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建农产品品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建农产品品牌范文1
关键词: 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品牌创建与维护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10
1.1 品牌产生的背景
随着农业品牌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农产品品牌建设也逐渐由单一产业农产品的品牌化聚焦到区域内全产业农产品的品牌化。经过毕节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探索,毕节农人的积极参与,国内经验的成功启示,以及专业团队的通力配合,毕节农业决定以一个覆盖全市的大品牌,抓住宏观机遇、整合全市资源、突破现状问题,以全产业大品牌的建设探索,推动各区县品牌发展、带动全市农业提升。此大品牌即毕节市“乌蒙山宝 毕节珍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1.2 产业发展现状
毕节农业发展的自然基础优越,生态优势明显,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农业物产,已形成多个具有一定影响力与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然而,由于山区地理环境限制,毕节多数农业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偏低,多为一家一户的传统农耕方式,且各个产业之间的发展程度有欠均衡,故在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上仍存有较大提升空间。
1.3 品牌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经营与建设,毕节农业已形成一批富有价值的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然而,毕节农业品牌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欣喜的是从农户至企业至政府,积极性均十分高涨,但缺乏系统的品牌建设方法,以至行动路径模糊,故亟需专业系统的品牌建设路径指导。
2 “乌蒙山宝 毕节珍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创建与维护对策
2.1 依托龙头,创立品牌
毕节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由2011年的97家,到2015年底达到269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由2011年的26家,新增36家,达62家;全市62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共计36.6亿元、固定资产共计21.0亿元,完成销售收入共24亿元、上缴税金为3500万元、利润总额达到3亿元、创造就业机会5983个;辐射带动农户数达30.54万户,户均增产0.1457万元,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2.2 构筑载体,拓展品牌
大力培育专业协会、农产品购销等中介组织,发挥其在市场中的服务、沟通、公证、监督等功能;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期货市场为方向,建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努力创造条件,发育生产要素、金融、劳务、技术、信息等市场,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针对毕节市农业委员会及相关负责单位,建立专门的长效奖励机制,对相关单位领导及职员开展季度、年度KPI考核,进行适度奖惩,从而促使作为“毕节珍好”品牌建设主要力量的相关单位,在整体上积极落实品牌建设的各项任务。
2.3 加强管理,保护品牌
加强组织领导,由毕节市主要领导挂帅,成立“毕节珍好”品牌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品牌建设工作,协调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从而推动品牌建设中的质量监管、品牌保护、渠道建设、宣传推广等各项工作,进一步构建完善“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促动”的品牌,建设长效机;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建立一套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品牌评价标准与管理制度,使品牌产品做到基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从而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控制,将技术和管理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强化品牌保护,进一步加大品牌保护力度。工商局加强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和著名商标等的执法保护工作,市农委加强“毕节珍好”品牌跨区域保护工作的分工协调,逐步建立跨区域打击假冒伪劣联合应对机制。通过建立质量追溯监管平台,强化查询、追溯、防伪、广告、产地证明等功能,鼓励农产品企业品牌创新形成成果并及时申请、注册相关权利。建立品牌保护举报投诉服务中心,严厉打击各种假冒“毕节珍好”品牌、侵犯品牌权益的行为,为品牌创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4 加强服务,支持创牌
建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品牌管理人才和品牌建设服务团队,促进农产品品牌发展。对于引进的高层次品牌管理人才,给予调动、落户、奖励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探索与实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人才发现计划,开展年度“毕节珍好”品牌建设旗帜人物评选工作,对发展“毕节珍好”品牌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所得奖金免征所得税,从而更好地为“乌蒙山宝 毕节珍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服务。
创建农产品品牌范文2
(一)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创建有利于提升产业产品市场占有率
中国消费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在同一个消费市场上会有来自不同区域农业产业产品销售,而消费者在购买选择或决策时往往是依据其心智认知和假设,这种认知和假设主要源于之前的产品消费体验,或是受周围人群消费影响,或是知识和经验判断等,这些假设性认知是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所形成的影印。消费者选择购买此农产品而非彼农产品决策主要依据是品牌,即区域农业产业品牌的市场信号显现作用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了影响。一方面,区域农业产业品牌给消费者传递出一种“信任”信号,消费者会认为来自该区域农业产业的产品具有食品安全可靠性,在目前中国农产品食品安全信任度不高的消费环境之下,品牌所传递出的“信任”无凝是产品市场拓展的利器。另一方面,区域农业产业品牌除了能显现其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之外,品牌还能为消费者提供预期消费体验,如通过消费品牌产品体现消费者的身份、面子、品位或其他消费者所期望的独特消费体验和感受。区域农业产业品牌信号显现效应会提升该区域农业产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又会进一步强化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市场信号显现效应,从而使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步入一种良性循环。
(二)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创建能有效提升产业价值溢余
当区域农业产业被植入产业品牌后,其产业价值会产生倍增效应,即具有品牌的区域产业产品单位平均价值比市场上同类产业产品单位平均价值高,区域农业产业价值溢余则为:区域农业产业产品平均单位溢价乘于该产业产品的消费总量。消费者通常来说都是理性的,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购买成本,主要是因为产品被赋予了品牌内涵,消费者所消费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为重要的是给消费者带来差异化的品牌消费体验。区域农业产业价值溢余是产业产品消费者数量和质量变化所形成的结果,一方面,品牌具信号现显作用,品牌影响力越大,品牌对消费者的辐射范围和扩散效应就越强,在区域产业品牌的驱动下,消费者的数量会呈现出递增形象。另一方面,产业品牌具有价格显现机制作用,随着产业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产业产品的消费群体会逐步向高端化演进,高端消费群体往往对产品价格变动的敏感度较低,他们购买产品更多是遵从自己的购买意愿。因此品牌影响力越强,产品品牌的附加值就越大。区域农业产业品牌通过对产业产品消费者数量和质量双轮驱动,有效提升了区域农业产业价值溢余。
二、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创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一)通过品牌资源聚集功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品牌能产生“磁场效应”,聚集产业发展相关资源。收益率是促进资源流动的内在驱动力,驱利性是资本的本质属性。在区域产业品牌的市场信号显现作用下,使区域农业产业获得产业价值溢余,即在同类产业中或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更高产业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在较高收益率的驱动下,促进产业相关资源围绕区域品牌产业聚集:第一,驱动区域农业产业发展资本聚集。资本是区域农业发展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在高投资回报率驱使下,促进产业外部资本流入区域农业产业,增大了产业资本供给量。同时,原区域农业产业中的企业在获利后,在高收益回报驱使下,也会将产生的累积收益继续追加投资,扩大企业再生产;第二,驱动区域农业产业发展人才聚集。人力资本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产业的竞争最终是产业人才的竞争,在人力资本较高收益率驱使下,会引吸外部人才流入区域农业产业,为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第三,驱动有利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支持政策、制度等“软资源”聚集。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法律、制度等是支撑产业发展重要软性设施和环境,对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有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由于区域农业产品品牌影响力提升,容易引起地方政府或更高层级政府关注和重视,赢得更多有利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第四,驱动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相关产业资源聚集。一个产业实质上是一个产业网络系统,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持,如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社会服务业产业,供给产业生产相关生产资料产业等相关产业。在区域农业产业品牌效应的驱使下,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相关产业要素也会加速流向区域农业产业。在区域农业产业品牌聚集功能作用驱使下,容易形成区域农业产业聚集发展的业态形象,而区域产业聚集发展又会进一步提升区域农业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应效。区域农业产业聚集发展能形成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和集体学习机制,能有效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另外,产业聚集发展还能降低产业交易费用和产业运营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产业聚集发展能形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机制,通过内部的有序竞争外化为整体性的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
(二)通过品牌价值传导机制优化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创建农产品品牌范文3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识有所增强。浙江省农副产品商标注册本身起步就比较早。早在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浙江省就已经有西湖龙井等一系列农产品的商标注册。近年来,在省内政府的引导支持下,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在农产品品牌创建中热情持续高涨,成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很多农业科技单位、农技推广组织也积极响应农产品品牌建设,积极注册商标,开发了一系列知名产品,农民的品牌意识也极大增强,注册农产品商标数量大增,同时作为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最终实现者,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提高又带动了企业和农户品牌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促使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更加关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推进。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优势品牌在给农户带来农产品本身价值之外还将带来一定的附加价值,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户受益。比如浙江临海的“岩鱼头”橘子品牌从注册商标至今价格已经连番十几倍,成了“中国最贵的橘子”品牌,轰动了整个柑橘界,也带动了临海的柑橘产业,提高了当地农户的经济收入水平。
(三)农产品品牌建设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如今的产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品牌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元素。政府和企业通过品牌建设,强化了品牌意识、整合品牌和优化资源配置,做大企业规模,实现农业产业升级,以全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增强企业实力,有力地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2]。农业生产者为了维护农产品的品牌形象与品牌声誉,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品质,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使品牌农产品在同类农产品中脱颖而出,更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二、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农业部1999年颁发《关于创名牌农产品的若干意见》(农市发[1999]15号)起,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相关文件,政府的推动、市场的促进,使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待我们逐步解决。
(一)浙江省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处于被动地位。目前浙江省内的很多优质的蔬菜、瓜果等用的都是外贸企业的品牌。这一现状使农产品品牌建设处于不主动的地位,需要看外企脸色行事。同时,作为建设主体的企业对品牌的保护意识不够,有些企业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不能维护品牌,致使我国有些自己的产品还要贴上外国的标签。不仅该省如此,在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在各省市都有类似问题,这对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长久稳定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二)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特点不明显。目前浙江省很多同类农产品品牌存在相互模仿现象,导致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各自产品的优点以及特点不突出,甚至没有自身的品牌特性,使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缺乏市场定位及品牌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同时不具特性的品牌在市场中存在恶性竞争,这必然阻碍农产品品牌的良性发展。以浙江嘉兴桐乡的杭白菊为例,目前桐乡杭白菊的品牌有田野菊海、东风杭白菊、圣福德、三百年留香等等诸多品牌,但是各个品牌特点相似,没有形成各自的鲜明特点,使产品包装、价位都比较接近,难以区分各类品牌的优劣。
(三)浙江省农产品品牌科技含量和标准化程度低。浙江省现有品牌的农产品大部分是初加工农副产品,不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含量,附加值也不高。农产品的保鲜、贮运、加工环节科技攻关滞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精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3]。浙江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尽管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已经达到了国际标准,但深加工力度不强,没有包装宣传,营销手段也较为滞后,再加上规模不大,几乎没有自己的品牌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中产品质量是关键,因此设立并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标准化体系至关重要,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浙江省农业标准化水平依然较低,农业标准的实施工作依然滞后。很多地方只建立标准,而不注意标准的实施,因此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等环节仍然没有达标。
(四)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形式大于其内涵。随着农产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为了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接连推出了一系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以及奖励措施。扶持和奖励的标准大多是按照农产品是否获得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以及农产品是否进行了商标注册等为标准,这就使得一些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刻意去创建名牌形式[4]。因此造成有些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获得优质农产品认证后很快就出现了不能达标的现象,这就说明了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品牌的内涵。
三、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从政府角度
1.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农业企业规模还比较小,品牌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农产品品牌还处于弱质阶段,特别需要政府的呵护[5]。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导向作用,鼓励企业以及农民生产高质量高标准产品,同时对经营者及农户进行品牌化意识与知识的宣传,鼓励发展品牌农产品。同时政府应做好产业规划、提升农业产业化与集约化程度,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培育、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及品牌权益保护,营造品牌运作的外部环境等[6]。
2.完善多层次农民培训体系。政府应充分利用各个地方的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一批具有特色、师资力量强大、装配配置齐全的培训基地。尤其对特色农产品农户、当地种养大户及大中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开拓农业培训项目,加强培训的深度,对提升农产品品质问题加强培训。
3.实行农产品品牌建设优惠政策。对不具有农产品品牌的组织征收一定的额外税,而对于创建农产品品牌的农业组织进行免征或减税政策。在科技、资金、资源等方面也应予以优惠补助,充分调动生产经营者创建品牌农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整合农产品品牌。目前我国同种农产品品牌杂而乱,规模小,市场占有率过低。因此政府应鼓励同种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积极整合,化零为整,推广农产品。这样不但能降低农产品经营者创立品牌的成本,而且能利用本地的地方优势,将当地品牌进行成倍整合,从而增加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从经营者角度
1.依托特色农产品发展品牌。农产品品牌的形成是以产品优质化和差异化为基本物质条件。创建农产品品牌,应首先立足于国内资源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促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例如嘉兴桐乡地,其地理位置优越,农产品盛产,其中以杭白菊、榨菜等为主要特色。经营者应抓住地方特色,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使特色产品品牌规模化。
2.注册农产品商标。品牌注册是农产品品牌化的初始环节,地点标志、商标和驰名商标都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保护品牌所有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前提条件。企业经营者作为农产品品牌创建的经营主体,应积极担负起品牌农产品商标注册的责任,从这方面出发保护农产品品牌。
3.保证农产品品质。在农产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的背后就是产品,品牌展示着产品的质量。消费者认可品牌就是对产品质量要素在内的产品整体的认可。消费者不会接受质量低劣的产品,质量是品牌的基础,一个品牌能否在市场上长期昌盛就看其产品质量如何。因此作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体,经营者应该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品质,保证生产的农产品高质并且安全,把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一种常态,这对于农产品品牌建设至关重要,不可忽视。
4.增强农产品服务。经营者应当加强农产品服务,改变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如今,农产品的销售正在向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发展。在此新形势下,生产经营者应当转变服务方式与服务理念,努力开拓新的销售渠道,为消费者开拓更为便捷的消费途径,以更为优质的服务赢得消费者认同[7]。农产品的服务也将作为农产品品牌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不断得到重视。
(三)从农户角度
1.提高农产品质量。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对于农产品的质量保证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农产品质量的优劣最先取决于农户所提供的农产品质量是否过关,只有从农户入手,保证农产品高质量高标准,才能为接下来创建优质品牌农产品奠定基础。在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发达国家和地区还研发了农产品生产的科技信息支持系统,发展“精准农业”,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农业耕作的自动指挥和定位,定量、定时的控制使得农产品得以标准化生产保证了产品的高品质[8]。
2.明确品牌意识。由于农户受本身素质的限制,对于品牌创建方面多少存在着一定的盲区,因此农户在日常生产中应广泛交流学习,明确品牌建设的优势,积极响应政府与企业的品牌建设活动,保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顺利进行。农户只有在明确品牌意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明确品牌建设的优势及其带给自身的好处,因此必将积极响应农产品品牌建设活动。
创建农产品品牌范文4
关键词:三品一标;含义;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12-02
广德县位于皖东南低山丘陵区,与江苏、浙江毗邻,土地面积2165km2,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全县四周为天目山余脉和黄山余脉所环抱,中部为丘陵平畈,地貌类型多样,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资源储备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耕地3.33万hm2、林地11.4万hm2、水面0.67万hm2,享有“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板栗之乡”的美誉,2016年荣获“国家级生态县”称号。
1 “三品一标”的含义和创建价值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是广德县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已成为安全农产品的代名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战略选择,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的化学农药、兽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质量允许的范围内,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需要;“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精品品牌,产地生态环境要更为优良,生产过程更为标准化,对人工化学合成的生产资料使用更为严格,“AA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要求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的化学农药、兽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倡导、实现健康消费;“有C产品”则不使用化学农药、肥料、防腐剂等,也不用转基因产品,是真正来自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安全环保的生态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推动特色农业和区域优势经济发展载体,已成为政府保护产地环境、传承农耕文化、彰显区位优势、营销特色产品、壮大产业集群、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深得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广德县强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并将“三品一标”认证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抓手,以“三品一标”认证助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用明显,对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都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 “三品一标”发展现状
近几年广德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截至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432家,家庭农场1201家。全县现建有水稻部级高产创建示范片6个、部级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3个,0.67万hm2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4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形成了优质粮油加工、畜禽养殖、苗木花卉、食品加工、竹制品加工、丝绸加工、中药材等七大农业主导产业和草莓、茶叶、水果等特色产业。
“三品一标”创建和认证稳步发展,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建认证数量共计73个,认证种类涵盖种植业、加工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认证品种包括粮油加工产品、蔬菜、水果、茶叶、竹笋、腌制调味品、生猪、猪肉、禽蛋及其深加工产品。农业“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2.22万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6%。优质的农产品在全省及江浙沪等长三角市场都占有较大份额,广受消费者好评。“乌松岭茶叶”、“荣达鸡蛋”、“志云水煮笋”、“绿明葡萄”、“惠民早熟梨”、“皖南竹乡毛腿鸡”等认证产品因优异的品质畅销周边市场,其品牌家喻户晓,“志云水煮笋”更是走出国门远销日韩等国。品牌产品生产主体已成为我县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3 “三品一标”发展存在问题
3.1 宣传不够,认识不足 广德县“三品一标”创建工作开展于2002年,品牌产品创建前期,受经费限制,相关宣传培训不力,基本停留在一对一的咨询服务,缺少系统性、全面性,导致生产主体、消费者对“三品一标”了解不透彻,部分从事农业工作的人也难以讲清“三品一标”的具体涵义和区别及其发展的重要性;加之前期社会整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程度不够,品牌产品市场效益不明显,体现不出品牌农产品较之普通农产品的优越性,导致“三品一标”品牌创建积极性不高,品牌生产发展缓慢。
3.2 基础薄弱,发展乏力 由于目前“三品一标”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标准化生产水平相对较低,且市场准入制度进展缓慢,不够完善,产品认证不认证都可以进入市场,加之消费者的认知度不高,一些认证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销售价格差别不大,不能体现“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的优质优价,经济效益没有明显提高,从而挫伤了企业和农户认证“三品一标”的积极性。政府对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加之“三品一标”认证需要缴纳相关费用,而一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模小,起步晚,资金少,虽有认证想法,但是终因无力缴纳认证费用而放弃,从而影响了整个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创建发展进程。
3.3 保障滞后,推进不力 监管体系及队伍建设不完善,制约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管理是保障公众基本消费安全的公益性事业,仅凭目前的人员队伍及经费已难以适应“三品一标”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质量监管责任的要求,监管措施不到位,风险漏洞依然存在,无法满足全面强化“三品一标”监管的需要。
4 对策及措施
4.1 加大宣传,提高对“三品一标”的认识 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三品一标”有关知识,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和市场经营主体正确识别、选购“三品一标”产品;开展技术指导及业务培训利用各项专项整治活动切实提高生产经营主体对品牌农业生产技术的理解及掌握,提升品牌公信力,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在制度规范、技术标准等方面优势,带动和引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生产、消费营造良好氛围。
4.2 抓好认证监管,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探索产地准出及市场准入机制,严厉打击违规用标现象,维护“三品一标”品牌信誉。加强基地培育,建立奖励机制,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民生工程项目推进,对“三品一标”认证进行奖补,推动农业标准化进程,调动“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性。
创建农产品品牌范文5
[关键词] 贵州 农产品 区域品牌 建设
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引领农民致富,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繁荣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因此,发挥贵州生态环境的良好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是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必然要求。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着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已成为发展壮大贵州农业产业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区域品牌的含义及培育和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的意义
1.区域品牌的含义
区域品牌是区域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产物,是某个行政地理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业产品,形成以生产区域地址为名的品牌。例如,端砚、宣纸、汾酒算是历史悠久的区域品牌了,他们都是以地名来为某一产品命名的。
区域品牌的总体表现形式是地区名称+优势产业,具体表现形式为集体商标和地理标志。其特点具有产权模糊性,持久效应性、公共性、利益共享性等特征。是本地区产业形象的集中体现。
2.培育和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的意义
农产品品牌是使用在农产品上用以区别其他同类和类似农产品的显著标记,是以农产品的产地、品种、质量等差异为基础,以商标、口号、包装、形象等为表现形式,传递农产品与竞争产品相区别的信息,帮助消费者识别农产品质量并形成购买偏好,具有个性特点和竞争优势的名称和标志的组合。农产品区域品牌则是特定区域范围内农业生产经营者所使用的公共品牌。
与其他产业发展相比,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域之间由于自然环境差异比较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已由过去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逐步过渡到了品牌竞争阶段,其关键在于是否培育出了名牌产品,进而获得农产品消费者的识别效应。因此,着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对于诸多分散的农产品经营者以及农业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贵州省农产品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贵州立足气候和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大鲵等特色农产品,创建了一批有贵州山区农业特点的名特优农产品,其中一些已成为在国内有重要地位的大产业。据统计,目前全省累计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44个,4240多个农产品注册商标;4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产品获省级以上各类优质、名牌农产品称号。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37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09亿元,上缴税金16亿元,实现利润23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省新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贵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并产生了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如“湄潭翠芽”、“老干妈”、“茅贡大米”、“ 萨玛牌蔬菜”、“黔农牌小香鸡”等等。但是,从长远看,贵州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多数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贵州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农户品牌保护意识薄弱
近年来,贵州省的畜牧产品、茶叶、无公害蔬菜产品不断得到推广,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是家庭承包经营,农产品生产者的规模小,经营分散,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状况仍然不容忽视。在贵州这样欠发达的省份,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大多数农户的市场意识、品牌保护意识淡薄,品牌的概念在农产品生产领域和经营领域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014个,但规模小,带动农户仅50多万户。社员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意识,品牌保护意识还远远不够,对于专业技术的掌握也不到位,很难实现现代化规模生产。加之,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缺乏能承担起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重任的龙头企业,这都构成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障碍。
2.农产品区域品牌管理机制不完善,无序竞争现象严重
农产品区域品牌应该属于经济学里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那么任何该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主体,使用该区域品牌并不影响他人的使用。同时,区域品牌一旦创建起来,任何使用者都不能阻止其他人使用该区域品牌。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使用该区域品牌的使用者,都不愿意付出成本去经营和维护区域品牌,就会产生“搭便车”的心理,等待他人去经营,这样,最终无人去经营和管理农产品区域品牌。
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也会导致区域中的无序竞争现象的出现。例如,贵州省的茶叶品牌,仅湄潭县的茶叶品牌就有几十个,这种状况不可避免地造成品牌之间的无序竞争。另外农产品商标注册重申报、评选,忽视后续跟踪管理的现象存在。以去年八月份的贵州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为例,贵州省150家茶企达成共识,统一使用“贵州绿茶”品牌标识,这是贵州茶产业发展取得的可喜进步,但是如果后续管理不到位,就难免会发生以次充好、“搭便车”、恶性竞争的现象,进而损害了产品经营者的利益,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3.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产品质量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实施农产品标准化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保证。但从现实中来看,贵州农产品标准化经营水平很低,一方面,在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等方面滞后,其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另一方面,目前贵州还普遍存在只注重标准制定,而不注重标准实施的现象,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环节缺乏科学统一的产品质量体系,且缺乏跟踪检查,因此,很容易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这构成了影响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和发展的另一大障碍。
四、对贵州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的几点建议
1.明确农产品区域品牌经营主体,强化农产品品牌经营意识
农产品的生产者主要是数量众多而生产规模极小的农民,且我国广大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不具备品牌建设意识和能力,也缺少品牌建设的资金。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可以有几种措施明确区域品牌的经营主体。一是,地方政府,有的地方政府把区域品牌建设当做当地政府的一个公共工程,设有专门机构管理区域品牌,投入资金进行管理和宣传;二是企业联合组织。即众多企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机构,由该机构负责区域品牌的建设和管理;三是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的主导品牌为主体,整合产业集群内的众多企业,其他中小企业互补,并实现品牌共享。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者的宣传教育,帮助其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注重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文化程度,调查发现,大部分生产农户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对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了解不够。
2.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管理
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进行区域品牌的商标注册,申请原产地产品保护;第二,要建立区域品牌的使用许可制度,打击区域品牌的冒牌行为,防止“柠檬市场”现象产生,防止区域品牌的滥用。凡事需要使用区域品牌的经营者,必须向区域品牌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过对申请者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合格者方能得到许可;第三,区域品牌使用者在经营过程中必须遵守区域品牌的管理规范,品牌的标识、包装等等要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以便树立统一的品牌形象。
3.建立和完善区域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
一方面为农业生产者提品质量控制的参照体系,使农产品的生产有标准可循;另一方面,坚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进行检查监督,抽样检查不合格者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以杜绝以次充好的现象。最后,要建立农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定期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进行检查。重视质量认证,如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认证制度);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等。齐全的质量认证可以有效提升购买者的购买信心,增强农产品在外界的竞争力。
五、小结
贵州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制约瓶颈,只有根据贵州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并真正贯彻实施,才能打造具有贵州省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品牌。
参考文献:
[1]王永平,黄海燕.贵州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中实施区域品牌战略的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1):264-267
[2]薛桂芝.论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
[3]胡正明,王亚卓.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与成长路径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第6期
[4]张雅凌.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研究.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9.
创建农产品品牌范文6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3;F762;F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2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资源,以提高本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1]。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地域特色农产品的代名词,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我国地缘广博,气候多样,农耕历史悠久,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禀赋优越。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管理,已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
1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概念及特征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定义)。农产品地理标志首先是一个产地标志,标示产品来源于特定区域,同时也是品质和质量标志,标示产品具有独特的品质特性。由此,农产品地理标志是产地标志与质量标志的复合体,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2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现状
2.1 制度体系建立健全
2007年12月,农业部制定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标志着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全面启动。随后,相继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品质鉴定规范》、《农产品地理标志现场检查规范》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范,进一步规范了各项工作 [2]。成立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专家评审委员会,授权委托了近百家品质鉴定检测机构,培训注册了数千名农产品地理标志核查员;省级工作机构超60家 [3],为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2.2 产品登记逐年增长
2008年,全国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121件,自此,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数量逐年递增。2010年产品总数达到535件,2011年835件,2012年1048件。2013年,开展了全国地域特色农产品资源普查,列入《全国地域特色农产品普查备案名录》的产品6839件。截至2015年底,全国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1896件,覆盖全国多数地区,涉及果蔬、粮食、畜禽、水产多个行业。
2.3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启动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创建工作,眉县猕猴桃、莒南花生等6个产品为首批国家级示范样板创建试点。目前,6个产品完成创建,在创建产品13个。开展了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评价。2015年,章丘大葱品牌价值140.44亿元;宜宾早茶110.09亿元,眉县猕猴桃91.5亿元。与中欧、中瑞、中美等开展谈判与对话,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3]。
3 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意义
3.1 有利于保护农业优势资源
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持产品优良品种,为地域特色农产品贴上名、特、优标签,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保护地域特色农产品和农业优势资源。
3.2 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将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为特定区域的主导产业,整合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农产品集聚区和产业带。进一步挖掘地理标志农产品历史文化内涵,拓展农业多元功能,如与乡村旅游产业、农耕文化产业相结合。以地理标志农产品形成的产业集聚,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3 有利于提高特色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国际贸易交流和农业谈判中占据重要地位。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能减少国际贸易争端,打破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价格一路攀升,如“涪陵榨菜”、“中宁枸杞”等出口贸易额大幅增加。
3.4 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库尔勒香梨”、“眉县猕猴桃”、“章丘大葱”等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价格普遍高于同类普通产品。例如“眉县猕猴桃”, 2010年9月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1年,种植面积为1.65万hm2,占眉县耕地面积的68.9%,总产量32万t,直接产值15亿元。眉县农民人均猕猴桃产业收入46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以上。农户年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1万元提高到2012年的3.9万元,增长率为26%。
参考文献
[1]金发忠.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问题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9(4):14-17.
[2]罗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现状与对策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5):14-16.