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旱灾害的防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旱灾害的防治范文1
关键词:防汛抗旱水旱灾害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防汛抗旱是我国政府每年都十分关注的民生问题,这种自然灾害由于其不可避免性,使得人们很是头疼。近些年来的防汛抗旱问题更是严重,因为人们肆无忌惮的对环境进行着破坏,使得生态系统变得不在平衡,致使水旱灾害频率上升,其造成的影响也是越来越严重。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减弱水旱灾害的影响,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却不足以改善全国的整体水旱灾害现状。因此,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努力的改进。争取把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一、关于防汛抗旱能力与基本问题
1.防灾减灾基础体系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大江大河部分干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中小河流治理严重滞后,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低,全国还有相当数量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城乡供水保证率不高,还有2 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
2.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与有效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洪涝灾害监测站点不足,预测预报能力偏低,预警不够及时。此外,旱情监测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旱情监测评估和预测分析能力比较滞后。
3.防汛抗旱保障能力与社会化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防汛抗旱经费投入渠道单一,水旱灾害救助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化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洪水干旱保险还停留在研究层面。防汛抗旱社会管理相对薄弱,防汛抗旱专业队伍偏弱偏少,抢险和抗旱服务能力普遍不强。
4.防汛抗旱技术水平与现代化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防汛抗旱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防汛抗旱工程设备与装备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制约了防汛抗旱工作的效率。
二、关于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发展
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出现了,只不过那时候的人们不这么叫罢了,这个概念的提出是近些年的事情。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其发展历程。
1.古代人适应水的阶段,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古代的人们适应水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们属于冷兵器时代,没有先进的生产力,不能构建坚固的水利设施,致使当汛期和旱期来临的时候没有任何办法。对于这个阶段人与水的关系,我国古人有许多论述,大多数的论述内容都是,水是一种变化无常的事物,我们无法控制它,我们只有了解它的习性,然后去适应它生存,因为我们离不开它。在古代也有著名的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案例,那就是大禹治水。总而言之这一阶段,实际上是人类主动并力图将其暴露程度降低为零,回避水旱灾害,从而减小风险。
2.近现代人逐渐控制水的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等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拥有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大型机械,可以建设一些水利工程,来防治水旱灾害了。同时,人类改造自然的意愿和能力在增强,特别是人口增加后,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长,迫切需要对水进行控制,通过建设水利工程来改造河川、调蓄洪水、发展灌溉和供水等。技术的不断进步,需求的不断增多,使得人们的野心开始不断变大。人类在这个阶段认为大自然是可以战胜的,人类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无限度地改造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此时是人类在降低自己易损性的同时,试图通过各种强有力的工程措施,将水旱灾害的危害性减小到零,从而减小水旱灾害风险。
3.现代人和水和谐共存的阶段,人们经过上一个阶段与水的接触,人们开始发现水是不能够征服的,真正的生存之道就是与水共存,一起和谐发展。在这个阶段里,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不可能将水旱灾害风险“危害性”、“暴露程度”、“易损性”的任何一个风险因素减小到零。相反地,应当采取综合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小水旱灾害风险,实现水早灾害管理的最大效益。于是我国人们开始从各国学习先进的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工作,争取早日走上,人水和谐、水旱灾害综合管理的道路。
三、关于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流程
所有工作都有自己固定的流程,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也是如此。目前主流的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流程主要是以下几个步骤。
1.风险识别,水旱风险管理就是风险识别工作,该工作主要是对潜在的各种威胁进行系统的认真的归纳整理,并分析产生不利事件原因的过程。该步骤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出风险的来源、范围以及特性,然后形成文档报告,以便后面工作的开展。
2.风险评估,这里所谓的风险评估,指的就是根据某种灾害所导致的损失的历史资料的记载,然后再根据上一步的风险文档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这一工作中,主要利用的工具有概率统计、洪水风险图、资产评估法、水文水力学法、历史洪水类比法、地貌学法、专家调查法等。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中间步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工作期间,会对上面的俩个工作内容进行综合的分析整理,然后把各种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及其他因素的风险指标值,综合成单指标值,以表示该地区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损失的程度,并与根据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的、可接受的风险标准进行比较,进而确定该地区的风险等级,由此确定是否应该采取相应的风险处理。
4.风险处理,风险处理顾名思义,就是指对某种不利事件进行科学的预防,尽力把损失降到最低的一个过程,可以说该步骤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风险处理的主要任务是以最低的代价获得最佳效益的总目标。当面临风险时,主要思路为采取转移、接受、化解、规避和分担等各种风险处理手段,从这些手段中,选择适当内容,形成最优处理方案。
5.风险管理结果评价,风险管理结果评价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最后一步,该过程的主要工作是对以上每个步骤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然后找出每一步骤的可行性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档案记录,以便于以后的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一般地说,对于某一地区或流域的水旱灾害风险管理,以上工作流程是逐步进行的,但每一步工作之间又是彼此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防汛抗旱、水旱灾害的要求越来越高,防洪和抗旱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不断完善对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宁.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与水旱灾害管理工程[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12)。
[2] 刘宁. 进一步提高科学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J]. 求是,2010(08)。
[3] 刘宁.堰塞湖应急处置实践与认识[J].水科学进展,2010,21(04)。
[4] 刘宁.舟曲白龙江堰塞排险与应急疏通减灾工程管理认知[J].中国工程科学,2011,13(01)。
[5] 刘宁.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与水旱灾害管理工程[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12)。
水旱灾害的防治范文2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始终高度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更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着力解决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省初步建成了功能比较齐备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仅“十五”期间,全省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水利投入资金280亿元,建成了一批水利骨干工程,防灾抗灾能力大大增强,成功抗御了*1年、*2年淮北严重干旱,*3年、*7年淮河流域大洪水;城乡水环境整治取得重大进展。在城市,新建了一大批集防洪保安、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修复和水文化于一体的现代水利工程,提升了城市发展的安全系数,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在农村,以县乡河道整治、村庄河塘疏浚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建设,重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区域发展还不平衡,还有很多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亟待解决。我们要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等基本的水利需求为重点,把群众利益作为首要目标,把群众需求放在优先领域,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必须把防御水旱灾害放在首位。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生活用水安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防御水旱灾害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抗洪抢险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及时迅速转移处于危险之中的群众,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的生活;抗旱工作中要优先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努力保证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妥善处理防洪与避洪的关系,既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又要依法禁止盲目围垦湖泊洼地,侵占行洪通道、调洪场所和蓄滞洪区无序开发的行为。积极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江河湖库淤积,恢复和扩大洪水行蓄通道和场所。加快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大力推进治淮、海堤达标、水库除险加固等防洪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南水北调、通榆河北延等供水工程建设,抓紧实施里下河等地区灾后应急治理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防御水旱灾害法规体系,落实各类水旱灾害防御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妥善转移安置群众,依法补偿群众损失,把防御水旱灾害防汛抗旱活动纳入法制轨道,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必须确保饮水安全。饮水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按照水系联网、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多库串连、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原则,加强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要大力推进区域供水,加快区域供水向乡镇延伸,推进自来水深度处理,保障供水安全。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农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今年省级以上安排投资13.6亿元,用于解决农村350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到2010年基本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要以县为单位抓紧组织编制农村饮水安全实施规划,优先安排水源地问题严重和已具备区域供水延伸条件地区的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生活用水质量和供水保证率,确保农民群众尽快喝上干净、安全、放心的水。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必须加强城乡水环境整治。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河湖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日趋突出,水土流失、饮用水源污染、河湖环境恶化等问题比较严重。要强化水资源保护,根据水功能区核定的纳污能力,相应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加强水质监测,严格入河排污口的审批和管理,不断提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组织编制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落实饮用水源地保护各项措施,严格控制影响饮用水源地安全的各类项目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水量、水质监测,保证饮水安全;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农业、工业、城市、服务业和生活节水的各类节水载体建设,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加快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建设,把农村河道疏浚与土地复垦、道路建设、拆坝建桥、环境整治、植树造林和发展水产养殖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的综合效益。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建设清水通道,维护河流健康,改善恢复生态,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优质生活、享有优良环境的需求。
水旱灾害的防治范文3
关键词:水资源:水利建设;供需矛盾;洪涝灾害;水力发电;大坝
中国水资源总量较多,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量很少。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是中国水资源的显著特点;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这些特点造成了中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这也决定了中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
1 水资源的利用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地表水年均径流总量约为2.7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陆地径流总量的5.5%,占世界第5位,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和美国。我国还有年平均融水量近500亿立方米的冰川,约800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及近500万立方千米的近海海水。目前中国可供利用的水量年约1.1万亿立方米,而1980年中国实际用水总量已达5075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资源的46%。
2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在现今社会,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据1984年196个缺水城市的统计,日缺水量合计达14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仅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3 水资源的开发
然而,自建国以来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
在城市供水上,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建起了供水系统,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4000万吨,年供水量100多亿立方米;城市工矿企业、事业单位自备水源的日供水能力总计为6000多万吨,年供水量170亿立方米;在7400多个建制镇中有28%建立了供水设备,日供水能力约800万吨,年供水量29亿立方米。
(1)农田灌溉方面,全国现有农田灌溉面积近8.77亿亩,林地果园和牧草灌溉面积约0.3亿亩有灌溉设施的农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但它生产的粮食却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
(2)防洪方面,现有堤防20万多千米,保护着耕地5亿亩和大、中城市100多个。现有大中小型水库8万多座,总库容4400多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
(3)水力发电,中国水电装机近3000万千瓦,在电力总装机中的比重约为29%,在发电量中的比重约为20%。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工农业生产,例如1981年,大连市工业产值损失6亿元就是缺水造成。在中国15亿亩耕地中,约8.3亿亩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草场缺水。全国年平均有3亿亩农田受旱。西北农牧区更有4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度不便,很多些城市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以至于有的缺水城市采取定时、定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其三,地下水超量开采,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枯竭,在全国27座主要城市中24座城市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情况,严重危害人们生命。
4 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
4.1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严重,中国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洪涝灾害长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特大洪水就有1062次,平均两年就会发生一次。黄河在2000多年中,平均3年就有两决口,百年就会一改道,仅1887年的一场大水就死亡93万人,全国在1931年的大洪水中丧生370万人。建国以后,洪涝灾害仍不断发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国家要想治国安邦就得把兴修水利、整治江河、防治水害实当成首要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措施。
中国40多年来,建成各类水库8万多座,配套机电井263万眼,拥有6600多万千瓦的排灌机械。共整修江河堤防20余万千米,保护了5亿亩耕地,机电排灌面积4.6亿亩,除涝面积约2.9亿亩,改良盐碱地面积0.7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万平方千米。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每年为了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提供用水5000亿立方米,解决了山区、牧区1.23亿人口和730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而且在防御洪涝灾害上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4.2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水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特别是1991年入夏以来,在中国的江苏、太湖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连降大雨或者暴雨,部分的地区出现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截止到8月1日,受害人口达到2.2亿人,伤亡5万余人,倒塌房屋291万间,损坏60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约3,15亿亩,成灾面积1.9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5亿元。面对这次大面积的严重洪灾,应该进一步提高对中国面临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寻找防治对策。
4.3目前我国经济腾飞时期,为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表明在未来20年中,在为解决水资源短缺与合理配置、防洪、满足电力供应等方面的要求,仍然需要建设大坝。但建设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全世界大多数的国家都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认真地考证、研究、推迟,甚至在某种极端情况下中止或放弃新的水电开发方案。
水旱灾害的防治范文4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规划;问题
水利规划任务,应该坚持全面规划的核心原则,综合各地区各行业的不同需求来进行全面的考虑和统筹兼顾,还应该考虑国家以及地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水利建设工作涉及了国家各个部门各个领域,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制约。兴利除害的手段有工程类的,也有非工程类的,因此需要对水利进行综合的治理和规划,通过细致的水利规划工作进行落实。
1、水利规划的基本任务
水利规划指的是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对水旱灾害进行防治而制定的安排措施。水利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家的发展目标与建设方针,以及有关部门和地区对水利工程的要求和规划范围之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自然条件、环境特点等进行合理的工程布局、资金配置和资源配置,提出某一时期之内对水资源进行开发、使用、保护、节约、防止水旱灾害、保持水土和生态平衡建设的方针、对策、任务、试行措施、建议和管理意见等,作为指导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水资源的管理等活动的基本依据。
通过水利规划,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水利工程的需求,对水利发展的重点和目标进行确定;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和水资源的条件,提出生产力和经济结构规划合理的配置方案;各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和对防洪安全的需要,确定水利工程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根据市场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状况,确定水利工程的步骤和规模。
2、水利规划工作的重要性
2.1 水利规划是水利计划工作的重要环节
水利规划作为政府水利决策的依据之一,是水利计划工作的重要环节。如果规划工作没有做到位,那么水利计划也就无法实现对比和选择,计划就没有了合理性,这样就会造成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能从全局的角度来计划,使项目失去前瞻性,导致整个计划无序,水资源开发配置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投资的效率低下,资金的投向不合理,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因此进行水利建设,必须先做好水利规划。
2.2 水利规划是依法治水的重要依据
干旱、洪涝和水资源环境的恶化等灾害,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有人为因素的原因。要想解决这3大水利灾害,既要有工程建设方面的措施,也应该有非工程的措施,非工程的措施就要靠依法治水来实现,而科学合理的水利规划则是治水执法的权威性、公正性的前提。
2.3 水利规划是实现现代、可持续水利的基础
现代水利和可持续的水利要求将水利资源和国民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实现综合开发和科学的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治理、保护和节约等工作,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并且能够和社会经济相适应的系统规划来进行指导。当前我国的水利规划还有一定的缺陷,某些方面的规划没有涉及,某些方面的规划工作并不全面或者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按照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行修正和完善。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同时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工程管理体制以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等更加重视。
2.4 水利规划是水资源宏观管理的前提
水利规划工作所进行的是宏观方案和策略的研究,属于资源开发战略层面的内容,能够为政府职能的行使提供决策依据,是实现水资源宏观管理的必要前提。同时,水利行政部门要想实现职能的转变,必须根据辖区之内的水利规划工作来对重点职能进行明确,实现相应措施的制定。因此水利规划工作也是水利行政部门实现职能行使的基础工作。
3、水利规划滞后的原因
3.1 对水利规划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社会整体经济的落后,导致了水利建设方面有着太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在建设中有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工程项目建设的投资额度和数量较为重视,对水利规划的研究较为忽视,没有从长远角度进行考虑。另外各地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等,也使管理者在思想认识方面对水利规划有抵触作用。
3.2 规划执行不严
由于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各级部门对水利规划的执行不严,再加上其他原因的影响,致使规划的成果不能得到公正的执行,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流于形式,甚至会出现为了上项目临时进行规划补充的现象。
3.3 对经济社会的前景认识不足
一方面,相关部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因而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需求也缺少足够的认识,只忙于眼前的工程项目,而没有对水利规划和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投入力量和实践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对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水利规划投入的增加幅度没有思想上的准备,对水利规划的前景没有足够的认识。
3.4 规划经费不足
水利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行政职能,其经费没有固定的来源,再加上水利规划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外业工作的深度和资料方案的收集论证难以到位,因此规划工作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完成。由于经费的不稳定和规划工作的成本高、效益低,使得很多优秀的水利人才不愿意参与到水利规划工作中来,导致规划队伍得不到稳定发展。
3.5 认识水平的局限性
由于水利规划指导思想的片面性,导致了有关部门对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等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新形势下水资源的所有、使用、开发、经营等权利的概念没有足够的探讨,对水利规划相关的高科技应用的认识不足,导致了规划勘察手段落后,周期较长,深度不够,规划的成果质量低下。
4、地方现代水利规划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地方的水利现代化规划,就是根据不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同时期对水利建设的不同需求,落实从饮水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经济用水、生态用水5 个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当前很多地方的水利规划工作还有着较大的不足,难以实现这个目标,进行地方的水利规划工作时应该注重与时俱进,以发展的观念和新的思路进行规划。
第二,在对某些条件较为合适的地方开展水利规划工作时,应该向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学习经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有着齐全的水利设施建设,已经进入了水利现代化的时期,水利规划的重点已经向水资源的配置优化、防污、节水、环境保护等方面转移。这种眼光长远且高效的水利规划工作,既能够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又能够使农业供水和防洪等需求得到保障。在某些地区的水利规划之中,虽然尚难以做到水利规划的现代化,然而从生态用水方面做起,实现环境的保护和水土保持,还是能够做到的。
第三,水利规划工作务必根据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及其对水利规划的需求来对水利建设发展的重点和任务进行确定。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就是地方现代化水利规划的重点,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利的需求进行认真的研究,明确社会经济发展和水利之间的联系,以此作为当地水利规划工作的基础。
第四,在地方的经济条件发展成熟之后,应该推进当地的水利规划改革,鼓励节约用水、保护耕地,以对农业用水难题进行破解。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之下,实行终端水价的机制,进行计量收费,能够对农民节水意识的提高起到有利的作用。另外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进行灌区渠系末端改造工作,为终端水价机制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
5、结语
在水利建设发展面临着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的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抓好本区域的水利规划工作,是地方水利行政部门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对水利规划工作的要点和措施进行明确,对水利部门进行规划的管理和编制,实现规划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健.关于江苏水利规划工作的几点思考[J].江苏水利, 2008,(04).
水旱灾害的防治范文5
1、基本情况
枞阳县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安庆市东部,总国土面积1808.1km2,其中水域面积402.3km2(含长江水面95km2),占总土地面积的22. 2%。境内现有中型水库I座,小(一)型水库6座,小(二)型水78座,塘坝22426口,塘、库总蓄水能力1.2亿m3。
枞阳是多地形地区,山水丘好齐全,地势零碎复杂,起伏大,岗冲乱,小涧小河短而多。农田灌溉除菜子湖流域丘岗地区以提水灌溉为主、自灌为辅外,其它地区均以蓄水自灌为主,提、喷、引灌为辅。由于涧短流快,无雨即易发生干旱。2010年的特大旱灾,全县有1.25万口塘坝、75座小(二)型水库干枯,5.7万人、1.2万头大牲畜饮用水发生困难,45万亩农作物受旱(其中中单晚、双晚27万亩,棉花、旱杂粮及其它作物18万亩),枯死8.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8000万元。全县共投入7.8万人、2568台套机械、280多万元资金进行抗早。
2、旱灾成因
2.1人类社会活动的破坏。随着社会的发展,枞阳县的旱灾重现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这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为了发展农业,人们砍伐林木、围湖造田、开垦荒地,不断地扩大耕地面积,缩小水面面积,改变了自然原貌,破坏了地表逸流的天然平衡条件,减小了湖区的自然调蓄能力,造成水旱灾害频繁交替发生。
2.2地理气候因素的制约。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因素影响,我县已建的灌概蓄水工程在汛期工程调度上,一方面要求梅雨期能蓄足水量防止干旱,另一方面又要求控制蓄水,留有调蓄裕度,防止洪水灾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有防汛、抗旱两手准备。因此,一般只是在梅雨季节即将结束的汛末才能充分蓄水。如果梅雨期短、雨量少,蓄水就会不足,从而影响抗旱。
2.3水资源利用率低。我县水资源相当丰富,年可利用水量在3亿m3左右。由于水利工程不配套、地势复杂等原因,水的利用率非常低,正常年份只有50%,干旱年份仅2O%左右。
2.4水利工程老化,灌溉效益下降。我县现有的抗旱站设备老化严重,有些站机泵属于淘汰产品,能耗高、力量小,有的抗旱渠道淤塞、路线长,堵水、渗漏、跑水现象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低,加之工程本身建设标准不高,配套建筑物不齐全,灌溉保证率低,遇有较重的旱情难以发挥应有的抗早减灾效益。
2.5干部群众的水患意识不强。一些干部群众缺乏大局意识,缺乏长远打算,对于随处可见的水,不能很好地控制运用。有的地方将汛期水位限制得很低以减轻防汛负担,汛后才考虑蓄水防旱。抗旱工作很被动,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
3 抗旱对策
3.1 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干部定点、定岗包干责任制,强化抗早组织领导,是做好抗旱工作的有力保证。要认真分析形势,做好抗大旱、持久抗的思想准备。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上级帮助为辅,力争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轻灾情。
3.2 制定合理的抗旱目标。根据我县的特殊地形,对沿江洲好区、沿湖丘陵区、后山丘陵区三大片,提出不同的要求。山区重点保人畜饮用水,水库、当家塘灌区保在田高产农作物及双晚的栽插;丘陵区原有固定一、二级抗旱站的灌区,保人畜饮用水及双晚栽插;沿江、沿湖洲坪地区,保双晚栽插,保棉花丰收。对水源无着落的高坂田,补种晚秋早粮。
3.3 科学调度用水水源。做到先用活水,后用死水;先用河湖水,后用塘库水。加强用水管理,对塘、库、闻等蓄水工程,明确专人负责。水库实行“一把钥匙”、塘坝执行“一把锹”的放水制度。当工业、乡镇企业生产用水与季节性农业生产用水发生冲突时,一律确保农业用水。另外,沿江洲好区在确保安全度汛的前提下,可视情开启对江涵闸引江济湖。
3.4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科学配置的原则,把防治水土流失纳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逐步建立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最终达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改善水环境。
水旱灾害的防治范文6
为了切实做好我省水利灾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和增强水利工程防洪抗灾能力,进一步发挥水利防洪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效益和作用,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水利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意义
今年汛期,我省发生了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特别是7月份的防洪形势异常严峻,高强度暴雨近十年少见,严重洪涝灾害近十年少见,两江(长江、汉江)洪峰两度夹击历史少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科学防控,夺取了江河抗洪、田湖统筹、水库防汛、避险转移四大保卫战的全面胜利。水利防洪基础设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防洪减灾效益达652亿元,为十年来最高,再次显示了其投入少、社会效益回报高的显着特性。但是,洪水过后,我省水利防洪基础设施水毁损失也为近十年来最重,高达191亿元,暴露出高标准防洪保护圈尚未形成,特别是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湖堤基础差、水库涵闸泵站病险多、分蓄洪区建设和山洪防治严重滞后,以及一些防洪骨干工程尚未达标等薄弱环节。
水利防洪基础设施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抢抓新一轮的水利灾后重建重大机遇期,趁势而上,又好又快地做好全省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水利灾后重建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实抓好这项工作。
二、全省水利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目标任务
在深入开展灾后反思,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查找薄弱环节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确保2010年汛前全面完成灾后水利水毁修复任务,扎实推进水利“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全面提升水利工程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水利水毁工程修复。对已安排的堤防、水库、涵闸、泵站、渠道、安全饮水等3752处水利水毁工程,要倒排工期,抢抓进度,抓好督办,确保质量,特别是对一些重要骨干工程,要实施旁站监理。对未安排资金的水利水毁项目,各地要积极筹资,抓紧修复。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37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抓手,组织开展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续建配套,以及小型水库、小型泵站、小型水源工程、田间末级渠系改造工程建设,通过3至5年的努力,基本解决大中型灌区“最后一公里”和“卡脖子”问题,初步实现基本农田“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
(三)河流综合治理工作。“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好荆江大堤和汉江中下游、荆南四河等17条重要堤防以及连江支堤的整治;确保2013年前,全面完成列入全国规划的94条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力争在2015年前,全面完成列入全国三个专项规划的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做好长江、汉江等江河河势演变监控工作,适时科学制定整治方案,明确责任,抓紧抢护。
(四)山洪灾害防治措施。全面启动68个县市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项目建设,力争用3年的时间,初步建成覆盖全省山洪灾害防治区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为避险保安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水利部分)工程建设,力争用5年的时间,治理70条小流域山洪沟,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五)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保证2011年汛前完成规划外无溢洪道或溢洪道泄洪能力不足的313座小型水库溢洪道扩挖施工任务,提高小型水库抗风险能力。到2012年底前,完成纳入国家新编规划的587座小(一)型水库,以及增补的31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到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现有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六)平原湖区综合治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规划内32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完成规划内25处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垸内水系整治、涵闸配套、沟渠疏挖、中小泵站改造等工程项目建设。加强湖泊规划研究,加快前期工作,适时启动湖泊综合治理。针对湖堤管理的薄弱环节,强化湖泊综合管理,建管并重,确保安全。
(七)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十二五”期间,重点解决血吸虫疫区水和细菌超标、水量不达标、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等问题。通过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尽可能多地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进一步完善已建安全饮水工程的长久良性运行管理机制,努力保证建成一处、受益一处、群众满意一处。
(八)重点分蓄洪区建设。加快推进杜家台分蓄洪区、华阳河分蓄洪区西隔堤、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等重点防洪工程立项建设。针对杜家台分洪运用频次高、分洪量级不同的实际,探索和建设与实际需求相适应的不同分洪量级的分蓄洪块,并与调度方案相匹配,保证关键时刻适时适量分洪或分流运用。
(九)水生态修复工程。构建以三峡、丹江口、水布垭、高坝洲、隔河岩库区等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为主的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体系;实施以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山区小水电代燃料清洁能源项目相结合的水循环经济建设体系;适当新建山区小型蓄水工程、山区集雨工程,完善供水水源工程体系建设;做好洪湖、梁子湖、长湖、大九湖等湖泊的保护工作,综合开发清江和漳河、洈水等水利旅游项目,培植区域生态旅游后劲。
(十)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完善清江梯级水库与荆江错峰方案、沮漳河等中小河流防洪调度方案、斧头湖、梁子湖等重点湖泊控制运用方案以及完建病险水库汛期调度运用方案。修订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分蓄洪区安全运用转移方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扩宽预案覆盖范围,重点抓好预案的落实,为有力有序有效应对水旱灾害提供规范制度保障。
三、加强对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建立落实责任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相关部门要配合抓,切实形成工作合力。要将确保完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实现保民生、保安全、保稳定、保发展的防洪抗灾减灾目标,作为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齐抓共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加强多方筹资。各级地方政府及其发改、财政、水利、农业、建设、国土、气象等部门,在大力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的同时,要积极筹措本级财政性资金,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整合涉水涉农涉地资金,优先安排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对于小型水利工程,要积极引导受灾区群众投入,用足、用活、用好农村“一事一议”政策;对于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可以采用社会融资、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
(三)加强建设管理。各级水利部门要强化规划设计管理、洪水影响评价管理、质量安全管理、“四制”及验收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符合流域区域规划,有利于防洪保安。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的管理与监督,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县级财政报账制和政府集中采购制,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各级监察、审计部门要结合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