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1

【关 键 词】 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中医医学模式;天人整体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medicai model)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总体认识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医学本质、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每当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医学模式也必然会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医学模式思想的指导,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类对健康的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日见端倪,它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考察人体,把人体看成一架精密的仪器,越来越精细的分科,无法看到作为疾病的人的整体。所以,它无法解释有些疾病的心理、社会病因以及疾病造成的身心反应,无法解释生物学和行为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各类致病因素中自然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心理因素等产生疾病的诸多因素构成比例已超过70%,生物因素不到20%。

中医学在其理论体系形成的同时树立起“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因人制宜”“治病求本”的医学观念,但是后世并没有将其总结为某种医学模式。但在《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了“医道”,是指导中医学发展方向和实践方法之意,其意义等同于医学模式。随着近年来关于西方医学模式变更的讨论及对中西医结合问题的探讨,中医学的医学模式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普遍认为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内涵。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整体论不仅强调事物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且认为事物和世界的本源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都是由整体分化而来的。中医学一贯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认为虽然疾病从表面上看是身体上的不良现象,但疾病的发生还与所处的环境、心理等因素相关。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心身的相互沟通、相互协调,达到“天人相应”,和谐平衡。因此,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十分重视自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二、以人为本

中医学的整体观是以“人”为核心的整体观,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作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想属性的统一体来对待,把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置于时间、空间、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核心来认识和考虑,即从人的生命、心神(包括心理和思维)、环境(包括社会、自然、精神环境)相统一上来认识和调理人的健康和疾病。强调认识病要先认识人,治疗上主要依靠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用药不过是借以调动人体自身组织的康复能力,调整重建体内外的平衡协调关系。从这个角度讲,中医学是“人医学”模式,注重的是人的健康,而不仅仅着眼于对“病”的防治。这种模式在发展水平上虽然还是朴素的,但在性质上比其他医学模式更符合人的实际。

三、个体辩证

中医学模式将“人”置于自然、社会整体的核心,既注重人的群体共性,又注意区分个体差异,形成“辩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证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依据,是疾病本质的反映。而导致证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体对病因的不同反映,也就是体质。重视人的体质以及差异性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特色。《素问·三部九侯论》说:“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通过对个体的灵活辩证,确立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观。所以,中医学模式不是就病论病、就人论人的孤立、呆板的医学观,而是以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来指导医学实践的。

四、取法自然

在治疗上,现代医学执掌的是“极端式思维”,追求的是“对抗性”策略,要么抑制“病灶”“扑杀”病源;要么“阻断”异变,“挖出”病变组织。中医学对待医学问题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取法自然。治病方法主要以中药为主,也包括针灸、推拿、食疗、心理、体育等疗法,这些方法都是从自然着手来解决人的问题。其中中药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而其他疗法如针灸、推拿等,既不损害人体的自然结构及形态,也无明显毒副作用,属自然疗法范畴。中医治病并非着眼于病本身,而是运用自然之理、自然之法,以恢复人体的平和协调状态。

综上所述,中医学模式构筑于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方法论之上,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合理的科学内涵。以上四点基本涵盖了中医学模式的主要精神。基于上述特点,笔者认为中医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天人整体医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从宏观和整体上运用联系、辩证、综合的方法把握健康与疾病问题。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西方医学模式由单一转向复合的整体医学模式背景下,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将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2

中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通过学生学习中医简史,生动地讲解中医学的历史及在世界医学史上的贡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导论部分时,重点讲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4大医学巨著。在讲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时,可重点突出举例这本书中记载的人体食管与肠道的长度比例是1:35,而现代解剖结果是1:36.5,二者非常接近;同时对人体血液循环的描述十分丰富,如记载“心主身之血脉”,“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把人体的心脏、血管和血液联结在一起描述,是人类医学史上对于人体血液循环的最早论述,它比哈维•威廉姆所提出的血液循环要早1600多年[4];在讲述《伤寒杂病论》时,重点讲该书中的方剂组方严谨科学,效果显著,被称为“医方之祖”,至今为广大临床医师所喜用,对中医学发展影响极大。例举唐朝的《新修本草》是我国药学史上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比欧洲刊行最早的《弗洛伦莎药典》及《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等[5],让学生领略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与神奇,以此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医学的热爱,为今后认真学习中医学奠定良好基础。

2培养西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

对于具有一定西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西医学生来说,学习传统的、感性的、抽象的中医基础知识存在较大困难,所以对于西医学生的中医教学方法要重在使西医学生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形象的讲解中医学是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及其疗效的卓越性才能传承至今。教会学生在日后面对疾病时,要明白如何立足于中医理论、以中医思维出发治疗疾病,进而探索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君臣佐使配伍组方等中医诊疗系统,配合西医治疗,更好地为病人保驾护航。

3比较中西医学理论的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学重视个体差异,治病核心是以人为本,三因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针对西医院校学生的特点,向学生传授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6]。中医思维主要是注重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生病与整体有关,这个整体包括人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还包括人与自然,与社会也是一个整体,绝不能只局限于某个局部,所以中医治病强调治病求本,强调三因制宜,而西医的思维主要是依据微观分析,确诊任何一种疾病都必须具备相关检验的结果支持。正因为中西医思维体系的截然不同,所以需要在日常教学中着重加强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深化学生的中医哲学思维认知,在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联系中,由着眼于微观、局部入手转变为从宏观、整体出发,探索中医、西医在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共同点与交叉点,把中医的整体观,恒动观和西医学的生理病理,微观实验相结合。从而促进2个学科在理论教学,临床及科研方面相辅为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4生动教学,循循善诱

培养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生动的课堂教学是讲好中医课的重要手段。在讲课时,可采用取类比象的教学方法和做好生动的ppt以增加学生对中医学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积极性。例如讲述五行相生相克时,可以用生动的ppt[7],用图片说明水可以滋养涵木,以此类比“水生木”;古语中“水来土掩”很显然“土克水”。如此讲解,可以加深对“相生相克”关系的形象化理解和记忆,起到较好的效果。又如在讲解七情致病时,可举例“范进中举”大喜伤心,乃至癫狂。林黛玉抑郁日久得肺痨即悲忧伤肺;大怒伤肝,血随气逆而致中风等。通过这些简单病例的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七情致病的病理变化,加深学生学习七情致病的印象。如此讲授课程时做到循循善诱,生动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对中医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5结合临床病例,剖析中医理论

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以剖析中医理论,如在讲解八纲辨证中的寒热辨证时,可简单介绍中医学对痹病的认识及中医药治疗痹病主要分寒痹热痹;普通感冒有风寒风热的区别等,在讲到病因疫疠和卫气营血辨证时,可结合近几年的“禽流感”运用“银翘散”“桑菊饮”的案例来讲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医学的临床价值和优势,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6结合科研讲课,拓展思维方式

渴望了解中医学的本质往往是西医院校学生的特点。因此,在讲授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可引入与中医学相关内容的现代科研成果,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如: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根据新安医家治疗痹证之寒热理论,研发治疗热痹的“清络饮”验方,用之于临床后取得的良好效果。该项研究曾发表国际SCI论文2篇,获中国发明专利1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2006年英国剑桥大学著名学者在国际药理学顶级刊物《TrendsinPharmacologicalSciences》上,将“清络饮”列为抗风湿病血管新生唯一的代表性中药复方并做专门评述[8]。“清络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印证了古老中医学的科学性。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听得懂,而且能激发他们对中医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中医学理论来源于社会生活和医疗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着医疗活动。对于西医院校的中医学课程教学,不仅需要课堂上的精彩讲解,还应该在医学实践中为学生示范或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所学到的医学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将会更加完美。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3

【关键词】中医护理;临床应用;探讨

1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具有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

1.1 整体观念包括了人体自身,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现代特别重视的心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平衡与统一。这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相一致的[1],充分说明了中医护理倾向于人的整体性、有机性、连续性;并且,“天人合一”这一朴素辩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

1.2 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则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辩证施护体现了临床护理过程中着重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采取了“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等方法。

2 中医护理的现状

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现阶段中医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护理适合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其效果也渐渐得到肯定。另外中医护理在社区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拥有巨大的国际市场。近10年来中医护理研究方向:1.开展中医护理高等教育研究2. 开展中医整体护理模式的研究;3.开展中药外用药护理的研究;4.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与方法在社区保健和康复的应用研究[2]。

3 中医护理存在的问题

3.1 现有中医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缺乏国际交流的水平;

3.2 现有护理人员还未普及中医护理学知识、缺乏辩证施护的能力[3];

3.3 中医护理的应用范围不广泛 、学科内涵还比较模糊;

3.4 中医护理技术不普及、操作实践机会少[4];

3.5 中医护理学与现代护理学的磨合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

4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护理的特色与优势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从饮食、情志、病情观察、生活起居和诊疗技术等诸方面讲述了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这里着重探讨辩证施护,中医认识和护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辩证的。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如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有辨别清楚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如属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护理原则,应采用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高。饮食上可给生姜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法;苦属风热感冒,根据“热者寒之”的护则,应采用室温宜低,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这就是所谓的“同病异护”。但在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所谓"异病同护",就是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都可采用升提中气的护理方法。如用黄芪、党参炖母鸡,苡仁粥、茯苓粥等益气健脾之品;注意休息,避免疲劳,以培育中气;采用针刺百会、关元、长强穴,以补中益气;保持会清洁,用五倍子、白矾煎水熏洗以促使回纳等。由此可见,中医护理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和“证”的不同。相同的病机和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不同的病机和证要采用不同的施护措施。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护法,就是辨证施护的精神实质。

5 中医护理的展望

中医护理要发展,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要走科学研究的道路,走继续教育的道路。在护理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传统医学内容丰富多彩,疗效显著,中医护理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实践、整理、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理军,中医基础,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 刘虹,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4

关键词:中医护理;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213 -01

一、引言

中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医药知识的积累与升华,是劳动人民的宝贵的智慧结晶,他们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战胜疾病、维护健康,逐渐形成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特殊的诊疗思路与方法,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在世界医学之林中绽放着耀眼的光芒。祖国传统医学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而发展,已经不是单一的医学理论体系,还融合交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在当前强调培养高知识、技能与素养的医学人才的教育背景下,在中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必不可少,我们应积极思考、总结如何在中医的理论实践教学时,注入人文关怀,注重文化熏陶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加强等,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综合职业能力与素养得到提升。

二、体会深化仁爱精诚观

“仁爱精诚”既是校训,更是医训,一个杰出的医护人员不但需具备精湛的技能,更需有高尚的医德。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无数“德艺双馨”的医家,教师在讲授绪论中医发展简史时,为学生例举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故事,他们热爱医学事业,视生命为最高,可贵的精神让学生们感悟和进一步深化“仁爱观”并将其践行。

三、将整体观念贯穿始终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强调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性,在开篇绪论的中医护理基本特点的教学时,教师即让学生理解整体性、关联性在中医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医护人员在诊护过程,需全面地观察、分析、处理,尤其是考虑到人受到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是中医诊察疾病有异于西医的地方,也是人文渗透的重要表现。

四、坚持治疗养护相结合

中医学的“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一直深入人心,即认为治疗与养护是不可分家的,如今社会,尤其面临老龄化问题时,医养结合已然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一理念与目前的趋势完全吻合,而在这当中人文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定势的治疗过程中,中医讲求对患者生活、情志、饮食方面的护理,居住环境的光线、温度,喜怒忧思的情绪,饮食的性味等,这些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其实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医护理别增设了护理方法这个章节,就是为了让学生们通过学习生活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养生护理,树立关爱自我、关爱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理念。

五、传统技能中的人文培养

中医传统技能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们只顾手法操作练习,而忽视对搭档的交流与关怀的情况,例如在毫针刺法中,忽视对患者的安全教育与心理安慰,直接进针、推拿按摩不关注患者感受自行调整手法轻重等。为了加强在操作中的人文素养渗透,除了讲解、举例以外,还可通过临床情景模拟,让学生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患者的感受,以及学会如何关注患者,与患者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最终促进综合素养的提高。

六、在临床与服务中践行

人文精神的养成与升华,脱离不了实践,通过临床实习、社会服务等形式,学生们可进一步加深对人文的感性认识与真正理解,不断弘扬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形成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尊重生命的可贵品质,从而在守护生命、维系健康的伟大事业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七、结语

总之,在中医的教学中,作为教师,需要依靠自己的不断努力,凭借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与人格魅力,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的综合提高,尤其不可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帮助他们学会人文关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坚定的职业认同感以及奉献精神等,最终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医学人才。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5

论文摘要:目的:探寻中医药发展中的阻力与隐患,说明中医药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方法:以在中医药大学的学术讲座和与学生的座谈与临床调查反应出来的现象看其本质。结果:很大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对中医没有兴趣,部分毕业生临床实习不懂诊脉、识证、立法、用药,只会看西医的诊断指标辫病施药。结论:中医教育从招生弊病到教学课程顺序没有按阶段性设笠,一味追求现代化的创新,应激发毕业生在临证过程中灵活运用中医与现代医学辫病相结合的方式治疗单纯西医药治不了的疑难病症。

1问题

1.1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人学后对中医没有兴趣

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当中医课程开课后对中医药没有兴趣,不愿学习中医,认为难懂不好理解。

1.2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学习中对中医药课程产生厌烦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中医没有兴趣,产生消极厌烦情绪,成绩普遍较差。

1.3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对中医产生怀疑

一部分毕业生进人实习时,遇到病人时不知如何诊脉、识证、立法、用药,即使勉强处方,都要根据西医的诊断指标辨病用药,疗效极差,因此对中医产生怀疑。

2原因

2.1中医院校招生的误区

中医教育从历史上都是以家传,师传形式为主,20世纪50年代随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创办了中医学院,随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创办了中医学院,但是,由于近代一直是以西方现代医学占主导地位,招生的质量和要求模糊,时至今日,中医药院校的招生仍然采用西医药大学的招生标准,从理科学生中招生,这就给中医药的发展和前进埋下隐患。中医药来源于传统的中华文化、人文科学,没有中华文化底蕴,就无法理解经典中的哲学理念和人文自然,要学好中医也很不容易。

2.2中医院校的教学课程设置顺序有误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中医药教育要以中医药为专业,理科学生本来就对中医药很难发生兴趣,而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课程设置顺序不合理,学生一人学首先灌输的是西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外语,由于理科学生对现代医学接受能力快而强,一开始就把思路和观念引向现代医学,当以后进人中医药课程时,文科知识差,观念转不过来,对传统经典文化没有兴趣,逐渐产生厌倦心理,随即失去信心,甚至误解中医学术。

2.3对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进行客观化教学模式改造

中医学基础理论首先是继承,功底扎实后才可创新,一味追求现代化而把中医基础理论看作是滞后的,缺乏细胞、分子以及基因等微观水平和现代科学试验,从而进行客观化教学模式的改造,完全割断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联系,使学生思维西化,对中医产生厌倦和怀疑。

2,4临床实践课程少,纸上谈兵多

中医毕业生要注意临床实践,跟导师临证治疗,让学生树立起信心,不要让西医的诊断指标牵着鼻子走。毕业论文追求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把西医现代化的东西全部搬到中医中来搞中医药现代化,失去主次,造成毕业生不懂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来辨证施治,结合西医的诊断、生理、病理等知识取长补短,或中西结合提高临床疗效,追求纸上谈兵,结合不到临床实践,失去了中医学的生命力。

3改革

目前中医药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近几年,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政策极好,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1中医药院校招生改革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系,所以招生方式也一定要有区别,一定要从文科生中招生。

3.2中医药院校要以中医教育为主

中医药院校要从教育内容、课程体系和顺序教学安排等方面保持中医药特色的的前提下,先安排一些传统文化、人文科学、哲学、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各科,经典著作。然后,再注人现代自然科学、西医基础、生理、病理、分子、基因等现代科学知识。在完全继承了中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接收现代科学技术,才能达到培养出创新发展的中医人才。

3.3加强临床带培

中医是实践医学,要选择纯正的名中医带培毕业生,使学生掌握四诊要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要点,能够在临床中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单纯西医治不了的怪病、奇病、疑难病,培养出真正的名医大师,中医药才能发展。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6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中医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442-02

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目前至少可分为甲、乙、丙、丁、戊肝 5型,临床上最常见的为乙型病毒性肝炎[1]。全球60亿人口中,约1/2人口生活在H B V高流行区[2],约2 0亿人证明有HBV感染,3-4亿人为HBV慢性感染,其中25%-40%最终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前 10位疾病死因中乙肝占第7位, 每年因乙肝死亡约7 5万例。

1 中医对病毒性肝炎( 乙型) 病因病机的认识

虽然病毒性肝炎发生与发展的病机较为复杂,并且随着遗传、 体质、生活、饮食、情绪、心理的不同而临床表现多样,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有其独特的规律与特征。因此,应从中医学角度,依照中医学藏象学说与整体观念理论去认识、解释病毒性肝炎病变的规律与全过程, 有的放矢地去辨证施治,发挥中医药疗效优势,继承、充实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以适应现代治疗疾病的需要。

1.1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按照中医学的“三因致病” 理论, 乙型病毒性肝病病因既不属于外感六,亦不符合内伤七情。乙肝具有传染性,但无明显流行性,发病既不同于温热病的卫气营血的传变, 亦不同于湿温病的上、中、下三焦的传变。但乙肝的发病确实有由气及血、由阳及阴、由中焦到下焦, 甚至耗血、 动血的演变过程。因此,可以说是属于广义的“温病” 范畴。其病因符合吴又可《 瘟疫论》中“杂气” 致病的范畴,指出“杂气为病最多”,而六气致病有限,专究六气不论杂气,则不能全概括外感热病的致病原因。

1.2 乙型肝炎的疾病演变规律: 我们认为病毒性肝炎是“杂气” 致病的一种,而“杂气”致病是物质性的。就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的疾病演变规律与临床特点而言,其“杂气”的性质属于湿毒,病位在肝脾,其总体病机为:素体脾虚、“杂气”入侵、湿毒为患、肝脾同病。且湿毒之邪久踞体内不去,病变由脾失运化、肝失疏泄发展为脾虚湿盛、肝热血瘀,最终转为湿毒炽盛、扰营人血。病久则脉络瘀阻、瘀血内生,以致气血、痰、湿互结于胁下。或影响水液代谢形成臌胀;或因气血无源生化、肝血不足、精血不化,以致肝肾阴虚或脾阳不足、肾阳衰微,以致脾肾阳虚。由此可见,整个病变的发展由气及血、由阳人阴、由中焦到下焦,同时“ 湿毒” 之邪贯穿于疾病的始终[7]。

2 慢性肝病的治疗

2.1 注重辨证分析的原则:中医学的理论核心[8]是辨证论治。对各类慢性肝病要四诊合参、综合分析,依据中医理论进行归纳判断,明确证型。发挥中医药治疗肝病的优势要从疾病的整体规律、个体特异以及临床症状、体征、舌脉来认真归纳,辨证分析, 抓住病变的实质,以指导用药。

2.2 遵循慢性肝病的病机特点用药: 因为肝脏是一个代谢与免疫器官, 任何肝病的发生都存在着肝组织和肝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改变, 代谢与免疫功能的紊乱。目前,抗病毒、调节免疫及改善肝功能等药物的作用机理大都是相对单一的,要达到抗病毒、调节代谢、调节

免疫的目的,需要药物的多靶点、 多方位干预。这些问题的存在, 是运用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进行辨证施治的优势所在。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中医药治疗时,禁用一些助湿生热、伤阴伐正、敛邪的药味,要顺应病机辨证用药,以对病变机体进行整体调治[9]。

2.3 顺应肝脾生理特性用药: 肝喜疏畅条达恶郁滞、体阴用阳, 脾喜燥恶湿。形成慢性肝病的病邪主要为痰热湿浊瘀毒,因此,选方用药必须避免应用助邪的药物,用药要尽量轻柔,要疏而不燥、化而不热、养而不敛。应清肝疏肝(青皮、郁金) 、柔肝疏肝(当归、墨旱莲) 、清肝解毒化湿( 茵陈、败酱草、板蓝根) 、健脾运湿渗湿( 茯苓、苍术)、凉血活血( 牡丹皮、赤芍) 、养血活血( 丹参、当归) 、软坚散结(浙贝母、夏枯草、蛤蚧粉)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