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媒体探讨 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9-0199-01

1、互联网技术与媒体发展的现状

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文字的诞生,造纸技术和活字印刷术,无一都成为媒体的工具,为信息的传播作出了非凡的贡献,显然,媒体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充当着重要的脚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媒体也一直依赖着先进的技术,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社会依托媒体的传播得到高速发展。媒体的核心可以说就是信息,媒体发展的趋势是推动信息在更大范围的传播,因此,收集更广泛的信息资源,高速的将信息的共享和及时的传播,是信息传播发展的需求。今天的媒体已经利用互联网技术成为推动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和手段,同时媒体也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已经涉及到百姓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媒体之所以发展到今天具有的作用,主要就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开发出来传输信息的工具。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它改变了人类对于媒体传统的观点。使媒体借助互联网成为改造其他产业与行业,进行商品贸易,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借助互联网承担了一个出色传输工具的角色。

2、互联网技术特点与媒体的关系

2.1 互联网的应用与媒体传播关系

媒体从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依存于先进技术的问世,才促进了媒体的发展和作用,每一次媒体对社会的推动作用,都是借助于科技的创新和突破。在近代社会,作用最大、传播速度最快的传统媒体是报纸,报纸是利用文字以纸板的形式,将社会信息和科技信息向社会传播,使人们通过报纸得到最新、最快的信息,它的方便、快捷使报纸至今仍成为主要的媒体之一,使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依然是人手一报,成为人群喜欢的媒体。当然广播、电视也是人群喜欢的媒体形式。人们非常喜欢新闻联播节目,快速的了解全国的形式,因为新闻联播的时间至少比报纸的传播速度快12小时。尤其是作为媒体的收音机和电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1916年美国已有矿石收音机出售。1921年,收音机生产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工业部门之一,1922年销售量达10万台。随后收音机便以极快的速度在全世界普及,虽然如今电视得到高速发展,但收音机以它独特的优势,至今仍然占据重要的作用。如今电视已经经过技术的换代进入到数字化模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已经成为千家万户最主要的媒体平台。显然,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是当今社会标准的媒体。最新的媒体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成为媒体是由于它无论是传播速度、传播广度和传播选择都具有优势。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体。下面来探讨互联网技术影响媒体的具体方式。

(1)互联网的智能化。互联网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媒体,它已经成为网民生活的一种依靠,因为互联网通过计算机的显示器和音箱,既能有选择的看到美丽的画面,又能听到声音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享受,同时它的内存功能又可以储存海量的信息和数据,又可以便利学习者使用键盘就可以探索科学的秘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可以把人与人拉的更近,可以把地球变成地球村,因此,借用网络和计算机可以进行技术科贸易的往来,人类可以随时利用选择的确定,得到政职、经济、贸易、科学等全方位的信息,互联网和计算机已经把媒体的创新模式变的更加快速、方便、人性化。

(2)互联网参与性。互联网媒体不仅打破了线性的传播模式,而且也打破了传统的内容制作模式。互联网以其开放多元的信息空间和兼容的平台,给予用户充分的参与性,信息可以突破传统的按照级别的从上到下的传播秩序。近年来互联网的技术逐渐的完善,同时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使网络市场非常活跃,用户的数量也在逐年的激增,使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2.2 web2.0技术的发展与媒体传播关系

当今的互联网技术,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逐渐的发展和深入形成了如今的web2.0技术应用。Web2.0是相对于Web 1.0的新的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是用户主要通过浏览器的引擎结构,实现信息的搜索,而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成为了网站信息的使用者和网站信息的建造者,这样的一个双重的身份结构使得Web2.0技术的使用范围在逐渐的变广,受众群体逐渐的拓宽。

对于Web 2.0的定义有多种,有内涵和技术上的很多解读,但是它的核心还是互联网,它扮演着社交网络的一个自由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信息可以创建,同时可以实现共同分亨、相相融合。

3、互联网发展对媒体传播的影响

根据几年的数据调查和综合性的评估,结合多方面的数据统计,除去传统的是那种主要媒体方式的受众,手机的受众将成为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手机在人们生活中普及的过程中就逐渐的形成了其第一位的媒体传播方式,而紧随其后的是互联网的受众数量。足可见,互联网的未来发展前景可观。

互联网在传统的技术上也不断地进行自我的改良,如今发展的无线上网业务等,降低了互联网的使用局限,使得互联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互联网的应用功能越来越多样,互联网的特点越来越优势。互联网的受众群体逐渐的扩大,受众的数量在增多,互联网的内容涵盖越来越广泛,可以吸引不同层次的互联网使用对象,互联网的信息获取形式多样,信息可以实现及时的上传和互享。

同时互联网技术在逐渐的完善过程中,也被开发出来广泛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增长必然推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4、结语

在高科技时代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得到高速的发展和完善,如今在我国已有数亿的网民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工作、交流、贸易、订票,网络和计算机的功能凸显,使互联网和计算机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价值的重要支柱,因此,互联网技术影响下的媒体的发展前景将有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范文2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地域和自身资源的经济条件限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往往带有金融抑制性的特点,又加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独特性以及三农领域征信体系不健全的原因,这样便引起了农业领域在投资和融?Y方面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而互联网金融依据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包容性和互联互通性,表现出轻应用、碎片化理财的独特属性,使得农村投融资在信息经济、金融抑制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拓展了新渠道,并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因此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遍受到农业企业以及农业生产者的青睐。总之,将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相融合将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长期有效发展,引发并推动农村金融的新一轮革命。

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村地理位置偏远,人员集聚水平较低,加上农村地区人口收入水平较低,无固定性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也比较低,传统的金融机构的网点覆盖相对匮乏,农民获取相应金融服务的机会比较少,产生了金融服务配置的严重失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服的融合,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农村地区被抑制的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的供给缓解。互联网金融的低门槛和高效率将传统的金融服务根植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效缓解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对资金的有效需求,以移动支付和线上支付为代表的全新支付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对于传统金融的依赖程度,基于此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1、农村经济对于互联网金融有着强劲的内在需求

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下,农村业已成为电子商务较为广阔的市场,电子商务也已经成为农村地区最具有潜力的交易模式,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农村网民数量增加迅猛,电子商务在农村潜在市场需求比较大,故而农村电子商务将作为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和新经济的强大引擎,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

2、互联网技术支撑日臻成熟

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电脑、移动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技术的完善使得网民在网络技术的催生下日渐庞大,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网民数量为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3.1%。正是互联网普的迅速普及和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在为互联网金融提供基础条件和市场空间的同时,更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三、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缺失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法律法规以及配套的监管措施尚未出台。虽然我国已将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交由证监会和银监会进行,但是具体监管细则未出台,监管部门、监管职责、监管内容、监管形式、对应措施、权责问题等都没有确定。

(二)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

农村地区的人口集中都我比较低,消费水平比较落后且互联网消费的观念尚未普及、互联网消费的习惯尚未养成。而互联联网金融获取用户的信用状况的主要依据就是其平时的消费记录、浏览记录和信用情况。在农村地区,由于物流、网络、习惯等的影响,大家通常采用现金交易,即使有剩余的资产也会选择存于银行机构。

四、关于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措施

(一)加大农村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积极扶持电信企业在农村地区加快网络设施建设,提升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网络服务水平,推动农村数字化网络覆盖项目建设,构建基于“三农”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便于广大农民积极的加入互联网金融服务中来。同时鼓励农民在互联网平台上销售本地区的特色产品,让互联网平台真正地用于改善农民生活上来,提升农民学习互联网知识的积极性。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范文3

 

一、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刊网融合以2010年为界,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2000年到2010 年这十年,刊网融合呈现为稳定发展且模式比较单一的时期,有实力的刊社自建网站,没实力的依专业期刊网站,也实现了网络传播。2010年随着3G时代的到来,以iPad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和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登场,改变了传媒业的格局,也使刊网融合进入了刊网互动的全新阶段。”不仅期刊业是这样的情况,报业、广电等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也基本呈现这样明显的两个时期。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革新之路,在2010年以前主要是和网络的融合,然而从2010年开始,就开始转变为和微媒体融合。

 

二、消费者行为变化

 

鉴于互联网发展不同阶段用户消费模式呈现出不同样态。按照前互联网时代、传统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三个阶段,对过往的消费者行为模式研究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一)传统消费者行为模式

 

消费行为模式研究中,最为经典的是AlDMA模式,是由美国广告学家E.s.刘易斯于1898年提出的。他将消费者从看到广告到做出购买行动的过程归纳为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产生兴趣)—Desire(激发欲望)—Memory(强化记忆)—Action(促使行动)。

 

2005年,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基于互联网的特色,提出了AISAS模式。其含义为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产生兴趣)—Search(主动搜索)—Action(购买行动)—Share(分享体验)。在AISAS模式中,具备网络特质的Search(搜索)和Share(分享)的出现,体现出互联网时代已不能一味地向用户单向地理念灌输,充分反映了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和改变。

 

2009年,台湾佛光大学传播学系硕士研究生彭延喜和国防大学政治作战学院新闻学系助理教授陶圣屏,以彩妆博客资讯搜寻者为特定对象,研究了该群体在生活形态、媒体使用与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归纳出该群体的新行为模式AIDSAES,即Attention(注意)—Interest(感兴趣)—Desire(欲望)—Search(搜寻)—Action(行动)—Experience(体验)—Share(分享)。AlDMA与AlSAS模式是消费者行为模式研究领域公认的经典模式,分别对应着前互联网时代和与桌面互联网时代。其他后人的研究,多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和组合,提出的各类模式在本质上只是对AIDMA和AISAS的衍生与修正。

 

(二)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行为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获取消费信息甚至不再是主动搜索的过程,而是“行为关系匹配—兴趣偏好契合—随需求而变化—智能接收”的过程。根据移动互联网下媒介使用与消费行为的分析研究,全新消费行为模式IERAS模式被提出。Interest&Interact(基于兴趣,形成互动)—Express&Expose(表达、暴露消费需求)—Receive Response(接受响应)—Action(行动)—Share&Spread(分享、扩散)。

 

三、互联网技术变化

 

(一)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促进媒介为受众定制个性化信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空间性,使得互联网时代成为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与广播、电视年代不同,人们接触信息的渠道变多,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在大数据时代只有让受众快速有效地获得他们想要的个性化定制信息,才能真正赢得受众与市场。

 

(二)技术变迁改变用户习惯,媒体产品质量面临挑战

 

互联网技术生态的变迁改变了用户的阅读等信息获取习惯,电脑、移动端的普及,使得用户的信息获取速度加快,形成追求快消费、碎片化信息、浅阅读等习惯。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与普及,推动媒体融合向更广大空间发展

 

在新时期下,互联网与手机的联接,让互联网资源与通信联接的更加紧密,让用户体验更快、更高效的服务。近来客户端又有取代浏览器的势头,推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从网站走向移动终端,而从更长远来看,客户端受到未知载体的冲击也是有可能的,也许来自开放性、兼容性更强的网络应用。

 

结 论

 

新媒体时代,有人说是互联网的时代,有人说是微通讯的时代。众说纷纭,没有统一定论,也正预示着互联网时代和媒体融合趋势下一切皆有可能,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也在为我们探索更多媒介发展的空间和更多新的传播方式,带来的必定是媒介体验和媒体市场的巨大变化。究竟新媒体时代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它又会对传媒行业以及文化产业有怎样的影响?由于内外部媒介环境不断变更,我们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善于研究新问题和新现象,接受新事物。我们还有许多领域可以开发探索,也有许多改变应该勇敢实践,才能更好适应时展和技术变迁。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影响

当代社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延伸,我国的电子商务终于借助着其优越的商业通讯模式发展了起来。由于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的链接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当中淘宝、乐购等网络电子商务名店也是如同雨后春笋般的成长了起来。由于电子商务所涉及的商业领域十分的广泛,所以其应用发展的趋势迅速的得到了普及。在当代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与推动之下,其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规模也是迅速的呈现不可逆的态势。但是互联网商务终究是两个不同地域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沟通,这就影响了货物的真实性,虽然简化了购物的模式,但是安全质量方面却值得我们警惕,所以互联网实际上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下面,我将为大家浅析互联网技术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1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特点

电子商务的发展实际上在一定的程度上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电子商务也是随之被推上了发展的当中。电子商务在实际的贸易当中实际上就是依托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简便性、快捷性、时效性简化了人类日常生活中一些繁琐的购物方式、电子商务技术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因素所产生的。其出现的原因实际上是由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被人们的需要所逐渐发展出来的一种产物,对此,为了更加了解电子商务与互联网技术的关系,我们将从电子商务的起源说起。

1.1 电子商务的起源

电子商务在日常的发展过程当中实际上指的主要就是网络上的一些交易,像是淘宝等网络运营电的产生就是在面对人均消费水平不断增长,并发现了现阶段生活的人都不热爱进行外出的购物之后才逐渐的开办了电子商务。但是由于当时的互联网技术并不是非常的普及,所以要想彻底的被人们所接受就必须从头上做起,逐渐的深入人心赢得消费人群的认可,正是抱着这种心态,我国的电子商务贸易逐渐的开始在中国发展了起来,为以后互联网的引用打好了基础,下面我将就电子商务的起源进行概述。

现在我们所接触的电子商务主要是指,基于因特网(Internet)的一种新以电子数据交换和因特网上交易为主要内容的贸易方式。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电子工具在贸易活动中的应用;狭义范围上的定义则是: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系统化地运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上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广义的电子商务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电报刚刚问世的时候。商人们利用新兴的电报技术更加快捷地传递贸易信息;到后来电话、传真机的问世,则标志着电子商务活动的开端。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则始于70年代末。主要分为80年代开始的EDI电子商务和90年代初期的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

1.2 电子商务的特点

电子商务的产生很快就得到了互联网技术的支持,随着这种虚拟化网络信息模式的引入,逐渐的改变了电子商务以往的发展模式。在这种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下,所有商业活动的生产者与中间的贩卖者纷纷的投入到了这个虚拟的空间当中,在这里就像是我们日常的消费市场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物品等待着我们前去购买,他简化了我们的购买方式缩短了我们在购买物品的过程当中所消耗的时间。为我们的购物带来了便利,方便了消费者购物,使消费者坐在家里就可以完成购买,这种方式的出现简化了购物的繁琐,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影响巨大。

但是其与传统的商务模式不同,电子商务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进行。这种由数字化技术支持的互联网平台组成了电子商务主体活动的虚拟空间。在此空间当中,商务活动中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以数字方式进行信息交换;市场经营主体、市场经营客体以及经营活动的实现形式,全部或部分地通过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媒介转化为数字形态存在。归纳一下,电子商务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电子化、虚拟化。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进行的贸易,双方从磋商、签订合同到支付,无需面对面进行,整个交易完全虚拟化。

(2)开放性和全球性。无论身处世界何地,只要利用因特网就可以随意登陆各个国家、地区的网页,与想交流的人直接沟通。

(3)高效化和“无纸化”。通过互联网,贸易中的询价、报价等流程可以瞬间完成,也就是说,从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发生、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运输等流程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极大缩短了交易时间。电子商务的“无纸贸易”特点,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纸质印刷品的费用,也使无库存生产和无库存销售成为可能。

(4)交易透明化。买卖双方从交易的洽谈、签约以及货款的支付、交货通知等整个交易过程都在网上进行。通常、快捷的信息传输可以保证各种信息之间互相核对,可以防止伪造信息的流通。

(5)互动性。通过互联网、商家之间可以直接交流、谈判、签合同,消费者也可以把自己的反馈建议反映到企业或商家的网站,而企业或者商家4要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及时调查产品种类及服务品质,做到良性互动。

2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传统技术的应用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当中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类对电子商务的需求,所以为了改变这种供不应求的发展模式提高电子商务在贸易领域的地位,最终互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终究是合并发展到了一起,依托着互联网技术对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快速性、及时性等相关的优势特征,其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是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正是需要一种信息平台的处理以及转运,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正好满足了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其不仅帮助电子商务产业压缩了规模,还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模式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发展空间,而电子商务进驻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也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伴随互联网发展的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改变了生产、商务和消费的方式,将人类真正带入信息社会。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已成为经济竞争新态势。

曾经有人说过,说:“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将不会是独立的一个行业,而是推动传统行业实现飞跃的一种工具。”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没有人会再争论新经济和旧经济的关系,也没有人会再去谈电子商务和传统商务的区别,互联网将完全融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压缩成本、扩大规 模、迎接新挑战的最佳工具。电子商务与互联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子商务是从互联网上发展起的的新兴产业,而电子商务又是互联网的新鲜血液。电子商务借互联网而发展,联系网电子商务而发展半壮大,就自然界中的一个循环,有了新生与衰退的循环才有了世界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必将沿着一个既定的轨迹告诉发展。而互联网的发展,也必将影响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两者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带动互联网的发展,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会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电子商务会成为互联网的主流运用。而互联网也必将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条件。

3 互联网技术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电子商务与互联网技术的挂钩直接促进了其正常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二者依旧存在着众多的影响关系,为了明确二者在发展过程当中实际的影响关系,我将进行以下概述。

3.1 简化购买方式

日常消费者购买物品的方式往往选择一种外出购买的手段,这种手段不仅消耗了消费者的购物时间还在挑选物品的方面消磨了消费者的耐心。这就使得消费者最终得不到自己满意的产品,但是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的接轨可以是消费者快速的寻找到自己喜欢的商品,如果感觉商品不合适或者价格谈不妥,消费者可以立马换店,这就提高了消费者的效率,促进了商务的发展。

3.2 提高了电子商务产业的竞争力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消费者喜欢坐在电脑前解决自己的需求,这就促使商家在网络战场上进行无烟的厮杀,这是另一种竞争一种不依靠实体武器的无烟厮杀。由于消费者在互联网上可以快速的搜寻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这就使得电子商务的实店买家出现了压力,因为消费者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在众多的电商间进行选择,这就增强了电子商务产业的竞争力,影响其发展的规划方式,促进其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有利于电子商务产业的运行。

4 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以及产生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不仅帮助电子商务企业从信息交流的地下平台转移到了地上平台,还促进了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信息传输的模式直接影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成本以及发展方式,促进了电子商务的有效发展。但是电子商务是把双刃剑,有利必有弊既然能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样也有可能影响其正常的建设,所以二者的影响是相互的,只有经过不断的磨合才能够不断的促进双方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实现信息传输的多任务、实时化、个性化与多媒体化,可做到利用便携式终端随时随地进行数据交互、实时连接与信息传输。互联网技术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媒介环境,因为大学生必定是接受新兴事物最快的群体,同样也是网络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良好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同时网络媒体的出现也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因此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落后于形势。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不足日益明显,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遏制了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和竞争意识,直接导致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缺失。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氛围严肃,未能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或者是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比如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终端,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他们随时随地可以浏览网络,由于网络安全的不可控因素太多,这样增加了学生受到不良信息侵害的可能性,加重了网络问题的社会化和社会问题的网络化,进而增加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首先,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多为“90后”学生,他们在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很难辨别其中的真伪,特别是目前在我国资讯传播无序,网络舆论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如不对学生进行正确及时地引导,将严重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其次,日益便捷的网络让学生懒于思考,只知道从网络上抄袭现成的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惰性,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

(一)基于互联网平台,加强学校各级网站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网站内容单调,实用性不强,造成网站无人问津,但是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发展给高职院校网站建设带来了新契机。高职院校应该以互联网为依托,构建起以部门网、新闻网、专题网站为主要渠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尽力迎合大学生的表达和接受习惯,用新颖的信息沟通方式吸引广大学生,用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

(二)基于互联网技术,探索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的新方法。在互联网时代,师生可以利用手机网络进行实时搜索课堂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即时的互动,改变枯燥死板的传统思想理论课教学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还比如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让学生就某个知识点主动上网查找资料,自己当小老师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炼涉及书本的知识点,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强利用各种互动平台,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育人工程,高职院校学生有其特殊的差异性,特别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还需要改变传统工作模式,比如老师上完课后,很少与学生交流,疲于自己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实践工作,造成师生关系淡漠,教学实效性差。目前,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老师应该利用QQ、微博、微信、BBS等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因为在网络空间里,避免了面对面沟通的尴尬,学生更容易吐露自己的心声。其次,教师也可以把授课内容,学习问题等提前,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随时了解教学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紧密了师生关系。特别是老师通过微博或者微信发表积极的人生感悟时,老师的价值观、修养、人格魅力无形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达到育人于无声的效果,让奋战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老师即成为学生的“良师”,又成为学生的“益友”。

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媒介已经进入了以“网络为平台,数字化传播为基础,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此环境下,在表达沟通方式、人际交往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也更加复杂,当然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利用互联网有利的一面,注重对学生的的了解和正面的引导,转变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方法,构建起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本文为湖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5年课题研究项目“新媒体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XS12

【参考文献】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范文6

关键词 建筑施工管理 互联网技术 利用方式 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互联网技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左右传入中国,在各行各业的生产过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特性非常符合建筑工程的需求,尤其是在施工管理的环节当中。在我国近几年的建筑施工管理中,虽然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已推广开来,但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建筑施工管理中互联网技术的利用水平仍较低,多个技术面还相对落后。

1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网络技术的重要性

(1)生产空间不断的变化。由于建筑工程产品具有“固化难分”的特点,因此工程施工长期处于流动的状态。生产空间出现变化就意味着施工条件和环境也必须变化,也正是由于这种流动性的变化,进而导致管理方案必须要不断适应新的条件。

(2)施工期限较长。通常来说,一项建筑工程的施工期限必须经过四季的变化,长期的露天施工作业也会对施工管理带来较大的影响。为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大大缩短工期,可以根据工程的整体特点,创建交叉施工作业或平行作业模式。

(3)项目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不同的建筑工程会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受不同程度的自然和技术经济环境的影响。所以,不同的工程项目就具有不同的施工特点,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大批量的生产。简单来说,每一项工程都是具有不同特点的。

(4)复杂性不断的增大。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也在不断的增加。由于大部分工程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专业化的管理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合理协调工程中的各个施工项目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只有在施工管理中合理应用网络技术,把一项工程当做是整体进行考虑,并按照一定的工序对其进行科学的处理,进而才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对后续建筑施工方案进行合理的调节,最终实现提高施工质量、节约施工成本、保证施工进度和确保施工安全等要求。

2互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融入互联网技术是对现行管理方案进行的技术提升,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改革方案,但是由于人们传统的管理理念难以融入互联网管理技术,因此在我国实际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还比较尴尬,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普及率不高。目前,我国多数建筑施工单位还是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为主,而对于现行的互联网技术,更多时候是用于信息的传递和资料的分析。并没有将互联网融入建筑管理的序列当中。

(2)互联网应用管理水平不高。很大一部分建筑施工单位的网络管理计划在应用方面还只是停留在计划理论编制之上,对于管理方案的实际应用还未做更多的考虑。而对于计划方案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与控制往往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存在较大的缺陷。

(3)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深度不足。其实随意挑选国内某个建筑工程来看即可发现,施工管理环节中的互联网管理计划往往存在着应用较浅的问题,互联网技术的使用通常只是存在于每个工作单元之间,编制的深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甚至根本就谈不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更多时候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的施工管理层面之上。

3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互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外部客观因素的干扰,同时施工单位自己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综合多元化的。

3.1外部客观因素的干扰

建筑施工管理的外部客观因素主要有工程设计变化、工程进展受到行政工作的干预、工程进度付款以及施工进度没有与互联网计划进程紧密结合、工程款拖欠等。建筑工程的设计变化会给互联网技术工作带来较大的变更影响,进而让施工企业无法及时的应对优化,同时还无法使用互联网来对其进行全面的管理,部分工程建设时期违反了科学的规律,工程进度和竣工期限也无法按照互联网计划一步步的去完成;工程款的支付没有与互联网计划紧密结合,进而在客观意义上减弱了互联网技术在实际运用中的优势。此外,建筑市场上的互联网计划编制软件有很多,但是适合工程管理的软件却很少,并且软件的兼容性较差,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3.2建筑施工单位自身内部的制约

(1)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传统工作模式是指依靠手工管理并且融合工作经验来完成的管理工作,建筑施工单位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不足,客观片面的认为互联网只是传递信息或资料的渠道。甚至还有一部分施工人员拒绝开展互联网管理,认为互联网管理会影响到常规的施工管理质量,对管理工作不能进行有效的掌控。

(2)粗放式的施工管理。建筑工程现场的施工管理没有形成跟进式的管理制度,施工管理的随意性较大,工程进度的数据收集比较片面,多个方面的数据都不是很完整,同时在后续的数据处理分析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数据处理分析技术人员,导致工程数据分析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3)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目前,在大部分建筑施工中,施工管理人员不仅要从事管理的工作还要充当工程技术人员,进而导致他们往往只是注重施工技术的研究,对于工程施工的管理并未进行全面的考虑,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更是无从得知。

4提高互联网在建筑施工中应用水平的措施

根据上文对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互联网技术分析来看,建筑施工单位除了要提高互联网技术应用高度之外,还应该从管理的源头上出发,进一步规范建筑工程管理的体制,着重强调互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时提高单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全面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来实现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的目的。

(1)科学的管理方案。强化工程设计管理的力度,合理制定施工措施。根据国家、企业、行业的相关技术规定,创建科学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保证工程施工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规范,确保建筑工程运营,使互联网完成科学的管理方案。

(2)优化建筑工程项目监理制度。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在监督工程质量的同时,还应该对工程项目中的施工进度进行实时监理,进而保证施工进度、质量控制、投资管控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协调一致,促进工程的完整性发展。

(3)创建严格的互联网进度计划拨付款体系。建筑工程款项拨付应该与互联网管理计划的进度表一致,不仅要提高互联网作用于施工单位环境下的管理自觉性,还应该促进建筑施工单位互联网管理编制的可实现性。为了可以实现这种管理效果,在签订工程合同时,就应该积极主动的将工程管理计划与工程款项拨付创建应有的协调管理关系。

(4)制定合理的人员管理方案。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管理人员与建筑施工技术人员应该密切协调。互联网管理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应该是在已知的施工方案基础之上,施工管理人员除了要熟知互联网管理运作模式之外,还应该对工程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及工艺组织进行了解分析。所以,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互联网管理计划,进而促进多个部门人员之间的协调联系,最终实现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目的。

5结语

总而言之,从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来看,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与实践应用,必须得到施工建筑单位上层领导班子的重视,从内外部逐步发展互联网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朋娇,蔡宇南,段婷婷.微信功能包支持下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01):35-40.

[2] 胡英俊.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6):89-90.

[3] 杨剑海.基于BIM+互联网技术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之道[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0):109.

[4] 郭炳运.互联网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5):269.

[5] 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J].全国新书目,2015(11):3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