据上海医疗保险报销指南,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务的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2%,较大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病床患者的经济压力。1.1.2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由于国家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完成各自的家庭医生签约“任务”而积极推进家庭病床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探索,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上门服务费低。对患者来说收费低是好事,但同时无法激励社区医护人员开展服务,医护人员反映劳动价值难以体现。例如,上海市制定的家庭医生收费标准,医生每次上门仅收80元钱。珠海各基层医疗医生和护士上门开展家庭病床服务,仅能收取17元/次的上门服务费。北京家庭病床没有建床费,医务人员上门一次只能收10元出诊费,而合肥的上门服务费甚至低至9元。(2)我国全科医生、护理人才紧缺,无法满足更多患者家庭病床服务的需求。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常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负荷已经较重,随着社区首诊制的推进,居民首诊意愿较高[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工作负担进一步加重。而且作为基层卫生工作者,家庭医生团队人员还承担着复杂的公共卫生工作,团队中的医务人员很多都身兼数职,分身乏术[9],工作负担重且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和完善的职位晋升制度,家庭医生团队难以获得服务动力和服务热情去提供高质量的居家医疗服务。(3)家庭医生团队工作量较大,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相关培训提高自身服务技术和水平,而且我国目前对于家庭医生团队的专业化培训较少,这也将大大影响我国居家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4)发达国家的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体系有较为完备的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作为支撑,以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为主,并协同生活照料服务和社会支持服务,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护[10]。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家庭病床服务基本停留在医疗护理服务提供层面,且由于我国居家医疗相关法律不完善[11],以及适宜在居民家中开展的诊疗服务以安全有效为准则,服务项目有所限制,家庭病床服务模式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考虑到医疗安全,许多药物不得在家庭病床静脉输注,限制了家庭病床收治范围,不能满足更多患者需求。1.2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这种模式以公立医院某个科室或多个科室为主体,为寻求转型,增加上门医疗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增加新的营收方式,同时提高知名度与社会认同。国内现在已有很多地区开展相关业务,如河北邯郸某医院急诊科提供的上门医疗服务,济南章丘某医院烧伤科提供的上门慢性创面的服务,天津滨海某医院营养科提供的上门医疗服务等。这种模式的服务主体是公立医院的某个科室或某些科室,虽然种类千差万别,但都是在一定的契机下,利用自身闲置的医疗资源,提供基本的上门医疗服务和特色服务。在此,笔者团队选择了极具代表性且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邯郸市某医院进行详细介绍与分析。1.2.1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模式内容(以邯郸为例)邯郸市某医院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随着近几年周边各个医院规模的扩大,急诊科面临诊量少、竞争大、“吃不饱”的问题,而且年龄比较大的医护人员身体已经适应不了急诊科节奏快、突发状况多的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医院充分利用急诊科医生知识面广、机动能力强的优势,逐步将急诊医生培养成全科医生,利用二线救护车提供上门医疗服务。随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积极开设老年病科,该医院也开设了老年病科,利用急诊科和老年病科密切合作的优势,结合院前和病房,开展了以安宁缓和医疗为特色的服务模式。该医院组建了一支由医护人员、康复师、心理师、医务社工、志愿者等在内的专业团队,并形成老年病科、肿瘤外科、麻醉科、医养结合中心、居家医疗组等多个科室(院区)协同为疾病终末期和老年患者们提供服务的模式。该医院急诊科的居家医疗组同时开展上门医疗服务,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实施在岗培训,为长期卧床在家的患者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团队首先上门审视患者的自身状况,为符合标准的患者建立档案。根据居家患者的签约档案,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上门医疗方案,并为居家患者发放指导单,对每位患者的居家档案进行质控管理。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根据患者预约和规划方案,携带便携式移动设备,利用二线救护车去患者家中提供上门医疗服务。该医院居家医疗组目前开展的上门医疗服务内容有伤口管理、管路维护、癌痛管理、体格检查、用药指导、康复指导、心理咨询、照护指导等,让患者在家就能享受专业的医疗服务。因为是利用闲置的急救资源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所以目前采用的收费标准还是按照医院院前急救的收费标准,包括救护车出车费用、医务人员出诊费和服务项目费。如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15元,中级职称及以下人员10元,项目主要是指上门服务产生的某项治疗或检查。目前这些费用都不能通过医保报销,只能患者自费。1.2.2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邯郸市该医院是一家二级医院,相比于三级医院和一级医院,二级医院在提供居家医疗服务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一般来说,三级医院走的是高精尖的发展路线,业务量大,紧缺的卫生资源无法再去提供居家医疗服务;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的是平民化的发展路线,受人才、技术、资源限制,短期内很难提供优质的居家医疗服务;二级医院因为政策、资金、技术等原因,处在尴尬的“夹缝”中,为了生存亟须转型,是可以提供居家医疗服务的良好选择。此外,该医院原来是一家铁路医院,许多患者是单位的职工或家属,患者对医院非常信任,有着良好的医患关系,便于开展上门医疗服务,这也是这种模式的优势。从2018年起,该医院就开始对居家患者签约建档,定期开展上门医疗服务,已经有了3年相对成熟的经验,同时结合老年病科和急诊科密切合作的优势,对老年病科达到住院时限不得不出院的慢性病患者实施转介制度,在家中进行管理。此外,该医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养老院签约,定期为养老院中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值得学习借鉴。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是以医院为主导的探索,其并不是以上门医疗服务为主业,上门医疗服务收入也只是总收入的一小部分,但除了收入之外,这种独具特色的服务还可以为医院提升社会美誉,增强责任感。但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1)收费方式复杂,上门医疗服务不能纳入医保。某些医院居家医疗项目是通过吸引患者使用医院门诊及住院服务来实现收入,特别是缺患者的一些科室,而另外一些医院的出诊团队是直接按次收取费用,例如天津某二级医院某科室每次上门开展护理服务收取二百余元作为服务费。另外有公立医院和私营护理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由私营机构收费之后进行分成。虽然目前医院开展的绝大多数的上门医疗服务费用不能报销,但是国内也有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将上门服务纳入医保的尝试,如2018年浙江省台州市将居家医疗护理纳入全市基本医疗保险中。邯郸市也在积极探索,展开对上门医疗服务纳入医保的学习与探讨。希望将来居家医疗服务能够得到医保的支持,真正惠及老年失能患者。(2)专业居家医疗服务人才缺乏[12]。以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人员基本都是专科医生,如营养科、烧伤科、急诊科等,缺乏全科医学思维,因此提供的服务也多是某些单一的服务,不是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因此笔者更愿意称这种模式为“上门医疗”而不是“居家医疗”。基于我国国情及患者需求,亟须开展专业居家医疗各类服务人才的培训,促进居家医疗人才队伍规范化、专业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需求,尤其是为失能老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就医渠道。(3)缺乏电子病历系统。现在国内还没有完善的居家医疗电子病历系统,以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服务对患者仍采用纸质化的病案管理。完善的居家医疗服务不仅仅包括医疗,还应该包括家庭关系、适老化改造、药物管理等,随着患者人数的增多,纸质化病案的不便性会凸显出来,迫切需要一套简便有效的电子病案系统以便于管理。1.3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1.3.1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模式内容(以济南市某民营医疗机构为例)公立医院因其患者量大、医生工作负荷重等客观原因,部分医务人员在对患者服务上存在一些短板,如看病过程中交流时间短、患者排队等待时间长、专家号难挂、病房拥挤等。针对这些现象,民营医疗在医疗服务上,把对方的短处变成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的高端服务品牌,为消费者提供高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济南市某民营医疗机构向老弱失能者提供自付型综合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该民营医疗机构的居家医疗服务团队由医生、护士和社工组成,跨学科团队对患者进行生物-心理-社会全方面、连续性的护理和医疗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老年综合评估、体格检查、慢性病管理、用药指导、康复护理、远程医疗咨询、社工照护、安宁疗护等。其服务对象是缴纳会员费或购买居家医疗服务包的消费者/患者,对于购买居家医疗服务包的消费者,居家医疗团队会上门对其进行初期、中期、结案评估,准确了解消费者的身体状况从而为其制定3种不同等级的服务包。不同等级的服务包也可以为该医疗机构进行接诊人次分流,有助于提高服务效率。当消费者/患者需要服务时,居家医疗团队通过打车、自驾或者公共交通等方式快速上门服务。此外在该民营医疗机构的居家医疗服务中,医生和患者的初次沟通时间为40min至1h,护士和患者的初次沟通时间为30~40min,这样充分的沟通交流也能保证医患之间的充分了解,患者更能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因此民营医疗机构旨在提供更加优质、快捷、人性化关怀的医疗服务。1.3.2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民营医疗机构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探索,其以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业态存在,高质量的民营居家医疗会针对老弱失能患者进行周全性评估,并针对评估的结果决定所需要的医疗服务、照护服务的种类和强度,目的是减少医疗及照护资源的浪费,并且减少患者及其家属在就医、经济、心理上的负担,笔者更愿意称之为“居家医疗”而不是“上门医疗服务”,但同时民营医疗机构自身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低质量的民营居家医疗服务以快速、简单临床服务为主。这种模式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广泛惠民的支付机制,在医保支付之前很难惠及广大老弱患者。另外,周全的高质量的居家医疗服务也意味着更昂贵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务对象,不利于服务的扩大。外资的居家医疗机构虽在欧美国家有成熟的运营模式,但在中国的发展却并不容易,很难直接照搬在原有支付体系和人才体系下的运作方式。这一模式存在两大特点和挑战:(1)服务定价和支付。与公立医院的上门医疗服务类似,民营医疗自主定价,由患者自费负担。与“家庭病床”的服务定价相比,民营医疗提供的上门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定价相对比较符合市场生产要素价格,或者说能够体现劳动价值,跟各地物价和上门服务时间及质量有明显相关关系。如杭州居家护理服务收费近300元,而济南收费200元,济南全科医生提供的周全居家医疗服务收费约500元。为了满足中低收入患者的居家医疗需求,民营医疗机构也积极引入慈善捐款和梯度定价等方式来降低中低收入患者的经济负担。北京和杭州的居家护理及康复机构与慈善基金会合作成立了专项基金来为低收入患者募款,慈善资金交由民营医疗机构后,由其来提供义诊。济南的居家医疗团队按患者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费用减免,相对于高收入家庭支付500元/次的费用,中等收入家庭可以支付200~400元的费用。(2)与急性期医疗和专科医疗的协作。居家医疗照顾的患者以老弱、共病、失能为主要特征,尽管居家医疗的初衷是尽量实现患者在家养老,但在急症期仍然需要综合医院的服务,急症、手术、专科、住院服务在必要的时候都会非常重要。民营医疗基本都没有综合医院的急性期医疗和专科医疗,即使有些民营医疗建立了与综合医院的合作,流程上也难以实现好的衔接和转诊。但是,某些居家医疗服务者也提供远程或线下陪诊服务,比没有接受居家医疗的社区患者的境遇还是要好一些。
2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