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产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渔业产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渔业产业发展

渔业产业发展范文1

一、树立忧患意识,增强水产加工业发展的紧迫性

水产品加工是渔业生产活动的延伸,只有发展了水产加工业,提高了水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带动整个水产行业持续稳定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加快发展水产加工业,既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又是加快水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强水产业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出口创汇的要求。更是充分利用资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国尽管是渔业大国,但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很弱,其主要原因便在于精深加工不够、品牌少、质量低。面临着国际化程度不高、质量保证体系滞后、出口市场单一等诸多不利因素。加之信息体系落后、进出口组织化程度较低,使水产加工业发展之路更加"山重水复"、坎坷不平。目前我国水产品加工量约占水产品总量的10%左右,且95%以上为海水鱼,淡水鱼加工量不足5%,其他大多只能鲜销。因此,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抓住入世之机,从推进渔业产业化发展的高度,大力加强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这不仅符合国际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潮流,也符合我们自身的发展要求。只要我们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渔业大国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发展水产加工业,就一定会迎来"柳暗花明"的那一

天。

二、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向纵深发展

当前我国水产食品的深度加工发展仍然较慢,出口品种仍以速冻品、鱼类罐头、干品及鲜活品为主,加工增值不明显。因此,加强水产加工的技术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据专家研究表明,当前国内外水产品加工发展趋势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加快低值水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二是开发合成水产食品;三是开发水产保健食品;四是提高优质水产品深加工的品位和档次;五是开发美容食品及新型水产饮料食品和调味品,这也是当前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方向。相对于我国来说,要根据行业特点,立足市场,开发和生产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水产加工品,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优质传统加工品,如利用银鱼、鲚鱼、沼虾等小型鱼、虾采用干、熏、糟等加工技术,生产盐制、干制、熏制、糟制水产品;系列冷冻保鲜品,如冻全鱼、冻鱼块、冻鱼片等;保健食品和模拟食品,如鱼糕、鱼丸、鱼卷、鱼饼、鱼香肠、仿虾仁、仿蟹肉、仿扇贝等鱼糜制品;罐头制品,如将传统的荷包鲫鱼、豆豉鲮鱼、熏鱼、爆鱼、茄汁鱼、凤尾鱼等按需要制成硬罐头或软罐头;还有水生植物加工品及综合利用制品等等。

围绕这个方向,可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第一,要联合科研院所,实行产、学、研结合,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快高精水产品的加工;第二,在大众化、现代化、方便化、快捷化方面做文章,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休闲食品及快餐水产食品;第三,重点研究解决淡水鱼加工综合利用及加工过程中的蛋白质冷冻性、鱼肉中泥土异味和脱腥、海水中上层鱼类深加工、贝类产品的净化加工等难题;第四,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水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如开发海洋药品、保健品和功能食品等;第五,要重视发展产业化经营。一方面要抓好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组建龙头企业集团,带动水产加工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开辟生产基地,以基地带农户,以基地联市场,走渔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三、借鉴国际经验,全面提升水产加工业运行质量与效益

1.建立完善水产品加工质量保证体系水产品加工向深度发展,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国外,美、日等国早已开始实施haccp质量保证体系,凡进入这些国家的水产加工品均须符合haccp质量要求。目前,我国已成立了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认证中心,农业部渔业局已组织制定了《水产品加工质量管理规范》,今后,水产加工企业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建立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将质量认证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养殖领域以及饲料和鱼药等生产领域。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会同水产、环保等部门及有关水产科研机构,逐步对水产养殖环境进行全面临控,以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应对入世挑战。

2.加快健全水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水产品的国际贸易迫切需要及时、可靠的国际市场动态信息作为保证。为此,我们要以中国的渔业贸易信息咨询机构为中心,强化信息咨询体系建设,以提供及时、可靠的国际市场动态信息。既要抓好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又要注重信息的质量,争取的信息能引导渔农以销定产,并有利于出口企业捕捉国际商机,生产适销对路水产品,保证水产品货畅其流。这一方面需要研究国际市场的商品供求信息、出口政策及卫生质量法规、标准等内容;另一方面需要搜集国内特色水产品、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促使双方及时、快捷地进行交流。

3.创造性地开拓新兴水产加工品出口市场要努力开拓新兴水产加工品出口市场,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要在稳定现有市场的条件下,致力于多元化市场的建设。尽管我国水产加工品出口已逐步走向市场多元化,但日本、美国、欧盟、韩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仍然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近年来我国对上述五大市场出口的水产品占出口总量的90%左右。出口市场的过于集中,极易产生市场依赖性,从而影响出口效益。因此,我们应在提高水产品质量的同时,针对各地区市场分布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发出符合当地消费者口味和时尚的水产品,选择和开发多国市场,以减少个别市场波动给水产品出口带来的影响。

4.尽快建立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要采取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进入水产领域。进一步开放水产品市场,鼓励各类资本直接进入水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积极培育大中型现代化渔业企业,以承接大规模的外商投资;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参与中西部地区的生态渔业建设和水产产业化经营,特别是水产品的深加工。

5.积极推进渔业标准化各级渔业管理部门和渔技部门要把渔业标准化作为从传统单一渔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渔业转变的重要技术条件,围绕优势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精心制定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要以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为重点,努力提高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严格按照国际规范对水产品生产加工进行控制和管理。目前应当以水产养殖和加工为重点,加快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重点搞好haccp、iso9000等国际质量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国际环保认证,切实加强对渔业生产、加工、出口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达到国际标准。

6.提高水产业组织化程度我国近年来水产品出口综合单价持续下跌,且出口屡屡受阻,这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有关,但也与行业竞争无序及行业自律欠缺是分不开的,它充分暴露了行业组织化管理落后的弊端,更为重要的是落后的行业管理将很难赢得未来的水产品国际竞争。在面临反倾销、反补贴以及所谓的紧急限制进口措施的情况下,行业组织的协调和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应建立多种联合经营组织,采取松散型或紧密型的契约合同方式,形成集生产、加工出口于一体的组织群体。同时,应建立行业协会、商会,调节进出口,维护行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应培植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将小规模的生产经营与大市场联结起来,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经济互补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

四、抓好引导调整,促进水产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1.政府要高度重视,增加水产加工业的投入一方面要给水产加工业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对其研究、试验等攻关项目要提供经费;在土地使用、城建规划、税费减免及外贸扶持等方面努力创造条件,扶持其发展。另一方面,在资金投入上要发挥导向作用,并且引导金融部门及社会资金广泛投入,争取多元化投资发展水产加工业。如解决出口水产加工品收购资金,对出口水产品各项税费征收标准进行清理,做好出口退税工作,对大宗水产加工品出口提供信用担保等。

2.要放开搞活水产加工企业,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要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提高经营效率为中心,进一步盘活水产加工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渔业产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生产业;制造业;关系

一、生产业与制造业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设备、资金、技术等制造资源,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各种制造环节、工艺和过程,改变原材料的用途,将其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企业的主要业务活动是经过加工、制造生产的可移动的各类产品。制造业主要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等业务活动。在主要从事产品制造的企业中,还包括为产品销售而进行的机械与设备的组装与安装等活动。其分类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等。

制造业现已成为沈阳市乃至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沈阳市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不仅如此,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和优化升级使得我国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为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产业也称生产者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服务业被称为第三产业,其范围包括除一(农、林、牧、渔业)、二(工业、建筑业)产业以外的其他所有行业。生产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生产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研究开发、工程设计、房地产、工程和产品维修、运输、通信、广告、仓储、人事、行政等等。生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黏合剂”和“引擎”,已成为现代服务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和增长最快的部门。生产业除了具有服务业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自身的显著特征:一是中间投入性。二是人力和知识的高资本密集性。三是技术和产品创新性。四是产业关联性。

二、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的几种流行观点

一是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以Cohen和Zysman,(1987);Rowthorn和Ra

maswamy,(1999);Klodt,(2000);Guerrieir和Meliciani,(2003)等的观点为代表。认为制造业是服务业(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发展处于需求的遵从地位,因此服务业发展附属于制造业发展。我国学者张世贤也认为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难以跨越“卡夫丁峡谷”。他认为,只有工业化和城市化都达到了一定水平,才能形成对于服务业的需求和市场,服务业才有可能获得高的要素投入回报。江小涓、李辉的研究指出,虽然过去20多年里服务业没有取得预期的高速增长,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没有显著提升,但我国却能在这段时期保持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增长速度,服务业发展滞后并没有成为增长的障碍。刘培林、宋湛认为,目前我国生产业部门从其内在属性上看,是一个相对“昂贵”的产业,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之下,将大量资金投入生产业的机会成本大于投入制造业的机会成本。

二是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以Pappas和Sheehan,(1998);

Karaomerlioglu和Carlsson,(1999);Eswarran和Kotwal,(2001)等的观点为代表。认为生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分工程度、延长产品的生产链条、降低社会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我国学者江小涓和李辉指出,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效率较低,已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他们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进行的一项调研表明,服务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三是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以Park和Chan,(1989);Bathla,(2003)的观点为代表。其机理是:随着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对诸如如贸易、金融、交通、社会服务等生产业的需求会迅速增加,这将提高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反之,生产业部门的增长也要依靠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加深。我国学者顾乃华在我国特殊的体制转型环境中,进一步考察了生产业和制造业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他认为,在经济转型期,除了应关注生产业通过提供中间投入品发挥的对制造业的“外溢生产效应”外,也应重视生产业发挥的“外溢改革效应”。我国在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个特殊的阶段中,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服务业正承担起破除制造业体制改革“瓶颈”、减轻改革阵痛的功能。

四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以Lundvall和Borras,(1998)的观点为代表。该观点认为,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我国学者周振华对这方面的文献做了比较全面的综述。

关于上述四种论述生产业同制造业之间关系的比较流行的观点,目前我国学术界总体看法是:“遵从论”和“主导论”都过于偏激,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缺乏对问题全面、深入的剖析;“互动论”比较切合实际;“融合论”反映的是未来的产业演变趋势。

三、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分析

(一)生产业与制造业相互促进、共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产业的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进入新经济时代后,生产更加全面地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相应地,经济活动也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随着产品生产与服务功能的不断融合,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呈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一方面, 制造业不断服务化。另一方面,服务产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总之,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服务业与制造业边界相互交叉和部分重叠。这种产业融合通过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之间功能的互补,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

(二)制造业和生产业的互动关系。一是发展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制造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主要标志,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随着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发展趋势,以及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演进的客观需求,必然要求我们在一些制造行业和区域建设尽可能多的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出口规模的制造中心和产业基地,以期更好地使制造业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制造业体系,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这就必然要求制造业的经济产业链向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进而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产业联系密切的诸多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除了包括生产销售部门、相关产业部门,还包括教育培训、研究开发、金融等服务业企业与机构,它们是产业集群的支持机构,是产业集群重要的构成要素。可见,先进制造业基地不应仅仅是针对制造业,而是应该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促进、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强化产业特色和专业化协作配套。制造业对生产业发展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制造业内部不断将一些非生产性活动逐步外包,进而促进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制造业的结构转型,使得生产过程中对中间投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建设先进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可以促进生产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是生产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有效依托。目前,在我国制造业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而生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能有效加速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集聚化趋势形成后,生产业能够与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其他产业形成良好的融合与互动,对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产生渗透作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发展生产业是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基础。制造业只有借助先进生产业特别是高水平的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才能取得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的支配权,获取动态竞争优势。发展生产业不仅能够降低制造业的交易成本、优化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而且能够提高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优化制造业的增长方式,强化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更好地实现产出的服务功能,打造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结论:实践证明,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业的支撑,而制造业的发展也为生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生产业的发展是随着劳动分工深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分工关系,二者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制造业与生产业是并行发展的关系,制造业的发展会拉动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生产业的发展会促进装备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二者缺一不可;制造业与生产业之间是动态的互动发展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二者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渔业产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产业集群

一、四川支柱产业现状分析

1.现阶段支柱产业遴选结果

考虑到各个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本文选择利用《2012年四川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以增加值占比为权重,加权感应力系数与加权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的双高产业作为四川的支柱产业。得出四川省目前的支柱产业,有11个,分别是: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煤炭采选产品、食品和烟草、化学产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建筑、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业。其中第一产业1个,第二产业7个,第三产业3个。

2.四川支柱产业总体状况

2012年,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872.8亿元,其中支柱产业增加值为13735.16亿元,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四川全部产业增加值的57.53%,具体见下表。

从支柱产业内部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4.01%,第二产业为50.42%,第三产业为25.57%。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反映出四川支柱产业具有产业结构高度化不够的特点。

3.四川支柱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1)农林渔牧业发展水平分析

农林渔牧业内部来看,农林牧渔业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和牧业,2013年四川农业和牧业的总产值依次为2903.48亿元和2267.56亿元,占比高达92.07%,其中2006-2014年平均增速最高的是农业,高达22.49%,比四川农林渔牧和服务业年平均增速高6.4个百分点。见图1。

由此可见,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和渔业对四川经济增长贡献率较大,而农业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程度较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可以适当调整,其生产效率和增加值有待提高,从而提高产业结构高度。目前来看,四川第一产业其内部产业规划不够合理,导致产业集聚效应不是很明显,产业群规模不大,产业与产业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

(2)第二产业支柱群发展水平分析

第二支柱产业群内部来看,就工业总产值水平方面,总产值最高的是建筑业,第二位的是食品制造和烟草加工,化学产品排第三位,通讯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紧随其后,接下来依次是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煤炭采选产品总产值最低。2013年,建筑业总产值高达7277.41亿元,煤炭采选产品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为934.51亿元。从增长速度来看,年增速最高的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年增速为44.49%。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增速排第二,煤炭采选产品增速排第四,建筑业和化学产品增速相当,排在第四位,增长最慢的是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建筑业总产值高居首位,其增速排第四位,是七大支柱产业中支撑力最强的产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最快,总产值排第四,是其中最有增长潜力的产业。食品制造和烟草加工总产值排第二,增速排第二,其总产值水平具有稳步提升趋势。化学产品其总产值排第三,增速排第四,其发展动力有待提升,见图2。

由此可见,四川现在阶段第二产业中的支柱产业较为传统,多为劳动密集型与资源消耗型,新兴产业正在发展但发展动力不足,产能过剩产业正在淘汰,但淘汰过程经行缓慢。

(3)第三产业支柱群发展水平分析

从第三产业支柱群内部来看,支柱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住宿与餐饮皆属于传统服务业,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只有金融业符合选择标准,像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都没有达到此标准,导致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关系牢固的产业群,价值链,经受不起经济危机的考验,也不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抢占全球价值链中上游的优势位置。技术创新力度不够,现代服务业相关规划及基础设施跟不上,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太大,导致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二、四川支柱培育与发展中的不足

产业结构高度化不够与战略化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从整体看,四川省产业结构高度化不够。本文选出的这些支柱产业中,传统产业居多,低效率、高能耗是其基本的表现。既不像重庆市积极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努力打造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也不如上海市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多样性,形成较大较集中的产业群聚,发展现代服务业。选中的支柱产业中大部分的GDP占比虽符合国家队支柱产业的标准,但都属于传统的产业。四川的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很多都尚未成为四川的支柱产业,目前的支柱产业中第三产业占比较小且多为传统产业如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的工业产业仍然在支柱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表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四川省的产业结构形式依然是“二三一”模式,第二产业不仅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大部分份额,而且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相比于上海较低,产品加工程度低下。2012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比13.8%,第二产业占比51.7%,第三产业比重为34.5%;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从选择出的支柱产业看,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比为24.01%,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比为50.42%,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比为25.57%。在对四川省国民经济的支撑力中,第三产业支撑力明显不足。第二产业中,煤炭采选业、金属加工以及建筑业这些相对更加传统的老工业的增加值较高,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相比其他支柱产业较大,这表明四川省工业化水平进步缓慢,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略显不足。

2.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成为主体是四川省产业结构的长期态势,新兴产业的发展劲头不足。在所选出的7个第二产业支柱产业中,大部分的产业都属于传统型的工业。提出需要培育的新兴产业中,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尚且支撑不起四川省经济的发展,多数不在支柱产业行列。而与四川省毗邻的重庆,早在2007年,在支柱产业的选择方面,就逐步开始淘汰传统产业;实施一系列的财政优惠举措、行政法规等等,到2013年,重庆市支柱产业主要围绕着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展开。

三、四川支柱产业培育及发展建议

1.提升产业结构高度

对于第一产业,四川省应该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从原来重农重牧到同时注重发展农业服务业。利用技术创新,带动农业发展,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对于第三产业,要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业,打造区域金融圈,只有搞好金融业才能搞活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大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及其他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对于第二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创新推动,大力发展高技术、新能源、环保产业,利用技术进步倒逼产业转型,产业升级推动技术进步。对于一二三产业,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引导、扶持,充分利用好金融行业的资源配置功能,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到“三二一”的优化升级。

2.加强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改变的,每个时期国家和省内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都不一样,但不变的路线是要不断培训新的支柱产业。在加强和做大做强传统和特色优势支柱产业的同时,为了适应经济新元素的出现,及时抓住经济增长点,必须结合区位情况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培育新的支柱性产业,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加强高新技术投入

不管是生物技术、新能源还是新材料产业,甚至是生态健康和环保产业,都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运用高新技术才有发展的动力。企业自身要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目的有计划性的引进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政府加大高新技术人才的定向培养,引进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促进金融网络完整,完善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

(2)拓宽融资渠道。

培育新的支柱性产业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以及资金的快速周转。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或者税收优惠是很难长期发展的,企业成长会愈加困难。可以采取以政府组织领导、企业出资融资的形式,运用不同的更加新颖的融资方式,向社会各部门招商引资,同时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产业园区,吸引外资的入注。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向银行贷款,对于回收期短、回报高的项目来说,融资容易,而回收期长、投入大的长期项目,如水利工程、新能源工程等项目,银行部门会考虑到资金回收的安全性,不轻易放贷给企业,政府部门应该起着担保的作用,为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出力。

参考文献:

[1]肖广岭.集成相关资源培育特色产业――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的主要特色与机制[J].中国农村科技,2008(4).

[2]四川劳动保障.根植信息产业培养技能人才建设省级示范――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技能人才培养之路[J].风采,2015(6).

渔业产业发展范文4

一、国内外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一)国外主要经济圈产业合作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世界上较为发达的经济圈在全球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中都具有重大影响力。

1、国外主要经济圈发展沿革

通过对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的都市经济圈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规律性的特点:第一,都市经济圈的发展过程大都经历了强核、外溢、布网、整合、耦合五个阶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二,都市经济圈大多分布在大的平原地区。第三,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有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的驱动。第四,都市经济圈一般都有大的港口。第五,都市经济圈内部有严密的组织和分工协作关系。第六,都市经济圈一般是跨越行政区的经济区。

2、国外主要经济圈产业合作与发展的情况和特点

通过对美国纽约大都市经济圈和日本东京大都市经济圈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具备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大型化、专业化、协作化发展。二是产业分工明确,错位发展。三是依据产业特色,构筑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四是依托资源布局,形成产业价值链分工。

(二)国内主要经济圈产业合作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1、“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发展概况

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目前整体发展水平最高的经济圈,已成为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珠三角经济圈作为我国最先出现的经济圈,是当前我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圈。

2、“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合作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合作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一是产业集群发展,凸现集聚效应。二是产业分工互补效应已经显现。三是产业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四是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支柱产业形成差异化发展。五是结合经济发展阶段,按照空间梯度进行产业定位。六是加强与区域外省市合作,推进产业互动发展。

(三)经验与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主要经济圈产业合作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经验及启示:一是制定区域产业规划,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二是重视产业集聚力量,制定合理产业政策;三是构筑合理功能分工,促进区域产业合作;四是推动产业转移,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五是加强港口管理,促进合理分工。

二、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的现状分析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产业的合理分工、合作互补,区域产业的合作与发展作为区域合作的核心环节,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的经济环境

环渤海区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近年来,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作用开始凸显。

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7年,环渤海区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797.4亿元,比2001年提升了2.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总额达到了5578.12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2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204.33亿元,比2001年翻了两番,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区域载体功能显著增强

近年来,为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环渤海各省市进一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使软硬件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载体功能显著提高。

3、经济梯度基本形成,“一核两翼”格局初现

根据2007年各城市GDP,计算出经济发展指数,通过经济发展指数可以看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梯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一核两翼”的整体局面。

(二)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的总体特点

第一,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升。2007年,环渤海区,域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9.0:51.3:39.7,近7年总体呈现出一产逐年下降、二产逐年上升、三产先下降后上升的良好态势。

第二,产业基础雄厚,体系完善,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环渤海区域近年来不仅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同时形成了较有竞争力的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等优势产业。

第三,产业梯度逐步形成,分工布局渐趋明朗。通过对环渤海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实证测度可以看出,三省二市的产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和梯度差距,产业转移的条件目前已基本具备。

第四,合作氛围日见浓厚,联动机制初步建立。近年来,环渤海各省市对产业合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产业联动已初现端倪。如北京一些钢铁、传统制造业等正逐步转移至周边地区。

(三)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历史原因,环渤海区域在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及合作机制方面还长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区域产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是产业结构趋同,支柱行业类似。由于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环渤海各省市在产业发展方面均各自为战,城市发展目标相似,相互之间过度竞争和封闭竞争严重,导致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

二是产业链残缺,缺乏有效衔接。环渤海区域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自成体系,产业合作有限,合作领域大多在钢铁、煤炭等高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产业,港口合作也很不够。

三是传统资源型产业仍占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壮大。环渤海区域产业结构的另一个问题是传统资源型产业在地区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重化工业特征明显。

(四)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的SWOT分析

运用SWOT分析法对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了简要分析(表1)。分析显示:总体上讲,环渤海区域的产业合作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因此,有必要在对环渤海区域产业及产业合作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并搭建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协作,以建立科学合理、特点突出、优势互补、紧密协作的产业体系。

三、环渤海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定位选择

(一)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的关键是要科学地确定主导产业。我们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及带动作用等因素,遵循了高收入弹性、高产业关联度、生产率上升及区域比较优势四个基准作为依据,确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并采取多指标分析法,结合2006年环渤海各省市相关数据,对需求收人弹性、产业关联、劳动生产率、产业贡献率、就业弹性系数、经济总量的贡献度以及区位商等多个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得到了环渤海区域每个产业的最终得分。据此遴选出环渤海区域应该重点发展的工业主导产业和服务业主导产业,分别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和信息服务业。

(二)区域城市产业定位选择

城市产业定位是城市产业发展和区域产业合作的导航器。本文选取了天津、北京、沧州、潍坊、滨州和盘锦6个城市作为案例,对城市重点产业及其城市发展定位和产业转移方向进行了研究分析。

1、天津

根据天津制造业雄厚以及天津港的港口优势,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天津产业发展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转化基地和物流中心,重点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新能源及环保业和物流业、金融业。

2、北京

依托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与国际交往中心的地位,并考虑到其与天津的产业同构现象,北京产业发展应定位于现代服务业中心、高新技术研发基地。放弃那些耗能多、耗水多、污染严重的产业,重点发展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等。

3、沧州

沧州是河北省的重要城市,其产业发展应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的化工基地、现代化装备制造业的配套基地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国际枢纽港。未来,沧州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做好与滨海新区产业对接,提升整体竞争力。

4、潍坊

潍坊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其产业发展重点为:海洋化工、造纸业、食品加工、家电产业等产业。同时,要合理整合资源,尽快与青岛形成一体化产业区。

5、滨州

滨州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应定位为:中国棉纺织之都、中小船舶制造基地、航空制造业的配套基地。大力发展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

6、盘锦

盘锦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其发展思路为:巩固石油化工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进行与环渤海区域其他城市的产业承接,促进盘锦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渤海区域产业链布局的选择

区域产业链空间分布的研究对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为产业布局的选择提供现实依据。

从目前环渤海区域主要产业的空间布局来看,呈现以下两大类状态。一是产业链各环节集中分布于本区域,二是产业链各环节散布于各区域。

(四)区域港口分工与合作模式的选择

区域港口合作是产业合作的基础和支撑,应对区域内港口产业和综合交通体系统一规划、合理分工、优化组合,整合腹地货源市场。

未来的港口格局,将进一步明确以大连、天津、青岛为主要港口,以丹东港、锦州港、曹妃甸港、黄骅港、威海港等为补充的分层次港口布局(表3)。 未来的港口专业分工: 煤炭运输系统,保持以秦皇岛、黄骅、日照等输出港为主的格局,根据煤炭运输需求和煤运新通道的建设情况,适时开辟新的煤炭装船港区。

外贸进口原油运输系统,以大连、天津、青岛三港为主要接卸港,布局建设25万吨级以上大型原油接卸泊位;根据新建临海大型石化基地的需要,在邻近的深水港区配套建设大型原油码头。

外贸进口铁矿石运输系统,在大连、曹妃甸、日照港布局建设25万吨级以上大型矿石码头,航道条件充分满足20万吨级以上船舶满载进港的要求。

集装箱运输系统,以大连、天津、青岛三港为干线港,营口、锦州、丹东、秦皇岛、曹妃甸、烟台、日照六港为支线港,其他港口为喂给港的集装箱分层次港口布局。

四、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的基本路经

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应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保障,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为方向,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点面结合,梯次推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方针,构建功能清晰、分工明确、衔接紧密、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基础产业协调发展,新兴产业共同发展,主导产业互补发展的区域产业结构;打造科学合理的区域一体化产业链。把环渤海区域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目前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要按照“优化结构、协调布局,完善链条、港产联动”的工作思路,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区域一体化产业链几个方面。

(一)打造“专业化、关联化、高端化”的产业结构

围绕重点产品、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推进产业调整,加快产业对接,形成以优势产业为支撑、潜力产业为先导、服务业全面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打造“专业化、关联化、高端化”的产业结构。

一是做大做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三大优势制造业。加快电子信息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将环渤海区域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电子信息生产和研发基地;加快石化工业总量扩张、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力争使环渤海区域成为世界主要的石化基地之一;着力解决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结合首钢等城市钢铁企业搬迁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设曹妃甸钢铁基地。

二是加快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三大潜力制造业。以天津、北京、沈阳三大汽车基地为依托,以轿车生产为重点,形成以轿车工业为龙头,汽车、摩托车、航空航天、零部件工业协调发展的局面;借助完善的现代化医药工业体系,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和海洋药物,建设滨海新区的生物制药基地、沈阳生物技术与医药工业基地等现代医药产业基地;强化与东北亚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合作,重点建设沈阳、大连、天津滨海新区等装备制造业基地。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和信息服务业四大服务行业。紧抓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机遇,完善区域物流一体化供应链,打造环渤海区域物流统一平台;利用天津滨海新区金融创新的优势,引导并推动全区域金融领域的合作,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以开展辽东南、京津唐、山东半岛3个次区域旅游合作为开端,逐步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积极建设环渤海电子商务平台和区域信息交流平台,重点加强计算机软件的研发和服务。

(二)打造“一核、两带、三轴、六区、八链”的产业

空间布局

按照依托优势、巩固特色的原则,增强产业梯度转移的速度和力度,逐步形成“一核、两带、三轴、六区、八链”的产业空间布局(图2)。

1、一核一天津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应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继续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推进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形成环渤海地区高端产业的集聚地和辐射源,发挥产业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

2、两带――环渤海沿海产业带、天津港产业辐射带

环渤海沿海产业带:北起丹东南到日照,包括大连、秦皇岛、唐山、天津、威海、青岛等重要沿海城市。

环渤海沿海产业带应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基础,建成经济发达、具有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区。一是以石油化工为主体,做大做强“两头在外”的原材料工业。二是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交通运输设备、基础装备、通用装备、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业。三是以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区为重点,做大做强海洋运输业。四是合理开发浅海、滩海和港湾渔业资源,改进海水淡化技术,提高海水综合利用能力。五是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积极开发和引进主题多样的旅游项目,推广滨海旅游品牌。

天津港产业辐射带:以天津港为辐射起点,以京津两城市为辐射线,内含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大部分城市,同时包括山西、内蒙部分城市。天津港产业辐射带应以天津港等港口为基础,发挥港口、码头、机场、公路等立体网络的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业。整合带内医药产业,建立完善的分工及协调机制,壮大医药产业。通过加强电子行业企业的R&D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推进产业技术升级,提升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空间。

3、三轴――沈大产业轴、京津塘产业轴、胶济产业轴

沈大产业轴:以沈大高速公路为主轴线,在60-80公里的半径内形成产业较密集、经济发达的经济区。应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大力推进区域优势产业整合,构建优势集群。

京津塘产业轴:以京津塘高速公路为主轴线,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的廊坊等部分城市。应充分利用京津的技术、人才和资金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建成京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胶济产业轴:以胶济铁路为轴线,包括胶济铁路及延伸的蓝烟、桃威铁路经过的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6个城市。通过建立大基地、大龙头、大集团,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工、食品、纺织服装和材料产业。

4、六区――北京、天津、唐山、大连、沈阳、青岛产业功能区

北京: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研发功能区。充分利用北京金融机构总部集中、国际交往密集、信息渠道顺畅的优势,大力发展金融、旅游和信息服务业,发挥服务业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利用科技优势,建成环渤海及整个北方地区的技术研发基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天津:现代物流业与高新技术转化功能区。依托天津港的港口优势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力契机,完善海港、空港、信息港等设施,完备国际航运、贸易和物流等功能,成为辐射带动能力强、运转效率高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利用毗邻北京高新技术研发基地的区位优势,以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及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政策优势,建设环渤海的制造业中心;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科技孵化器,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打造环渤海高科技产业龙头。

唐山:临海重化工业提升功能区。依托临海及矿产资源优势,以建设大码头、大钢铁、大电厂、大石化为目标把曹妃甸工业区打造成环渤海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精品钢材、石油化工、电力生产等重化工业。

大连:海洋产业功能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快构建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充分利用临港优势,全面实施承接战略,发展出口导向、进口替代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两头在外”的以石油化工和精品钢材为主体和原材料工业;发展创汇农业。

沈阳:装备制造业功能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牵动和引导作用,以优势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以地区为依托,重点打造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钢铁工业、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强高耗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和谐;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基地。

青岛:轻工业功能区。以制造业为基础,科技产业为主导,流通服务、基础设施、环境及人力资源四大体系为支撑的经济体系,在研发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聚集的基础上,做大服务业,做强家电制造业及电子信息业制造业,做精配套业,加快产业转型。

5、八链――八条优势产业链 按照“立足实际、优势互补、满足需求”的原则,积极推进区域内的产业梯度转移及产业链延伸,促进区域内产业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在区域内重点形成优势互补的八条产业链。

(1)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产业链。建立以北京为研发基地,以唐山、邯郸为原材料采购基地,以廊坊、沧州为零配件生产基地,以天津为整装基地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2)家电产业链。建立以青岛为研发基地,以唐山、邯郸为原材料采购基地,以潍坊、威海为零配件生产基地,以青岛为整装基地的家电制造业产业链。

(3)钢铁产业链。建立以承德、秦皇岛等为原材料及燃料动力基地,以大连、沈阳为机械设备提供基地,以唐山、邯郸为生产基地的钢铁产业链。

(4)石化产业链。建立以北京为研发中心,以唐山、大连、天津、滨州为生产基地的石化产业链。

(5)汽车制造业产业链。建立以北京为研发中心,沧州为轮胎供应基地,唐山为配套基地,天津为整车制造基地的汽车制造业产业链。

(6)航空航天产业链。建立以北京或区域外为研发中心,天津、沈阳为组装基地的航空航天产业链,其中原材料来源于区外。

(7)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建立以北京为研发中心,以承德、秦皇岛为原材料及燃料动力供应基地,以大连、沈阳、营口为装备制造基地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

(8)医药制造业产业链。建立以天津、石家庄为研发中心,安国为原材料基地,邢台、聊城为加工基地,天津、石家庄为制剂中心的医药制造业产业链。

五、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议要在国家、区域内各省市以及滨海新区三个层面共同努力,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区域产业合作实施有效的引导、推进和带动。

(一)从国家层面,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

一是要尽快编制《环渤海区域发展规划》和《环渤海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以规划的形式对环渤海区域产业的合作与发展进行科学引导。二是对环渤海区域产业发展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

(二)从地方层面,尽快完善区域协调机制和市场体系

一是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对区域产业合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二是要加强环渤海区域内产业协调机制的建设,建议成立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委员会。三是共同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四是构建区域大交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环境。五是积极推进区域产业转移。六是完善区域经济补偿机制。七是加强区域内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区域产业合作提供技术支撑。

(三)从滨海新区层面,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渔业产业发展范文5

发挥优势培育龙头引大引强提高增效

——关于加快九龙坡区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一、我区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区二三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__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4.5:59.4:36.1。总体来看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工业企业稳步发展。20__年,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2家,工业总产值290亿元,占全市的六分之一,工业增加值66亿元,占全区GDP的文章版权归文秘站网作者所有!

48.7。“两车”、铝加工等成为推动第二产业增长的主体,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在全市占有主导地位,铝加工规模和水平在全国乃至亚洲都处于领先地位。二是高新产业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区高新产业产值占全部制造业产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以高新产业为主导的九龙园区都市经济圈已经初具雏形。九龙园区内恒胜、劲隆、邦助液压、智能水表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产值超亿元和超10亿元的大中型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大大提高了我区产业技术层次。三是商贸、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开始加速。20__年,全区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8.9亿元,同期增长13.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2.4亿元,同期增长13,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1百分点。全区商贸稳步发展,经营网点不断增加,超市、专业店、仓储商店、便民店等连锁经营新型业态起步发展;房地产业不断展现亮点,杨家坪步行商业区已成为全市主城区重要的五大商圈之一,三产领域形成了统一开放和竞争发展的新格局。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传统农业逐步向都市农业发展,“一镇一品”、“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布局日趋明显。20__年,全区农业总收入127.1亿元,粮经比例,农产品优质率比同期提高,商品率增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期增加元。全区已建成了10万亩蔬菜、花卉、畜禽、水产、经果等商品生产基地,白市驿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区建设正有序推进。以观光、休闲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和城郊旅游业迅猛发展,都市后花园初具规模。反观我区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与我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极不相符,与我区所处发达济圈的中心城区也极不相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对产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产业规划滞后。一些管理干部对产业发展的特点认识不足,仍然自觉、不自觉地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指导和推进产业发展,表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重视抓具体项目,轻视产业规划;重视财政资金投入,轻视市场的作用,对产业化开发与市场开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滞后,产业布局主要在占全区土地面积21的中梁山以东地区,而面积占79的西部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2、招商引资政策措施不配套,招商措施力度不大。一些招商政策在执行中手续繁、周期长、不利于落实。相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而言,产业发展滞后,一些大的商家来开发,而我们又拿不出让人满意的地块和项目。招商力度不大,大商强商引进少。3、农业结构性调整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很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仍然很低,农业产业化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滞后。都市农业产业化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发展速度、形成规模、还是组织化程度,都与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不完全适应。特别是“龙头”企业的经营机制仍不完善,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弱。4、新型工业化程度不高,影响工业结构升级的矛盾依然存在。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有63家,其中20家亏损,且有的亏损额较大。外商投资企业仅有24家,发挥作用较小;民营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速度不够快。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全区工业主要集中在两车、铝加工及机电制造业,新兴产业如镁合金发展速度虽快,但总量仍较小;传统工业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众多中小企业仍属于传统产业企业。5、第三产业总量与比重仍然偏低,行业覆盖面不大,服务水平不高。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从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行业其规模都偏小,且经营主体分散,结构、层次、效率都不尽如人意,发展速度缓慢。商贸零售餐饮所占比重较大,而旅游、信息服务所占比重偏小,作为新兴服务业的信贷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仓储物流、会展交易、中介服务、社区服务以及城市公共资源经营等的发展不足。城市商业在向城郊辐射、向园区延伸方面做的非常有限;社区服务业单一,没有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社区服务网络。三产服务水平及科技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如在推广现代经营方式、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商业POS系统等方面仍很欠缺,商贸流通领域的科技含量不高,流通效率及电子化水平较低。二、“产业发展年”提出的背景 1、中梁山第二隧道的打通为我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目前,我市都市发达经济圈已经到了需要依靠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区际间产业竞争和不平衡发展将呈多方位展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体制制约因素减弱,资源供给约束因素增加,城市郊区化的趋势明显。我区中梁山以东的优势产业和企业“退二进三”拓展愿望强烈,但无地可用,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中梁山以西大片地区由于交通 、基础设施等因素制约,企业进驻投资的愿望不强烈。但是,随着华福道路建设的推进,中梁山第二隧道的贯通,东西交通瓶颈制约因素逐步打破,我区产业布局调整速度必将加快,全区产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2、急需通过加快产业发展来推动全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我区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内开发建设企业搬迁对我区经济造成影响的滞后效应逐步显现;虽然资金环境比较宽松,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上马速度还不够快,特别是产业类投资项目的匮乏,项目投产少,经济增长乏力;全区工业主要以“两车”和铝加工为支撑,新兴的产业如镁合金、印刷包装、制药等发展虽快,但总量仍小,需要进一步大力培育;技术密集型产业增长缓慢,企业盈利水平不高,亏损面仍然较大,扭亏任务重,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的作用不明显;工业经济效益指数偏低,经济运行质量不容乐观。第三产业在国内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偏小,城市化战略推进缓慢,房地产业发展不够理想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快产业发展,在发展中来加以解决。3、面临周边地区发展压力,产业发展的形势更加急迫国际国内形势的种种迹象表明,20__年将是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迅速的一年,国际国内资本的流动必然活跃,我区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发展形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好产业发展这一张牌。目前,我区产业发展同时面临来自周边兄弟区县的挑战:一是招商引资的竞争白热化,不仅引进企业成本增大,留住企业的成本也上升了。二是处于都市发达经济圈的近郊区如渝北、南岸、江北、巴南、大渡口、北碚等区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大,短期内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增长幅度大,发展势头迅猛,对我区形成较大压力。面对挑战我区更应该迎头赶上,加快产业发展的速度。4、发展环境需要优化,招商引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相比,本区在办事效率、政策环境、企业发展用地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在同周边区县的竞争中,流失了部分优秀企业;园区内“清一色”本区企业,外资企业和真正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多;外商携资本来我区寻找投资机会的多,但可供开发的项目少,尤其是大项目缺乏;政府对项目的前期投入资本金不足,项目包装策划的力度仍然不够大,高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品研究缺乏资金支持;20__年全区招商引资额完成21.8亿元,虽比20__年有很大增长,但仍然较小;全区引资项目库需要加快建设进度,引资工作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三、加快我区产业发展基本思路及目标任务我区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围绕区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和战略,坚持全面协调快速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培育扶持与引进发展并重的原则,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品种、质量、市场为重点,以建立生产基地为核心,走跨越式、外向型、高科技的产业发展道路。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特色,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我区产业发展的具体任务是:以白市驿花卉苗木园区、海兰云天风景区和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以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促进一、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附加值,巩固农业基础;以九龙园区、西彭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含量高、规模大、效益好、污染小的机械加工业;以杨家坪步行商业区建设为龙头,以玉清寺次级商业中心和西彭、白市驿地区商业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商贸业、金融业发展;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加快商贸设施和住宅为主的房地产开发,把房地产业培育成为我区支柱产业。四、产业发展的布局思考1、农业。以建设特色高效的都市型农业为方向,重点发展花卉苗木种植业及高科技、高品质养殖业和观光农业,形成特种农产品生产基地。(1)白市驿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区。园区规划面积3.4万余亩,其中核心区1万亩,建设园区花卉苗木基地3万亩和花卉展示中心,道路、管网、渠道设施配套,建设农民新村,发展观光休闲业,重点发展中高档鲜切花、盆花和园林苗木。(2)蔬菜产业区。发展无公害蔬菜园区(含谷、白市驿、西彭)1.48万亩,绿色蔬菜(金凤辣椒)订单农业基地5000亩,建成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100亩,创建蔬菜科技示范区。(3)果树产业园。建成西彭、铜罐驿、金凤等地3.5万亩枇杷产业园,香桃、彩色梨、伏淡季水果基地1.5万亩,甜橙基地1万亩,建设良种果树苗木引种园200亩、繁育园200亩,形成区级果树荔枝木繁育体系。(4)水产渔业园区。新建水产养殖基地20__亩,包括陶家、金凤、华岩池塘名优水产品养殖项目、西彭长江名优水产品养殖项目,石板游钓长廊、陶家独善河水上游钓休闲渔业园。在含谷镇建设区级名优水产品养殖科技示范基地。(5)畜禽养殖基地。在白市驿、陶家、铜罐实施奶牛养殖基地建设,面积3000亩,在白市驿、金凤建设以麻鸭为主的优质商品鸭养殖基地,年出栏100万只。2、工业。以构建区域性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提高科技竞争力为核心,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工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九龙坡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1)九龙园区A、B区。产业定位:重点发展IT产业(计算机软硬件、系统集成与服务)、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产业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及“两车”和都市型轻工业,搞好三级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加快B、C区的拓展和招商,依托入驻企业的辐射作用和产业模块分类,可形成各具特色的园中园。(2)西彭工业园区。产业定位:充分利用现有的临江(长江)、临线(成渝线)和水资源丰富和工业基础好的优势,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和与之配套的新兴工业以及建筑建材工业。以铝材深精度加工项目为重点,规模发展机械、冶金、化工、电子、环保、信息产业等高附加值、低污染、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产业布局:按照重庆市西彭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要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园区规划分为建成区、启动区、拓展区三大区域。建成区——主要包括西南铝业集团的部门分厂、集体企业和西彭镇的部分乡镇企业,面积约2.2平方公里。启动区——包括西彭镇南部桥凼、永安、双岗、泥壁等村,面积约4.8平方公里。其产业发展主要依托西南铝业集团的信息、科技、人才、产品等优势,吸引发展高精度铝板带、电子铝箔、大型铝型材和涂层铝材等铝材深精度加工企业入驻园区,打造中国铝都。拓展区——包括西彭镇北部石塔、马安、元通等16个村和九龙坡区陶家镇、铜罐驿镇的部分区域,面积约58平方公里。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吸纳重庆市主城区“退二进三”优势企业,打造重庆市“退二进三”基地和建设重庆市西部新城。(3)九龙高新技术开发园C区。产业定位:致力打造一个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 于一体的区域辐射与外向型相结合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基地,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新兴支柱产业和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区域范围:包括巴福镇的五根、赵坝、天坪3个村,石板镇的青龙、黄堰、梅乐3个村,陶家镇的友爱、文峰、白果树、九龙4个村,共涉及3个镇10个村土地作为九龙园区拓展区,面积共20平方公里。C区核心区为4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为1.33平方公里。(4)西部各镇初级加工业。规划占地20__亩,用盘活、扩建、引进等形式,鼓励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经营。建设以铜罐驿罐头厂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园;建成巴福猪鬃加工产业园,包括猪鬃市场;扩建允丰年酒厂,形成规模效益;建设白市驿板鸭加工产业园,形成100万只加工能力;在白市驿、石板建设肉兔养殖基地,开发肉兔加工产品;建设金凤三耳绿色食品产业园,带动5000亩辣椒规模种植和火锅底料生产。3、服务业。我区服务业布局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中心商业区布局。按照特大城市主城区标准搞好杨家坪商圈的规划建设,培育一批大中型商场、骨干专业市场和专业特色街,形成以日用消费品、生产资料批发贸易为主、服务功能完善的繁华都市商业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二是片区重点镇商业区(即白市驿、西彭、华岩三镇)布局。在各片区重点场镇抓紧建设培育一批大中小型批发市场、区域特色商场和加工贸易区,形成全区商贸的次中心,发挥支撑作用。三是一般乡镇商业区布局。重点建设农贸市场和生产资料、日用品摊区市场,发挥城乡连接的纽带作用。围绕方便农民购销,以代购代销、代储代运为重点,健全农村购销服务网络,发挥根基作用。四是社区商业布局。发展以方便周边居民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服务业形态。(1)杨家坪中心商业区。产业定位:培育发展金融、商务、信息产业为重点,以结算中心、商贸中心为核心,以银行、证券、大型商场、软件销售、特色专卖店、超市、写字楼为骨干,以连锁商贸经营为形式,形成重庆商贸副中心。(2)玉清寺商业区。产业定位:以建设连锁超市大型商场、精品店与综合性市场等商业购物场所为重点,促进商贸、金融、房地产业发展,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建成地区次级商贸中心。(3)西彭、白市驿城市组团。产业定位:白市驿(含谷)组团以都市农业为载体,以都市后花园建设为依托,发展商贸业、都市农业、房地产业,建成地区次级商贸中心、花卉苗木产业基地以及与大学城、后花园配套的生活居住区。西彭组团以建设重庆西部工业新城,发展商贸业、大工业及房地产业,接纳“退二进三”搬迁企业,建成重庆西部工业基地,地区次级商贸中心。海兰云天风景区。以金凤镇龙潭沟、白塔坪、九凤山为中心,提升海兰云天景点档次,新建国际体育休闲中心、白塔坪森林公园,建成含龙路景观大道,开发度假村、乡村别墅,完善重要景点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长海生态园区。完成库区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建设,支持配合隆鑫集团实施库区保护性开发,开发度假村、乡村别墅,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长海生态园区建成雏形。农产品流通和服务中心。在白市驿建设西部物流中心,扩建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西彭建设渝西农副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中心;建设金凤农产品综合市场和走马鹤园水果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信息网络,形成以白市驿、西彭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五、加快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发展提档提速1、用产业全球化的思维,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应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角度考虑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即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减少我区经济对第二产业的过分依托;加快实施城市化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和现代物流业;积极实施都市农业战略,推动第一产业快速发展;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区现有的传统工业,加快扶持“两车”以外的支柱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高新技术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鼓励以高新技术成果为主体或以高新技术人才为主体来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现有企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使一批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和各种类型企业逐步提升为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品,使其能很快形成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和产品群,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支柱以带动全区经济的发展。培育发展好一批技术含量高的新型产业,抓好格力空调、智能水表、集智电气、环球路标等高新技术项目的启动建设和投产达产工作,协调好镁业产业化基地、隆鑫摩托工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九龙园区科技孵化楼、科技孵化标准厂房、高科技园等高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进度。3、加快第二产业的更新改造,积极推进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大对传统工业的更新改造,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两车”和铝加工等支柱工业,搞好西铝“1 4”热连轧项目、隆鑫汽油机改扩建、聚兴汽车变速箱技改、佳通轮胎改扩建、三九火锅底料生产技术、蓝天特种水泥技改等大型技改项目,通过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延长产业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积极推进我区高新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加快镁铝合金研发中心、高压泵及节能液压系统、智能水表生产线技术改造等工程项目的进度,尽快形成生产力。对各镇及园区内的有关在建项目,加强督促力度,尽快形成生产力。4、加快全区城市建设步伐,推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推进“退二进三”步伐,力争20__年本区内“退二”企业都退出本区,加强对建设、西车厂的对口服务工作,积极做好新华印刷厂迁建九龙园区的各项工作,为全区“退二进三”树立榜样。力争杨家坪环道内六大片区开工建设,全面完成主城区的危旧房改造任务。黄杨新城、上江城、九龙山生态居住区等房地产开发项目进入实施。完成中梁山以西地区工业新城规划以及推进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全区城市化战略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以杨家坪为中心的主城商贸区、九龙华岩{玉清寺}次级商业中心、西彭白市驿{含谷}中心城填的三级现代化城镇体系。按照“大产业、大商贸、大流通”的发展思路,为改变目前过分依赖第二产业的现状,必需推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全区物流业的规划建设必须提速。加快建设以杨家坪为中心的宾馆酒店、电子商务、高新技术产品、音像书刊等多功能现代物流园区,以九龙港、西客站为中心的大宗商品进出口物资集散的仓储型物流园区,以华岩、西彭为中心的加工型物流园区,以白市驿为中心的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和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加快我区现代物流业建设。5、积极实施都市农业战略,加速第一产业发展。加紧白市驿花卉苗木示范区建设,加速第一产业发展,启动华 岩风景区北大门建设、隆鑫集团在马家沟水库的开发项目建设,并尽快形成生产力;做好白塔坪森林公园、西部物流中心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早日动工建设。对退耕还林、水土保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等项目要抓紧抓好。(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1、招商项目库的建设结合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支持三大园区建设,尽力挖掘现有招商资源,以我区的优质资源和优质资产为基础,推出一大批重点招商项目和中小型招商项目。20__年全区必须推出一批重点招商项目(引资额至少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区内各镇也必须推出一大批中小型招商项目,这些项目将全面覆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拟定的20__年重点招商项目规划如附件1。2、创新招商方式(1)严格招商引资考核,强化各单位招商责任意识《重庆市九龙坡区招商引资考核奖惩办法》政策文件已经出台,20__年招商引资考核将严格按照该文件进行。年初由区招商引资领导小组与各直接责任单位签订年度招商责任书,年末进行统一的考核,对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的责任单位进行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责任单位进行惩罚,从而使责任单位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全区20__年度招商引资目标的实现。(2)积极参加国内投洽盛会,大力实施“走出去”招商战略国家和重庆市在20__年举办的各类投资贸易洽谈会很多,我区应在对这些投洽会准确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参加适合我区招商项目的招商会。精心准备,主动出击,大力实施“走出去”招商战略,特别应在会前主动加强同投资客商的联系,达成共识,争取每参加一次招商会都有实质性的引资效果。重庆举行的“一会一节”、“高交会”以及国家级的“9.8厦洽会”、广交会、深交会、乌洽会等投洽盛会,我区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参加,并力争取得好的招商引资效果。(3)实行项目招商责任制招商项目进入区级项目库并对外公开推介后,项目的业主单位即为该项目的招商责任单位,主要区级领导每人负责一个重点项目的招商,并作为该项目招商和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区政府每月定期召开全区招商引资形势分析会,各招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对各自项目的招商情况进行说明,未成功的项目应明确说明原因和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分析会的会议纪要一并形成简报,在区机关内公开传阅,以此强化招商责任意识。(4)组织小分队走出去招商加强与重庆市和我区驻外办事处和招商联络点的联系,准确掌握客商投资动态。对于前期联系有一定成熟度的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可由区招商引资办公室组织相关企业、责任单位人员,到投资客商总部上门拜访,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并邀请客商到我区进行实地考察,更进一步激发客商的投资热情,力争项目招商成功。(5)实行委托招商区委、区政府即将出台文件《重庆市九龙坡区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因此可充分发挥招商中介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关系”资源,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提高招商成效,在沿海重要地区和城市委托中介组织招商,并充分发挥区政府驻外办事处的招商引资“窗口”作用,从而建立广泛的招商引资网络。(6)实行“安商、亲商、富商”政策,开展以商招商对我区现有的外来投资企业,加大服务和支持力度,大力支持这些企业发展,实行“安商、亲商、富商”政策,为我区投资环境营造良好的口碑。建立重点企业服务“绿色通道”,主要区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重点企业,定期上门拜访这些企业,准确掌握和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同区内现有外来客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客商的个人关系资源,鼓励他们积极为我区联系其他客商,开展以商招商,加快我区的招商步伐。3、加大“引企、引资、引技、引智”的力度加大引进来力度,把“引企、引资、引技、引智”作为培育我区外向型产业群体工作的重点,以引企为核心的“四引”重点应放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应的“四引”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强港、澳、台的合作。创造优良的引资招商环境,高速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努力提高我区利用外资的速度和水平。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要将技术引进、对外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与自主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高起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三)大力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1、坚定不移地推进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全区产业发展的硬环境,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我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大投入并未带动我区产业的大发展,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长期的和持久的,20__年全区应该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和国债资金,继续保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强劲增长势头。抓紧以华福公路为核心的全区公路网建设,为建设我区西部新型工业经济发展创造便利条件。大力推进滨江路综合整治工程、西彭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九龙工业园区C区基础设施、白市驿花卉苗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梁滩河综合整治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为全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硬环境保障。2、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为电子商务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我区的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应及时从内部管理转向外部服务,加快实现网上联合办公、网上采购、网上业务申请、网上业务申报以及网上行政审批,以此促进有关标准、法律和安全等问题的解决,使企业和公众学会通过网络与政府打交道,使政府的相关业务部门的电子化(如工商、税务等)可以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环境与氛围;进一步加快全区政府网上采购系统建设,在网络平台上实现招标、投标、评标、合同、交易、验收、评价等采购管理的全过程。3、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20__年应该制定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产业大发展提供政策保证。制定鼓励驻区现有企业加快发展、欢迎外来客商来我区投资新办企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制定鼓励企业到中梁山以西地区投资的西部投资优惠政策措施,为全区产业发展实现大跨越和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奠定基础。4、加强软环境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切实采取各项措施,加强软环境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为全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 境。清理有关文件政策,规范政务服务。对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文件进行修改、废止,改善政府政策软环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把各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统一纳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由该中心统一对外接件、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区委和区政府每半年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驻区企业和投资客商代表对区直机关各部门办事效率、服务态度等投资软环境进行评议,凡是评议不合格的单位,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并责令其限期整改。5、抓好技术来源、资金支撑、人才选拔和信息网络四项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保证技术、资金、人才、信息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要大力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和人才。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政府津贴、住房分配等方面给予优先。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基金和多渠道投资体系,增加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提高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吸引外资和民间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金的作用。加快信息网络的普及和使用,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信息需求。附件1:20__年启动的十个重点工业项目1)重庆鑫源工业园项目(重庆鑫源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5.2亿元,年产能达到整车40万辆,发动机100万台,空调1万台,机油5000吨,到20__年可新增销售收入达到30亿,新增税金1.5亿元。2)全钢丝子午线载重轮胎扩建项目(重庆佳通轮胎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2亿,主要以全钢子午线轮胎的研发、生产为主。项目分五个阶段进行,预计20__年年底完工,生产规模将发展到日产5000条、年产165万条载重子午胎的生产能力,新增销售收入将达20亿元。3)隆鑫出口基地建设(重庆隆鑫(集团)有限公司)基地以通用发动机及ATV四轮摩托车出口为主,总投资约2.5亿元,预计20__年建成,到20__年有望实现年产20万台大排量、高品质ATV四轮摩托车及50万台通用机出口海外市场,新增销售收入可达2.5亿美元。4)载重汽车的扩产项目(北方奔驰集团重庆分公司)铁马集团和北方奔驰集团于今年资产重组后,成立了独立法人的北方奔驰集团重庆分公司,经过技术改造,明年产量达到20__台,销售收入达到5个亿,力争20__年产量达到4000-5000台,产值达到10个亿以上。5)汽车轴承的开发、生产项目(重庆长江轴承工业有限公司)到20__年底,投入6000万完成一期工程,新增产值4亿元,二期投入8000万-1亿元,到20__年全面建成,达到1亿多套的生产规模,产值达到10亿元,利润8000万元,税收7000万元。6)碱胺公司纯碱新项目(重庆碱胺公司)四川和邦集团和重庆碱胺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共同投资生产纯碱及复合肥等化工产品,一期投入1亿元,到20__年将年生产纯碱20吨,复合肥100-200吨,销售收入达到10个亿,税收达到5000万。7)电解铝项目(重庆天泰铝业有限公司)该项目采用大型预焙槽(160KA)电解工艺,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3万吨电解铝,20__年投入生产,未来五年内还将扩建为6-10万吨的生产规模,新增产值达到8个亿,新增税收近4000万元,。8)金属镁合金开发及产业化项目(重庆镁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工程(20__-20__年)投资4.5亿元,建成年产金属镁10万吨的生产能力,其中优质镁合金8万吨,高纯镁锭2万吨。最终建设成为20万吨级镁的冶炼生产基地,也将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镁产品应用基地。力争20__年实现产值8亿元,20__年达到15亿元。9)汽车减震器及汽车配件制造(重庆耀勇减震器有限公司)两个项目共投资1.4亿元,将于20__年建成投产,预计到20__年新增销售收入6亿元,新增利润3000多万元。10)劲隆与台湾光阳合资生产发动机项目(重庆劲隆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7000万,通过合资合作创造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从而提升劲隆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合作分为四个阶段,将新增销售收入5亿,税金1800万。附件2:20__年九龙坡区重点招商项目规划项目名称产业类别项目数量项目收集责任单位项目收集协办单位商业服务业10区商委杨家坪步行商业区管委会工业工业10区经委九龙工业园区办公室、西彭工业园区办公室农业农业5区农林水利局白市驿国家级花卉苗木产业园办公室旅游服务业5区旅游局房地产房地产业10区建委区房管局基础设施基础设施10区计委

渔业产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小龙虾;产业;探索;启示;潜江市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1-2955-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1.061

潜江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是武汉城市圈的成员单位,素有“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鱼米之乡”的美誉。版图面积2 004 km2,跨东经112°29′―113°01′,北纬30°04′―30°39′。境内无山、无丘陵,呈现出河渠交织、堤防纵横、滩堤突起、垸田低平、碟状湖池错落其间的平原地貌景观,平原地貌占总面积98.66%,平岗地貌占1.34%。地面高程24~38 m,地势低平,潜江市地形地貌是江汉平原最典型的平原水网湖区地貌。全市耕地面积7.2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5.9%,属河湖相沉积物和现代河流冲积物组成的冲积平地。据农业系统土壤普查成果显示,潜江市总体土质较好,pH适中;土壤可分为水稻土、潮土、黄棕壤土、草甸土、沼泽土5个土类。水稻土和潮土分布面积最大,占土地面积的99.89%,其质量及土层适合各种农作物。潜江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 945~1 988 h,日照百分率45%,太阳辐射总量451 kj/cm2,降雨量1 188 mm,降水日130 d左右,平均温度16.1 ℃,无霜期250 d左右,≥10 ℃的活动积温4 949~4 999 ℃,平均风速2.17 m/s。境内有长江水系、汉江水系两大水系,河网密度为245 m/km2;有湖泊5个,正常水位时湖水面积32.36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6%,汛期蓄积能力强,排涝河道通畅。境内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62.45亿m3,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资源。现有水域面积2.67万hm2,宜渔低湖田1.33万hm2。特有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潜江小龙虾尾肥体壮、爪粗壳亮、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1,2]。潜江市也因此获得“中国小龙虾之乡”和“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的殊荣[3]。享有“世界龙虾看中国,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潜江”的美誉[4]。

潜江市充分发挥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政策扶持、产业引导、龙头带动、市场运作、科技指导”的工作思路,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从养殖、种植,到加工、贸易,再到餐饮、服务、物流等,采取“科技推动、政策促动、龙头带动、部门联动、培育中介、做强餐饮、品牌驱动、严控质量、信息拉动、以节会友”等措施,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小龙虾全产业链,打造世界小龙虾产业之都。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潜江小龙虾产业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生态养殖、加工出口、健康餐饮、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庆文化、产城融合等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成为富民强市的第一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示范产业、“接二连三”的第一综合产业。并已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典范,正在向更大更强产业目标迈进。2015年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2.33万hm2(其中稻田综合种养面积2.10万hm2,小龙虾池塘专养面积0.13万hm2,小龙虾池塘混养面积0.10万hm2),比2010年增加1.32万hm2;小龙虾产量达到6.00万t,比2010年增加3.49万t;小龙虾养殖产值达到18.0亿元,比2010年增加14.3亿元;2015年小龙虾苗种销售10亿尾,苗种产值1.2亿元;2015年小龙虾出口创汇1.40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0.49亿美元;2015年潜江小龙虾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50亿元。从事养殖、物流、加工、餐饮等服务行业就业人员7万人。

1 潜江市小龙虾产业成效

1.1 科技推动,探索“虾稻共作”种养新模式

潜江市是“虾稻连作”的发源地。2001年起步,到2008年发展到1.2万hm2。2010年开始,潜江市农业、水产科技人员在原有模式基础上进研究探索,创新发展出“虾稻共作”生态种养高效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赢”的目标[5]。2015年“虾稻共作”产小龙虾3 000 kg/hm2、水稻9 390 kg/hm2,净收入6万元/hm2以上,比单一种植中稻增加4.5万元/hm2以上,比“虾稻连作”增加2.7万元/hm2以上,小龙虾养殖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近千元。“虾稻共作”现已成为潜江市发展最为迅速、最具特色、最有潜力、农民增收最明显的富民产业,被誉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现代农业的一次革命”。

1.2 政策促动,壮大“虾稻共作”基地规模

潜江市围绕“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基地、争创大品牌、做好大服务、促进大发展”的目标,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潜江龙虾产业升级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虾稻共作”模式,进一步推动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市财政每年拿出1 200多万元对发展“虾稻共作”给予奖励,鼓励种养农民、家庭农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建基地,壮大基地规模。对实施“虾稻共作”改造的农田,按照600元/hm2的标准实行“以奖代补”[6]。同时,用于整合小农水、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的财政支农资金达2.8亿元以上,支持农田标准化改造,加快“虾稻共作”基地建设。截至2015年12月,全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2.1万hm2,其中“虾稻共作”1.33万hm2,高标准建成5个万亩以上的连片基地,26个千亩以上的连片基地。

1.3 龙头带动,拓展虾稻发展空间

潜江市现有小龙虾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能力30万t。湖北莱克水产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面积760 hm2的国家级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创立潜江市小龙虾创新团队,解决小龙虾苗种问题;湖北省潜江市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从精深加工入手,成立华山博士后工作站,加快甲壳素及其衍生品的研发,延伸小龙虾产业链,提高小龙虾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华山水产2015年生产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壳聚糖等甲壳素衍生制品4 000 t,全年实现销售20.2亿元;可年产氨糖、壳聚糖、壳寡糖片剂等甲壳素保健品50亿粒,新增产值15亿元。全市现有“虾乡稻”大米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30万t。湖北虾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把“虾稻共作”生产的优质、生态、无残留大米,运用现代营销和信息技术融合到品牌宣传、包装设计中,对“虾稻共作”生产的水稻实行加价收购,让利于民。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拓展“虾稻共作”的发展空间,提升小龙虾、“虾乡稻”大米品牌档次,促进“虾稻共作”快速发展。

1.4 部门联动,解决小龙虾产业发展实际问题

潜江市坚持“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上下左右整体联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做好发展“虾稻共作”服务工作。把“虾稻共作”与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对接,组织标准化生产。农业、水产部门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做好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咨询与跟踪服务等工作,及时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程做好计划财务预算、项目申报、监督和跟踪管理、绩效评价等工作;水务部门科学调度水利资源,确保“虾稻共作”基地冬季水源有保障;财政部门把“虾稻共作”“以奖代补”政策纳入常态机制,给予长期扶持;电力部门优先搞好“虾稻共作”基地电力配套建设;交通部门优先完善“虾稻共作”基地道路改造升级;潜江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在全市推行欣农贷――虾稻共作产品贷款业务,解决农民发展“虾稻共作”资金困难的问题;中国人保财险公司在湖北省率先开展小龙虾养殖保险业务,面积达到1 333.3 hm2,提高了农民发展“虾稻共作”的抗风险能力。

1.5 培育中介组织,不断健全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引导、民间组织、市场运作”的方式,成立了潜江市水产品产销协会、湖北小龙虾产业协会、潜江楚江红小龙虾养殖合作社、潜江“虾乡稻”大米加工协会等88家水产品(小龙虾)、水稻(大米)种养、收储、加工、销售、物流等中介服务组织,覆盖全市,有会员2.5万余人。中介组织的发展壮大为企业和农户建立了纽带,密切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带动了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1.6 做强餐饮,努力发展第三产业

潜江市采用当地产的淡水小龙虾为原料,以特有的“油焖”烹饪方法制作的“潜江油焖大虾”,2011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名菜”称号。潜江市现有小龙虾餐饮店大小千余家,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余万人次,其中“小李子”、“利荣”、“虾皇”等餐饮企业是最为突出的代表,日接纳食客可达2万人。近年来,一个庞大、完整的小龙虾餐饮链在潜江迅猛崛起,从采购、清洗、烹饪、调料加工、外卖包装盒到吃龙虾用的围兜、手套等应有尽有。潜江百姓在小龙虾产业链中“就龙虾业、吃龙虾饭、发龙虾财、享龙虾乐”,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与回报。

1.7 品牌驱动,提升产业综合实力

潜江市牢固树立“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软实力”的理念,加强“潜江龙虾”鲜活品牌;“良仁”、“楚江红”等小龙虾加工品牌;“虾乡稻”、“水乡虾稻”等优质大米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保护与推广,不断提升“虾稻共作”产品品牌的内涵和美誉度。2012年“潜江龙虾”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功;2013年“潜江龙虾”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良仁”牌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楚江红”小龙虾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7]。2013年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潜江“中国小龙虾美食之乡”称号;“虾乡稻”大米获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大米”,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1.8 严控质量,确保小龙虾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积极探索和建立小龙虾从繁殖到种养、加工、餐饮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由潜江市主持起草的《克氏原螯虾人工诱导繁育技术规程》、参与起草的《克氏原螯虾虾稻轮作养殖技术规程》已成为湖北省地方标准,主持起草的《潜江龙虾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规程》已由中国渔业协会实施,起草的湖北省地方标准《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已进入专家评审阶段。

潜江市以创建全国龙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县为契机,制订和完善《水产养殖用药管理实施方案》,以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入户工作,并建立水产养殖登记制度、处方制度、用药记录制度、休药期制度、渔药准入制度等5项制度。实施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小龙虾生产、收购、储运、加工、包装、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潜江市建立了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建设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准出标准化示范基地;建成了集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渔业环境监管、水质在线监控和水生动物病害远程诊疗“四位一体”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引导龙头企业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认证,鼓励企业建立GAP生产体系和产品质量信息追溯系统。加强对小龙虾产品质量日常安全监管,确保全市小龙虾产品质量安全可控、来源追根可溯,实现小龙虾产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