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范文1
关键词:矿山宕口;治理方案;设计;宜兴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6-3465-03
Discussion on Mines Control Scheme Design in Yixing
LIN Fang1,ZHANG Jia-yang1,ZHU Xiao-yong2
(1.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ology, Xinxiang College, Xinxiang 453003,Henan,China;
2. Jiangsu Mountain and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td. Co., Nanjing 210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tatus of mines in Yicheng town, the control scheme of three districts in the mines was prilimilarily discusse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high-quality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ontrol project by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eliminate hidden danger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mines; control scheme; design; Yixing
位于江苏省宜兴市宜城镇西南城郊结合部的矿山采石宕口现有环境与周边绿阴成群的青山绿水极不协调,而且成为宁杭高速公路、宁杭公路等交通沿线的最大视觉污染源,严重破坏了宜兴市南大门的景观,影响了区内人民工作、生活环境和宜兴市开放发展及建设“绿色宜兴”的整体形象,同时也造成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矿区内存在多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随意堆放的废矿渣等固体废弃物,易诱发泥石流灾害,危及周边村庄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加速周边土壤的退化。国内外对矿区治理成功案例较多[1-6],目的是消除矿区遗留的地质灾害隐患和环境污染,改善其生态地质环境。通过对宜兴矿山宕口的综合治理,可以美化宜兴市的城市形象,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生活、生产、投资环境,有效利用矿区的土地资源,进一步促进宜兴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宜兴矿山宕口地质环境现状
结合前人对矿区的调查情况[5,7,8],分析了治理区内存在的多处地质灾害隐患,其主要分布于采石宕口中上部高陡边坡区域,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山体滑坡、崩塌及危岩等。
根据该矿区1∶1 000地形测量图等相关资料,该宕口占地总面积约82 180 m2,其中宕口底部平面面积约45 060 m2,露采坡面面积约37 120 m2。露采坡面最高约106 m,坡顶线长约846 m,坡脚线长约980 m。整个坡面一般上部较陡,中下部较缓,上坡面局部陡立,甚至反坡。该宕口露采坡面顶部及坡面上存在多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根据矿区地形地貌并结合矿区治理后的整体效果,将整个矿区分为3个治理区,各区的地质环境现状如下。
1.1 治理一区现状
该区现状包括露采坡面及宕口底部平面两部分,其中,露采坡面面积约8 731 m2,平均坡长约365 m,最大高差约62 m,平均坡度约50°,局部较陡,甚至反坡。宕口底部平面面积约5 326 m2,高差约8 m。宕口坡面岩石裂隙发育,局部岩体极不稳定,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不利于露采坡面的环境治理,必须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前提下,对坡面陡立区域进行适当爆破削坡降坡,以满足露采坡面植被恢复的需要,并保证治理效果的长期稳定。
1.2 治理二区现状
该区包括露采坡面及宕口底部平面两部分,其中,露采坡面面积约12 753m2,平均坡长约332 m,最大高差约64 m,平均坡度约40°,局部较陡,甚至反坡。宕口底部平面面积约16 769 m2,高差约4 m,宕口底部平面堆放有部分生产废料。宕口坡面岩石裂隙发育,局部岩体极不稳定,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不利于露采坡面的地质环境治理,必须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前提下,对坡面陡立区域进行适当爆破削坡降坡,以利于露采坡面植被恢复工程的施工,并保证治理效果的长期稳定。
1.3 治理三区现状
该区包括露采坡面及宕口底部平面两部分,其中,露采坡面面积约15 636 m2,平均坡长约278 m,最大高差约66 m,平均坡度约45°,局部较陡,甚至反坡。宕口底部平面面积约22 965 m2,地势南部较低,北部较高,最大高差约16 m。宕口坡面岩石裂隙发育,局部岩体极不稳定,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不利于露采坡面的地质环境治理,必须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前提下,对坡面陡立区域进行适当爆破削坡降坡,以利于露采坡面植被恢复工程的施工,并保证治理效果的长期稳定。该区南部露采面已生长有部分植被,可不进行植被护坡与绿化。
2 治理方案设计
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范文2
摘要: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多数埋藏在地下,在对其进行开挖的过程中,会改变煤层附近的地质环境,当对煤层过量开挖时会造成地质环境的异常变化,引起煤矿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严重时会损坏煤炭开采设备和对工作人员造成危险,因此,重视煤矿地质灾害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煤矿地质;灾害特征;防治措施
为提高煤矿企业在遭受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条例要求,要加强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降低生命财产损失为目的,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广大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快矿井安全高效发展。
1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
1.1群发性
人们在开采煤矿时,难免会破坏原有地质环境,而煤矿地质灾害正是地质环境对自身所遭破坏的一种反馈。煤矿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群发性,在某一时段或某一区域易集中发生。如当矿井某一区域发生自然灾害后,在群发效应的影响下,通常会伴有更多,更大的灾害。
1.2衍生性
地质灾害的衍生性主要指发生一种地质灾害后,时常会衍生出很多并发灾害与次生灾害,形成灾害链。如煤矿顶板灾害会造成地面塌陷,形成地裂缝,毁坏耕地,同时也会破坏地表建筑物,影响地表径流等。
1.3持续时间多样
有些地质灾害如瓦斯爆炸、顶板破碎等都属于突发性灾害,灾害发生时间短,破坏强度大;而也有一些灾害持续时间长,渐发性强,如采煤塌陷灾害、土地盐渍化灾害,因此煤矿地质灾害持续时间具有多样性。
1.4无法避免但可防御
当前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的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在一定时期内避免地质灾害发生很难。但就以往煤矿地质灾害发生情况而言,只有地质隐患达到一定程度后通常才会发生地质灾害,且地质灾害的规律性较强,因此可采取措施防御这些灾害,在我国煤矿科技飞速发展的影响下,这些地质灾害在将来的某一时间一定可以得到控制。
2煤矿地质灾害现象
2.1地表下沉
对于煤炭开采区域发生地表的下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一些煤矿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对煤炭进行过量开采会造成煤层上方的地表下沉严重,甚至某些地方发生塌陷现象,结果会造成地表的建筑或农田被损坏而无法使用。塌陷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开采的煤层被过分挖空,同时采空区没有及时回填,在原岩应力的作用下煤层上方顶板失去平衡,破坏严重,从而破坏延伸到地表产生塌陷。另外,对于在水体下采煤时,如果对水体处理不当,导致水体大量流入矿井内,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这也会引起地下水上方的岩层破坏,且可能延伸到地表引发地表塌陷。
2.2瓦斯
瓦斯作为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赋存在煤层内,当含量较小时不会产生危害,但是当在矿井内积聚到一定量时容易造成煤矿工人窒息或引起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煤矿瓦斯的积聚有两种方式:缓发性。对于瓦斯矿井,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煤层内的瓦斯会逐渐的外流,当通风系统设计合理、工作正常时,瓦斯随风流被顺利的排出,但是当出现通风死角或通风故障时,局部瓦斯会逐渐的积聚并达到对人体伤害和爆炸浓度,显示出一定的缓发性;瞬发性。有些高瓦斯矿井在开采过程中会出现瓦斯喷涌状况,不可避免的产生瓦斯浓度增大的现象,如遇火源会引发瓦斯爆炸事故发生。
2.3滑坡
对于煤矿开采造成的滑坡与自然灾害情况下发生的山体滑坡是不一样的,煤矿发生的滑坡主要是指对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矸石、建设废料等)的不合理堆放对原有山体或植被造成影响和破坏,导致矿区周边山体发生滑坡事故,这样的滑坡是人为的结果。
3煤矿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3.1强化灾害宣传、教育
为更好的防治煤矿地质灾害,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足够重视煤矿防灾工作,应做好防灾宣传、防灾教育工作,让全矿井人员足够重视防治灾害,同时应提高矿井施工人员的防灾、救灾技能,逐步提升矿井防灾,救灾能力。其次矿井灾害防治部门,也应实时深入调查研究矿井地质灾害与灾情,以便第一时间掌握灾害实情,不断更新灾害防治方法与技术,同时应做好灾害防御准备工作,以更好的防御各种地质灾害。
3.2增强对地质灾害相关问题的研究
应依据当地自然地质环境特点,对矿区地质灾害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对此,首先应系统性的调查监测矿区地质环境灾害,把地质灾害发生机理、规律找出来,以给灾害治理提供参考。若遇到独发性灾害,应联合相关科研单位共同攻关,仔细分析调研,努力制定一些针对性强,科学、合理的灾害预防措施。
3.3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法规政策
当前虽然我国已颁布了多条法规来限制约束自然地质环境的污染现象,破坏现象,但在实际实施中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法规很难落实到位。对此,我们一方面应深入学习研究,仔细解读这些法规。另一方面应以本矿井实际情况为基础,有针对性的制定一系列生态恢复措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强化执行力度,充分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
3.4开展综合化治理
综合性系统规划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充分借助各种防灾减灾手段,改善矿区生产环境。强化地质环境评估,在开展矿山工程项目前,应先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以协助矿区后期绿色开发。同时,为使矿井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达到最小,应把地质环境评估工作贯穿于整个矿井生命周期全过程,应从建井一直到最后报废关停;建立健全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应以矿区多发灾害点为中心,构建一地质环境监测网络,进行“重点抓,全面铺”,以实现及时有效预防矿区地质灾害的目的;发展有效的防治技术。可通过对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农业措施的综合系统应用,来有效治理地质环境。如复垦技术、矸石再利用技术、地表减沉技术等,以更好的支持矿区地质环境治理。
3.5合理开发资源,进行清洁生产
据以往经验矿井发生的很多地质灾害,都是由于资源开发的不合理引起的。因此,为实现矿井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各矿区在未来发展中一方面应重视统筹管理资源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煤炭资源清生产工艺,适度、优化资源利用。具体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发展动力洗煤技术,固硫煤炭技术,不断提升煤炭品质,从源头治理污染;综合质量矿区地下水与地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逐步优化矿井排水;综合利用矿井三废(废气、废渣、废水),发展循环利用技术。
3.6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疏散矿区作业人员
一旦出现了煤矿地质灾害事故,矿区负责人需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通知上级领导部门以及消防部门组织相关救援人员进行处理,同时,迅速疏散事故区域工作人员,避免出现二次塌方或二次爆炸事故。在事故处理完毕后,需要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杜绝该问题的再次出现,保证煤矿开采安全。
4结论
总之,煤矿地质灾害具有群发性、衍生性、持续时间多样、不可避免但可防御等特点,我们应根据煤矿地质灾害特点,积极寻找地质灾害发生原因,研究地质灾害防治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治理手段,以有效控制各类地质灾害,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来启,李峰,武艳丽,等.煤矿地质灾害特征防治措施[J].科教文汇,2016(4):192-193.
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范文3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环境保护
1.频发的矿区地质灾害
针对矿区地质灾害频发的现状,矿区资源产量不断减少,矿产储备明显不足(如图1),为应对矿区现状,提高地质灾害治理的成果,研究人员对于矿区主要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规划,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图1我国主要矿产储能比例
1.1地震灾害
基于采矿工程对于矿区地表岩石层的破坏。对于一些处于地震带及地震带边缘地理位置上的矿区,时常会发生地震灾害。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与破坏性,当灾害发生时,对人民的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监测手段对地表活动进行勘察。以预警地震灾害的发生。
1.2地表坍塌
由于矿区工程运作对于地表的破坏以及山体的镂空,矿区难免会发生地表塌陷等人为导致的地质灾害。由于某些矿区工程建设设计漏洞,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地质结构遭到破坏,引发地面坍塌,对于工程主体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现场的施工作业人员产生人身安全威胁。矿区的工程作业导致地表土壤结构的变化,土质松弛,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严重的地表坍塌。一些处在山体上的矿区,砍伐山体林场,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质灾害。
1.3地裂缝
地裂缝往往出现在区域性的地表断裂。由于地裂缝与地下水的运动有关,在一些开采水平低下,没有科学依据指导的矿区,常常会出现地裂缝这类严重的地质灾害。对于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导致地下水枯竭,地下和结构坍塌,出现大面积的地裂缝。对于该区域的地表主体结构,造成外力因素下的非自然变化。
2.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应用
在目前的水工环地质工程中,有许多常见的基础应用技术与手段。包括GPS技术,地质雷达技术,瞬变电磁法技术,遥感技术,水勘测技术等。
2.1GPS技术
在水工环地质工程中,常用GPS技术提高地质地表监测的准确性。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时,GPS技术可以充分发挥作用。GPS技术在对地表状态进行测量与勘测中有明显的实用价值,能够帮助监测人员及时尽早地探知地质灾害,以起到预警的作用。
2.2地质雷达技术
在水工环地质工程中,地质雷达技术可以对地表环境进行短距离的探索。由于探索的距离较短,探索结果尽可能的准确。地质雷达技术在使用期间,通过电磁波对地表以下的部分的探测,遇到障碍物由电磁波分析将具置返回到地面,帮助研究人员掌握地表下的地质状况。实现地质勘测的自动化应用与信息化分析,预测预防地面坍塌与地裂缝。
2.3瞬变电磁法技术
作为一种新型勘测手段,瞬变电磁法技术在很多方面得到应用。瞬变电磁法技术通过电磁设备向地底传送脉冲电磁波,通过二次涡流场的变化来分析地质状况。研究人员借助瞬变电磁法排除某一区域的地质隐患。
2.4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组成一个地理信息技术的联合整体。研究人员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各地区地质状况各项参数整合分析。遥感技术在实际使用期间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图像信息结合,给勘测活动提供先导数据资料,对于地质灾害的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
2.5水勘测技术
水勘测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分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化学分析法主要通过对于地表水质的化学性质分析,对水质酸碱度的检测,沉淀物的测试,得出水质成分综合性检验的分析。通过物理分析法分析地表水体内各成分的含量变化,使用光谱分析仪对水质进行准确检测。
3.实施水工环地质工程与环境破坏
3.1工程实施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危害
水工环地质工程实际施工时对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在执行地表勘测活动时,由于勘测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设备辅助与人力投入,对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会产生难以避免的破坏。例如,工作人员在架设设备仪器时需要对周遭的地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在工作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程垃圾与生活垃圾也一定程度上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在地质灾害治理的过程中,支挡、护坡、改造排水管道等多方面的施工产生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这些污染问题常常不被重视,导致不可挽回的环境破坏。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对于土壤挖掘,挖孔等工程活动,有可能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二次危害,对于矿区地质工程的治理产生影响。
3.2工程实施在社会环境方面的危害
对于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不仅仅会影响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还会影响该地区的社会环境。对于土地、生态系统等自然环境部分会留存大量的人类活动痕迹,导致该地区原本稳定的社会环境遭到破坏。搭建一系列的工程建筑,导致该地区地表景观发生变化。对于名胜古迹,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实施往往会导致文化古迹遭到破坏,影响社会环境的文化资源。
4.环境保护措施的提出对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影响
在新的环境保护建设标准下,水工环地质工程对于地质灾害治理的工作从多个方面有了严格的要求。相关的技术手段在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下进行了大量的革新,以减少水工环地质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
4.1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创新指导
随着社会对自然环境需求的提升与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保护部门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中的环保措施有了新要求。通过改进不够科学的生产工程方案,执行规范标准,调整政策,为水工环地质工程提供更为科学合理且明确的准则。在创新性需求的背景下,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数据化的工程实施方案相结合,工程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4.2水工环地质工程作业人员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由于加强环保措施,对环境的需求提升,许多矿区的水工环地质工程作业人员有了更为深刻的环境保护意识。整体工程在环境意识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贯彻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够很好执行统筹规划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方改变了以往工程作业当中图方便图快捷的错误思想,取而代之的是低能耗,低污染的环保工程建设理念。工作人员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良好推进了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
4.3减少水工环地质工程中污染物的产生
对于环境保护措施的施行,原本水工环地质工程大量产生的污染物也相对减少。工程作业人员更加重视实际生产过程中产生排放的污染物,尽量避免污染物的过量排放导致对环境的破坏。例如工程污水的排放有了有效的控制,在固体废物,气体,废物等方面也进行了严格地把控,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对于产生的一切工程废物都进行科学的处理,从排放源进行废渣分解,从而降低水工环地质工程中产生的污废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4环境保护措施的要求提高了行业规范
根据传统的水工环地质工程建设需求,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一定的地质灾害治理成效。但对于从长久时间上的考量,依然会造成难以恢复的环境伤害。这一系列环境损害影响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工程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的提出,整体行业在相关行为方面有了更高的标准与规范。通过创新改变现有的工程标准,以达到环境保护措施的要求,同时可以减少对于工程周围的环境破坏,使得工程总体口碑得到良好的反馈,从而推进整个行业对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践行。
5.提高工程中的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有着积极向上的指导意义。为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工程质量,研究人员提出了以下的策略措施。
5.1将环境保护作为工程刚需
施工人员在开展某一区域的水工环地质工程建设之前需要对该区域的环境背景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工程准备时期,提出合理的实施方案,从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危害。对于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需要进行规范与提高,保证在施工过程中避免人为的、低级的环境破坏。严格执行设计的环境保护措施与方案,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
5.2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体系
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需求,不仅仅是工程施工方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一定的行为约束,政府与相关部门也需要制订更为严格的施工标准。以规范化的制度、准则对施工方与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管,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知识的培训与考核。派遣专员对于工程进行环保标准的实时监督,建立严格的追责体系。对于不符合环保标准的施工方与施工人员进行责任追究,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体系确保水工环地质工程在施工环节对于环境保护措施的严格遵守。
5.3完善对于施工地区的生态补偿
对于一些位于自然保护区的水工环地质工程建立及时的生态补偿制度。由相关环保部门派遣专业人员对于施工区进行工程检查与评价,对于不符合生态标准与环境保护需求的工程责令进行严格的整改。对于已经造成污染威胁的工程,要求施工方给予周围原住民一定的经济补偿,或是对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复。
6.结语
现行的环境保护政策与相关部门制定的环境保护标准无疑将推进水工环地质工程整体行业的改革与进步,施工人员将更加重视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保护,使工程在长时间的检验下依旧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在治理地质灾害的同时也对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凡芬.水工环地质工程中环境保护措施产生的影响[J].绿色环保建材,2020(09):42-43.
[2]张艳.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0(20):162-163.
[3]王昌举.水工环地质调查在生态修复中的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01):84-85.
[4]孙晓民,李明慧,等;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21(01):185-186.
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范文4
1.1煤矿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剧历史上的乱采乱挖及建国后大规模开采,使得窑街矿区矿山地质环境严重破坏。一是地表岩土体在自身重力以及大气降水的入渗浸润、潜蚀作用下,使得裂缝不断扩展,坡体物质愈加松散,坡体稳定性越来越差,许多坡面不断形成陷槽、陷坑。受降雨冲蚀,一些塌陷槽、裂缝逐步发展成细沟,对窑街矿区4万余人、10亿多元的财产安全和下游窑街街道及海石湾城区均构成了严重的潜在威胁。二是矿区内滑坡、崩塌范围及数量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不断加大,大片耕地及居民住宅被损毁。三是煤矸石堆石场高陡斜坡的自然塌落及受降雨冲蚀的碎石物质不断四溢,不仅扩大污染面积,毁坏掩埋耕地,而且威胁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2矿区承灾能力差,抗灾能力不足矿区内地质环境脆弱,承受地质灾害的能力差。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危害将十分严重,直接关系到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矿区尤其以塌陷以及泥石流地质灾害最为普遍,一旦发生大规模地面塌陷及泥石流,矿山上万职工的生命及数亿元财产安全将遭受重大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1.3地质环境问题严重,灾害趋势加剧窑街矿区地质环境问题严重,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普遍,尤其是地面塌陷、滑坡、崩塌非常发育。区内地面塌陷使地形破碎,坡面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对地质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产生大量固体松散物质,直接堆积于狭窄的沟道内,严重堵塞沟道,一旦遇强降雨就会发生较大规模泥石流灾害。
2矿山地质主要措施
2.1立足实际,研究分析窑街煤电集团公司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自2008年开始逐年实施。在开展工作前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一是对矿区内的水文、气象、地质、地震、灾害等相关资料进行了广泛收集,对矿区的地质环境基础条件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诱发条件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二是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时间、发展速度、分布情况及治理成本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并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特征,结合其他地区恢复治理的成熟经验,制定支挡、硬化、绿化、拆除、改线等有效的措施方法。三是对矿区进行地形测量,准确掌握矿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从空间位置上分析地质隐患的影响范围和可能产生的破坏程度等,确保治理工作有重点、有缓急、有实效。
2.2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既要立足实际,还要着眼长远,更要注重实效,所以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对于顺利实现综合治理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窑街煤电集团公司根据矿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结合矿山环境影响评估结果,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将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综合治理区。其中近期规划确定为2008-2010年,主要完成矿山环境影响严重和较重区域的治理,包括地面塌陷区居民搬迁安置、地表沉陷裂缝回填、不稳定斜坡整修、修筑排水渠、拦渣墙、以及泥石流拦挡坝、排导沟等,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中期规划确定为2011-2015年,针对环境影响较重区域进行治理,主要完成矸石场平整、分级堆置、覆土绿化、矿区道路整修以及矿区绿化、美化等。远期规划一直延伸至闭矿期。主要对地面塌陷、零星矸石堆、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监测,并落实边生产、边整治的长期治理措施,杜绝地质灾害,并分年度对周边山坡进行植被绿化,创建绿色矿山,使矿山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和谐平衡。
2.3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为保证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得以实现,窑街煤电集团公司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切合实际,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综合治理原则,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加大投资,组织实施综合治理工作。一是对处于地面塌陷区内遭受地面塌陷危害的4000多户居民分年度实施搬迁安置。二是对于地面塌陷区出现的裂缝实施人工或机械夯填,并进行复垦植被。三是对崩塌、滑坡灾害实施放坡、挡墙、护坡等工程措施进行整修加固,并作好坡面排水,加强和完善排水系统。四是对泥石流沟浴首先清理废弃物,保证沟浴畅通,同时适当采取修建排导渠、设置拦挡坝、格栅坝等措施进行有效防治。五是对排矸场采取坡脚拦挡、分级堆置、设置防尘隔离网、在坡面坡头覆土种草植树、坡脚修筑截排水渠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六是对于废弃的工业场地和闭矿后的工业场地等区域,拆除建筑物,进行土地复垦。
2.4综合利用,以用促治大力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是当前国家鼓励的一项产业政策,窑街煤电集团公司灵活运用政策机遇,借助产业政策扶持,积极组织实施了以煤系共伴生、矿山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项目建设,陆续建成窑街劣质煤热电厂、油页岩炼油厂、矿井低浓度瓦斯与油页岩炼化尾气发电厂、水泥粉磨站生产线、免烧砖厂、新型墙材料生产线等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并规划建设窑街矿区2×350MW低热值燃料发电厂,对矿区历史堆存、新增煤矸石、油页岩等低品位矿山排放资源和煤层气、炼化尾气、半焦、烧变岩、粉煤灰等废弃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低品位和废弃资源“变废为宝”,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解放了土地资源,进一步改善了矿区环境质量。
2.5企地合作,互利共赢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作为环境保护的一个履行环节,既是企业在发展生产过程中应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也是地方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是一项公益性活动。窑街煤电集团公司在综合治理过程中,通过修建矿山医院、整修公路设施、开展包村帮扶行动、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控制污染排放等一系列措施,并通过广泛深入的舆论宣传,动员全民力量共同参与,形成浓厚的环保氛围,实现了群众、政府支持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蓬勃发展的“和谐矿区、互利共赢”新局面。
3矿山地质主要成效
3.1通过加大地质隐患治理,促进了矿区稳定发展
治理因采空区形成的地表沉陷区域8.81km2,对塌陷区裂缝、坑槽进行充填夯实,并恢复植被,使得已破坏的地形地貌景观得以修复重现,通过实施拦、排结合的工程措施和恢复植被的生物措施,对不稳定斜坡进行加固拦截处理,将大部分泥沙石块拦蓄于沟内,削减洪峰流量,稳定沟坡,减轻泥石流灾害隐患,使矿区地质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工作,拆除塌陷区危房约24000m2,修建采煤沉陷综合治理搬迁安置房39.96万m2,安置搬迁居民6430户,重新修筑因塌陷毁损的矿区公路3.18km,从而有效防止了泥石流、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确保了矿区的和谐稳定和矿井的正常生产。
3.2通矿区矸石山治理,有效解放土地资源
历史堆存的煤矸石、废石、废渣,堆积高度不一,形态各异,不但压占地表植被,极大的破坏了原生地貌景观,而且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通过对矿区内的矸石山进行分级堆放、平整覆土和复垦绿化,使生态环境大大改善。通过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加大对排放的煤矸石、油页岩等低品位尾矿的大量消耗利用,并利用废石、废渣充填沉陷区坑槽裂缝,使2.56km2的山坡荒地得以重新开发利用,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3.3通过对矿区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打造生态宜居新窑煤
自2008年以来,坚持每年投资大量资金对矿区环境进行大整治,修建矿区文化广场12000m2,铺筑矿内路面7000m2,整治矿区花园1400m2,种植草坪27900m2,植树2533棵、花卉38400株,在储煤场周边设置防风抑尘墙1500m,使矿区内空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气候环境等都有了较大改观,呈现出了“矿在绿中、楼在林中、路在树中、人在园中”的生态宜居新景象。
3.4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企地和谐发展
一是通过建设完善职工的生活设施,保障矿山内后勤工作到位,使职工的生活有保障、有质量,营造矿区和谐气氛。二是通过整个公路和、铁路路基、护坡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加了矿山运营效率,降低了运输损耗,保障铁路运行安全,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三是通过实施拦挡和水保工程的实施,极大削弱坡面侵蚀强度,有效改良了坡耕地耕种条件,实现了土壤保水保肥,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维护了当地居民经济收益。四是通过实施防风抑尘墙工程,有效阻拦粉尘浮尘,空气质量大为改观,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提升了企业社会形象。五是通过矿区环境的逐步改善,吸引更多的投资商进行项目投资建设,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4继续强化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几点建议
4.1要做到防治结合,动态管理
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应从提前预防、动态管理和工程治理三个方面着手,其中预防和管理是综合治理的基础,工程治理是体现成效的关键。所以,在矿井设计阶段,要根据资源开发方案和开发计划,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预测防治内容,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范围、程度进行综合预测、评价,分区分片对治理措施进行科学配置,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边开采边治理,重点加强观测、监测,并及时对监测、观测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后,确定治理方案的实施步骤,做到以测布控,测控结合,从而构建完善的动态管理体系。
4.2要做到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要结合实际的经济技术和现场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特别是对于土壤恢复和本土化植被方面,要遵循区域性、差异性、地带性征和气候条件,按照“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兼顾防护和绿化美化的要求,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同时要充分考虑矿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可能引起的各类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科学预测,并具有前瞻性,治理方案设计要本着操作性强、成本低、效果好的目标制定,使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后即可发挥资源自身价值,使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4.3要做到齐抓共管,共同推进
企业要与地方政府建立密切的协调机制,统一运筹,管理矿山开采,正确运用政策,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强危险区监测、监控、监督管理。同时要通过文艺表演、广播、板报、专栏、标语、有线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绿化国土、美化家园的重要意义、大张旗鼓宣传法律法规以及环保知识等,认真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动员一切力量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之中,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还要把环境保护与矿区发展建设协调统一起来,使资源开发、资源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达到动态平衡,在追求稳定发展中实现生态宜居,促进矿区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
5结论
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范文5
一、*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
安阳市为地质灾害多发区域,特别是林州市和安阳县西部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如遇汛期大雨,极易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年我市发生多起小型地质灾害。*年8至9月份期间,我市安林公路两侧发生多起山石小规模崩塌灾害,从公路两侧的山坡上滚落的石头随处可见,未造成人员伤亡,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对过往的车辆行人造成很大威胁;*年8月18日,石板岩乡高家台村委西侧40米处山体突然发生塌陷,方量约2000立方米,堵塞损坏道路、饮水管道、灌溉渠道各300余米,破坏耕地一亩,林木500余棵,直接经济损失约615万元;安阳县许家沟乡下庄矿区、泉门矿区多个矿山范围内出现地裂缝;安林煤矿采空区造成子针村附近耕地出现地裂缝、部分村民房屋出现裂缝。从发展趋势看,我市的地质灾害有加重的趋势。
二、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及其威胁对象
安阳市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林州市和安阳县西部地区。其中林州市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山区、北部和东部矿区、红旗渠沿线及旅游区内。安阳县地质灾害防范重点区域为各铁矿煤矿矿区、小南海水库周围等。
1.林州市任村镇马家岩村北山坡崩塌隐患危岩体。该处有多块危岩体,岩体结构松散,抗风化能力不强,已发生多处裂缝,*年汛期以来裂缝明显增多、滑动速度加快。虽然多方筹集资金3万余元,对部分危岩体采取了支档、固定和破碎移取等措施,但仍未根除隐患,如遇雨天,极有可能滑动产生崩塌,危险性极大,将威胁岩体下40户300间房屋,160人的生命安全,经济损失预测上百万元。
2.林州市红旗渠拱水和任村段,该地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渠基不牢,是滑坡、泥石流等灾种的多发地段。
3.林州市番良——口上滑坡、崩塌、泥石流隐患区
该区面积558平方公里,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隐患点14处。威胁周边村民、小学学生的生命安全。
4.林州市桃花洞七疙道村,处于山坡滑坡体之上,7户45间房屋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和歪斜,26人受到威胁。目前该滑坡体极不稳定。
5.安阳县小南海水库西善应村山体裂缝,该处山体裂缝不断扩大,最大一条裂缝长260米,可见深度22米,中间最宽处15米,整个山体有多处不同程度的裂缝。由于潜在山体滑坡位于库岸,且距西善应村不足百米,下方有乡级公路通过。因此,一旦发生滑坡,水库、公路必先遭受重创(*年8月公路曾发生局部塌陷),西善应村民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初步估计,危害程度为特大型。特别是引发库水涌浪,将有溃堤之险,这对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6.安阳钢铁公司李珍矿业公司尾矿库,面积较大,所处地势较高,未实施治理工程之前部分地段尾矿坝体窄,坝基不牢固,由废矿碴堆成,局部坝体已被破坏。洪水时节很容易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目前经过治理,隐患基本消除,但仍应加强防范。
7.安阳县李珍村附近在采坑西壁约6米处出现一条地裂缝,其走向与壁沿走向一致,长约15米,宽约20~40厘米,在缝西约10米处就是乡间柏油公路,对行人和车辆构成较大威胁。
8.安阳县磊口乡泉门村村北老爷山山体裂缝。一旦发生崩塌,估计有数万方崩塌物翻滚而下,危及山下农田、矿山及人、畜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害可能在百万元以上。
9.安阳县下庄矿区、泉门矿区、李珍矿区、都里矿区等矿区的部分铁矿由于长期开采,部分地段出现地表裂缝、地面变形下陷,容易造成地面塌陷灾害,如许家沟乡下庄鑫盛铁矿、许家沟乡下庄昌华铁矿、磊口乡安河西坡铁矿、安阳市津安矿业公司西坡铁矿等目前已经出现地表塌陷,对过往的行人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10.林州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划定出的50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包括因采矿活动引起的塌陷隐患区,如上台南山矿区、栗家沟金山矿区、东岗校场矿区、石村铁矿矿区、晋家庄铁矿矿区等地段,其中有的地方已发生一定程度的塌陷,如林州市钢铁公司铁路专用线北段多次发生地面塌陷,对林州市钢铁公司的铁路运输造成极大的威胁。栗家沟村南也发生地面塌陷,形成直径约10米,深约20米的塌陷坑。
11.滑县王庄镇新集村和城关镇刘店村共100余座房屋裂缝,对房屋安全产生破坏性影响。汛期对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较大威胁。
12.林州市任村镇南谷洞水库大坝右岸(任村—石板岩公路左侧)山体有一崩塌隐患危岩体。该危岩体南北长120米,东西宽50多米,平均厚度5米,裂缝最宽处12米,上下位移14米,总方量约32万立方米。该危岩体下面为任石公路及南谷洞水库,严重威胁职工生命安全及水库安全。
对于以上提到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和责任单位加强监测和预防,依据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主要区段,圈定出重点防范范围,并具体落实到乡(镇)、村、居民点和各有关单位。其它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县(市、区)也要引起足够重视,加强巡查、监测和预防,并通过巡查、监测发现新的重大隐患点,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三、重点防范期
根据我市的气候特点,6~9月份为主汛期,所以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期在6~9月份,但如果出现气候反常,雨季提前或推后,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重点防范期。
四、地质灾害防治及监督管理措施
1.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防灾救灾措施和开展地质灾害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
2.各县(市、区)要抓紧组建和完善县、乡级政府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体系,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以应对各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工作。
3.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建设、水利、交通、旅游等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交通厅、河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做好我省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豫国土资发〔*〕132号)、《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旅游局关于加强旅游区(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豫国土资发〔*〕232号)和《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气象局关于联合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的通知》(豫国土资发〔*〕139号)的要求,迅速组织人员对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重点隐患地区进行全面排查。对发现的灾害危险点要登记,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建立防灾明白卡,并及时将防灾明白卡发放到受威胁的单位和人员手中,切实将灾害监测任务落实到乡镇、村和单位,同时明确具体责任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建立监测记录台帐,并共同编制本辖区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转实施。
4.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和地质灾害速报制度,速报内容和时间要求按有关规定执行。在汛期,各单位要有专门人员日夜值班,责任到人,值班到位,值班电话于汛期前报有关主管部门。如果突发地质灾害,必须按规定上报,并报请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及单位进行应急处理。
5.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建设、水利、交通、旅游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工作,要求在汛期前及汛期中加强对各责任区内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工作。巡查各主要灾害点是否进行了监测,是否登记、建卡,是否明确了监测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是否制定了预测预报方式和防灾避灾措施,群测群防网络是否健全等,巡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并将巡查情况及时报市主管部门,同时抄报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
6.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要加强联系和协作,共同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及时向社会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7.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基本知识及经验。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增强防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8.各县(市、区)境内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迅速了解灾情,按照《安阳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立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干部群众进行自救互救,安置和疏散灾民,维护社会安定。力争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9.市政府将组织国土资源、建设、水利、交通、旅游等有关部门对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检查。
五、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范文6
关键词: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对策本溪市
中图分类号:B845.65文献标识码: A
本溪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是国家黑色金属和建材原料的重要产地,人类对其开发利用的历史悠久。在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的同时,矿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诱发各种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此外,由于矿山开采及延伸产业造成的土地破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相对突出,亟待解决。
1 矿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1 地质灾害
本溪市地质灾害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本溪地处山区,降雨集中,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矿山的开采会破坏岩石应力平衡状态,有些尾矿堆放处置不当,顺沟而堆,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山体滑坡;资源开发活动导致矿区地表植被的破坏,长期的露天矿边坡、废石堆、尾矿库每年可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甚至垮塌形成滑坡,造成人员伤亡;尾矿库的溃坝而形成泥石流、岩土崩塌;过量地下采矿活动造成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矿山地质灾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1]。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灾害共292处,共造成4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6165万元。全市共查出各类易发地质灾害隐患点462处,其中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达39处,威胁人口约64428人,威胁财产约86613万元[2]。
1.2 资源损毁
矿产开发本身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其资源开采行为对土地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开采活动对土地的直接破坏,如露天采矿剥离表土,挖损土地,破坏地表植被,堆放尾矿、废石土、矿渣,占用土地从而造成堆置场地植被等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地下开采使岩体内部应力平衡受到破坏,可导致采空区上覆岩层发生位移、变形直至破坏,地表面貌变得支离破碎。矿山开采前一般多为森林、草地等自然植被覆盖的山体;开采后砍伐森林,压覆、毁坏土地,山体遭到破坏,废石与垃圾堆置,严重破坏自然景观,直接影响景观和环境功能[3]。
1.3 水土流失
矿产资源开采占用了大量林地、破坏植被、土体被剥离、土壤可蚀性增加,抗侵蚀能力降低,地形切割加剧,易造成水土流失;矿产资源开采中产生大量的烟粉尘和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沉积于土壤表面或渗入土壤,改变了矿区土地资源的结构、功能和性质,破坏了原有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1]。
1.4 环境污染
一方面由矿山直接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矿山延伸产业如选矿、矿业加工等对矿山环境也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废水、废气及土壤污染。
1.4.1 废水污染
矿区内矿产资源开采中排放的矿坑水、废石场的雨淋污水、以及选矿、尾矿废水对地表、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甚至威胁到矿区居民生产和生活安全。这些废水中大部分含有重金属、氰化物和氨氮等。此外,一些金、铁、多金属硫化物等小型选厂多将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对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的污染。
1.4.2 废气污染
矿产开发中凿岩爆破、挖掘运输、矿井排风、燃煤锅炉等产生大量的CO、SO2等有害气体和粉尘。
1.4.3 土壤污染
本溪市铁矿资源丰富,大、小铁矿分布较多,土壤污染以铁矿选矿厂经深加工产生的尾矿库、选矿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为主要污染源,经长期堆置,风化淋滤,水携带有害元素渗入地下,对土壤造成污染。
2 矿山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2.1 复杂地质环境是造成地质灾害的内在因素
本溪市处于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构造上,区内构造、节理发育,地壳升降差异比较明显,区内80%为低山丘陵地区,地质环境较为复杂。矿山采掘活动破坏了矿区内地表植被,由于地形高差大,地质构造发育,造成水土流失强度大,自然恢复能力差。此外本溪地区岩石种类繁多,气候条件复杂,岩石风化强烈而且不均衡,大量风化堆积的乱石堆、砂石粘土堆积物以及“V”形谷、“U”形谷等地形,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2.2 气象水文条件的不均衡是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本溪市河流密布,山体分布不均,地势起伏不平,形成较为明显的局部小气候,有些地区降雨集中,降雨量偏大,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人为破坏是地质灾害与矿山环境问题的外在因素
本溪市的矿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小型矿山比重大,达97%,且矿山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在许多矿产资源主产地,存在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现象,乱采乱掘、随意弃渣等严重威胁生态系统的工程活动依然存在,土地破坏率超过相应规模大型矿山的破坏率,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矿山整合刻不容缓。
2.4 矿山环境治理历史欠帐大,积重难返
本溪市矿山环境破坏严重,历史欠账多,治理难度大。在长期计划经济年代,只采不治,长期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使矿山植被、景观、土地、水体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尽管近二十年本溪市加强了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但由于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其恢复治理工作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目前全市完成矿山土地复垦率仅有5.78%,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仅为14.12%。
2.5 资金严重匮乏是影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重要因素
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消耗资金巨大。由于资金短缺,加之投资机制不完善,致使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进展缓慢。
3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及建议
3.1 注重防范和减少矿区地质灾害的发生
政府管理部门要更加注重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形成因素,科学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划分,强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的勘察预警监测与防治,完善与实施群专结合的群策群防系统建设,督促矿山企业调整矿业生产行为,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风险[1]。
3.2 科学划定矿山环境影响和治理分区
通过矿山环境调查,科学划定矿山环境影响分区,并结合矿业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及矿山环境发展变化趋势,确定矿山环境保护与重点治理区域,建立完善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动态监测体系,规划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重点工程。
3.3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矿业规模结构
在全市矿产资源开发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矿山整合规划,减少小型矿山数量。
3.4 依靠科技,搞好综合治理
因地制宜,慎重选择适宜的矿区生态修复技术及整治模式。鼓励科研机构从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三废”的排放量,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3.5 全面落实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基金
应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推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制定一系列的治理环境的优惠政策,推进矿山治理产业化进程,鼓励、扶持投资商投资环保产业。
4 结语
随着本溪市矿业的发展,矿山环境问题越发突出。政府职能部门和矿山企业要加强矿山布局调整,规范矿业活动,稳步推进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减轻矿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实施生态矿业,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建立和健全地质灾害和矿山环境监测网络,强化监督管理;依靠科技进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 ,力争实现本溪市生态矿业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成金华等.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2):1-4.
[2]本溪市国土资源局.本溪市地质灾害与矿山环境治理专题 [M],2008-2013年:3-4.
[3]杨金燕等.我国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12):182-183.
The Analysis on the Form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M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Benxi City
Teng Li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al Station of Benxi City,Benxi,Liaoning,117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