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教育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教育问题范文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01
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我国的医学继续教育经过多年发展,日益制度化、规范化[1]。但在医学继续教育的教学管理中,还存在着课程设置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为提高医学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我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1 目前医学继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不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日益更新,医学技术也在迅猛更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在当今社会显得更为迫切。但由于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大部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医学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晋升职称或执业注册挂钩而不得不参加[2]。结果造成这些学员交费上学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学历证书或学分证明,而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能力,为了轻松地获得学历证书或“挣”够学分,他们乐于追求只用交费而不用参加学习的“学历班”,而很少考虑工作的实际需要。
另外,有一些开办继续教育的医学院校培养目标不正确,把继续教育当作是学校的一个经济创收点,只考虑经济效益而不重视社会责任。滥设点、滥招生,在管理上片面强调成人的工作、家庭等外在因素,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放任自流,导致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更谈不上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目前的医学继续教育是学校卖文凭,学员买文凭,教与学双方都把继续教育当作一种经济,而不是一种知识的传递与提高。这种错误的认识只可能使医学继续教育名存实亡。
1.2 教学模式滞后
目前我国医学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从取得学分的意义上讲,课堂授课无疑是重要的途径,而对其效果则不应轻易下结论[3]。传统的、灌输式的医学继续教育虽然能在短时期内提高学员的“卷面成绩”,却不能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教学模式滞后,严重影响了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的积极性。
1.3 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不同的医学继续教育对象,由于基础和需求不同,他们对医学继续教育内容的选择是不相同的。职称较高、学历较高的学员对新成果、新进展及医学人文知识的内容项目感兴趣;职称较低、学历较低的人员则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我国医学继续教育在内容设置上基本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复制,仍然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主,学员的继续教育学习只是对以前所学知识复习。学员自身渴望获知的内容较少,没有考虑不同学员工作和学习基础的差异性,学员对这样的继续教育没有兴趣和积极性,也是影响继续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1.4 工学矛盾
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都是单位的工作人员,工作繁忙,另外,作为成年人,他们又是家庭的主要劳动者,工作和家务使他们缺少相应的时间来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工学矛盾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各级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医学继续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工学矛盾,学员更希望通过网络平台的形式来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参加面授或实训,达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1.5 师资需求方面
在继续医学教育师资方面,卫生技术人员最希望参加本专业的高水平专家的指导与学习,切实提高自己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但目前的继续教育师资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学校的教授与医疗岗位脱节,不少中老年教师常年得不到进修学习,原来掌握的知识已经过时陈旧,对成人教育的需求、成人学员的心理特点不能够完全掌握,完全按照普通学生对待,所授课程不能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第二,部分青年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刚开始从教,没有深入过医疗岗位,教学经验不丰富,实践能力甚至不如学员,结果造成学员厌学;第三,大部分学员希望向医院的知名专家学习,取得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很多专家实践能力较强,但长期不从事教学,无法系统讲授自身的经验,使学员学习如在雾里。
1.6 教材不适合继续教育的实际要求
目前,大部分成人教育教材为普通高等教学的教材翻版,内容相似,缺少成人教育所需的技能型和前沿性,没有考虑成人学员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和需求,无法得到学员认可,学员对购买教材具有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学员参加学习的积极性。
2 对医学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2.1 提高管理人员、教学组织者和卫生技术人员的重视程度
为保证医学继续教育真正达到其提高人员素质的作用,需要有关单位认真落实卫生技术人员医学继续教育完成情况与其年度考核、职称聘任、职务晋升和执业资格注册等密切结合的有关规定,引导卫生技术人员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加强对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考核,提高卫生技术人员对医学继续教育的认识,逐步使卫生技术人员树立“只有终生教育,才能终生执业”的观念,真正把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医学继续教育转变成自觉的行动[4]。组织医学继续教育的院校应将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对待,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树立培养人才的继续教育观,不断探索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而不是经济创收的继续教育观[5],使医学继续教育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注重实效的目的。
2.2 课程设置的优化
课程设置是继续教育的基础,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同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开设的课程有不同的要求,能够参加适合自身岗位需要的继续医学教育是每位学员的最基本要求。对学员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在课程设置上,参加继续教育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更注重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知识的扩充。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就应体现对学员能力的强化和提高。基础课可由学员通过多媒体教材或网络平台自学,以“必须,够用”为标准,专业课应多开设与能力相适应的专业选修课,如“专科技能培训”、“新仪器新设备使用与结果分析”等。
2.3 实现医学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现代化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将网络教学与面授有机结合。采用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成人教育的网络办学平台,开展网络课程教学,由学员自行安排考核时间。网络课程的开通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手段,有利于学员无法到校上课时在家自主学习,缩短在校学习的时间,缓解学生的工学矛盾。传统成人教育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相当匮乏,往往局限于教材,较少有适合成人特点的含有导学、辅导、自测、应用等内容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学资源建设仍需不断加强和完善,这需要继续教育的开办院校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授课教师与课件制作人员相互配合,不断研发适合成人自主学习特点的课件。
2.4 选择合适教材
教材是继续教育教学的依据,也是学员们自学的根本。因此在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上,要更关注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需要知识的重复,需要的是知识的更新和深入。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内容上要能够体现出最新的信息,在教材的结构上要图文并茂比较清晰,方便学员自学。一本高水平的继续医学教育教材的价值决不仅仅局限于学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之时的“即时效应”,更重要的是在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后,贯穿于学员整个专业技术行为全过程而发挥的指导作用。因此,学校在选择教材时应多参考学生的意见,由学生集体选择合适的教材,也可由学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合继续教育的教材。
2.5 提高教师素质
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合适的教学模式,但教学模式的发挥程度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教师素质的提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将师德作为首要内容,只有教师将教学作为一种责任而不是捞取报酬的手段,才能保证在教师教学中去主动思考如何提高质量,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第二,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应通过轮岗的形式让他们在医疗岗位和教学岗位上双重锻炼,使他们理论和实践的能力同步提高;第三,注重老教师的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的交叉、融合,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产生,对于毕业多年的老教师而言,学校需要提供机会使他们的知识能够与时代同步发展;第四,医院的兼职教师临床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需要学校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成人学员的心理和学习特点,做到教学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学科组第十三次工作会议纪要[J].继续医学教育,2007,21(36):64-65.
[2]岳岭.医务人员开展全方位继续教育工作的思考[J].实用全科医学,2005,3(1):47-48.
[3]严慧萍.对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20):24-25.
[4]尹照玲,宋玉玲,李爱民.加强管理促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发展[J].中国医院,2006,10(9):52-53.
医学教育问题范文2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解决方案与其他专业研究生教育相比,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因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具有较强医疗能力和医生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医学实用人才,其教学质量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有直接关系。所以,寻找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与我国的《执业医师法》有冲突
1995年5月,我国正式颁布并实施了《执业医师法》,该法律规定,具有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者,必须由执业医师进行指导,并在医疗机构、防疫机构、保健机构实习一年以后,才可以参加资格考试,获得医师资格后方可拥有临床处方权。在这种规定下,临床医学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专业研究生以后,就没有进行独立医学诊断、医学处方以及开具医学证明的权利,缺乏临床实践机会,会直接影响学生临床能力的提高,导致研究生的临床能力难以在医院进行培养。
2.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当前,高校医学教育属于教育部管辖,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则归卫生部主管,由于两个部门在政策上缺乏统一性,导致学校教育与医师培训之间存在互不认可的现象,研究生步入工作岗位后仍要参加医师培训,从而造成了培训资源的巨大浪费。
3.过分重视实践性,导致临床科研训练不足
临床医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要想具有较强的临床水平,就必须在临床医学实践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一些高校为了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保证研究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临床能力,于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进行压缩,缩短了教学时间和课程内容,导致一些课程的学时不足,难以满足研究生进行科研的需要。此外,一些学校降低了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要求,甚至取消了毕业论文,导致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只要掌握应用技能即可,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相对较弱,长期以往,会使专业研究生教育沦为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
二、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1.对《执业医师法》进行修订
国家在《执业医师法》中规定,必须实习一年以后,才能参加职业考试就是本着对病人负责,对生命负责的态度,防止应届毕业生由于经验不足,造成误诊,给病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但是这一规定,却阻碍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有关部门应当权衡利弊,对《执业医师法》的有关内容进行重新修订,如专业研究生可以给予部分的临床处方权。
2.将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医师培训进行并轨
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临床能力培训的重要性。虽然两者在报考条件、培养方式、培养要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是两者都希望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来提高学员的临床实践能力,从而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为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医疗人才。所以,应当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结合点,将两者结合到一起。
2013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64所开设临床医学硕士教育的学校进行教学改革,一些学校就开始进行了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医师培训并轨的大胆尝试。比如,一些学校在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同时,并聘为本校的住院医师,使学生同时具有研究生和医师两种身份,从而实现研究生招录与医师培训招录的完美结合。一些学校将学位授予标准和医师准入标准结合到一起,即研究生在毕业时必须达到医师培训的标准。研究生在毕业时除了获得学位证、毕业证以外,还将获得医师培训合格证与医师执业资格,达到“四证合一”。
3.实践性与学术性相结合
当今社会,临床医师不但要会看病,还要具有相应的研究能力。所以,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要以实际的医疗实践为基础,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与临床关系紧密的科研工作。此外,学校还要组织相应的学术报告,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应的科研方法,提高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此外,学校还应当做出要求,督促学生进行科研工作。
三、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医疗人才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人们对医疗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应当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医疗人才。所以,高校临床医学教育应当不断反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促进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光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11(05):13-17.
医学教育问题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所学语文知识的应用范畴日益扩大,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体系已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面对这种新情况,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再拘泥于课本,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初中时期是学生个性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倘若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文素质的培养,最终将导致语文教学与实践生活的脱节而彻底走向“死胡同”。因此,当前形势下语文教学应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彰显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人性角度而言,语文教学主要是满足学生在实践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教师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去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本文将从功效与途径两个角度对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展开深入探究。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文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少一线语文教师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而人文教育却能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人文教育的实施还很不到位,教师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还十分匮乏。这种匮乏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可否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20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物质财富的剧增也给当今社会带来了新的危机: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不少专家发现,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已经对当前初中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此党和政府忧心忡忡,并就此明确了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诚信守法、谦逊待人、团结友好、发奋图强、乐于奉献”。但是仅仅制定这些教条式的规范是难以发挥良效的,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方能抵制社会不良之风对初中生的影响。可是一些语文教师还没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要么忽视了人文教育,要么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不当,从而导致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互分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具体策略
在上文中已提及,语文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基础学科,倘若能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其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通过人文价值大的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设温馨和谐的人文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照本宣科,更不能使用“填鸭式”和“一言谈”的教学法。而应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仔细地思考:“课文内容寄寓着什么样的人文内涵,能有效提高学生哪些人文素养。”教师须针对这些问题全盘考虑,仔细分析课文中的人文内涵,遴选出人文价值大的内容,以此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将其培养成守诚信、明事理、有理想、有道德的个性化主体。此外教师在课文内容的遴选上应涉及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信道德、勤奋不息等内容,力争通过这些人文价值大的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处世观。譬如在教学《理想》一文时,我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人人都会遇到很多坎坷和荆棘,只有那些勇敢地面对困难,并想方设法战胜困难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此我还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讨论自己的理想,并设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应怎样面对?学生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则针对他们讨论的不足之处适时引导,在人文教育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讲述《荷叶母亲》这首散文诗时,我通过诗歌的主旨“母亲对子女的爱,子女对母爱的赞颂”引导学生要孝顺父母,并就此列举了很多名人志士孝敬父母的实例,让学生懂得了孝顺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通过这些具有人文价值的教学内容,能让崇高的人文思想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预防社会不正之风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二)不断提升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质量
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要有机融为一体,必须不断提升人文教育的质量,否则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永远只能停留于形式。那么在实践教学中应怎样提高人文教育的质量呢?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这种对生活的关注不能局限于写作范畴,还应体现在教师启发学生将语文课堂看成实践生活的一部分,并充分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竭尽全力提高学生课堂生活的质量。这是提升人文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从客观角度而言,语文教学要求广大教师与学生必须以课堂实践生活为起点,人文教育就是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对生命的敬重、对教育方式的启发性思考融入语文教学,并据此选择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最后从本质上来看,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是教师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处于平等位置的,师生双方都是认识人类文化、感受实践生活、践行教育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认可自我、认可他人的功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教师与学生都是没有主次之分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中实施科学合理的引导策略,进而提高人文教育的质量。
(三)通过阅读教学促使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
阅读教学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其人文素养,更能促使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对此新课标理念强调:“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务必重视人文教育,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人文功效,不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可见新课改理念也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在人文教育上的重要功能。虽然阅读教学在人文教育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方法不当,任意而为之,人文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时,须注意如下三个问题:1、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材料必须寄寓人文思想和道德因素,唯有这样的阅读教材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2、教师要认真钻研阅读材料,挖掘蕴含其中的人文因素,并用生动形象的引导语启发学生对材料中的人文精神产生共鸣;3、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体会阅读材料中的人文情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能越俎代庖,把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人文教育的宗旨是相背离的。因此,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自行理解材料,只能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引导。不论是《背影》中从人文角度对“父爱”的引申拓展,还是对《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人格美的人文解读,都必须让学生自主地思考,方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其人文素养。
三、结语
总之,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只有将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彻底落实,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精神需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全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方能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功效。
参考文献:
医学教育问题范文4
以笔者所在医学院校为例,经过学校所有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与付出下,爱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学校的体育教学有了很大发展。从“体医结合”的教学理念下,在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1.1教育观念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经历了几种观念的演变,由最初的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竞技性质的教育观念,到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身体素质教育性质的教育观念,到以活跃课堂气氛的快乐体育教育性质的观念,再到以养成运动习惯为主的终身教育观念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观念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大抵如此。而在医学院校新的改革与发展背景下,在新的“体医结合”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应提倡的是“体医结合、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而对医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并未结合医学知识。依然注重体育技术的传授,依然以竞技为教学的目标,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传授也较少。
1.2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是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更直接决定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可以根据教学环境和条件进行操练,主要分为体育知识原理的学习和具体的运动项目学习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主要选择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并无专门的医学院校体育教材,教学大纲也是和普通高校的教学大纲相仿。体育活动也主要集中在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等,和医学知识结合不密切。对于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教学内容,主要在于教师的兴趣,并没有广泛进行教学。
1.3教学模式
当前体育教学的模式,基本上体现在对“三基”即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上,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多是以教学班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当前体育教学模式下也存在体育选修课程,主要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打破原先班级的教学单位,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但只是一小部分。
1.4考核评价
与普通院校体育考核形式无异,主要根据课堂教学时学生的表现和出勤率。身体素质测验的分数,如100m、800m、1500m、3000m的测验分数,体育项目的分数,如跳高、跳远、铁饼、铅球、引体向上、俯卧撑等项目,也主要根据各个项目的评分标准得出。
2医学生体育教学的策略
2.1牢固树立体医结合的观念
体育教师要充分意识到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融入进去,真正做到医学与体育锻炼的结合,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首先,在体育中要运用“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好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才能为以后的学医之路奠定身体条件上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体育锻炼知识与技能,才能提高自身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才能形成健康合理的体育锻炼意识与良好的锻炼习惯。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中能深入学生心理,满足学生需求,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有意识将对体育的追求融合到生活中来,时时锻炼,把“终身体育”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养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信念。其次,要改变传统教育意义上的师生观,树立新的师生学观。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示范作用的基础上,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灌输的对象,而是“教学相长”相互呼应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具备不同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特长等。只有树立了新的师生观,教师才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会以新的眼光对待学生,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潜力,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科学有效地结合。
2.2坚持“体医结合”的教学内容
医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应既要考虑学校具体情况,又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同时还能照顾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适应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既要保证完成相应的教学大纲任务,又要兼顾教学活动的科学性、趣味性,将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特色——“体医结合、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体现出来。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体育锻炼与治病结合的记载:“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体现了朴素的保健思想。伴随社会发展,多种健身手段逐渐丰富,如被人们熟知的导引术、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等。太极拳的教学在普通院校的授课比较普遍,而相对于导引术、八段锦、五禽戏的引入则相对较少。对于这种无病强身,有病可通过锻炼有助于恢复康健的传统体育项目,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质机能、兴趣爱好等,进行适当的选修开设,慢慢进行扩大。也可根据不同的医学专业进行不同的体育项目推荐。如,护理专业可适当增加形体方面的练习;临床医学专业可适当增加提高反应能力的练习;针灸、推拿等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上肢肌肉力量的练习。总之,作为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要注意“体医结合”,选择具有医学特色的体育项目,将体育舞蹈、健美操、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等融入到医学中去,促进医学生学习更多锻炼身体、恢复健康的手段和方法。
2.3改进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观念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实施的相应教学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制定根据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观念而发生变化。当前环境下,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对学生的教育模式也已发生改变。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改进教学设计与方法、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主体性与探究性,增强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应是多元化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的相互结合是当前较为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模式。教师评价应公平公正,切实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测评水平、参与能力进行真实反映;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要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得出三者在总的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3结语
医学教育问题范文5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意义
何谓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对未知客观事物做出的自觉的心理反映。这种心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索,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它在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育界已达成了共识。但是中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入,赋予课堂教学全新的内涵: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从根本上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而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方法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认为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
(一)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便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例如:在讲“陋室铭”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就本文文末“孔子曰:‘何陋之有’”这句和文章的题目“陋室铭”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引起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探讨研读这篇铭文的兴趣。
(二)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世界上有一个民族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犹太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几乎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家长会像孩子一样地得意……
这里不想多言,这则事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我们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面纱”,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而不要自己唱独角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和蔼的态度、鼓励的目光、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娓娓的诱导,对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精神鼓励。
(三)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医学教育问题范文6
一、语文教学“简洁为美”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要硬给语文课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当前,有些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如此,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
鉴于此,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围绕“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紧扣“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但不是说只有一个要求,一项任务。也要重提“精讲多练”,精讲,即讲精华,讲精髓,讲精炼,画龙点睛,提要钩玄,要言不繁,惜时如金。当然也要求学生问答简明扼要。多练是相对精讲而言,即让学生多读、多写,自主参与言语实践。当前语文教学中有“脱离文本,过度发挥”以及“用学生的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言语实践”的现象,因此要强调,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要深入钻研教材,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离文本,紧抠词语,有时要咬文嚼字。
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教学中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其实,正是这种“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炼、更精彩。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
二、语文教学训练要扎实
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效果落实。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
要认真研究教学过程,这既是学生思维、想象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是教学的“三维目标”统一的过程。过程由各个环节组成,随着教学进程,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遇有错误要及时矫正,遇有遗漏要随时填补,发现生成性的课程资源,要随机应变,充分开掘利用。不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仍按“预设”,一成不变。由于语文学习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需要回旋反复,有时需要重槌敲打,有时又需要“轻拢慢捻”,有时甚至需要以退为进。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穿针引线,因势利导。
三、语文教学应轻松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