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教育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师教育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师教育培训范文1

1.1规范化医师培训对于医师(医科学生)的意义

医学教育由3个不同阶段组成,包括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一个医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知识只够满足毕业后需求的10%,其余90%要靠医学继续教育取得。所以,毕业后的医学教育是继医学院校基本教育以后的重要阶段。医师规范化培训是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很大一部分培训对象是当年毕业未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应届医学本科生,他们面临着培训后的再就业问题。职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要求的工作能力,它由多种能力叠加复合而成,主要体现在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逐步提升,而这几种能力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

1.2规范化医师培训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意义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床位数、硬件设备、医师教育背景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准,然而真正能反映出一个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水平的是看其是否拥有安全、有效的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手术、药物治疗标准及能否被全体医务工作者掌握与执行。规范化的医师培训能够帮助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工作者系统地掌握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效率,改善医疗卫生机构形象,从而进一步增强整个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降低医疗成本,节约卫生资源。

2药学教育在规范化医师培训中的作用

随着药物品种和药害事件的日益增多,医师对药物性质、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国内外用药规范的需求就越发迫切。然而,目前的规范化医师培训往往忽视药学知识和合理用药能力的培养,致使医师用药信息多来源于药品说明书或者医药代表的“指导”,导致医师在药物治疗中随意化、尝试化和无序化严重。例如,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或联合用药、药物选择不当、给药方法不当、给药次数不正确、重复给药、药物的溶剂选择不当、过度使用高档进口药品等,高昂的药费增加了患者的负担,滥用药物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某些事件甚至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首都医药》记者曾就“看感冒需多少钱”对北京市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暗访,发现感冒药价格最多可相差达15倍。对于药物自身的副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不同药物对同一种疾病的敏感性、相同药物对不同患者的治疗作用差异、医师在治疗病患过程中对病程进展的观察如何做到规范化、把医疗过程中的失误减少到最小等,都可以在规范化医师培训中通过药学教育得到最优化解决。一个医疗卫生机构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临床诊疗水平的高低,其中临床药物治疗水平则是诊疗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报道显示,导致全球死亡患者的原因中有1/3并不是由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有1/7的患者住院不是由于疾病本身的需要,而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为此,提高药物治疗学水平、降低医疗卫生机构不合理用药现象最有效和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通过加强规范化医师合理用药方面的药学教育。此外,在药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年代,如何帮助临床医师找出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廉价且适合患者个体化治疗的药物,是摆在所有临床医师面前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因此强化临床医师合理用药的药学教育非常有必要。

3在规范化医师培训中如何开展药学教育

3.1将药学教育纳入规范化医师培训大纲

自1999年我国医学教育全面启动以来,通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一直处在不断发展、调整的过程中,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系统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在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加入药学教育不仅是对以往药学教育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部分医师药学知识的局限,更是对现有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一种尝试,具有前瞻性及创新性。西京医院在制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创新性地加入了药学教育环节。在大纲中,对于药学教育的目的和标准进行了详细描写,同时对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也进行了量化处理,对培训内容、时间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重点增加参训医师对临床常见疾病药物治疗标准的掌握,使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在源头上消除临床上常见的重复用药、错误用药、不恰当用药的现象。经过近3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参训医师在药品相关信息的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水平等方面比同级别医师具有明显的优势,突出体现在大处方、无适应证用药、违反经济学用药等方面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同级别医师。为此,西京医院在2011年获得了原国家卫生部“全国医院药事管理优秀奖”。

3.2通过任务和兴趣引导药学教育

药学教育涉及的范围较广,虽然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很难系统、全面地让参训医师掌握所有的药学知识,但是可以通过大纲制订有针对性的任务,以完成任务来强化关键点知识的学习。例如,针对“抗菌药物专项治理行动”中各项指标和规范执行的内容时,首先将参训医师分成两组,然后选择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的真实病例,让两组参训医师分别讨论存在的问题,并互相评判,最后由带教老师指正,最终参训医师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证、剂量、时机和疗程等内容耳熟能详。通过上述任务型教学方式,使参训医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激发了参训医师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参训医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013年军队抗菌药物飞行检查中,西京医院获得全军第一。以兴趣引导的教学方式在药学教学实践中也经常被采用。兴趣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参训医师积极思维,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培训大纲》中要求参训医师必须掌握8~10种临床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时,可以让参训医师选择自己有兴趣的病种。他们有的是为了治疗自己亲友的疾病而作出选择,有的是为了今后的工作领域需要而作出选择。这些疾病基本都是教学大纲要求的临床常见病种。这样,参训医师在学习中就有了针对性、自觉性、主动性,有了“核动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据文献报道,医师对指南的依从性增加10%,则患者的死亡率降低11%。因此,在规范化医师的药学培训中,进行临床药物治疗指南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为培养规范化医师的合理用药思维,西京医院依托军队“十一五”和国家“863”课题建立临床常见疾病的诊疗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decisionsupportsystem,CDSS)并应用到临床和规范化医师培训中。该系统将临床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指南进行整合,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参训医师提供随需而得的药学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近2年的应用,参训医师对指南的依从性从原来的10.2%提高到了71.9%。

3.4建立医师药学教育培训考评机制

制度本身的激励性和约束性决定了没有完善的制度工作将很难开展。规范化医师培训药学教育不是短期行为,不是通过讲几次课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有稳定的培养模式及完善的考核制度。我国医师规范化教育在完善相应的管理规章、准入许可制度、考核、培训、薪酬等各单项制度的同时,更关键的是要使制度的约束性涵盖各项制度环节之中,用制度的力量来保证质量,使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同样,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药学教育考评体系也应重视参训医师药物治疗规范性和合理性的考核。在《培训大纲》中,将药剂科“出科考核”分为基本技能和临床实践。首先,由药剂科和相关科室专家组成考核小组,针对住院医师选择的疾病进行合理用药思维模式考核,不合格的医师给予1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合格,需重新进行药学教育培训,即在药剂科重新轮转。同时,将考核与参训医师的“超劳”补贴和学分挂钩,对不按药物治疗标准用药的医师视情节轻重实行30%、50%和100%的三级扣罚标准,对造成医疗事故的医师要追究本人和相关带教老师的责任。随着药学教育在医师培训考评中的推进,全院医师的药物治疗水平趋向合理,全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和术前住院日均呈下降趋势。结合国家临床路径的推行,西京医院“入径”患者平均住院药费为2488.53元,未“入径”患者平均住院药费为3050.84元;总体“入径”患者平均住院日为5.72天,未“入径”患者平均住院日为7.15天。

4总结

医师教育培训范文2

一、概念的区别

所谓校本培训,周建平(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教授)认为是指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来培训学校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

校本培训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的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提出来的。我国的校本培训起步于90年代后期,是伴随着“八五”师资培训的进程而逐渐探索形成的。最早出现这个概念是在广西桂教师范【1998】256号文《关于全面

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了以中小学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之词在官方文件中首次被明确提出①。

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较,校本培训是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传统的培训模式则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划和指导下以增强教师知识面、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为主的以讲授方式为主的非长期性的培训活动。

二、培训目标的区别

校本培训与传统培训模式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一样的,都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都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能力为前提。但是它们又有各自的目标。校本培训是以学校本身为前提的,所有的培训目的都是围绕学校的办学特点、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教师进行的培训。传统的培训模式则侧重于教育教学中一般性问题的解决和补救,不具备很强的针对性。有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由于受自身学校条件的限制而只能停留在脑海中,因此校本培训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某一次的培训中老师感受非常强烈,觉得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一定要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可是等回到自己的而课堂上不自觉的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即使有改变也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两个学校本身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决定了这样的培训结果只能停留在给领导汇报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上,而无法在自己的学校进行很好的运用。

三、培训方式的区别

(一) 传统的培训模式多以学科为中心,方式较为单一、受众较为被动。培训方式:

1、会议、报告。主要针对教育法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学习。如岗前培训。

2、讲座。主要是针对教育理论的提高以及教学方法和技能提高的讲座,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如奥尔夫教学法的介绍,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等。

3、短期培训。主要针对某一种技能或方法进行学习。如童声合唱的训练,愉快教学法的运用。

4、教学观摩。主要是想优秀的老师取经,面对面的感受其教学的特点和教学的艺术,从而得以借鉴。

(二)校本培训的方式多以解决教学问题和追求特色和个性为中心,方式就更为多元,受众就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现在已经把培训提升到研修的这个层面了,这就更加说明参与的方式已经彻底的改变。

1、集中培训:虽然我们很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只有几个或者一个老师,但是我们任然可以进行集中培训。集中培训能够更好的了解该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宗旨以及办学的特色,并根据这些要求来实施自己的培训计划。

2、巧结对子:以学校内或片区内的优秀教师为龙头开展“传”“帮”“带”的形式来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

3、个人反思:引导教师每天、每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反思评价,并坚持写反思笔记,以达到“实践+反思=成长”。

4、案例解读:首先是把自己的教学案例拿来从不同的视野来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开阔思路。其次就是要学习先进的案例来借鉴成功,提高自己。

5、网络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校园内部网等先进的媒体进行学习和教学,尤其是在寒暑假既能对学生进行辅导又能提高自身的技能。

6、微格教学:讲求细节,目标明确,讲求语言的精炼和准确。对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进行仔细的设计同时根据不同的学生充分挖掘教材进有争对性的教学。

7、教材研究:研究教材就是研究教法,教材是教法的篮板和依据,我们只有很好的吃透教材才能更加游刃有余的进行课堂教学。

8、专题、课题研究:这是提升中小学教师开展深层次教学研究以及提高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这个也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争对问题进行的集体培训,借大家的智慧完成自己的提高。

9、观摩学习:这是一种冲击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最好方式,也许一次观摩就能够打开一扇天窗从而广开思路,豁然开朗。

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方式除了上述的方式外还应该包括向地方老艺人和民间老艺人学习,参与和观摩各类演出、比赛等。

医师教育培训范文3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互渗透可以通过“单元教学模式”和“四结合”的方法来实现。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两者的相互渗透是目的。“单元教学模式”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这一模式和方法为教育学教学的改革、学生教育素质的提高、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两全”。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关键在教师,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高素质的教师如何培养出来。以培养未来教师为主要任务的师范院校。应在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师范生素质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尤其是高师院校所特有的教育类课程应发挥其突出的优势。但从目前的教学及毕业生的反馈情况看,教育学作为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没有在培养师范生的师范素质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育学的教学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大多数学生学习教育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素质教育思想观念并未完全确立,教育教学能力差。出现这种情况与我们目前的教学有关。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联系的不紧密。教学方法陈旧。内容与方法脱节。为了使教育学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教育理论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5年前。笔者把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互渗透作为研究课题。就如何在师专公共教育学课中既向学生传授现代教育思想。又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改变教育学课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较为深人的探讨。目的是从理论上探索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结合点:在实践上探索提高教育学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益。这一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结合点—“单元教学模式”.通过教育学课,在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和技能训练、知识和能力、理论与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师范院校的学生通过这座桥梁,可以达到做一个合格教师的目的。这是该成果的现实意义,至于它对未来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其意义恐伯更为深远。

二、探索实践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单元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正确、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结合师范专科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从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教育教学技能这一目的出发。实践和探索出了“单元教学”模式。“单元”是指一个教学单元。小到一堂课。大到教育学的一个子理论体系,都可以视之为一个单元。在进行单元教学时,采用“四结合”,即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见习相结合;走出去学习与请进来学习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声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学生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树立与教育能力、技能的形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达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目的。一般地说、这一方法操作的基本程式为:灵活式讲授—思考式自学—观摩式见习—专题式讨论—创造式作业。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教育学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养成教育机智都有现实意义和较为深远的影响。

灵活式讲授一反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根据不同内容采用提要式、引导式、答疑式等方式讲授。或先叙述案例再讲授理论,或先讲授观点,再进行启发式讲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人脑人心,帮助学生形成素质教育观即现代社会教育功能观、青少年身心协调发展观、全面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正确的师生观、教育改革观、全面的教学质量观和正确的育人观等。在课堂组织上,或带着问题深人实践,或对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答疑,使教学内容变得灵活而不呆板,鲜活而不枯燥。

在思考式自学这一环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针对教学内容,或向学生推荐书籍和报刊上相关文章、或联系中小学教学实际,提供一种教育现象,要求学生在自学时用自己掌握的前沿理论加以分析。以此丰富学习内容,开阔眼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既能掌握又能探化、既能联系实际又能有自己的理解。

观摩式见习主要是配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中学去观摩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分析解剖一堂课,分析得失,总结、认识内容与本质、现象与规律之间的关系;见习后,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见习的目的在于使所学的理论形象化,教学内容具体化。

概括教学内容中有代表性的间题,组织学生专题讨论,鼓励学生对当前教育改革、教育教学实际、某些教育教学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这些讨论围绕教学内容,又远远超出教学内容。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讨论,不但可以深人理解教学内容,面且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活跃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一个阶段性内容完成之后,让学生完成创造性作业。所谓创造性作业,就是运用所学的理论模拟教育教学工作,如观摩式见习之后,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还要模拟教学过程,根据初中的教材写模拟教案;根据所写的教案进行10分钟的说课;支持召开主题班会,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等。备课的教案要求规范化,但允许有创新。当着全班同学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上好一堂课,要求在讲授、提间、启发等方面力避俗套,必须有所创新。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教育观点,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其具有敏锐的教育观察力,丰富的教育想象力,填密的教育思考力,良好的教育创造力,以及灵活的教育机智,形成教育教学技能。这些作业不是抄一遍书,凑几页字,而是从认识到实际,从理论到实践,是对学生教育观念正确与否,教育理论掌握与否的检验,它可以综合考查学生对理论掌握和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创造性作业较好的完成,说明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相互渗透的成功。

在这里,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两者的相互渗透是目的,“单元教学模式“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四结合”是使用这一方法的形式。如思考式自学就运用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观摩式见习运用了校内教学与校外见习相结合等等。没有方法,目的无法达到。同样,没有可操作的形式,再好的方法也只能是镜花水月。可行的方法和可操作的形式,使目的的实现成为了可能和必然。

三、理论具有的意义

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相互渗透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了“单元教学模式”和“四结合“的教学方法,找到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两者的结合点,其意义:

1.理论上的科学性和独创性。“单元教学模式”和“四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互渗透提供了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意义。

医师教育培训范文4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20年)》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施人才强教工程,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培训目标与任务

(一)目标。面向全体教师,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为重点,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一个层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教改科研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名师工程取得显著效果。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二)任务。学校管理人员培训,有计划的选派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岗位培训,使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开展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提高培训,选拔优秀校长参加省、市两级高级研修活动,进一步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开展校级后备干部培训,使校长队伍后继有人、及时更新;分类组织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以及年级组长培训,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骨干教师培训,开展新一轮县级骨干教师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发挥其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市、县学科带头人参加省、市学科高级研修活动,开阔视野,凝炼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为提升培养我县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行家打下基础,从而带动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教师全员培训,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全员培训的重点是“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和师德教育”。具体要求如下:新理念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进一步提高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新方法以“高效课堂”为主要载体,开展新方法的学习与研究,使每位教师掌握贯彻新理念、适应新课程、运用新技术的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新技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重点,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师德教育,创新师德教育的方法和形式,经常性开展师德主题实践活动,完善师德教育制度建设和档案建设,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三、培训类别和内容

(一)思想素质与职业道德培训。思想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是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每个教师每年要接受不少于20学时的思想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教育,使广大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教师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热情,积极进取的精神投入工作,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

(二)教师岗位培训。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基本功培训,使教师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以适应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岗位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县教育局每年组织1次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校本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0学时。

(三)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要求所有中小学教师接受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所有专任教师都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课程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和程教育管理员参加省、市举办的培训活动,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省、市的现代教育技术骨干培训。

(四)学校管理人员培训。切实加强全县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五年期间,对中小校长要进行新一轮的全员培训,对新任和拟任校长要按新的培训课程内容进行培训。选送一批办学思想明确、综合素质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办学水平高的知名校长或专家型校长,参加国家和省级高级研修班培训。继续举办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等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探索年级组长培训。

(五)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科前沿知识和综合知识,学科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实践和考察,教育科学研究等。城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每年要集中研修1次,乡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每年到城区学校研修1周以上。积极选派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研修。

(六)班主任培训。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制度,将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全面提高班主任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中提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新性原则,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同学段班级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培训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经验交流,突出案例教学;针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学习的特点,提高班主任培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与政策法规、班级活动设计组织与班级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经验交流与案例教学等相关专题。

(七)新任教师培训。对新任教师进行岗位适应性培训。培训时间为120学时。培训内容主要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担任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分析,教学方法以及班主任工作等。培训每年定期举行,采取学校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培训机构集中培训等方式进行。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县教育局成立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局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局行政班子其他成员及股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股。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教师培训工作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措施,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县教研师训中心具体负责教师培训工作。各学校相应成立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校长要亲自抓,要把继续教育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按要求、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医师教育培训范文5

论文摘要: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促进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条件。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结合实际分析了培训的过程,提出了4个方面的培训策略,希望这些策略能为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最有效的途径,对于加快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为此,天门市教育局积极创设条件,认真实施项目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实施策略有以下4个方面。

1完善设施,构建“三个平台”

1.1完善基地建设平台

近年来,该市已累计投人4 001)多万元,在26个乡镇装备了60个电脑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在此基础上,2010年又对部分培训基地和培训点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如,投人50万元新建市电教馆培训基地,投人巧。万元更新巧个乡镇培训点的300多台电脑设备,投人100万元为各培训基地和培训点装备电子白板教室90个。形成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市电化教育馆培训基地为龙头,各乡镇培训点为依托的,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覆盖全面的培训体系,为深人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1.2开通培训管理平台

在中央电化教育馆和湖北省电化教育馆的强力支持下,该市教育局专门设置了高性能服务器,安装完善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平台,实现了全市联网、资源共享、整体开发、综合应用。配备了专职管理员,建有培训资源馆,建立健全各培训批次和班次编排、教师分配及综合管理体系,全面掌握每一位辅导教师和每一名学员的学习培训情况,实现动态监督、严格管理。目前,在该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管理平台上,教师在线辅导和学员在线学习每天均在1 500人次。

1.3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为增进广大教师的学习交流,天门市教育局抽调技术骨干,开通了全市教育系统技能培训互动交流平台。通过该互动平台,教师们可交流学习心得、探讨教学方法,平台学习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同时,该市电化教育馆设立了专班人员坚持在线互动,保持信息互通,对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第一时间分析答复,设备故障第一时间指导排除,切实保障了全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精心组织,实施“三级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以省、市、校互为支撑,上下联动的“三级培训”。

2.1省级培训育种子

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肩负着培训全市教师的重任,是三级培训的种子选手。2010年该市被确定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试点市之后,该市教育局通过教师申请及学校推荐、专家审核等方式,精心挑选了60名具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具备较强教学能力和责任心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5月初,60名教师全部以优异成绩结业。

2.2市级培训壮骨千

根据省级培训成绩和学科特点,通过选拔,确定了市级培训“讲师团”组成人员,从7月8日开始,“讲师团”分成27个培训小组分赴各地对全市1500名学科教师进行30课时的集中培训。

2.3校本培训重实效

市级培训结束后,全市中小学校本培训分学校组织实施。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教研员、年级组长、科任教师全员参与培训,确保人人通过考评。

3规范管理,突出“三个强化”

严格培训管理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在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程中,应坚持细节管理、强化过程监督、确保培训质量。

3.1强化授课管理

设立管理平台,给市级培训“讲师团”的每位主讲教师分配账号和密码,确定了各模块的讲授重点及作业。所有主讲教师集中备课,形成统一的教案和讲义,并将培训教案、讲义、课件、教材及作业布置内容,全部纳人管理平台中的“资源馆”,为全面开展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提供资源及下载服务。

3:2强化培训监督

除举办集中的现场讲学之外,该市教育局还通过在线监督主讲教师每天是否按时登陆管理平台,查看学员上线学习情况,及时布置和批改学员作业,适时安排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和小组成果展示等活动,引导学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促使学员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平台管理员每天统计各培训点教师和学员在线人数,监测培训进程,定期下发培训通报,促进培训工作。

3:3强化过程评价

为确保学员认真参与、学有所获,建立和完善了以学员培训过程评价为主导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并把形成性评价作为学员教育技术能力整体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终的教师专业化考核中占有重要位置·各主讲教师对学贯拳与培训的活动情况,分内容·分类别·分时段实施阶段性的3成性评价,不仅起到了激励学员的作用,而且成为教师诊断学员学习效果、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4注重成效,狠抓“三项落实”

4.1领导责任落实

该市教育局成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禾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实施方案》,明确了相关负责人、学校校长和主讲教师职责,分解了培训工作任务。各学校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指定了专人负责,确保了责任落实。

4.2督促检查落实

在培训过程中,采取局党组成员包片、机关干部蹲点的方式,向各培训点派出督导检查组,指导培训工作。各培训点严格过程管理,做到活动有记载、备课有课件、学习有笔记、课后有反思,做到了培训活动生动活泼,培训内容充实丰富。

医师教育培训范文6

关键词:培训迁移;教育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21-0013-03

目前,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但培训的时效性却不尽人意,多数教师在掌握培训知识后,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墨守成规,不予以采用。分析其原因主要为“培训迁移”不足。教师不能很好地将培训所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与培训迁移理论有着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分析培训迁移理论,了解培训迁移发生机制;掌握影响培训迁移因素;找到培训迁移干预策略。并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结合,主要从提高教师本身动机、学校后期工作气氛以及培训本身设计等方面,找到使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培训所学,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行为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性。

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回潮”困境

在以往的各类培训当中,据统计培训后短时间内只有40%的内容可以应用到工作中,但到一年后就只剩15%。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受训者可能保留和使用的培训内容会越来越少。而且,大部分的时间和金钱的投入回报会很低,因为只有一小部分的培训内容会永久保存。使得大多数培训的效果不尽人意。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中同样存在该问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为了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自觉地、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效果。但是,很多教师在接受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之后,在短期内或许还能有意识地应用培训所学,但是持续时间不长,就又回到培训前的状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只是单纯的知识上的提高,而不是能力上的提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培训回潮”。“培训回潮”困境在各类培训中都普遍存在,大大降低了培训的实际效益。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涉及的因素更加复杂,“培训回潮”现象也尤为明显,教师能否将培训所学持续、有效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将最终决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际效益。因此,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应该将工作重点从关注培训本身转移到关注培训后期迁移问题上来。

二、培训迁移理论

(一)何为培训迁移

培训迁移是指受训员工将培训所学知识、技能有效地、持续地运用于工作之中。也就是说,培训迁移更多地关注个体在培训中所习得的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以及经过一段时间后行为是否仍能保持。

(二)培训迁移模型及影响因素

通过模型可以看出迁移动机、迁移气氛和迁移设计,是影响培训迁移的三种因素。

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

培训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整体而非某一部分。尤其在培训后期,关于教师怎样持续有效地将培训所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培训迁移不只是培训个体绩效的提高,更应该是应用培训所得使组织绩效得到提高。在以往的培训中,我们过于关注培训的效果,忽视了对培训是如何有效地发生的深入探讨。因此,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迁移能力,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迁移效果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从关注培训本身到培训后的工作实效

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在考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仍然是只考虑“培训什么”,后来进化到考虑“怎么培训”,关于培训迁移的研究重点一直集中在对培训设计上的研究。但是这些远远不够,培训迁移理论告诉我们,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能很好地迁移到实际工作中不仅仅与培训设计本身有关,更与培训后期服务支持、工作环境等方面有关。因此,真正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迁移效果,就必须从整体出发,将培训的重点转移到关注后期工作实效上来。

(二)从关注教师知识的提高到工作绩效的提高

在目前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仍然没有完善的培训评估体系可以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迁移进行测量。现在评估往往还停留在考试成绩单上,仅仅可以代表教师培训后知识水平上的提高,而不能代表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培训成绩优秀者往往工作能力一般,反而成绩不突出者工作绩效高。长此以往,教师就会失去对培训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受训教师的积极性,使培训效果不尽人意,最终影响了组织绩效的提高。因此,必须将关注教师培训后知识的提高转移到最终工作绩效的提高,在工作中鼓励教师使用培训所学,并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迁移评估体系,更好地激励和约束教师将培训所得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使培训真正产生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性。

(三)从关注培训迁移效果到如何提高迁移效果

关注培训迁移效果固然重要,但为了回答培训如何迁移,怎样提高培训迁移效果的问题,就要根据培训迁移理论从培训迁移的影响因素出发。从教师个体特征、学校迁移环境和教育技术培训设计本身等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从而使教师将培训所得真正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

1.激发教师迁移动机

激发教师培训迁移动机,首先,教师应该认清何为教育技术培训,很多中小学教师把教育技术培训理解为计算机培训,还没有领会到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甚至排斥用现代技术手段教学。这些人必然没有参加培训的动机,要想激发这些教师的学习动机必须从内控源入手,让他们知道通过个人努力是可以取得教育教学成果的,新技术的引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样他们就容易在工作中应用受训所学。其次,具有良好的职业生涯计划和工作态度也是应用培训所学的必要条件。教师职业是一辈子的事业,所以,教师同样要不断地在学习中充实自己,不应只关注眼前的利与弊,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中的任何挑战和任务。最后,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运用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使用后带来的回报也都影响着教师培训迁移的动机,这与培训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设计和培训后期学校的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

2.提高工作环境气氛

工作环境气氛也就是理论上的迁移气氛主要包括两方面:情境方面和结果方面。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情境方面包括:学校对教师培训目标的设置、校领导和同事对培训应用的态度、学校对教师应用受训所学的设备、资金、时间的支持。结果方面包括:教师在应用培训所学之后得到的反馈,包括领导、同事以及学生的反馈。因而,提高工作环境气氛,首先,学校应该对教师在培训中的内容了解并对所学内容设置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其次,校领导和同事对受训教师使用培训所学要采取积极响应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刺激受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教育技术手段。例如:培训后教师之间经常讨论怎样将教育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校领导以听课等形式对有效使用培训所学的教师予以表扬与奖励。最后,为参训教师提供应用培训内容的机会,也就是工作环境中要能够创造条件应用培训内容。譬如:参训人员接受了应用白板的培训,在实际的工作中如果能够使用白板教学,那么将大大提高培训效果。

3.优化培训设计

从迁移理论分析,我们知道影响培训设计方面主要有近迁移和远迁移两个方面。所谓近迁移指将学习应用于相似的情境中,也就是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的相似性。因此,提高近迁移的主要途径有:与实际工作情境一致的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比如:参加了教学课件设计的培训,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尽量使用教学课件优化教学过程;过度学习,如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对参训者进行充足的训练;强调工作任务的程序性,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可以体现为持续地提供培训的需要、后期服务等。远迁移是指通过培训掌握原理以便能够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培训应该关注解决问题所必要的一般原理,这样学员就会在迁移环境中应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原理理论对远迁移非常重要,如果学员能够理解原理和概念,并且他们有机会将培训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场所,那么,他们在面临新的挑战和陌生问题时就可能有意识地应用新获得的技能和行为。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研究日趋完善,将“培训迁移”理论应用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可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实用性,本文着重分析了培训迁移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的几点看法,希望可以对培训迁移提高有所帮助。从整体性来看,本文缺少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迁移的实证研究,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将予以思考。

参考文献:

[1] 郭红阳,刘丙利.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迁移[J].中国电

化教育,2007,(4).

[2] 王鹏,杨化冬,时勘.培训迁移效果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

科学,2002,25(1).

[3] 吴怡,龙立荣.培训迁移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5).

[4] 李娜.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迁移影响因素分析[J].软件

导刊(教育技术),2010,(10).

[5] 冯明,陶祁.培训迁移的有关理论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